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范例(3篇)

栏目:工作范文

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范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96例均系本院2005~2011年住院治疗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其中男116例(59.2%),女80例(40.8%)。黄疸出现日龄≤7d的患儿124例(63.3%),其中日龄≤24h的患儿4例(2.0%);日龄>7d的患儿72例(36.7%)。

1.2诊断所有病例均于发现黄疽当日抽取静脉血测定胆红素,包括肝功能(ALT、AST)、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同时检测血常规。检测指标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2]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的要求。

1.3治疗与护理入院后立即采用合理综合治疗方式:蓝光照射、肝酶诱导剂(口服鲁米那片)、静脉输入白蛋白、感染患儿控制感染、溶血患儿静脉输入丙球蛋白以阻断溶血,8例进行换血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给予更昔洛韦治疗。

2结果

186例患儿经治疗黄疸于3~8d内消退,血清总胆红素降至正常,随访无复发;4例患儿因直接胆红素升至84.3umol/L(>66.7umol/L)而停止光疗,口服熊去氧胆酸及茵栀黄口服液长期治疗,1个半月随访,胆红素降至正常范围;5例患儿于就诊时出现核黄疸征象,治疗3~5d黄疸好转,2例自动出院;1例黄疸患儿生后10d,全身黄疸、肝肿大,诊断败血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入院16h即死亡,总治愈率94.9%。

3讨论

本院研究中新生儿黄疸患者发病主要原因依次为由于感染因素、母乳因素、围产因素和溶血因素,发病率分别为38.26%,22.96%,19.90%和12.24%。病理性黄疸发病的首要原因是感染因素,包括:呼吸道感染、脐炎、化脓性脑膜炎、胎膜早破、肠炎、皮肤感染等。这些感染性疾病受分娩处理及产后新生儿护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感染可以导致溶血,肝酶的活力降低,导致肝脏与胆红素相结合的能力降低,而导致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3]。抗生素治疗感染的同时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使肠肝循环增加,黄疸加重。母乳因素是本研究中病理性黄疸发生的次要病因。母乳性黄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由母乳因素引起的黄疽发生在3~8日龄,1~3周达顶峰。停喂母乳3~5d后黄疽明显减轻,胆红素降至50%以上,防治母乳喂养造成的黄疸,应尽早增加液体摄入量,早喂养,刺激肠蠕动,以减少胆红素的吸收,如血清胆红素高于265.5umol/L,可暂停母乳,胆红素下降50%可重新哺喂母乳。新生儿溶血病也是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之一,是因母亲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引起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以ABO和RH溶血多见,其中ABO溶血占85.3%,多数经光疗,输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控制,极少数需换血治疗;RH溶血占14.6%,病情较重,多需换血治疗[4]。产前母亲血型鉴定很重要,便于评估产后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准备。

相关研究认为围产期黄疸的主要原因是缺氧,占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的50.9%。缺氧会降低胆红素与白蛋白之间的联结力,增加血清胆红素。缺氧发生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降低,转移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速度和合成三磷酸尿嘧啶核苷葡萄糖脱氢氧酶受到阻滞,导致葡萄糖醛酸减少,使胆红素在肝脏中的结合受到影响,加重黄疸病情。本研究中围产期因素所占比例较文献记载低,与近年来分娩技术提高有直接关系。经过多年临床治疗观察,本人认为黄疸治疗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蓝光照射时需要注意:a.蓝光照射后经皮测量值不能准确反映血中实际胆红素数值,应在蓝光照射后6h再进行经皮胆红素检测。b.用不透光物体遮蔽患儿双眼及男婴外阴,避免损伤。c.光线的照射增加了患儿的不显性失水。增加液体的摄入。d.光照的刺激及排泄胆红素,可能造成患儿短暂腹泻和或皮疹。e.当结合胆红素超过4mg/dL时,蓝光照射患儿可能发生青铜症,应停止照射,肤色可逐渐恢复。②静脉注射白蛋白主要针对早产儿和重症患儿,一次效果理想,不需要再次应用。③丙种球蛋白有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的双重作用,在重症黄疸溶血早期应用,可以有效抑制溶血过程,4h~6h静脉输注1次。早期干预,争取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治疗和减轻病理性黄疽。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崔焱,张宇侠,尹志勘,等.儿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7.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社,2003:269.

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循证护理;新生儿黄疸;效果;护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R44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4)26-0090-02

新生儿黄疸是儿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原因是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血液中游离胆红素浓度升高,临床表现主要是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1]。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全,脑内胆红素浓度过高引起胆红素脑病,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受损,甚至威胁生命安全,因此,新生儿黄疸的早期诊疗意义重大。代丹丹[2]研究认为,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新生儿黄疸的疗效,缩短临床康复时间,有效防治治疗后遗症。笔者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实施循证护理,亦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5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其中男23例,女27例,入科后均进行尿常规、尿胆红素、尿胆原和肝功能等检查,均符合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男11例,女14例;日龄3~25d,平均(6.37±2.62)d;体质量2.4~4.3kg,平均(3.65±1.48)kg;出生时Apgar评分7~10分,平均(8.75±1.63)分;生产方式:自然分娩15例,剖宫产10例;出生时年龄:早产儿8例,足月儿14例,过期儿3例。研究组男12例,女13例;日龄2~26d,平均(6.42±2.74)d;体质量2.3~4.4kg,平均(3.68±1.56)kg;出生时Apgar评分7~10分,平均(8.83±1.54)分;生产方式:自然分娩16例,剖宫产9例;出生时年龄:早产儿10例,足月儿13例,过期儿2例。两组均给予蓝光照射治疗。两组患儿性别、日龄、体质量、出生时Apgar评分、生产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儿科常规护理,即给予基础护理、病情治疗护理、预防并发症等护理,研究组实施循证护理,具体步骤和措施如下。

