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城镇废水处理方法范例(3篇)

栏目:工作范文

城镇废水处理方法范文

一、过去两年以来工作进展情况

20**年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按照上级统一部署,紧密结合实际,我市政府将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作为政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高度重视大环境整治和源头治理。

(一)改善水环境质量

1.加强饮用水源保护。饮用水源是生命之源,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今年,市委市政府将“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积极整治水库保护区内生活和产业污染”列为市委市政府的主要工作任务。同时,又将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村庄的源头生活污水治理和梅湖水库上游源头综合治理试点列为市重点实事工程。近两年对饮用水源保护取得一定成绩。一是到目前为止完成了五个湖库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创建。二是切实加强了梅湖水库上游源头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己召开梅湖水库上游源头综合整治工作会议,对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部署和安排,并完成各项任务的整治方案。三是于8月底前完成9个水库源头污染治理方案的制定,对9个水库源头污染源进行全面调查,为明年继续有效开展源头污染治理作好准备。四是加强饮用水源生活污染治理。今年要全面完成凤浦湖、灵湖、里杜湖、上林湖4个水库保护区内村庄(单位)的生活污水等的污染源治理,启动窖湖、长溪、外杜湖、白洋湖、邵岙湖5个水库保护区内村庄(单位)的源头污染治理。五是加强对饮用水源保护区餐饮经营点的打击取缔。六是加强畜禽养殖禁养工作。以属地管理为原则,以“严打”态势抓禁养。七是做好水库禁泳工作。今年将加大执法力度基础上,对水库游泳现象进行曝光。

2.水利工程有序推进。总投资7.8亿元、日引水20万吨的汤浦水库引水工程20**年9月初建成并正式通水;总投资8.4亿元、年引水量2.4亿立方米的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慈溪段)已圆满完成;总投资为2891万元的姚江引水配套工程已提前建成并通过试运行。有序推进东部三塘横江、潮塘横江二期及四灶浦拓疏工程等骨干河网建设,完成了新二江、周家路江疏浚工程和周家路江至长岭江贯通工程的建设。

3.加快市域污水治理工程及工程污水纳管工作。一是市域污水治理工程进展顺利。确保北部污水处理厂(10万吨/日)工程、东部污水处理厂(5万吨/日)工程正常投运和城市污水处理厂3万吨/日扩建工程的建设。继续推进与中心城区水环境治理配套的集污管网工程建设,完成新华路等10条道路(10公里)的污水管道铺设,确保今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5%。继续推进镇域污水管网连接工程和支管铺设工程建设,完成市域污水工程C6包建设,完成C7、C8包工程量的70%。力争实现今年我市集中污水处理量增加6万吨/日的目标。二是全面推开排污接纳管理工作,对能接入市域污水管网的进行强制接纳,确保完成北部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达到20%以上、东部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达到40%以上,确保市域污水管网贯通区域内纳管率达到70%。

4.加大力度进行城河治理。新一轮城河治理进入实质性整治阶段。从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高度对城河治理作出了系列决策,制定了《慈溪市城区河道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力争用3年时间,投入1亿元,大规模疏浚浒山城区30km2内约35公里的河道(其中Ⅰ、Ⅱ类河道24条,Ⅲ类河道49条),改善城河水系流动状况,提高河道自净能力,提升城河水环境容量,力争使城河水质基本达到五类水标准,局部达到四类水标准。今年已实质性地启动了五大工程:1、在城区引水环通工程上,完成了《下姚江引水冲释城河引水调度》课题的调研,并对城河河网水系引水配置环通工程方案作了进一步优化。2、在河道疏浚工程上,引入了河道水下绞吸清淤技术,开展了周家路江北段,华陀殿江、三灶江等河道的疏浚,完成了宗汉街道的西六灶江等三条Ш类河道的疏浚,白沙路街道的Ⅱ、Ш类河道疏浚工作正有序推进。3、在城区污水管网铺设上,以新城大道等11条污水管线铺设工程正有序推进,教场山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3万吨的再扩建工程已全面建设,建成后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有望达到75%以上。4、在污染源整治上,完成了《浒山江、虞波江上游(横河轴承工业区块)区域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课题的调研,组织实施了小印花行业、横河轴承油污染、漾山路江污染源、城区“五小”行业和原经济开发区二、三产业等“六大”整治工程。5、在河道两岸违章整治上,开展了虞波江-六灶江、华陀殿江-三灶江河道两岸违章建筑拆除,共完成拆违109户、面积15490平方米。

