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范例(12篇)

栏目:报告范文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范文篇1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血脂异常;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他汀类药物属羟甲基戊二酰酶(HMG-COA)还原酶抑制药,是目前临床上疗效确切的调脂药[1],此类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途径,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从而反馈性刺激细胞膜表面(主要为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数量和活性增加、使血清胆固醇清除增加、水平降低。他汀类药物还可抑制肝脏合成载脂蛋白B-100,从而减少富含甘油三酯AV、脂蛋白的合成和分泌。他汀类药物除具有调节血脂作用外,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早期应用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1他汀类药物在稳定或消退动脉硬化斑块,防止新的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中的作用

1.1降低脉管腔内中膜厚度及钙斑形成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颈动脉中普遍存在着粥样硬化斑块,其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患者,多数患者表现为颈动脉管腔内中膜增厚及钙斑形成。因此,应用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是为观察颈动脉斑块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的内中膜厚度明显大于非冠心病患者,而在冠心病患者中,经普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其内中膜厚度有所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意义,推测其原因为普伐他汀对粥样斑块有一定消退作用,从而降低了颈动脉的内中膜厚度。

1.2减少巨噬细胞分泌金属蛋白酶脂质的沉积,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增多,胶原纤维和平滑肌细胞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增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内在特征。给高胆固醇血症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和心肌梗死后的患者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明显降低主要冠脉事件的发生率。他汀类药物可减少巨噬泡沫细胞的大小和脂纹面积,减少炎症细胞,抑制泡沫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产生的MMPS,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1.3控制斑块的易损性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氧化应激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是AS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斑块破裂后,oxLDL水平明显升高。辛伐他汀可明显抑制oxLDL,控制斑块的易损性。

2他汀类药物调脂防治冠心病的临床证据

大规模临床随机试验证实,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一级或二级预防均可有显著的疗效,可有效地降低冠心病的患病率,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和提高其生存率,5项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均充分证实了他汀类药物具有明显的降低总胆固醇,LDL-L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HDL-L水平的作用,同时充分肯定了冠心病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调脂治疗临床益处,证明他汀类药物能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并明确了长期应用他汀类调脂药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奠定了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防治的重要地位。研究还显示,患者的临床获益与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时间相关,即治疗时间越长获益越大,应用他汀类药物1年、2年、3-5年及6年以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分别减少了11%、24%、33%、36%。因此,应根据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冠心病危险分层进行达标治疗,尤其是冠心病及极高危患者早期强化调脂治疗使其血脂达标。

3他汀类药物的合理应用

2007年7月,国际胆固醇教育计划(TheWatiinalCholesterolEducationProgramNcep)建议,理想的调脂目标LDL-L低于1.82mmol[2]。但临床实践中,很多口服他汀类药物的病人因剂量不足,选用药物的效能有限,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依从性差等。因此合理用药很重要。我们临床应根据病人的肝、肾功能调整药物,对肝功能异常者可选用普伐他汀,因其具有双重肝、肾排泄功能,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4结语

综上所述,他汀类药物抑制血管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其非调脂机制起重要的作用。一些大型临床试验证实了他汀类调脂药物在冠心病一级与二级防治中的作用,并证实了他汀类药物强化调脂的安全性,未来将会有更多关于我国冠心病患者服用大剂量他汀类调脂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证据,将为心血管疾病的急性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提供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范文篇2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你吃东西的时候,有多少次是注意力集中在要吃的食物上,并且平心静气地享受着食物?又有多少次是心不在焉或者注意力在其他事情上,甚至吃完了都没能体会到食物的味道?

当我们需要进食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是由心理因素驱动的。我们的身体并不需要那么多的营养,但我们从心理上或者出于惯性和规律性,或者被诱惑而不自觉地过多地摄入食物,所以我们的饥饿感是能够也可以被转移的。减肥首先就必须减少心理性的进食,真正饿的时候再吃东西。但是单纯限制食欲并不是一个很理想的减肥办法,会有不小的副作用,而且使人丧失了吃饭这一生活乐趣,因此现在减肥的重点集中在如何尽快吃饱上,也就是让人每餐少吃。

饱与不饱很大程度上是潜意识在起作用,你是否吃饱了并非由身体需要多少营养决定,而是由身体对吃进去的食物是否感到满足决定的。如果身体不给大脑传递吃饱了的信号,你就可能不停地吃下去,直到撑得难受或者吃不进去为止,而身体真正需要的营养成分早就足够了。造成吃得比需要的多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人和食物的相互交流。

人不是处于真空中孤立的物体,任何生命都必须和周围的环境进行不间断的交流,呼吸进食排泄出汗等等是交流的不同方式。以吃饭而言,人在做吃饭这件事的时候,身体内部已经调节到了吸收食物的状态。食物进入消化道后,身体要对之分解吸收,在这个过程中大脑不断地接受信息,然后传递给身体,并接受身体反馈回来的信息,这个传递间隔大约是20分钟。如果吃饭的时候精力不是集中在食物上,这个双向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就受到阻碍、时好时坏或者中断了,大脑就得不到积累起来的终止信号,于是就会吃得过多。集中全部精力在食物上,表面上看起来全力吃饭,可能会吃得更多,实际上恰恰相反。

所以,我们的减肥就从集中精力吃饭开始,具体实施起来可以按下面步骤。

(1)不要急于改变现有的饮食结构

很多人的观念是要吃能减肥或者健康的食物,他们确实少吃或者不吃容易肥胖的食物,可是效果很不显著。原因是他们没有想到,肥胖的基本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吃得多消耗得少。任何食物都含有热量,所谓的健康的和减肥的食品,主要是因为在同样重量上,含的热量少,不容易消化,因此可以达到减肥的效果。但是从本质上说它们也是食物,如果不能减少进食量,即便是十足的健康食品,吃多了一样会肥胖的。如果像有些所谓专家号召的无限制地吃超级健康食物,更会适得其反。减肥首先要减少进食量,养成吃得少的饮食习惯。因此,还是沿袭以前的食谱,选择每天通常吃得最多的那顿,找一个环境安静、感官舒适的地方。一般来说,自己家的餐厅是最好的选择,工作场所的休息室、公园的桌子等也都是理想的地方,而最不好的地方是自己的办公桌和餐馆。

(2)先不用急于吃饭,让自己彻底放松以后再吃

吃饭的时候不要做其他任何事,不看书,不看报,不看电脑,不看电视,如果接电话的话就停止吃饭。吃饭的时候可以轻松地聊天,但不要过于激动。把你的注意力尽可能集中在眼前的食物上,用不着刻意地细嚼慢咽,也不用过多去想应该如何集中精力,你的身体会主动去做的。也不用考虑吃多吃少,你会惊讶地发现,用不了几天,甚至在头一次,你的饭量突然小了。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范文1篇3

摘要随着国民社会经济飞速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人们的健康也日趋受到疾病的困扰,其中随着生活质量提高而带来的肥胖问题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最为突出的一个健康方面问题。特别是随着国内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今天,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这些由肥胖可能引起的疾病将会对中老年人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针灸、按摩作为中国传统中医中治疗一些疾病的精华手段现今已被引入到减肥行列当中,而就这两种传统中医治疗疾病的手段而言,现今在治疗一些肥胖症状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因受限于每个年龄段的肥胖以及不同病因而导致的肥胖,这两种手段在针对不同人群减肥时候产生的效果有着明显的不同。而相比于其它药理性减肥,对于中老年肥胖妇女而言,运用相对物理化的针灸与按摩治疗方式显然更为妥当。本文就将对针灸与按摩对中老年妇女的减肥效果进行简要的探讨分析。

关键词针灸按摩减肥中老年女性减肥效果

一、前言

肥胖从医学角度上看来,是因为体内脂肪过多或者分布异常而引起的体重加重现象。造成肥胖的原因不仅仅有后天因素影响,遗传基因的影响也造成了一部分的人产生肥胖,综合起来看待肥胖是在先天遗传因素以及后天环境影响所导致。对于肥胖的分类一般可分为单纯性的肥胖和继发性肥胖。单纯性肥胖意如其表,是除了先天性的遗传病或者是由于外伤又或是疾病所引起的肥胖,其发胖根本原因是由于营养过剩而导致的体内脂肪积累过多。而继发性的肥胖指的是因为某些疾病所引起的肥胖。从普遍的角度看来,中老年妇女发胖的原因,其多数也是因为年纪的原因疏于运动,而且在营养方面过于的充足,加之随着年纪的增大在代谢方面或多或少的有些问题,从而导致了肥胖的发生。本文的探讨的关于中老年女性减肥的效果,主要就是以单纯肥胖为主的减肥效果的探讨。

