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精神医学研究方向(收集3篇)

栏目:实用范文

精神医学研究方向范文篇1

[关键词]中医学;人文精神;淡化

[作者简介]朱翠贞(1971—),女,江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张卫平(1972—),女,江西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江西南昌330004)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学融入中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研究”(JC1438)

古今中外,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的一门科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实现阶段性的跨越,医疗机构有着过去无法提供的医疗技术服务,但在人文关怀方面却饱受批评。中医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文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医乃仁术”四字足以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底蕴。近年来,中医学人文精神也在淡化。

一、中医学人文精神淡化的成因

中医学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其“以人为本”的贵生思想、“仁爱救人”的崇高品格、“济世救人”的善行,“治未病”的养生术,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人文精神在医学本身、医者素质与行为的具体表现。[1]有观点认为当前中医学人文精神已“缺失”,我们认为是“淡化”,淡化的成因有下。

(一)社会转型

中医学人文精神的淡化,与当今的社会转型有着极大的关系。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引发人们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与过去相比,物质利益首位、功利主义至上、享樂主义盛行、社会责任感弱化。社会转型期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包括从事中医工作的相关人员,在临床实践中,追求个人利益、部门利益、行业利益,忽略人文关怀,淡化了中医学“天然”具有的人文属性。同时,患者因社会变化观念随之改变,加上信息不对称,在技术上和道德上对医务人员有过高要求,医方为自保,会弱化人文关怀。

(二)医疗卫生体制变迁

按说,中医单凭“望闻问切”,就比较有人情味。然而,每次面对病人,既要检验医生的专业技术,还要考核医生的经济核算能力,尽可能使自己和医院的利益最大化。我国当初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趋势是政府逐步减少对医疗卫生支出,鼓励医疗机构通过临床医疗服务,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医疗机构则按国企改革方式,采取科室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开单提成的做法,并对医护人员实施激励机制,导致医疗机构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面对病人时,不再以病人为中心,把创收和效益放第一,必然淡化人文精神。

(三)技术导向

西医传进中国后,用西医的科学标准来注释中医,认为中医不科学,中医地位日渐衰落。然而,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具有包容性。西方不承认中医的科学性,但中医渐渐接受了现代医学的技术,在“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之外,运用了多种技术。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的医者行为和医患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断更新的诊疗技术导致医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实验室,而不是在病人床边聆听病人的陈述和与病人交谈。[2]中医的医务人员大量运用技术,无形中会弱化中医学天然具有的人文精神。

(四)教育缺失

“人文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除了环境的熏陶、实践,还需教育。首先,国学教育的缺失。国学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却因近代东西文化碰撞中衰落,国学教育一度在我国各级教育退出,包括与国学无法切割的中医学教育。其次,人文科学知识教育的缺失。现在许多高校注重人文素质教育,但开设的人文科课程比例太少。中医院校在高等教育大环境下,也是如此。拿我们所在的院校为例,中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学时分配中,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占72%左右,通识课程占28%左右,人文科学课程又主要包含在通识课程的思想政治类课程中。

二、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的意义

探究中医学人文精神的淡化,是要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

(一)有益于医者个人素质提升

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有益于医者个人素质提升: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医者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专业素质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医者理性面对自身的内心世界,如何为人、做事、面对社会。人们普遍认为中医学人文精神淡化,是医患矛盾的原因之一,并因医方的强势地位,不太关注医者自身的压力、矛盾、困惑。实际上,每位医疗工作者除了是医方的一员,面对患者,还要面对自身的工作、生活及其他。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医者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从中体验到追求真善美的崇高境界,并从灵魂深处获得幸福。

(二)有益于患方

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信奉“医乃仁术”信念,让患者在充满仁爱之心的医疗环境中,有益于病情的恢复,甚至有利于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中国自古就把医学定义为“仁术”,晋代杨泉在《论医》中写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并要求医者对病人要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做到“普固一等,皆如至亲。”“仁爱救人”不仅是中国古代医学崇尚的精神,也是中医学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三)有益于中医药事业发展

从事中医的医者,除了对专业技术精益求精,还需学习中医药文化,实践中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张效霞先生曾指出:“研究中医药文化,就是以中国哲学、文学、史学为基础,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为对象,研究中医理论与发展规律、中医名家学术思想、中医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以及名家风范……从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3]