5.继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根据市政府下发的《关于鼓励城乡污水治理设施投入的若干意见(试行)》,制定了《慈溪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细则》。一是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工程。20**年有13个村开展了农户生活污水的治理工作,20**年完成12个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今年继续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完成20个以上村生活污水生态化治理任务。二是粪便无害化处理。20**年有9个镇在建设粪便集中沼气处理站。目前中心城区已建成150吨/日的公厕粪便无害化中心并投入试运行,各镇己建(观海卫、天元2座还未建成)17座总处理能力415吨/日的公厕粪尿无害化中心。2009年继续推进2个镇的农村公厕粪尿无害化处理中心建设,实现全市各镇公厕粪尿无害化处理中心的全覆盖,并确保各镇粪便处理中心投入运行,以切实解决公共厕所二次污染问题。

(二)实施“蓝天”工程,不断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1.落实节能减排指标。20**年二氧化硫净削减吨,比上年削减12.2%,20**年二氧化硫净削减394吨,比上年削减5.86%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2.宗汉镇铜熔炼集中区关闭,新浦镇铜熔炼集中区落后工艺改造,慈溪市热电厂异地改造,并组织开展燃煤污染、扬尘粉尘污染、秸秆(垃圾)焚烧污染整治和食堂油污染整治。实施燃煤锅炉脱硫改造工程,25家企业完成脱硫设施改造,废水中水回用率提高到80%以上。

3.积极推动节能项目的实施。组织开展重点节能领域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推广,完善节能项目奖励政策,组织开展千吨标煤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审计)评估工作和1000万度以上重点用电企业电平衡测试工作,完成80家企业能耗对标工作。进一步强化工业、建筑、流通、交通领域的节能降耗等工作。努力降低单位GDP能耗,减少燃煤的消耗。

4.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鼓励清洁生产。慈溪杭州湾沿海49.5MW风电场已建成投用,33台风力发电机并网试发电,预计可满足我市近四分之一居民的生活用电。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完成20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

(三)实施“绿色”工程,加快生态绿色创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1.扎实开展绿色创建活动,不断改善城乡生活环境。20**申报全国环境优美镇2个、省级生态镇2个、宁波市级生态镇3个、宁波市级生态村34个、宁波环保模范(绿色)单位44个、省级绿色社区2个。20**年有4个镇创建申报省级生态镇,有3个镇、56个村申报创建宁波市级生态镇(村),配合上级部门对32家单位创建宁波市环保模范(绿色)单位和8所学校创建省级绿色学校的现场考核验收,有10个村编制了部级生态村创建规划,杭州湾大酒店荣获部级绿色饭店。2009年组织2个镇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4个镇创建省级生态镇、5个街道创建宁波市生态街道。开展部级生态村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宁波市生态村、环保模范单位和省级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力争创建成省绿色社区1个、宁波市生态村40个、宁波市环保模范(绿色)单位20个。

2.大力推进绿色工程建设。20**年新建了3个万亩以上的大型绿色产业基地和万亩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建设项目。20**年进行环境整治,新增宁波市级全面小康村6个,326个庭院整治示范村完成复评工作,新增环境整治村35个。全市新增造林绿化面积4397亩。2009年力争中心城区绿地率达到34.5%以上。环杭州湾沿海防护林工程,确保累计建设生态公益林8.26万亩、建成6.2万亩,确保全市森林覆盖率递增0.1个百分点。

