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传承模式;规划策略;荣堂古村;火山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7-0072-05
1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况
我国非遗保护面临后继乏人、生境破坏两大问题。国外以政策扶持、法律保障、教育普及、经济扶助为手段,为非遗保护提供良好生存环境、发展空间及生源队伍,经验值得借鉴,并已获成效。但我国不同于国外,城镇化正已亘古未有的速度飞速发展,非遗生境遭受巨大威胁,挖掘并建立非遗保护与保护规划的联系,并指导后者的制定与实施,刻不容缓且意义重大,也是研究空白所在。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规划模式
笔者从研究非遗保护特点出发,结合保护规划一般制定流程,探索并尝试加强二者的天然联系,将其规划模式分为解读、加载、保护、弘扬、体验五大步骤,谨以海口石山镇荣堂古村为例。(图1)。
2.1保护规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解读
解读,即按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标准,对荣堂非遗进行分类归整,落实到保护规划层面,再对古村物质构成要素可能涉及到的非遗及其文化进行一般性归纳,拟定出非遗规划解读的一般流程,旨在主动、全面、完整的将非遗及其精神挖掘出来(表1)。
1)解读非物质文化及其遗产。将其分为自然地质景观、山水文化标志、地方民族特色三大解读层面。解读自然地质景观,在于不同地域景观是孕育不同本地习俗的根源;而山水文化格局往往能体现当地人的自然审美情趣;地方民族特色更是能直接反映当地独有的民风民俗。逆转保护视角,此为宏观层面的文化背景铺垫。
2)解读城镇规划布局及其相关物质要素。最能直观体现非遗特色的环节,落在村镇布局选址、传统建构筑物、传统工具三个解读层面之上。布局选址,往往暗含风水理念;传统建构筑物是人们营造技巧和审美倾向的浓缩,也是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直接体现;传统工具能反映人们的生活劳作习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等,以上直接构成非遗的规划保护要素,是中观层面的保护构架。
3)解读城镇文化空间。将其按等级分为中心场所和日常场所;按位置分为室外空间、过渡空间、室内空间;按参与度划分为观赏空间、参与空间;按表现形式划分为自然属性空间及文化属性空间。非遗生境的保护是非遗保护的重难点,明细的划分,有利于指导相应的保护措施的建立与实施。此为微观层面的保护单元。
4)解读地域内非遗的类别。按其与城市物质要素的关系分为“影响地域构成形制及布局特色的非遗、靠地域物质要素作物质载体的非遗、靠地域物质要素提供生存空间的非遗”三类;按其保存状态分为“‘神形合一’的非遗、没有物质躯壳的非遗、没有精神灵魂的非遗、已消逝的非遗”四类,方便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此为微观层面的保护措施(图2)。
以上是对非遗全面解读、并充分与保护规划衔接的关键性环节。具体流程如下表所示:
2.2保护规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加载
非遗本身是一种非物质性的意识或精神,其内容必须转化为某种物质形态,才能得以表达、传承及展现,这一过程就叫加载。研究非遗加载过程和加载方式,对其载体据规划需要另作细分,对我们进行非遗保护、非遗场景设计具有重大意义。经研究,笔者将其划为特色符号、物质实体、传承人三大类;同时考虑到非遗对活体传承人的依赖度差异将导致规划保护侧重不同这一点,建立了依赖型符号、独立型符号的新概念,具体手法如表2所示。
2.3保护规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遗是文化生命的活态存在,非遗保护不仅要保护其文化精神,也要保护其物质载体,在对非遗内涵、物质载体、加载方式充分解读的基础上,在与规划物质要素建立对应关系的前提下,始考虑非遗特有保护规划的落实方式。笔者将保护手法分作精神和物质两大层面,具体保护手法如表3。
2.4保护规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
非遗表面上是独立的文化表象,但深层次上是存在一定关联的。非遗弘扬要根据历史地域的文化特点和文化现状进行,既要对非遗点景进行保存或营造,在空间序列中安放“情感”的诱点;又要通过非遗线景的串联,在弘扬流程中实现“情波”的流动;最终达到构筑活态非遗面景,在弘扬框架中莫定浓郁的地域文化“情境”的效果,具体弘扬手法如表4所示。
2.5保护规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
心理体验是“一个包括着情感、想象、经验、直觉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主观化指向”。设计师通过材料、工艺和结构未实现非遗景观设计的参与性,依靠虚实等设计手法调动游客的感官感受,进而丰富人的心理体验,是一个设计师与游客间双向互动的过程,其体验的方式就规划策略而言,主要是旅游体验。但很多文章对非遗体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避而不谈,现将体验手法予以陈述,如表5所示。
3结语
非遗保护难度难于物遗保护,但只要保护好了,其文化信息和精神内涵被成功转换为旅游的吸引物,其魅力较之物遗是永恒的,将更出彩。本文以非遗保护为出发点,使之与保护规划融合,将非遗这一精神层面的保护落实到城市物质保护的层面之上,这对于在城市化中为非遗保有生存发展之地意义重大。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关键词】伽师县;维吾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维吾尔族在长期的历史与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的民族文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凝聚着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精神,蕴涵维吾尔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维系民族生存、维护民族团结都具有重大意义。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剧烈冲击和影响下,不少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却濒临消失和灭绝的危险,并且,如何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成为我们广泛关注和重视的重要话题。
一、伽师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伽师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的一块绿洲,隶属于喀什地区,维吾尔语称“排依孜阿瓦提”,“意为美丽富饶之意”。伽师县共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7个,其中,维吾尔族“棉纺织技艺”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还有,“红柳藤编”和“土陶烧制技艺”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近年来伽师县为了抢救和保护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都会通过“文化遗产日”和“节庆旅游”的方式来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其中存在许多保护与传承问题。维吾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空间和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改变,现在实行的保护政策对非遗本身的关注、保护和支持上,目前只能解决暂时的生计问题,却不能为此提供更为长远的发展动力与适合的生存空间。保护与传承问题正面临着许多困境,发展问题更是无从之谈。