二、按摩对中老年妇女减肥效果对比分析

按摩是我国一种拥有着悠久历史的防病、治病的方法,具体的按摩是经手或者肢体其它的部分,通过搓摩推拿等方法而达到治疗效果的。现代科技研究结果显示,按摩可以进行有效的减肥。其作用机理是促进患者的新陈代谢,增加肥胖患者体内的乳酸脱氧酶的活力,从而能够加快糖类物质的代谢,一方面可以减缓葡萄糖转换沉积为脂肪的速度,另一方面又可以加速脂肪的分解。同时,按摩还具有能够提高体下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从而能够提高机体总体的能量消耗,进而促使肝糖原以及脂肪的分解,减少了脂肪的沉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肥的作用。除此之外,按摩在疏通经络、理顺气血调整内脏平衡,在抑制患者的食欲方面也起到了作用。从按摩所能够起到的几方面效用看来,我们不难看出,对于中老年妇女来说,在对于因年龄或导致的行动不便,不便于采用运动方式的减肥起到了很好弥补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采用按摩方式对中老年妇女进行减肥,比起采用药物或者手术等方式对身体的负面影响会降低到最少。采用药物方面的减肥,现今市面上的减肥药物非常多,其效果、对身体的负面作用,都难以估计出来,这个方面对于随着时间推移年龄逐渐增加、身体技能逐渐衰退的中老年妇女来说值得考量利弊。对于采用手术等方式,除了身体上产生负面作用之外,对于解决从根本上解决肥胖还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毕竟手术摘除的只是身体上现有导致肥胖多余的脂肪,在以后的生活中是否会因摄入过多的营养而产生反复的现象值得考虑。

三、针灸对中老年妇女减肥的效用分析

关于针灸减肥的效用,现在已经几经证明疗效十分的明显,而且不易反弹,同时也没有毒副作用,在世界各地也有推广和应用。目前对针灸减肥的研究很多,诸如:体针方法、耳穴方法、穴位埋线法等等,而其作用的主要机理都是通过刺激人体相关神经系统,进而或控制饮食,减少对高营养物质的摄入,或控制内分泌系统加快消化体内能量物质,进而减少体转化为脂肪沉积的。这些通过针灸刺激能够达到减肥目的神经系统主要有: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控制内分泌调节相关功能器官以及物质代谢系统。目前来说,虽然几种在对这些神经上的刺激减肥有着实际效用,但具体的能够起到多少效用多少还处于有待验证阶段,目前说来最为直观的就是针灸对物质代谢的刺激作用,在对物质代谢刺激方面主要是在对于糖代谢以及脂代谢的刺激调节作用。而针灸对于这方面的作用也正好符合了现今我国大多数中老年女性肥胖的根本原因――因为中老年女性疲于运动加之高营养的物质摄入,导致了肥胖。这样的话通过针灸对于中老年女性肥胖患者进行医治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加快她们体内糖类的代谢,同时对于身体内已经存在过量的脂肪沉积也可以起到减少沉积、加快消耗的作用。总体说来,针灸对于中老年女性的减肥效果是相对的对症下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四、小结

从查阅的文献资料看来,目前我国在对按摩减肥方面的研究相对于针灸来说还是较少,这也是因为按摩的方法相对抽象化,难以以具体实验生理数据的角度去解读这种效果,而针灸的方式,可以设计到具体的某些穴位、对应了某些神经,其起到的效果就可以以更加形象化的数据形式来展示出来。因此目前的按摩减肥方式基本上只能在形象的层面上做出对于减肥效用的分析,即使可以采用具体个体肥胖症患者采用统计学方式来进行效果的分析,但也没有多少实际可参考的针对性数据,这点相比于可以采用对小白鼠采取试验方式的针灸来说还是具有不少的差距,没有了量化的数据对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机理有着一定的阻碍,关于这点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逐渐的抓住一些要点加以数据化。只有那样,无论是对中老年妇女肥胖患者还是其它类型患者的肥胖治疗,都会有进一步更加深刻的认知。

参考文献: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范文篇4

关键词:环境保护税;污染;法律的思考

工业革命以来,人口的迅猛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状况的日益恶化,环境问题使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面临严峻挑战,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世界各国谋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国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同样出现了大量的环境问题,为了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目前我国较多采用的是直接管制措施,例如规定排污标准、征收排污费,这些措施将污染者置于被动接受管理的地位,不利于调动其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环境保护税作为一种有效的刺激措施,能够通过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取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效应。我国现阶段还没有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税种。本文将对我国的环境保护税收法律制度建设进行初步探讨。

一、开征环境保护税的理论依据

(一)外部性理论

英国“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的外部性理论为环境保护税的征收提供了最主要的经济学依据〔1〕(P29)。外部经济效果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上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2〕(P569)。根据外部性理论,企业或个人在追求利润或利益最大化时,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使得其他微观经济主体(企业或个人)的福利减少,形成外部不经济;同时,在代际之间也存在外部效应,上代人对资源的过度浪费和污染,也会造成下代人福利的减少。按照庇古的分析,自然环境为生产者提供的服务,并未在生产者的生产成本中反映出来,因而会造成生产企业花费的成本与社会花费的成本之间的差异,这种边际净私人产品和边际净社会产品的差额即私人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外部成本。这种以危害自然为表现形式的外部性成本发生在市场体系之外,因而不能在市场上自行消除,只有政府采取税收形式,才能把污染成本增加到产品的价格中去。假定政府征收等于边际污染成本的税收,那么可以使污染者的边际私人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收益,即把污染者的外部性成本内在化〔2〕(P576),使其面对真实的成本和收益。如果没有内部化,一些行为的经济成本就不会被考虑,如果外部费用没有成为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因素,就会引起严重的市场扭曲。〔3〕理论上把对单位污染所征的等于污染所造成的边际社会损失的税收称为庇古税。此后,学者西蒙斯进一步发展了外部性理论,提出“社会成本”概念,认为企业应当承担其所造成的外部社会成本。因而,降低资源的社会成本,需要把外部性转移至企业内部,提高私人生产成本,促使其节约使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一关于外部成本通过征税形式而使之内在化的设想,构成了征收环境保护税的基本理论框架。

(二)“稀缺资源”论

与环境保护税有关的另一种经济学理论是“稀缺资源”论。按照经济学的理论,由于资源是稀缺的,才需要研究社会如何从各种可能的物品与劳务中进行选择,不同的物品如何生产和定价,谁最终消费社会所生产的物品。〔2〕(P15)法国人布拉马基等把价值的起源归结为稀缺性,这种价值观的典型观点是:凡世上过份多余,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获取的财物,无论它们怎样有用,谁也不愿意花代价来取得它们,因而,数量多较数量少的东西价值小〔4〕(P69)。因此,一项资源只有稀缺时才具有交换价值,当环境资源不具有稀缺性时是没有交换价值的。在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较少时,土地、空气、水等环境要素的多元价值可以同时体现,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增长和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增强,环境资源多元价值之间发生矛盾及环境资源稀缺性的特征逐渐显露。一是由于环境要素的多元价值难以同时体现而导致某种环境功能资源产生稀缺性,即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某环境要素如果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就难以满足人们的生产需求;二是环境净化功能难以满足人类生产、生活排放污染物需要的问题特别突出,环境容量资源特别稀缺。但是长期以来,环境资源往往被认为是公有的、无价的,可以无偿占用,结果导致公地悲剧的出现,对稀缺资源索取费用有助于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2〕(P494)。环境保护税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环境资源补偿费,通过征收环境保护税能够贯彻“谁污染谁付费,谁利用谁补偿”的生态环境开发保护原则。

二、开征环境保护税的现实意义

目前,世界上采用环境保护税来改善生态环境的国家越来越多,环境保护税的使用在许多国家都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例如,瑞典的硫税(1991年开征)使石油燃料的硫含量降低至法定标准的50%,引进燃料税,每年CO2Z的排放量降低了19000吨。在挪威,1991年引进的CO2Z税使一些固定燃烧工厂的CO2Z降低了21%。在丹麦,对无危害废物收税已经使垃圾填埋成本翻倍,在1987~1993年间,家庭垃圾减少了16%,建筑垃圾减少64%,其他各方面的垃圾也均减少22%〔5〕。一般而言,环境税能取得如下几方面的积极效应。

(一)环境保护税能增加财政收入

环境保护税可以形成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来源,改善国家的财政状况。通过环境保护税筹集的经费通常有两种使用方式,一是直接返还给纳税人,包括直接把税款退还纳税人治理污染或鼓励其投资于环境保护领域;二是由政府投入到相关领域,如部分来自固体废物税的税额返还到废物管理和处理领域。当环境税被用于除改善环境以外的其他目的时,就产生了众所周知的“双倍效益”。第一层效益是能改善环境,第二层效益是利用环境税去减少其他扭曲性税收,西方学者认为征收所得税会抑制人们工作、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从而造成税收的超额负担,因而所得税被认为是一种扭曲性税制。运用环境税税收收入可以降低所得税,或其他与劳动力有关的其他税种的税率,即环境税税收收入可以用来弥补减少的扭曲性税收收入,从而实现双赢效益。促进经济合理化发展。〔6〕关于第二层效益即减少经济事前扭曲的争论很大,但是,环境保护税能增加财政收入的观点获得了普遍认可。不少发达国家通过不断完善,已形成较规范的环境保护税收制度,并占有一定的财政地位。如荷兰,其环境税收收入占总税收入的14%,占GDP的3.2%。〔7〕