3.加大废弃矿山治理力度。按照《省级生态市创建标准》要求,以城市周边、风景区和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侧等视野可及范围的破损山体为重点,开展废弃矿山生态治理,力争完成20座废弃矿山生态治理任务,完成美人山5座连体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全部工程量的50%。严厉打击非法开采和盗采矿产资源的行为,严防治理范围内出现新的采矿场(点)。

4.加大“青山白化”治理工作力度。开展“三沿五区”无坟化建设。完成全市经营性公墓园林化改造和公益性墓地生态化建设任务;完成观海卫镇卫山、掌起镇洪魏、横河镇上剑山等地的生态墓地建设;完成杭州湾大通道观海卫段、掌起段可视野范围内的坟墓迁移及生态覆绿任务。确保生态葬法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三沿五区”坟墓清理率达到95%以上、公墓绿化率达到80%以上。

(四)实施“清净”工程,强化城乡环境卫生管理

1.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安全处置危险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继续贯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彻底消除乱堆、乱放、乱排现象。电镀污泥、医疗垃圾、废矿物油、废乳化液、废蓄电池等危险废物均按宁波市危险废物管理规定集中定点处置。

2.继续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市环卫作业中心和粪便处理中心建成投用,镇级粪便沼气处理中心和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加快建设,东、中部垃圾渗滤液处理站基本完成,管线铺设工程全面完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竣工投入使用。

(五)以强化环境执法监管为手段,着力解决一批突出环境问题

1.每年组织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和无证无照工作。20**年,环保部门会同有关镇和街道组织开展了9次“零点行动”,调处1973件环境投诉案件,作出436件行政处罚,罚款金额达到926.3万元,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达到210件,对9家企业作出限期治理,关闭或停产整顿55家,挂牌督办企业15家。20**年共检查企业3100余家次,作出行政处罚233件,罚款567万元,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案件257件,受法院委托对204家未履行环保处罚决定的单位实行强制执行,6名当事人被司法拘留,切实维护了环保执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杭州湾漂印染基地和电镀园区已建成并整体运行,分散于全市各地的36家漂印染企业全部进入漂印染基地,13家集中整治的电镀企业已整合成5家,并在新区配套建设了处理能力为3万吨/天的漂印染废水处理厂和3000吨/天的电镀废水处理厂。今年又完成漂印染园区污水处理扩建工程达标改造,力争年内完成污水处理厂2万吨/日扩建工程量的60%。

3.2009年底计划完成横河镇相士地区域轴承企业的油污染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并投入使用,辖区内小轴承企业产生的含油废水将通过收集并送至建成后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进行集中处理。基本完成全市51家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轴承企业的油污染专项整治。

4.有序取缔小印花加工业。全市共有小印花200家左右,其中城区范围内有128家,按照城河污染源综合治理工作部署和要求,依法取缔非法小印花加工,环保局联合工商局、公安局已下发取缔小印花的通告,要求业主6月底前自行拆除。

5.废塑料行业整治重拳出击。继续加大了对废塑料行业的规范与打击力度,全市42家加工企业被责令限期整改,14家污染严重的加工户被立案查处,全市五个重点镇(街道)的废塑料加工户己从3264户减少到2047户,减少了37.3%,同比案件由**年的247件下降到152件,下降了38.5%。已编制完成《慈溪市废塑料再生利用行业环境整治方案》,对废塑料行业的进一步治理作出了部署。目前,桥头镇废塑料再生利用产业基地一期工程已启动实施,完成了原废塑料交易市场的规范化整治任务。

6.开展周巷、长河铝浇铸整治行动,取缔一批村庄内离居民住宅近、有投诉及家庭作坊式的加工户,规范一批把焦炭燃料改成柴油或电的加工户,切实改善周边大气环境质量。

7.加强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的整治。完成了5家镇级以上医疗单位的医疗废水整治工作,全市746家医疗单位均与宁波市指定的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签订了定点回收合同,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率达到100%。

