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预防医学管理范例(3篇)

栏目:报告范文

预防医学管理范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33

医院感染也称之为医源性感染,隔离、灭菌及消毒是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及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医院感染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及院方的重视。预防控制医院感染中的绝大部分工作由护士承担,为此其在预防医院感染工作中的作用非常关键[1]。近些年来,我院护理部与院感办在工作中密切配合,通过有效强化预防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一切规范化管理,严格执行查对、消毒制度,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管理。全部护理人员均能做到职责分明,正确洗手,严格实施无菌技术操作,抗菌药物应用合理。对重点环节及重点科室进行加强监测,医院感染率显著降低。护理人员是医院预防控制感染工作的主力军,应严格执行医院制定的各项预防控制感染规章制度,并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以降低医院感染率。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护理人员在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肩负的重要作用

强化对重要环节及重点科室的监测:重点环节包括认真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对消毒供应室、内镜、产房及手术室等重点科室做好隔离、消毒工作,以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降低感染率。

合理科学地使用各种抗菌药物:护理人员应准确掌握每种药物的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给药途径、常用剂量及药理作用等知识。为患者注射药物时需严格遵照主治医生嘱咐,务必做好“七对三查”,掌握药物用药间隔时间、剂量、有效浓度及性能。给药前遵照主治医生嘱咐及时进行采样并送去药敏试验,为合理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同时在给药前,给药中及给药后均严格一一核对,患者用药中与用药后严密观察其对药物反应及病情变化。

严格贯彻落实无菌技术操作:做到无菌物品必须单人单用,无菌操作前与操作后务必进行规范化洗手消毒。认真、严格地执行隔离,无菌操作,灭菌及消毒各项环节。

责权分明,落实到位:将预防医院感染每项方案具体落实到各个班次及每一个护理操作环节,责权分明。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最大程度上预防医院感染发生。

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法

规范化管理:护理部应密切与院感染办,不定期或定期的对重点部门及重点科室进行督查、考核工作。这有利于护理工作的不断改进,确保各项感染预防及控制方案落到实处。

对护理人员强化预防医院感染知识培训:通过网上学习及座谈等各种形式,加强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医院感染控制的相关知识[2]。如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标本的采集及运送;重点环节及重点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对灭菌、消毒的药械的强度监测;隔离、灭菌、消毒及清洁等措施的进展在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中的重要性。

护士掌握并执行正确洗手方法,做好自身感染防护及控制。在工作中,护理人员的手要经常间接或直接地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品,很容易导致医院感染。因此掌握并执行正确的洗手方法是防止医院感染的关键,护理人员应养成手消毒的良好习惯。一旦感觉有自身感染的危险,应及时采取有效防范手段,在护理工作中应戴上防护面罩、手套、帽子及口罩等,必要时穿上隔离衣。

加强护理人员素质管理工作:在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中护理人员有主力军的作用,无论是隔离,还是灭菌、消毒等预防医院感染的技术都离不开护士。因此,在任何护理或治疗工作中都应严格执行隔离,灭菌及消毒,这也是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保障[3]。

结果

通过严格执行查对、消毒制度,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管理等措施,全部护理人员均能做到职责分明,正确洗手,严格实施无菌技术操作,抗菌药物应用合理,对重点环节及重点科室进行加强监测等,医院感染率显著降低。

讨论

预防医院感染是有效呵护患者生命安全,提高临床疾病治愈率,减少医疗纠纷的关键环节[4]。护理人员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预防医院感染工作贯穿于护理工作中每一个环节。为此,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应尽可能提高预防医院感染知识。严格认真执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完善每项操作防护措施。只有每位护理人员掌握了扎实的医院感染知识,人人都有责任感,预防医院感染工作才有可能取得有效成果,医院安全与护理质量也才有可能得以保障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花兰.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监护中的作用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20(2):204-206.

2马新梅,姚桂莲.基层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及对策建议[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3):208-210.

预防医学管理范文篇2

1.1临床资料

我院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门诊就诊量连续6年位于全市前列,日门诊量0.8~1.2万例次,2011年门诊量已突破300万例次。门诊现有临床科室37个,门诊工作人员270余名,其中包括护士69名;门诊部管理人员、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药房、收费、挂号、辅助科室等工作人员170余名;工勤人员32名;平均年龄(42.45±12.32)岁。

1.2方法

1.2.1收集和评估数据

收集和整理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门诊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数据,进行总结,通过数据分析,寻找我院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与缺陷,以循征医学的方法,通过整合证据、系统评价,运用评价结果,优化和建立现有门诊医院感染管理流程,并应用实施。

1.2.2改进及优化流程

1.2.2.1健全管理流程

健全门诊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管理流程,建立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护理部、门诊部监管下的科护士长、护士长、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监测员三级管理网络,制定门诊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督查表单,并将检查项目流程化;制定三级管理网络人员职责与检查流程,明确责任,检查范围覆盖全门诊。