(二)环境保护税具有经济杠杆的功能

一方面,通过税收差异和优惠政策,环境保护税可以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如对节约能源、清洁生产和资源回收利用的产品给予一定期限内的免缴部分或全部税款的优惠措施,而对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可以加收环境保护税,这样的措施有利于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环境保护税能推动清洁工艺的创新,因为生产者有动机去发现可供选择的有利于环境的生产方式。在征收环境保护税的情况下,生产者会比较保持现有污染水平所支付的税收与进行技术革新减少污染所能得到的收益。如果技术创新成本小于税收,那么污染就会减少,一直减少的污染控制成本等于税收时,达到污染减少的最优水平。假设所有污染者的行为都是理性的,污染控制的总成本将会最小化。例如瑞典对含有硫磺的柴油燃料征税,这促使人们开发了新的清洁燃料。

(三)环境保护税能促使消费者使用更少的污染产品

尽管环境保护税有的征税目标是消费者,有的是生产者,但是最终,所有税收引起的费用都会转嫁到使用有害环境的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身上。消费者购买污染产品将要多付费,承担额外的环境污染成本,而选择清洁产品则没有额外费用的产生,例如,消费者使用含铅汽油就需要比使用清洁燃料多付费。因此,环境税能刺激消费者增加绿色产品的消费,从而改变消费方式,最终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四)环境保护税的征收能减少污染控制的成本

环境税减少了污染控制的成本,因为征收环境保护税不需要承担政府失察的成本。所有的行为决定都掌握在污染者手里——决定是继续污染并支付相关税收还是采用新的有利于环境的方式做生意,污染者可以通过比较两种选择的收益来加以决定。在这种机制下,减少污染措施所需成本过大的污染者会倾向于支付环境税,而那些减少污染所需成本很低的就会倾向于减少污染。因此,没有政府的监管也能得到一样的结果〔3〕。环境税收与基于企业协商和直接管制的政策措施相比,具有更大的透明性,较少受到“管制俘虏”的影响,因而更有利于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三、建立我国环境保护税的法律思考

我国现行税制中的资源税、消费税、所得税中都有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保护环境的政策意图。例如,我国的增值税税法中规定,对生产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废旧沥青混泥土生产的再生沥青混泥土,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的税收政策;资源税法将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原矿和盐等资源的开采或生产纳入征税范围;消费税法将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鞭炮、焰火、汽油、柴油、小汽车和摩托车等消费品纳入征税范围,并对小汽车按照排放量的大小规定了高低不同的税率;内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利用废气、废水、废渣等废弃物作为主要生产原料的企业,可以在5年内免征或减征所得税。上述税种和政府的其他措施相配合,在减少污染、改善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税种的设立并非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对环境保护只能起到补充性的作用,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我国有必要在完善现行税制中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规定基础上,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尽快开征以环境保护为目的,以污染环境的行为或产品为课税对象的专门性税种——环境保护税。

(一)构建环境保护税法的基本原则

构建环境保护税法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老企业的污染防治任务繁重,另一方面快速的经济发展又加剧了环境的污染。因此,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仍然是核心问题,构建环境保护税法首先需要明确其基本原则。笔者认为,当前我国若制定环境保护税法,应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1、公平原则。由于每个纳税人对环境的占用是不均衡的,因此在环境税制设计中应体现出“谁使用、谁付费”的基本原理。从而使污染企业的外部成本内部化,这样就能纠正市场失灵,实现公平。2、效率原则。环境保护税的征收与排污种类、数量、浓度等环保专门知识紧密联系,对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测量、对固定大排放源进行定期监测等,都需要大量的人、财、物的投入,因而要避免为求准确地反映环境损害成本而设计过于复杂的环境税,税务机关应与环保部门密切合作,提高征管效率。3、循序渐进原则。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任务仍是重中之重,因而开征环境保护税应遵循渐进原则,分类分期实施,以给污染企业留下足够的时间,便于其在不影响企业发展的同时采取相应的削减污染技术,实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

(二)环境保护税的征税对象

国际上通常把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行为以及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污染的产品作为环境保护税的征税对象。但目前我国尚缺乏这一税种的制度设计和征管经验,因而在开征环境保护税的初期,征税范围不应过宽,应根据国家当前最重要的环境问题和环保目标,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从重点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征税对象入手。根据我国当前的环境状况,应首先将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排放纳入征税范围。因为这类行为对环境的污染最为严重,而且既有征收排污费的经验作为基础,又有大量的外国经验可资借鉴。其次,待时机成熟时,可以将那些难以降解和再回收利用的材料制造的、在使用中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各种包装物纳入征税范围。

(三)环境保护税的课税依据

一般来说,环境保护税的课税依据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污染企业的产量作为税基;二是以生产要素或消费品所包含的污染物数量作为税基;三是以污染物的排放量作为税基〔8〕。第一种税基的核算比较简单,但在这种制度下,企业只有减少产量才能减少税负,这既会妨碍防污技术的采用和生产工艺的改进,还会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第二种税基只要生产要素和消费品中含有污染物就需纳税,而不管其最终是否造成了环境污染,这种做法既不合理又不公平。相较而言,第三种税基最为可取。以污染物的排放量作为税基,污染企业在维持和增加产量的同时,只要能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就能减轻税负。这既不会妨碍污染企业自由选择污染防治办法,又能促使其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污染,增强了企业的能动性和自主性。

(四)环境保护税的税率

税率既要达到控制污染的目的,又不能抑制社会生产。从理论上讲,厂商的理性选择是将污染削减到边际控制成本等于税率这一水平上。所以各个企业的污染控制程度不同,控制成本高的企业削减较少的污染量,而控制成本低的企业将大规模削减污染。环境保护税的一个难点是制定合理的税率,理想状态下,它应当等于污染削减的边际收益,这时效率最高〔9〕(P44)。此外,由于各地的经济条件、人口密度以及对环境清洁度的要求不同,因而环境保护税率不能高度统一,应根据各地方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适合自己的差别税率。其次,环境保护税率最好采用动态税率,即根据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所需资金不断调整具体环境保护税目的税率,动态税率的实行,是税负和污染相适应原则的最直接体现。最后,环境保护税率以采取定额税率,从量计征为宜,即按照污染物排放的一定计量单位,规定定额税率,这能使税制简化、便利。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范文

血细胞分析仪具有快速、方便、重复性好、工作效率高等优点,但是由于自身检测原理的限制以及血小板易于粘附、聚集、破坏等特点,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时常常会出现假性减少现象,这是临床经常反映的问题。假性血小板减少如不及时纠正会给临床医生误导,有时会引起医疗纠纷。因此,必须重视和纠正这样的情况。现就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假性减少原因,分析报告如下。

1采集血液标本不顺利造成

采血过程影响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采血速度和出血是否顺利是保证血小板数目准确的关键。手指采血时若方法掌握不当,如采血速度慢、出血不畅、挤压采血部位等,都会造成假性血小板减少。静脉经多次穿刺而引起的水肿及皮下出血时,因组织损伤,组织凝血因子混入血液标本中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小凝块,是造成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出现假性减少的常见原因之一,所以对血小板减少患者应注意阅片,必要时重新采血。

2标本放置时间不足造成

在实际工作中,采取标本后立即进行检测,有时会出现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现象。这是由于血小板离体后,其形态立即发生变化,其外膜形成的微小管游离端向外伸展,从而在血小板周围形成丝状伪足,数个这样的血小板伪足相互缠绕,形成血小板可逆聚集体,其体积一般和淋巴细胞大小相似。由于这种血小板不被溶血剂溶解,故而使血小板计数暂时减少,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假性聚集发生一定程度的解聚,所以,为了提高准确性,建议在采血后放置15~20min再测定可得到准确结果。

3计数血小板方法学的缺陷造成

自动化的血液分析仪,无论是阻抗法还是光散射法,对于血小板数及形态正常的标本,结果一般比较可靠,但是对于血小板明显减少和/或形态异常者,所得结果误差甚大,有时甚至难以计数。其原因是:这些方法基本上都是依据细胞的大小进行区分和计数的,而正常人的血小板体积相差甚大,可自2fl至20fl以上,其体积分布直方图不是对称的,而是明显地向右延伸,即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大血小板。在病理情况下,大血小板会更多地增加。由于大部分血液分析仪不能将大血小板与小红细胞等分开,致使许多大血小板被当成红细胞而未计入血小板总数中,从而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偏低。

4抗凝剂EDTA的影响造成

有极少数人的血小板在用EDTA抗凝时,反而会出现血小板聚集,这种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可能与血浆中存在的抗血小板抗体和/或抗心磷脂抗体等自身抗体有关,但无任何病理、生理意义,也与特殊药物使用无关,多发生在肿瘤患者、自身免疫病、肺心病、晚期孕妇、肝病、毒血症等疾病,此现象是其他疾病发生的伴随现象。

5药物的影响

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地高辛、双氢克尿塞、甲基多巴、青霉素等,引起血小板减少;使用促凝药物后如:VK、VK3、止血敏等,当药物过量或某些患者对这类药物较为敏感时,也可发生血小板聚集。这些药源性的血小板减少常要在停药15~20天后可恢复。

