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土壤防治有效措施(6篇)

栏目:实用范文

土壤防治有效措施篇1

【关键词】土壤污染;重金属;治理方法

土壤,为人类提供生存所需的自然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资源。我们所面临的许多问题,诸如环境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等等,都和土壤息息相关。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工业发展,导致金属产量急剧增加,进而导致重金属环境污染问题。含有重金属的污染物通过多种方式进入土壤,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现在,很多发展中甚至发达国家,都面临着土壤污染问题。这一问题的日益严重,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将围绕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治理方法等方面展开。

1.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陆受到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约为2000万公顷,大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其中,受矿区污染的耕地面积约200万公顷,受石油污染的耕地面积约500万公顷,受固体废弃物堆放污染的耕地面积约5万公顷,受“工业三废”污染的耕地面积约1000万公顷,受污水灌溉的耕地面积约330万公顷。由于土壤污染,我国农业粮食产量每年减少约1300万吨,更为严重的是,因为受到污染,土壤的多种功能,如营养功能、净化功能、缓冲功能、有机体的支持功能等功能正在逐渐丧失。

2.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后果

第一、土壤污染导致耕地资源短缺。

第二、土壤污染威胁人、畜的身体健康。

第三、土壤污染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四、土壤污染会导致其他的环境污染问题。

第五、土壤污染危及子孙后代的利益,阻碍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

3.1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采取排土、换土、去表土、客土和深耕翻土等措施。不同地区应采取不同的措施:

(1)污染严重的地区,适合采取排土、换土、去表土、客土等措施。这些措施可以从根本上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具体方法:将重金属重污染地区的土壤放到高温、高压的条件下,使之变成的玻璃态物质,然后将重金属固定在玻璃态物质中,进而达到去除重金属污染物的目的。这种方法可以在根本上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而且见效迅速,但这种方法工作量大、费用高。因此,这种方法常被用在重金属重污染地区的抢救性修复工作中。

(2)污染较轻的地区,适合使用深耕翻土这种方法。这一方法可以降低土壤表层的重金属含量。

3.2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的方法很多,如:

3.2.1添加重金属改良剂

在土壤中添加一些处理重金属污染时的常用到的改良剂改良剂,诸如磷酸盐、石灰以及硅酸盐等。它们可以和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进而生成难溶化合物,从而减少土壤和植被对重金属污染物的吸收。

3.2.2施加重金属螯合剂

土壤中的重金属大都吸附于土壤固体表层,因而土壤溶液中的重金属含量相对较少,所以,我们可以在土壤中施加重金属螯合剂。这样做可以提高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态,更易于流动、吸收。

3.2.3施用重金属拮抗剂

在土壤中,重金属元素之间有拮抗作用。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对人体没危害甚至是有益的金属元素的拮抗作用,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态。所以,在轻度污染的土壤中、施加少量的有拮抗性的金属元素,将能起到很好的防治作用。

3.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3.1植物吸收

可以通过植物的吸收作用来减少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含量。这类植物很多,如羊蕨属植物、笕科植物等,这些植物对土壤中的重金属的吸收率可达到100%。

3.3.2微生物降解

使用清洗剂将土壤表层附着的重金属解吸到土壤溶液中,然后随着清洗液一起流入预定的水体中,并和微生物发生作用,从而实现消除土壤中重金属的目的。

3.3.3生物防治很多优点,如效果好、没有二次污染、费用低、易管理、易操作等,因此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3.4农业生态防治

农业生态防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4.1控制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

在浸水的土壤中,重金属常常以难溶态的硫化物的形式存在。所以,控制土壤中的水分和氧化―还原电位,在作物壮籽期间,保证土壤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水淹期,就可以减少植物吸入的重金属含量,进而减少果实和籽中的重金属含量。

3.4.2改变作物品种

改变作物品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如:在受污染较严重的地区,种植花卉和经济林目等;而在受污染较轻的地区,种植耐重金属性较强强的作物,如改旱地为水田,或者旱地、水田进行轮作,以调整PH、EH,从而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性。

目前,以上列举的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的技术还不能被广泛地应用,其原因有成本过高、实地应用的经验不足、处理效果不稳定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发、研究工作的深入与完善,这些治理方法一定可以日趋完善,并被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顾继光,周启星,王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途径及其研究进展.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3.06(第11卷)(2):143-151.

[2]邵学新,吴明,蒋科毅.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及其解析研究进展.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7.04(第14卷)(4):1-6.

