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资本市场的历史范例(3篇)

栏目:报告范文

资本市场的历史范文

[关键词]历史成本公允价值

长期以来,会计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以配比原则作为收益计量的主要方法。它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具有客观性、真实性与可验证性等优点,曾经很好的服务于过去的工业时代,但却远不能适应信息和知识时代的要求。所以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大力推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且在扩大公允价值计量的同时采纳了资产负债观。而我国财政部也在2006年出台了新的会计准则,这一准则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与国际准则趋同,新会计准则确定的主要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和现值。新会计准则规定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主,其他的计量属性为辅。但也比较全面的导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某项资产按其取得或交换时的实际价格入账,入账后的账面价值在该资产的存续期内一般不作调整,他所反应的是市场交易实际价格,可靠性强。但其优点也是其缺点,它所反映的价格只是一个固定的时间点上的,而不能反映企业在持有资产期间因为经营环境变化而引发的企业持有资产的价值变化,从而相关性比较差。特别是在20世纪以来现行币值不稳定、通货膨胀时时存在且物价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经济条件下,资产以历史成本计价往往与其重置成本有差异,虽然在这种计价方式下对资产采取了提取累计折旧和减值准备以弥补其缺陷,但是仍然不能准确的反映资产的现实价值。尤其近几年来通货膨胀一直居高不下,因此历史成本的会计报表由于物价总体水平的上涨使其部分项目的计量变得不真实,资产的账面价值明显脱离现实价值,使企业产生了大量虚利、使企业上交国家利税和分配股东的股利增加,使得国家和股东慢慢的把企业吃空。许多企业虽然在报表上出现巨大的净损益,却无力补充存货和更新设备,因为在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经济下,按历史成本原则计提的累计折旧会导致固定资产已耗价值补偿不足,补偿的价值不足购买与原有质量数量相同的资产和存货,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萎缩,资本保全无法实现,这些都是他的缺点。

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将公允价值定义为:“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融计量,”公允价值是资产与负债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计价依据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有以下几个有优点:首先,公允价值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直接客观的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并保持“随行随市”保证企业会计信息有用性。其次,有利于我国企业的资本保全,当企业的生产能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不管何时耗费、均按现行市价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核算。最后,有利于解决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与企业长期发展的问题,在成本模式下,企业过分注重当期利润、忽视企业资本积累容易造成短期行为。在公允价值模式下,使经营者以单纯的利润为中心转变为以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为中心,立足于长期发展。

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也有其缺点:首先,公允价值的难以获得性,公允价值的使用是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以成熟发达的市场交易价格为基础的,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虽然已经确立,但是还没有完全转型,活跃市场还会受到种种非活跃市场因素的影响。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资产和负债缺乏完善的市场,难以通过市场获取资产的完备信息。其次,公允价值获取方法的难量化性,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主要有:市价法和现值估价法。当存在市场交易价格的情况下采用市价法。当一项资产和负债能够在成熟活跃的市场上存在,或与一项资产或负债相同或类似的同等效用的替代品在市场上存在时,则采用其交易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但当一项资产和负债不存在活跃市场或者同等效用的替代品时,就需采用现值估价法,而目前估价技术还不成熟,估价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最后,公允价值的采用需要会计师具有高超的判断能力,从技术上来讲公允价值的获得需要会计师具有丰富的会计理论与实践素质,而且需要会计师了解评估、金融资本市场等相关知识。

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许多企业运用公允价值的条件还不成熟。若不加限制的允许企业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很可能管理层就将其演变为“合法合理”操纵利润或计提秘密准备的工具,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丧失真实性与可靠性,与公允价值计量原则的目的背道而驰。而历史成本会计又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币值不稳定、通货膨胀严重、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等现象。所以笔者认为不能把公允价值会计与历史成本会计完全对立起来,而应该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是历史成本会计的延续和发展,在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市场机制不健全、货币币值比较稳定的历史时期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在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的阶段可以把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会计综合采用,而现今经济就处于这种时期,公允价值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已跃升为与历史成本计量并驾齐驱的新的计量模式。而鉴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法律的监管力度和人员素质的差异,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我国在改革中就犯了这样的错误,由于公允价值的不易计量性让粉饰会计利润的企业钻了空子。而在这次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引用采用了适度、谨慎的态度,此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采取了公允价值,是比较合适的。在未来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采取公允价值会计,但这并不是说要完全抛弃历史成本计量,因为在资产和存货购买时的历史成本价格就是在初始计量时点的公允价值。