8.大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整治。20**年,慈溪市委、市政府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列为年度市“人人守望、呵护绿色家园”环保专项行动的内容之一,出台了《慈溪市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分与管理办法》和《慈溪市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20**年关闭、搬迁禁养区内46家畜禽养殖场,完成禁养区及非禁养区内15个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同时完成新建畜牧小区5个,实施排泄物治理工程的慈龙畜业有限公司养猪场成为污染治理示范场。2009年计划关闭、搬迁禁养区内79家畜禽养殖场,完成禁养区及非禁养区内7家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拟建畜牧示范小区5个。

(六)多种形式开展创模宣传教育,深入发动群众,营造全民参与环保浓厚气氛

以“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为载体,广泛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一是以新闻媒体宣传为主阵地,围绕污染减排、“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生态市建设和“人人守望、呵护绿色家园”环保专项行动等工作开展大力宣传,及时公布环境质量状况,各镇、街道生态建设考核结果。二是在各镇(街道)主要道路和公路出入口竖立环保公益广告牌,在城乡(镇、村)显要位置(车站、商业区、居民区、道路两侧、公众场所等)设立环保公益广告牌、宣传栏,张贴环境保护公益宣传画;编制和发放环保宣传手册,把生态文明、生态理念、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水利、节能降耗、环保常识、“两创”指南等相关知识汇编成通俗手册进行发放和宣传。三是倡导建立民间环保组织,成立村级环保自治组织193个。四是继续开展中小学环境教育和系列环保主题活动。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五是实现环境宣传教育进村入户、进企到校,形成全民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氛围,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参与率和满意率,力争市民的环境满意率达到90%以上。六是市生态办认真创办“生态简报”,生态建设工作进展信息。

二、两年多来,我市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与环境、发展与保护矛盾仍然突出

环境专项整治困难重重。废塑料回收加工污染、鞋业边角废料焚烧、废弃矿山生态治理进展不快、力度不够。部分河道水发黄、发黑等问题仍十分突出,市域水环境质量尚未得到根本改善。

(二)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超标使用农药、化肥的现象较为普遍,水环境质量的潜在危害较为突出,饮用水源水库蓝藻时有出现。农村生活污水直排现象普遍,公厕“二次”污染严重,建筑垃圾随处倾倒现象突出。

(三)农村环保工作基础薄弱,市镇两级环保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环境执法力量、监管力量明显不足。

(四)虽然畜禽养殖关闭和污染整治有序开展,但是慈溪养殖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基本保持在14%左右,目前全市20个镇(街道)有1500余家养殖场,其中规模养殖(牛50头、猪300头、鸡、鸭、鹅5000羽)养殖专业户300家左右,如果按照现在的整治力度,畜禽养殖禁养区关闭和污染整治需要很长的时间。

三、针对我们慈溪环境存在的问题,紧紧围绕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决议,确实改善城乡环境质量,下阶段重点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一)饮用水源保护是重中之重

今年市政府已把饮用水源保护区源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列入了市政府实事工程,并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源头污染治理。我们应该以切实提高慈溪人民的饮用水质量为目标,着力解决饮用水源上游农业、生活、三产等污染问题,确保饮用水源保护系列工程的顺利进行。

(二)完善对各镇、各单位生态任务的督察和考核机制

加强对各镇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的督察和考核。市生态办以促进落实为己任,专门设立了督导组,将生态任务的督导工作列为日常工作,加大督查力度,提高督查频率,务求督查实效。将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列入市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和生态建设任务书的考核,加强对各部门和镇、街道的考核力度,对不重视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出现严重生态破坏事故、未完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务的部门和单位,将在生态任务书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

(三)加大环保“国策”的宣传力度

今年提出了4个环境教育基地建设。把市委党校建成各级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教育培训基地;把全市50%的中小学校建成青少年环境教育基地;把电视台办成生态文明传播基地;把《慈溪日报》办成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基地。努力落实好这项艰巨的任务,扩大环保“国策”的宣传面和知晓率,扩大环境教育的覆盖面和渗透力。

