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专升本毕业总结范例(3篇)

栏目:报告范文

专升本毕业总结范文篇1

[关键词]专升本;职教师资;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3-0074-02

一职教师资班概况

“3+2”职教师资班是以高职毕业生为招生对象的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的学生具备“双师型”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综合素质,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有效推进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素质提升与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建设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职教师资班的招生对象是优秀的高职专科院校毕业生,他们在高职专科院校经过三年专业知识技能的系统学习,参加统一的专升本考试,进入相关专业本科院校进行两年的继续深造。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了高职院校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优势与技术师范本科院校教学技能传授能力强的特色,通过系统的技能型和师范型的教育和理论学习,培养的职教师资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基础和较强的职业技能教学能力,即椤八师型”人才,能有效推动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学生报考人数少,招生规模较小。目前开设“3+2”专升本职教师资班的高校数量不多,招生专业也很有限。由于职教师资班开办时间较短、招生专业少、宣传不够广泛,高职毕业生对专升本职教师资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招生信息不甚了解,导致学生报考人数较少,尚未形成规模。当前,开设“3+2”职教师资试点专业的招生高校无单独招生自及配套优惠政策,只能通过广东省本科插班生统一的招生考试方式,而这种考试方式不能很好地筛选出技能较强的优秀高职毕业生。

第二,高职与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未能很好衔接。由于高职与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所不同,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的,侧重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对基础课程的教学不够重视,存在课程设置少、教学时间短等问题。而本科阶段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大量基础课程的学习对部分基础较差的专升本学生造成较大的学习压力。

第三,尚未形成稳定、可操作性强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3+2”专升本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改革和探索阶段,关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技能实训、教材的使用、实践教学特色等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还处于不断完善和调整的过程。

第四,“3+2”专升本职教师资人才综合改革在实施的过程中,基本处于封闭办学的状态,未能有很好的经验可以借鉴;与用人单位办学合作还不够,校用合作、校企合作未得到充分实践;对学生职业技能教学能力的培养还不充分,改革成效还不够明显。

第五,经费投入不足,专业实验室建设滞后。实验室建设在职教师资班专业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3+2”专升本职教师资试点专业多为工科专业,实训室建设需要的经费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教学实训条件准备不充分,实践环节安排时间偏少,实验的设备不齐全,导致实训效果一般。

第六,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明朗。由于尚未形成全面的中职教师准入机制,造成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还不够通畅,职教师资毕业生进入中职学校还存在较大困难。有些毕业生不愿意去中小城市或欠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工作,也有些毕业生放弃了进入中职学校工作的机会,而选择薪酬更高的企业或其他工作单位。

三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1制定《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总体方案》

创建新的教学指导方式,建立由本校教师、专家、中职、高职、行业及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专业人士组成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总体方案》。《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总体方案》作为推进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与安排、人才评价机制以及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对保证职教师资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教育教学工作改革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先行先试,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工作与教学综合改革工作齐头并进,力争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2制定职教特色突出的人才培养方案

要充分借鉴国内其他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关于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和教学经验,以中等职业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结合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制定职教特色突出的人才培养方案。基于职教师资能力标准,倡导将“教学做”相结合、体现新的“知识+技能”、“学科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教学理念和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传授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采用“模块”化作为课程体系的基本构成,专业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作为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人文综合素质模块是拓宽知识面、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保障,教师教育模块有助于职业技能传授能力和技术师范能力的培育,社会实践和实训模块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技能培训考证模块要求学生获得相关行业证书、有效提升了就业竞争力。

3重视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

以职业技能传授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着重于培养综合竞争力,突出技术师范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专业课程的教学引入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或岗位能力标准,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专升本”继续深造的二年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和学习,教师教育模块学分数占总学分的20%以上。除开设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师口语技能、教育实习等传统的师范类课程外,还需学习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论、职教课程开发与设计、教师教学技能实训、三笔字训练等教育类相关课程,有助于教师教学技能和职业技能传授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及省级专业科技竞赛,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素质,有效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师范技能核心竞争力。

