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简述体育实践课程的特点范例(3篇)

栏目:报告范文

简述体育实践课程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供配电技术;士官教育;教学质量;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张大为(1979-),男,山东潍坊人,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控制工程系,讲师;姜静(1970-),男,山东烟台人,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控制工程系,副教授。(山东?烟台?264001)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7-0065-01

“供配电技术”是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士官中专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供配电系统设计计算以及运行维护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相关强电类专业技术课程打下重要基础。军校士官教育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和规律。士官教育的特点:一是岗位任职要求上突出针对性;二是教学内容选择上注重实用性;三是教学形式安排上强调实践性。士官教育的规律同样有三个特点:一是与军队的现代化建设需求相适应;二是与士官的岗位任职需要相适应;三是与士官的身心成长规律相适应。本文以“供配电技术”教学改革为实践平台,本着提高士官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原则,从激发学员学习主动性、精炼授课内容、丰富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激发学员学习主动性

针对士官学员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理论知识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的客观事实,在授课伊始,通过列举供配电相关技术在国民经济及电力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原因引发的工程事故等惨痛教训,[1]增强士官学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之进一步明确学习“供配电技术”课程的作用、意义和价值,激发士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精炼授课内容

以确保教学效果,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为基本出发点,以着眼岗位任职需要,提高士官人才培养质量为落脚点,将“供配电技术”课程教学与部队装备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确保理论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在搭建“供配电技术”课程教学体系框架时,结合上述出发点和落脚点调研了以下几大影响因素:士官学员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形成特点;学员日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受训学员的个体差异;士官教育的内在特点和规律。最终,将“供配电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设置为供配电系统基本知识,电力负荷及其计算方法,短路电流及其计算方法,变配电所及其一次系统和电力线路,供配电系统的继电保护,电气安全和电气照明六大模块。[2]各模块内容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构成了“供配电技术”课程的完整体系。不难看出,内容选择体现了“系统化、模块化、实例化”的指导思想,[3]整个授课过程以提高士官学员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为主题,以使学员初步掌握供配电系统设计计算及运行维护必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主线,坚持“少、实、精”的总体原则。[4]“少”是指课堂讲授要抓重点,不面面俱到;“实”是指实用性、实效性,内容选择要体现岗位指向性和适时性;“精”则是强调要提高授课质量。上述总体原则在讲解电力负荷及其计算方法,短路电流及其计算方法两部分内容时体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通过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强化设备容量、尖峰电流等基本概念,传授需要系数法、二项式法、标幺制法等计算方法;另一方面,简化公式的数学推导过程,避免知识内容过深过细,以实际应用为主,重心放在工程技术问题的简化处理和结论的具体应用上。

三、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

通过部队调研,与学员座谈等形式,感知受训学员之所想,及一线部队之所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精炼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课件,增强教学过程的形象性、趣味性、生动性,有效调动和激发学员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

1.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其中,多媒体教学因其具有图文并茂、形象逼真、信息传递量大等优点,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被广泛采用,可以有效节省课时,提高效率,并且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变抽象的东西为容易掌握的内容。最具代表意义的就是在讲授电力变压器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可形象剖析其抽象的结构组成,模拟仿真其复杂的工作过程,使学员更加直观掌握电力变压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而在讲述供配电系统的常用电气设备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学员对互感器、熔断器、高低压开关设备、避雷器等电气设备缺乏感性认识,在工程实践中接触也不多,鉴于上述情况,在授课过程中可采用电化教学和结合实物模型讲解并举的方法。充分利用学院的网络教育平台及其丰富的教学资源,首先通过观看相关电教片的方式使学员对各类电气设备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主要用途有个初步的了解和把握,然后结合教学模型及具体实物进行精讲,讲授重点放在如何正确安全使用各类电气设备上。通过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疏的器件实物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形象生动、丰富多彩,达到了学员享受教学、乐在其中的教学效果。

简述体育实践课程的特点范文

一、“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的变化

1?郾重新阐述了数学的意义与性质,进一步明确了数学教育的作用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特征。《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就阐明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和应用广泛性,决定了数学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独特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是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基础。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2?郾“基本理念”的阐述更加简练。《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总体上反映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因此,这次修订基本保持了《标准(实验稿)》的结构,仅对某些表述进行了修订。“实验稿”的“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稿变为了“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标准(2011年版)》将“实验稿”的“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教学活动”,从整体上阐述了数学教学活动的特征,并就数学教学、学生学习等作了进一步阐述:“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这就更加明确了教与学的关系。