(四)有益于推进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

人文精神,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它以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本身的发展为终极目的。[4]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不仅仅指向医方,还是全社会的。每个人、每个群体是被现行制度塑造的,又可以塑造制度。当今中国已不是传统的农业社会,现代中国的健康事业需要中医药有新的运行模式,这就需要在推进我国医疗卫生制度的过程中,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真正实现对人的关愛和尊重,构建和谐社会。

三、扭转中医学人文精神淡化的途径

中医学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倒逼中医学人文精神淡化现状的改变。

(一)拓展中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西医进入中国后,才称之为“中医”。传统的中医学人文精神如前所述,“医乃仁术”是其精髓,“以人为本”、“仁爱救人”、“济世救人”、“治未病”是其具体表现。进入21世纪,如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发展中医药事业,也要拓展中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理顺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融入科学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

(二)加大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

2016年底,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有利于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鉴于中医药的实际弱势地位,还需各级政府在政策、制度、财政上的大力扶持,协同相关部门及行业支持中医药事业,不断优化发展中医药的环境。

(三)倡导中医学人文精神教育

首先,加强中医学各层次的国学教育。因国学教育在中国的断层,许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民众,也未能接受简单全面而系统的国学教育。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只有掌握国学精髓,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中医学人文精神。中医院校的大学生、教师,医者及相关人员,都需接受一定的国学教育。其次,中医院校开设中医学人文精神的相关课程。当前许多高校的通识课主要是思想政治课程,人文精神教育不完全等于思政教育,还要开设更多的人文类课程。再次,医者继续教育中要包含中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医者经常参加各种培训,但主要是技能层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将人文精神的不同内容融入继续教育中。

(四)全面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

对大众而言,往往只想到医者需要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其实,对于曾经是医学生的医者来讲,大多怀着崇高的理想信念去治病救人,只是在实际工作中,慢慢淡化了内心的信念。因而,要全面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不仅仅是医者在医疗临床实践中实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怀的理念,医疗科研者在发明创造中也要倾注这一理念,政府部门管理者在医疗卫生制度的制定及规划过程中更要遵循这一理念,唯有如此,才能营造一个良性的人文环境,医者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于百姓的健康。[5]

精神医学研究方向范文篇2

关键词:医学院大学生;人格特征;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C912.6-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079-02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发展,积极情绪逐步进入心理科学研究的范畴,其中主观幸福感受到广泛关注。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整体评价,它作为一项综合性心理指标用于衡量个人生活质量,并反映出主体的社会功能以及适应状态[1]。过去三十年来,国外学者做了大量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些年来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方面的研究发展速度很快,由早期对老年人群的研究逐渐向对某些特定人群的研究,如郑日昌等对大学生的研究,梁展鹏等对运动员的研究等[2]。以往的研究大多针对一般学生,关于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对医学院大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为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方法

1.被试

随机取样的方法从安徽医科大学选取被试300人,发放问卷3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268份,其中女生163人,男生125人。

2.工具

其一,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中国版(EPQ-RSC)[3]。该量表共有48个项目,分为4个因子:包括精神质(P)、外倾性(E)、神经质(N)、掩饰性(L)。

其二,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GWB)[4]。该量表共有33项,分为6个因子: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和松弛与紧张。之后国内的段建华针对中国自身的情况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量表重测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在幸福感测量方面该量表运用最广泛,本研究亦采用修订后的量表。

3.数据的统计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整理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医学院大学生整体主观幸福感状况

在本研究中,医学院大学生总体平均主观幸福感指数为102.01±11.92,男生101.32±11.73,女生104.16±12.96,根据GWB的评分标准(中等水平:87≤X≤102分)。医学院大学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处中等水平。

2.不同性别的学生主观幸福感、人格状况比较

在人格的掩饰性因子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在人格的其他三个因子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主观幸福感的六个因子和总分中,松弛和紧张因子上性别差异显著,女生得分高于男生,见表1。

3.不同人格类型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差异分析

根据艾森克的人格类型说,将被试分为四组:外向稳定性(多血质)102人、外向不稳定性(胆汁质)96人、内向稳定型(粘液质)43人、内向不稳定型(抑郁质)27人。不同人格类型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差异分析表明外向稳定型的学生得分最高,内向稳定型的学生次之,然后是外向不稳定的学生,内向不稳定的学生得分最低,见表2。

4.医学院大学生人格各因子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人格的精神质与主观幸福感总分均为显著的负相关;人格的外倾性与主观幸福感总分均为显著的正相关;人格的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总分均为显著的负相关,见表3。

5.医学院大学生人格各因子对主观幸福感的多元回归分析

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人格特质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人格中的精神质、外倾性、神经质因子对主观幸福感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三者可以共同解释总变异量的33.4%,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见表4。

