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信任危机原因市场发展阻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建立,我国已经逐渐进入现代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价值理性日渐式微,科技理性不断被张扬。从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过分张扬的科技理性会给人们带来福音的同时,还会给人们带来严重的社会风险,这种社会风险就是“信任危机”。在“信任危机”时代,人与人之间逐渐由“熟人”走向“陌生”,企业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出现异化,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起步,无论从社会形态上,还是从制度上都很不健全,这样就使得“信任危机”不断加深,从而严重阻碍了我国市场的正常发展。为应对“信任危机”,认真分析“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我国市场发展造成的危害,对于规范我国市场行为,促进市场良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任危机”的产生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确立,计划经济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这两种社会经济之间存在的断裂在短时间内无法进行弥补,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原本存在的交往体系被打破,新的制度和规范形成尚需时日,因此,不可避免地导致“信任危机”。
1、重新构建的交往机制导致“信任危机”
在市场经济与全球一体化时代,人类交往活动的范畴不断延伸,“熟人”更多地被“陌生人”代替。此时,“熟人社会”规范下的有效监督体制被打破,其交往主体之间的相互承诺不再具有可信性与可预期性。企业之间的交往也打破了原来计划经济时代的固有机制,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变得敏感而不可期,市场取代了计划,竞争取代了合作,适者生存的法则取代了和平共处。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危机”逐渐出现并发展。
2、社会制度的严重失衡导致“信任危机”
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原有制度的作用不再发挥或者被限制,而新的制度尚未完全建立。此时就出现了制度上的缺失,在相关领域,人们没有制度可依赖,人们的行为也没有评判标准,于是,人们产生无所依赖的困惑和迷茫,从而导致“信任危机”。另外,社会的转型状况下,人们的利益诉求常常出现很大的差异,制度执行时会出现相当大的难度,有时还会出现信息不公开,执行不力或者不公平现象,这样就导致制度不再具有普遍的约束性,人们对制度产生不信任,导致“信任危机”。
3、市场经济下,问题频出加重“信任危机”
企业不断地陷入“曝光-道歉-再曝光-再道歉”的循环中,某些政府官员对于自已的公开言论丝毫不负责任,这些都一次次地玩弄人们的信任,挑战信任的底限。
继三聚氰氨事件后,2011年12月4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对蒙牛产品抽检结果:蒙牛一个批次的牛奶中黄曲霉素M1严重超标,黄曲霉素M1是一类致癌物,其毒性与砒霜无二。就是这种长期占据市场份额,已被广泛认可的知名品牌的产品却是问题产品,这无疑是对消费者信任的一次无情摧残,从而导致人们对蒙牛,甚至是牛奶界的“信任危机”。
二、“信任危机”对我国市场发展的阻碍
1、“信任危机”增大了市场运营的成本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重新构建以及人的流动性增强,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薄,难以建立恒定且持久的互相信任,他们之间的信任关系常常是局部的、暂时的。并且这种关系也不再以人的诚信为基础,取而代之的是法律法规以及契约的约束。在建立全新关系的过程中,无论是法律法规为基础还是以契约为基础,其成本都足够高于以诚信为基础。另外,如果因为一方违约给另一方造成一定的损失,其解决的途径必须诉诸法律手段,这样不但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还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但会降低整个市场的运行效率,而且也会增加市场运营的成本,给市场带来沉重的负担。
2、“信任危机”增强了市场的风险
信任是保证市场正常运行的重要机制,是协调市场正常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市场运行的过程中,一旦出现严重的信任危机,就会增加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使市场的不稳定性大大增加。在这个过程中,各交往对象之间缺少了最基本的相互信任,对市场的认同感以及责任感荡然无存,这样就会导致市场中的各个行为主体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导致市场难以进行整合与控制,致使市场无法正常运行,从而使市场的不稳定性大大增强。尽管成熟的市场是建立在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之上的,但是如果成熟的市场缺乏了必要的诚信,也会导致市场动荡不安,无法维持市场的良性运行。
例如:2011年11月,一直对外宣称乙肝疫苗研发和临床试验进展顺利的重庆啤酒,终于对外界解开了神秘的面纱,其研制的“神仙药”其疗效等同于安慰剂。消息一出,群情哗然,在A股市场上,重庆啤酒连续跌停,致使市场一片混乱。从2002年6月开始,重庆啤酒所有的公告中均显示乙肝疫苗研制和临床试验非常正常。在乙肝疫苗的研制进程中,研究人员以及重庆啤酒的高层领导掩盖了疫苗无效的事实,欺骗了市场,又一次将信任危机推至风口浪尖上。
三、小结
总之,“信任危机”严重阻碍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想消除“信任危机”,除了要大力继承和发扬优良的诚信品质,树立诚信意识,倡导社会主义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同时,还必须加强立法,制定必要的标准、法律法规和行为准则,加大处罚力度,增加犯罪成本,进一步制定公开、合理和规范的监管流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信任危机”,才能不断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重越.如何拯救中国的“信任危机”.文苑:经典美文.2011.03
1、有人说,信任是一丝绸巾,温暖着我们的心,蔓延不绝,如那拂面春风,贯穿我们的心灵;有人说,信任是一株绿藤,渲染了大地,如那璀璨珍宝,点缀了自然的风光;有人说,信任是一抹夕阳,辉映着人间的美,如那无价的瑰宝,萦满了世人的眼球。而我说,信任是朋友脸上的一缕微笑绽放,毫无遮掩、毫无虚意,由灵魂蔓延,触发着我们心中最美的点滴,纵而在面颊间无声绽放……
2、信任,仿佛是寒冬里温暖额阳光,让每个人的心田温暖如春;信任,仿佛是三月里和煦的春风,吹拂着每个人的心房;信任,仿佛是山谷间涓涓的清泉,让每个人的心灵清澈无比;信任,仿佛是一杯香醇的美酒,令人陶醉……今天,信任也带我做了一次心灵之旅。
3、有一种美丽叫信任,它美丽着人们的心灵,美丽着每个不起眼的角落,美丽着这个大千世界!