6输血的影响

大量的输入血液制品时会引起血小板减少。这种情况多在4~6天后恢复正常;此外,某些患者在输血后一周左右,出现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这是因为患者对外源性血小板抗原产生同种免疫,再次输入相应的血小板后产生血小板特异性抗原―抗体复合物,使输入的血小板受到破坏,也使患者自身血小板破坏,引起血小板的明显降低[1]。

7治疗方法的影响

有些治疗方法对血小板的计数也会产生较大影响如血液经光量子血疗仪照射后,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经电镜观察发现,照射后的血小板形态不完整,形成大量的伪足及血小板碎片[2];此外,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小板数量有显著差异,呈现先低后逐渐增高至化疗前水平。

8疾病的影响

高胆固醇和高三酰甘油血症时,血小板聚集性增高,部分患者可以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老年人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的血管壁粗糙及血液粘稠度较高,出现血小板聚集,部分患者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部分肺部疾病及产妇或待产妇、烧伤患者等均可出现血小板聚集,尤其是慢性肺心病患者,其体内的血小板被激活,使血小板黏附、聚集、稀释等功能增强。

综上所述,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具有快速、简便、重复性好等优点,然而,血小板易于粘附、聚集、破坏等诸多因素,常常造成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从而给临床准确诊断疾病带来困难。针对此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要排除一些干扰因素,以便准确测定混有大血小板、血小板聚集等异常血液标本的血小板数,进一步保证异常血液标本中血小板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疗依据。

【参考文献】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范文篇6

他汀类药物,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enzyme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一类强效降胆固醇药物,具有安全性高,耐受性好等优点。他汀类药物自问世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类药物除能调节血脂外,还具有多向性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能显著降低冠心病及卒中的发病率,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方面有着广泛的作用,其血管神经保护功能更是广大临床及实验研究工作者关注的热点。本文就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机制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调脂作用

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高胆固醇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卒中具有明显的相关性[1]。积极降低胆固醇预防脑卒中再发试验[2]的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80mg/d能显著降低近期发生过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而无冠心病患者再发脑卒中的危险性。TNT(TreatingtoNewTargets)研究证实,以LDLC<100mg/d(2.6mmol/L)作为治疗目标,能够更显著的减少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3]。他汀类药物可通过有效调节LDLC、VLDLC、TG和HDLC的水平,抑制巨噬细胞中胆固醇的合成以及泡沫细胞的形成,减少斑块中的脂质成分,延缓动脉粥样斑块的进展,增加斑块的稳定性,从而减少脑卒中事件的危险性。

二、非调脂作用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证明他汀类药物除能明显调节血脂外,还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多向性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具有调节免疫、血管新生、细胞凋亡及改善心室重构与心功能的作用。特别是其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改善内皮细胞功能过程中所具有的直接的血管效应和神经保护作用更令人关注。

1.抗炎作用

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可以下调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并通过抑制CRP刺激人血管内皮细胞TNFα的产生,从而下调TNFα。还可以通过抑制核因子kB、AP1的激活[4],抑制白介素1α(interleukin,IL1α)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剌激作用,使MMP9的表达减少[5]。MMP9、TNFα的下调和CRP下降有助于稳定斑块,因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6]。此外,他汀类药物能通过下调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IL6[7],抑制白细胞内皮细胞反应,使粒细胞向炎症区域浸润减少,减轻组织损伤。有文献报道他汀类药物可通过直接减少体内星形细胞和巨噬细胞炎性介质,如iNOS、IL1β和TNFα的表达,从而成为抑制发生于脑缺血和再灌注时的细胞因子反应的新手段,提示他汀类药物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因子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抗炎效应[4,5]。

2.抗氧化作用

急性卒中后和自发性或治疗性再灌注时,自由基的释放可加重缺血半暗带组织损伤。自由基的产生可通过诱导脂质过氧化、蛋白质氧化、破坏内源性抗氧化系统和直接损伤核酸而引起神经元和内皮细胞损伤。有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促进核因子尤其是甾醇调节因子结合蛋白2的产生,促进其与芳香烷基磷酸酯酶启动子的结合,芳香烷基磷酸酯酶表达增多,抑制oxLDL的生成,减轻脂蛋白氧化和自由基损伤[8]。颜建云等[9]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可保持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通过直接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及稳定线粒体膜,抑制反应氧系列(reactiveoxidespecies,ROS)对线粒体损伤作用,具有广泛的抗氧化作用。

3.抗血栓形成作用

他汀类药物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体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平衡而发挥抗栓、防治脑梗死作用;通过降低血胆固醇和LDL降低血黏度,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还可以通过降低Ⅴ因子和Ⅶ因子活性来抑制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10],然后下调蛋白酶受体21[11],从而降低促凝血酶原激酶依赖的凝血酶原活性。同时,该类药物能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上调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从而影响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促进纤维蛋白溶解[12]。

4.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通过降低血浆胆固醇来预防脂质在内皮的沉积,改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与收缩反应,还具有内皮修复功能。Walter等[13,14]认为他汀类药物是通过与PI3kinase/Akt途径有关的机制,动员EPC入血,并黏附于受损部位,促进内皮的修复。此外,该类药物在脑缺血时还可增加脑内皮细胞NO含量,上调内皮细胞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余昌胤等[15]研究显示,辛伐他汀预处理能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iNOS、nNOS的表达,上调eNOS的表达,eNOS产生的NO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协调内皮细胞的旁分泌自身稳定功能,包括抑制细胞和血小板黏附,控制血管张力,维持血流与血管壁间的抗血栓界面。他汀类药物通过上调eNOS改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扩张小动脉、改善微循环,从而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

5.对血管新生的影响

他汀类药物对血管新生的影响多数报道的是抑制作用。Wilson等[16]报道,在猪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上,辛伐他汀可减少实验性高脂血症动脉的滋养血管的新生,该作用与其降脂作用无关。其他他汀类药物如普伐他汀、洛伐他汀等也具有抑制血管新生的作用。然而也有报道他汀类药物可以促进新生血管形成。Weis等[17]认为他汀类药物对血管新生具有双重作用。血管新生在脑卒中也有双重影响,一方面,新生血管可以增加粥样斑块的脆性,另一方面,有利于侧枝循环的形成,改善脑缺血区域的血供。

6.抑制细胞增殖

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抑制多种细胞增殖的作用。NegreAminou等[18]研究发现六种他汀类药物都可以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其中普伐他汀作用最弱,西立伐他汀最强。该药物可抑制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a血栓素的促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smoothmusclecell,VSMC)增殖作用,抑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纤维蛋白原诱导的VSMC迁移。甲羟戊酸是DNA合成和细胞增殖必不可少的物质,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甲羟戊酸的途径,减少类异戊二烯物质生成,从而起到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是粥样硬化的关键条件,并使血管壁增厚,因此他汀类药物能防治粥样硬化和血管管腔狭窄。

7.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还可以诱导细胞凋亡。Park等[19]研究显示,洛伐他汀可诱导人早幼粒白血病HL60细胞凋亡。Kaneider等[20]证实高浓度西立伐他汀能诱导小鼠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炎性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凋亡。此诱导炎性细胞与平滑肌细胞凋亡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抗炎作用产生协同效应,以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和神经保护作用。最近研究显示,阿托伐他汀预处理能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bax表达,上调bcl2表达,从而对缺血区神经细胞凋亡产生抑制作用,减轻神经元的缺血损伤[21]。

8.免疫调节作用

Kwak等[22]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作用于抗原呈递细胞,能被干扰素γ(interferongamma,IFNγ)诱导而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Ⅱ(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classII,MHCⅡ)的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能有效抑制IFNγ诱导的MHCⅡ表达,且呈剂量依赖性。WeitzSchmidt等[23]发现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eukocytefunctionantigen1,LFA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1)能结合到LFA1的I结构域,并把它命名为“洛伐他汀位点”(L位点),此位点也是ICAM1与其结合的关键位点,且能被他汀药物阻断。他汀类药物能完全抑制ICAM1与抗T细胞受体单克隆抗体结合而引起的T细胞增殖反应。CD40与其配体CD40L(CD154)相互作用是B细胞活化中第二信号的主要来源,而且对于T细胞应答和抗原呈递细胞功能的发挥也十分重要。Mulhaupt等[24]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能减少血管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及纤维母细胞)表达CD40,可抑制人重组CD40L,激活血管细胞合成和分泌IL6、IL8和MCP1,说明他汀类药物不仅减少CD40的表达,对CD40CD40L信号通路也有抑制作用。通过免疫调节可以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致炎因子的释放、减少炎性细胞的浸润及抑制经组织因子途径的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的这些免疫抑制作用对减轻卒中后所产生的缺血性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他汀类药物的最初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其降脂及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在其研究过程中,逐渐发现它具有越来越多的作用,特别是具有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神经保护作用。为此,他汀类药物有望成为最具潜力的一类新药。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汇总分析多集中在冠心病人群,尚缺乏在脑卒中患者中系统分析;就临床应用来看,除了其在降脂和冠心病的防治外,在脑血管疾病防治方面尚缺乏系统、标准的药物用量、用药时机、疗程与疗效等分析报告。因此,他汀类药物广泛用于卒中的防治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参考文献

[1]ZhangX,PatelA,HoribeH,etal.Cholesterol,coronaryheartdisease,andstrokeintheAsiaPacificregion[J].IntJEpidemiol,2003,32:563-572.

