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树知到《风景旅游规划》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国外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中过渡阶段里开始出现比较系统的旅游规划著作是在( )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
C.20世纪70年代后期
D.20世纪80年代
答案: 20世纪70年代后期
2、不属于国内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有( )
A.资源导向型
B.市场导向型
C.产品导向型
D.文化导向型
答案: 文化导向型
3、关于针对旅游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对策,不正确的是( )
A.在理论体系构架上,强调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B.从规划管理上,尽快建立一套约束机制,从法律制度层保证旅游规划的严肃性
C.建立节能环保的体系机制
D.充分重视市场调研,要系统性、科学性地进行市场调研活动,为旅游规划决策提供足够的和准确的信息参考
答案: 建立节能环保的体系机制
4、按用地规模分类,特大型风景名胜区的占地规模是( )
A.20平方千米以下
B.21100平方千米
C.101500平方千米
D.500平方千米以上
答案: 500平方千米以上
5、关于风景名胜区分类:下列属于景观价值类型指标分类法中观光价值主导型分类法的有()
A.自然风景名胜区
B.民族风情观览类风景名胜区
C.现代工程类风景名胜区
D.文化类风景名胜区
答案: 自然风景名胜区,民族风情观览类风景名胜区,现代工程类风景名胜区
6、文化型旅游是人们为追求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通过旅游来( ),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增长见识的旅游活动
A.观察社会
B.体验民族风俗
C.了解异地文化
D.享受生活
答案: 观察社会,体验民族风俗,了解异地文化
7、风景名胜资源的直接使用价值体现在( )等功能方面
A.景观的游憩、教育
B.景色的观赏
C.学术研究
D.知识的科普
答案: 景观的游憩、教育,学术研究
8、风景按地理条件或人文活动特点可分为:平原型、山地型、河流型、海岸型、森林型五种类型。
A.对
B.错
答案: 错
9、风景按风景位置分类分为主景、配景、前景、中景、背景、借景、对景、分景八种类型。
A.对
B.错
答案: 错
10、旅游按费用来源划分可分为公费旅游和自费旅游两类。
A.对
B.错
答案: 错
11、旅游按交通方式划分有飞机旅游、火车旅游、汽车旅游、自行车旅游、徒步旅游等。
A.对
B.错
答案: 对
12、风景名胜区按用地规模指标进行分类,其中50-100平方千米为中型风景名胜区。
A.对
B.错
答案: 错
13、旅游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地域。
A.对
B.错
答案: 对
14、动态风景和静态风景是按风景性质划分的
A.对
B.错
答案: 错
15、未来我国旅游规划理念将更加重视文化、生态及可持续发展。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二章
1、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不包括( )
A.自然地理背景
B.文化地理背景
C.社会地理背景
D.经济地理背景
答案: 社会地理背景
2、不属于文化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是( )
A.经济文化要素
B.物质文化要素
C.精神文化要素
D.自然环境的物质基础要素
答案: 经济文化要素
3、旅游行为中的专门层次不包括( )
A.休养、疗养旅游
B.娱乐购物旅游
C.出席会议
D.宗教朝拜
答案: 娱乐购物旅游
4、旅游者决策行为的第一阶段是( )
A.收集信息
B.旅游需要的确认
C.分析评价
D.做出决策
答案: 旅游需要的确认
5、点状旅游空间行为特征不包括( )
A.选择环境质量高的旅游度假地
B.旅游线路采用中心放射,往返式节点状线路
C.选择娱乐性、运动性、直接参与性产生的度假地
D.同一旅游行为在同一地区发生的重复性
答案: 旅游线路采用中心放射,往返式节点状线路
6、旅游地空间相互作用的产生与制约条件包括( )
A.互补性
B.替代性
C.可进入性
D.广泛性
答案: 互补性,替代性,可进入性
7、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有( )
A.感知环境
B.旅游规律
C.旅游偏好
D.决策水平
答案: 感知环境,旅游偏好
8、旅游宣传促销的作用( )
A.传递信息、招揽游客
B.促进需求,创造效益
C.提高层次
D.增强旅游地和旅游企业的知名度
答案: 传递信息、招揽游客,促进需求,创造效益,增强旅游地和旅游企业的知名度
9、旅游宣传促销的方式有( )
A.编制宣传品
B.市场导向
C.人员推销
D.资源利用
E:公共关系
F:营业推广
答案: 编制宣传品,人员推销,公共关系,营业推广
10、国内旅游者具备的条件包括( )
A.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在其常住国内其他地方暂时停留(不超过6个月)
B.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在其常住国内其他地方暂时停留(不超过12个月)
C.在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
D.他们出游的目的,是为了从事所规定的私人或公务活动。