4要求毕业生获得“多证书”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技能培训考证模块,要求学生在毕业时需获得多个证书,除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外,还需考取相关专业的技能等级证书。职教师资班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既要学完规定课程获得相应的本科学历,又要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并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传授能力。学历证书表明了毕业生完成了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的学习,具有本科毕业的学历水平;教师资格证书表明毕业生具备担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任教师工作的基本素质;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则表明毕业生具备相关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具备“多证书”的毕业生综合素质更高,就业的竞争力也更强。

5配备优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要培养具备双师型素质的学生,需要配备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承担教学工作。双师型素质即教师型和技师型素质,他们既有担任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又有工程师或技师的实践技能。建设一个优质教学师资资源库,可聘请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学者,打造一支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技能和技术师范特色的师资队伍,构建职教特色突出的“双师型”教学科研团队。

6加强校内外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一方面,学校要增加资金投入,按照综合改革的需要,改造、建设新的实验实训室,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依托工业实训中心和职业教育师范技能训练中心,完善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和网络化培训与管理平台的建设,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传授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建立足够数量的能满足各专业实习和实践教学需求的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满足学生教育实习的需求。

7探索实行新的招生、培养管理与就业机制

加强“3+2”专升本职教师资招生工作的宣传力度,扩展生源渠道、扩大培养规模、吸引高素质的高职毕业生就读;与省内外其他职业技术院校、高职、中职院校实行合作办学,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和互补;加强与高职学校的合作,对口招收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试行“委培式”和“订单式”培养模式;对职教师资班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鼓励优秀职教师资毕业生去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职院校任教;探索招生、联合培养、评价与就业新机制,促使优秀毕业生到重点中职及高职院校的就业渠道更为顺畅。

8抓好精品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以教学研究改革立项的形式,开展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培育8~10门特色精品课程,编印15~20套特色立体化教材。改革以往单纯以实施学科教育为目标的教学内容,加强对中职、高职与行业的调研与合作,组织规划编写能体现“知识+技能”、“学科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理念、突出职业技能传授能力培养的立体化职教师资教育教材。

总之,为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2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必须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批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所需要的优质师资力量。开展“3+2”专升本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和创新,借鉴、总结国内外先进的职教师资培养理念与培养模式经验,加强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不断创新、完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为今后教师资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和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专升本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食品类;本科毕业生;就业;黏性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033-02

前言:

当前,我国工科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满足工业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总体而言,工科大学生就业去向以面向生产企业为主,就业形势总体较为平衡,但结构性矛盾突出。根据2015年最新的统计,专业需求量最多的行业是“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占54%。作为食品类专业的毕业生,其就业除了显示出部分工科生的共性,也有属于其自身专业的特性。本文作者将一个二本农业院校中的食品科学相关的四个专业的毕业生作为一个群体,对此群体的就业特征进行初步的研究,以期弄清该群体所处的就业层次和就业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效果。

一、结果分析

1.毕业生生源组成多年来基本相似,专业设置时间长短不一。从毕业的生源来看,本次调查的四个专业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包装工程(与食品包装相关)的毕业生主要特点如下:(1)主要来自广东省内,省内人数的比例超过了85%。(2)从总体男女比例来看,男生和女生的比例基本相当,女生比例稍高于男生,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女生明显多于男生,不同于工科男生比例通常较高的特点。(3)农村户籍学生的比例超过60%,笔者分析了近5年的毕业生基本信息,与2015年的毕业生基本类似。从所调查专业情况来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的年限较长约20年,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毕业生始于2008年,生物工程的毕业生始于2009年,包装工程的毕业生始于2012年。

2.就业率总体较高。

从表2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四个食品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均比较高,比较稳定。从总体就业率来看,2011年至2015年连续5年,就业率均超过90%,每年就业率之间的差异不明显。从各专业来看,2011年至2015年连续5年,每个专业的年际就业率变化也不大。在被调查的这5年内,同一年份不同专业之间的就业率差异也不明显,即使就业率差异最大的2013年食品质量与安全与生工工程之间的差异,其差距仅为11.4%。