[3]周以富,董亚英.几种重金属土壤污染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环境科学动态,2003(1).2003.1:15-17.

[4]宋静,朱荫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农业环境保护,1998,17(6):271-273.

[5]武正华.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研究进展.盐城工学院学报,2002,6.(第15卷)(2):53-57.

土壤防治有效措施篇2

关键词:水土保持,现状,措施

Abstract:soilandwaterconservationisanimportantworktothepeople'slivelihood,waterandsoilconservation,LiZaiDangDai,ever-lasting,itisnotonlybeneficialtothecontemporarysociety,andbenefitthedescendants.Itcannotonlyimprovetheecologicalenvironment,andin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alsoplayanimportantrole.Thispaperexpoundsthewaterandsoilresourcesconservationanduse,focusonthesoilandwaterconservationmeasures,thecultivationofgrassmeasuresandengineeringmeasures,toimplementthemaineffect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intothebriefanalysis.

Keywords:soilandwaterconservation,thecurrentsituation,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概述

“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曾阐明,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水和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减少其水旱风沙灾害,发挥其有利因素,对受害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水土资源的保持与利用

水土保持与水土利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同为国民经济服务。保护为了利用,利用必须保护,两者相辅相成,总体效益更为完善,是科学发展观,人地合一保证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水土保持的内容与要求已为大家所熟知。中小型的水土利用复杂多样:一是建设基本农田,发展农业生产;二是植树种草培育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环境;三是营造水窖、坑圹、涝地,就地调蓄雨水,提高当地抗旱防旱能力;四是引洪漫地,放淤改土,引水垦荒既增加耕地数量,也提高土壤质量;五是开发小型水电,直接缓解能源匮乏,间接维护林木发展;六是大中型灌区的浑水灌溉、中小水库的吸泥排沙,充分利用水沙资源,增肥保墒。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

3我国水土保持的现状

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水土保持应该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在水利方面,我国存在着水多、水少、水污、水浊的四大问题。其中水浊既独自为害水体,又增加其他“三水”对河流的不利影响,处于关键地位。水土流失破坏土壤结构,降低植被质量,影响流域对径流的调蓄能力,增加水多水少的矛盾。泥沙增多既降低河流质量,影响水生物活动,又作为污染物的载体,提高污染的浓度与防治的难度。从辩证的观点来看,似不应就问题论问题,而应当追根溯源,将水土保持作为水利的中心环节与战略措施,提高其在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水土资源流失是当前环境问题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水土流失的加快大大减小了耕地面积,削弱厂土壤肥力,破坏了地形完整,降低农业产量,严重阻碍了农业发展。另外还会间接地破坏城镇.限制交通行业的发展,淤积河床、水库、湖泊、渠道,阻塞江河。影响航运、灌溉、发电.甚至造成水质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目前。很多下游河床闪为泥沙淤积影响已高出地面3m~5m,部分地区甚至已大于lOm。限制水土流失已成为当前需要立即开展的工作,特别是对于水土流失很严重的地方更加需要加大处理措施。

4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主要内容

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将水土流失分成耕作措施,林草措施、工程措施三大形式

4.1耕作措施

耕作措施主要足利用农业技术.采用正确的耕作矗法,优化地形趋势,降低地表径流,改善七地的肥力,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改进农作物产量,维护土壤的安全而避免造成破坏性作用。耕作措施是水土保持中极为常用的一项措施,能够对水土保持起到有效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深耕:对耕作层加深处理,不断提升土壤渗水能力,降低径流。预防干旱。(2)中耕:利用疏松表土.提升渗水能力.降低流径,预防干旱。③等高耕作:主要是沿着商线方向实施耕地、播种、除草等处理,避免径流沿着犁沟集中下流造成冲刷。④沟垄耕作(垄作区田):在坡地作垄.种植作物,且在适当地佗置做好分栏处理,扩大土壤水分.降低冲刷。⑤草田轮作:将蓿、草木樨等牧草与农作物轮作对土壤团粒结构进行转变,扩大土壤渗水、蓄水和抵抗径流冲蚀的效果,改善土壤的作用力。⑥等高带状间作:在坡地上按照等高线方向的作物进行布置,以保证土壤得到有效的利用,降低水土的流失面积。

4.2工程措施

保证水土资源的完整性。常采取的措施包括:优化小地形。蓄水保土,避免水土散失。合理分配水土资源及施工方案。在施工:建设时主要将其分成为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山坡防护工程;(2)山沟治理工程;(3)山洪积压层工程;④小型蓄水用水工程。

