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营造书香世界感悟阅读情怀
读书要有氛围,班级里应当洋溢着浓郁的书香气息,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班级成为一个读书世界的熏陶场和磁性场。
1.每周背一诗坚持不懈
古诗永远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所反映出来的是作者的眼睛和心灵,给后人以美的熏陶和启迪。当风雪漫天之时,雪莱却在《西风歌》中唱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苏轼漂泊异乡,在月圆之夜思念家乡和亲人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句;杜甫面对只能引起许多人一怀愁绪的山雪和江船,却写下了如画的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而这一切无一不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文化熏陶的好素材。我们学校的秤钩河畔有一百零四首古诗。这些古诗都是千古名句,有70首是新课标规定的小学生必背古诗。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在教室前面最醒目的地方开辟了“每周一诗”栏地,每周一亲自将本周要背的古诗张贴上去,然后借助每天晨诵20分钟的时间带领孩子们一些诵读。每节语文课前,班里的“诵读小老师”都会带领大家进行背诵。三年下来,秤钩河畔的三分之二古诗已经被我班的学生熟记于心。孩子们在背诵的过程中也尝到了许多乐趣,与同龄的孩子对比,他们的诗歌储备无疑是丰富的。
2.建设图书角倘佯书海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在班级成立了图书角,让它成为博览群书的阵地。在书橱旁,有一块“书香世界”宣传栏,定期向学生推荐好,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导航。在建设图书角之初,我让同学们每人带3-5本自己的藏书到班级图书角和同学们交换阅读。同学们带来的书籍丰富极了,有梅子涵、杨红缨、曹文轩等优秀作家创作的学生喜爱的儿童读物,还有《林偶的森林》、《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一百条裙子》、《一百条裙子》等新教育童书。还组织了图书管理小组,制定了图书管理借阅条例,大家一起给图书编号,每位同学自制一张个性借书卡。这样各司其职,自主管理,每天中午都安排半小时的读书时间,学生可以自由而安静地借书、读书。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感受到了读书的快乐。
3.创设诵读园诵读经典
经典是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小学生目前不可能读懂其内涵和价值,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的丰富,我们种下的种子就会萌芽、开花、结果。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诵读,利用每天的晨会课,我选择《德道经》、《三字经》以及学校的校本课程《走进经典》等古典名作或摘抄一两句名人名言,和同学们一起诵读、交流,让学生在朗朗诵读声中净化心灵,快乐成长。教育里有一块“每日必背”栏地,每周都会张贴一些名言警句,让学生背诵,课前背古诗时间,小老师还会带领大家进行“每日必背”中的诗句对接。腹有读书气自华,我深信,这些净化心灵的“文字”终有一天,对这些孩子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搭建展示平台分享阅读收获
书香班级应该是学生的精神家园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可以在这里自由表达,展示自己的才华,抒写对生活的理解。通过展示表达学生心灵得以升华,还增强了自信心。阅读一旦被学生用文字、图画等形式加以记录留下痕迹,它将是孩子们今后生活的积累。
1.创办班级手抄报精神家园伴我行
一直以来,图文并茂的读物深受学生的喜爱,我就抓住学生这一爱好,经常结合语文教学课文和节日进行教育,创办了班级手抄报,让学生通过图画、文字结合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如学过《翠鸟》、《燕子专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等有关环境保护的课文就举办了保护地球母亲为主题的手抄报;学过三下语文的第五单元课文后,我们班举办了以“感恩”为主题是手抄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是太丰富了,他们呈现的作品不但让我耳目一新,更是让我为之震撼。班级墙刊“成长乐园”成了许多孩子精美手抄报的的展示台,交流的平台。
2.开展好书推荐会读书笔记伴我行
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住在偏远山区的农民,每天吃过晚饭都会拿出报纸,坐在门口的板凳上阅读。上小学的儿子看到了,也在饭后学着父亲的样子,拿起书来读。十几年后的某天,儿子大学毕业回家探亲,饭后凑近父亲聊天,发现父亲竟把手中的报纸拿倒了,便询问父亲,父亲才不好意思地道出实情,原来他并不识字。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父亲才每天假装看报纸,一装就是十几年。其实,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学习氛围是有效教育的前提。
抚顺市新抚区北台小学(以下简称“北台小学”)的校园建筑典雅,教学环境清新,如果缺少书香,它就只能美在一时而无法持久,只能美在表层而无法深刻,只能美在眼中而无法深入人心。那么,怎样才能让校园浸润书香,让师生与书为友,成为具有儒雅气质的现代人呢?