(四)扎实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

一是今年市政府安排1500万元专项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我们要确保相关工程的顺利实施。二是抓好生态系列创建镇、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公厕粪便处理中心服务范围外的村庄公厕生态化改造,努力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三是开展农村环境保护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力争在以点成线、多点成面上出成果。力争在农村环境整治、改善村(居)民房前屋后的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家园等方面上求突破,努力提升农村环境档次。

(五)进一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城镇废水处理方法范文篇2

关键词:城镇;排水体制;选择;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TU992文献标识码:A

城镇排水工程的任务是收集、接纳、转送、处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雨水。我国室外排水规范(GBJ14-87)规定排水体制的选择,应根据城镇规划、当地降雨情况及排放标准、现有的排水设施、污水处理及利用情况、地形和受纳水体等条件,综合考虑确定。城镇污水和雨水的排放体制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制度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议,各有利弊,不能一概而论。城镇排水体制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通过技术测试,结合投资情况,因地制宜的选择[1]。

1、城镇排水体制的内涵

首先,所谓城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关于城镇的定义是除设市以外的建制镇,包括县城。建制镇指的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一定区域内经济、政治、生活、文化、服务的中心。其次,排水体制是指将城镇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以不同的排水方式所形成的排水系统。如何合理的选择排水体制,是城镇排水系统规划和设计中举足轻重的问题,它不仅从根本上影响排水系统的设计、施工和排水设施的维护管理,而且会对城镇的环境保护以及总体规划产生重要的影响,还会对排水系统的总投资、初期投资和维护管理费用产生影响,因此必须合理的选择城镇的排水体制。

2、城镇排水体制的分类

排水体制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当成熟了。大体上说,现在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排水体制主要有三种,即合流制、分流制和混合制。合流制排水系统是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混合在同一套管渠内排除的系统,按雨、污、废水处理程度不同分为直排式合流制、截流式合流制和全处理合流制。分流制排水系统是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分别在两套或者两套以上各自独立的渠道里排出的系统,按雨水的排除方式的不同,又分为截流式分流制、完全分流制、不完全分流制。混合制排水系统就是既有分流制又有合流制的排水系统[2]。

3、城镇排水体制的选择

我国《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规定:“排水制度的选择,应根据城镇的总体规划,结合当地的地形特点、水文条件、水体状况、气候特征、原有排水设施、污水处理程度和处理后出水利用等综合考虑确定。同一城镇的不同地区可采用不同的排水制度。新建地区的排水系统宜采用分流制。合流制排水系统应设置污水截流设施。对水体保护要求高的地区,可对初期雨水进行截流、调蓄和处理。在缺水地区,宜对雨水进行收集、处理和综合利用。”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城镇都采用的是截流式合流制、完全分流制和混合制这三种排水体制。这三种排水体制各有利弊,国内外有很多科研工作者致力于把截留式合流制排水系统与分流制排水系统在环境保护、工程造价以及建设运行管理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三种排水体制的优缺点见表1。

表1三种排水体制的优缺点[2]

新时期下,排水体制的选择应以形成健康的水循环体系和良好的城镇水环境为目的,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而确定。对于处在发展初始阶段的小城镇而言,排水体制的选择更为重要,必须综合考虑地域、气候、降水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交通状况规划以及污染控制目标等方面的问题后再慎重选择。不能一味的认为分流制一定优于合流制,从而搞“一刀切”的分流制,而应当在详细考察了解当地水环境保护规划以及水环境功能区域划分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排水体制,同时兼顾城镇街道的宽度、施工难易程度和管道敷设与检修的方便与否以及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因素等[2]。