[2]TheStrokePreventionbyAggressiveReductioninCholesterolLevels(SPARCL)Investigators.High-doseatorvastatinafterstrokeortransientischemicattack[J].NEnglJMed,2006,355:549-559.

[3]LaRosaJC,GrundySM,WatersDD,etal.FortheTreatingtoNewTargets(TNT)investigators,intensivelipidloweringwithatorvastatininpatientswithstablecoronarydisease[J].NEnglJMed,2005,352:1425-1435.

[4]WangHR,LiJJ,HuangCX,etal.Fluvastatininhibitstheexpressionoftumornecrosisfactor-alphaandactivationofnuclearfactor-kappaBinhumanendothelialcellsstimulatedbyC-reactiveprotein[J].ClinChimActa,2005,353:53-60.

[5]栾朝霞,裴著果.洛伐他汀对兔血管平滑肌细胞转录因子活性的影响[J].中华核医学杂志,2003,23(4):224-227.

[6]LiJ-J.C-reactiveproteinisnotonlyaninflammatorymarkerbutalsoadirectcauseofcardiovasculardisease[J].MedHypoth,2004,62:499-506.

[7]DiomedeL.Invivoanti-inflammatoryeffectofstatinsismediatedbynonsterolmevalonateproducts[J].ArteriosclerThrombVascBiol,2001,21:1327-1332.

[8]DeakinS,LevievI,GuernierS,etal.SimvastatinmodulatesexpressionofthePONIgeneandincreasesserumparaoxonase;aroleforsterolregulatoryelement-bindingprotein-2[J].ArteriosclerThrombVascBiol,2003,23(11):2083-2089.

[9]颜建云,黄东轩,陆立鹤,等.辛伐他汀对局部脑缺血大鼠线粒体的抗氧化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82-84.

[10]NordyA,svenssonB,HansenJB.Atorastatinandomega23fattyacidsprotectagainstactivationofthecoagulationsysteminpatientswithcombinedhyperlipemia[J].JThrombHaemost,2003,1:690-697.

[11]JacobsonJR,DudekSM,BirukovKG,etal.Cytoskeletalactivationandalteredgeneexpressioninendothelialbarrierregulationbysimvastatin[J].AmJRespirCellMolBiol,2004,30,662-670.

[12]BourcierT,LibbyP.HMGCoAreductaseinhibitorsreduce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1expressionbyhumanvascularsmoothmuscleandendothelialcells.ArteriosclerThrombVascBiol,2000,20:556-562.

[13]WalterDH,RittigK,BahlmannFH,etal.Statintherapyacceleratesreendothelialization:anoveleffectinvolvingmobilizationandincorporationofbonemarrow-derived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J].Circulation,2002,105:3017-3024.

[14]DimmelerS,AicherA,VasaM,etal.HMG-CoAreductaseinhibitors(statins)increase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viathePI3-kinase/Aktpathway[J].JClinInvest,2001,108:391-397.

[15]余昌胤,袁胜山,张骏.辛伐他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NOS表达的影响[J].贵州医药,2006,12(30):1069-1071.

[16]WilsonSH,HerrmannJ,LermanLO,etal.Simvastatinpreservesthestructureofcoronaryadventitialvasavasoruminexperimentalhypercholesterolemiaindependentoflipidlowering[J].Circulation,2002,105:415-418.

[17]WeisM,HeeschenC,GlassfordAJ,etal.Statinshavebiphasiceffectsonangiogenesis[J].Circulation,2002,105:739-745.

[18]Negre-AminouP,vanVlietAK,vanErckM,etal.InhibitionofproliferationofhumansmoothmusclecellsbyvariousHMG-CoAreductaseinhibitors;comparisonwithotherhumancelltypes[J].BiochimBiophysActa,1997,1345:259-268.

[19]ParkWH,LeeYY,KimES,etal.Lovastatin-inducedinhibitionofHL-60cellproliferationviacellcyclearrestandapoptosis[J].AnticancerRes,1999,19(4B):3133-3140.

[20]KaneiderNC,ReinischCM,DunzendorferS,etal.Inductionofapoptosisandinhibitionofmigrationofinflammatoryandvascularwallcellsbycerivastatin[J].Atherosclerosis,2001,158:23-33.

[21]袁胜山,余昌胤,张骏,等.阿托伐他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3):3668-3670.

[22]KwakB,MulhauptF,MyitS,etal.StatinsasanewlyrecognizedtypeofImmunomodulator[J].NatMed,2000,6:1399-1402.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范文篇7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人口生境的破碎化环境污染物种入侵

【中图分类号】Q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2-0175-02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环境与发展政府首脑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等,并达成了共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此生物多样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生物物种的灭绝是自然过程,但是灭绝的速度和方式,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而大大加速。有学者估计,自1600年以来,人类已导致75%的物种灭绝。

Reidh和Miller估计(1989年),鸟、兽两类,1600~1700年间大约每10年灭绝一种;而1850~1950年期间,上升到大约每两年灭绝一种。1600年以来的灭绝,古生物家称为地质史上的第六次大灭绝,它大约是已往地质年代“自然”灭绝的100~1000倍。而加速的原因主要是由人类活动的加剧而引起的。

由此看来,地球的生物多样性正在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现就此进行简单分析。

一人口迅猛增加

社会经济发展稳定后,人口的数量就不断增长。在生产力落后时,人口的数量受到自然因素,如旱灾、虫灾、火灾、水灾、地震等的控制;另外,人类自身制造的灾难如战争、贫困也使得人口数量得以控制。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的数量与寿命都延长了。

19世纪工业革命后,人口的增加就成了全球的主流,在经济发展中国家最为明显。1830年全球人口只有10亿,1930年达到20亿,2000年达到了60亿。

中国在1790年的人口约3亿,1860年约4亿,1970年8亿,到2000年就超过了13亿人口。

人口增加后,必须扩大耕地面积,满足吃的需求,这样就对自然生态系统及生存其中的生物物种产生了最直接的威胁。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加上等政策错误,我国形成了大量的退化生态系统。目前,我国境内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8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9%,其中黄土高原地区约80%地方水土流失。

北方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面积为1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1987年已沙漠化土地20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土地13万平方公里

目前有5900万亩农田和7400万亩草场受到沙漠化威胁。草原退缩面积13亿亩,每年以2000万亩增加。每年使用农药防治面积23亿亩,劣质化肥污染农田2500万亩。

二生态环境的破碎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最重要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偏离的自然状态,生境破碎,生物失去家园。

地球上许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境的损失,表现在面积剧烈减少,被改变或被破坏。湿地是被人类开发最剧烈的系统之一。新西兰有90%的湿地从欧洲殖民以来已经损失。美国从1492年以来,几乎100%的自然草地已损失,欧洲的温带森林已经大部分被破坏。利用人造卫星技术可以监测全球森林的损失,估计是170000km2/a(1981~1990年之间)。

从生态系统多样性丧失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言,今以我国1998年长江洪水危害根源为例,长江上中游森林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和下游湖泊、湿地的围垦和开发导致调节洪水能力的减弱,无疑是其中的两大重要原因,它们都与生态系统多样的丧失有密切的关系。这个例子也说明,要深入了解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危害性,其关键是科学地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各种生态系统功能及其变化机理。

与自然系统相比,退化的生态系统种类组成变化、群落或系统结构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降低,土壤和微环境恶化,生物间相互关系改变。

Daily(1995)对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人类活动进行了排序:过度开发(直接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占35%,毁林占30%,农业活动占28%,过度收获薪材占6%,生物工业占1%。其中前三项人类活动占93%,而这些破坏最直观的结果是造成了物种生境的破碎化,栖息地环境的岛屿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程度取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或过程受干扰的程度,例如,人类对植物获取资源过程的干扰(如过度灌溉影响植物的水分循环,超量施肥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要比对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直接干扰产生的负效应要大。

一般而言,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尚未完全破坏前排除干扰,生态系统的退化会停止并开始恢复(例如少量砍伐后森林的恢复),生物多样性可能会增加;但在生态系统的功能过程被破坏后排除干扰,生态系统的退化很难停止,而且还有可能会加剧(例如火烧山地后的林地恢复)。

三环境污染

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污染也逐渐加剧。环境污染会影响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进而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目前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由于生物对突然发生的污染在适应上可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故生物多样性会丧失;二是污染会改变生物原有的进化和适应模式,生物多样性可能会向着污染主导的条件下发展,从而偏离其自然或常规轨道。环境污染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在遗传、种群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降低。

第一,在遗传层次上的影响。虽然污染会导致生物的抵抗并与之相适应,但最终会导致遗传多样性减少。这是因为在污染条件下,种群的敏感性个体消失,这些个体具有特质性的遗传变异因此而消失,进而导致整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污染引起种群的规模减小,由于随机的遗传漂变的增加,可能降低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污染引起种群数量减小,以至于达到了种群的遗传学阀值,即使种群最后恢复到原来的种群大小时,遗传变异的来源也大大降低。