1.2.2.2预检流程

实行常规“2级预检”和传染病高发期“5级预检”流程相结合的管理,切实做到标准预检流程管理。“2级预检”管理流程包括:第1级预检为一楼大厅服务台的快速分诊和传染性疾病筛查;第2级预检为门诊各楼层科别细分和传染性疾病的两次筛查。“5级预检”管理流程包括:第1级预检为门诊大门口,患者就诊入口处,设传染病总预检处,截留和筛检主动就医的发热患者;第2级预检为一楼大厅内服务台的快速分诊和传染性疾病筛查,截留一级预检漏检患者;第3级预检为各楼层预检处,以筛查和截留疑难和疑似传染病患者;第4级预检为诊室医师,通过对接诊患者的流行病学史、问诊查体等筛检传染病患者;第5级预检为感染性疾病门诊,由专科医师确诊传染病患者,以确保患者安全。

1.2.2.3改进培训流程

加强对门诊各级各类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增加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培训项目、次数、人员范围,在原有基础上项目增加了手卫生、医院感染预防控制质量标准、医院感染质量反馈与讲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新知识、新理念等,每人每年>6学时,门诊人员全覆盖。

1.2.2.4完善各项操作流程

根据国家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要求,结合循证临床决策方法建立、优化各项操作流程。

1.2.2.5建立废弃物处理流程

我院建立了严格的门诊医疗废弃物处理流程,要求医疗废弃物管理做到分类放置、专人回收。在废弃物放置点,设置有不同类型废弃物放置容器,并设有明显标识;回收人员与临床医技科室严格交接;医疗废弃物实施密闭转运,按规定路线送至医疗垃圾收集点放置及处理,废弃物处理管理上实行责任追究制,避免了医疗废弃物流失,确保医疗安全。

1.2.2.6重点部门监测流程

对于门诊医院感染预防控制重点场所,根据卫生部、市卫生局的相关标准与文件精神,制定监测项目,实施目标监测与管理。

1.3评价方法

门诊质控小组每月检查1次,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指标对门诊医院感染实施监控,质控小组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护理部、门诊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将2006年1月-2008年12月和2009年1月-2011年12月的门诊医院感染控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数据,评价效果。

1.4统计方法

两组数据输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比较其差异性。

2结果

2.1监测指标

根据医院感染预防管理要求,门诊质控小组按计划分批抽查门诊工作人员。2006年1月-2008年12月抽查456人次,2009年1月-2011年12月抽查474人次。流程管理实施后,在医院感染知识知晓率、手卫生依从性、标准预防执行率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消毒隔离质量管理内容评分与医院感染预

防控制密切相关的部门,每月接受护理部督查,根据消毒隔离质量管理内容,做出评分。流程管理实施后在消毒隔离质量管理各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流程管理实施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废弃物管理

门诊医院感染质控小组每月检查门诊各部门医疗废弃物管理情况,作出评分。实施流程管理后,医疗废弃物在分类、放置、转运、交接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门诊传染性疾病漏检率

2006-2008年门诊法定传染性疾病漏检共计8例,实施新的预检流程后,连续3年未出现漏检病例。

3讨论

3.1循证医学的方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医院感染管理是一门正在迅速发展的学科,其中流程的建立是重要内容之一[3]。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流程管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以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为目的,以简捷、有序、安全、实用为原则,以科学、系统的方法建立门诊各部门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流程,在流程设计的过程中,将循证医学与现代流程管理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以临床实践中的问题为出发点,将科研成果、临床经验与患者的需求联系起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升华,从而提高工作质量[4]。

3.2医院感染控制流程为医院“零感染”提供可行性

医院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发病率、病死率,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而且严重威胁着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极大地浪费了有限的卫生资源。因此,如何实现医院“零感染”目标,成为医院管理者面临的新课题[5,6]。但研究结果显示,“标准”不能教会医护人员用系统、科学、规范的方法去操作[7]。我们建立的医院感染控制各项流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医院感染控制指标的监控,获得数据,发现问题,根据现有实际情况与医院感染相关的流程进行改善,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降低患者的感染率和医护人员职业感染的风险,提高了医院感染控制的整体水平[8]。流程管理实施后在消毒隔离质量管理方面,干预前与干预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感染控制流程管理为医院“零感染”提供可行性。

预防医学管理范文

1.如何提升实验室技术人员的专业管理水平

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室的核心,其专业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验室管理和服务的质量,进一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成效。我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室技术人员均为硕士研究生毕业,虽然在专业知识理论和基本技能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但是这并不代表其具有较高的实验室管理水平。现从提高实验室技术人员的专业管理水平出发,我们从以下3个方面采取措施。

