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深入浅出”: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古代汉语的知识体系;注重语言的古今差异,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多方面进行比较辨析;必须注重教学过程的通俗性、趣味性、知识性。
关键词:古代汉语比较辨析通俗性趣味性知识性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之一,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代文献的能力,但是由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多个方面,理论性较强,再加上高校扩招,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所以与中文类其他课程相比,不少学生认为古代汉语比较艰涩难懂,学起来枯燥乏味,有的甚至对古代汉语怀有一种恐惧感。要想破除这种恐惧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更应该注意“深入浅出”。
“深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古代汉语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面貌,建立完整的古代汉语知识体系,通过古今汉语的比较,分析古代汉语的语言现象。而“浅出”则主要表现为必须注重教学过程的通俗性、趣味性、知识性。具体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古代汉语的知识体系
根据《古代汉语》的主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分四步走:文字、词汇、音韵、语法。
从文字入手,先过文字关。因为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汉字最初的字形与字意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可以说,每一个汉字都是音、形、义三方面的结合体。根据字形所推求出来的经过文献佐证的意义就是汉字的本义。本义是引申义的源头,这对进一步分析引申义,区别假借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让学生了解“四体二用”,学会根据字形分析字义,是教学的第一步。
其次是词汇关。过了文字关以后,学生可以通过字形分析字义,再以本义为基础,了解词义引申的规律,学会分析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区别假借义,进而对古代汉语的词汇系统有所了解和掌握,这对读懂古代文献至关重要。
第三步是音韵关。假借义与本义和引申义没有关系,假借义是由读音相同或相近字的相互假借而产生的,所以在分析假借义的过程中,要对古代汉语的音韵知识有所了解。
最后是语法关。如果前三步的学习比较顺利的话,在阅读文选时,词汇、音韵等已经不是阅读的障碍,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语法分析就顺理成章了。
二、注重语言的古今差异,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多方面进行比较辨析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语言也不例外。汉语在几千年的岁月中,无论是文字、词汇还是语法,都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我们在古代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语言的这种古今差异。正如王力先生所说:“我们研究古代汉语,要建立历史观点,要注意语言的时代性和社会性。”“通论的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讲历史观点,讲古今的不同。”
在古今汉语差异的问题上,难点不在于“同”而在于“异”,不在于“迥别”,而在于“微殊”,从这个原则出发,教师可以很好地把握古代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以文选《郑伯克段于鄢》的讲解为例,从上述的原则出发,确定讲解字词的重点在“都、城、国、毙、鄙、完、乘”等古今差异较大的字词上。同时,近义词的辨析“都-国-鄙-邑”和“侵-伐-袭”也可以作为词汇讲解的重点;而语法讲解的重点则在宾语前置句的分析、双宾句的分析以及副词“请”用法的古今差异分析上。
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学习不仅有语言文字的障碍,同时文化变迁也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困难。要想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笔者认为,最理想的方法就是比较。比较的方法是语言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凸显事物的本质特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效果,很多问题的讲解都可以采用比较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进行比较。
语言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的语法、词汇和修辞手段都是从古代文学语言里继承和发展来的,所以,在古代汉语的教学中可以将古今汉语中一些相关的语言现象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判断句的讲解为例,在教学的过程中,列举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没有判断系词,通过相应的句式来表达判断。接着分析古代汉语“是”的用法:在先秦汉语中,“是”最常使用的情况是近指代词,很少被用作判断系词。
其次,教师可以将古代汉语中相关的语言事实进行比较。
在古代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把相似或相关的语言事实进行比较,有助于求同存异,加深理解。例如“偷、窃、贼”,这三个字的含义同中有异,要想分辨清楚就要仔细比较。先找出使用这些词语的句子,分析其含义和用法:
《荀子》:“故人无师无法而智则为盗,勇则为贼。”用智谋的是“盗”,用武力的是“贼”,都是名词。
《左传》:“(灵公)使鉏麑贼之。”这里的“贼”用作动词,“杀”的意思。
《左传》:“亡不越竟,反不讨贼。”这里的“贼”用作名词,“谋反之人,大逆不道之人”。