山坡防护工程的作用在于用改变小地形的方法防止坡地水土流失,将雨水及融雪水就地拦蓄,使其渗入农地、草地或林地,减少或防止形成坡面径流,增加农作物、牧草以及林木可利用的七壤水分。同时,将未能就地拦蓄的坡地径流引入小型蓄水工程。在有发生重力侵蚀危险的坡地上,可以修筑排水工程或支撑建筑物防止滑坡作用。属于山坡防护工程的措施有:梯田、拦水沟埂、水平沟、水平阶梯、鱼鳞坑、山坡截流沟、水窖(旱井),以及稳定斜坡下部的挡士墙等。

山沟治理工程的在于防止兆头前进、沟床下切、沟岸扩张,减缓沟床纵坡、调节山洪洪峰流量,减少山洪或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含量,使山洪安全排泄,对沟口冲积堆不造成灾害。属于山沟治理工程的措施有:沟头防护工程、谷坊工程,以拦调节泥沙为主要目的的各种拦沙坝,以拦泥淤地,建设基本农田为目的的淤地坝及沟道防道防岸工程等。

山洪排导工程的作用在于防止山洪或泥石流危害沟口冲积堆上的房屋、工矿企业、道路及农田等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及意义的防护对象。属于山洪积压层的有排洪沟、导流堤等。

小型蓄水用水工程的作用在于将坡地径流及地下潜流拦蓄起来,减少水土流失危害,灌溉农田,提高作物产量。其工程包括小水库、蓄水塘坝、淤滩造田、引洪灌地,引水上山等。

4.3林草措施

林草措施宅要用于扩大地面植被。避免坡面七壤受到雨冲击和暴雨径流的冲刷。一般措施有造林、植树、封山育林、育草。

5实施水土保持的主要效果

水土保持措施通常都是通过蓄水保土、控制侵蚀等措施来体现效果,以对农业及生产活动创造出有效的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的产耸。

(1)扩大地面植被覆盖度,降低雨滴对地面的造成的伤害作用,扩大地面糙率、降低表径流速度;

(2)优化小地形,用平地代替坡地,缓解地形条件对水土流失带来的影响;

(3)扩大活土层,优化上壤性质,改善土壤人渗的能力;

(4)实施蓄水拦泥.消除有害的部分;

(5)将“二跑田”转为“三保田”。扩大农业产量。

土壤防治有效措施篇3

关键词:土壤污染;现状;危害;治理措施

1土壤污染概念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2m左右。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汽车排放的废气,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农业化学水平的提高,使大量化学肥料及农药散落到环境中,导致土壤遭受非点源污染的机会越来越多,其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在水土流失和风蚀作用等的影响下,污染面积不断扩大。因此,凡是妨碍土壤正常功能,降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物质都叫做土壤污染物[1-2]。

当土壤中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2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与危害

2.1土壤污染的现状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出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土壤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不足,全社会防治意识不强。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逐年增多,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3]。

2.2土壤污染的危害

2.2.1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初步统计,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000万hm2,有机污染物污染农田达3600万hm2,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16%~20%;污水灌溉污染耕地216.7万hm2,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13.3万hm2。每年因土壤污染减产粮食超过1000万t,造成各种经济损失约200亿元。

2.2.2土壤污染导致生物产品品质不断下降。因农田施用化肥,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地方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镉、砷、铬、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或接近临界值。每年转化成为污染物而进入环境的氮素达1000万t,农产品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污染严重。农膜污染土壤面积超过780万hm2,残存的农膜对土壤毛细管水起阻流作用,恶化土壤物理性状,影响土壤通气透水,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品质。

2.2.3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体健康,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

2.2.4土壤污染导致其他环境问题。土壤受到污染后,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环境问题。

3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

3.1过量施用化肥

我国每年化肥施用量超过4100万t。虽然施用化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但长期大量使用氮、磷等化学肥料,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耕地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肥能力下降、生物学性质恶化,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未被植物吸收利用和根层土壤吸附固定的养分,都在根层以下积累或转入地下。残留在土壤中的氮、磷化合物,在发生地面径流或土壤风蚀时,会向其他地方转移,扩大了土壤污染范围。过量使用化肥还使饲料作物含有过多的硝酸盐,妨碍牲畜体内氧气的输送,使其患病,严重导致死亡[4]。