1.2.1循证准备笔者认真学习循证护理的起源、概念、本质、实施步骤、实证分析与应用等,充分掌握循证护理的内涵,并积极学习文献资料检索相关知识,经充分准备后实施本研究。

1.2.2循证问题针对新生儿黄疸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影响因素、治疗措施和预后等,结合儿科实际护理经验,充分考虑新生儿具体病情和特点,确立如下循证问题:(1)新生儿黄疸;(2)蓝光治疗;(3)疗效;(4)护理服务质量。

1.2.3循证支持和评价将上述循证问题输入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查询近3年的文献资料(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仔细评阅文献资料,分析、论证文献实证的真实性、科学性、实用性等,结合科室护理经验,筛选出最佳护理实证。

1.2.4循证应用根据最佳护理实证,结合科室护理实践经验和患儿的病情特点、心理需求等,制定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案,具体护理干预措施如下。(1)蓝光治疗护理:调整好暖箱蓝光照射距离,一般保持灯管距离新生儿50~75cm,照射过程用黑布眼罩遮住患儿双眼,采取妥善固定措施,防治患儿无意中拉扯掉,可用棉布将患儿手脚包住,避免抓、拉、扯等动作伤害。加强照射期间体温监测,一般保持体温29℃~32℃,保持房间湿度50%~60%,照射面积尽可能最大,每2h全身性翻身一次,定时喂水,避免光照射脱水。(2)加强新生儿补水护理:充足的小便是排泄胆红素的前提,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患儿每天小便次数,若每天6次,除非严重的母乳性黄疸,一般无需停止母乳喂养。若患儿躯干和四肢黄疸时,停止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严格按照奶粉配方要求饮食,避免胃肠道负担过重,影响机体营养状态。(4)抚触护理:饮食1h作用开始抚触护理,时间15~20min,依照前额、下颚、头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背部和臀部顺序抚触,特别是背部和腹部,以增强胃肠蠕动,促进胃肠道内容排泄,减少胆红素吸收。抚触用力均匀、适度,动作舒缓、轻柔,抚触期间严密观察患儿反应,若出现异常哭闹、不安、肌紧张等,应停止抚触护理,立即汇报医生处理。(5)出院指导:交代患儿多休息,适度运动,避免劳累。加强家长出院健康教育指导,提高出院治疗依从性。保持合理饮食,定期到院复诊。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疗效、经皮检测胆红素指数、黄疸消退时间,比较两组基础护理合格率、家属满意度变化。疗效标准:显效:治疗5d,患儿黄疸症状消失,血清胆红素浓度正常;有效:治疗5d,黄疸临床症状显著减退,血清胆红素浓度明显降低,但未将至正常水平;无效:治疗5d,黄疸临床症状未见缓解,血清胆红素浓度下降不明显[3]。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患儿家属满意度按照科室调查表格标准,出院时分别有科室护士长和患儿家属填写。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足月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浓度>205.2μmol/L,早产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56.5μmol/L即可诊断为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常见类型有感染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和新生儿肝炎等,胎儿出生后肺循环运行导致大量红细胞破坏,而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导致血液内胆红素浓度过高,产生黄疸。病情严重时可引发核黄疸,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早期表现为精神萎靡、肌张力弱、嗜睡、呕吐等,晚期可导致死亡,幸存者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4]。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新生儿黄疸意义重大,其中早期护理干预能促进胆红素排出,有效缓解黄疸的临床症状[5]。

上世纪70年代,随着循证医学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循证护理逐步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果,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模式,强调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以科研成果为依据,采用循证医学的评价手段,审慎地、准确地和明确地应用最佳科研实证,结合现有临床护理资源和患者意愿,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护理服务的过程[6]。循证护理包含循证问题、循证支持、循证观察和循证应用四个连续的过程,比常规护理更能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保证护理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7-8]。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方法,通过文献检索,结合科室护理实践经验,认识到灯管与新生儿距离、患儿体温、照射面积等与疗效关系密切,故在护理干预时重点加强病情治疗的细节护理,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通过严密观察患儿体温变化和小便次数、量,充分评估新生儿液体量,避免脱水,加重黄疸症状,同时通过饮食干预,加速胃肠道内胆红素排泄,从而减轻黄疸。新生儿抚触可增强迷走神经兴奋性,促使胃泌素和胰岛素等释放,增强胃肠道吸收和蠕动,促进大便排泄,减少胆红素重吸收,从而降低黄疸指数[9]。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经皮检测胆红素指数、黄疸消退时间均对照组显著减少,提示循证护理显著改善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机制与上述内容有关。研究组护理干预以新生儿为中心,进行个性化、人性化护理和人文关怀,特别是抚触护理,让患儿家属产生亲切感和信任,再加上出院个性化指导,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表现为研究组基础护理合格率、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与鞠燕等[10]研究相似。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明显改善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提高基础护理合格率和家属满意度,值得在儿科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ScraffordCG,MullanyLC,KatzJ,etal.IncidenceofandriskfactorsforneonataljaundiceamongnewbornsinsouthernNepal[J].TropMedIntHealth,2013,18(11):1317-1328.

