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再认;熟悉感;皮肤电
中图分类号:B8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379-01
1引言
Morris(2008)提出,熟悉感源于一个人对指向回忆的资源分配相关的自主神经唤醒的觉知,这种唤醒感被认为是熟悉感。朝向反射是自主神经唤醒的一种形式,发生在对刺激的反应中,被认为反映了对额外加工资源的需求或者是认知资源对特定刺激或过程的分配(Morris,2008)。与熟悉感相关的自主神经唤醒可以通过皮肤电反应(SCR)来测量。在刺激呈现大约1-3s后,皮肤电导值可能会有一个快速增加。
Morris采用非辨认再认范式进行实验,证明了熟悉感来源于与认知资源分配相关的自主神经唤醒。非辨认再认是指当再认测验项目的辨认被阻碍,被试仍然能够可靠地辨别出学过的项目和未学过的项目(Cleary,2005)。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非辨认再认范式和英文单词的学习再认任务,观测自主神经活动(皮肤电SCR)各项指标,考察不同条件下自主神经活动是如何对主观熟悉感产生影响的。
本研究的假设:(1)旧词更多的被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过;(2)旧词的SCR潜伏期更长;(3)旧词的SCR幅度更大;(4)SCR潜伏期长的词更多的被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过。
2方法
2.1被试
大学生30名,年龄19~24岁,平均年龄21.0±2.06。
2.2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为120个生僻8字母英文单词,经10名研究生使用五点量表评定(1表示非常陌生,5表示非常熟悉),评定结果为1.01±0.03。随机分成旧词和新词两组。
2.3实验仪器
采用SuperLab2.0软件编写程序,使用16导生理记录系统(BIOPACMP150)记录皮肤电活动。刺激通过17寸显示器呈现。
2.4实验程序
实验分为四个组块,每个组块包括一个15词学习词表和一个30词再认词表。
告知被试这是一个学习再认测验。在学习阶段,每个单词单独呈现2000ms,间隔1000ms。在再认阶段,对一半被试每词呈现50ms,另一半被试100ms。所有单词呈现前后都出现“$$$$$$$$”100ms作为掩蔽。在第二个掩蔽结束时,要求被试用6点量表判定再认阶段的单词在学习阶段出现过的可能性,1表示肯定没学习过,6表示肯定学习过。按键进行判定,并键入该词。
2.5实验设计
本实验为2(呈现时间:50ms,100ms)×2(词类:旧词,新词)混合设计,呈现时间是被试间因素,词类是被试内因素。
因变量包括:(1)再认评级;(2)SCR潜伏期(s);(3)SCR幅度(μs);(4)有效SCR有效率。
依据前人研究(Morris,2008),有效SCR指发生在再认单词呈现后到评级按键之前,从基线到峰值明显增加至少0.1μs。SCR潜伏期即从单词呈现至电导值明显增加至少0.1μs所用时间。
2.6数据采集与分析
使用SPSS16.0统计分析。
3结果
只对没有正确辨认的再认单词(输入错误字母数大于等于4)数据进行分析,因为这些项目反映了熟悉性再认。
对再认评级进行方差分析:词类主效应显著,F(1,28)=10.68,p<0.01,对旧词的再认评级比新词更高;呈现时间主效应显著,F(1,28)=8.65,p<0.01,在100ms条件下再认评级较高;交互作用不显著。
对SCR潜伏期进行方差分析:词类主效应显著,F(1,28)=17.67,p<0.001,对旧词的SCR潜伏期比新词显著更长;呈现时间主效应不显著;交互作用也不显著。
对SCR幅度进行方差分析:各类效应均不显著。
对SCR有效率进行方差分析:词类主效应不显著;呈现时间主效应显著,F(1,28)=3.93,p<0.05,在100ms条件下SCR频率更高;交互作用不显著。
将所有再认单词依据潜伏期长短分为两类,一类是短潜伏期项目(潜伏期<1.994s),另一类是长潜伏期项目(潜伏期>1.994s),两类别中包含的项目数相等。
对再认评级进行2(词类)×2(潜伏期类别)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词类主效应显著,F(1,56)=6.03,p<0.05,对旧词比对新词有更高的再认评级;潜伏期类别主效应显著,F(1,56)=4.63,p<0.05,长潜伏期SCR对应更高的再认评级;交互作用不显著。
对SCR幅度进行方差分析:各类效应均不显著。
将不同类别潜伏期出现的频率作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词类和潜伏期类别主效应不显著;交互作用显著,F(1,56)=4.65,p<0.05,简单效应分析表明,旧词出现长潜伏期SCR的频率更高。
4讨论
结果显示,对旧词的再认评级比新词显著更高,这和Clear等人(2005)的研究结果一致。被试在100ms条件下比50ms条件下,对再认项目给出更高的再认评级,这可能是由于较长的呈现时间会增加被试判断成功的自信。
和预期相一致,再认旧词时,SCR潜伏期更长。由此可以推测,在熟悉性再认过程中,对额外加工资源的分配伴随着自主神经唤醒的延迟。但是SCR幅度和有效率并没有因词类不同而产生差异,可能是因为这两项指标在此过程中并不起到重要作用。
出现长潜伏期SCR时对再认单词给予的再认评级更高,即被试认为该项目更熟悉。由此可以推测,熟悉性再认过程有可能受到包括皮肤电活动在内的主自主神经唤醒的影响,或者说将自主神经唤醒的某种特定模式作为判断再认项目是否熟悉的依据之一。
以上结果与Morris等人(2008)的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本实验仅发现SCR潜伏期在再认过程中比较敏感,没有发现SCR幅度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可能是由于被试不同,文化差异和生理差异等因素可能会导致不同国籍被试自主神经唤醒程度不同。
此外,本实验仅采用了英文单词作为实验材料,在今后研究中应选用更多类型材料进行研究。
5结论
(1)旧词更多的被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过;(2)旧词SCR潜伏期更长;(3)旧词和新词的SCR幅度没有明显差异;(4)长潜伏期SCR更多的被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过。
参考文献:
>>我国洁净煤能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前景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高效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我国能源概况与能源消耗现状分析韩国开发利用新能源的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我国能源生产、利用中的问题与循环再利用的主要途径我国清洁生产的发展和现状我国选煤技术发展现状及对煤炭清洁利用的影响我国能源矿产开发利用的经济学分析美国清洁能源立法经验对我国相关立法的启示我国清洁能源电力项目海外投资的探讨美国清洁能源计划及对我国的启示我国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新趋势分析我国水泥行业清洁生产问题的研究与分析我国经济增长\能源结构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浅析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我国能源安全现状与对策我国能源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3]姬文状,贾海军.核能在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及前景[J].中国能源,2006,28(6):41~42.
[4]金翔龙.二十一世纪海洋开发利用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展望[J].科学中国人,2006(11):13~17.
[5]中国产业研究院.我国天然气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EB/OL].2009-09-25..
[8]李春曦,王佳,叶学民,等.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及前景[J].电力科学与工程,2012,4(4):3.
[9]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委员会.2012年风电装机容量统计[J].风能,2013(3).
[10]丁静,车俊铁,张吉月.太阳能发电技术综述[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8,30(1):56~59.
[11]邢继俊,黄栋,赵刚.低碳经济报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12]胡成春.我国丰富的海洋能有待开发[J].科技导报,1993(7).
[13]刘瑾.我国潮汐发电开发加快污染成本低前景大好[N].经济日报,2011-10-25.
[14]刘金霞,王燕霞.推进我国地热利用大发展[J].中国石化,2012(12).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地热能资源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相关工作情况[EB/OL]..
[16]詹麒,崔宇.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分析[J].理论月刊,2010(8):170,172.
[17]陈霖新.我国氢能利用现状及发展潜力[J].气体分离,2005(2),13~16.
[18]孙永明,袁振宏,孙振钧.中国生物质能源与生物质利用现状与展望[J].可再生能源,2006(126):78~82.