答案: 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在其常住国内其他地方暂时停留(不超过6个月),在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他们出游的目的,是为了从事所规定的私人或公务活动。
11、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兼有消遣型旅游者和差旅型旅游者两方面特点。
A.对
B.错
答案: 对
12、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基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感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A.对
B.错
答案: 对
13、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分为四个层次。
A.对
B.错
答案: 错
14、研究旅游行为层次目的在于指导旅游地的开发。
A.对
B.错
答案: 对
15、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是旅游者在旅游接待地的一切行为的总和。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三章
1、旅游资源概念是( )发展的产物。
A.游赏活动
B.游憩活动
C.休闲活动
D.旅游活动
答案:
2、旅游资源具有()功能。
A.吸引
B.引导
C.指引
D.娱乐
答案:
3、旅游资源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
A.商业效益
B.经济效益
C.旅游效益
D.推广效益
答案:
4、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将旅游资源分为()个主类。
A.8
B.10
C.12
D.14
答案:
5、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最根本的原因是它有()
A.科学价值
B.美学价值
C.经济价值
D.历史文化价值
答案:
6、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开发的( )。
A.前提条件
B.组成部分
C.核心部分
D.主体部分
答案:
7、下列属于地质旅游资源类型的是( )
A.化石
B.典型地层
C.地震
D.岩石
答案:
8、下列哪些因素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
A.自然环境差异
B.地球圈层结构
C.地质地貌条件
D.自然环境地域组合规律
答案:
9、《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资源要素价值包括5个方面,分别是( )。
A.观赏游憩使用价值
B.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
C.珍稀奇特程度
D.规模、丰度与几率
E:生态保护程度
F:完整性
答案:
10、卢云亭的三、三、六评价体系中三大价值评估包括( )。
A.历史文化价值
B.生态环保价值
C.艺术观赏价值
D.科学考察价值
答案:
11、旅游资源相对旅游主体而言,处于旅游客体位置。
A.对
B.错
答案:
12、旅游资源是单一性的专门类资源。
A.对
B.错
答案:
13、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是以节日活动为载体的。
A.对
B.错
答案:
14、娱乐性是消遣类旅游资源的最大特点。
A.对
B.错
答案:
15、五级旅游资源被称为顶级旅游资源。
A.对
B.错
答案:
第四章
1、旅游心理容量也称()
A.旅游社会容量
B.旅游感知容量
C.旅游资源容量
D.旅游经济容量
答案:
2、世界旅游组织关于一些旅游活动的环境承载力标准,下面不正确的是()
A.水上活动垂钓、帆船:5~20人/ hm2
B.速度划船:5~10人/ hm2
C.滑水:5~15人/ hm2
D.自然追踪或徒步旅行:40人/d·km
答案:
3、()不属于旅游环境的基本特点
A.优越性
B.差异性
C.特殊性
D.广泛性
答案:
4、旅游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不包括以下哪种()
A.回顾评价
B.现状评价
C.预断评价
D.影响评价
答案:
5、旅游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程序的第一步是()
A.确定现状评价对象、评价空间范围
B.深入、细致的监测、观察和调研、统计
C.旅游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
D.建立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模型,为旅游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工作做准备
答案:
6、旅游经济发展容量概念正确的是()
A.一定时间内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程度所决定的能够接纳的旅游活动量
B.在没有排挤人们期望的当地经济活动的前提下吸引游客的能力
C.一定时间内或者一定范围内经济发展程度所决定的能够接纳的旅游活动总量
D.从保护旅游地原有的生态质量出发,考虑自然环境对于旅游场所产生的旅游污染的承受能力
答案:
7、旅游环境质量包括()
A.自然生态旅游环境质量
B.人文社会旅游环境质量
C.各种旅游环境要素质量
D.旅游环境整体质量
答案:
8、旅游发展促进环境保护的具体形式体现在()
A.促进文物古迹的保护
B.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
