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程安排
老年护理学主要由老年护理理念、老年护理工作方法、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老年人常见疾病护理、老年人健康教育、老年人临终关怀6部分组成,于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课,共32学时。采取优化教学环节,细化教学目标及计划,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方式(即理论授课16学时,校内模拟实践6学时,养老院活动4学时,社区见习6学时,第三学年毕业实习期间进行社区实习两周和医院老年病科实习两周),实施实践准备、模拟实践、养老院活动、社区见习、社区实习和医院实习6个阶段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1.2教学组织与管理
1.2.1实践准备阶段
(1)细化实践教学计划。课题组根据老年护理学理论教学内容,将所涵盖的各种老年护理实践归纳为老年人健康评估、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老年人常见疾病护理、老年人健康教育及老年人临终关怀5个模块,并分别制定具体要求。根据实践教学目标及我院老年护理实践基地状况,确立实践主题,根据主题优化实践形式,具体计划见表1。
(2)师资的选取。我院要求理论教师每年到养老院、社区、医院老年病科工作两个月;实践带教教师则选取具有5年以上老年护理工作经历、经验丰富、技术全面、责任心强、素质高的资深护士担任。
(3)成立合作小组。在老年护理学开课之初告诉护生关于实践教学的安排与要求,根据护生学习成绩与认知能力、性格、特长等分小组,每组6~8人,各小组选出组长1名。各小组配两位实践带教教师,以轮转方式进入养老院和社区进行实训。
1.2.2模拟实践
(1)老年人健康评估。教师根据老年人健康评估的实践目标,设计1份老年人健康评估单。当老年人健康评估理论课结束后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学院附近社区的老年人家庭,对老年人进行生理和心理评估。下次课安排两学时讨论,首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针对评估内容分析案例,提出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判定。其次,教师抽取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并接受教师及其他小组学生的提问。最后,开展学生自评、教师点评与评价。课后学生将资料整理后书写并上交老年人健康评估报告。
(2)老年人健康教育。在老年人常见疾病护理理论课后,确定老年糖尿病、老年高血压等多个主题;每个小组负责教师选定的一个主题,准备的内容要具体,有可行性,并制作一份宣传教育手册。宣传教育手册语言要通俗易懂,考虑到老年人的接受能力,宣传教育内容应为老年人最关心或最需要的知识。下次课安排两学时的模拟健康教育讲座,由每组派学生代表作为宣传教育者,其他学生作为养老院的老年人,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并接受“老年人”的提问。最后学生自评,教师点评与评价。课后每组学生上交一份讲座课件及宣传教育手册。
(3)养老院活动。由学生组成志愿者服务队,在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理论课后,到岳阳国泰阳光养老院进行慰问、帮扶等爱心服务活动,对老年人进行日常生活的照料,如梳头、洗脸、剪指甲、卫生清洁等,并结合专业知识对老年人进行体格检查、常见疾病的护理及健康宣教等。通过志愿者服务让学生接触患病老年人及健康老年人,加深其对老年护理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尊老爱老意识。
(4)社区见习。在所有理论课结束后,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理论课教师组织、带领学生到岳阳楼区三眼桥社区进行健康知识宣教等大型活动,主要对社区老年人开展健康咨询、保健知识讲座(如糖尿病人的饮食、用药指导,冠心病的护理,跌倒的预防等)。到老年人家中对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指导老年人的饮食、睡眠、运动,为老年人合理有序地摆放居室物品,为功能障碍老年人实施康复护理。
(5)社区实习。于第三学年毕业实习期间进行。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介绍社区老年人的现状,由社区护士带领学生进入老年人家中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并根据其主要健康问题进行健康指导与促进。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居家护理。
(6)医院实习。于第三学年毕业实习期间进行。由医院老年病科的护士介绍老年人常见生理、心理疾病的发病情况,护理计划。由实习带教教师带学生进入病房为老年患者进行护理实践,为临终老年人及其家属进行临终关怀。
1.3效果评价