二、伽师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
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方式以及民族记忆。深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时代久远、形式老旧、内容单一等诸多因素和生存的压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受到极大的挑战,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着消亡、遗失的危险。本人对伽师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实地调查,在实地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的存在。
(一)政府重视程度与参与度不高。通过对伽师县克孜勒博依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的实地考察,该乡手工艺培训中心建成于2013年7月,占地1500平方米,可容纳300人,基本以红柳藤编、地毯编织、刺绣为一体的手工艺培训中心,是该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的所在地。政府尽管成立了专门保护非遗的机构,但由于专业人员不到位以及资金不能及时跟进等问题的存在,从而导致保护工作未能及时完成,并出现工作上的断层,未能形成长期的保护机制。
(二)资金投入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够做得更好。由于投入资金与收获很难持平,无论是社会机构还是政府机构,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投入和关注都比较少,因此,种种原因的存在,正在制约着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虽然国家每年给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投入了不少资金,但是,这些很难弥补巨大的资金缺口。
(三)传承人的缺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信息交往与沟通的活动形式,是一种交流和传达文化信息符号的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都是靠代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的,若掌握这种技艺的人死去了,那么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会永久消失。而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传承人也选择放弃并转变维系生活的生计方式,从而满足生活保障,因此,更多的人选择放弃。
三、伽师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路径研究
(一)提升政府重视与参与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长期进行的重要工作,伽师县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需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和措施,并制定长远目标和实施计划,同时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指导下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政府还应当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力度,利用媒介大力宣传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充分发挥学校和地方文化建设部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加大资金的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以经济基础为保障的,增加伽师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费投入,从某种角度能表明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价值的认同和信心,这也是保证伽师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如果能够设立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项资金,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潜力,从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与培训。伽师县可以通过为非遗提供培训,建立专业化的保护队伍,通过组织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来进行专业化培训之外,还要通过技能培训考核来加强专业队伍的建设,因为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的重要介质,所以对于传承人的保护尤为重要。我们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应该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元素,是构建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与核心。因此,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要充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传承人的保护并经济上予以资助,解决其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并充分调动传承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传承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夏宁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探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1.
[2]李玲.浅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其对策[J].大众文艺,2012(10).