参考文献:

[1]黄世忠:公允价值――面向21世纪的计量属性,2002(2)

[2]于永生:美国公允价值会计发展的最新动态.财务与会计,2006.9

资本市场的历史范文

[关键词]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半产业化经营

abstract:thesemi-industrialmanagementisarealisticoptiononresourcesofurbanhistoryandculture.thismanagementcanprotectresourcesofurbanhistoryandculture,createeconomicbenefit,developurbaneconomy,andenhanceurbancompetitiveness.intheprocess,weshouldhandletherelationshipbetweengovernmentconductandcitizendesire,historicalheritageprotectionandbusinessdevelopment,actualneedandfutureneed,integrateresourcesbasedon"brand",andtakemarketoperation.

keywords:city,resourcesofhistoryandculture,semi-industrialmanagement

一、城市历史文化资源

半产业化经营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有必要在保护中经营,在经营中保护。在这种保护与经营的关系中,半产业化经营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1.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绝不是要破坏这些历史遗存,而是要更好地予以保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采用“政府规划、政府投资+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即“半产业化经营”。其益处有:一是因为有政府的规划与投资,不仅不会对历史文化资源造成破坏,而且还会在政府指导下引起市民对当地历史文化遗存的高度重视,并主动保护之;二是半产业化经营之后产生的经济收益反过来会回馈历史遗存的保护,为当地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提供一种经济上的保障。

2.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创造经济效益、发展城市经济。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本身是一种无形资产,一旦经营成功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必然会产生规模效应,带动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创造经济效益。半产业化经营之后,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变成了当地的经济资源,为城市带来的经济利润将是不可估量的。

3.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总体上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体现:一是有利于积聚财富,发展城市经济;二是有利于凝聚人心,共同建设城市;三是有利于形成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品牌。

二、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半产业化经营应解决的问题

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是指由“政府规划、政府投资+产业化经营”的一种新的经营模式。经营中应积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1.处理好政府行为与市民意愿的关系。城市历史文化对于市民的凝聚作用是十分强大的,是市民精神食粮的重要来源之一。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市民的文化心理之间有一种天然的默契。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政府代表市民的根本利益。政府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制定规划、招标、组织实施、检查督促等手段,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予以保护和经营。当然,市民的参与也是十分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可以说,没有市民的支持和认同,这项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政府与市民结合、优势互补,既能使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定位准确,又能使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处理好历史遗产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关系。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最重要的特征是地域垄断性,对城市来说是一种人无我有的独特资源。城市的中心区既是商业的黄金地段,往往又是历史遗产的富集区。现代商业开发必须在保护历史遗存的前提下进行。

3.处理好现实需要与留有余地的关系。开发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应留有余地。我们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迅速过渡的时期,城市在集聚膨胀的同时也在快速地吞噬着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如不科学规划与积极抢救,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就会丧失殆尽且不可逆转。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文化品位的提升要求我们保留和弘扬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因此,在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中还要处理好现实需要与留有余地的关系。

三、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半产业化经营的内容

1.通过半产业化经营整合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产业优势总是以资源优势为前提,资源的整合又与良好的政策环境、正确的资本运作、相关的服务系统分不开。不同的城市可以探索不同的发展路径,但半产业化经营模式在整合城市历史资源方面是行之有效的。例如,几年前浙江省为了更好地整合城市资源,在政府的推动下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投资休闲旅游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涌现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宋城集团、杭州乐园等一批休闲、娱乐主题公园,为杭州打造“世界休闲之都”集聚了骨干力量。