实习结束后,课题组自行设计实践教学反馈问卷,对学生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调查,包括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10项。问卷当场发放并收回。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有效回收率100.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2讨论
2.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对社会老龄化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感受不到我国已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所面临的重重压力,且尊老爱老意识淡薄,学习兴趣不浓,老年护理就业意向不高。实践教学可帮助学生树立为老年人进行护理保健服务的意识。他们在走进老年公寓、街道社区、老年病房后很快就会感到“银色浪潮”的来势凶猛。同时能了解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老年人急需解决的护理问题,能理性地认识到老年群体十分渴望得到相应的保健和护理,从而激发其学习老年护理的兴趣,产生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就业意向。
2.2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沟通能力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带教教师指导学生从饮食、睡眠、活动、衣着、环境等方面着手,为老年人制订合理的生活计划,有序安放居室物品,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舒适、安逸。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为一些自理能力差或有功能障碍的老年人制作简便易用的生活工具及设计恢复功能的训练方法,从而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小组合作性学习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是推进体验性学习的重要手段,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
[论文关键词]护理学生护理伦理学学习兴趣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多种教学方法对护生《护理伦理学》学习兴趣的影响。方法: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分析、视频播放、辩论赛和社会实践等,自行设计问卷,在课程结束后对09级15个班700余名学生调查。结果:学生对于《护理伦理学》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护生《护理伦理学》的学习兴趣。
护理伦理学是研究护理工作者在工作中处理各种关系的准则和方法[1],对一名合格护生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护理伦理学》属人文学科,与专业课程如内、外、妇、儿科护理学相比,护生一点也不重视。另外学生对伦理学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伦理学就是给她们讲道理、“洗脑”的一门课程,很难提起兴趣。因此,如何提高护生的学习兴趣,让她们主动的学、快乐的学,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1.教学方法
《护理伦理学》这门课程理论性很强,若采用传统的说教、填鸭式教学方法,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为提高护生的学习兴趣,本研究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09级15个高职班700余名护生进行授课,重新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
1.1案例分析
在备课的过程中,结合书本的理论知识,列举发生在我们身边、贴切的案例,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理论来分析案例,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讲解护理伦理学理论基础这一章节时,例举了大量的鲜活的事例,如湖南靖州的“医院出动救护车讨价还价误时,男孩转诊途中死亡”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天价医疗费”,同学们被案例的情景深深吸引,并初步具备了理性思考的能力。
1.2视频播放
