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题的提出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是西方心理学的开创时期,随后形成了重要的心理学派别。我们可以在这里找到科学心理学及人文心理学研究取向的根源,但在西方心理学史中针对开创时期的研究真的很少。在那一时期,对人文心理学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对实验心理学的重视,对布伦塔诺、斯顿夫的评价远远不及对冯特、费希纳的评价。为此,在历来有关心理学开创时期的研究文献中可以看出:对人文心理学家的研究少于实验心理学家的研究,对布伦塔诺的研究少于对冯特的研究。在对人文心理学家的研究中,斯顿夫更受冷落,在德国心理学上,已成为“几乎被遗忘的心理学家”。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斯顿夫的著作手稿及其相关文献资料在世界大战中被损坏。
2斯顿夫的心理学理论
(一)斯顿夫的音乐心理学
由于斯顿夫是心理学的理论家,在此基础上考虑到他的音乐素养,他对音乐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贡献很大。他试图在赫尔姆霍茨关于听觉理论的基础上,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立场来证实音乐理论。斯顿夫最有影响的著作是《音乐心理学》,这与他毕生对音乐的追求相一致,对音乐的研究让他在他在听觉领域取得了仅次于赫尔姆霍茨的地位,这被作为音乐心理学研究中的先驱性工作。他在《音乐心理学》中对心理物理学概念的修订做出了重要贡献,把哲学和现象学的理论与观念引入了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和音学说。
(二)斯顿夫的机能心理学
斯顿夫的机能心理学与布伦塔诺在《经验观点的心理学》中所提出的意动心理学有异曲同工之处。斯顿夫着重对“现象”问题的研究。斯顿夫在如此背景之下,提出了自己的机能心理学。为了区分现象心理学,指出了当时的四种心理学立场。(1)联想心理学,认为只有现象是直接给予的。(2)研究意识的机能,这接近现象心理学的立场,可以看做是对现象和机能的折中。(3)在第一种的基础上推论出研究意识的机能,这是情绪万能的思想。(4)认识和情绪的机能都是直接给予的,这是斯顿夫所采纳的思想。
(三)斯顿夫的情绪认知评估理论
在斯顿夫的文章发表90年后的今天,情绪认知理论已成为了情绪范式研究的核心,认知和情绪之间的关系研究和理论讨论的核心。斯顿夫对情绪心理学的贡献远远不止于此,他不仅制定出了比当论更加清晰的情绪认知―评估理论,它彻底取代了现有的认知理论。
假设斯顿夫的观点与他的老师布伦塔诺、胡塞尔以及当代哲学家的观点相一致,情绪本质上是有意识或仅仅是信仰和欲望的精神状态的表现。如果这个假设是正确的,那它会对情绪状态的本质问题有深远的意义。然而,对于情绪意向性的意义仅仅受到当代心理学家的粗略关注,在最近的认知―情绪讨论中没有发挥作用。可能是由于大多数的当代心理学家,甚至是认知取向的心理学家假设意向性的意义不是内在的而是派生的,也就是说,这个特质归于大多数的情绪实体仅仅与它们的认知评估有关。虽然现在斯顿夫所提出的情绪意向性有待解决,鉴于认知―情绪理论的重要性,它将会获得更多的关注。
3对斯顿夫的评价
首先,斯顿夫原为哲学家,他为了哲学的兴趣而成为心理学家。他有音乐家的天赋,又把这些兴趣服务于心理学。他能够成为实验者,是由于哲学的信仰,而不是气质所造就的。在就职柏林实验室主任期间,致力于实验心理学的事业,如录音档案的建立,儿童心理学协会的创办。就个人成就而言,他是一个赞同实验主义的意动心理学家和音乐心理学家。斯顿夫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是机能,同时又企图调和意动心理学和内容心理学的对立。他的主张为屈尔佩的内容与机能的二重心理学的先导,并为科勒和考夫卡建立实验的现象学和格式塔学派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在撰写有关音乐和声学方面论著的同时,斯顿夫也搜集了世界各地原始音乐的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创设了研究中心。他出版了有关情绪理论的文章和著作,试图把情感还原成感觉。因此,斯顿夫是除了冯特之外的,试图扩展心理学研究范围的德国心理学家。
摘要:心理学理论在当前企业组织管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但指引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还协助企业分析其员工的行为思维。笔者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出发,在充分解释心理学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联系之后,提出了心理学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招聘方面、员工个体心理差异方面、员工激励制度方面的一些应用。
关键词:心理学理论应用人力资源管理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也在不断进步,以人为本的概念已经越来越普及,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各个企业之间重要的竞争资本,人强则企业强,企业强则国强,从这里可以看出,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目前社会竞争中最为重要的竞争资源之一。人力资源管理从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变为目前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在这个转变的进程中,出现了许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但是,无论怎么定义人力资源管理,其发展的历史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人力资源管理都必须以以人为本作为起点,从而实现员工的最佳配置,进而企业获得最佳收益。
二、心理学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联系
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为了完成企业管理工作中关系到的事或人等方面的任务要掌握的各类技术及概念,从而完成企业发展终极目标的一种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针对的是人,而心理学理论针对的对象也是人。人是研究的第一资源,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资源,人是无法模仿的,同时也是无法替代的。怎么管理好人,从而发挥人的潜力,显示出人的价值,为企业谋取持续的竞争力,是当前心理学理论及人力资源管理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心理学理论在人力资源中的应用就显得无可替代了。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去,不但能够提升企业生产的效率,还能够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发展。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的反馈也是心理学理论重要的实践依据。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