2.通过半产业化经营建设城市文化。现阶段,我国经济实力在世界的排名靠前,但是文化竞争力则有所欠缺。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表现,大城市更是以文化论输赢。以丽江古城为例:墨绿的石子小路,香格里拉超尘脱俗的山水美景,扬州烟花三月的烂漫,让人怦然心动。

这就是利用文化资源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成功案例。

通过半产业化经营建设城市文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注重历史和传统。历史和传统是一个城市的个性和品味所在,失去了历史和传统也就失去了城市的文化之根。人要诗意地生存在城市中,就必须通过文化策划、创意和不同的传播渠道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再利用,继承并发扬光大、进而创造与衍生这种根文化。二要注重城市的建筑与雕塑风格。建筑与雕塑也是城市文化的一个方面,是一个城市形象的象征,是艺术环境的整体表现。城市形象标志可以找到很多──巴黎的凯旋门和埃斐尔铁塔、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北京的天安门等等。这些实实在在的建筑物使得一个城市的形象变得鲜明具体,可以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三要重视城市文化名人的作用。城市文化名人的作用不可低估,如和韶山、巴金和上海、鲁迅和绍兴、沈从文和凤凰古城等都是将名人和提升城市竞争力联糸起来的典范。

3.通过半产业化经营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城市文化不仅为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可以创造城市经济价值、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提升城市形象。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宝贵遗产,它不仅仅体现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氛围,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增强对市民的凝聚力,提高城市的竞争力、推动城市不断向前发展。因此,经营好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是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4.通过半产业化经营打造城市品牌。要想使城市焕发独特的魅力和萌生鲜活的生命,要想在未来的城市商业化竞争中取胜,一个城市首先必须提炼出与众不同的核心价值,必须给予人们一种独特体验,否则城市之间将缺乏本质上的差异性,失去吸引力,流于平凡。城市品牌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城市财富,是城市竞争力的制高点。一座城市的真正价值实际上存在于城市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头脑中,城市竞争说到底是品牌的竞争,它包括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和联想度。知名度就是品牌认识的程度,即品牌对社会公众影响的广度;美誉度是指消费者对品牌价值的认可,对城市有好的印象、好的评价;忠诚度表示该品牌在消费者心中不可替代的程度,人们对城市有一种依恋感;联想度是指通过品牌而产生的所有联想,比如想到“上有天堂”就会想到“下有苏杭”。

四、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半产业化经营的对策建议

城市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积累、沉淀、改造、创新,必然形成特有的城市文化,并成为支撑城市发展的无形力量。一个包括历史文化底蕴、现代文化内涵、市民文化素质、城市文化设施与配套服务系统在内的城市文化品质的整体水平,可以反映这个城市的现代文明水平。在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半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进行市场化运作。要充分发挥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配置经济资源,而文化是社会资源的重要部分,文化产业可以而且必须接受市场的配置和整合。文化资源通过市场的配置和产业化方式运作,可以产生利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这不但有利于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有利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的运作也必须通过市场化运作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起到增加就业、创造价值、刺激消费、涵养税源等重大作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以“品牌”开路进行资源整合。在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半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中,应以“品牌”开路进行资源整合。例如广州市近年来着力打造“花城”品牌,以“南国花城,激情商都”来构建城市的文化吸引力,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活跃的当代工商业基础,与广州人热情开朗、钟爱自然、善于经商、勇于创新的性格特点融为一体。这种选择可以集中政策优势、投资优势和人力优势,厚积薄发,值得借鉴。对于已经形成产业基础的城市,依然应紧紧围绕城市“品牌”这一主线,并根据城市本身的市场、资源和技术能力等因素,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资源整合。

3.要注重满足现有文化消费需求,进而创造和培养新的文化消费需求。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后,渴望满足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要注重满足现有文化消费需求。当然,满足文化消费需求不是被动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物质载体,生产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使文化产业得到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强.伏羲文化是建设名城天水的精神支撑[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3)

资本市场的历史范文篇3

《伟大的博弈》出版后,适逢世界金融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华尔街发生次贷危机、危机带来了全球经济衰退和随后的欧洲债务危机、中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序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等等。