3.专业对口率分析。从专业对口率看,近5年来,食品类专业的总体对口率始终徘徊在50%左右,不同年份之间有10%左右的浮动;同一专业在不同年份的专业对口率的变化稍大,对口率在不同年份之间有20%左右的浮动,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三个专业来时,尤其如此,且三个专业的相似度更高。至于其原因,是由于毕业生就业的随机性,还是由于食品行业的需求变化等,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总体而言,专业对口率的变动幅度不大,四个专业基本如此。

4.初次就业薪酬分析。从毕业生初次就业薪酬来看,近5年来,毕业生的初次就业薪酬在逐步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较小,只有2015年和2012年的增幅比较大,分别较上年提高了246和205元,其中薪酬主要集中在2500~3500元之间。笔者认为,这种薪酬提高,主要是由于近年来人工成本的普遍性提高,特别是生产性企业的薪酬水平的提高,而不是主要由于毕业生更具竞争力获得了高薪酬的就业岗位。因此,笔者认为,除了薪酬一般的对口岗位就业,毕业生在非对口的岗位就业时,在竞争薪酬较高的岗位没有显著的提高。根据笔者的调查,专业对口外的就业基本集中在对专业技术要求不高且竞争相当充分的各行业里,岗位通常是销售和一般行政性岗位,薪酬通常不高于对口就业的薪酬。

5.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分析。从表5可见,近5年来,我院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比例非常低,几乎94%以上的毕业生毕业即选择就业;笔者进一步考察了2006年至2010年往届生的升学深造情况,比例均低于5%。对比2014年广东省本科毕业生,升学率差异不大。毕业生进入被社会和高校毕业生普遍认可且被权威机构认为薪酬待遇普遍较好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大公司如股份有限公司、国企的人员比例也较少,两者加起来通常不超过20%,而广东省2014本科毕业生的同一类型的比例约为30%。而进入到一般多为民营企业的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的比例则高达70%左右;而广东省2014本科毕业生的同一类型的比例仅为47%。这类企业往往是薪酬待遇市场化较充分,竞争也比较充分。从连续5年的就业单位类型的统计结果来看,不同年份之间的变化非常小,这也意味着毕业生在整体进入被认为较好单位的趋势上没有明显的进展。

二、结论与讨论

作为二本农林院校中工科类食品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处于省内总体本科生的中上等水平,但就业质量处于省内总体本科生的中下等水平,总体就业质量偏低。并且,这种就业水平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连续5年均没有明显的下滑,也没有明显的上升,呈现出明显的黏性特点。

关于上述这种黏性的就业特点,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相对稳定的就业形势。关系国计民生,同时也是吸收毕业生比例最大的食品行业没有明显的波动,国内的整体就业形势,尤其是吸收了超过90%毕业生的广东省内的就业形势没有明显的变动。二是由于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变化不大,影响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意愿的各种构成因素变化也不大。

参考文献:

[1]孙浩然,冉昆玉.工科大学生就业特征及其对就业指导的要求[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24(1):101-105.

专升本毕业总结范文

2017年大学生就业报告书

又是一年毕业季。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近750万,再创历史新高。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怎样?大学生毕业后职业发展如何?毕业生需求有哪些新的趋势?这些问题牵涉千千万万毕业生和家长的心。今天,我们特别编发麦可思研究院日前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该报告基于麦可思研究院对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研究,以及对2011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的跟踪调查研究,其中的数据及结论,期望能对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大学生就业创业具有参考价值。

近三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稳定

1.近三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稳定

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2.1%)比2013届(91.4%)略有上升,比2012届(90.9%)上升1.2个百分点。其中,本科院校2014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2.6%,比2013届、2012届(分别为91.8%、91.5%)均有所上升(分别上升0.8、1.1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2014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5%,比2013届(90.9%)略有上升,比2012届(90.4%)上升1.1个百分点。近三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呈现稳定趋势。

2.选择创业、升学的毕业生比例持续增加

2014届大学毕业生“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79.2%)与2013届、2012届(分别为80.6%、81.3%)相比有所下降,但总体就业情况能保持稳定。主要是因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比例从上届的2.3%上升到了2.9%;同时本科毕业生读研比例从上届的10.8%上升到11.7%,高职高专读本的比例从上届的3.8%上升到4.2%。