4、信任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构建的。信任,维系了人与人之间关系与社会的稳定发展,信任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5、孔子言:人无信不立。意思是人没有了诚信就等于没有了立足之地。可见诚信对我们来说是千金难买呀。失去诚信只是分秒之事,可是再想获得诚信却是难上加难。
6、虽然诚信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体现了一个人的良心、品德、精神。让我们把诚信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诚信为侣走天下。
7、自信与自卑,正如享受一盘水果,若从最小最坏吃起,那就彻头彻尾成为一盘坏水果;反之,挑最大最好吃起,每一颗都是盘中的佼佼者,始终与美好结伴同行。吃完之后,感觉实在是一盘好水果。充满心理错觉和心理暗示,主动与被动仅一线之隔,而生命的情调也就神情悬隔。
8、信任是一缕春风,它会让枯藤绽出新绿;信任是一条纽带,它连结了无数心灵。信任又像绽放的花朵,它需要友爱作空气,忠诚作阳光,关切作雨露。
9、信任使犯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谁也没有中途逃走,全部如期到达。信任使青春不落幕,使鸽子不慌张,使阳光充满世界的每个角落。
10、信任是人与人沟通的必要条件,人生之幸,莫过于被人信任;人生之憾,莫过于失信别人,信任”会让生活更美满、幸福。
11、大到民族、国家,小到团体、个人,没有信任,便如行驶在大海上的船失去了航行的路标。信任——与金钱无关,却与一个人的操行相连。当母亲将手放在患儿的额头上,当做儿女的搀扶着年老多病的父母坐在待诊的长椅上,信任的暖流便散发着芬芳,温暖着彼此的心房。
12、是那信任凝聚了我的心声,是那信任穿越了无形的心田。蓦然回首,悄然发觉,那些年,那些事,竟都如昨夜一般。信任,若如一曲高山流水,时而汹涌澎湃,时而平如西湖;时而行云流水,时而夕阳尽出。是呀!无论何时,信任都是一样的。它不分国界,不分人们,更不分你我。只要,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那信任便悄然而生。随即,还有一丝微笑——绽放!
13、信任就像一个魔术师,他能让人们的感情、关系更好,但有时也会让人们关系变得很糟。这下你们知道人们相互信任有多重要了吧!
14、诚信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种美德的体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拾金不昧、诚心诚意……这些词语都是形容诚信可贵、诚信是金的意思。广告上、大街上、学校里、商场里都有诚信的踪迹。问候、赞美、安慰、祝福中都显现出了你的诚心。可以说,诚信无处不在。
15、信任,是冬日的一缕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温暖和芳香;信任,使沙漠的一口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看到生命的希望;信任,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看到黎明的曙光;()信任,是干旱过后的一场笆霖,救活了一个个脆弱的生命,点燃了一个个明天的希望……
16、信任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假如社会的每个人都能够做好自己的本分,诚实守信,不互相猜疑,那社会就会和谐稳定,也不会造成诚信危机,人人恐慌。信任是互相的,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信任,而要得到别人的信任自己首先要信任他人,才能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17、信任是是夏日清凉的风,冬日里燃烧的炉火;信任是人与人的率真,心与心的坦诚;信任是做人的美德,人生的境界。
18、信任是双方交往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最美丽的语言。一个信任的眼神可以化解矛盾的坚冰,一个信任的口吻,足以让人刻骨铭心,永难忘记。对孩子,信任是母亲眼里的慈祥;对老人,信任是肩上的那付担子,老人担不动时,儿女们接过来又默默地放在自己的肩上。
正如“不和陌生人说话”无法真正保护自身一样,“亲吻陌生人”也同样难以构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尽管如此,大学生们对当下社会信任缺失现状的思考和勇于行动的精神也是值得赞许的,他们行动的意义不在行动本身,而在于让人思考:当下社会人与人信任缺失的根源何在,以及教育该从何处发力。
人们对当下社会信任整体不佳的现状已有共识:快递来了不敢开门、查水表的不让进屋、买菜时习惯性地把小贩的秤搬到眼前、买肉时总要用手按按有没有注水;我们的教育也总是告诉孩子们: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吃别人给的食物、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等等。2013年年初,中国社科院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度进一步下降,已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不同阶层、群体间的不信任也在加深和固化。近年来频繁发生的“老人跌倒无人扶”事件也似乎印证了这一点。
尽管人们对造成社会诚信缺失的根源公说公理、婆说婆理,但社会信任机制变迁的客观要求与新的社会信任机制构建相对滞后之间的反差,恐怕是造成目前失信和不信的根本原因。
有学者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旧的熟人社会的“信任关系”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已不复存在,必然要求构建新的“契约型信任”机制。高度的开放性和流动性使熟人社会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互不相识的陌生人社会。在陌生人社会,信任的维系只能靠契约、制度和法制。
依靠法制、制度、契约当然是一种理性的制度层面的思考,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更像是一种心灵契约。在笔者看来,构建这种心灵契约,需要的既不是距离过远――“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也不是距离过近――“亲吻陌生人”,而是基于关爱基础上的彼此平等、尊重、理解和包容。这正是我们教育的着力点和发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