《荀子》:“盗名不如盗货。”这里的“盗”,用作动词,“偷窃”。
《庄子》:“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这里的“窃”用作动词,“偷窃”。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盗”“贼”既可用作动词,又可用作名词,作名词时,“盗”是“小偷”,“贼”是“强盗”;作动词时,“盗”是“偷窃”,“贼”是“杀人”。“窃”只能作动词,表示“偷东西”,与“盗”同义,但是“窃”不能作名词,“盗”可以用作名词。
最后,对于学术界有分歧的知识点,我们也可以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讲解《鞌之战》,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第一册31页注释“而矢贯余手及肘”为“箭射进我的手,一直贯穿到肘”,将“及”理解为“动词”。但有的学者认为这里的“及”应当做连词“和”理解。面对这种意见分歧,在授课之前,请学生课下调查比较,判断这两种说法孰是孰非?这种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快在第二节课他们得到了正确合理的答案: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我始入再伤”一句,“再”为“两次”,一伤在手,一伤在肘,所以文选中的“及”应为连词,翻译作“和”。
三、结合通俗易懂的实例,注重教学过程的通俗性
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列举通俗易懂的实例进行讲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文选《郑伯克段于鄢》中“请”的用法为例,“请”字后带动词在古代汉语里有两种用法:一种跟现代汉语的用法相同,表示请对方做什么事情;第二种用法是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件事。第二种用法在古汉语里比较常见,而在现代汉语里却不太常用,但是在现代汉语的某些常用词语中还保存着,比如我们常说“请问”,意思是请对方允许自己询问某个问题。而“请降”的意思是请对方允许自己投降。
再比如我们常对他人说的“有何见教”“请勿见怪”“见笑了”等等,其中的“见”一概不宜解作“看见”,因为这些说法保留了“见”字的古代用法,是个指代性副词。它用在及物动词前面作状语,同时又具有指代作用,“见教”即“教我”,“见怪”即“怪我”,“见笑”即“笑我”。结合这样的实例,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句中“见”字的用法就迎刃而解了。还有古代一些表示谦敬的副词,如“惠”“鄙”等,都可以引用通俗的实例来讲解。
四、寓教于乐,充分运用多媒体,注重教学过程的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列举有趣的实例,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的知识既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讲解句读的作用,可以列举有趣的例子,古时候一个地主跟西席签订的协议,因为没有句读,所以地主的理解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一碟青菜足矣。”而西席却在协议上添了两个句读,就变成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一碟青菜足矣。”同样的文字,只因为句读的不同,意思可以相差甚远,可见句读在阅读古籍时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引用多媒体,根据授课内容制作课件和相关音频、视频,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先秦文选中经常出现“鼎”“爵”“豆”“鬲”等器物名称,尽管对其进行字形分析,都是采用象形造字的方法,但是学生往往对这些器物缺乏直观的了解,如果直接展示这些器物的精美图片,这些器物的形制、大小、功用就一目了然了。再如古人对五音的称呼“宫、商、角、徵、羽”,单靠语言的描述,是无法让学生认识和体会的,但是如果直接诉诸听觉,那这些枯燥无味的字眼就变成了灵动的音符,学生的兴趣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自然也比教师一味讲解好得多。
五、用中国古代文化感染学生,注重教学过程的知识性
古代汉语的教学离不开字词解释和语言现象分析,但是它并不是孤立的,它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将古代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讲授文选时有必要结合古代礼制、风俗、宗教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来教学,融合古今民俗于字词分析之中,达到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如《左传·鞌之战》:“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卻克,郑丘缓为右。”其中“邴夏”“齐侯”和“逢丑父”的位置,“解张”与“卻克”“郑丘缓”的位置,牵涉到古代文化习俗,利用多媒体展示秦兵马俑一号、二号铜车马图,就能很形象地说明古代一般载人车辆、战车的人员配置。教师介绍,古代车战,一般是尊者居左,御者居中,车右为孔武有力之人,手持类似戟这样比较长的兵器,起到驱逐近前敌人的作用,因为主帅的战车之上要安放战鼓,指挥作战,所以主帅居中。有了这样的认识,自然就能理解《左传·鞌之战》后面所出现的文句:“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因为韩厥为军中司马,本应位于战车的左侧,因其父托梦示警,故而居中驾车。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古代汉语的教学中,每位教师都应当以教学原则为指导,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灵活变动,力求“深入浅出”。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1999.
[2]王力.王力文集[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3]郭锡良,唐作藩,九盈等.古代汉语[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
[4]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出版社,2004.