排水体制的选定要根据城市具体情况。原则上先按分流制考虑,如果不合适再考虑合流制。采用分流制条件:一是防止水质污染强烈的地区;二是原有明渠设备完善,受淹地少的区域;三是主要干路能布设两根及其以上管道的地区;四是污水急于处理的地区。采用合流制的条件是:一是由于雨水排水设施不完善而经常受淹的地区;二是同一街道不能同时布设雨水、污水两根管道的地区;三是对水质污染不大的区域,且受纳水体水量充沛的小城镇[3]。

4、小结

我们国家旧城镇的排水体制多采用合流制,新城镇则多采用分流制。同一城镇,也很多采用混合制。合理的选择排水体制,是一个城镇排水系统规划和设计的重要问题,对城镇的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影响深远。总之,排水体制的选择,应根据城镇的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要求以及当地的地形、气候、水体地质等自然条件综合考虑,要从实际出发,在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系统地分析,进而确定一个经济合理,符合实际情况的方案。

参考文献

[1]王永恒,王秀芬.论城镇排水制度的选择[J].水利天地,2002,6:14-15.

城镇废水处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地表水环境状况保护对江西省

江西省主要河流有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等五大河流,它们与其他直接入湖河流共同构成鄱阳湖水系,经入江水道于湖口注入长江。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104km2,其中江西境内15.71×10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94%;省内不属于鄱阳湖水系的河流流域面积合计为1.04×10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全省水资源总量为1539×108m3/a,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5.5%,居全国第七位[1]。全省人均拥有水资源量3677m3/a,高于长江流域和全国的平均水平。

1水环境质量状况

2002年,全省废水排放量10.5×108t,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4.6×108t,城镇生活废水排放量5.9×108t。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6.78×104t、氨氮排放量3779.6t,工业废水达标率77.6%。城镇生活废水中COD排放量32.3×104t、氨氮排放量2.5×104t,生活废水处理率3.9%[2]。

2002年,江西省地表水水质状况总体良好。在全省主要河流89个评价河段中(评价河长5742km),全年都优于Ⅲ类水标准(GB3838——2002,下同)的占评价河长的79.3%,劣于Ⅲ类水标准的占12.1%,其中,劣于Ⅴ类水标准的河段长245.5km;主要污染河段有南昌、景德镇、新余、萍乡、赣州等城市河段,以及东乡、全南、莲花、永丰、上高、高安、德安等城镇河段;鄱阳湖评价水域2184km2,全年都优于Ⅲ类水标准的占72.9%,劣于Ⅲ类水标准的占0.3%,主要污染水域为赣江南支口;柘林、万安、江口等主要大型水库的水质全年都优于Ⅲ类水标准[3]。全省局部水域的污染主要是受到点污染源影响,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等[2][3];但农业生产、矿山资源开发等产生的面污染源,给水体带来农药、化肥及重金属、酸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4][5]。

2水污染原因及发展趋势

2.1水污染原因

当入河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水环境承载能力时,就开始产生水体污染。在主要受点污染源影响的河段,水环境承载能力与枯水期流量呈正相关,因此,入河排污量和稀释流量就成为决定河段水质状况的两个主要对立因素。

(1)现状排污总量还不至于造成全省地表水总体污染

2002年全省月平均废水排放量0.875×108t,而全省汇入长江及其他外省水系控制断面的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自产量)之和约为580m3/s,由此计算的污径比为5.8%。由于90%保证率枯水月份的污径比不大,因此,全省现状排污量还不至于造成地表水总体污染,这与全省水质现状监测结果也相吻合。

(2)生活废水处理率低是造成部分城镇河段污染的主要因素

2002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10.5×108t,其中生活废水排放量占总量的56.3%。全省废水COD排放总量39.08×104t、氨氮排放总量2.88×104t,其中生活废水COD排放量占总量的82.7%t、氨氮排放量占总量的86.8%。生活污水处理率为3.9%。由于全省生活污水处理率极低,所排放的污染物(COD、氨氮)占总量的比例达80%以上,因此成为全省部分城市、县城河段污染的主要原因。