[3]樊传庚.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中图分类号:F26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048-02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区域历史传承所体现的最直观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不仅体现这个区域民族历史文脉,更是这个民族保留自我,区别其他民族的历史烙印和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一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得越古老魅力就越大,地区民族就越自信,并满怀自信地走向未来创作出更好的未来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区域民族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文明的瑰宝,具有双重的价值意义,既有人类生活必需的经济价值,更有人类追求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需求价值。因此,一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脉价值,更为关键的是给后人留下了了解历史、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状态的最现实的材料。但是,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投入不足,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其核心价值观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认识。因此,如何做到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历史文化遗产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问题。
河北省作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遇到的难题更为突出。本文将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探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旅游资源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形成保护与传承并重,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统一的格局的有关问题。
一、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征
河北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在国家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部级非物质物质遗产项目名单中,河北省有39项列入其中,在全国省级排名第四,可见河北省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河间歌诗、冀中笙管乐、冀南皮影戏、吴桥杂技、武强木版年画、蔚县剪纸、曲阳石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旅游的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带动,一些地方都加强了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些民间文化也重新焕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收入,但是也出现了保护力度赶不上衰落的速度。从宏观整体上来看,情况不容乐观,河北省较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失和衰落。
二、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
1.现代生活价值观的冲击
现代年轻人对传统价值观的忽视,使得失去传统价值观。对传统的文化价值不重视,使其不愿意从事相关的工作,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缺乏人才,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致命的打击,如何扭转这一趋势是当代社会所考虑的问题。
2.保护资金的短缺
虽然,现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缺少资金的支持,一方面使得很多地方出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另一方面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放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追求,而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
3.过度追求商业化
一些地方由于缺少资金的支持,使得一些地方通过发展旅游业来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出现了一种不良的现象即为了经济利益而过度迎合市场需求,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了传统魅力,逐渐失去了本身所含有的丰富文化内涵。
4.传承人后继缺乏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普遍“高龄化”。他们80%左右的人年龄都在60岁以上,并且不少体弱多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心有余力而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没有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由于难度高强度大,使得学徒逐渐减少,不少有影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都面临后续无人的尴尬境地。
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1.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工作正常开展
经费保障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前提。在实地调研中,发现许多地方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资金。由于经费短缺,使得一些地方既无基本的物质条件来登记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无高级的专业人才,使得普查工作难以进行,即使是发现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由于资金短缺的原因,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在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因此,地方政府一方面积极向上级申请资金,另一方面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民间资金的进入,尤其是一些文化企业和社会团体赞助更为重视。
2.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优秀的传承者,而这些传承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对他们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得到传承和保护必须培养一批优秀的导师,使他们衣食无忧精神饱满并以此为骄傲,只有这样才能扩大保护与传承队伍,才能使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真正的保护和传承。首先,对一批有影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进行医疗资金等的保护;其次,通过与相关院校的合作,让这些传承人到学校进行授课,挖掘新的学徒,改变单一的面授途径,扩大寻找学徒的途径;第三,政府应对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徒给予经济的补助,吸引优秀的年轻人投入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
3.转变观念,创新理念,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
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为旅游资源一直是学术界和政府等有关群体的研究对象,虽然彼此观点有些不同,但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为旅游资源是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条非常好的路径。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不仅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的地提供较高的经济效益,也可以为目的地提供良好的社会效益,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目的地的发展。
4.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要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的建立完善保护体系,中国于2006年就开始,公布了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河北省也建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地市县也积极建立了市级、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形成了四级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首先,对全省非物质文化基础进行一次全面的普查,系统和全面地记录各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问题,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其次,利用社会相关的研究结构,加强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和传播,扩大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第三,对列入四级保护体系名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统一的命名编号以及奖励和自助等方式,奖励一批传承人,鼓励地方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发展旅游业。
5.综合考虑,协调利益相关者
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主要有以下四种,他们分别是政府机构、学术团体或个人、投资商和遗产传承者。由于他们的地位和追求的目标价值不同,从而形成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态度也不尽相同。地方政府具有强大的主导作用,对地方非物质遗产的态度决定了其存在和消亡,因此,地方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必须仔细斟酌,多听取其他方面的建议和对策;学术团体或个人是站在历史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对其研究,他们没有利益关系,因此,他们提出的政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由于他们很少考虑地方政府的利益和投资商利益需求,因此一些对策并不能很好的执行;投资商是想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从而出现了为满足市场需求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夸张和改变,使其失去了应有的内涵和特色;遗产传承者作为个人,首先面临自身的生活条件的改善,如果没有获得应有的经济收入,没有改善其生活条件,他们就会逐渐失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坚持,使得非物质遗产失去了传承人。以上四种力量的追求目标不同,导致了结果不同。因此,要想使一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真正的保护和传承,必须把这四种力量协调整合为一种最佳合力,协调他们内部的利益不同点才能避免能量内耗,兴利抑弊,创造出良好的保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