[5]刘乃叔.古代汉语教学观念更新的思考[J].吉林教育科学,1998,(06).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古汉语教学进行研究,发现了目前高校古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对高校古汉语教改中的技巧性和趣味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高校;古汉语;教改;技巧性;趣味性
引言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的传承有千年之久,在文化的传承中,语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汉语随着时代的发展,朝代的变迁,其自身也在不断的发展,但是现在我们把之前的汉语统称为古汉语,古汉语是我国文化的精华,学习古汉语可以说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古汉语可以分成书面语和口头语,在目前的高校教学中,一般只有书面古汉语的教学,因为古汉语的口头语,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被目前的普通话所取代,由于古汉语这种文化的特殊性,学校和老师都很重视古汉语的教学,但古汉语的文言文等知识比较枯燥,导致目前古汉语课堂教学的效率不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比较低,在这种背景下,必须对古汉语教学中的技巧和趣味性进行分析,然后针对性的做出教程改革。
1.当前高校古汉语教学分析
目前的高校古汉语教学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师讲课的方式,有一些学校已经开始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进行古汉语的教学,在对文言文进行翻译时,老师都会要求学生们背下一些关键词的翻译,对一些经典的诗词歌赋,老师还会要求整篇的背诵,通过调查发现,在课堂学习中,学生都很讨厌这种死记硬背,这也是目前高校古汉语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这种课堂上没有任何的技巧性和趣味性可言,学生们只是听老师讲解文章中的一些重点,然后要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虽然在教学中,有些老师试着教给学生们一些古汉语的技巧,但是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老师自己总结的技巧也有限,无法满足学生们对古汉语学习的需要,还有些老师会用现代汉语和古汉语进行对比的方式,来提升一些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但是经过几堂课以后,学生们对这种古今对比的学习方式也会失去兴趣。
在实际的高校古汉语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发现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不是很高,在总结了自己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借鉴了一些古汉语教学的成功案例后,对古汉语教学的方式进行了探索,其中很多老师的探索都是比较成功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些都为高校古汉语教改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如一些老师喜欢从词性的活用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名词动用等用法,老师通过总结,把课文中的这类词总结出来,然后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些词的意思,通过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这些能够提高古汉语教学的技巧和趣味性的方法,都值得高校古汉语教改的借鉴。
2.高校古汉语教改中的技巧性分析
古汉语与其他学科一样,作为一门课程学习,也应该可其他的学科一样,有自己独特的技巧性,对于我国高校的学生来说,古汉语既是一门新学科,也是一门从小到大一直在学的一门学科,古汉语和现代汉语虽然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古汉语作为现代汉语的前身,从本质上来说是相同的,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么古汉语的学习就有很大的技巧性,首先就是很多词语的意思是一样的,现代汉语虽然是经过改良之后的,但还是有很多字词的意思没有改变,在古汉语的学习中,只有抓住这点,很多文言文的意思都可以很快的明白,如在《论积贮疏》中有一句“犹可哀痛。”这句话中每个字的意思都和现代汉语的相同,可以直接翻译成还可以悲伤,在实际的高校古汉语教学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在现代汉语和古汉语中的意思相同,如果在学习中加以留意,那么古汉语的学习技巧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在古汉语的学习中,通假字作为一个特殊的存在,可以帮助理解很多语句的意思,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古汉语中会出现很多和现代汉语同音不同意的字,对于这类汉字,我们称之为通假关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有些人认为这是古汉语文字创造过程中的问题,如早晨这两个字还没有创造出来时,想要表达这个意思,古人就会用蚤等同音字来代替,了解了这个通假关系后,在理解文言文时,就可以利用这个技巧明白很多语句的意思,因此这也是高校古汉语教改中的一个重要技巧。
