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高中历史笔记归纳(收集3篇)

栏目:实用范文

高中历史笔记归纳范文篇1

进入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三年大力加强学习的经验和适应听积累,对大力加强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他们思想活跃,喜欢追根溯源,这一时期正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训练阅读能力的最佳年段。教师应抓住契机,有意识有计划按步骤地利用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使之形成良好习惯,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不仅能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提高成绩,而且会终生受益。

一、带着目标仔细读

课本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

二、提问讨论受启发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新闻记者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总是的论据和方法。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已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

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使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三、思考归纳求深化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和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新闻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会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会越来越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功夫,这应是一个最实际的考虑。归纳一般也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拔、释疑、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理解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尽可能由学生归纳,一些难度圈套的也可由教师归纳总结。

四、读书笔记不可缺

法国思想家布韦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高一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记笔记。

高一年级第一节历史课就应向学生提出新闻记者笔记的具体要求,如果应该用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划各种符号。

高中历史笔记归纳范文篇2

许多人认为这三个环节都是是老生常谈的东西,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是“做到容易坐好难”,想要真正做好这三个环节却不是很容易的事情。(1)课前预习。预习新课前,教师要提出要求,而不是一味让学生随心所欲的看书,要让学生把课文预览一遍,明确这节课讲的中心内容,课文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名称,对于这些历史基本要素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的话实际听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2)课堂听讲。课堂听课要做到“脑到”、“笔到”、“嘴到”。“脑到”是要求学生在听课时勤于思考,针对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要去积极思考。“笔到”则是要求学生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那么笔记到底记些什么?简单的说,教师的板书、重点内容在书本上都应该有清楚记录,以便课后进行复习与巩固。“嘴到”是让学生多提问,对于自己在课堂上有疑问的地方要及时的提出。有些学生由于胆怯害怕而不能及时提出自己的疑惑,时间一长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养成了面对难题不愿思考恶习。(3)课后复习。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这句换就告诉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不可能一次就完成的,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必然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这里就要求学生不但要在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更应该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二、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学生最大的老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方式有所改变,教学内容也变得多样化,本质上改变了过去的“填鸭式”教学,这就使得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此外,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的方式与内容也是吸引学生认真学习历史的重要因素。三、培养有效的历史记忆法历史知识的记忆是学好历史的关键。而现在的学生,由于长期地进行一些简单繁复的背诵,导致不仅没有获得相应的学习成果,更使得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逐渐在死记硬背中消磨。因而一些有效的记忆方法能够帮助学生高效学习。

(1)比较记忆法。所谓比较法,就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等进行比较和对照,分析其异同及缘由,从而寻求历史规律的一种方法。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这单元里面涉及到好几个不平等条约,因而在日后的单元复习中可以将这些相似的条约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从割地、赔款、开阜、其他特权、历史意义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比较,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清楚的理解单元重点知识点,还可以让学生在分析对比中进一步认识到清朝封建统治腐朽与落后,从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中国事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在实际授课中有意识的加以引用这种方法,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2)联想记忆法。对于历史的学习方法,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死记硬背!简单的认为只需要把书上的知识点全背出来就可行了,殊不知这其实是一种事倍功半的历史学习方法。所以,我们在学习历史时的记忆环节可以采用联想记忆的方法来进行学习。一般来说联想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纵向的联想记忆法一般指是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理清事件的发生过程。例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1919)——中共诞生(1921)——国民大革命(1924-1927)——国共十年内战(1927——1937)——抗日战争(1937-1945)——解放战争(1946——1949)。在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前,将此顺序罗列出后,将相关阶段的大事件进行对应记忆。横向联系记忆法是通过把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历史事件进行关联,或是把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性质、类型的历史事件,进行相互联系,从而达到高效记忆的效果。例如进行17-18世纪资产阶级统治确立的记忆时,有意识的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进行关联。

高中历史笔记归纳范文篇3

但是,中学历史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一味注重培养能力,忽视了对重点知识掌握的要求;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等。“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不记忆核心知识,何谈能力的提升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的前提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历史教学中笔者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在新课导入上做文章。一堂课成功与否,导入新课一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讲“普法战争”内容时,笔者先简短讲述了“埃姆斯急电”的故事情节,然后着重指出:“普法战争爆发是路易・波拿巴的扩张野心同俾斯麦利用王朝战争统一德国的政策发生了冲突,而‘埃姆斯急电’仅起到了导火线作用。”由此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新课导入时,采用与课文有关的传闻、秘史、时事、图片等,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讲述必须简洁,否则会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误导学生。

2.在课本插图的讲解上下工夫。课本插图很精彩,可以起到烘托气氛、调动学生兴趣的作用。例如,在讲“1848年欧洲革命”内容时,导入新课后,笔者先让学生看插图《梅特涅夹着尾巴逃跑》,之后介绍:“梅特涅是奥地利首相,擅长外交权术,他一贯仇视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他在19世纪上半期的欧洲政治舞台上显赫一时,而在1848年革命中却男扮女装仓皇出逃,可见这场革命声势浩大。那么这场革命是怎样爆发的呢?”由此加深了学生的记忆,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所学知识。

3.在重点知识的掌握上下力气。针对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重点知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重点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例如,在讲“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内容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俄国历史上有哪两次改革?它们对俄国的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②这两次改革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有哪些内容?这种方法开门见山,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了解到学习这节课应该重点掌握哪些知识,同哪些章节相联系。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二、教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是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的关键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记忆的一般原则:先粗后细,先大后小,层层深入,步步展开;理清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注意同类知识的联想扩散等。对于动态性质的历史知识,一般采用时间轴记忆法、情节记忆法等;对于静态性质的历史知识,一般采用归纳法、串线法、规律法、理解法、谐音法、联想法、歌诀法、浓缩法、图表法、图示法、比较法等。有时同一个知识点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记忆,看哪种方法记忆效果更佳就采用哪种。下面,笔者简要介绍几种记忆方法。

1.归类记忆法。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在讲“中国古代文化”内容时,可按数学、农学、地理学、书法、绘画、雕刻、科技著作等线索进行归类。通过归类,能对学生巩固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串线记忆法。通过串线,让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按历史发展的线索呈现于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如在学习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的相关知识时,可把他一生的革命活动整理如下: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建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后来又领导了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3.歌诀记忆法。一般来说,历史年代、历史朝代、政权名称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王等,很难记牢,这时则可编歌诀以加深记忆。如:记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时可编歌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来帮助记忆。

4.规律记忆法。历史发展有其规律性,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能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无论是学习中国史还是学习世界史,教师都应引导学生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如学习重大历史事件时,可以从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

5.浓缩记忆法。用非常精练的语言、文字或数字概括出历史事件和概念,可以提高记忆效果。如关于隋朝大运河的内容,可将其归纳为“一、二、三、四、五、六”,即一条大动脉,二百万人开凿,三点(涿郡、余杭、洛阳),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六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三、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是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的重要环节

  • 上一篇:未来农业发展(6篇)
  • 下一篇:有趣的作文课(收集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