[2]代丹丹.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护理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4):77-78.

[3]李巧珍.优质护理在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36):4832-4833.

[4]XieB,daSilvaO,ZaricG.Cost-effectivenessanalysisofasystem-basedapproachformanagingneonataljaundiceandpreventingkernicterusinOntario[J].PaediatrChildHealth,2012,17(1):11-16.

[5]刘初凤.早期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7):86-87.

[6]王彤,刘玉梅.循证护理在降低剖宫产的产妇术后感染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3):5742-5743.

[7]孙会青,李传行.抚触治疗对新生儿黄疸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0):108-109.

[8]王敏.循证护理在气管切开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西部中医药,2013,26(9):123-124.

[9]张雅玲.综合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3):94-95.

新生儿黄疸护理诊断范文篇3

【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567-01

新生儿黄疸临床十分常见,分生理性与病理性,生理性黄疸不需治疗,病理性黄疸则要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60例新生儿患者,男,28例,女,32例,均符合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且均通过超声等检查排除先天性胆道闭塞。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人,性别无明显差异。

1.2诊断标准生理性黄疸:生后2~4天出现,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出现较晚,程度较重,可延至3~4周才消退。病理性黄疸:有下列之一可考虑。(1)黄疸于生后24小时内

出现。(2)黄疸程度较重,血清胆红素>205umol/dl。(3)黄疸持续时间过久。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4)黄疸退而复现。(5)血清结合胆红素>26umol/dl。

2方法

2.1西医组均住院治疗。(1)对症治疗。注意保暖,供给热量。(2)光照,用420~470nm蓝色荧光照射,需注意保护眼睛及生殖器。(3)药物治疗,给予高糖、白蛋白、鲁米那等。(4)换血疗法。

2.2中医组采用茵栀颗粒口服,加黄柏外洗,将茵栀颗粒用温水冲好,加入白糖给患儿喂服。每次1/3袋,3次/日。另外取黄柏30g,放入瓷盆中,加水浸过药物,浸泡30分钟;

而后再加水至半盆即可,煮沸10分钟,去渣备用。待水温适宜将患儿放入药液浸浴,反复擦洗。注意保护脐部。2日/次,药液可用反复4两次。中、西两法均7天1疗程。需要指

出的是,中医还特别注重预防,妊娠期就注意饮食起居;孕母有肝炎史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婴儿出生后。加强护理,高度强调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3结果西医组:治愈27例,好转3例,其中1疗程治愈者仅8例。22例约用了2~4个疗程,平均住院约20天。中医组:治愈28例,好转2例,1疗程治愈21例,2~4疗程治愈9例,平均约l4天。经过统计分析,中医法治疗新生儿黄疸比西医法治疗效果明显,二者有明显差异,而但中医疗法疗程明显缩短。不需住院。

4讨论《诸病源侯论・A,JL杂病诸侯・胎黄侯》曾记载:

“小儿胎黄,其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下A,JL体皆黄,谓之胎黄。”中医认为新生儿黄疸发病原因多为胎禀湿蕴,由于孕母素蕴湿热,透于胎儿;或因胎产之时、出生之后,婴儿感受湿热邪毒;或胎儿先天禀赋不足,脾阳虚弱,脉络阻滞,湿浊内生,从而导致脾胃湿热,肝失疏泄,胆汁外溢。病变在肝胆脾胃。故采用清热利湿,疏肝利胆的茵板颗粒治疗此病。茵陈《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善消肝胆之热,兼理肝胆之郁,热消郁开,胆汁人小肠之路毫无阻隔也。”现代医学研究。茵陈蒿具有显著的利胆作用,在增加胆汁分泌的同时,也增加胆汁中固体物、胆酸和胆红素的排除,是治疗黄疸的良药。桅子《药性论》记载“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疸,明目。”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二药合用,可增强退黄的疗效。黄柏,能清湿热,泻火毒,退虚热,用它外洗可进一步加强茵桅颗粒的功效。

总之,二者比较,西医需住院,需专用设备,专业人员护理,且疗程较长,费用高。而中医采用中药口服、外洗。方法简便,经济实惠,疗效可观,患儿家属易接受,特别适合偏远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者。此法值得临床参考应用。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实用新生儿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ValasT.Problemwithpredictionofneonatalhyperbilirubinemia.Pediˉatrics,2001,108(1):175.

  • 上一篇:任课教师教学工作总结范文(9篇)
  • 下一篇:亲子阅读家长感言字左右[](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