第二,在种群水平上的影响。物种是以种群的形式存在的,最近研究表明,当种群以复合种群的形式存在时,由于某处的污染会导致该亚种群消失,而且由于生境的污染,该地方明显不适合另一亚种群入侵和定居。此外,由于各物种种群对污染的抵抗力不同,有些种群会消失,而有些种群会存活,但最终的结果是当地物种丰富度会减少。

第三,在生态系统层次上的影响。污染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严重污染还可能具有趋同性,即将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最终变成基本没有生物的死亡区。一般的污染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导致功能的改变。值得注意的是,重金属或有机物污染在生态系统中经食物链作用,会有放大效应,最终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四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的入侵从字面上理解是增加了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事实上,历史上那些无害的生物也是通过人的努力而扩大分布范围的,一些驯化的作物或动物已经成人类的朋友,如我们食物中的马铃薯、西红柿、芝麻、南瓜、白薯、芹菜等;树木中的洋槐、英国梧桐、火炬树;动物饲料中的苜蓿;动物中的红鳟鱼、海湾扇贝等,这些物种进入到异国他乡带来的利益是大于危害的。

然而,对于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来讲,生物的入侵毕竟是一个扰乱生态平衡的过程,因为,任何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都是经过几十亿年演化的结果,这种平衡一旦打乱,就会失去控制而造成危害。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范文

烹饪,包括对各种食物原料进行选择、加工、加热、调味、制作和美化等所有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一定程度营养素的损失是在所难免的,就像机械零件在加工过程中会脱落很多铁屑一样,是工艺过程的必然。但有些烹调中营养素的损失却是由于加工方法、烹调手段不当而造成的。不少人在过分追求“色、香、味、形”等感官性状的同时,往往忽视营养素的保存。随着烹饪的发展,我们应该用现代营养学来指导烹饪实践。使用科学的烹调手段,不仅要使菜品“色、香、味形”俱佳,使人们在进食中得到享受,更重要的是尽量减少烹饪加工中营养素的损失,以提高食物在体内的利用率,使之发挥最大的营养效能。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不同食物在烹饪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主食

米类在烹调之前一般均需淘洗,并择去沙石等。在这过程中会造成部分营养素的丢失,特别是水溶性维生素,因为新米中维生素和矿物质大部分含于米粒外层的糊粉层和胚芽中。有实验证实米被淘洗2次,维生素要损失40%,矿物质要损失15%,蛋白质要损失10%,由此看来米淘次数越多,营养素损失就越大。所以尽量减少淘米次数,一般不超过3次。淘米时不要用流动水冲洗或开水烫洗,更不可用力搓洗。但如果米很陈,那就要反复搓洗,以减少黄曲霉毒素的含量。

米类烹饪加工方法以煮、蒸为主,对营养素的影响较小。有些家庭有吃捞米饭的习惯,就是将米煮至变软、发胀时捞出,再放入笼屉内蒸熟,殊不知很多营养素都随着丢弃的米汤而流失。所以捞米饭是个很不合理的制作方法。若吃捞米饭,则应将米汤利用起来。还有人为了把大米粥熬得又香又粘,常常在粥锅里加碱,虽说口感好,但大部分维生素却已经被破坏。但不同的是,在以玉米为主食,如做玉米粥、蒸窝头、贴玉米饼时,却要在玉米面中加点小苏打,则不但色、香、味俱佳,而且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面食的烹饪方法有蒸、煮、炸、烙、烤等。不同的加热方式,受热时间及温度的差异,造成营养素的损失也不同。一般蒸馒头、蒸包子、烙饼等,对面粉中的维生素影响小些;而炸油条、油饼,因油温高又加碱,可使维生素全部被破坏,高温烘烤也会破坏绝大部分维生素成分。

动物性食品

动物性食品的烹饪宜用炒、蒸、煮的方法。加热时间过长是破坏食物中营养素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烹饪方法上应尽量采用旺火急炒。在熬、煮、炖、烧时,如以食肉为主,可先将水烧开后再下肉,使肉表面的蛋白质凝固,其内部大部分油脂和蛋白质留在肉内,肉味就比较鲜美。如果重在肉汤,那就将肉下冷水锅,用文火慢煮,这样脂肪,蛋白质就从内部渗出,汤味肉香扑鼻,营养更佳。

油炸食物确实香味扑鼻,但由于炸时油温很高,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怕热、易氧化的维生素都会遭到破坏,使营养价值降低。挂糊油炸是保护营养素,增强滋味的一种好方法。在烹制前先用淀粉和鸡蛋上浆,在食物表面就可形成隔绝高温的保护层,使原料不与热油直接接触,减少营养素损失,还可使油不浸入食物内部,鲜味也不易外溢,口感也会更加滑嫩鲜美。

熏烤不仅能使食品熟透,增强防腐能力,还能使食物表面烤成适度的焦皮,增加独特的风味。但肉、鱼等原料经熏烤后可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其中还含有致癌物质。所以在熏烤肉、鱼、肉肠类时不应当用明火直接熏烤,可用管道干热蒸气烤,也最好不要用糖来熏烤,如果一定要加糖时,温度也应控制在200摄氏度以下。

蔬菜类

任何食物在烹饪之前都必须经过清洗、浸泡、磨、捣等加工处理。蔬菜在清洗时以一棵棵冲洗为佳,尽可能保持蔬菜茎、叶的完整性。如为了去除蔬菜中的残留农药,可先用干净凉水将蔬菜浸泡一段时间(约1小时左右),在浸泡的过程中需要更换清水1~3次,切忌揉搓蔬菜,以及用热水或开水浸泡或清洗蔬菜。蔬菜应洗后再切,而且切得不宜过碎,应在烹调允许范围内尽量使其形状大些,以减少易氧化维生素与空气的接触。切后应即刻烹饪,不能久放甚至隔夜再烹饪,因为这些原料如果不能及时烹调,不仅使菜肴的色香味受到影响,而且还会增大营养素的氧化损失。

烹调蔬菜时尽量用急火快炒、快速翻炒的方法,如炒、熘等,这样能缩短菜肴的成熟时间,原料内汁液溢出较少,所以用旺火炒出来的菜不仅色美味好,而且营养损失也少,特别是一些易氧化维生素受热损失较少,尤以绿叶类蔬菜更为明显。熬菜和煮菜时,应在水煮沸后再将菜放入,这样即可缩短菜的受热时间,减少维生素的损失,又能减轻蔬菜色泽的改变。

有时为了除去某些蔬菜原料的异味,增进色、香、味、形或调整各种原料的烹调时间等,需用沸水将蔬菜焯一下。焯菜时要注意待火旺水沸后再将原料分次下锅,这样水温很快就可升高沸腾;焯透后就要捞出立即冷却,不挤汁水。这样焯菜不但能使蔬菜色泽鲜艳,同时可减少营养素的损失。

如将蔬菜与荤菜同烹,或将几种蔬菜合在一起炒,营养价值会更高。例如:维生素C在深绿色蔬菜中最为丰富,而豆芽富含维生素B2,若将豆芽和韭菜混炒,则两种维生素均可获得;肉类食品所含的脂肪有利于提高胡萝卜素的吸收率,而且其丰富的优质蛋白,还可以有效地促进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从而大大提高胡萝卜素在人体内的利用率。

调味品类

味精味精若使用不当也会产生不良后果,使味精失去调味意义,或对人体健康产生负作用。为此味精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不宜过早或在温度很高时投入味精,因味精在加热过火时大部分谷氨酸钠变成焦谷氨酸钠,这样不但没有鲜味,反而会产生轻微的毒素,对人体健康不利。最好在菜肴出锅前投放,若菜肴需勾芡的话,则在勾芡之前放味精。味精在碱性环境下会起化学变化,产生一种具有不良气味的谷氨酸二钠,失去调味作用,所以在烹制碱性原料如碱发鱿鱼,碱发海参等时不宜放味精。

盐在烹调根茎类菜,质地紧密,纤维素高的原料时,要早放盐,以使之入味;瓜果类则要晚放盐,因为此类原料含大量水分,盐放早了水分和水溶性营养素会大量溢出,增大氧化和流失的损失量,形象、口感也会下降;在处理肉类原料时,为了使肉类炒得嫩,在炒至八成熟时放盐最好,因为盐放早了,蛋白质遇盐凝固,肉类就会趋向硬、老,口感粗糙。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范文篇9

【关键词】织物质量;开车稀路;形成原因;减少方法

从纤维原料到最后制造成成品织物,需经过纺纱、织造、印染等工程,在每项工程中,又需经过连续多个加工过程(Process)始能完成。在各层次的加工中,设定条件不当,人员操作疏忽,机械故障等,均可使产品发生外观上之缺点。就理论上言之,加工之层次愈多,则发生缺点之机率亦愈高。