循环经济采用“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方式不同,它是一种闭环的价值运动形式。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包含着若干物质流和相应价值流的循环。物质流或价值流循环是指物质或价值从某项活动开始,经过若干环节,最后又部分逆向流回到初始环节的运动过程。分析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操作工具是物质流分析。物质流分析(substanceflowanalysis,简写为SFA)是一种理解和刻画特定物质(通常为元素、化合物或一类物质等)在某一特定系统内的流动状况的分析工具[5]。SFA遵循物质守恒定律,它通过量化某一物质或某一类物质流入、流出特定系统和在该系统内部的流动和贮存状况,建立该系统内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定量关系;物质流分析方法将企业物质流分为:基于产品或者原料供应关系的正向流,废弃产品流,基于废物循环利用的逆向流,最终废物的处理流,过程损耗而产生的向环境排放的流,贸易进出口流[6]。陆钟武曾针对工业产品中的某一元素M深入地研究了工业物质的循环流动,揭示了折旧再利用和加工废料的再利用所进行的大、中循环以及生命周期内的同一阶段内部的小循环的运行规律[7]。毛建素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把单位质量的元素M具有的价值定义为元素M的价位,建立了产品生命周期中物质循环流动下的价值流分析图[8](见图1)。根据他们的研究,资源价值流按照资源循环层次可以分为小循环价值流、中循环价值流以及大循环价值流。小循环价值流指物质在生命周期内的同一阶段内部进行的循环;中循环价值流主要指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回收利用所进行的循环;大循环价值流指产品使用后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所进行的循环,是整个社会层面的资源价值流循环。图1中,Rk为天然资源投入量;Rz、Rj分别为折旧废物、加工废物的投入量;Pm为产品制造阶段生产原料的投入量,同时也是工业材料生产阶段的产出量;P为产品产量;W1、W2、W3分别为工业材料生产阶段、产品制造阶段以及产品使用报废后排放的废物和污染物的数量,W为元素M的排放总量,W=W1+W2+W3。深入分析循环经济下物质流和价值流的循环,掌握物质流和价值流运动的规律,有助于我们分析价值流运动与成本发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正确实施该经济模式下企业的成本核算及成本控制。
2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系统创新的目标和设想
2.1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系统创新的目标
综合上述分析,循环经济模式下我国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系统创新应满足以下目标:第一,该系统能够从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物质流和价值流循环的特点出发,提供全面、准确的成本信息。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物质流和价值流的运动方式,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下企业的物质流和价值流的运动方式不同,因此成本核算必须充分考虑其不同的特点。现行成本会计在流程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中是以各生产步骤作为成本核算对象的,此种做法只看到了生产过程成本核算的表面,而未能深入到各生产步骤内部的物质流和价值流的层面,不利于全面分析价值运动的来龙去脉,也不利于正确核算成本。创新的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系统应从价值流循环的角度考虑成本的核算,不但要看到生产步骤的表面,而且也要深入分析生产步骤内部的物质流和价值流,全面掌握物质流和价值流的运动规律,从而准确核算产品成本,确保成本核算信息的质量。第二,该系统能够提供对外、对内两方面需要的成本信息,满足对外报告财务报表的需要和内部成本控制的需要。新的企业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系统所取得的成本核算信息能满足对外、对内两方面的需要。一方面,能计算出各价值流成本,并根据价值流成本与产品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而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此产品成本核算信息能满足对外编报财务报表的需要。另一方面,能计算出各价值流内所生产的合格品成本和废弃物成本,利用单独核算的废弃物成本信息,能详细分析废弃物损失的情况,满足企业内部成本分析和控制对成本信息的需要。
2.2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系统创新的设想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充分考虑循环经济模式下价值流运动的规律及借鉴国内外成本会计创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循环经济模式下我国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系统创新的具体实施设想。一个先进的成本会计系统提供的成本信息,既要能满足对外报告财务报表的需要,又要能满足企业内部成本控制的需要。德国的弹性边际成本会计系统(grenzplankostenrechnung,英文简称GPK)就是这样一种世界上最先进的成本会计系统,该成本系统融成本预算、核算、控制和责任考评于一体,由满足外部需要的实际成本核算系统和满足内部成本控制需要的成本核算系统组成[9]。我国企业成本会计系统的改革和创新应瞄准这一方向,新的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系统应提供满足对外和对内两方面需要的成本核算信息,我们设想将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系统分为对外成本核算系统和对内成本核算系统两个子系统,其具体核算方法如下:(1)循环经济下对外成本核算系统。即根据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价值流的特点,以生产阶段各步骤价值流作为成本核算对象,根据价值流内价值流入、流出情况,借鉴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将发生的各项资源费用按成本动因向各价值流分配,计算出价值流成本;在具体计算各价值流成本时,依据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原理,循环经济中资源的减量使用及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降低企业的产品成本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应将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及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在成本核算中得以体现;同时利用物质流分析技术可以确定在一个价值流循环中哪些费用应计入及哪些费用不应计入该价值流成本之中;在一个价值流循环中,原材料、能源投入的正向流中有效应部分形成合格产品,这部分支出应计入当期价值流成本中;废弃物再利用逆向流中的废弃物离开当前价值流进入下一个价值流循环中,应将废弃物再利用价值从当期价值流成本中予以扣减,废弃物处理流中所发生的废弃物处置的环保费用应计入当期价值流成本之中。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的价值流成本计算公式:Ci=Cspi-1+Cai+Cei-Vri其中,Ci表示i流程的成本;Cspi-1表示i流程的上一流程所产半成品或在产品转入的成本;Cai表示i流程的作业成本,包括该流程发生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其他费用;Vri表示i流程的废弃物再利用价值;Cei表示i流程处理废弃物需要实际支付的环保等有关费用。通过上述计算方法先计算生产阶段首个步骤价值流成本,至于各流程之间成本如何结转以及最后完工产品成本的计算,可按各步骤价值流的先后顺序将资源成本价值依次逐步结转,最后直至计算出“中循环价值流”成本;如果企业只生产单一产品且所投产产品期末全部完工,此“中循环价值流”成本即等于本期完工产品总成本,将完工产品总成本除以完工产品产量,即可得出完工产品的单位成本;如果期末企业所投产产品未全部完工,就需要将中循环价值流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进而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企业在生产多种产品的情况下,则应将计算出的各步骤价值流成本在所生产的各种产品之间按成本项目进行归集和分配,并按照价值流的先后次序,将有关成本费用逐步分项结转,直至最后计算出各产品的成本,此方面的成本信息能满足企业编制对外财务报告的需要。(2)循环经济下对内成本核算系统。此成本核算系统核算的目的是计算各生产步骤价值流内合格产品成本和废弃物成本,提供对内成本分析与控制所需要的成本信息。我国企业可以将价值流所生产的合格产品和废弃物作为成本费用分配的对象,利用对外核算系统计算出的各价值流成本的数据,将各步骤价值流成本按成本动因向合格品和废弃物分配,即可计算出各步骤价值流所产合格产品成本和废弃物成本,从而达到单独计算废弃物成本的目的。废弃物成本可通过如下的计算公式计算:Ci=Cspi-1+Cai+Cei-Vri=Cpi+Cwi-Vri+CeiCpi=(Cspi-1+Cai)×Qpi/(Qpi+Qwi)Cwi=(Cspi-1+Cai)×Qwi/(Qpi+Qwi)其中,Ci表示i流程的成本;Cspi-1表示i流程的上一流程所产半成品转入的成本;Cai表示i流程的作业成本,包括该流程发生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其他费用;Vri表示i流程的废弃物再利用价值;Cei表示i流程处理废弃物需要实际支付的环保等有关费用。Cpi表示i流程所产合格品分摊的成本;Cwi表示i流程所产不合格品所分摊的成本,不合格品的成本并不全部等于废弃物成本,因为不合格品中有一部分还可循环利用,具有再利用价值,并非完全废弃;而不合格品成本减去再利用价值加上废弃物处置成本后即为废弃物的全部成本(Cwi-Vri+Cei);Qpi表示合格产品的产量;Qwi表示不合格品的产量。(3)创新的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方法的特点。①以各生产步骤价值流作为成本中心,改变了企业以往在成本控制中以组织机构(如分厂、车间或班组等)作为成本中心的做法,可以全面反映各生产步骤价值流内成本价值的形成情况,便于分清各成本中心成本控制的责任,避免以往以组织机构作为成本中心出现的职权不清、责任不明的现象,可以准确反映各价值流中心成本控制的业绩,满足企业内部实施成本控制对成本信息的需要。②在各价值流内,将计算出的价值流成本按照成本动因向各产品和废弃物进行再次分配,并按照“逐步结转”方式依次计算,最后计算出的完工产品成本,可作为成本核算数据,满足对外编制财务报表的需要。③各价值流均计算本流程合格产品(或半成品、在制品)成本和废弃物成本,便于反映废弃物所造成的损失情况及分析废弃物形成的原因,找到废弃物产生的源头,从而采取有针对性措施,促进废弃物循环再利用,降低废弃物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总之,创新的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系统提供的成本信息既可以满足对外编报财务报表的需要,又可以满足企业内部成本控制的需要,克服了现行成本会计系统所产生的成本信息对外和对内两者不能兼顾的缺陷,能达到前面我们设定的成本会计系统创新的目标。因此,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系统是对现行成本会计系统的创新和发展。
3结束语
关键词:资源再生产业;产业集群;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F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2)10-0001-04
CauseAnalysisofScrapRecyclingIndustrialCluster
GUOTing-zheng1,LIBo-yang2,DUANNing1,JIANGLin-hua1,DANZhi-gang1
(1.ChineseResearchAcademyofEnvironmentalSciences,Beijing100012;ChineseElectronicInformationIndustryDevelopmentResearchInstitute,Beijing100846)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dscraprecyclingindustrialcluster(SRIC)fromthreeperspectivesofindustrialclusterformationconditions,externalitytheoryandglobalvaluechains.ResultshowsthatSRICcompletelymeetthefourformationconditionsoftheindustrialcluster:necessary,sufficient,requirementandsocialhistoricalconditions.AsacompoundwithmultipleexternalitiesforSRIC,itisaneffectivewaytosolvetheenvironmentalexternalityandsecondarypollutionofSRIunderthemarketingmechanismthroughclusteringmodel.Fromtheviewofglobalvaluechains,SRICoccurredindevelopingcountriesaretheinevitableresultswhichjustlikewaterflowsdownwards.DevelopingcountriesintegrateintotheglobalrecyclingisthenecessarytrendandclusteringdevelopmentmodelistheonlywaytothedevelopmentofSRI.
