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丘之乱中困死赵武灵王的安平君赵成,本是赵国的大忠臣?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下去。
(赵武灵王)
公子成,是赵国身历赵成侯、赵肃侯、赵武灵王、赵惠文王四朝的重臣。他是赵成侯之子、赵肃侯之弟、赵武灵王的叔父、赵惠文王的叔祖父。
虽然后来在沙丘之乱中,公子成、李兑困死赵武灵王,在后世看来有悖为臣之道,但是,历史上的公子成决不是赵国的奸臣和罪臣。不信的话,请听笔者细细道来。
一、兄弟情
赵成侯时期,作为公子的赵成已经逐渐成长起来,与哥哥公子语一道被父侯寄予厚望,进行重点培养。正是有了这个基础,公子成在后来处理政务和变乱应急时才显现出了临危不乱、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能力。
应该说,公子成与哥哥公子语的关系是非常好的。兄弟俩自幼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使得后来在面对变乱时团结协作、同心同德、一致对外。
赵成侯二十五年(公元前350),赵成侯崩殂,作为太子的公子语继位为新的赵侯,是为赵肃侯。
此时,赵肃侯与公子成兄弟俩应该不会忘记,二十五年前,他们的父侯赵成侯刚刚即位时,宗室公子胜起来造反,要夺取父侯的君位,国家内部因这场变乱而分裂,乱了几个月后才被平定,影响深远。兄弟俩联合执政面临的更大困难是,赵成侯二十二年(前353)至二十四年(前351),邯郸城被魏国的军队霸占了将近二年,国都被外国军队占领,国将不国的日子才刚刚结束一年,因为战乱,赵国可谓民生凋敝、百废待兴。
由此可知,赵肃侯、公子成兄弟俩从父侯手里接过的赵国,其实是一个烂摊子。复兴国家之路走得会很难。好在兄弟俩团结一致,正所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嘛。还有一个优势是,他们都还年轻,正是干事创业的好时候。
正当兄弟俩要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时候,国内又出了乱子。不服赵肃侯继位的宗室公子赵緤,发动一帮人起来作乱,要夺取大位。
叛乱大军浩浩荡荡杀向邯郸城,城内准备响应者也做好了里应外合的准备。
眼看着哥哥君位不保的公子成主动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担,组织军队布防,对城内同情公子赵緤的民众晓以大义,将擒获的不愿投降认罪的顽固分子当众处斩,稳定了城内局势。然后,他率军主动迎战叛军,将军心不齐的叛军击溃。
公子赵緤见大势已去,赶紧逃到了韩国,申请政治避难,此去再也没能回到赵国。
赵肃侯元年(前349),赵肃侯以公子成为相邦,封安平君,兄弟俩一同主政赵国。可见,他俩确实是兄弟情深。
公子成见国家面临的安全局势依然不容乐观,就主要负责军队操练,稳定国内局势。公子成确实有先见之明,因为不久一场变乱又降临到了赵国。
赵肃侯三年(前347),逃到韩国避难的公子赵緤遥控指挥国内遗留的同党公子范发动叛乱,叛军也向邯郸城发起了强势进攻,被政府军给挡在了城外。最后,公子成率军出战,将公子范擒杀,叛乱平定。
同年,公子成辞职,不再担任相邦,推荐大戊午接任,让这位赵成侯时期的相邦继续秉政。
这以后,公子成一方面主管赵国军政,一方面也对朝政发挥着重要影响,可谓赵国政坛的二把手,真正的实权派。
(赵武灵王)
二、叔侄情
赵肃侯二十四年(前326),赵肃侯崩殂。赵国政局再次面临着变数。
深受赵肃侯信任的大臣肥义、阳文君赵豹主动去请公子成出来暂时主持朝政,因为太子赵雍还在韩国做质子。
公子成往赵国朝堂上一站,那些觊觎大位的宗室们都不敢轻举妄动了,毕竟当年公子緤、公子范起来夺位失败的前事不远,足以为戒。