1稀路的性状

稀路是指织物的纬密低于标准,排列不匀,有较大的空档,在布面上形成薄段的疵点,是一种常见的织疵。它们在坯布上并不十分明显,但经印染加工,却因织物紧度不同,吸色性能不同,形成鲜明的横档,特别是在薄型织物上,反应更加明显。

2产生开车稀路的主要原因

2.1打纬机构的机件间隙:织机正常运转时,筘座的惯性力矩大于打纬阻力矩,筘座拉着牵手打向织口,即筘座走在曲拐颈的前面。在停车再开车时,使第一纬钢筘摆到最前方,钢筘与打纬点有一定距离,这样就造成稀路。

2.2经纱松弛各蠕变:经纱各织物既不是完全弹性材料,也不是塑性材料,它们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变形既有弹性变形,也有塑性变形。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弹性变形转化为塑性变形,使经纱和织物的伸长增加,张力随之降低。由于织物在经纬纱相互作用下伸长相对小,而经纱的伸长则相对较大,经纱张力减小,故使织口向机前方向移动。当织机停车再开车时,因织口位置和经纱张力不能恢复到停车前的状态而产生开车稀路。

2.3织造参变数选择不当:如后梁、停经架、边撑匣位置过高,吊综过高,开口时间过早,经纱上机张力太大,使打纬时上下层经纱张力差异大,打纬区宽度小,经纱弹性降低,打纬结束后反拨小了,布面丰满了,但易造成稀路。

2.4游筘装置威震:对于有梭织机常采用游筘装置来保护经纱,以减少因轧梭而造成大量经纱断头。由于游筘装置的筘夹轴、筘夹木、筘帽的松动,筘夹轴轴衬磨灭过多,筘夹弹簧弹力过小,定筘鼻与鸭嘴间隙过大,伸入过浅,磨灭过多,弧形不对以及筘座接触不密等均会使开车打纬时钢筘产生微震而打不到头,使打纬力不足,纬纱打不紧,而造成稀路。

2.5织机启动过慢:因电动机三角皮带松弛和启动负荷大而造成织机启动慢及织机启动装置本身启动慢而使开车时转动惯性力矩小,开车后几纬钢筘打不到最前方,造成稀路疵点。

2.6纱线特性和织物品种:生产实践证明,纱越细,纬密越稀,织物表面越易看出稀路;纱线弹性越差,使纬纱在织物形成区内不易匀化,以致出现横档。织制白色或浅色经纱、深色纬纱的织物时,易看出横向稀路色档。

2.7卷取机构:卷取机构作用不良,操作不慎也会造成布面稀路。外观:布面上纬纱排列之密度,较规定密集。沿织物长度一段织入之纬纱,由正常密度逐渐变密,再由最密逐渐恢复至原来密度,形成一条等宽窄之紧密布面。

3浪纹的处理

3.1浪纹产生的主要原因:浪纹就是经缩、皱档。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停台时间过长;经纱长时间处于拉伸状态,由弹性变形转为塑性变形;在开车时,经纱处于松弛状态,造成波浪纹(横经缩)。

3.2处理方法:(1)将开口时间推迟,可以调到适当工艺参数;(2)将开口量变小;(3)将张力加大;(4)缩短处理停台的时间。

4纬斜的处理

4.1纬斜产生原因:(1)整经拉经时织轴一边松一边紧,或者一边大一边小;(2)后梁和停经夹一边高一边低;(3)综框不平,可能边高边低;(4)织机卷取纱布一边有打滑现象,压布棍一侧磨损;(5)两侧边撑角度不统一,收布时两边力度有差别。

4.2处理方法:22布身较柔软,当经纱两侧张力达不到一致伸长不同时就会产生纬斜现象。换成11平纹后,布面比较结实,交织点多,不存在斜纹纹路,因此也就正常了。

5减少开车稀路疵点的方法

5.1提高半制品质量,减少停台:织机停车是形成开车稀路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织机不停车就不会出现影响产品质量的稀路,所以减少织机停台是解决开车稀路的有效措施。且减少停台,可提高织机效率。

5.2减少停车等待时间,及时处理停台:经纱和织物的松弛和蠕变也是产生稀路的原因之一。停车后,织口位移量和时间近似成指数函数关系,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时间越长,织口移动越大。要防止织物和经纱松弛,就要及时处理停台,缩短停台时间,减少织物和经纱的蠕变。

5.3提高织机挡车工操作技术水平,减少停台处理后开车不当:提高织机挡车操作水平,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熟练的技术,认真执行操作规程,防止因开车或处理方法不当产生横档。对生产难度较大,效率难以提高的织物,可以适当减少挡车工的看台数量,提高停台处理速度,缩短停台时间,减少人为造成的开车稀路。

5.4保持设备良好状态:送经机构和卷取机构的送、卷均匀,保持经纱张力和织口位置的稳定,是不出现横档的先决条件,因此,要保证设备安装良好,保持各活动以(如后梁、送经齿轮、卷取齿轮等)良好,转动自如,对磨损严重的要及时处理,消除机件间隙对送经、卷取的不良影响。尤其是打纬机构中各机件之间的间隙要及时调整,防止因间隙过大造成的开车稀路。

5.5合理选择织造工艺参变数:根据不同织物的织造条件,选择合适的织造工艺参变数。织造工艺参变数不仅影响打纬区宽度的大小,而且还会造成经纱断头,增加织机停车,造成开车稀路。送经张力弹簧的弹性模量和固有频率尽可能与织物品种相匹配,这样,可以缓和送经不匀等因素对织口位移的影响,减少出现开车稀路的机会。

5.6织机定位停车、开车:无梭织机一般都有定位停车、定位开车功能,使停车在张力较小的平综位置,减少经纱张力和织口的移动。而定位开车使织机在后止点时启动,保证开车第一次打纬时具有一定的速度和足够的打纬力。定位停车、开车是防止出现开车稀路的有效方法。

5.7选择织机类型:就织机类型而言无梭织机采用电子送经、电子卷取等也是减少稀路的有效措施。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范文篇10

关键词:湿地保护湿地资源湿地管理生态环境

辽宁鸭绿江口滨海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东港市境内,东起中朝海域分界限,南邻黄海,西与大连庄河接壤。整个湿地沿东港市境内的海岸线,从东向西呈带状分布,其地理坐标;东经120°30'50”至124°4’56”,北纬39°47’27”至39°49’41”面积10.81万公顷,地处中国海岸线的最北端,为华北和东北植物区系的交汇处。区内陆地,滩涂、海洋三大生态系统交汇过度,形成了包括芦苇湿地、沼泽、湖泽、潮沼、潮沼及河口湾等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自然环境特殊,敏感,脆弱,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变漫长而复杂。1987年经原东沟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5年晋升为省级,1997年被批准为部级,主要保护对象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一、鸭绿江口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主要类型及其动植物资源

1.鸭绿江口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主要类型

鸭绿江口滨海湿地主要为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其主要生态环境为芦苇沼泽,碱滩盐沼,(滩涂)和近海海域等类型。

1.1芦苇沼泽是主要的生态环境类型(约0.61万hm2),芦苇群落中混有香蒲,菖蒲等湿生植物下部有碱蓬和海滩苔草。

芦苇沼泽的土壤为沼泽土,地表积水除大气降水外,还来自地表径流和潮水的补给,按积水性质可分为淡水型,盐水型和混合型。

1.2碱蓬盐沼

分布于近河口和沿海岸的潮沟两侧,常形成连续数公里的碱蓬盐沼的大群落。夏秋季节,宛如一望无限的紫红色地毯,蔚为壮观。

1.3潮滩盐沼(滩涂)

潮滩盐沼(滩涂)是周期性受潮水侵淹地带,总面积约2.42万hm2,土壤盐分高,又有潮水侵淹,高等植物很难适应,只有固着附生在海潮上的硅澡群落。

1.4浅海海域水域面积约4.67万hm2,水文条件优越,水产资源丰富。由于受境内十几条河流源源不断的输入,近海海域营养盐成分高,浮游生物广泛。

2.鸭绿江口滨海湿地主要动植物资源

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珍稀物种和生态环境,鸭绿江口湿地不但是水鸟迁途的重要停歇地,同时具有蓄水调洪,调解气候和降解污染等多种功能。本区的物种资源比较丰富,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共计337种,高等植物有64棵,289种,其中野人豆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野生动物中,有鱼类88种,两西类3种,鸟类44科240种底栖动物74种浮游动物54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大天鹅,白琵鹭等30种,中日侯鸟保护协会规定保护的227种候鸟种,保护区已发现有121种,占总数的55.3%,为东北亚重要的鸟类栖息的迁途停歇地。本区还拥有非常丰富的经济动植物资源,年产芦苇5万吨,文哈,蛏等水产品9万多吨。保护区的建立,为全球提供了一个永久性的海滨湿地生态环境的天然本底和野生生物的基因库,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

二、鸭绿江口滨海湿地现存在生态环境问题

鸭绿江口滨海湿地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良好,水土资源,水产资源和芦苇资源丰富,不断受到人类的开发和利用,使该地区环境多样性持续下降。