Keywords:scraprecyclingindustry;industrialcluster;causeanalysis
1引言
产业集群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具有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竞争与创新以及带来外部经济性等优势,已成为近年来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也成为诸多国家发展区域经济时所倚重的重要政策工具[1]。对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遍及诸多产业,比较典型的如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纺织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等,研究角度也分布各异,研究基础比较丰富。然而,在产业集群被广泛研究的同时,一个基本的研究问题被提出:是不是所有产业都适合以集群的方式存在?
循环经济是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可的解决资源和环境危机的有效经济发展模式,资源再生产业是循环经济物质代谢形成闭环循环的唯一逆向物流产业,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是成功推进循环经济的关键。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资源再生产业集群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对该产业是否适合集群发展模式还存在较大争议。因此本文尝试从集群形成条件、外部性和全球价值链三个视角深入剖析,对资源再生产业走集群化发展模式的可行性进行判定。
2集群形成条件视角下的成因分析
德国学者CluasStenile和HolgerSehiele在ResearchPolicy上发表《产业集群何时产生?》一文中指出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如图1所示。这为分析集群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框架[2]。但该框架并不完全,我国学者符正平指出,产业集群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与社会历史条件,如需求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等[3]。结合几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从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需求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四个方面分析资源再生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
2.1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分析
根据资源再生产业特征,借鉴图1所示的分析框架,分析资源再生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如图2所示。
(1)必要条件分析。
生产过程可分性是分工与专业化的前提,也是产业集群形成的第一必要条件。对于资源再生产业来说,各种再生资源分散在社会经济系统的各个角落,必须经过多个流通环节才将再生资源回收、拆解、分类、集中并运送到各个再生加工企业,而这些流通环节本身是并行可分的;而同样再生加工企业也并非“万能再生企业”,根据不同的再生资源种类,只对某种或某类再生资源进行加工制造。以一台报废汽车为例,当其进入拆解企业后将会被分解为大大小小数百种再生资源,而后根据相应的状态进入不同的再生企业进行再生加工,比如被拆解下的发动机、总成等零件有的可能会进入再制造企业,有的可能会流入二手市场,而废铅蓄电池等危险固体废弃物将会进入定点企业,其他废五金、废塑料、废玻璃、废轮胎等等将会物尽其用地分流到相应的再生加工企业,同时在加上回收、流通、物流、交易市场等各辅助支撑企业,这些企业随着产业的发展成熟,其分工会不断细化。
产品的可运输性强调产品运输半径,如果产品运输半径过短,导致空间交易成本过高,集中生产不经济,也就无法实现企业的集聚。由于再生资源分散赋存于社会经济系统中,需要经过逐级的回收并集中运输到再生加工企业,尽管有观点认为再生资源运输半径很短,不适宜长距离运输,但是由于再生资源数量庞大,可以发挥规模效应,扩大其运输半径。而且,随着现代物流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大大提高了各种商品的运输半径。事实上,发达国家大量的再生资源被运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再生加工的事实,已经很好地证明了再生资源的可运输性。
(2)充分条件分析。产业价值链越长,技术上进行工序分解的可能性就越大,企业专业化程度就越深,产业的竞争力就越依赖于各专业分工的协调合作,才有可能吸引众多企业集聚到一起。不可否认,从当前资源再生产业的现状来看,尚未表现出像电子信息产业、汽车行业等典型产业集群那样具有较长的价值链,但由于资源再生产业具有技术弹性大的特征,蕴含着非常大的价值链延伸空间。并且通过集群促进再生技术的创新扩散,提高再生加工环节的柔性,优化再生资源的再生利用的梯度,拓展再生资源的用途,资源再生产业价值链实现延伸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比如我国嵊州领带产业集群和意大利的服装产业集群,产业本身价值链并非很长,但通过集群化发展,不断细化了产业分工,实现了产业价值链的延伸。
众多的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聚,如果没有足够的产品差异化空间,这些企业彼此之间将陷入恶性价格竞争。差异化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各种差别需求,吸引更多消费者,扩大市场规模,反过来更大的市场规模又促进产业集群。资源再生产业一方面所需的原材料——再生资源,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经过拆解企业的分解,其结构和种类更加放大;另一方面,其生产的产品具有再生梯度的选择,大大丰富了产品的差异空间,完全可实现多元化产品。
竞争环境的动态多变性,要求企业对市场的变动响应迅速,为了及时进行协调、沟通以及信息反馈,企业的生产组织必须在地理空间上相互接近。资源再生产业具有市场波动性大的特征[4],这一特征恰恰反映了企业要应对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降低企业的风险,提高灵活应变能力,最好将自身规模控制在比较小的范围内,并且通过集结成群,来共同分担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资源再生产业具有技术密集型的特征,再生加工过程的技术创新空间大,需要各企业、科研机构甚至政府的参与,共同组织和研发,形成产业创新网络平台,为产业集群形成提供技术环境。资源再生产业企业规模一般较小,可以通过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形式把众多中小企业联合起来,实现创新功能的集体内部化。
2.2需求条件分析
波特在其著名的钻石模型中指出,本地需求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条件。区域对资源再生产业具有双重需求:一方面,区域内产生的大量再生资源需要资源再生产业扮演“分解者”角色;另一方面,再生资源通过再生加工可以重新作为区域发展所必须的各种原材料,此时资源再生产业又扮演着“供给者”角色。因此,从地区需求角度看,对资源再生产业产生了“前拉后推”的双重效应,尤其是对于一个再生资源禀赋高、自然资源匮乏,但对资源需求又非常大的区域,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对资源再生产业集群形成的需求作用更加明显。
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是最典型的例子:首先,我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尤其是随着近十几年的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系统的再生资源禀赋大大提高,再生资源回收总量从2001年的5238万吨增加到2010年1.49亿吨[5];其次,我国本身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石油储量仅占世界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中国人口占世界21%,45种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全国400多处主要矿区也都进入晚期[6]。
2.3社会历史条件
从社会历史条件来看,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解决资源枯竭危机和环境生态问题的有效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它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形成了闭环循环的代谢模式,极大程度上模仿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代谢模式,资源再生产业在循环经济系统中扮演重要的“分解者”角色,是唯一逆向物流产业。对资源再生产业的认识已经从过去的“破烂王”转变为“朝阳产业”、“第四产业”,一些政策歧视和约束限制已经逐渐被打开,资源再生产业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循环经济研究的重要议题。
综上分析,资源再生产业完全满足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需求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3外部性理论视角下的成因分析
从外部性角度看,资源再生产业集群是多重外部性的集合体。
首先,资源再生产业本身具有双向环境外部性。一方面,资源再生产业的环境正外部性表现在对于获取同样原材料,使用再生资源比原生资源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以废钢为例,据测算使用1吨废钢可以节约成品铁矿石2~3吨,节约焦炭1吨,综合节能0.1吨标煤,大幅度减少废渣、废水、废气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不能忽略其工业生产活动伴生的环境负外部性。虽然在政府的支持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下,我国资源再生产业近几年有所起色,但是客观上仍处于起步阶段,行业市场制度缺位和供给不足导致企业经营行为具有较强负外部效应[7],具体表现为:一是工艺落后,产品层次低,资源回收、再生过程中发生的资源“二次流失”严重;二是污染治理配套设施差,行业“环境二次污染”严重;三是行业发展给从业人员与居民健康造成危害。