C.推动对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及环境的保护
D.在弘扬、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答案:
9、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一致性包括()
A.最终目标的一致性
B.美学价值的一致性
C.健康价值的一致性
D.经济价值的一致性
答案:
10、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手段,主要包括()
A.旅游资源法
B.旅游环境法
C.旅游保护法
D.环境保护法
答案:
11、旅游经济发展容量是指一定时间内经济发展程度所决定的能够接纳的旅游活动量。
A.对
B.错
答案:
12、旅游活动基本空间标准的获得大都是长期经验积累或通过对旅游者的多次调查以及专项研究的结果。
A.对
B.错
答案:
13、旅游景区实际接待量同计算所得旅游环境容量越接近,则表明其旅游资源的利用越充分、合理。
A.对
B.错
答案:
14、生态容量的大小取决于一定时间内每个游客所产生的污染物数量及自然生态环境净化与吸收污染物的能力。
A.对
B.错
答案:
15、旅游资源是相对于人类这个主体的客观对象,旅游环境是旅游环境中被人类利用的部分。
A.对
B.错
答案:
第五章
1、编制旅游发展规划进行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定位不包括()
A.总体定位
B.产业定位
C.市场定位
D.经济目标
答案:
2、旅游规划编制的主体是()
A.旅游市场
B.旅游资源
C.旅游产品
D.旅游方针
答案:
3、中期旅游发展规划的时间跨度是()
A.3-5年
B.5-10年
C.10-15年
D.10-20年
答案:
4、以下哪种类型旅游线路多围绕一个主题,串连多个内容相似的旅游点,以满足旅游者深层次、单项旅游的需求()
A.休闲度假型
B.综合型
C.专题型
D.观光游览型
答案:
5、旅游规划成果包括()
A.旅游规划文本
B.旅游规划图件
C.旅游规划说明书
D.附件
答案:
6、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包括()
A.大市场原则
B.大走廊原则
C.大保护原则
D.不均衡原则
E:扶贫致富原则
答案:
7、评审结果一般包含以下内容()
A.评审会的时间、地点和与会人员概况
B.对规划基本内容的简要概括
C.对规划的基本评价
D.评审结论
答案:
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计划性、预测性、协调性强是公务旅游的主要特点
B.商务旅游是专门为学习和交流专业知识为目的的旅游团体开展的旅游活动
C.商务旅游就是把贸易与旅游结合起来的旅游活动
D.商务旅客身份高,购买力强,停留时间长,旅游业的经济收益大
答案:
9、旅游规划评审组由7人以上组成。
A.对
B.错
答案:
10、旅游规划评审小组设组长1人,根据需要可设副组长1~2人。
A.对
B.错
答案:
11、旅游规划评审组中行政管理部门代表不超过一半,本地专家不少于1/3。
A.对
B.错
答案:
12、旅游发展规划一般为五年以上的中长期规划。
A.对
B.错
答案:
13、地方各级旅游业发展规划均依据上一级旅游业发展规划,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
A.对
B.错
答案:
14、休闲度假型旅游线路串连的旅游点少,观光型旅游线路串联的旅游点较多。
A.对
B.错
答案:
15、在最终提交的规划成果文本和图件上,须要有法人资格和资质证书的编制单位的盖章和法人代表的签字。
A.对
B.错
答案:
第六章
1、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期限中,一般近期规划为()
A.1-3年
B.2-4年
C.3-5年
D.4-6年
答案:
2、风景区规划分区中,同一区内的规划对象的特性及其存在环境应()
A.基本一致
B.完全一致
C.大部分不一致
D.完全不一致
答案:
3、风景区规划分区应尽量保持原有的自然、人文、现状等单元界限的()
A.统一性
B.完整性
C.生态性
D.差异性
答案:
4、风景区规划分区中还应适当从生态系统保护的角度提出()
A.自然分区
B.动植物分区
C.生态分区
D.缓冲分区
答案:
5、游览日程安排的限定因素不包括()
A.游览时间
B.游览距离
C.游览兴趣
D.游览欣赏内容
答案:
6、关于风景区保护区的划分方面的内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分类保护以保护对象的价值和级别特征为主要依据
B.同一级别保护区内,其保护原则和措施应基本一致
C.风景保护的分级包括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等三级内容
D.分级保护的依据是保护对象的种类及其属性特征
答案:
7、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分区可以根据不同的主导因子及划分目的进行划分,具体形式包括()
A.景区划分
B.功能区划分
C.保护区划分
D.生态分区
答案:
8、景区的划分是根据风景名胜的()等原则来划分的,带有明显的空间地域性
A.游赏活动的连续性
B.景观特点的差异性
C.开发建设的秩序性
D.资源特征的相对一致性
答案:
9、风景区生态分区应综合规划用地的土地使用方式、功能分区、保护和各项规划设计措施等条件,将规划用地的生态状况按照4个等级进行分类,分别是()
A.危机区
B.不利区
C.稳定区
D.有利区
E:安全区
F:保护区
答案:
10、风景区生态分区要制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消极作用,控制和降低人为负荷,分析()等因素,并提出限制性规定或控制性指标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