1.1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实验室高效管理的前提和保障

制度建设是规范管理的前提和保障。实验室管理涉及人、财、物等多个方面,加之学生的流动性和实验环节的复杂性,使得实验室管理相关制度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以前,实验室虽然制订了很多管理细则,但是许多规则流于形式,不能切合实际地指导实验室运作,不但收不到应有的管理效果,反而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现今,结合我院实际,摒弃一些陈旧的实验室管理观念,从根本上改进和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例如,以前实验室技术人员只参加本科教学的准备工作,很少参加实验课的教学工作,现在实验室技术人员可以跟专任教师一样担任实验课教学工作;以前实验室技术人员很少参加课题组的实验,现在都回归到各自的课题组。这种管理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及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1.2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是实验顺利进行的基础

完成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验教学、科研任务是实验室的最基本任务,此外还包括科研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学院对实验室的建设逐渐重视,对新进的实验员实行目标责任制,即上岗前先签订一系列合同,旨在促进实验室人员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加强实验人员的责任心。另外,学院也会根据实验人员承担的实验课程,安排实验技术人员参加学习、培训和进修,以促进实验技术人员学习掌握新技能、了解最新科技成果和拓宽知识面,从而提高业务水平。

1.3实验技术人员的管理水平是实验室良好运行的保障

规范有效的实验室管理,一方面能保证实验室教学安全有序地进行,另一方面可实现实验室的高效利用。为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管理水平,学校会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技术与管理培训,全面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促进实验管理人员全面掌握工作中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提高综合素质。此外,学院对实验技术人员年终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充分理解和尊重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将之前的实验技术人员与专职教师混合考核改为所有教辅人员集中考核,对考核优秀的实验技术人员给予奖励,这种考核方式激励了实验技术人员“比学赶超”。另外,实验室积极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在管理方面改革创新,撰写论文,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2.如何做好实验课准备工作

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所需的知识往往比预防医学理论课的范围更广,不仅包括医学、生物知识,还涵盖了大量的化学知识。这就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在开课前必须做好预实验且随堂听课,不仅掌握理论知识,更要精通教材内容;同时,对该门实验课对应的理论课要从学期初听到学期末,并做好笔记。另外,对于本实验室开设的所有实验都应该能熟练操作,并能正确使用实验室内的各种仪器设备,为实验教学的有序进行提供前提和保障。

3.如何做好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以及水电气的安全工作

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指的是对于实验室中摆放和储存的仪器设备进行日常管理,包括清洗、维护、维修、更换、购置等。本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在实验室主任的领导下开展各项日常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3.1做好详细的信息登记及使用记录

对每台仪器设备做好详细的台账,并按照“账物相符”“有物无账”、“有账无物”分类。实行每台仪器责任到人、统一登记、专人管理制度,要求该管理人员既要负责该设备的日常使用管理,又进行如实登记、定期保养和维护,以保证设备完好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

对于大型、精密、贵重仪器,实行专人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在使用前必须经过系统、严格的培训,主要包括仪器的结构、使用方法、工作站的建立及常见故障的维修等。大型、精密、贵重仪器的操作规程全部上墙,严格按照规程操作,认真做好详尽的使用记录,出现故障及时报修。对进口仪器设备需要建立仪器管理卡,定期对仪器进行保养和维护,设备发生故障时要及时报修,并做好维修记录,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及延长使用寿命。

3.2建立健全实验室档案管理制度

实验室档案管理包括仪器设备说明书、实验室技术档案、仪器设备的维护维修档案和学生实验使用设备的原始记录、资料等基本信息。此外,还包括低值易耗品、危险化学品的保存及管理记录,使用借用记录等。鉴于档案的管理比较琐碎,本实验室采用数字化管理,把所有在账的仪器档案输入电脑,包括编号、名称、规格、数量、单价、总价、厂家、来源、购入调入时间、存放位置、状态(正常、闲置、已搦等,以便于查找、统计、分类等。

3.3增强实验室人员安全管理意识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尤其是继2015年天津化工厂出现爆炸事故后,实验室安全被相关部门列为重中之重的管理内容。根据学校相关规定,实验室制订了一系列管理措施:(1)对试剂药品和水电气安排专人管理,尤其是对有毒有害的药品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制。(2)对新进实验室人员以及进入实验室做实验的学生统一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使其熟悉常用化学试剂及有毒有害药品的使用注意事项以及危急情况处理措施,明确实验室安全制度。(3)定期举办消防安全讲座,使实验技术人员和学生掌握消防安全知识,防患于未然。(4)实验室每层楼都安排实验室安全负责人,主要负责水电气的安全及一些常见故障的排查。(5)每学期期末组织相应的安全考试,并做到人人过关。此外,实验室主任带领实验技术人员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水电气安全隐患排查,做到早发现、早汇报。

4.结语

  • 上一篇:城市燃气管理范例(3篇)
  • 下一篇:交通运输发展现状(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