视频教学可以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直观化、具体化和简单化,使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东西变得看得见、看得清,帮助学生理解较抽象和复杂的内容,历来都深受同学的追捧。在护理伦理决策这一章节时,给学生播放了电视剧《永不放弃》第九集--某银行被抢劫,四个伤者被抬进医院,医院只有3套监护设备。首先得到救治的人是其中伤势最重的,但他是一名罪犯;而那个伤势最轻的人被排在最后,他却是一名正局级的国家干部,这时我们医护工作者应该如何决定?会如何决定?一晚期肺癌的老太太要求医务工作者对她自己说明病情的真实情况,这时又该怎么办?这一连串的令人纠结的问题,深深的揪着同学们的心,仿佛自己置身其中,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环境中领悟伦理学的真谛。
1.3开展辩论赛
对相关伦理难题,组织辩论赛,如安乐死是否该在我国合法化。首先摸查同学对此问题的观点,鼓励两组同学派出代表进行公开辩论,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的观点。辩论中老师充当主持人的身份,辩论双方有理有据、振振有词、辩论激烈。辩论结束时老师做一简短点评,然后让同学们观看深圳卫视22度观察—安乐死是文明还是谋杀?,最后老师再做一总结。
1.4组织社会实践
临终关怀这个话题,学生由于缺少生活经历觉得很陌生,不知道都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做。通过播放北京松堂医院—中国成立的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创始人李伟院长工作20多年的点点滴滴的故事,同学们对临终关怀这项事业有了视觉上的了解。为了让同学们切身体会临终关怀,学校组织全系老师分别带领同学去抚州市各个层次的福利中心和养老中心参观,帮老人家梳头发、剪指甲、量血压、按摩和聊天等,同学们觉得很有意义,有了直接的感受。
2.效果评价
采用问卷调查法,自制调查表,集中发放问卷表,15个班级同学当场填写,当场收回。调查问卷包括对课程感兴趣程度、开设这门课的收获及有何意见及建议等问题,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1感兴趣程度比较
将上课前和上课后对《护理伦理学》的感兴趣程度,用两样本配对t检验进行检验,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t=4.256,P<0.05),课程结束时同学对《护理伦理学》更感兴趣了。
2.2其他教学评价
89.1%的同学认为课程结束后非常有收获或有收获,60.0%认为应适当增加课时,50.8%认为授课时应适当多增加案例,90.7%认为视频教学非常好,可增加,34.5%建议可提前开设本门课程。
3.讨论
3.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加亲和力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是什么东西推动学生去追求高尚的美德?是教师的精神和道德方面的表率作用。”由此可见,教师的道德素养对伦理学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传授学生临床技能的同时,需提高自身素质,增加亲和力,学生就会把对老师的感情迁移到学习上来。
3.2加强案例教学,适当增加视频教学
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可以点名或将学生分组,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各抒己见,在总结完学生的看法和观点后,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给出参考意见,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3增加护理伦理讲授的具体内容
目前《护理伦理学》教材的内容大多讲的是护理道德的历史发展概况、护理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和范畴等,对临床工作中面临的伦理问题,如器官移植、脑死亡、人工授精、流产等欠缺,这些是同学感兴趣的内容,而且也是同学今后在临床实习或工作会遇到的问题,应适当增加,使护生在对待即将面临的临床实习或工作中不会感到迷茫。
3.4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营造一个既严肃又活泼的课堂气氛,给学生自由发挥和积极思索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果老师过于严格,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发言或不敢发言,形成恶性循环,教学效果差;如果过于松散,课堂秩序差,教学效果也不好,充分发挥案例分析和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在和谐互动的环境中学知识。
4.小结
综上所述,案例分析、视频播放、辩论赛和社会实践等教学方法,提高了护生《护理伦理学》的学习兴趣,对护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临终关怀意义重大