3.2农药是土壤的主要有机污染物

全国每年使用的农药量达50万~60万t,使用农药的土地面积在2.8亿hm2以上,农田平均施用农药13.9kg/hm2。直接进入土壤的农药,大部分可被土壤吸附,残留于土壤中的农药,由于生物和非生物的作用,形成具有不同稳定性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无机物。喷施于作物体上的农药,除部分被植物吸收或逸入大气外,约有1/2左右散落于农田,又与直接施用于田间的农药构成农田土壤中农药的基本来源。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在植物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通过食物、饲料危害人体和牲畜的健康。

3.3重金属元素引起的土壤污染

全国320个严重污染区约有548万hm2土壤,大田类农产品污染超标面积占污染区农田面积的20%,其中重金属污染占80%,粮食中重金属镉、砷、铬、铅、汞等的超标率占10%。被公认为城市环境质量优良的公园存在着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四乙基铅随废气排出污染土壤,使行车频率高的公路两侧常形成明显的铅污染带。砷被大量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和除草剂,硫化矿产的开采、选矿、冶炼也会引起砷对土壤的污染。汞主要来自厂矿排放的含汞废水。土壤组成与汞化合物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作用,积累在土壤中的汞有金属汞、无机汞盐、有机络合态或离子吸附态汞,所以,汞能在土壤中长期存在。镉、铅污染主要来自冶炼排放和汽车尾气沉降,磷肥中有时也含有镉[5]。

3.4污水灌溉对土壤的污染

我国污水灌溉农田面积超过330万hm2。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含有氮、磷、钾等许多植物所需要的养分,所以合理地使用污水灌溉农田,有增产效果。未经处理或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污水中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在灌溉渠系两侧形成污染带。

3.5大气污染对土壤的污染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有害物质,在大气中发生反应形成酸雨,通过沉降和降水而降落到地面,引起土壤酸化。冶金工业排放的金属氧化物粉尘,则在重力作用下以降尘形式进入土壤,形成以排污工厂为中心、半径为2~3km范围的点状污染。

3.6固体废物对土壤的污染

污泥作为肥料施用,常使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盐、有机物和病原体的污染。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向土壤直接倾倒,由于日晒、雨淋、水洗,使重金属极易移动,以辐射状、漏斗状向周围土壤扩散。

3.7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对土壤的污染

禽畜饲养场的厩肥和屠宰场的废物,其性质近似人粪尿。利用这些废物作肥料,如果不进行物理和生化处理,则其中的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等可引起土壤和水域污染,并通过水和农作物危害人群健康。

3.8放射性物质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辐射污染的来源有铀矿和钍矿开采、铀矿浓缩、核废料处理、核武器爆炸、核实验、燃煤发电厂、磷酸盐矿开采加工等。大气层核试验的散落物可造成土壤的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散落物中,90Sr、137Cs的半衰期较长,易被土壤吸附,滞留时间也较长。

4我国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

4.1施用化学改良剂,采取生物改良措施,增加土壤环境容量,增强土壤净化能力

向土壤中施用石灰、碱性磷酸盐、氧化铁、碳酸盐和硫化物等化学改良剂,加速有机物的分解,使重金属固定在土壤中,降低重金属在土壤及土壤植物体的迁移能力,使其转化成为难溶的化合物,减少农作物的吸收,以减轻土壤中重金属的毒害。针对有机物污染,用植物、细菌、真菌联合加速有机物降解。针对无机物污染,利用植物修复可以把一部分重金属从土壤中带走。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砂掺粘改良性土壤,增加和改善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土壤对有害物质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量,从而减少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发现、分离和培养新的微生物品种,以增强生物降解作用。

4.2强化污染土壤环境管理与综合防治,大力发展清洁生产

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组织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筛选污染土壤修复实用技术,加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集成,选择有代表性的污灌区农田和污染场地,开展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重点支持一批部级重点治理与修复示范工程,为在更大范围内修复土壤污染提供示范、积累经验。合理利用污染土地,严重污染的土壤可改种非食用经济作物或经济林木以减少食品污染。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加强土壤污灌区的监测和管理,了解水中污染物的成分、含量及其动态,避免带有不易降解的高残留污染物随机进入土壤。

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胶体对重金属和农药的吸附能力。强化对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农用化学品管理。增施有机肥同时采取防治措施,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在生产中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控制化学农药的用量、使用范围、喷施次数和喷施时间,提高喷洒技术,改进农药剂型,严格限制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大力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措施。

大力推广闭路循环、无毒工艺,以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对工业“三废”进行回收净化处理,化害为利,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浓度。大力推广和发展清洁生产。