三、讨论

1.医学院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基本状况分析

医学院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松弛和紧张因子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该因子上得分越高,越感到放松;得分越低,越感到焦虑和紧张。由于社会对于男女的角色期望不同,在生活中,男生被要求承担抚养家庭的责任;在事业上,男生也被要求有所成就。与女生相比,男生所承受的压力往往也就更大,容易感到紧张。人格的性别差异表现掩饰性因子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说明女生往往为了达到社会的期望而掩饰自身的缺点,使答案更加贴近理想中的自我真实性低。

2.医学院大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本研究通过相关分析,发现人格的外倾性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神经质、精神质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负相关,表明人格外倾性分数越高,神经质、精神质分数越低,感到越幸福。这一点验证了McCrae和Costa关于神经质与负性情感相关密切的研究结论[5];对与不同人格类型的主观幸福感分析表明,外向稳定型的个体的幸福感水平最高,内向不稳定型的个体的幸福感水平最低。这与国内杨慧芳、郭永玉等大多数的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结果一致[6]。Watson等研究者指出人格之所以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如此密切是因为外倾性和神经质对主观幸福感都起着气质性作用,外倾性对积极情感具有较高的气质敏感性,外向者容易体验更多的积极情绪[7];神经质对消极情感具有较高的气质敏感性,神经质更有可能体验更多的消极情绪。另外,本研究通过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也得出,人格中的精神质、外倾性、神经质因子对主观幸福感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说明人格各维度对于主观幸福感具有较强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DienerE,SuhEM,LucasRE,etal.SubjectiveWell-being:ThreeDecadesofProgress[J].PsychologicalBulletin,1999,125(2).

[2]段建华.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4(1).

[3]钱铭怡.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J].心理学报,2000,32(3).

[4]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刊).

[5]McCraeRR,CostaPT,JrdellPilarGH,RollandJP,ParkerWD.Cross-culturalassessmentofThefive-factormodel:TheRevisedNEOPersonalityInventory[J].JoumalofCross-Cult-

ural.1Psychology,1998,(29).

精神医学研究方向范文篇3

1医学研究生科学素养的现状和问题

1.1现状

医学研究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应包含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科学的社会功能及其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和一般大众以及文科研究生相比,医学研究生接受过医学高等教育,是科学素养较高的群体。但笔者发现,虽然医学研究生具有了一些专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不意味着他们具有全面的科学素养。这是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因为科学教育最重要的不仅是获得知识,而是提升科学精神,塑造创新能力,目前医学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存在以下问题和缺陷。

1.2问题

1.2.1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基本了解程度不够全面具备完善科学素养的医学研究生应能够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理解关于宇宙、物质、生命的基本内容,对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技术概念能够正确了解,并且关注世界科技发展动态和趋势。医学研究生在高校学习了较多医学相关知识,但是由于医学研究生专业划分较细,单科性与行业性明显,导致他们接受较多的是专业技能学习与培训,对专业之外的领域知之甚少,缺乏对科学知识的宏观了解与整体把握。

1.2.2对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了解不够深入

医学研究生只有了解了科学研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才能够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方式。但是目前在医学院院校,医学研究生所用的教材中往往是以知识体系为中心,按照循序渐进、系统化的原则,选取经过长期实践筛选、积累下来的科学知识,往往舍弃了科学发展的具体过程,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个成熟、静止、无疑问的知识点。医学研究生在学习中难以了解科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更谈不上对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全面了解。

1.2.3对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不够关注

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并对其作用和形成过程有着清晰的了解,医学研究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以科学的精神对待每一次实验,以求实的态度诊治每一位病患。因此有必要让医学研究生充分了解历史上的科学家对待科学的态度、从事研究工作的作风、所遵循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艰苦的成长历程等,从而切实体会科学精神的可贵和重要,培育良好的科学批判精神。目前,医学研究生接受的科学教育大多是是灌输现有的科学知识,对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关注极少。

1.2.4对科学的社会功能及其社会影响的了解程度不足

现阶段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医学研究生只有全面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了解现代科技对自身学习和发展的影响,才能正确应对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科技现象,使医学研究生将自己对民族、国家以及社会的责任感与掌握的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但目前医学院校的科学教育在介绍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方面,总的来说,正面的强调比较多,对科技所产生的负面作用的介绍较少,这不利于对科学技术的全面、整体的把握[1]。