1.湿地面积急剧缩小

80年代以后,鸭绿江口地区开发速度加快,天然湿地被大面积开发为水田,虾田,公路和工业用地以芦苇和滩涂为例,80年代芦苇面积为0.82万hm2,1989年为0.64hm2,随着东港市新经济开发区建设,到2004年芦苇面积仅为0.61万hm2,减少了25.6%。滩涂面积1968年为3.28hm2,目前为2.42万hm2,减少了26.2%,并有继续减少的趋势。

2.湿地生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减少

湿地资源退化,由多种多样的生境类型组成的自然湿地被改造为单一的稻田.虾田后,导致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数量和种类明显减少,同10年前相比,常见的种类如雁鸭类,丹顶鹤,大天鹅,鸳鸯等已很少见到。湿地内河流淡水资源逐年减少,海水倒灌现象时有发生。核心区芦苇资源已出现明显退化现象。

3.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鸭绿江口滨海湿地地处鸭绿江入海口的下游,丹东市,东港市和岫岩县的部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经鸭绿江和东港市境内的10余条河流,进入浅海水域中,严重地影响了湿地的水环境质量。

对浅海水域水质的评价结果表明,石油类已超过国家一级海水标准。据报道,1991年在该地区已出现过小范围赤潮,1994年由于海水污染严重而造成了对虾养殖,贝类养殖的严重减产。

4.近岸水域滩涂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以对虾养殖为例,由于缺少规划,致使虾池开局不合理,密度过大,使虾池更新海水造成困难,导致了虾池的富营养化和虾池用水的恶性循环,使虾病大面积爆发,影响了对虾的产量。另一方面,由于虾池密度过大,超过了近岸海域的水产能力,破坏了生态平衡,使虾产量和质量下降。近岸海域经济鱼类和蟹类的捕捞强度过大,部分成鱼、幼鱼、成蟹、幼蟹,能蒱则蒱,能采则采,致使一些主要经济鱼类和蟹类大大减少甚至绝迹。这种掠夺式经营方式造成了水产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鸭绿江口滨海湿地利用、保护原则与对策

1.湿地利用和保护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1整体性原则

湿地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系统和生态经济系统,各子系统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为了保证湿地开发和利用获得最大,最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坚持总体规划和统一管理。湿地的每一项利用或保护工程都要充分考虑对整体系统可能构成的影响。

1.2复合性原则

湿地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级别结构的立体生态系统。根据复合型原则进行湿地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是十分重要的。其目的在于使尽量多的生物种群按自己的生态位,代谢类型和种性去充分占领各种空间,以获得对湿地个类生态资源最有效的利用,环境功能有效发挥。

1.3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是湿地最大的特点之一,表现在地貌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方面。根据系统论的原理,系统的组成机构越复杂,反馈回路也就越复杂,其冗余就越大,系统的稳定性就越大,即所谓的多样性导致稳定性规律。因此,对湿地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也应该坚持多样性原则,维护其多样性特点。

1.4协调性原则

湿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信息网络,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对别的子系统以至整个系统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某一具体项目的决策时,必须从协调性原则出发,充分考虑各因素间关系的协调性,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范文篇11

水肿发生的原因

妊娠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使静脉血液回流受阻;

胎盘分泌的激素及肾上腺分泌的醛固酮增多,造成体内钠和水分潴留;

体内水分积存,尿量相应减少;

母体合并较重的贫血,血浆蛋白低,水分从血管内渗出到周围的组织间隙等等。

自我检视水肿

可将大拇指压在小腿胫骨处,当压下后,皮肤会明显地凹下去,而不会很快地恢复,即表示有水肿现象。

发生水肿的常见部位

由于不同原因,孕妇在怀孕时在脖子、脚、腿、腹壁、外阴等部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但最容易发生水肿的是孕妇的下半身。有时内脏也会水肿。

消除水肿这样做

1.充分休息

消除水肿最好的方法莫过于静养,研究表明,人在静养时心脏、肝脏、肾脏等负担会减少,水肿自然会减轻或消失。

2.注意保暖

浮肿,即水分积存。为了消除浮肿,必须保证血液循环畅通、气息顺畅。为了做到这两点,除了安心精养外,还要注意保暖。

3.穿着合适的衣服

穿着紧身的衣服会导致你的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引发身体浮肿。因此,孕妈咪在怀孕期间尽量避免穿着过紧的衣服。

4.穿弹性(裤)袜

为了减少过多血液堆积在下肢,建议妈妈在清晨出门前穿上弹性(裤)袜,尤其长期站立或是保持坐姿的孕妈咪。可以选择孕妇专用的袜子,在秋冬穿着还有保暖的功效。

5.抬高双腿

建议孕妈咪在睡前(或午休时)把双腿抬高15~20分钟,可以起到加速血液回流、减轻静脉内压的双重作用,不仅能缓解孕期水肿,还可以预防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的发生。

6.左侧睡

孕妈咪可以采取左侧卧,这样可以避免压迫到下肢静脉,并减少血液回流的阻力。这样还可以减少对心脏的压迫。

7.不要久站、坐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减轻水肿,坐位工作时间长的准妈妈,可以在脚下垫个矮凳。工作间隙可要适当走动,以增加下肢血流。平常坐着时,不要翘二郎腿,要常常伸展腿部,动动脚跟、脚趾、旋转脚踝关节,伸展小腿肌肉。

消除水肿这样吃

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妊娠水肿,药物治疗都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必须改善营养,增加饮食中蛋白质的摄入,以提高血浆中白蛋白含量,改变胶体渗透压,才能将组织里的水分带回到血液中。另外应减少食盐及含钠食品的进食量,少食咸菜,以减少水钠潴留。

孕期应注重营养的合理搭配,多喝水,多吃富含铁、叶酸等的健康食物。如果水肿严重的话,可以多吃些利尿消肿的食物,如红豆水、冬瓜鲤鱼汤(清汤、无盐)等。

富含钾的食物:香蕉、梨、香蕉、梨等新鲜水果。

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柠檬、蔬菜、草莓、柠檬等水果和各种黄绿蔬菜。

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猪肉、花生、猪肉、花生。

母婴提示:黄芪三皮、冬瓜与西瓜可治妊娠水肿。

1.烟熏食物:牛肉干、猪肉脯、鱿鱼丝等,烟熏类食物中含有过多的盐分和其他不利于孕妇健康的成分,尽量少吃。

2.腌制的食物:泡菜、咸蛋、咸菜、咸鱼等。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范文1篇12

孩子为什么会得粒细胞减少症?

我儿子8个月,最近一次注射麻疹疫苗后,孩子情绪不是很好,比较烦躁,7天后发烧38.7℃,吃了两次退烧药,体温时高时低(37.3℃~38.5℃)。但孩子精神状态良好,饮食和排便正常,没有咳嗽、呕吐、乏力等症状。发烧一天半后,到医院检查,当时体温37.9℃,听诊心肺无异常,咽部充血。化验血常规后,其他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以下几项存在偏高或偏低:白细胞为3.7(4.0~10.0);中性粒细胞25.3(50~70);淋巴细胞59.4(20~40);单个核细胞15.3(2~11);中性粒细胞绝对值O.9(2~7);红细胞压积0.379(O.4~0.5);平均RBC体积76.4(82~95);平均RBc血红蛋白量25.6(27~31)。医生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和粒细胞减少症,让我们一个月后再去复查。

我儿子从出生到现在身体一直都很健康,真不知道怎么会患粒细胞减少症。我们想请《父母必读》的贴身医生给我们解释一下:粒细胞减少症是怎样的病症?患粒细胞减少症的原因是什么?

什么是粒细胞减少症?

粒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由于正常儿童各年龄组中性粒细胞比例不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判断标准是这样的:生后2周~1岁,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1.0:1岁以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1.5。

如果检查血常规发现粒细胞减少,就应该分析引起粒细胞减少症的原因,常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感染:这是最常见的原因,麻疹、风疹、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传染性肝炎、伤寒、结核、疟疾等都可以引起粒细胞减少。多数是有感染后检查发现粒细胞减少,特点是程度不重(即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其年龄正常值但大于0.5),感染治好后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这种情况下重点应把感染治好。

2中毒:苯、二甲苯、某些有机溶剂等化学毒物,氯霉素、磺胺、氨基比林等药物以及电离辐射等都可导致粒细胞减少,在祛除这些因素后粒细胞减少大多可恢复正常。

3其他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胶原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等。这种情况病人应该有其他异常表现,如果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同时有其他不适,尤其是反复不愈的情况,应请专业医生做出判断。

4遗传因素:如果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期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反复不愈,或家族中有同样的病人,有可能是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给家长的建议

你的孩子在出现粒细胞减少症的同时还诊断出上呼吸道感染,那说明很有可能他的粒细胞减少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你们首先要尽快将孩子的上呼吸道感染治愈。上呼吸道感染治愈后,再带孩子去做个血液检查,如果中性粒细胞恢复到正常,就不用再担心。如果仍然没有恢复正常,再带孩子去做进一步检查,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粒细胞减少。

  • 上一篇:生态环境的建议和对策范例(12篇)
  • 下一篇:电力行业安全生产建议范例(1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