其次,产业集群这种产业组织形式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马歇尔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就论述了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外部规模经济,表现在:一是专用性的劳动力市场共享,二是生产专业化带来的中间投入品的共享,三是技术外溢所产生的知识和信息的共享。这种外部规模经济可以降低企业成本。除此之外,集群内企业还可以利用集群的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集群,进一步强化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促使集群逐步升级,这种自组织的循环累积效应,将放大集群的正外部性,对集群内企业产生更大的成本降低,企业会因为这种好处而形成集群[8]。
根据外部性理论可以判断,由于资源再生产业的环境正外部性,会造成市场机制的失灵,产业的发展必须有政府的调控与干预[8]。但是对于资源再生产业这么庞大的市场来说,补贴和优惠等政府干预政策只能是短期的辅助促进手段,如何形成长期持续的发展机制,最大程度释放出资源再生产业的环境正外部性,还必须回归市场解决的途径。而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形式是在完全市场作用下,产生明显的外部规模经济性,因此,依托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形态,发挥产业集群所具有的正外部性的优势,把对资源再生产业环境正外部性的内化,通过产业集群的正外部性形式转移给企业,直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收益,无疑是一个有效的市场解决途径。
当然,这个外部性内化的过程还需要由政府加以引导。政府可以通过建设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和信息平台,提供共享的市场信息;通过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产业政策优惠,为资源再生产业提供共享的辅资源;通过国家或地方资源再生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打造产业集群的品牌;通过对资源再生产业清洁生产技术国家的研发投入,或通过示范工程向资源再生产业集群植入清洁生产技术,辅助以相应的补贴政策,推动清洁生产技术在集群内的扩散。
综上分析,从外部性理论视角看,资源再生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是通过市场化机制解决资源再生产业环境正外部性的根本途径,也是对其环境负外部性治理的有效方式。
4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成因分析
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价值创造体系在全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和重构,价值结构从平面链状结构演化为立体网状结构,组织模块与地理模块的交互渗透驱动了全球产业的整合,并由此出现了全球性的产业集群,实现了资源全球化的优化配置[10,11]。正是各个价值环节的地理集聚特性使得很多地方产业集群成了全球价值链条中的一个从属部分,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实际上也是全球价值链作用下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再生资源既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源供给另一重要资源渠道,其全球性优化配置也是必然的趋势。
根据资源再生产业各主要环节,构建价值链简化模型,如图3所示。
[PS,BP#]
设赋存于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再生资源价格为P0,将资源再生产业链简化为三个环节,各环节产出的产品价格分为Pr、Pd、Pm,并设每个环节内的价值增加由两部分构成,生产成本(Ci)和企业利润(Ri),则各环节的价格构成可以表示为式(1)~式(3)。
Pr=P0+Cr+Rr(1)
Pd=Pr+Cd+Rd=P0+Cr+Cd+Rd(2)
Pm=Pd+Cm+Rm=P0+Cr+Rr+Cd+Rd+Cm+Rm(3)
为了易于分析整个价值链构成,假设再生加工制造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全部为社会经济系统所需的初级原材料,如粗钢、再生铝、再生铜等,这样就可以用原材料市场的价格P来近似等于再生加工制造企业的产品价格Pm,因此,对式(3)进一步整理,可以得到资源再生产业产品的价格构成,如式(4)所示:
P=Pm=P0+Ci+Ri(4)
对于资源再生产业来说,由于原材料市场的价格P很大程度上由原材料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而且这个价格越来越国际化,比如主要金属原料价格,都以伦敦或纽约金属期货交易所的成交价格为依据,尽管再生资源作为原材料的供给途径之一,但再生资源市场的变动对原材料市场价格的影响比较小[4]。因此,P对资源再生产业是个外生变量,在分析资源再生产业价值链时,将其作为一个固定值。而价值链优化的目标是保证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的价值链优化策略有二:一是寻找低价格的再生资源P0;二是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Ci。
由于再生资源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其价格机制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发达国家采取的消费者支付处置费的模式,即消费者需要向回收企业支付处置费用,此时的再生资源价格为负值,记为P*0;另一种是发展中国家采用的再生资源商品交易模式,即消费者把再生资源当作一种有价商品,回收企业需要向消费者支付一定费用来购买,此时的再生资源价格为正值,记为P′0。显然发达国家的再生资源价格更具有比较优势,似乎资源再生产业应该在发达国家形成集群发展。但是由于资源再生产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劳动力成本成为其生产成本的关键影响因素,加之发达国家对资源再生产业的环境管制严格,技术门槛较高,这也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较高的生产成本掩盖了发达国家再生资源的价格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尽管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但其再生资源价格又相对较高,市场机制最终的博弈结果,则使得发达国家出口其再生资源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再生加工,成为资源再生产业价值链优化的最佳选择。所以说,资源再生产业在发展中国家形成集群,是基于全球产业链下市场机制自然选择的结果。
事实表明,发达国家大量的再生资源被运往发展中国家。以美国为例,2011年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到1.3亿吨,而出口量达到4400万吨,出口到中国、加拿大、印度、墨西哥、韩国、土耳其、台湾等158个国家和地区,为其创汇290亿美元[12]。
相比之下,我国2010年国内再生资源回收量达到1.49亿吨,仅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报废船舶进口就达到4261万吨,在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资源再生产业的集群现象[13]。但由于对资源再生产业环境管理机制不到位,使得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采用简单原始的再生加工工艺,导致了非常严重的二次污染问题,因此一些环保主义者对来势汹汹的“进口洋垃圾”持谨慎否定的态度,认为应该关紧大门,堵住这些“洋垃圾”的侵入。但实际上,全球价值链理论为研究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能在本地化和全球化的张力之间重新审视集群的发展道路[14]:资源再生产业在发展中国家的集群是“水往低处流”的必然结果。
5结论
本文结合资源再生产业特征,从产业集群形成条件、外部性理论和全球价值链三个不同视角,对资源再生产业集群的成因进行深入剖析,证明了资源再生产业集群完全满足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需求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资源再生产业集群是多重外部性的集合体,集群化发展模式是通过市场化机制解决资源再生产业环境正外部性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对资源再生产业二次污染问题的有效管理方式;而从全球价值链视角来看,资源再生产业在发展中国家的集群是“水往低处流”的必然结果,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大循环也是必然的趋势。因此,集群化发展模式是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光采取“堵”的方式有悖市场基本规律,因势利导,疏堵并举方为上策。
[HT10.H]参考文献:
[1]王缉慈.解开集群概念的困惑——谈谈我国区域的集群发展问题[J].经济经纬,2006(2):65-71.
[2]ClausSteinle,HolgerSehiele.WhendoIndustriesCluster?AProposalonhowtoAssessanIndustry’sPropensitytoConcentrateataSingleRegionorNation[J],Researchpolicy,2002(31):849-858.
[3]符正平.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10):56-65.
[4]郭庭政,段宁,武春友.循环经济视角下原生、再生资源消费的动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4):169-174.