(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废水达标率不高也是地表水污染的重要因素

2002年全省工业用水总量为42.8×108t,重复利用率仅为48.8%;全省工业废水达标率仅为77.6%,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约低10个百分点。虽然全省工业废水排放的污染物(COD、氨氮)占总量的比例还不到20%,对地表水水质的影响小于生活污水,但由于其大部分排放在城镇附近河段,与生活废水造成的污染具有叠加效应,从而加重了水体污染程度。此外,全省主要排污企业,如江西江氨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新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萍乡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德兴铜矿、贵溪冶炼厂)和景德镇市焦化煤气总厂等的废水,对其排污口下游河段的污染十分显著[5]。

(4)部分城镇河段因稀释流量太小而导致水污染问题突出

萍乡、东乡、莲花、永丰、德安、上高等城市和县城位于各级支流河段,虽然这些城镇的排污量从全省来看并不算很大,但是由于所在河段枯水径流量都很小,致使水体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5)面污染源对地表水的影响不容忽视

江西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铜、钨、银、铀储量居全国前列,与钽、稀土被誉为江西的“六朵金花”。全省矿山开发集中在5个重点区域:赣南钨矿及稀土矿区、赣东北铜及多金属矿区、萍乡~丰城煤、铁、盐矿区、赣西北铜金矿区、景德镇瓷土及煤矿区。据调查,至1999年,全省矿山开采累计破坏土地及植被面积940km2,累计废石存放量12.85亿t,尾砂累计排放量11.53亿t,矿山废水约占全省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4%,导致了部分区域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且给水体带来重金属及酸污染。例如,赣东北铜及多金属矿区产生的大量含铜及酸的废水,使乐安河及其支流大坞河、泊水河水体受到污染,损害了水体的饮用、养殖、灌溉等功能。

此外,江西作为农业大省,其农田施用的化肥、农药以及农村畜禽饲养场粪肥流失形成的农业面污染源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2.2水污染发展趋势

目前,江西的水资源量相对比较丰富,水环境承载能力较大,且工业化及城镇化水平较低,水污染物排放量也相对较少,水污染问题只是在局部河段比较突出。但是,江西正在进入高速增长、奋力崛起的重要历史时期,随着全省工业化及城镇化进程加快,用水量和排污量也将增加,对水环境的压力和挑战必然会增大。我国经济较发达省、市的水污染经历表明,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江西省在经济取得较大发展的同时,也将带来区域性水污染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一旦形成了区域性的水环境污染,其治理难度一般都很大,不但需要巨大的治理费用,而且治理时间也将很长。这主要是由于涉及到工矿企业需要大量的治理费用,甚至不少还要关停并转等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3水环境保护对策

3.1科学制定水环境保护规划

水环境保护规划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其成果对区域经济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城镇发展规模和布局等方面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因此,在我国大部分与水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中,都要求编制或执行水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规划。

根据江西省地表水污染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特点,建议全省水环境保护规划贯彻“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总方针,坚持“节污水之流,开清水之源,公平、公正、公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并把“保持全省地表水总体及各市、县出境断面水质良好,各类功能区水质达标,局部污染合理控制”作为总体目标。

按照上述规划原则和目标的要求,建议规划中重点研究确定以下内容:

(a)水(环境)功能分区

(b)各市、县出境断面和各类功能区的水质标准;

(c)全省及各流域、各市、县主要污染物控制排放总量;

(d)各流域、各市、县的重点排污河段(一般为城区河段)水环境承载能力及主要污染物控制排放量;

(e)各市、县饮用水源地的保护方案;

(f)现状排污量超过水环境承载能力河段的污染综合治理方案;

(g)流量小的支流重要城镇河段的合理“开清水之源”方案。

鉴于水环境保护规划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复杂,为了保证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符合公平、公正原则,建议由政府组成规划编制委员会负责领导、组织和协调,并通过招标选择有资质的咨询机构进行具体编制工作。规划编委会应由政府综合部门牵头,水利、环保、城建、市政、农业、林业、卫生等部门参与组成,其办公室应设在政府综合部门。在规划过程中,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各有关部门、工矿企业积极支持和配合规划编制工作。

