揭秘:秦军在长平大胜后是否可以一举灭赵?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前261年初,长平之战拉开序幕,九月持续数月的长平大战基本结束。
赵国惨败的原因:第一,当韩、魏早衰,楚弱齐破之后,秦于六国已成独强之势,赵虽因胡服骑射、灭中山二兴起但其大小强弱是不能与秦抗衡的。自秦据河西上郡以来的六十余年之间,各国三次合纵抗秦尚自两胜而一败,此时赵欲抗秦,更非合纵不能成功。赵王昧于强弱之势,舍合纵而敌强秦,欲求不败是很难的。第二,赵王不明强弱之势,不知攻守之宜。始而令廉颇进攻秦军,初战失利又惧而求和于秦,当廉颇遏止秦军攻势之后又强以为可以一战而胜。终中秦离间之计,以空谈兵法的赵括为将与秦决战,无异以卵击石,便注定了长平覆灭的命运。
对秦国而言,六国中五国已被削弱,唯有赵国较强,韩魏地处秦赵之间,赵国为了自己的发展,必然要利用秦与韩魏之间的战争以削弱秦国,赵国为了自存,也应该只是韩魏以巩固期在西南的屏障。因而赵国是秦国东攻韩魏的阻力。如果秦国不攻击赵国,要想据韩魏而断天下之脊,是难于成功的。赵国口中夺食而受上党,当然是秦国所不能允许的。再从秦国兼并天下的全盘计划着眼,此时不予赵国以沉重打击,是不能迫使韩魏屈服于秦的。范雎提出秦国之所以不能称王于天下原因在于赵国尚未屈服,建议出兵攻赵,可谓抓住了战略上的重要环节。
秦取得长平大胜的主要原因有三:一,能巧妙利用赵王遣使求和的之机,尊显郑朱排除了各国与赵国合纵抗秦的可能性;抓住魏国既畏秦又贪利的心理,以预割韩之垣雍为饵,使不出兵救赵,陷赵国于孤立无援之境。二,当秦军攻势被阻的时候,能看透赵王对廉颇固守不战大为不满,急欲以进攻侥幸求胜之心,用离间计促使赵王以赵括为将;而秦军则长于攻战、累建战功的白起为将,造成了以强攻弱、以智攻愚的必胜条件。三,当秦军对赵军完成包围之后,秦王能够主动及时地征调部队并亲自率赴长平阻绝赵国的援兵和粮运,可靠地保障了秦军歼灭赵军。
秦军在长平大胜后是否可以一举灭赵?
关于秦军在长平大胜后是否可以一举灭赵的问题,应该全面而深入的予以分析。白起主张在赵国全国震惧之时乘胜灭赵。在秦国阻止了诸侯合纵、赵国外无援救的情况下,秦军虽有“国虚民饥”的困难,但赵国的困难比秦国更大。秦军于此时一鼓作气打下邯郸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不能采取措施进一步阻止诸侯合纵,不能像乐毅破齐那样采取有效的收拾人心的政策,虽然打下邯郸也是站不稳的。在赵国军民对坑降卒的暴行衔恨入骨、纷起抗秦的情况下,必然和齐宣王攻占全燕后的结果一样,只有被迫狼狈退出。而且当主力陷于赵国之时,诸侯趁其弊而合纵攻秦,则失败是无疑义的。秦王罢战休兵,在战略上是稳妥的。
关于俘虏人数
长平之战秦军前后歼灭赵军45万。《史记》记述的是“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应当不全是赵军的正规军。据《秦会要订补兵上》所载,秦按作战中所斩获首级多少讨功受爵。每当战胜,老弱妇人多被杀死,计首功多至万数,被称为“上首功”之国。又白起坑赵卒的原因是“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可见被杀者包括了由冯亭手下转到赵军中的汉军和由上党逃到长平后临时编入赵军、或为赵军服杂役的上党人民,以及被乱杀的老弱妇孺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