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叉学科,是社会的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的产物。它随近代医学的发展而兴起,也是对人类医学再认识后的产物。临终关怀针对的不是普通的临终老人,而是那些身患重病的濒临死亡者,包括老人和年轻人。传统医疗的目标是“救治”、“疗愈”,而临终关怀的目标是“优死”。也就是说,临终关怀不是以治愈疾病为目的,而是专注于护理,让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感受到尽可能少的痛苦、无助和孤独。临终关怀的英文是hospice或palliativecare,在香港被称为“善终服务”,在台湾被称为“安宁照顾”。我国内地“临终关怀”一词的正式应用,始于1988年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的建立。1988年7月15日,美籍华人黄天士与天津医学院院长吴咸中教授和崔以泰副院长合作,共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机构――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
20世纪以前,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是急性热性病,如鼠疫、天花、结核、肺炎,很快就死去了,所以死亡过程很短。近100年来,医学进展很大,不少传染病被完全控制,急性疾病基本上能够治愈。然而,人们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和环境的变化,使得致死疾病的类型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目前,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是肿瘤、心脑血管病、肺炎,这些都是慢性病,患者得病后的死亡过程延长了,其结果造成了社会上的濒死患者数量要比100年前多得多,患者的死亡过程减缓,故需要临终照顾的患者亦越来越多。令人遗憾的是,世界上需要临终关怀的有约1亿人,但是能得到关怀的仅占8%。
如果多名医生综合诊治某人难以治愈而即将面临死亡,患者的家属就面临着艰难的决策。是继续治疗还是放弃治疗?无论是出于社会舆论还是内心情感,此时不少家属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都会选择继续治疗。然而,继续治疗让患者在临终前遭受了极大的痛苦,令他们“生不如死”地度过数月后死去。影片《桃姐》中,在桃姐临终前几天,她已经神志不清,不能表述自己的意愿了。医生劝说罗杰让桃姐放弃治愈性治疗,接受自然死亡,这样可以减轻桃姐的临终痛苦。罗杰在思索之后同意了,桃姐安静地离开了人世。对家属来说,患者的重症令他们在经济上、精神上和心理上都遭受到极大的拖累。对社会来说,对这些患者的过度甚至“无意义”的治疗浪费了医疗资源。如果不改变传统观念,本已脆弱的医患关系就变得更加紧张了,甚至可能引发患者或家属攻击、刺杀医护人员的刑事案件。因此,良好有效的临终关怀可以改善医患关系,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
临终关怀的推广需要人们在观念上进行一场革命。首先,要让人们正视死亡,改变死亡的传统观念。每一个文化对于死亡的态度有所不同。在忌讳谈论死亡的文化中,是无法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当死亡来临时,人们应该面对现实,承认死亡,承认进一步的治疗无效。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临终关怀才能具体实施。其次,要改变用足现有医疗资源的传统观念。临终关怀一改过去对任何患者无例外一律实施医治的做法,承认医治对某些临终患者来说是无效的客观现实,通过对他们提供舒适的照料来替代卫生资源的无谓消耗。据美国1995年的研究显示,用于临终关怀的每1美元医疗保险支出可以节省1152美元的医疗保险费用。节约来源是患者的治疗费、药费、住院费与护理费。
临终关怀要身心兼顾
美国兰德中心临终关怀计划主任乔安娜认为:“我们必须改变对待死亡的态度,使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以人工呼吸机、心脏起搏器、血液透析和鼻饲等方法来维持朝不保夕的生命,而采取舒舒服服地过上几天开心日子的方法来结束自已的生命。”对临终患者来讲,治愈希望已变得十分渺茫,而最需要的是身体舒适、控制疼痛、生活护理和心理支持,因此,目标以由治疗为主转为对症处理和护理照顾为主。
临终关怀要从身体和心灵两个方面来进行。所谓临终身体关怀,就是借助一些药物和医疗手段来减轻患者感受到病痛,并结合美食、锻炼和娱乐等手段来提升患者的身体机能。其中,缓解患者的痛苦尤为重要。统计数据表明,有70%以上晚期肿瘤或其他致死疾病末期的临终患者的主要不适感觉是疼痛。疼痛不但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给患者带来不如“马上死掉”的绝望感。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控制疼痛提到重要位置,并建议采用麻醉性镇痛剂提高镇痛效果。一些欧美国家规定,对特定患者可无限量提供杜冷丁等强力止痛药物,而对普通患者这样大剂量地使用强力止痛药是违法的。只有法律认可了临终关怀的一些特殊手段,医护人员和家属才敢放心大胆地去采用。然而,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法制从防止止痛药被贩子或吸毒者利用的角度出发,没有给予临终关怀机构无限量使用止痛药的“特权”。除了缓解疼痛外,合理饮食、畅通呼吸、顺畅排泄、皮肤护理也是临终身体关怀的重要内容。