针对土壤污染物的种类,种植有较强吸收能力的植物,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或通过生物降解净化土壤,通过改变耕作制度、换土、深翻等手段,施加抑制剂改变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方向,减少农作物的吸收,提高土壤pH值,促使镉、汞、铜、锌等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根据土壤的特性、气候状况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既要防治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威胁,又要把化肥、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限制在最低程度。利用物理、物理化学原理治理污染土壤。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平衡。

4.3调控土壤氧化还原条件

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使某些重金属污染物转化为难溶态沉淀物,控制其迁移和转化,降低污染物的危害程度。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主要是通过调节土壤水分管理和耕作措施实现。

4.4改变耕作制度,实行翻土和换土

改变耕作制度会引起土壤环境条件的变化,消除某些污染物的危害。对于污染严重的土壤,采取铲除表土和换客土的方法;对于轻度污染的土壤,采取深翻土或换无污染客土的方法。

4.5采用农业生态工程措施

在污染土壤上繁殖非食用的种子、种经济作物,从而减少污染物进入食物链的途径;或利用某些特定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较快地吸走或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质,从而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4.6工程治理

利用物理(机械)、物理化学原理治理污染土壤,是一种最为彻底、稳定、治本的措施,但投资大,适于小面积的重度污染区,主要有隔离法、清洗法、热处理、电化法等。近年来,把其他工业领域,特别是污水、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引入土壤治理,为土壤污染治理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5参考文献

[1]徐月珍.防止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的措施[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89(1):29-31.

[2]任旭喜.土壤重金属污染及防治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1999,25(5):31-33.

[3]陈晶中,陈杰,谢学俭,等.土壤污染及其环境效应[J].土壤,2003,35(4):298-303.

土壤防治有效措施篇4

关键词:玉米生产;缺素症;防治措施

玉米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碳,氢、氧、氮、磷、钾、钙、镁、铁、锌等多种营养元素,由于不同土壤肥力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合理的施肥,往往造成缺素,并以外部表现出明显症状。现将玉米制种中缺氮、磷、钾、锌四种主要元素的症状与对策介绍如下。

1氮缺乏症与防治措施

1.1氮缺乏症玉米需氮量较多,缺氮时苗期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片呈黄绿色:氮是可移动元素,所以叶片发黄是从植株下部的老叶片开始,首先叶尖发黄,逐渐沿中脉向叶片基部枯黄,叶边缘仍保持绿色.但呈卷曲状,当整个叶片都褪绿变黄后,叶鞘则变成红色,不久整个叶片变成黄褐色而枯死。此时,植株中部叶片呈淡绿色,上部细嫩口十片仍呈绿色。如果玉米生长后期仍不能吸收到足够的氮,其抽穗期将延迟,雌穗将不能正常发育,导致严重减产。

1.2易发条件瘠薄土壤,前茬未施有机肥或耗肥量较大,以及再一次性施肥后,后期氮被淋失等情况下易缺氮。

1.3防治措施施足基肥,结合春耕地面撒施或条施化肥,如尿素、琉铵、氯化铵韧碳酸氢铵等,一般每公顷施纯氮60~75kg。最好把农家肥和化肥混合在一起作基肥,以提高化学氮肥的利用率和土壤氮素的供给能力,延长肥效期。在菡期和抽雄期每公顷施纯氮75~112.5kg。可在玉米根旁6~10cm远,开6~10cm的沟,或挖6~10cm深的坑。把肥料撒在沟内或坑内,立即覆土盖严踩实。玉米苗期发现氮缺乏引起缺素症时,可叶面喷施1.5%的尿素水溶液,迅速补氮。

2磷缺乏症与防治措施

2.1磷缺乏症玉米缺磷,苗期生长缓慢,最突出的特征是叶尖和叶缘呈紫红色,其余部分呈绿色或灰绿色,叶边缘卷曲,茎秆细弱。随着植株生长,紫红色会逐渐消失,下部叶片变成黄色。有一点需要注意,有极少数杂交种的幼苗,即使不缺磷时也呈紫红色;还有个别杂交种就是在缺磷的情况下,其幼苗也不表现紫红色症状,但缺磷植株明显低于正常植株。诊断时,要结合品种特性。玉米缺磷还会影响授粉与灌浆,导致果穗短小、弯曲、严重秃尖,籽粒排列不整齐、瘪粒多,成熟慢。