如果我们研究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观察到一个发人深省的对比。在20世纪初期,处于南美洲的阿根廷是世界上最富有的15个国家之一,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处于北美洲的美国是大致相当的水平。在2009年,美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46381美元,而阿根廷则停留在7726美元。毫无疑问,美国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取得了非凡的经济成长。

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美国的金融体系中有世界上最为发达的资本市场,在全球资本市场中举足轻重。而阿根廷的资本市场与美国的资本市场不可同日而语,欧洲和日本的资本市场与美国相比也相形见绌。

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经常要问的问题是,美国经济长期增长和繁荣背后的动因有哪些?在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空前发达的资本市场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伟大的博弈》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回答上述两个问题提供了一些帮助。这是一本关于华尔街历史的书,也是一本关于美国金融史和经济史的书。它所描述的历史事件使我们清晰地看到,在很大程度上,华尔街推动了美国从一个原始而单一的经济体成长为一个强大而复杂的经济体。

从美国的西部开发到伊利运河的修建,从铁路的兴起到南北战争,从19世纪后期开始的美国工业化进程到两次世界大战,一直到近年美国经济体中高科技产业的兴起,在美国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资本市场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华尔街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华尔街本身也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而成长为全球金融体系的中心。美国经济的成功是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之间协同发展很好的例证,而最近一次金融危机也充分证明,如果虚拟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需求,其结果也会是灾难性的。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资本市场是金融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一个功能健全的资本市场也是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全球金融一体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将逐步与世界接轨,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在有序推进过程中。因此,提高我国金融体系中直接融资的比例,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的效率以迎接国际挑战,加快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以适应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需求,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来推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实现可持续增长,显得尤为迫切。

发展资本市场,完善金融体系,需要研究发达市场的经验和教训,对其历史进行客观、全面和准确的了解,并寻找到一条适应中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历史告诉我们,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过了长期的探索,其中也包括很多失败的教训。在美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早期,华尔街缺乏监管,投机盛行,走过了很长的一段弯路;美国的金融体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银行,因此不仅无法对宏观经济进行有效的调控,也无法在市场丧失信心的时候提供流动性的支持;最近一次金融危机,也为我们提供了在高度复杂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中,中央银行怎样更好地完善货币政策制定机制,以及怎样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和监管的参考。

无疑,华尔街的历史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和经济学知识,为我们研究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经典的案例。《伟大的博弈》将华尔街的历史放到美国这样一个大国兴起的背景下去描述,有助于我们超越浩瀚繁复的历史事实,去研究和发现一些资本市场的发展规律,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

(文章节选自本书序言,有删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1653―2011)》

推荐指数:

作者:约翰・斯蒂尔・戈登

译者:祁斌

出版:中信出版社

约翰・斯蒂尔・戈登

美国作家和经济历史学家,1944年生于纽约,其祖父和外祖父均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拥有席位。他于1966年毕业于范德比尔特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在过去的二十年,他作为全职作家,著有《华尔街上的猩红女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华尔街历史》、《汉密尔顿的赐福:美国国债的兴衰史》。

回顾美国三次经济危机

《美国大萧条》

作者:默里・罗斯巴德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解读20世纪初美国经济灾难的前因后果,作为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重要著作,作者根据米塞斯关于商业周期的理论,认为那场大萧条不是因为政府的“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引发的,其起因恰恰是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对于金融领域,作者采取了反中央银行的立场,批评了中央银行违背金本位原则,而对金融货币领域加以干预的做法,认为这样对长期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说谎者的扑克牌――华尔街的投资游戏》

作者:迈克尔・刘易斯

出版:中信出版社

本书描述了作者在华尔街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所罗门兄弟公司四年的工作经历,将华尔街许多不为人知的技巧、诀窍和手段娓娓道来,从作者的视角展示了这家投行在20世纪80年代的戏剧化历史,特别对1987年10月美国股市大崩盘进行了深刻的描写,从而折射出华尔街在那个年代是如何在大起大落中保持发展。

《大而不倒》

作者:安德鲁・罗斯・索尔金

  • 上一篇:初中化学教案(整理11篇)
  • 下一篇:有趣的生物知识及解释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