三、心理学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心理学理论在员工招聘方面的应用。所谓员工招聘指的是企业为补充其所欠缺的员工,实施的寻找和发现适合工作要求的申请者的行为。员工招聘是一项需要耐心与细心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十分辛苦的工作。传统的招聘方法与招聘过程都浪费了企业大量的财力与人力,并且不能客观地发现人才与使用人才。而现在的招聘模式采用了心理学理论中的心理健康测试及测试表等各种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企业招聘提供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招聘的效率,并且招聘的员工大部分都可以胜任所在岗位。
2.心理学理论在员工个体心理差异方面的应用。人类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人都具备其自身的特点,世界上根本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因为其生存的社会环境不同、以及其遗传基因的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于他人的特点。而个体化的差异最明显的要属心理特征,人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类的心理特征会受到其自身活动的影响,从而产生对应的变化,进而表现在性格及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会伴随环境及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尽可能将每个人自身的优点充分发挥出来,并且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来为他们安排适合的工作,让每个个体都可以将自身的优点充分应用在对应的工作中去,让每个人都将自身的价值充分体现在其工作上,从而让企业达成其最终目标。例如,性格比较外向的员工,可以安排其从事宣传与公关类的工作;善于表达的员工,可以安排其从事管理与组织方面的工作;性格稳重的员工,可以安排其从事文员与财务方面的工作。企业在用人以及进行职位升迁的时候,要将这些因素充分考虑进去。
3.心理学理论在员工激励制度方面的应用。激励制度能够让员工感知自己的价值,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员工个体的积极性直接影响着整个企业的效益,要提升员工的积极性,最好的办法就是采取激励制度。激励制度必须要以员工的需求为本,必须要真正地了解到员工的需求之后,才可以制定对应的激励制度,从而满足员工的需求,进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针对企业的管理者来说,要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仔细观察员工的内心与对应的行为,从而掌握员工内心的需求,同时制定对应的制度来满足员工的需求。例如,为员工建设舒适的工作环境,或者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此外,针对一些能力比较突出的员工,可以安排有难度的工作,这样可以激发这类员工的成就感;而针对一些在事业发展中遇上挫折的员工,可以采取为其提供培训的机会,让其重新振作。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心理学理论成果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不足。然而,我国心理学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还有所欠缺,还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与实践者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心理需要理论;学生需要心理;教学目标;教学策略
一、理论文献综述
(一)勒温的动力学的需要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认为,当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唤起人的需要,即引个人全身的程度不同的紧张.这种张力会引起人的行为,使人恢复到平衡状态。需要满足后,紧张便得以解除。
(二)默里的人格学的需要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默里认为:人格是个人需要与环境限制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需要则是脑区内的某种具有生化性质的力量。需要可以区分为潜在的和外显的两类。需要还可以区分为内发性的和反应性的两类。个人需要与压力相结合,决定一个人的行为,需要和压力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动力系统。需要是倾向性的因素,压力是促进性的因素。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有5种基本需要,分别是:(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基本需要具有层次性。在通常情况下,以上5种需要按顺序依次排列,形成需要的层次结构。生理需要是最低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越是高级需要,在个体的发展中出现得越迟.越能体现人类的特征和人的价值。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心理学的一个中心概念。作为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指一个人希望自己的潜能得以发挥,希望干适合于他干的事情.希望成为他能够成为的人。马斯洛将自我实现视为人性的本质。他认为任何生命都生来具有实现其潜能的倾向,人更是如此。自我实现就是使自己身心各方面的潜能获得充分发展的过程和结果。但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达到这一人生最高境界的人是少数。然而自我实现并非普通人所不可企及,运动员、工匠,乃至家庭主妇都有可能获得自我实现的体验。
二、我国学生的心理需要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心理学界对需要进行了理论研究与调查研究。在一项对大学生心理需要的调查中发现,面对学习、就业等压力,一些大学生竟在其宿舍里养起狗、猫、兔、龟及金鱼等宠物,他们竟与动物“同居”。心理专家提醒,尽管饲养宠物可以放松心情,但学生切忌沉迷于宠物,以免导致孤僻的性格。大学生在宿舍里养宠物,是他们这个年龄段敏感的特征体现。老师和家长应该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寻找适当的时机同他们好好交流,以免学生一味将宠物当成精神寄托、逃避现实,而导致孤僻的性格,学生的心理需要对其生活学习等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由此可见。
实际上,学生的心理需要是多方面的,有表现的心理需要,有好奇的心理需要,有得到认同和赞美的心理需要,被理解与关怀的心理需要,友谊情感的心理需要,渴望取得成功和体验成功后的愉悦的心理需要。心理学家分析,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2)被接受、被尊重;(3)得到别人的赞赏;(4)在家里有地位。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需要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是人积极性的源泉。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没有谎言,没有欺骗,一切都直来直去,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如果父母、老师或朋友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作为教师一定要通过激发、利用和满足学生相应的心理需要,才能很好地实现多元教学目标。