2.2易发条件吐丝期叶片含磷量低于0.296为缺乏,低于0.15%为严重缺乏;7叶期地上部磷含量100~120υg/g为供应正常,60~120υg/g为极缺。东北春玉米播种过早,若遇低温,易诱发缺磷,形成大量花色素,使植株带紫色,酸性和石灰性土壤中的磷易被固定,影响磷的吸收。

2.3防治措施对缺磷的土壤(速效磷10mg/kg以下为极缺磷,10~20mg/kg为中度缺磷)增施农家肥或磷肥,可预防缺磷症。农家肥、钙镁磷肥或磷矿粉可撒施,重过磷酸钙和磷酸二铵可条施,一般每公顷施纯磷75~150kg。苗期易缺磷的地块,可用磷酸二铵等水溶性磷肥作种肥,每公顷施纯磷30~45kg,在播种前将磷肥条施在播种沟中,注意种子与肥料要隔离开,玉米营养生长期间缺磷,可叶面喷施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或磷酸二铵,浓度为1%~2%,也可以在植株旁边开沟追施磷肥,但效果不及叶面喷施。

3钾缺乏症与防治措施

3.1钾缺乏症玉米缺钾时,幼叶呈黄色或黄绿色。植株生长缓慢,节间变短。矮小瘦弱,支撑根减少,抗逆性减弱,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袭:下部老叶叶尖黄化.叶缘焦枯,并逐渐向叶片的脉问区扩展,沿叶脉产生棕色条纹,并逐渐坏死,但上部叶片仍保持绿色。缺钾的玉米植株,在成熟期容易倒伏。在缺钾地块过量施用氮肥会加重植株倒伏或果穗发育不良: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长期低时,容易导致玉米缺钾。

3.2易发条件形成土壤的母质含钾矿物低,如沙性土壤,施用有机肥少,高产田块,氮磷肥大量施用,土壤速效钾相对不足。

3.3防治措施播前增施硫酸钾、氯化钾或含钾复合肥,作基肥撤在玉米种植行的两侧,一般每公顷用纯钾75~150kg。施农家肥或秸秆还田是最好的措施,各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玉米营养生长期间发现缺钾时.可迫施硫酸钾或氯化钾,一般每公顷45~75kg。

4锌缺乏症与防治措施

4.1锌缺乏症玉米缺锌时,幼苗形成白色的芽,初期叶基部退绿。叶尖和叶缘变黄,条纹状病斑沿叶脉向上发展,呈明显的黄白色束状条纹,叶脉间失绿,下部叶严重.最后叶子干枯坏死,果穗小,缺粒秃尖:

土壤防治有效措施篇5

关键词:耕地地力;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6文献标识码:A

通过对佳木斯市郊区耕地的地力评价,郊区土壤质量和耕地地力存在下降趋势、水土流失严重,干旱、湿涝、土壤粘重、板结诸多等问题。与第2次土壤普查时相比,该区耕地地力有所下降。通过这次耕地地力评价,对该区耕层土壤主要理化属性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归纳了该区不同土壤属性的变化规律,发现自郊区二次土壤普查20多年以来该区土壤养分总的变化趋势是: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钾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效磷总体呈上升趋势,土壤酸性增强。从耕地地力评价工作中,发现郊区很大一部分白浆土、草甸土,耕层浅,底土粘重,犁底层加厚,土壤容重增加。

针对郊区土壤地力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改良培肥土壤。

1加强耕地地力建设,确保耕地质量

1.1加大有机肥积造数量,培肥土壤

实施沃土工程,提高有机肥质量,扩大有机肥施用面积。大力推行秸秆还田力度,实施根茬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种植绿肥、牧草等养地植物,推行绿肥、牧草与农作物间作技术;大力发展畜牧业,通过过腹还田,补充、增加堆肥、沤肥数量,提高肥料质量。

1.2开展平衡施肥,合理施用化肥

在增施有机肥的同时,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合理施用化肥,最直接最快速补充土壤所需的养分,做到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的配合使用,达到大、中、微量元素的平衡,以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的需要。要科学施用酸性肥料,合理施用化肥,确定适宜的氮磷钾比例,实行氮磷混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较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将旱田改为水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1.3改革耕作制度,实行抗旱耕法

在耕作方法上,浅翻深松,打破犁底层:要翻、耙、松相结合的耕作方法,改变过去连年翻地或多年不翻的旧耕作方法,实行隔年翻地,既能使表层土壤疏松,又不致于因连年翻地而破坏土壤结构,更重要的是实行垄作的要进行垄沟深松,打破犁底层,改变心土层水、肥、气、热的不良状态,使耕层土壤上下疏松、不板结,保墒保苗,促进作物生长。