根据地表水资源具有行政和流域两重属性的特点,建议全省地表水环境保护规划分省、市、县三个层次,按水系分流域进行编制;各级规划都应在上级规划的指导下工作,并将规划成果按行政区和所属流域进行汇总。各级水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完成并经上级审查和批准后,应该公告,予以实施。

3.2经济社会发展要科学决策

江西省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初期,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决策。其中,区域经济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城镇发展规模和布局等方面的重大规划,都应该考虑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制约因素,并按环评法规的要求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避免因战略性失误,造成难以治理的区域性水污染。

例如,城市水资源相对短缺的萍乡市、景德镇市、瑞金市、德兴市、东乡县、德安县、兴国县等市、县,在确定城镇发展规模和调整工业结构时,就应该特别注意水环境承载力的制约作用。如果盲目追求城镇发展规模,或上多了耗水量多、排污量大的建设项目,结果必然会导致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3.3加大水环境保护执法力度

我国已有了比较系统的水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且近年来在可操作性方面也得到明显的完善。但是,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及狭隘经济观念等因素的干扰,不少地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相关法律、法规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从而导致我国区域性水污染问题越来越难以控制,恶性水污染事件明显增多。江西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全省上下都在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这种形势容易造成因片面追求招商引资数量,导致排污严重的项目流入省内的现象。因此,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水环境保护执法力度,确保各项法律、法规得以有效落实,是当前我们水环境保护工作中最紧迫的任务。

实践证明,水污染事件通过群众举报、媒体曝光后,可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上级政府部门重视,对加强环保执法力度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因此,建议加大水环境保护科普知识及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使广大公众增强水环境保护意识,并掌握相关法律武器;同时,应积极支持、鼓励各类新闻媒体,对水污染问题进行及时追踪和如实报道。此外,还建议在各地主要媒体上,定期公布当地饮用水源地、自然保护区以及行政区交接断面的水质状况,以便社会各界了解和掌握水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信息。

3.4加强水环境保护的基础研究

控制污染物排放量是防止地表水污染的根本途径。但是,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的排污量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城市生活废水处理率非常低,农村过度施用农药、化肥和发展集约化养殖业以及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面源负荷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应大力加强清洁生产工艺、污水处理技术和面源控制措施等方面的研究,为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增大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也是控制地表水污染的有效方法。通过合理配置水资源,调节枯水径流量,可以增大地表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减少部分污水处理量,从而促进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全国性的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工作,建议在保证河流合理的生态流量、稀释流量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

建立、健全排污权的补偿和交换机制,有利于减少地区矛盾和优化资源配置。对于保护区或下游有特殊用水要求的地区,其应有的排污权受到限制,而受益的主要是下游地区,因此,对排污受限地区进行相应的补偿是完全应该的。此外,各地根据本身资源条件的不同,可能拟定不同的发展战略,结果有些地区的排污权限可能不够用,而另一些地区则有可能富余较多。只要排污量不超过水环境承载能力,就可以考虑允许其购买别处富余的排污权。

4结语

江西省地表水资源量较丰富,加上经济欠发达,水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太大,因此,目前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但是,随着工业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用水量和排污量也将增加,对水环境的压力和挑战必然会增大。为了避免因经济发展而导致区域性水环境污染,本文从制定水环境保护规划、经济发展要科学决策、加大执法力度和加强基础研究等方面,提出了全省地表水环境保护对策。

参考文献

[1]邓文钰.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发展[J].江西水利科技.2002(4):203~207

[2]江西省环境保护局.2002年江西省环境状况公报[R].2003年5月

[3]江西省水利厅.2002年江西省水资源公报[R].2003年

  • 上一篇:体育学科的含义范例(3篇)
  • 下一篇:幼儿园幼儿教师年度工作总结范文(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