[5]中商情报网.2011~2012年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发展概况.[R/OL].北京,中商情报网.2011.[2011-10-20].http:///freereports/2011/10/201604226566.shtml.
[6]钱俊生,刘向群.发展资源再生产业是中国资源战略的一场革命[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5):6-11.
[7]李昆,魏晓平.基于“SCP”理论范式的静脉产业负外部效应成因研究[J].生态经济,2007(6):104-107.
[8][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朱志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9]季昆森.循环经济原理与应用[M].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0]胡晓鹏.模块时代的产业结构:基于SCP范式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4):63-71.
[11]陆伟刚.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危机及实践含义:基于企业网络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78-86.
[12]InstituteofScrapRecyclingIndustry,Inc.ScrapRecyclingIndustryfacts[R/OL].WashingtonDC.InstituteofScrapRecyclingIndustry,Inc.,2011.[2012-02-21].
http:///AM/Template.cfm?Section=Industry_Facts&Template=/CM/ContentDisplay.cfm&ContentID=16096.
1.1变量平稳性检验在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四种能源消费与GDP增长关系进行计量分析前,首先要进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本文选用ADF单位根指标来检验各变量的平稳性。只有平稳的时间序列(即单整序列)才能进行相应的回归分析,否则就会产生伪回归问题,进而造成错误的结论。因此,下面将分别对GDP增长率,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消费增长率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只要检验结果表明这五个变量都是单整序列,接下来就可以对它们进行其它检验和回归分析。为了研究的方便,以下分别利用YGDP、XC、XO、XG、XE来表示GDP增长率、煤炭消费增长率、石油消费增长率、天然气消费增长率以及电力消费增长率,并且这五个变量的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注:表示对应的一阶差分序列。从表2可以看出,YGDP、XC、XO、XG、XE数据序列除了XG序列是非平稳的,其它序列都是平稳的,但是各序列皆在一阶差分下平稳,表明YGDP、XC、XO、XG、XE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即I(1),因此可以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下一步分析。
1.2协整检验通过对残差(residual)进行ADF检验判断其平稳性,以检验YGDP、XC、XO、XG、XE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YGDP、XC、XO、XG、XE序列通过了协整检验,表明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1.3相关关系分析根据表2的检验结果,YGDP、XC、XO、XG、XE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以建立的各变量间的线性模型,如下所示:(1)对模型(1)进行最小二乘(OLS)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根据DW值可以判断,变量之间存在自相关性,并且XG与XE的系数不显著,XG也没通过符号检验。由表4可知,R2值达到0.69263,模型整体拟合优度较高,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具有很好的解释能力;F值为8.93125,方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DW值也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各变量之间已经不存在自相关性。根据表4的结果,煤炭消费增长率(XC)在1%水平下呈现出显著性,石油消费增长率(XO)、天然气消费增长率(XG)与电力消费增长率(XE)都在10%的水平下呈现出显著性,并且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消费增长率都通过了符号检验,表明这四个因素会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相反。根据四个变量系数的大小,得出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能源支持,首先是煤炭,其次是电力,然后是石油和天然气。
2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文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消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依旧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高耗能、低能效的现象还是十分突出,坚持开发新能源、降低污染依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能源制约经济发展这一瓶颈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改善也与能源消费结构相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大力度开发可再生清洁能源与新能源,如水电资源、风电、核电等。坚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改善我国低效的能源消费结构,拓展能源的来源,降低污染排放,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首先,国家应该坚定经济转型的思路,把我国传统的粗放型工业经济一步一步调整为集约型经济,要把节约资源和有效的利用现有能源作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既定目标,只有坚持走这条道路才能又快又好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这一目标势必要求我们节能降耗。
第二,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科技等新兴产业发展为主线的第三产业结构将会改变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尽可能的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限制能源消耗高、利用资源和生产的效率均低、污染排放高的产业发展,进一步发展第二、三产业,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能源和污染环境的产业。现今的经济发展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变缓,要稳定经济增速,平稳发展路径就必须走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发展误区,开辟崭新的能源消费模式。
关键词:循环经济3R原则利益相关者
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目前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环境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可以从财务角度科学的评价企业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状况,促进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
一、循环经济理论回顾
(一)循环经济的起源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人类社会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资源―产品―废物”,是单向的“直线形”产业链条,而循环经济追求的是“资源一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圆圈形”产业链,实现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使经济发展的成本最低、质量最好、效益最高、污染物排放最少。“循环经济”追求的理念是: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目标是构造一种人与自然相和谐共生与协调发展的增长模式。
(二)循环经济的3R原则目前,理论界基本认同杜邦公司最初提出的“3R”原则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3R原则”是指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和再循环原则(Recycle)。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物质和能源流量,在生产中制造厂可以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原料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再循环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可利用的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3B原则的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
(三)循环经济理论文献回顾巴里・康芒纳1974年所著的《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是较早的阐述循环经济的著作,作者通过回顾洛杉矶的空气污染、伊利湖的水污染等由于工业发展所引发的严重环境问题,认为战后使用新的生产技术的经济体系确实在短期内是获利的,但是,这种利润是以污染环境及一个生产体系受到高度损伤为代价的;认为因为环境危机是社会对世界资源错误管理的结果,所以当人类的社会组织与生态圈取得和谐一致时,环境危机才可以得到解决。1997年,RosanaMoraes和SaraElfvendahl等,发表了名为《论国家土地政策对森林退化的影响――以秘鲁亚马逊河为例》的论文,作者以1986―1997年的资料为基础,论述了城镇化对森林和环境的破坏,指出政府政策对环境的影响不可低估,提出了在发展环境友好经济中政府的作用,认为循环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性强的经济,制度的作用不可忽视,该文章从制度方面对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给予了启示。2003年,MonicaTapia和LuisZambrano发表了《关于墨西哥中部农村水产业发展对社会和生态的影响》,作者以水产品为例,指出水产品(鲤鱼)产量的变化不仅影响到洁净水系统,还改变了人类社会关系(鱼塘主和农民),提示我们建立循环经济应考虑社会和生态两方面的问题。我国学者吴季松于2005年所著的《新循环经济学》就循环经济的基本内容、循环经济产生的科学基础和实践基础进行了阐述,并简要介绍了高新技术和循环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提出产业设想。从这些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出,随着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国内外学者通过反思人类盲目发展经济所带来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及其对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威胁,认为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促进人类福利的最大化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对企业传统财务分析的影响