3?郾“设计思路”更加清晰。《标准(实验稿)》的“设计思路”表述不够清晰,《标准(2011年版)》对“设计思路”作了较大的修改,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方面。将“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实践与综合应用”改为“综合与实践”。明确了“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等八个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关键词。

二、“课程目标”的变化

《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完善了“课程目标”,在具体表述上更加凸显了课程改革倡导的使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学会数学思考等内容。

1?郾将“双基”改为“四基”。《标准(2011年版)》将《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拓展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数学教师必须为儿童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提供最基本的数学基础、数学准备与发展方向,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使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郾提出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

3?郾完善了一些具体目标的描述。《标准(2011版)》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如,关于学习习惯,明确指出使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关于分段目标的表述,尽量使用《标准(2011版)》规定使用的课程目标术语。

三、“内容标准”的变化

在小学两个学段中,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及要求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各个学习领域知识点的数量有增有减,但整体数量没有明显变化。

(一)数与代数

第一学段(1~3年级)

1?郾增加的内容。

①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

②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数。

③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④能口算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⑤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2?郾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

①将“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改为“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

②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过程”改为“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③将“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改为“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做出解释”。

④将“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改为“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

第二学段(4~6年级)

1?郾增加的内容。

①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②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③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④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⑤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⑥在了解运算定律后增加“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⑦认识中括号。

⑧了解自然数。

2?郾删除的内容。

①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②比较百分数的大小。

③“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中删去“较复杂的”。

④在“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这句话中删去“有坐标系的”。

3?郾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

①将“理解等式的性质”改为“了解等式的性质”。

②将“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改为“能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

③将“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改为“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了解方程的作用”。

(二)图形与几何

第一学段(1~3年级)

1?郾删除的内容。

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③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④体会并认识千米、公顷(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2?郾降低要求。

对于“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不要求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方向,降低要求为“知道这些方向”。

3?郾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

①将“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中的“立体图形”改为“几何体”。

②将“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改为“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③将“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改为“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④将“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改为“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

⑤将“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改为“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⑥将“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改为“能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

⑦将“结合实例,感知对称现象”改为“结合实例,感知轴对称现象”。

第二学段(4~6年级)

1?郾增加的内容。

①会绘制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②知道扇形。

③认识面积单位:千米■、公顷。

④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郾删除的内容。

①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

②体会图形的相似。

3?郾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

①将“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改为“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

②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改为“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

③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改为“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

④将“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改为“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⑤将“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改为“通过观察实例,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⑥将“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改为“能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

⑦将“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改为“能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其他位置”。

⑧将“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来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改为“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知道数对(限于正整数)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利用方格纸确定数对的位置的过程”。

(三)统计与概率

《标准(2011年版)》对统计与概率内容结构做了较大调整,使每个学段内容学习的层次性更加清晰。强调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更加紧密。

第一学段(1~3年级)

1?郾删除的内容。

①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②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③知道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

④不确定现象的所有具体目标的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二学段。

2?郾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

①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②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运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③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的信息。

第二学段(4~6年级)

1?郾增加的内容。

①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如调查试验、测量)收集数据。

②能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郾降低要求。

“可能性”部分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定量描述放入第三学段。

3?郾删除的内容。

①与中位数、众数有关的内容(相关要求放在第三学段)。

②能设计统计活动,检验某些预测。

③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的误导。

④在可能性部分提出“能设计一个方案,符合指定的要求”。

统计内容的主要变化: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标准(实验稿)》主要是让学生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标准(2011年版)》希望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体会随机思想。

第一学段最大的变化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这些内容放在第二学段)。

第二学段在统计量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第三学段)。

概率内容的主要变化: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的要求降低。在第一学段,去掉了《标准(实验稿)》对此内容的要求。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明确指出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四)综合与实践

根据课程改革实验积累的经验和进一步的研究,这部分内容做了较大修改。

1?郾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内涵和要求。《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学中应强调问题情境与学生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结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结合完成。

2?郾进一步明确了第一、二两个学段的目标要求。一方面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内涵和特征,另一方面在具体要求中突出了不同学段的特点。例如,第一学段,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第二学段,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综合与实践活动。

