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收集3篇)

栏目:实用范文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范文篇1

关键词:动物学实验教学创新体系

动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动物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学生相关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关联作用。动物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环节作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培养学生掌握动物学基本实验技能,学习实验设计、提升实验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开拓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传统的动物学实验课以验证性的解剖实验和形态观察实验为主,侧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往往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对人才需要的要求。这就要求动物学实验教学必须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要求教育工作者认真分析动物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对原有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改进,建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笔者结合多年动物学实验教学经验,对高等院校动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化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进一步提高动物学实验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1.动物学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

长期以来各高校动物学实验教学中通常存在以下共性缺点:(1)学生不参与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单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做实验的目的不明确,对实验的思路、目的、设计缺乏全局的思考;(2)各高校动物学实验教学内容都大同小异,把“形态观察实验和验证动物学解剖实验”作为主要实验教学内容,涉及动物学其他相关领域的实验内容较少;(3)实验教学方法死板、手段落后,实验课缺乏趣味性;(4)实验教学考核方法单一,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教学效果;(5)实验室管理存在一定问题,实验室在开放时间上不能满足学生课余时间连续开展实验的需要,有些实验资源不能很好地共享。

2.动物学实验教学体系优化措施

2.1优化整合实验教学内容。

我们首先应针对原先实验内容、类型相对单一的情况进行了重新调整,将实验划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研究创新型)实验三大类。对实验大纲进行修改,优化整合基本实验,整合后的内容设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从动物形态的构建,即从细胞、组织、器官到系统,再到动物整体的思路设置实验;二是从动物进化过程,即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从无脊椎动物到有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设置实验。

2.2重视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

动物学实验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就是实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比如:实验材料的采集和培养、显微镜的使用、动物标本的制作、生物绘图、动物的解剖、实验报告的撰写等。有些学生不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有的学生不是拿着解剖器具无从下手,就是随意乱剖,实验效果非常差,有的学生甚至连显微镜的基本操作都不会。因此,实验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和熟悉实验内容。在学生自己操作实验前,教师应该先进行演示实验,并对操作的注意事项加以强调,在学生实验过程中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予以纠正。

2.3重视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专业教师工作的最主要两个方面。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论是对提升教师的个人能力,还是对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的教学具有探究性特点,教学活动具有科研性是突出的特征。在动物学实验教学中,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内容引入教学课堂,根据实验教学的条件设计出综合性实验,使实验课堂上具有学术气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开拓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将我校教师主持的科研课题“河北省小五台自然保护区褐马鸡生物习性和人工扩繁技术研究”的有关内容引入教学课堂,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探索性实验。有的学生设计了褐马鸡的生活习性实验,有的学生设计了褐马鸡的消化器官的解剖实验,还有的学生设计了褐马鸡的人工饲料饲喂效果实验。学生们观察其形态特征、运动和摄食,并进行解剖实验,实验结束后归纳褐马鸡的消化器官结构特点及其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这样实验课不仅巩固和扩充了理论知识,而且学习了实验技能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协助教师完成了科研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4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将网络教学手段和多媒体课件广泛应用于动物学实验教学中,努力加大信息量,积极拓展实验课教学的有限空间,改变传统的“嘴巴+黑板+粉笔”的实验课理论教学模式。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和过程生动形象地、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和触觉全面参与感知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坚决摒弃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2.5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

传统动物学实验教学通常要求学生在固定的时间、空间内完成预定的实验,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观念是有益的。但反过来讲,把实验内容的选择、实施禁锢在一个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所以必须打破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思维方式。而开设综合型、设计型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较多、所需时间较长且不固定,学生无法在预定的学时内和固定的空间完成实验,需要利用课余时间或其他的实验室来完成,这就对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就必须对实验室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以“统管共用、资源共享”的理念来管理实验室和实验资源。

2.6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法。

实验考核是检查实验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手段,实验考核不仅能检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理论知识的不足之处,还能督促学生认真进行实验,此外还可以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考核的重点要定位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上,我们建议把传统的依据实验报告考核成绩的方法进行改革,把考核成绩分解为4部分:实验理论考核成绩、实验操作考核成绩、实验报告成绩以及平时成绩(主要指平时上课的学习态度),各成绩所占权重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具体情况灵活制定,最终使实验考核成绩公平、公正,客观体现“高分高能”的原则,充分保障学生的学习热情。

3.结语

动物学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动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一个有效措施。在今后的动物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动物学实验教学体系,丰富高校实验教学管理理论,以提升学科水平,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贵友,张荣庆.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26):5-8.

[2]杨毅,杨艳燕.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构想[J].生物学杂志,2004,21(1):46-48.