1.4改土施肥

客土掺砂,改良土壤:对低洼粘重的土壤,如草甸土,有条件的要掺砂或煤灰渣滓改良土壤,以增加土壤的透水性和通气性。

2加强农田生态环境建设,治理与控制水土流失

2.1搞好水土保持工作

既要搞好预防,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又要积极治理现有的水土流失。达到改善自然环境,合理利用土地,发展农、林、牧、副生产,减少泥沙下泄抬高河床和防止洪泛成灾。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的方法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水土流失的原因,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做到山、坡、沟、滩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2.2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包括治坡工程,治沟工程等措施。

治坡:对3°~5°耕地应采取横坡打垄,调整垄沟,逐步减少顺坡垄等措施。对5°以上的坡耕地要逐步修成梯田。10°以上的坡耕地要逐步退耕还林。同时在坡地上部修截流沟,坡地下部修顺水壕,将空山水和串皮水拦住和排出,达到保护农田的目的。

治沟:对多年来的冲刷沟,不管大小都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治理。治沟的主要办法是修筑谷坊、谷场,就是在沟中横筑一种低度坝,在沟中每隔一定距离修筑一道谷场,以改变沟道的比降,使沟壑稳定下来,为利用荒沟土地资源创造条件。

2.3生物措施

就是人工有计划的植树种草,利用植物覆盖的固土作用,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

植树造林:主要是营造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护岸固滩林以及果树等经济林木。营造水土保持林:应乔木、灌木、草类相结合,以达到保持水土和改良土壤的目的。

种植牧草:利用荒山荒坡种植牧草,不仅可以保持水土,而且还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饲草。人工种植牧草主要是草木樨,苜蓿,抗旱耐寒、适应性强、生长快、养分多的豆科牧草。

3推广旱作节水农业

根据土壤干旱的特点,采取工程措施,如修水库、蓄水池、打机井、修灌渠等保证供给水源,做到遇旱能灌,克服干旱无水局面。

不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灌溉水源,并大力推广使用抗旱品种和抗旱肥料,推广秋翻秋耙春免耕技术、地膜集流增墒覆盖技术、机械化一条龙坐水种技术、镇压技术、喷灌和滴灌技术、小白龙交替间歇灌溉技术、苗期机械深松技术、化肥深施技术和化控抗旱技术。

参考文献

[1]王丽敏,于海忠.青冈县耕地地力评价与土壤改良利用分区[J].现代农业科技,2011(08).

[2]张旭.设施种植业土壤退化的表现及改良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06).

土壤防治有效措施篇6

一、概述

此部分主要概述《土十条》所包含的相关内容和产生的必要性,并对比国外经验以引出《土十条》对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所产生的影响。

(一)土十条的内容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1]的出台对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与《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几乎同时于2013年下半年开始编制,大气十条仅仅三个月就出产,水十条不到一年也诞生,而土壤十条经历了三年的难产,终于在2016年的5月28日出世。其中5次征求党中央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反复修改达50多稿,《土十条》共有10条35款231项具体措施。

《土十条》不是十个关于土壤的条文,它是土壤污染防治的一个计划。这个计划中涵盖了国家对土壤污染治理的要求、目标和具体措施。每一项具体措施都彰显了国家对土壤污染问题的深度关切和必治决心。措施中包含了对土壤污染状况的调查、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的管理、污染监管防控治理、责任追究等。

笔者认为,该十条对土壤污染治理的规定较为宽泛,每一部分涉及的措施的执行依旧任重道远。但计划的出台对整个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第二条,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从立法执法两方面入手做了指导性作用。该十条下的35款之后均列明了政府负责部门,有利于健全土壤保护相关法规及条例。最后一条规定了责任主体,有利于从司法层面上保护土壤这一重要资源。

(二)土十条产生的必要性

相对于“大气十条”和“水十条”,“土十条”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土壤、水、大气是环境构成主要要素。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第二条中列举的16个环境要素中没有出现土壤,但是其中列举的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等要素间接的表现出了土壤这一重要要素。目前对土壤污染防治的规定没有专门的立法,大多散见于《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农业法》、《草原法》、《土地管理法》等规范中。这些规定缺乏系统性、针对性,难以满足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需要。