(一)循环经济促使财务分析的主体多元化传统的经济条件下,财务信息的披露是以投资者决策有用性为基本原则,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投资者,因此,财务分析的主体是投资者,目的是帮助投资者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而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需要披露的信息不仅仅局限于财务信息,还包括大量的有关企业资源利用与节约、环境与保护等方面的信息,即环境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人(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监管部门、企业管理当局)具有重要的决策意义,财务分析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首先,对投资者而言,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价值受到企业环境绩效(环境保护成本与收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在国家强化对企业环境保护的法律约束和社区提高对企业污染排放的监督意识的前提下,企业如果仍按以往的“高污染、高消耗、高载能模式”来实现财务目标,会使企业承担各种法律成本和环境治理成本,企业财务的安全性和盈利性会受到影响,从而损害了企业的价值,这使得企业投资者关注与企业环境支出相关的一切信息,包括环境污染治理义务及其治理的成本、环境污染预防成本、现阶段的以及未来可能的环境负债支出等;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实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会使企业的产品质量提高,成本降低,企业能够得到环境保护的收益,这在客观上会促进企业盈利和现金流增加,提高企业的价值。其次,对债权人而言,在循环经济条件下,社会倡导“绿色融资”,作为资本的提供者,债权人主要关注环境保护风险是否会影响到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环境支出对企业收益的影响,因为利息支付与本金偿还都受企业收益变动的影响,如果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的负担过重,导致收益大量减少,就会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随着环境管制日趋严格,企业不但为过去、现在的环境污染负责,未来的环境支出也强烈影响企业现金流。所以,债权人就需要使用环境财务分析来了解企业的环境绩效,从而可以合理的安排其收款计划,降低自己的风险。再次,对政府监管部门而言,其主要着眼于宏观管理,需要通过环境财务分析来了解企业环境绩效的状况,加强环境保护的管理,为修订环保法规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提供财务数据的支持,最终达到保护环境、有效节约利用自然资源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最后,对企业管理当局而言,其主要他们着眼于微观管理,需要利用环境财务分析所提供的数据来了解本企业环境绩效的发展状况,从而采取措施来加强环境绩效的管理,帮助企业塑造良好的形象,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循环经济促使财务分析的目标多元化传统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财务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股东(或投资者),财务分析指标的目标就是帮助股东理解企业披露的财务信息,从而使股东做出最优的决策,最终实现资本的优化配
置。而在循环经济条件下,由于财务分析主体的多元化,使财务分析的目标也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如投资者的财务分析目标是准确界定企业的价值,债权人的财务分析目标是了解企业真实的偿债能力,政府监管部门的财务分析目标是为法律完善和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企业管理当局的财务分析目标是有助于强化企业内部管理。
(三)循环经济促使财务分析指标的多样化在传统经济下,投资者追求的是个人财富最大化,这取决于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企业的价值=现有资产的现金流价值+增长机会的价值,所以财务分析主要是从这两个角度来分析和评价企业的投资价值。但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价值;现有资产的现金流价值+增长机会的价值+(环境收益的价值-环境成本的价值),并且由于财务分析目标的多元化,使环境财务分析指标多样化,不仅有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的财务指标,还有反映企业环境绩效方面的指标。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使企业财务分析从传统的会计信息领域发展到会计信息与环境保护信息的结合,成为更加全面、准确反映企业整体财务状况的有效工具,(图2)说明了这种影响与变化。
三、环境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构建
(一)企业环境活动总体情况的指标这类指标反映了企业在环境方面的投资、费用支出和收益情况,通过这类指标的比较计算,可以从总体上了解企业对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态度、投入力度以及大致效果。同时通过一些同行业企业也间的比较,还可以对企业在环境方面的投入和管理情况进行评价。指标具体说明如下:
(1)环保设备投资比率=环保设备净值/固定资产净值×100%。该指标是衡量企业环保设备投入情况的指标。在传统经济条WF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设备的投资,重点关心的是用于产品生产的一些固定设备,对环保设备的投资兴趣不大,导致这些企业产生大量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与环保设备投资额在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性,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环境污染处理情况,并且在行业或者不同的企业之间,这一指标也是可以相互比较的。企业的环保设备投资比率过低,说明企业在环境保护(尤其是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或者是没有足够的、实质性举措;此比例越高说明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越积极,同时也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
(2)环保负债比率。环境负债比率=环境负债,流动负债×100%。在循环经济条件下。只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企业就要为此承担责任,形成真实的确定性负债或是或有负债。根据各项法律法规和现行管理体系的要求,许多曾经或者正在对环境造成损害的企业,都面临着要么现在承担支出、要么债务、或将来在某一时刻承担支出或债务,这里的债务即环境负债。环境负债比率较高的企业,其发展存在一定的隐患。在一般情况下,环境负债率越小,说明企业的环保意识越强,相应的环境风险就越小。
(3)处罚性环境支出比率。处罚性环境支出比率=处罚性环境支出/环境支出总额×100%。处罚性环境支出比率,指企业由于某些环境项目或者指标超过了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上限,对环境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因此受到政府以及相关执法部门的处罚而产生的支出。企业的处罚性环境支出包括污染物超标罚款支出、污染事故罚款支出、污染赔付支出等等众多罚款、赔付和其他形式的惩罚性支出。处罚性环境支出比率越低越好。
(4)预防性环境支出比率。预防性环境支出比率=预防性环境支出,环境支出总额×100%。对于企业而言,是在污染产生之前或事故发生就做好预防工作或是后期进行补救;是在意识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涉及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同时就开始进行保护、治理和改善工作,还是在相关的法律法规颁布之后迫不得已才去购买设备,这两种情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存在很大的差异。一般情况下企业的预防性环境支出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环境意识越强,相应的处罚性环境支出比率应该越低。企业的预防性环境支出比率越高,企业在环境方面的主动性越强,相关的支出收益等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可预测性越高,企业的计划以及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二)企业资源利用减量的指标根据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Ruleofreduce),要求企业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即实现单位产品物质使用量(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多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尽可能节约。反映企业资源利用减量的指标主要有:
(1)能源使用减少率。能源使用减少率=(上年单位产品能耗一当年单位产品能耗)/上年单位产品能耗×100%。该指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耗用能源的下降比率,反映了企业能源消耗的变动趋势,如该指标值为正,说明企业能源消耗年度间趋向减少,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物质减量化的要求。
(2)原材料使用减少率。原材料使用减少率=(上年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当年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上年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100%。该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单位产品中原材料耗用量的下降比率,指标值为正,说明企业年度问对原材料的消耗趋向减少。
(3)废弃物排放下降率。废弃物排放下降率=(上年废弃物排放量一当年废弃物排放量)/上年废弃物排放量×100%。该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所排放的废弃物的下降比率,用以从总量上反映排放的变动趋势。
(三)企业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情况的指标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尽管按减量化原则来进行生产,但仍然会产生一定量的废弃物或污染物,所以,根据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原则(Ruleofreuse)和再循环原则(Ruleofrecycle),企业要尽可能要对资源进行多次使用和采取多种方式利用,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再循环,减少最终的排放。反映企业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情况的指标有:
(1)重复用水率。重复用水率=(年循环使用的水量+年一水多用的水量+年串级使用的水量),(年重复用水量+年取水量)×100%。该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重复用水量占其用水总量的比率。一般而言,重复用水率越高,表明企业对于水资源的再利用的效率就越高。
(2)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第i种废弃物在企业废弃物中所占的比例×企业对第i种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量/企业第i种废弃物的产生量)×100%。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再利用的程度,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对于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的能力越强,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就越高。
(3)原材料循环利用率。原材料循环利用率=原材料回收利用量/原材料下脚料产生量×100%。该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中的边角原材料的综合利用量,该指标越高,说明了企业对于原材料的回收和利用率就越高。
(4)设备再利用能力。设备再利用能力=设备可利用零部件价值/设备待处理时价值×100%。该指标是指企业设备系统不再用于生产时其零部件的可再利用比率,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
对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残值利用率就越高。
(四)环境财务分析指标综合分析――沃尔评分法的应用20世纪初,亚历山大,沃尔在对企业的信用水平进行分析时采用了一种综合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对选定的财务比率进行评分,计算出综合得分,并据此评价企业的综合财务状况,该方法又被称为沃尔评分法。在对企业的环境财务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时,本文借鉴沃尔评分法的思想,设计了一套企业环境财务综合分析表,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该企业的评分为93.25,而基期的分值为100分,所以本年的环境财务状况从整体上不如上年。
四、环境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应用对策
将循环经济理论引入企业财务评价体系后,可以在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同时,综合考虑企业环境活动的情况,从而使相关利益者能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促使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和决策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保证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实现。但我国目前处于循环经济的探索阶段,在理论上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在实践中成功的案例和经验还不多,所以应用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还需要一些客观条件的支持。
(一)建立环境会计制度环境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指标取数来源于会计所提供的财务信息,然而现行会计制度无法满足需要,因而迫切需要建立环境会计制度。建立环境会计制度,首先要研究受循环经济理论影响而导致的环境会计制度核算前提的改变;其次,要建立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企业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和费用、环境收益的确认与计量原则,规范相应簿记方法;最后,要建立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报告系统,规范各种环境报表的格式、内容及填列方式,规定企业环境报告的披露渠道。