三、根据学生需要心理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
(一)利用学生好表现和好奇的心理需要,实现理解、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
好表现和好奇的心理几乎人人都有,中小学生的更为强烈。教师可以通过多设计一些适当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思考、回答,提供一些合适的习题、实验,让各类学生去解答、操作,多组织一些有意义、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去参与,即通过多提供一些让学生表现、展示自我的平台、机会,并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友爱、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和振奋的心理状态中,充分地、深刻地、创造性地展开思维活动,主动地讨论、回答问题,积极地动手练习、操作,从而充分满足各不同认知层次的学生好表现的心理需要。教师还可以把所要传授的知识变成一系列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让学生去探究解决,在学生满足好奇心的同时获得知识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
学生在满足这两种心理需要的过程中,以不断地思考、回答、讨论、动手练习和操作等方式,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很自然地实现了理解、掌握知识的教学目标,并且由于不断地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内化,使思维、交流、动手、合作等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二)利用体验成功后愉悦的心理需要,实现培养自信、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
人在取得成功时,总伴随着一种愉悦甚至是兴奋的心理感受,这是一种令人渴求的、美好的心理感受。学生在回答出一个提问、做对一次板演、做好一次实验、解答出一道“难”题、完成好一个体艺方面的技术动作和取得好的考试、竞赛成绩时,都有程度不一的这种心理感受。能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展示自己的才华,体现自己的价值,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与赞美,体验成功后的愉悦,是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活动的重要动机和激励之一。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种需要还是一种生长性的心理需要,当学生体验一个或一方面成功后的愉悦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后,他将产生新的、更强烈的这种心理需要,新的需要将激励学生去不断取得新的成功。显然,学生在不断满足这种心理需要的过程中,他的学习自信心将不断增强,他的思维、表达、动手、创新等能力将随之发展提高。教师不但要创设机会和环境让学生满足这种心理需要,更要通过对学生取得的成功与取得成功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所闪现的思想、情感、智慧的火花的充分肯定和赞美,加深学生对这种美好心理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增强学生取得学习成功的自信心。
(三)利用渴望认同和赞美的心理需要,实现陶冶品德情操的教学目标。
学生的言行举止、能力水平、优势长处等各方面都希望得到同学与老师的认同和赞美,因而,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正确的认同标准和艺术的认同方式去规范学生的言行,使他们知道哪些不可为,哪些可为,该怎样为;利用赏识和赞美去唤醒学生崇真尚美向善的潜意识,去激发学生胸怀天下爱国忧民,去激励学生诚实守信谦虚自律,去鼓励学生自信坚毅、开拓进取、追求卓越。
(四)激发学生成就一番大业的强烈愿望,实现“不教”的教学目标。
“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教学的最高目标和最佳境界。“不教”有几个重要的前提,一是学生必须志存高远,有成就一番大业的强烈愿望;二是学生有坚毅、执着、自信等优良的个性品质;三是学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要实现“不教”之最高教学目标,就是让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目标深植于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把成就一番大业变成一种持久的强烈的心理愿望,并使他们懂得目前的学习与其愿望的实现是密不可分的,从而把学习转化为他内心的一种深层次的需要,把成就一番大业的强烈愿望转化为他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将逐渐养成,学习能力也将自然提高。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总是渴望着某些老师来上课,或一旦开展某些活动时就兴奋不已。分析其原因,是由于这些老师能让学生好表现、好奇、渴望成功和体验成功后的愉悦等方面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这样的老师往往能通过科学的设问提问、平和亲切的教态、精练的讲授、恰到好处的赏识和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展示平台与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把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他们上课学生不但全神贯注地听,积极地思考、回答、讨论和动手练习、操作,而且心情特别轻松而又兴奋,思维异常活跃敏捷,还不时或有闪光的思想、精彩的结论、独特的解答出现,或有创新思维、新颖的问题冒出,或有真情实感的流露。思想、情感、知识、智慧等信息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地交流,“教”与“学”步入了一种真正的良性互动,师生均处在一种兴奋、愉悦的体验甚至是享受的感觉之中,课后学生总觉得意犹未尽,余兴未了,思考、讨论等学习活动常常延伸至课后。这样的教学真正挖掘了学生的潜智、潜能,发展了学生的潜质,实现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等多维教学目标。
然而,满足学生相应的心理需要,不是迎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要引导学生把爱慕虚荣、回避失败等消极的心理需要转化为积极的心理需要,把好表现等低层次的心理需要转化为高层次的心理需要,把固有的心理需要转化为精神追求,内化为思想、个性、心理等方面的良好素质。总之,教师从掌握、激发特别是利用并满足学生相应的心理需要出发,适当调整教学策略,对全面、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确实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郭永玉:《关于需要的心理学研究综述》,载《高等函授学报》1995年第6期。
【2】查普林等:《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林方译.商务印书馆j983年版。
【3】叶奕乾、孔克勤:《个性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