2自然辩证法课程与科学素养培养的内在一致性

《自然辩证法》作为医学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注重培养医学研究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观和科学思维方法,与加强医学硕士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2.1自然辩证法可以完善医学研究生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基本了解程度

科学知识是构成科学素养的首要因素,因为它是培养其它必备因素的基础和载体。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部分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演化为研究对象的,自然观具体可以分为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以及自然科学史。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医学研究生拓展自身专业研究领域的视野,在更全面的知识背景下,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从而帮助医学研究生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特别是自然科学史部分的学习,可以帮助医学研究生在了解科技史的基础上能够回顾医学相关学科的发展历程,分析科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帮助他们形成系统的知识背景,从而不仅具备科学知识而且掌握科学方法。

2.2自然辩证法可以加深医学研究生对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了解,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今天的医学研究生就是未来医药卫生战线上的骨干力量,如果他们缺乏真正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自然辩证法课程可以从诸多方面予以帮助,一方面,自然辩证法通过介绍科学共同体应有的科学精神,倡导医学研究生要遵循科学共同体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的理性追求、价值准则、行为规范以及特有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自然辩证法课程可以通过科学史的案例教学,让医学研究生真切领会到,科学的本质就在于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要敢于用批判、怀疑的眼光来审视所接受的知识。可以说在《自然辩证法》整个知识体系中都蕴涵着科学精神的相关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崇尚理想、实事求是、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3自然辩证法可以帮助医学研究生正确认识科学的社会功能及其社会影响

在当今“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下,医学研究生作为社会的高级知识分子,很显然也须承担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要本着科学精神和科学信仰,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关注人类的命运、不断追求进步和真理。既要保持对自己专业研究领域的深入探索,又要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尽可能做到学习、科研与服务社会相统一。此外,科技的进步在给我们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有很多副作用。自然辩证法可以使医学研究生了解科学技术的两重性,从而强化其社会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一方面可以为医学研究生在设计开发和利用一些新的医学科技成果时,能充分考虑到它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自然辩证法课程从人与自然哲学关系的反思,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途径,可以帮助医学研究生正确看待人、社会、自然的关系,明确人在自然界的合理定位,人必须与自然协同进化、协调发展。

3以提升医学研究生的科学素养为导向的自然辩证法课程改革路径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教社科[2010]2号)精神,《自然辩证法概论》即将从原来54个学时的必修课调整为仅有18个学时的选修课程。在此情况下,医学院校的《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都必须随之而改革,才能真正有效地在较短学时内达到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笔者认为,医学院校在这次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中,重点应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1)对医学研究生进行哲学知识的教育,开阔其学术视野,使其不断吸收新的科技信息、哲学知识,从而调整和完善原来单一的知识结构;(2)培养医学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和辩证思维方法,引导其成为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者;(3)提高医学研究生的进取心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其人文精神,并与科学精神协调起来,培养彻底的求真务实精神,使之走上全面发展道路;(4)引导医学研究生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力求学以致用,调动其参与研究和创造的积极性,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具体来说,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后应包括:

3.1教学内容上,应把医学史研究成果融入自然辩证法教学

目前,“自然辩证法”课程多使用国家教委社科司主编的教材,该教材属于理、工、农、医各专业研究生整理性教材,与各学科的专业直接联系相对较少。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在医学院校自然辩证法课程中,加入医学史的内容,将中外医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吸收到自然辩证法教学内容中,医学史的成果,能够提供生动又鲜活的史料以及史学观点,可以帮助医学研究生在系统掌握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基础上,结合医学实践,探讨医学思维和医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进一步完善其科学素养。

3.2改革教学方式,实施开放的教学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改革后的“自然辩证法”教学应转变传统的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实施开放式的教学。具体说来,开放式教学有5个核心方式:(1)以疑引思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设置一些问题,以问题引发医学研究生主动思考,进而让其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2)以例启思教学法:即在课堂讲授中要能够灵活运用科学史或者生活中的案例,通过案例来分析“自然辩证法”的理论知识,降低课程的枯燥程度。(3)以辩激思教学法:即教师根据“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内容,同时结合提高医学研究生的科学素养这一目的,设置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让学生参与讨论或辩论,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去全面思考、主动思考,达到预期教学目的。(4)以网延思教学法:即充分运用网络条件,增加师生的交流渠道,从而拓展和延长医学研究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对教师实行教育观念的变革。(5)以行践思教学法:即为了加深医学研究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可根据具体的条件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 上一篇:城镇低保方面的工作总结(收集3篇)
  • 下一篇:新生儿安全用药的护理(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