关键词:建筑应用技术可再生能源现状发展前景
一、前言
目前,我国对可再生能源建筑技术应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建筑行业中对常规能源建筑有了一定数量的替代,对我国节能减排工作起到很大的支持与创新作用。特别是伴随着我国相关可再生能源利用支持政策的出台与可再生能源产业不断做强做大,我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得到高速的发展,利用太阳能、地热能以及生物质能等实现建筑供能已经得到阶段性的成功。因此对相关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进行分析与探讨也就显得异常的重要。
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
可再生能源,一般包括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潮汐能、水势能、海洋能以及生物质能等等。从理论上来讲,其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周围、可以重复利用以及可以自由索取的一种初级能源。与一次能源相比,其属于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能源依靠。而对于建筑行业,太阳能、地热能以及风能等属于低碳节能建筑未来发展的利用方向。
目前在我国民用建筑领域,可再生能源成熟应用技术主要包括太阳能光热与光伏发电、地源热泵等,相对来说,三者在利用上稳定性较高,在市场竞争层面具有很大的推广潜力,因此下面主要基于三者进行分析与探讨。
1、太阳能光热在建筑上的应用技术
太阳能光热,主要指的是利用物理原理把太阳能量进行直接转化,从而为建筑提供热能。其中,我国常见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就属于一种较为成熟与经典的应用范例,一般通过太阳能集热器,把太阳辐射能对水进行加热,从而为建筑生活提供热水。该系统属于一种低密度与低品位能的直接利用方式,能源转换环节较少,有利于降低能源损失,具有明显的经济价值,目前我国在其技术利用上较为成熟,并得到商业化利用。相对来说,太阳能热水系统主要包括:太阳能集热器、储水箱、循环泵、电控柜以及相关管道等。其运行模式多种多样,例如常见的有强制循环式、定温放水式等等。
2、太阳能光电在建筑上的应用技术
太阳能光电(太阳能光伏发电),主要指的是通过太阳能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把接收太阳光所辐射的能量进行直接转换,从而形成电能,属于一种较为新型的发电系统。其结构一般包括:太阳能电池组件、充放电控制器、逆变器、测试仪表、计算机监控设备以及蓄电池等。运行方式既有独立进行,又有并网利用,而独立运行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模式。而由于其在运行时噪音较小、无污染、不需要额外燃料以及运行安全可靠等优点,已经得到规模化的应用。
3、地源热泵在建筑上的应用技术
地源热泵,主要指的是通过对于地下浅层地热能源进行利用,为建筑物供热能和制冷功能的一种高效空调系统,当然目前在地源热泵的利用上已经不再局限于此。在冬季时,其把外部环境热能进行提取,从而为建筑内部供暖;而到了夏季,则把建筑内部的热能释放到低于建筑外部环境温度较低的地能中。
地源热泵系统,主要包括热泵机组、地热能交换、室内末端和控制等系统组成。其分为地埋管热泵系统、地下水热泵系统和地表水热泵系统三种。目前,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更为广泛。
三、我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现状
1、应用面积高速提升
自2006年以来,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建筑推广工作日程不断提升,其应用技术的示范工作得到迅速的增长,特别是在太阳能光伏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层面。从统计信息上可以看出,在2000年前,我国建筑行业对于太阳能光伏的装机量总计在30Mwp左右,而到了2010年,仅一年的新增容量就达到430Mwp;另外对于地源热泵技术运用,其同样取得长足的增长,其中预计到2022年,有望在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面积上达到9000万平方米,增长幅度达到30%。
2、技术类型多元化
目前,我国在可再生能源建筑的应用上。其中在太阳能应用层面,由简单的太阳能热水供给、太阳能灶等形式发展到太阳能供暖、生活照明以及光伏发电等,还可以和地源热泵应用技术相结合,从而形成“天-地”系统等服务多样化的应用形式。与此同时,在地源热泵技术应用上,已经突破以往浅层枷锁的应用,对条件成熟的土壤源、江河湖海以及地下水源等利用的基础上,对于工业废热、生活废水等也有选择性的利用到建设项目上。例如,沈阳于洪区吉力湖街的阳光100国际新城,二期总供热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该小区利用毗邻南部污水处理厂污水输送管线这个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采用原生污水源热泵系统来提供供暖,将城市原生污水中的低品位热能进行回收,转换为高品位热能,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污水源热泵技术供暖小区。仅一个采暖期就可节约燃煤3万吨,实现PM2.5零排放。
3、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已经初具规模,特别是在江苏、河北、山东以及广东等地,其太阳能光伏行业呈现出大聚集的布局形式。例如,在江苏省就超过百余家从事太阳能光伏产业生产的企业落户。而山东省,由于其在太阳能开发与利用上较早,在近年来已经取得骄人的成绩,在我国太阳能光热产业层面,其生产与利用水平已经渐为成熟,并先后产生了皇明、力诺以及桑乐等一大批著名企业与品牌。另外,在地热热泵技术层面,其产业主要聚集在北京、山东、天津以及上海等地。其中就北京一地,其聚集的26家高新企业所生产的40余项可再生能源应用产品列入《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
4、标准规范逐步完善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等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技术应用与示范性工程项目的深入发展,我国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也在及时地的根据技术发展情况,对太阳能光热、光电以及地源热泵等技术层面的设计教程、技术导则以及相应标准等进行制定与完善。例如,在2009年,由国家统一制定与修订的国家与行业标准、规范等就有7项。而地方政府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所新增标准与工法等多达40余项。其中,太阳能利用层面超过25项,地源热泵15项左右。
5、示范带动初现成效
近些年,就我们山东而言,全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省建设厅2008年印发了《山东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规划(2008-2012)》的通知,2010年下发了《山东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产品认定实施细则》,这些政策的出台对全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推行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保障。自2010年以来先后有青岛、德州、东营、烟台、潍坊、威海等城市入选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更有即墨、胶州、海阳、诸城、安丘、垦利以及烟台辖区的龙口、莱州等7县市连片申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区(县)成功,为全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全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可再生能源建筑在我国发展市场广阔,属于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因此,国家政府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可再生建筑应用的政策、资金支持,相关建设开发企业也要提高重视力度,不断创新技术应用与规范完善,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一、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的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陨星就不是天体。
三、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的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四、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1.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
2.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新出现的即是不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其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都是不可再生资源。
3.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
4.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时,应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广”和“狭”的原因,确定适用范围。如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水资源仅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洋水、大气水。这样,从空间范围看,“广”和“狭”非常明显。同样道理可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沿海和狭义沿海。
本文根据2015年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规模和国家确定的2022年发展目标及最新的风电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预测2016~2022年三种发电规模年增长率和电价附加收入与电价补贴支出的差额,揭示政策变化给银行贷款带来的风险,并提出化解风险的办法。
【关键词】能源发展信贷风险投资重点
一、引言
可再生能源发电是指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地热能发电和海洋能发电。我国的风力发电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2008年后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太阳能发电(以下简称光伏发电)始于1998年,2013年国家将全国分为三类太阳能资源区,制定了相应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生物质能发电起步较晚,2006年以后我国的生物质能发电行业才开始壮大。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较高,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实行补贴政策。
二、国家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以下简称“电价补贴”)资金与银行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贷款安全性的关系
近几年来,银行在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贷款规模原来越大。比如某银行省分行,201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新增贷款占当年公司类年度新增贷款的19.2%,2015年则占36.4%,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贷款余额占到全部贷款余额的9.3%。
(一)需要电价补贴的原因及情况分析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设备制造技术水平低、价格高,造成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投资大、需要银行贷款量大、电力成本高。例如,一个5万千瓦的发电厂,风电需投资4亿元,银行贷款3亿元,经营期前三年平均成本0.60元/kwh;光伏发电需投资4.8亿元,银行贷款3.6亿元,经营期前三年平均成本0.71元/kwh。发电成本不仅远高于目前燃煤发电平均标杆上网电价(0.3614元/千瓦时),甚至高于同区域内居民生活用电价格。与燃煤发电相比,可再生能源发电在成本上没有竞争优势。从经济性上讲,没有必要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
但是,能源安全问题和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两大难题,也是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将是解决上述两大难题的必要措施,这也正是我国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的重要原因。