所谓临终心灵关怀,就是通过陪护、聊天、娱乐、心理治疗等方式来减轻患者的孤独、不安、焦躁、恐惧等负面情绪,令患者每天有相对较好的心情。不少临终关怀专家认为,人们在临死前精神上的痛苦大于肉体上的痛苦。因此,一定要在控制和减轻患者机体上的痛苦的同时,做好临终患者的心理关怀。对于绝症患者来说,他们最大的负面情绪来自对死亡的恐惧,医护人员要通过合理的死亡教育来缓解患者的恐惧,令患者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临终患者最适宜被安置于家里,熟悉又亲切的环境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如果有条件,患者的房间应该选择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安静幽雅、户外有树木花草、大小适中的单间。如必须住院,临终病房的布置也应尽量家庭化。因为大多数临终患者都会对亲人和人生产生无比留恋之情。在这异常敏感的时刻,为其营造安全、和谐气氛自然至关重要。
临终关怀的成功经验
19世纪末,英国一些虔诚教徒跋山涉水去圣地朝拜,很多人在中途病倒并去世。一些教会把他们抬到路边小房抢救,并为他们“超度灵魂”,这是临终关怀的雏形。真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起源于英国的圣克里斯多费医院,桑德斯是首创者。20世纪50年代,英国护士桑德斯在她长期从事的晚期肿瘤医院中,目睹垂危患者的痛苦,决心改变这一状况。1967年,她创办了世界著名的临终关怀机构,使垂危患者在人生旅途的最后一段过程得到需要的满足和舒适的照顾。桑德斯鼓励临终患者的话已成名言:“你重要,因为你是你;你重要,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桑德斯还到世界各地演讲,点燃了临终关怀运动的“灯塔”。此后,临终关怀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地成立,目前英国有400多家,德国有300多家,美国有1800多家。
最近,英国《经济学人》信息部发表的调查结果表明,临终关怀效率最高的国家是英国,这得力于桑德斯的先驱示范作用。20世纪70年代,英国率先将临终关怀纳入到医疗体制之内。1988年,英国确立了临终关怀专科标准。临床医生必需是取得职业资格的临终照护专职医生,护士有专职证书,社会工作者则是受过专职训练的。提供临终关怀的单位,必须执行完整的照护模式,即住院、家庭及日间照护,与社区有良好的互动以及必要的支持。1993年,英国实施《社区关怀法》,其关怀对象包括老龄人口、重症患者及其他无生活能力者,涉及家庭中的患者护理、社区老年居民轮流看护等,并鼓励社区为老人提供适当支持。目前,英国有临终关怀机构400多家,从初期的独立临终关怀院的模式发展到住院、家庭照护、居家及日间照护多种形式并存。据统计,英国人有五分之一的老人是在临终关怀院去世的,为确保更多的人在临终关怀医院幸福地离去,政府于2006年制定要求重视公民“死亡质量”的指南。
美国在临终关怀领域也有很成熟的经验。1974年,美国首家临终关怀医院建立。1976年,美国加州首先通过了《自然死亡法案》,其主要意思是按患者的自主意愿,不使用维生医疗方式来拖延不可治愈的患者之濒死阶段,而让患者自然死亡。1982年,美国国会颁布法令,在医疗保险计划中加入“临终关怀”的内容,为患者提供了享受“临终关怀”的财政支持,也为美国“临终关怀”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临终关怀包含在多数私营卫生保险计划、联邦政府的老年医疗保险计划以及多数国家贫困者卫生援助计划之中。许多临终关怀也接受慈善和志愿形式的捐助和社区支持。根据美国医疗保险制度,任何临终关怀项目都必须有80%以上的患者是在家接受护理的。因此,美国临终关怀主要以家庭护理为主,只有一小部分是供患者入住的护理所。临终关怀机构首先会帮助患者家庭增添必要的医疗设备,敦促家属持续陪伴在患者身边,进行精神安慰。当患者最终离开后,死者家属通常难以承受丧亲之痛,临终关怀服务会继续提供为期一年的情感支持。美国的经验表明,临终关怀是一个节省费用的有效照料方法,是解决濒危患者家庭照料困难的一个重要途径。到目前为止,美国的临终关怀机构已达到1800多所,分布在全美50个州,每年有14万余人接受临终照护。在美国,典型的临终关怀照料由一支专业队伍提供,这是一个由注册护士、内科医生、社会工作者和牧师或其他法律顾问组成的跨学科队伍。需要时,照料服务也提供助手、药剂师、身体治疗、语言治疗和培训过的志愿者。
在亚洲地区,开展临终关怀较早的国家和地区是日本、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临终关怀运动,而香港从1982年开始在一些医院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目前,香港临终关怀的对象中90%为癌症患者,45%死于癌症的患者获得善终服务。在香港,从事临终关怀的护士被称为“握手护士”、“握手姑娘”而备受尊重。1990年3月,台北马偕医院建立了第一幢临终关怀安宁病房。2000年,台湾通过了《安宁缓和医疗条例》,使临终关怀服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