3.各专业就业状况具有持续性

根据就业状况,可以把各专业分为“红、黄、绿牌”专业。红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黄牌专业指的是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绿牌指的是失业量较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

2015年大学毕业生红牌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与2014年相比,部分专业一致,各专业就业状况具有持续性。2015年本科就业红牌专业有生物工程、美术学、生物科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心理学、法学、音乐表演,其中法学、生物工程、美术学专业上届也是红牌专业。高职高专红牌专业有法律事务、语文教育、初等教育、投资与理财、应用日语、国际金融,其中法律事务、语文教育专业上届也是红牌专业。2015年本科就业黄牌专业有体育教育、动画、英语、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高职高专黄牌专业有会计电算化、工商企业管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2015年本科绿

牌专业有建筑学、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车辆工程、矿物加工工程。高职高专绿牌专业有:铁道工程技术、电气化铁道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供用电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出现红、黄牌专业的原因既可能是供大于求,也可能是培养质量达不到岗位需求,反映的是全国本专业的总体状态。

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持续上升

1.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持续上升;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9%,比2013届(2.3%)高0.6个百分点,比2012届(2.0%)高0.9个百分点。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创业比例为2.0%,比上届(1.2%)高了0.8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创业比例为3.8%,比上届(3.3%)高了0.5个百分点。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持续和较大的上升趋势。

从区域来看,2014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的就业经济区域为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2.5%)。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的就业经济区域为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和中原区域经济体(均为4.6%)。从行业来看,2014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集中的前两位行业类是教育业(13.0%)、零售商业(11.1%),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集中的前两位行业类是零售商业(14.2%)和建筑业(8.2%)。从原因来看,就业困难不是创业最主要的原因。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主要动因是“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有好的创业项目”,其中属于机会型创业的毕业生占创业总体的85%。培养创业意识是提升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在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支持下,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果开始显现。2014届大学毕业生毕业时的创新能力掌握水平(54%)比2013届(53%)、2012届(50%)略有提升。

2.近半数半年后创业者三年内退出创业

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有1.6%的人自主创业(本科为1.0%,高职高专为2.2%),三年后有5.5%的人自主创业(本科为3.3%,高职高专为7.7%),与毕业时相比提升了2.4倍,其中本科毕业三年后创业比例上升了2.3倍,高职高专毕业三年后上升了2.5倍。说明有更多的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内选择了自主创业。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时就创业的人群,三年后仍坚持创业的比例为47.5%,与上届(43.3%)相比上升。其中本科有44.8%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比2010届(41.1%)增长了3.7个百分点;有49.6%的人退出创业,选择了受雇全职工作,比2010届(53.4%)减少了3.8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有48.9%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比2010届(42.6%)增长了6.3个百分点;有42.7%的人退出创业,选择了受雇全职工作,比2010届(50.3%)减少了7.6个百分点。大学毕业生创业具有持续性,所以评价和扶持大学毕业生创业不能只着眼于毕业时。

大学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大学教育长期回报显著

1.近三届大学生实际工资保持稳定上升趋势

2014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3487元)比2013届(3250元)增长了237元,比2012届(3048元)增长了439元,三届增幅为14.4%。其中,本科毕业生2014届(3773元)比2013届(3560元)增长了213元,比2012届(3366元)增长了407元,三届增幅为12.1%;高职高专毕业生2014届(3200元)比2013届(2940元)增长了260元,比2012届(2731元)增长了469元,三届增幅为17.2%。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呈现上升趋势。扣除当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的影响后(2012—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102.6,102.6,102.0),近三届大学生实际工资仍保持着稳定上升的趋势。2011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平均月收入为5484元(本科为6155元,高职高专为4812元)。2011届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为2766元(本科为3051元,高职高专为2482元),三年来月收入增长2718元,涨幅比例为98%,超过城市居民同期平均薪资涨幅(17.4%),大学教育的长期回报是明显的,读大学比不读大学在收入的长期提升中有较大优势。

2.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稳定

2014届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别为69%、62%,均与2013届、2012届(分别为69%、62%)持平。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呈现平稳趋势。