一、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飘满书香
走进北台小学,便可看到以翻开的一本书为基本造型的大理石大门,这个建筑让人感到扑面而来的书香气息。进入教学楼,正厅东侧的墙上有读书方法的探究,使人充分体验到阅读的精妙。一楼橱窗里有与读书相关的展板,每周都会更新内容,主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推荐一些近期出版的中外儿童文学精品。三楼有以美育为主题的教育展板,旨在带领师生畅游世界名著的海洋。悬挂在各班教室门口的综合素质展板,总能找到快乐读书的影子。教室里的宣传条幅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学生开卷有益。各班的图书角里书籍琳琅满目,小图书管理员忙碌的身影时时闪现。北台小学藏书五万册的图书馆,因不断增添图书而从五楼搬至一楼。学生喜闻乐见的图书和教师的实用书籍吸引着师生的脚步,于是图书馆成了师生最留恋往返的地方。在北台小学,教师取得各项荣誉后获得的奖品总是一本本颇具意义的好书,它时刻提醒着北台小学的教师珍视阅读,热爱阅读。最难忘的是每年教师节,校领导早早来到学校,在晨曦中以最美的笑脸迎接每位教师,一句真诚的祝福,一颗香甜的巧克力,一本令人回味的好书,带给教师无尽的惊喜和感动。
的确,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积极创设学习化、人性化、潜移默化的校园环境是北台小学书香校园建设的一个永恒追求。
二、让书籍点亮教师的生命历程
真正优秀的教师必须热爱读书,这是由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的。读书能改变教师苍白而单调的人生状态;读书能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读书能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体验创造的快乐;读书能让教师理性地思考,感受生命的价值。所以,读书是教师成长的必修课。
1.寒暑假的读书活动
每年寒暑假,北台小学都会给教师布置读书任务。具体要求有两个:一是每年寒暑假每位教师必读两本书,一本要与教育教学相关,另一本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名著;二是采用圈点批画和撰写读书感悟两种形式进行检查与交流。目前,已有教师的三百篇读书感悟收录在北台小学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文集中。
2.摘抄与剪报相结合
北台小学要求教师采用摘抄和剪报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具体要求有三个:一是教师每月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的文章不少于一万字;二是可将阅读的内容摘抄或剪贴到理论学习笔记本上,边阅读边圈点,表达个人感想;三是提倡教师摘录有关教育教学的经典片段或经典语录,以备不时之需。摘抄和剪报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师的阅读效率。如今,读书已成为北台小学教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报刊学习与读书交流
首先,报刊学习。北台小学每月至少组织教师研读教育报刊精华两次,旨在引领教师捕捉教改信息,夯实教师教科研的理论基础。其次,读书交流。每周三政治学习前的十分钟,是北台小学延续了十余年之久的读书交流时间。每次都会有三位教师向大家推荐新书,然后全体教师共同交流读书心得。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教师都把自己的读书感悟做成课件,声情并茂地讲给大家听。
4.大力开展读书讲座