还有一种高校古汉语的学习技巧就是利用成语中的汉字意思,成语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存在,其产生一般都是源自古汉语,而在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转变过程中,成语的意思基本都没有发生改变,很多成语的意思都保留了古汉语中的意思,而在日常的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学生们对成语的掌握都是很好,如果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能够把文言文中的汉字联系到成语中,对文言文的意思就能够很好的掌握,如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如果单独拿出来在现代汉语中,其意思一般都是代表少的意思,而在古汉语中薄经常会代表接近的意思,如果在学习文言文时,能联想到这个成语,就可以对这个字的意思进行很好的理解。
3.高校古汉语教改中的趣味性分析
在高校的教学中,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课程,对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在完全靠自学的高校中,只有学生们自身有了学习兴趣后,才能对这门课程进行很好的学习,古汉语作为高校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教学中体现古汉语的趣味性是提高学生们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由于古汉语博大精深,古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经典文字,要想提高古汉语的趣味性,可以说比较容易,尤其是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有着本质上的联系,古汉语的学习很容易的联系实际,在实际的高校古汉语教学中,如果能够在课堂上很好的利用这些,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古汉语的趣味性。
在提高古汉语教学的趣味性上,可以先从单个的汉字入手,如一个汉字可以有多种用法,甚至在不同的语境中其词性都可以发生变化,如“绿”这个字,现代汉语中代表的意思就是绿颜色,但是在古汉语中还可以变成动词使用,表达出把什么变成绿色的意思,在古汉语中有很多这种有意思的汉字,如果在实际的高校古汉语教学中,把这些汉字进行归纳和总结,然后呈现在古汉语课堂教学环节中,就会使很多学生对古汉语有另一种看法,感觉古汉语不是那么的枯燥,还有这些有趣味性的东西,一些学生知道这种汉字意思和词性的变化后,还会自己去了解更多的类似汉字,这样学生们学习古汉语的兴趣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古汉语作为古人使用的一种语言,应该是在日常的对话中使用最多,高校古汉语教学正好可以利用这点,在古汉语教学的课堂是上,老师组织一些学生进行古汉语的对话,在古汉语对话后,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用现代汉语进行同样的对话,,通过这样的实际对话,对古汉语和现代汉语进行对比,能使学生们很快明白古汉语的意思,这种模拟现实生活情景的教学方式也很容易被学生们接受,这种教学方式本身对学生们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进行这种方式的古汉语教学后,学生们都会想参与到这种有趣的课堂互动中,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高校古汉语的教学效率和效果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结语
古汉语作为高校中汉语言学必修的一门课程,对其学习的意义不应该是后面学习的一个基础,应该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大门,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一个工具,但是目前高校古汉语教学的效率比较低,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不高,针对这些现象,必须在古汉语教改中提高其技巧性和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古汉语自身的魅力,使学生们更容易接受和学习。(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敏红,高兴娟.关于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06(01):53-55
[2]钱毅,古代汉语教学之现状分析与改革建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3):95-98