[3]刘艳平,刘静,郑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21):109-101.

[4]李予霞,高剑峰,李鑫,陈副龙.生物类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河南农业科学,2009,13(2):163-164.

[5]谢志浩动物学实验教学的几点改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1):31-32.

基金项目: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重点项目(生命学科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教学管理模式研究JYZD2010004)。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6.05.044

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promotionofChina'seducationreform,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hasbecomemoreandmoreclearaboutitsownteachingobjectivesanddirection,thequalityofteachingisalsoatrendofincreasingyearbyyear.Underthebackgroundofrapiddevelopmentofmarketeconomy,thesocietyisconstantlyimprovingthestandardsandrequirementsofthegraduatesoftheaccountingprofession,andtheaccountingteaching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isfacingnew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Practiceteachingisanimportantpartofaccountingteaching,however,therearestillmanyproblemsinthecurrentaccountingpracticeteaching,whichrestrictsthedevelopmentofhighervocationalaccountingstudents.Thisarticlemainlyaimsattheoptimizationofthepracticalteachingsystemintheaccountingteaching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

Keywordsvocationalcollege;accountingprofessional;practiceteaching;optimizationmeasures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高职教育扮演着为社会提供实用型人才的输送者,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高职院校中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综合能力高、专业技能强的实用型人才。因此,实践教学对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目前我国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仍有不少问题存在,制约了会计专业学生的发展。

1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定位

为了明确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需要从各方面出发,把握社会对会计人才能力的要求,才能有针对性开展会计实践教学。

1.1职业定位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能够胜任的工作可分为会计职业和非会计职业。会计专业是会计专业学生的首选,同时也是会计教学的主要目标;非会计职业是次选,例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统计学等。会计职业是指财会类的基础工作,包括了出纳,收银,工资、成本、资金、费用、账物等方面的核算,制表、财务管理、会计主管、数据录入及电算管理等方面,并不包括财务经理、会计科研以及会计教学等方面工作。①因此,高职会计教学适应的职业大概有出纳、会计、审计以及财务管理等职业,并且前两个职业是高职会计教育主要侧重的方向。每一个职业都需求具有该专业技能的人才,专业技能可分为核心技能以及拓展技能,其是开展高职实践教学的侧重点。

1.2工作能力分析

工作能力主要包括基本能力、拓展能力以及关键能力。基本能力是指从事该职业的基本工作能力,一个职业大致可以确定2~4项基本能力;拓展能力是指对基本能力的延伸与升华;关键能力是指在进行职业工作时除了基本能力外必不可少的能力,包括了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②笔者以多年教学经验分析,会计专业的基本能力主要为会计流程运用能力、经济业务处理能力、成本计算能力、电算系统操作能力;拓展能力可细分为财务报表审计能力、电算系统管理能力、基础理财能力;关键能力可分为学习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学习新知识能力、发现问题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应变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教学目标定位

通过上述高职会计专业的职业以及工作能力定位,笔者对于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目标定位为:(1)中小型企业的会计或出纳职位,能够独立完成企业经济业务处理并编制财务报表;(2)能够独立进行手工帐以及电算处理;(3)具有一定的财务审计能力。

2高职会计教学中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高职会计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能力提升。然而,目前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2.1重理论轻实践

在现代高职教育中,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面向市场需求。③但是,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在会计教学中,没有清楚认识高职会计专业的特性,从而导致会计专业教学中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实践教学不能达到其预期目标。部分高职院校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实践教学,导致学生综合能力以及专业素质的培养不足,特别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表现出了较多的问题,并且主要表现为教学形式单一以及教学设计不合理。部分高职会计教学中只关心课堂教学效率,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向学生灌输会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没有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以及巩固情况,随着教学层面的加深,会计知识会越来越难,且越来越复杂,导致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进度。这时教师需要有效发挥主导作用,做好教学计划,及时给予学生教学指导,要不断改善自身教学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会计学习的积极性,此外,由于教学计划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其科学、合理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部分高职院校对会计实践教学的认知存在误差,教学定位不准确,实践教学内容不合理。

2.2缺乏实践资源

充足的实践资源能够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提供物质基础,其包括了思想观念以及教学资源。其中思想观念是指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对于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在思想观念方面比较传统,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虽然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校园环境,却没有找准教育的定位,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此外,由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思想层次对实践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若教师没有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可能导致实践教学的效率降低。在教学改革不断发展的时代,职业教育理念需要更新,指导现阶段高职教学活动。此外,教学资源是实践活动开展的重要前提。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实践意识,实践教学资源准备不充足,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开展。