为了深化教师的读书意识,提高教师的读书效率,近年来,北台小学多次聘请校内外酷爱读书的教师大力开展有关读书的专题讲座,指导教师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并善于把从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各种读书活动的开展,让北台小学的教师增添了书卷气。就这样,教师的言行更端庄了,气质更优雅了,工作更积极了,生活更甜蜜了。于是,北台小学的教师发自内心地感叹道:“有书相伴的日子真幸福。”
三、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
对于人生而言,阅读的好处无穷无尽。因此,帮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就成为北台小学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北台小学在学生中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例如:每周三以校园广播站的形式举办的读书沙龙;五一、十一长假的读书作业;学生定期办的读书小报;隔周一节的阅读指导课;寒暑假的好书推荐;每年六年级学生在毕业典礼上的献书仪式等。
为了搭建师生读书交流的平台,在2002年5月,北台小学的校刊《源》问世,已出版的杂志记录了北台小学师生的成长历程。此外,北台小学每周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校园周报,学校出版的学生文集《萌》和各班的文集《片片心花》《老师、家长请听我说》《虹》《感恩的心》等都成了学生们极好的精神食粮。
晚上回到母亲家,孩子在灯下苦读,于是来到父母的房间问候一下。因为孩子是毕业班,所以父母关闭了客厅的电视,躲在卧室里面看19英寸的电视。和父母搭讪着关于党员的话题,母亲说:“别管你是不是党员,做你本分的事,规规矩矩做人是关键。别让人家戳脊梁骨就成。”
父亲是个老党员,党龄已经有50年,母亲也算是老党员了,记忆中母亲入党的时候是改革开放初,当时我正在读初二。母亲入党时所有的表单和申请书都是我一笔一画帮助抄写的。母亲家的出身是富农,所以入党时间较父亲晚了很多年。母亲娘家祖祖辈辈是开私塾的,因为年景动荡,母亲没有系统地读书,就开始了帮助文弱的姥姥和姥爷打理家务了。但在她那年龄和处境的人群中,还算是很识文断字的。
母亲在一家印刷厂上班,退休前是车间主任。母亲自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开始,所有的思想汇报和总结都是母亲自己写好草稿,由我一笔一画地抄写工整后上交的。有时自己贪玩在极其不情愿的情况下会嘟囔几句牢骚话:“您这样,入党有啥意思呀!”多数的时候母亲不予理睬,转身去做自己的家务。
平平淡淡中,母亲的黑黑的,浓密的头发变成了银白色。自己成家后也离开了父母单独生活,但思想汇报和总结还都是由我来抄写,只是变成每次都是母亲陈述,我来执笔。再到后来,孩子也能写一手说得过去的钢笔字了,于是孩子继承了我的工作。
平平淡淡的母亲,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上班的时候,每天下班后就操持着全家人的饭菜和家务,尤其是后来祖母病重的三年,母亲默默劳作直到祖母安祥地离开了我们。
我们姐弟相继成家,母亲退休后又担负着照看我们的孩子的事情。姑妈来看望父母,劝慰母亲:“辛苦一辈子了,别管这么多了,和我哥没事的时候到处走走玩玩。”每次母亲总是轻声地答到:“孩子太小,去保育院不放心,再说现在年轻人和咱们那时候不一样,担子比咱们可重多了!帮他们一下,他们也就少些负担。”
天津城市改造,父母居住的房屋规划成绿地,父母在城区边缘买了套商品房,但是小区管理不尽人意,而且父母的组织关系依然保留在原居住地。于是每次参加学习和活动,父母亲就轮流蹬着一辆小三轮车,单程40分钟去参加活动。多年以来母亲几乎是风雨无阻,除生病住院外几乎没有缺席过。记得张北地震,全国都在募捐,母亲瘦弱的身子在寒冷的北风下蹬着小小的三轮车,准时把募捐的衣物和被褥送到了街道办事处。
对此我们子女都很不理解。小妹是快言快语的人,多次阻止父母前去参加活动,均未能奏效。气得小妹大声嚷嚷:“都70多岁的人了,不参加活动人家也不会计较的,你们这样我们怎能放心呀!”
母亲依然轻声地回答:“既然入了党,就得守规矩。现在老了,大事做不了了,守规矩还是要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