通过查阅《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全书》[3],国内对土壤保护还没有专门立法。而国外部分国家已经有了较丰富的土壤污染立法经验和土壤污染防治法律,美国的《综合环境污染响应、赔偿和责任认定法案》,日本的《土壤整治法》,塞浦路斯的《土壤保护法》,德国的《联邦污染控制法》,《环境责任法》,意大利的《土壤和积水盆地保护法》,马耳他的《土壤保护法》,荷兰的《土壤保护法》,委内瑞拉的《森林、土壤和水法》等。[4]法律的借鉴需注意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土壤污染的复杂性、隐蔽性和滞后性,这些特征要求我们要对土壤污染情况进行长期的调查、监测,不断研发新的土壤污染预防、治理技术,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积极投入到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工作中。《土十条》的第一部分就强调了土壤保护前期的监测工作。我们在进行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时,要从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和资金出发,进行立法。例如,目前在土壤污染整治基金这块还不能完全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因为我们还不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的不成熟,引进时要注意自身的消化吸收能力。

根据2016年一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5]显示,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亟待引起重视。可以说,我国关于土壤污染的法律才刚刚起步,而上述国家在土壤防治立法上已经进入发展繁荣阶段。现实迫切需要完善土壤污染防治规范。“土十条”的孕育而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对法制的影响

此部分主要从《土十条》对整个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影响角度展开。主要包括了其对法制的双面影响。

(一)对法制的积极影响

刚出台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整个土壤立法体系的完善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土十条》强调:第一,建立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各部门要配合完成土壤污染防治法起草工作,修订、相关领域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以增加土壤防治内容,鼓励各地制定地方性土壤污染防治法规。第二,建立健全相关标准及技术规范体系。、修订、完善相关的标准、技术规范、测试方法及标准样品,明确规定各地可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第三,通过明确重点监管的物质、行业、区域,建立专项执法机制,全面强化土壤环境监管执法。[6]通过该计划,可以看出土壤污染形势不断严峻,立法工作紧张进行,《土十条》的出台已经打响了土壤污染治理的第一枪,相信在土壤污染防治法出台之后,土壤治理工作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高潮。

此次出台的《土十条》一开始就提出数据反映监测重要性,明显地体现出分类管理、突出重点的治理思路。同时强调在保护优先的基础上开展治理。横向维度上,《土十条》在每一条中的具体工作后都附上牵头部门与参与部门,一目了然,十分清晰。同时,强调各部门协调联动,定期研究重大问题。纵向维度上,其明确规定,地方各级政府是实施本行动计划的主体,要制定工作方案报国务院备案,地方政府要承担污染修复责任主体不明或缺失时的兜底修复责任。这些规范在今后的法律制定中都将发挥重要的影响。

(二)对法制的消极影响

《土十条》对立法确实具有指导性作用,但是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土壤有其特殊性。地区内部之间因农业、工业的区分存在差异性。如果按照该计划催生土壤防治法,可能造成立法上的不足。不按照实际情况构建上层建筑可能会引起违反社会规律的不利后果。

可以说,《土十条》是土壤防治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涉及的土壤污染防治涵盖全面,对于具体细则并没有相关规定。如果各个部门之间不协调,各个区域不沟通,极可能导致立法上的分散。《土十条》不是《土壤污染防治法》,所以理论界和实务界都认为应该尽快制定法律。法律的制定不是纸上谈兵,需要结合具体国情。立法需要考虑的不仅是时间成本,还需要考虑长远的社会效果。但是,事物总是矛盾对立存在,没有专门立法对土壤防治也是存在局限。总体上说,涉及土壤污染的法律文件数目和层级呈金字塔形状:层级越高数目越少,层级越低数目越多。这使得土壤污染防治制度的效力大打折扣。笔者认为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需要制定,但是应该先从行政法规、规章制度上入手,对于有效的规范再上升到法律层面。不能为了制定法律而创造法律。

此外,在该计划中的第二部分仅仅涉及实体法律部分,对于程序上的规范只字未提。司法上的保护亦是土壤污染防治中重要的一条线。所以在实现土壤公共利益的同时,也需要在程序上为它保驾护航。虽然我国在公益诉讼上的规定同样适用于土壤污染防治中。但是其中诉讼主体、时效问题需要调整。

三、结语

土壤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他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土壤污染所带来的一系列危害成为世界性环境问题,防治土壤污染、保护有限的土壤资源是我国当前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 上一篇: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收集3篇)
  • 下一篇:农村因病低保的申请书(收集7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