3高职会计教学中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措施

3.1加强实践课程教学的质量管理

实践教学需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实践教学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阶段,需要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积累经验。⑤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中缺乏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例如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步骤缺乏有效的监管、学生之间没有进行合理评价、实践过后没有对自身错误的操作进行自我反思等环节,实践教学的质量受教师的专业素质、责任心以及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的影响。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是高素质的人才,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现代教学中,实践教学质量管理需要将提高教学效果以及明确教学目标作为自身工作的重点。

3.2构建专业实践教学的校企合作平台

学校通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结合企业实际工作,与企业共同制定“校企合作”模式,在该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学生能够学到课本外的知识并且培养自身的专业技能,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是由学校进行分配、学生进入学校所分配的企业开展实践活动,然而这种传统的实践方式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企业分配给学生的工作不够深入,无法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此外,部分学生没有耐心和意志力,不愿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中,其无法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使在面对毕业的压力下,学生也只是对学校所要求的实践活动进行被动参与,从侧面表现了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束缚了现代教学的发展。⑥素质教学下的实践教学需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才能够帮助学生理论联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辩证思维。因此,在实践教学中需要构建专业化实践教学模式,学校与企业相联合,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及社会实践模式,根据会计课程的特点,让学生进行会计实习、专业调查以及考察,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3.3将实践成绩纳入成绩评价体系中

由于大部分学校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了会计课程过分重视理论成绩的考核,反而忽略了对学生有重要影响的实践成绩,也导致了部分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不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没有重视自身技能的培养,只是机械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没有对其中深层次的含义进行了解,导致的实践教学质量下降。因此,将实践成绩纳入成绩评价体系中,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的认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中,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4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现代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应变能力以及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会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高职会计专业是一门实用型较强的课程,其具有专业性、职业性以及实用性的特点,因此,在会计专业教学中要注重实践教学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文章首先针对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定位,通过明确职业定位、工作能力以及教学目标,然后分析了高职会计教学中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以及缺乏实践资源着两方面,最终提出了高职会计教学中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措施,旨在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注释

①陈兆芳.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三段双轨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J].会计之友,2013.14(2):98-99.

②李传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会计之友,2014.21(17):111-113.

③缪启军,张学芳,王敏等.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基于记账式教学性生产型实训基地[J].商业会计,2014.41(24):102-104.

④李松青.关于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13):14-15.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范文篇3

关键词:森林害虫;生物防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1?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252-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越加频繁。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学作为一门以森林生态系统自然调控机理为理论、以害虫天敌增强与利用技术为手段的应用型课程,在当今不断融入分子生物学、仿生学和昆虫化学生态学等新知识的情况下,不仅拓展了该课程的研究内容,同时也促进了许多生物防治新技术的形成。因此,原有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必须建立与现论教学相匹配的实践教学方法和体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和综合素质。

一、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的基本思路

原有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学的实验内容以各章节为单元开设,每个实验有其独立内容,缺乏与整个理论体系的连贯性;野外实践以昆虫病原细菌、昆虫病原病毒、昆虫病原真菌、寄生性天敌昆虫和捕食性天敌昆虫各大类为材料,进行林间应用和效果观测,忽视了各有益生物之间、应用生物与林间原有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森林生态系统自然调节的作用。造成了学生对单一技能掌握比较扎实,而缺乏基于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害虫生物控制的综合运用能力。鉴于上述原因,依据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学的理论和实践体系,遵循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独立与综合、单一目标害虫防治与森林系统调控为结构的原则,本着由浅入深、分层次、分阶段的循序渐进方式,建立了以鉴别与诊断、昆虫病原微生物致病机理与毒力测定为主的验证性实验;以单一目标害虫防治与有益生物综合运用的害虫生物控制为内容的应用性试验;以防治理论研究与林间综合生物防治技术相结合的毕业实践体系。

二、协调实验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学是以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有益生物及其具有生物活性的生物产物控制害虫为核心内容,其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为昆虫病原微生物、害虫寄生性与捕食性天敌昆虫、生物代谢产物及其合成物。由于上述有益生物及其生物代谢产物具有生命或生物活性,以侵染昆虫特定虫态与破坏某些组织、调节寄主昆虫生长与代谢等途径导致害虫死亡,与以往使用的化学农药相比具有:(1)一定的专化性和特异性;(2)昆虫病原微生物的侵染、繁殖、致病和天敌昆虫对害虫的控制程度受寄主抗性、虫态和密度等因素制约;(3)林间应用效果常常受到生物及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验内容上要进行精心选择,在实验、实践组合上要进行合理的设计。