简述体育实践课程的特点范文篇3

【关键词】复杂范式广告学课程体系

课程受当时由“泰罗主义”引发的“社会效率运动”的普泛影响与规约,课程在方法论上与生俱来地具有鲜明的简化特征,研究范畴主要集中于对课程开发的规律、规则与程序的探讨上,由此形成了作为常识性的、至今仍有广泛影响的“简化课程观”。而新近有关由复杂性研究的兴起而生发的“复杂课程观”的建构,使得课程研究自省到仅用一种简化、线性、确定的传统范式对课程现实进行描述和解释,最终结果只会为其理论添上保守主义、科学主义等头衔。复杂范式是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埃德加・莫兰在《方法》一书中首创的概念,旨在批判西方传统社会割裂、简约各门学科的思维模式,通过阐述现实的复杂性,寻求建立一种能够将各种知识融通的复杂思维方式。复杂范式理论,包括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原则、非线性发展现象以及立足于“此时此地”的主体观。复杂范式理论启示我们,纵使普遍规律,简单化原则、统一性主宰着整个科学发展的历史,但它却不足以概括现象的极端多样性和世界的随机的变化。这种多样性和随机的变化要求我们的认识范式,既实现分解,又实现连接,既看到整体的统一性,又看到属于部分的自由度,既看到有序的现实性,又看到无序的创造性。

因此,复杂范式在课程领域中的引入,不仅是对常识性的简化课程观的消解,也为复杂课程观的确立提供了契机。实现课程体系研究和实践由简化向复杂的范式转变,已成为当代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

埃德加・莫兰的复杂范式理论在广告学课程体系中应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建构――整体“涌现”与部分“涌现”联动

现实的复杂性及认识的复杂范式则要求解释原则应摒弃仅从整体或部分的一种视角来认识事物,应该看到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其中,“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原则,即是对系统论中强调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原则的补充,他们同属于整体与部分之间多重复杂关系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原则指的是部分在从整体的组织所产生的约束作用下会丧失他们的某些品质或特性,或使这些品质或特性受到抑制。

近几年,广告行业大环境上的繁荣及需求刺激并推动了广告教育业高速发展,25年内设立广告专业的院校成几何级数增长,使得广告学专业是近年来中国高校中发展最迅猛的专业之一。但是。广告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交叉性的特点是造成广告学专业在“门类归属”、“学科定位”等方面的根本原因,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因此,国内重视学科生存、发展的研究与探索者逐渐增多;相关的学术研讨会也相继频繁展开,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也就该问题提出了一定的积极而具有建设性之意见和建议。但上述相关研究大多侧重于传统高等教育体系下的宽泛的理论层面研究,而缺乏对所在省市的产业发展及特色上做针对性的研究;忽视发挥各个高校优长学科背景。造成办学特别是地方院校办学定位不准确,课程体系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从而造成人才培养与地方人才需求实际并不对应等问题。

因此,在学科专业日益分化的今天,中国高校的广告学教育应根据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适当区分“原理”与“应用”,按照广告类本科专业所在省市的经济文化产业发展及院校长期形成的不同优长学科背景进行专业细分定位,发挥优势与擅长,凸显特色与风格之有效手段,才能为这一行业培养具有可塑性和发展潜力的“高等”人才。

二、课程体系实施――“预设”与“生成”并重

复杂科学理论认为,事物的变化充满混沌性。混沌主要指确定性系统的内在随机性。系统状态可在上限范围内任一时空下发生变化,形成一种无法预测、无法计算的“混乱”局面。这种混乱是在全局稳定前提下的局部混乱,不是真正的完全无条件的混乱。因此,这种确定系统内的随机混乱就是混沌。在一个发展的复杂系统中,我们无法预测任一给定时刻的变化,无法预测这种变化何时发生,只知道它会发生。它具有随机性,但是又体现出一定的确定性,是确定性系统的内在随机性。

实践证明,高等广告学课程体系的实施同样很难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原模原样地得到贯彻落实,它总是不断地被调整和更改的。塞勒指出教师最终实施的课程实际上要经过层层的筛选,并以它们是否符合教育期望,是否能为特定的学生所接受,以及是否具有特定的实施条件等作为课程抉择的价值导向。也就是说课程体系实施的抉择与实施教师已内化了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智慧的积累有关,与课程实施的背景有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只有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并以课程计划、课程目标作为它的依据时,课程才有可能得以实施。

所以,面对充满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的复杂局面,高等广告学课程体系的实施总是需要不断做出变化和调整,不断修订课程或者不断调整课程实施策略等其它方面因素,课程实施系统处于变化和动态的状态。

三、课程体系发展――内部与外部兼顾

  • 上一篇:乡村公共建筑(6篇)
  • 下一篇:汛期工作情况汇报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