[3]张俊杰,结合古代汉语教学,加强对高师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J],大家,2010(20):134-135
关键词:吟诗唱词“声情吟赏”教学班实践探索
一、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教育背景下,基于古典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领域存在生态受损,原貌无存的现象,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些主张,比如生态语文,比如绿色语文,比如有效教学,这些都引发了很多教师对古典诗词教学的思考。
(一)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存在的教师现状
1.文本的分析多于诗词的诵读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随着新兴思想的进入,古典的诗词吟咏逐渐淡出私塾,淡出学堂。此后虽有夏丏尊和叶圣陶等人的提倡,但收效甚微,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传统的吟诗方法濒于灭绝,新时代的年轻教师更是一窍不通,现在面对着美好的经典诗词,更多的教师用的是朗诵的方式,而且在朗诵的课堂,是类似于文言的分析串讲法。
文本的分析对于古典诗词的教学是有必要的,如果说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那就是即便不用疏通,诗中美感和韵味也是可以领略的,于是,在课堂上有必要呼吁教师都能重视诗词的美读,而不是简单的诵读和赏析,应是遵循诗词教学规律的美的呈现。
2.教师的讲解多于学生的感知
进入一些教师的课堂,即便是精心准备的公开课堂,也常会看到一言堂的出现,虽然现在提倡对话教学,提倡有效教学,但就算是所谓的生成,也不过是教师预设的有步骤的问题,在问题中引着学生慢慢进入,高明的教师可能润物无声,了无痕迹地将讲解渗透,可听课的人还是看到,这样的课堂学生仍是那被摆布的木偶,在预设的问题里步步为营,逐渐进入教师的圈套,然后彼此完成任务,开怀大笑。
古典诗词的教学,需要学生自觉的感知,教师可以预设,可以生成,但不可以包办。在交流中,要看到许多教学参考书以外的理解,不断赞许,并引导其进入更高层次的鉴赏。
3.配乐的诵唱多于传统的吟诗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对于诗词的表现的方式多样,有朗诵,有的借助音乐手段,用古曲配乐朗诵,或者就用现在流行音乐的翻唱。传统的私塾教师通常一书在手,吟诗玩味,沉醉其中,学生便知一二了。
但在如今的教学中,能够把吟诗之法引进教学的,并不多见,几乎所有的教师都选用了习见的朗诵方式,或者是唱诗。诵诗和唱诗也可以表现诗词的音乐美,在情感的传达方面有时甚至优于过去的吟诗,但就诗词本质而言,其节奏,其平仄,其韵律,诵诗和唱诗却是很难表现出来的。
4.僵化的程序多于生动的演绎
能够丰富地诵和唱,对于诗词的表现也是不错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一节诗词教学课,只有开头和结尾将诗词用声音再现,然后便是一句一句,一联一联,上阙下阙地分析,从结构到句法,从表达到内容,从情感到主旨,很多的优秀教案几乎就是一套模式的复制。
如果对诗词多一些生动的演绎,力求让诗词焕发出其诗人的个性魅力,无疑是对诗词最好的诠释。
(二)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学生现状
1.学生对文学审美的鉴赏需求
语文学科本身就是语言和文字的结合,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是一门具有审美效果的学科,如果学生进入语文学习,尤其是进入最有美感的诗词教学时缺乏美的享受和愉悦,那分明是对其天性的扼杀。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诗词的美,不妨可以方法多样,除了诵和唱,可以还原吟之法,让学生感受诗词最本真的美,结合学生的审美水平,在师生交流中进行思想的碰撞,让吟诗结合时代进行合理的变式,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审美需求。
学生在高中需要培养的智力因素中,其中最难的就是想象力和思维力,同时正由于学生此时的审美需求,可以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词,在诗词的想象中又实现了智力因素的提高,可以说,高中学生对于诗词鉴赏的审美是非常有必要的。
2.学生对多感官表演的兴趣
具体到实际学习生活中,同样需要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兴趣,因为只有学生感到兴趣了,教学才可以顺利进行。
诗词教学中,可以借助多种手段,调动起学生的多感官,让他们进入到身心愉悦中来,真正地学。
学生的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尤其是精神兴趣,精神兴趣主要指人们对精神生活,(如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知识)的兴趣和追求。但继续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是不能提高他们的兴趣。而人的兴趣不仅是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又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发,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那么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就要想法让学生感受到兴趣,并最终达到长期的情趣,成为他们一生的智慧。