不久,十五岁的赵雍被韩国派军护送回来,顺利继位,是为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重用赵豹、肥义等人,以赵豹为相、肥义管军,公子成主动让权,甘居幕后。
后来,赵武灵王决意变革,进行胡服骑射,请教叔父,公子成并不热心。但是,赵武灵王多次去劝告,做叔父的思想工作,最后公子成同意了,还以身作则,亲自穿着胡衣在国中走动。之前对穿胡衣有意见的臣民,见德高望重的公子成都穿了,也就没意见了。
公子成的行为,为侄子大力推行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后,赵武灵王更加尊重这位叔父,但是并不放权予他,可能是有所顾忌吧。毕竟,公子成在赵国朝野的影响力太大,他的威望早已超过了年轻的赵武灵王。作为君主,有这么一个作为大臣的叔父,想必晚上睡觉也不会安枕无忧吧。
公子成也不会想不到这一点,所以就以年老多病为由,将权力悉数上还侄子,安心在家养老,不去干预朝政,这样双方互不猜忌,你好我好大家好,是最好的关系。
逢年过节的,侄子来看看叔父,或约叔父一起吃顿饭、下下棋什么的,需要决定的国家大政方针来向叔父请教请教,既给了面子,又收买了人心,双方相安无事,保持一种看起来十分和睦的叔侄关系,不是很好吗?
三、祖孙情
赵武灵王先后册立过俩太子,一个是公子章,一个是公子何。
公子章是赵武灵王首位夫人所生,是长子,自幼被作为大位继承人去培养,也很争气,令大家都满意。缺点是,生母死的早,失去了来自内宫的有力支持。所以,后来他的太子之位被生母吴娃深受君王宠爱的公子何给取代了。
对于改立太子这样的大事,按说赵武灵王应该征求一下叔父公子成的意见。不知道公子成是如何表态的,也许他见长大后的公子章已经不是可塑之才,就同意了,或者不同意改立太子,但是赵武灵王没有听,也或许,赵武灵王压根没有来请示叔父,毕竟此时的赵武灵王已经不是那个刚即位的十五岁少年了,而是已经主政赵国二十多年的一代雄主了。
作为叔祖的公子成,对于两个侄孙的太子位改易,多少有点力不从心了,对于赵国朝政的把控能力,他已经有点捉襟见肘了。既然如此,就随它去吧。
这个时候的公子成已经年高,确实到了该好好享受晚年幸福生活的时候,可是,赵国并没有让他继续清闲下去。因为明眼人都看的清楚,公子章在主父的支持下,势必要与兄弟赵何一决雌雄,夺回失去的大位。
赵惠文王四年(前295),沙丘之乱爆发。公子成不忍心见父兄苦心经营多年的国家就这样被变乱给整垮了,就率领军队,指挥了他一生中第三次的平叛作战。
公子成宝刀未老、能力不减当年,很快平定了叛乱,杀掉了作乱的侄孙公子章,也将叛乱的幕后主使侄子赵雍给困死了。他为赵国平定了战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之后,侄孙赵惠文王赵何请公子成再次出山,担任赵国的相,主持朝政。公子成没有推辞,欣然应允。他给兄长当过相,这回又给孙子当相,这之间的时光,已经匆匆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只不过,这一任的相邦,他做的不久,最多也就一年吧,就去世了。也许他是忧劳成疾,也许是累坏了,毕竟年龄不饶人啊。他若能再长寿一些,再多辅助赵惠文王几年,等国君长大,后来的李兑也就失去了专擅朝政的机会。可是,已经到了耄耋之年的他已经无法左右身后之事了。想想,不禁让人唏嘘、惋惜、痛惜和感慨。
个人认为,公子成在沙丘之乱时果断出击,铲除了公子章反叛势力,避免了国家分裂和进一步变乱,与他前两次平叛一样,都是爱国的正义之举。后世不能因为平叛时死了公子章和赵武灵王,就对他进行指摘和非议。总体来说,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他还是有很大贡献的。盖棺论定,他的一生是应充分肯定的,他是赵国的大忠臣。
(赵惠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