大学毕业生自愿选择专业不相关的工作,主要是对专业相关工作不认同,这可能来自对所学专业不认同,或对专业相关的职业认识不足。2014届本科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33%),其次为“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24%)。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的主要原因是“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29%)、“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28%)。

3.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离职率稳定

2014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33%)与2013届(34%)基本持平。其中,本科院校2014届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23%,与2013届(24%)基本持平,高职高专院校2014届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42%,与2012届(43%)基本持平。在本科院校中,“211”院校半年内离职率为12%,非“211”本科院校为25%。2014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的人群有98%发生过主动离职,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50%)、“薪资福利偏低”(43%)。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的人群有98%发生过主动离职,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薪资福利偏低”(均为49%)。专业性越强,职场稳定性越好。在2014届本科学科门类中,医学半年内离职率最低(14%),文学的半年内离职率最高(30%)。2014届高职高专专业大类中,医药卫生大类半年内离职率最低(20%),艺术设计传媒大类的半年内离职率最高(51%)。调查显示,在毕业后工作三年中,职场忠诚度越高收入就越高。2011届本科毕业生中,毕业三年内一直为1个雇主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最高(6494元);为5个及以上雇主工作过的

本科生毕业三年后月收入最低,仅为5535元。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中,毕业三年内一直为1个雇主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同样最高(5191元)。工作过的雇主数越多,其月收入反而越低。

4.毕业生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比例与上届持平

2011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内有57%的人获得职位晋升,与2010届持平。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54%,低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晋升比例(60%)。2011届本科从事“房地产经营”职业类的毕业生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比例最高(76%),从事“公安/检察/法院/经济执法”职业类的毕业生职位晋升的比例最低(32%)。2011届本科毕业生认为对职位晋升有帮助的大学活动主要是课外自学的知识和技能(含培训)(45%)、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36%)。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对职位晋升有帮助的大学活动主要是假期实习/课外兼职(33%)、扩大社会人脉关系(33%)、课外自学的知识和技能(含培训)(32%)。

大学生就业显现“重心下沉”趋势

1.就业于民企的比例上升

“民营企业/个体”是2014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用人单位类型,本科院校中有50%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高职高专院校中有65%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均比2013届(本科45%,高职高专63%)有所上升。本科毕业生在民营企业的就业比例呈上升趋势,五年上涨10个百分点,已接近五成。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民营企业的就业比例基本持平,略有波动,在过去五年都维持在六成以上。其他类型的雇主需求也有所变化,其中国企和外企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下降明显。2014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比例最高的用人单位规模是300人及以下规模的中小型用人单位(51%),与2013届持平。其中本科毕业生这一比例为47%,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6%。这五年来,本科毕业生的去向主要从大型企业流向了中小型企业。2010~2014届本科毕业生中,在300人以下中小型企业就业的人数比例呈上升趋势(从35%增长到47%),在300人以上大型企业就业的人数比例呈下降趋势(从36%下降到26%)。高职高专毕业生雇主规模这五年无明显变化。

2.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于地级市及以下比例上升

从毕业去向的城市类型来看,2010~2014届本科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就业的比例基本持平,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就业的比例从56%上升到60%。数据表明,在过去五年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城市分布已经初步出现“重心下沉”。如果加强这方面的政策引导,大学毕业生去向与城市化进程的不匹配现象有望得到进一步缓解。

大学生就业满意度明显上升

1.大学生对就业的自我感受有所改善

2014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明显上升,为61%,比2013届(56%)高5个百分点。其中,本科院校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2%,比2013届(58%)高4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59%,比2013届(54%)高5个百分点。在本科院校中,“211”院校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3%,非“211”本科院校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2%。2014届本科毕业生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本科、高职高专均为66%)、“发展空间不够”(本科、高职高专均为59%)。2014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为教育学和经济学(均为64%),就业满意度最低的为工学(59%)。2014届高职高专专业大类中,就业满意度最高的为文化教育大类(63%),最低的为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52%)。

  • 上一篇:辞职书怎么写范例(3篇)
  • 下一篇:电气自动化概念范例(1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