能够用吟法辅助教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用吟法丰富教学,让其他的诵与唱,讲与练,都能进而丰富起来。
3.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接受心理
古典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拥有特色的领地。学生们是可以接受古典诗词个性教学的,但如果古典诗词等同于文言文,未免过于枯燥;等同于现代诗教学,必然丧失古典韵味;等同于诗词鉴赏课,那更是荒谬的。
但在很多的中学课堂,古典诗词教学已经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尤其是高中的很多课堂,当我们审视学生的接受心理时,可以感受他们的厌倦和逃离。这时,当我们再反复告诉他诗词是多么的好,但在教学中只是没有特色地串讲,或者其他,那岂不是对学生接受心理的忽视吗?
通过调查发现,90%的学生希望古典诗词教学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可以深入并且有独到之法。谈及吟法,学生也很茫然,但在教师的引导和师生的学习中,他们还是体会到诗词的别样教法,别样世界的。
二、高中古典诗词“声情吟赏”教学法的概念内涵和理论依据
(一)古典诗词“声情吟赏”教学法的概念
1.“声情”的概念
“声”与“情”是古典诗词教学中需要渗透的两大重点,古典诗词本身就是声与情的结合,具有韵律美和音乐美,也具有情感美。
“声”即声音,诉诸听觉,在具体实践中要求教学者重视学生的审美需求。诗词的语言蕴涵着“声”,平平仄仄的韵律是“声”,四声八音的合辙押韵是“声”。诗歌中的“声音”,体现在音节方面,有大小,有长短,有快慢,有高下,有刚柔,有断续,有抑扬,有顿挫。“声音”的表现方式是多样的,有诵,有读,有吟,有唱,不一而足。关于诵与读,《说文解字》曰:“诵,讽也。从言,甬声。”“讽,诵也。从言,风声。”先秦典籍中,多把“诵”和“读”分开运用。一般说来,对韵文是“诵”,对散文是“读”。
既然诗词是有声的语言艺术,那么在教学中便需要重视其的“声”,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官,利用他们的审美趣味,让学生在“声”中品味诗味。
“情”,包含喜怒哀乐,爱憎好恶。诗词都是写作者表现情感的文字,不管是民歌,还是文人写诗,都是可以寻到情感的烙印的,在起起伏伏的情感里沉淀出历史沉浮。在诗词鉴赏中,应以“情”为切入点,赏析文句,探讨主旨,在情感共鸣处升华,最终引发学生的“情”之共生。
2.“声情吟赏”的概念
“声”与“情”体现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是多种形式,“吟赏”作为其中的一种,“吟”为传“声”,“赏”可传“情”。“吟”是“赏”之手段,“赏”是“吟”之目的。
《辞海》解释“吟”为:“吟咏、做诗”。《孔颖达疏》又对“吟”作了明确解释:“动声曰吟,长言曰咏,做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
“声情吟赏”作为教学方式,是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会吟诗,然后结合教学,根据学生接受,改编吟谱,从四声八音、合辙押韵、对仗节奏等方面进行吟诗,在吟诗过程中揣摩诗词内容主旨,品味言外旨趣情感。
“声情吟赏”首先强调教学的有效性:诗词教学的方式是多样的,如果吟赏只是一味地实现传统的继承,是在开历史的倒车,那是不合理的。因而在教学中,要不断结合教学的反馈,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在吟赏中,要关注学生的接受,关注课堂的呈现,关注教学的效果。
“声情吟赏”教学还体现为教学的工具性:诗词教学中,努力营造诗词的本色氛围,无管弦,无丝竹,也可以吟出其中韵味,此时,吟赏主要是声情的工具,五绝可以重要把握韵脚与平仄;律诗则可把握其中的起承转合;宋词强调上下阕中平仄相间的和谐。课堂上,用吟赏的方式,试图对诗词教学进行工具式的多角度再现。
“声情吟赏”教学也突出教学的艺术性: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说诗词教学很见教师的功力,要不上得索然无趣,要不上得趣味盎然,明显后者是注重教学的艺术性的,那么在“声情吟赏”中,就不能将课堂当做简单的吟诗课,反复学吟必然无味,唯有“声”与“情”结合起来,将吟赏淡然无痕地融入教学,才可突出教学的艺术性。
(二)古典诗词“声情吟赏”教学的内涵
1.吟诗是教学的第一要素
(1)吟诗细味形式丰富
吟诵在古代,如同人们说话,信手拈来,教小孩子学诗,就是“兴、道、讽、诵、言、语”的训练。如同识字,写字,是文化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因此,几乎没有人专门研究的吟诵,几乎没有关于吟诵的专门论述。
但可以明确的是吟诗者必不是字正腔圆的美声唱法,一定有很多民族和地方的韵味,所以不管吟诗者和后来的胡乱吟者,都无法离开经典传承的蕴涵,因而在吟的形式上,我们发现在吟咏律诗绝句时,一方面必须遵守平仄节律,体现格律诗所固有的声律美;另一方面,在吟咏腔调的产生和流传过程中,民歌、方言、宗教音乐、戏曲都对其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因而我们在尝试吟诗时,在遵循一定的平仄格律后,是可以利用我们民族的很多艺术形式的。