(一)精心选择实验内容,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实验是认识和验证所学理论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参与实验过程和分析实验结果,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升具体技术的应用能力。昆虫病毒是许多重要害虫的病原微生物,常常因引起昆虫大面积流行病而有效控制害虫的危害,是生产昆虫病毒杀虫剂和防治森林害虫的优良微生物。但由于昆虫病毒具有寄主专一性,往往仅对原寄主昆虫具有致病性,而对其他种类的昆虫无致病性或极低的致病性。针对以往仅用原寄主昆虫的幼虫进行病毒毒力测定的方法,改用不同科、属昆虫的幼虫进行对比测定。在实验中以分月扇舟蛾颗粒体病毒为材料,以分月扇舟蛾幼虫、舞毒蛾幼虫和落叶松毛虫幼虫为寄主昆虫分别进行了毒力测定,结果该病毒对分月扇舟蛾幼虫的致死率达96%以上,而对其他2种害虫几乎无致病性。对比分析不同的实验结果,学生们充分认识到昆虫病毒只能防治原寄主害虫,因对其他昆虫无致病性而不能用于其防治。通过上述实验内容的选择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昆虫病毒致病机理的理解,也掌握了昆虫病毒杀虫剂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合理设计实验组合,培养学生应对实际生产的能力

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均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在森林害虫生物防治中利用的各种有益生物也不列外。只有在外界环境适宜的条件下,昆虫病原微生物才能正常增殖、侵染和引起寄主害虫疾病;天敌昆虫才能正常发育和有效控制害虫。为使学生了解昆虫病原微生物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气象因素不同,而影响到防治效果的好坏。为此,在苏芸金杆菌致病性实验中分别设计了5个不同温度梯度组合、紫外灯照射与非照射组合。实验结果表明,25℃~30℃之间和非紫外灯照射的组合对寄主昆虫的致病性最强、死亡率最高,而15℃和紫外灯照射2小时的组合死亡率最低。通过对比测定成功和失败结果,使学生认识到昆虫病原微生物杀虫剂应用时注意的问题,只有在适宜的温度区间和无强光照射的条件下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林间防治效果。

寄生性天敌昆虫是通过成虫产卵寄生和孵化的子代幼虫取食寄主的组织而消灭害虫的。因此,繁育出的寄生性天敌昆虫的雌性成虫比例是决定防治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寄主营养、接种比例、环境温度等因素往往影响某些寄生蜂的雌雄比例。据此,在利用柞蚕卵人工繁殖松毛虫赤眼蜂的实验中设计了4个温度组合和3个不同接种比例组合,结果培养温度为25℃和母蜂与柞蚕卵比例为3:1的组合繁蜂效果最佳,其每卵出蜂数60左右,雌性比达90%以上,且成峰质量好。不同的实验设计和不同的培养条件下,繁育后得到的雌性比例和成峰质量差异显著,不仅证明了赤眼蜂雌性比受到环境因素调控的理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掌握了人工繁蜂的关键技术。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学是一门以森林害虫生物调控为主要内容的应用型课程,其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但最终目标是使学生真正具备独立从事森林害虫生物防治研究的能力和提高应对实际生产防治的综合素质。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并非是纸上谈兵和实验室演练可以达到的,必须让学生深入到科研工作中、融入到生产防治第一线,从科研中探索规律、提升能力,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增强素质。为此,课程组以所在国家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为科研平台,以本校拥有的原始林、次生林、人工林3个实验林场为实践基地,以教师主持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为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内容,注重基础理论与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与应用技术相结合,探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途径。

三、结束语

作为一门以应用技术为主的课程,必须本着理论融入实践、服务实践、指导实践的原则,在教学中遵循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注重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近年来,以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目标,通过对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学实践教学内容及结构的优化,建立了以理论验证、理论与实践结合和综合运用性实验为单元的三级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在理论验证实验环节增加了不同结果对比性实验内容,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实验环节补充了温度变化和接种比例的多重组合。通过不同实验结果的对比与分析,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有益生物应用的关键技术,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上发挥了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秦克铸.谈谈教学与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5,(7).

[2]潘利华,郑志,罗水忠,等.改革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验技能[J].生物学杂志,2005,22(5):51-53.

[3]肖春玲,李晓红,尹彩萍,等.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的教改实践与思考[N].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5,26(1):35-36.

[4]肖仔君,陈惠音,朱定和,等.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现代食品科技,2005,(21)2:143-145.

[5]孙连荣.高校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1):4-5.

[6]喻子牛.微生物学教学研究与改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98-114.

[7]王兴菊.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综合素质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19(4):79-81.

  • 上一篇:期中考试后的感想作文(收集4篇)
  • 下一篇:土壤防治有效措施(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