(2)诗之吟法独一处
人们对于古典诗词的表现是多样的,台湾大学曾永义教授对诗歌韵文的音乐化,他认为有诵、吟、歌、唱四部曲,分之较细,亦颇具见解,其论点是:第一部曲“诵”,就是朗读,依据字音四声的掌握,音节韵脚的拿捏和意象情趣的感染,然后运转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而表现出来。第二部曲“吟”,就是曼引其声,通过声音的曼引,把诵读所具备的条件,所表现的情味更加强化出来,其与声音的结合又向前推进一步。第三部曲“歌”,就是徒歌,也就是不用乐器伴奏的山歌民谣,它有由方言音乐化所形成的“腔调”。第四部曲“唱”,就是透过作曲及作词所呈现的作品,由歌者诠释及演唱之。
我们想老调重弹的吟诗之法,应该就是此提法中“吟”和“唱”的结合,吟是诵的“延伸”,唱是歌的“加强”;吟唱乃是语言的再创作,更是语言的音乐化。只有将语言的文学性和音乐性结合才是诗词鉴赏的真谛。
吟不同于诵。曾国藩的家书中写道: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前者是“畅其气”,后者是“得其韵”,相较于欣赏诗的境界而言,后者更佳。吟不同于歌唱。在上古时代,以音韵发声而吟称之为“歌”,群人共歌为“乐”,领头唱歌者为“唱”,和歌者为“倡”、“叹”。《说文解字》中说“吟,呻也”,可见,吟需要深情,需要低声入心。《苍颉篇》中说“吟,叹也”,“一唱三叹”中的“叹”有吟之妙。
吟自有妙法。吟出古典诗词的平仄、韵律、章法,需依字行腔,可套戏剧曲调或民歌曲调。可依一定的唱谱来,也可自由发挥。
其实无论是哪种形式,都需要把握古典诗歌的情感,并要有节奏感,体现诗词的内容和形式美。
(3)吟诗吟词应有别
古典诗词的主要特色是文采和音律。文采美可见可感,音律美是需要声音来表现的。
诗中的“声音”,体现在音节方面,简单地说:有大小,有长短,有快慢,有高下,有刚柔,有断续,有抑扬,有顿挫。抑扬顿挫,是音律美的关键所在,而其中又体现内容和精神即诗歌境界的高下,因而在品味诗中,当吟之得法,诗味也就了然于心了。
诗的欣赏,泛泛而读是难以体会的,需要反复吟咏,不断体会。《沧浪诗话》言“孟浩然之诗,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吟诗需要时间长久,拖长声音。最终,要使声音和感情高度结合,音节如从肺腑出,情动而意切,声音便自然显现,力求达到龚自珍的“高吟肺腑走风雷。”
词中的“声音”,要首先关注词的形成,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是一种和音乐共生的艺术形式,当时一方面因为民族的歌谣,另一方面因为字句中加衬字使之圆转,自此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词区别于诗,最初是配音乐唱的。长短错落,不同的词牌,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总而言之,实践时,在吟诗环节,吟咏结合;在吟词环节,吟唱结合。
2.鉴赏是教学的必备要素
(1)吟诗品词情感美
实际上吟诗的过程也就是品诗的过程,吟诗是对诵诗的深化——要“诵”出诗的情性,即吟出其情其感。我们知道,诗歌就其本身而言,它是作者的想象的表现。因此品味诗歌,就必须调动读者的丰富的想象力,唯此才能步入作者的内心,体会作者的情感,达到“吟咏情性”。或摇头晃脑、或念念有词、或凝神遐思、或神游四海,心鹜八极的吟咏状态、氛围,进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细嚼慢咽的品味古诗词,才能更好地品出其景其情,其意其感。
吟诗的方式更易实现由物境到情境至意境的升华,情感最终就可做到忘我。
进而言之,吟诗也是诗人赏析、抒情、创作诗词的重要方式。
(2)吟诗吟词吟文化
吟诗是我国传统的美读诗词文的方法,是历代文人师生欣赏与教学古典美文的独特手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绝学。
首先,从传统文化说,吟诗提高了传统内涵,在今天可以成为当众表演的才艺,是我国别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其次,从文学欣赏看,吟诗提高了欣赏古典美文的层次,调动起欣赏者的内心情绪,它从声音入手,能更好地欣赏诗词文的意境,古典诗词的音乐美通过吟诗更能表达出来。再次,吟诗可以帮助我们神奇地记住古典诗文,了解民族音乐。最后,吟诗作为一门绝学,继承弘扬它可以提高民族自豪感,扩大对外文化的交流。
随着时代的进步,尤其是在网络时代,中国人不能淡忘自己的传统文化,而中学语文的学习阶段,正是拨乱反正的好时期,运用朗诵方法,或者用流行的中国风曲调演唱古典诗词,都是不错的。但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其本真的因素,提倡声情吟诗的方式,希望可以对于中学教学产生积极作用。如果仅是为了标新立异,是没有意义的,这项重拾文化的工作,在很多地方以活动和课题的形式在展开,是否可将它真正地实践于语文教学呢,这是具有文化思索的。
但我们不能只作文化前沿的观望者,很多真正的古诗词曲谱已根本无法获得,而古人的言语方式,已不再适合如今的审美需求,如果让现代人以嬉笑的心情来面对古诗词,那岂不是邯郸学步,因而在最终的古诗词吟咏上建议要体现文化的扬弃意识,古为今用,才是最科学的教学观。
参考文献:
[1]曹勇军主编.叩开高中语文选修课之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2]常华.唐诗密码.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