面对这种事关能源战略全局、必须发展且前景很好,成本较高但逐步降低的行业,国家实行财政补贴政策予以扶持,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定价及补偿机制”。其主要内容:一是制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定价机制。陆上风电实行分资源区标杆上网电价,海上风电实行招标电价,太阳能光伏发电实行分区域标杆上网电价(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实行全电量补贴政策),生物质能发电实行标杆上网电价和招标电价并存;二是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高于当地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的差额部分,通过向电力用户征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以下简称“电价附加”)加以解决;三是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补偿政策,包括税收政策和全额保障性收购政策等。其中税收政策主要有“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税收优惠政策”,所得税“三免三减半”政策。
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补贴资金来源是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的来源则是电价附加。
《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调配暂行办法》规定“电价补贴”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上网电价高于当地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的部分、国家投资或补贴建设的公共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运行维护费用高于当地省级电网平均销售电价的部分,以及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接网费用等。并规定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计入电网企业销售电价,由电网企业收取,单独记账,专款专用。
根据《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补贴项目需要申请纳入补贴目录。纳入补贴目录需具备以下条件:1)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已完成核准,且已经过国家能源局审核确认;2)符合国家可再生能源价格政策,上网电价已经价格主管部门审核批复;3)按属地原则向项目所在地省级财政、价格、能源主管部门提出补贴申请,省级财政、价格、能源主管部门初审后联合上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
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收入来源分两部分:一是按照燃煤发电标杆上网电价(0.3614元/千瓦时)从电网企业取得的收入;二是国家财政提供的电价补贴。
(二)电价补贴对银行信贷决策带来的影响
银行经营的原则是安全性,流动性和和效益性。银行信贷管理的原则是安全性,即按照贷款合同规定的时间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
从银行信贷投向的选择方法来看,一看行业发展方向,二看国家政策是否支持,三看企业经营状况。从行业看,2015年风电、光伏和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规模仅占全部并网装机的13%,与《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2050(2014版)》确定的2030年达到17%的目标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政策看,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是国家能源结构调整、解决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新常态下国家支持的重点发展领域,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补贴资金的变化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银行从补贴资金量的多少判断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的支持力度,从而决定银行贷款策略;二是补贴资金到位的及时性决定了银行对该行业贷款的管理方式。
三、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对银行贷款风险的影响
(一)目前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除了存在弃风、弃光现象之外,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这几年来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发展过快、建设项目过多;二是可再生能源发电投资大、发电成本高,需要国家财政提供的电价补贴资金量大;三是电价补贴由于部分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在某些省份已经造成了一些不良贷款,降低了银行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的积极性。
(二)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资金量和补贴时间对银行贷款质量带来的影响
一是对银行贷款质量的影响。发电项目收入中25%~40%来自于电价补贴。如果电价补贴资金充足,补贴资金能及时到位,企业就能按时归还银行贷款本息;如果没有电价补贴或电价补贴资金长期有缺口,企业仅仅能支付人员工资和银行贷款利息,归还本金的可能很小,此时银行将会出现大量的不良贷款,这样银行将不会向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贷款,反过来又会影响国家调整能源结构的战略构想。
二是对银行贷款期限的影响。企业要想获得电价补贴,必须先进入《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贴名录》,但是国家电价附加资金补贴名录的时间是不确定的,它视电价附加资金量而定。如果资金充足,资金补贴名录就很及时,否则就滞后,现在最新的资金补贴名录还是2014年8月2日的第五批,第六批尚在征集过程当中。目前从项目建成到拿到财政补贴要2年以上,对银行来说,企业建成后前两年无法还款,原定的贷款期限无法执行。
(三)电价附加收入资金预测
1.电价附加征收范围。根据财综(2011)15号《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电价附加在除自治区以外的全国范围内,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扣除农业生产用电后的销售电量征收,征收范围的销售电量包括:1)省级电网企业(含各级子公司)销售给电力用户的电量;2)省级电网企业扣除合理线损后的趸售电量;3)省级电网企业对境外销售电量;4)企业自备电厂自发自用电量;5)地方独立电网销售电量(不含省级电网企业销售给地方独立电网的电量);6)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的电量。即:除农业用电和居民用电以外,其他用电都需征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
2.电价附加征收标准。发改价格[2015]3105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降低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和一般工商业用电价格的通知》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提高到0.019元/千瓦时。
3.预测依据。2015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55500亿kwh,征收电价附加的电量(即第二产业用电量+第三产业用电量)为47204亿kwh,同比下降0.2%。电力消费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种变化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本文预计这种趋势将会持续。因此,电量增长率按年下降0.2%计算。预计2016年~2022年,电价附加收入分别为895亿元,893亿元,892亿元,890亿元和888亿元。
(四)电价补贴资金支出预测
按照《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可再生能源补贴对象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主要包含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项目)、可再生能源发电接网工程和公共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
1.补贴标准。第一,发电项目。2015年全国燃煤发电标杆上网电价平均为0.3614元/千瓦时,根据发改价格(2015)3044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陆上风电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的通知》和国家能源局对2016年-2022年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价格的预测,以此计算出风电、光伏、生物质能发电补贴最新标准。
①风力发电:2016年~2022年,风电平均补贴标准分别为0.16元/kwh,0.16元/kwh,0.13元/kwh,0.10元/kwh和0.08元/kwh;
②光伏发电
A、光伏并网发电补贴标准:2016年~2022年补贴标准分别为0.55元/kwh,0.53元/kwh,0.51元/kwh,0.49元/kwh和0.47元/kwh;
B、分布式光伏发电补贴标准:0.42元/kwh;
③生物质能:平均补贴0.1元/kWh;
第二,接网工程。补贴标准为50公里以内0.01元/kwh,50~100公里0.02元/kwh,100公里及以上0.03元/kwh,全国平均补贴资金约为0.01元/千瓦时。
第三,独立电力系统。补贴标准平均为4000元/kw年。
2.2016~2022年各年度可再生能源发电或建设规模预测。第一,风电:2015年末我国风电项目累计核准容量21600万千瓦,累计并网容量12900万千瓦,全国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1728小时。风电项目的建设周期大约为1年,因此,2016年底的累计并网容量将达到17250万千瓦,2017年将达到21600万千瓦,超过了《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2050(2014版)》所预测的基本情景(最低目标),极有可能在2022年达到积极情景的预测目标,即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0000万千瓦。以此估算,2018~2022年风电年增长率11.57%。全国风电发电小时按1700小时计算。
第二,光伏。2015年末光伏发电累计装机4318万千瓦,其中光伏电站3712万千瓦,分布式光伏606万千瓦,全国平均利用小时数为1133小时。依据《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2)》,光伏装机在2022年将达到10000万千瓦(其中光伏电站8335万千瓦,分布式光伏1665万千瓦),预计2016~2022年光伏电站装机规模年均增长17.56%,分布式光伏年均增长22.40%。全国年均利用小时数按1130小时计算。
第三,生物质能。2015年末生物质能装机规模1300万千瓦,年均发电小时3000小时。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22年生物质能装机达到3000万千瓦,2016~2022年年均增长18.21%。
第四,接网工程和电力系统。假设建设电接网工程的上网电量占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合计(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的50%,补贴价格0.01元/kwh;2015年独立电力系统装机0.53万千瓦,年均增长20%,补贴标准4000元/千瓦。
经计算,2016~2022年,电价补贴支出合计分别为848亿元,1024亿元,1032亿元,1028亿元和1061亿元;2015年~2022年,(电价附加收入-电价补贴支出)累计分别为-330亿元,-282亿元,-413亿元,-554亿元,-692亿元和-865亿元。
计算结果说明: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资金存在缺口将是长期的,而且资金缺口是在逐年加大的,这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和银行都有潜在的风险。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来说,拿到补贴资金的时间将会推迟,至于要推迟多久还难以预料;对银行贷款来说,建成后2~3年出现不良的可能性急剧提高。
四、银行对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的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一)客户选择方面
选择母公司实力强或股东实力强的客户,要求母公司或股东有代偿能力。主要原因是补贴资金到位有可能滞后2~3年,这期间企业将无法按时归还银行贷款,需要母公司或股东代为偿还。
(二)贷款期限安排方面
如果母公司或股东拒绝代偿,就需要提前做好贷款期限的安排。在贷款项目评估阶段,不考虑项目经营期前2~3年应该偿还的贷款额,这实际是预先设计了2~3年的宽限期,在宽限期内,企业只付息不还本。此后有两个选择:一是在贷款合同中约定,收到前2~3年电价补贴后,一次归还前几年应偿还贷款,这样原贷款偿还期不变;二是从第3~4年开始,按照贷款评估的还款金额还款,实际是将项目的贷款期限延长了2~3年。
(三)担保方式方面
一是对于五大电力集团下属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可采用信用担保方式或电力收费权质押方式;二是对其他集团成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优先选择母公司或股东作为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保证。三是在母公司或股东保证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政府成立的担保公司提供一部分补充担保;四是在以上方案都无法实施时,可以选择抵押担保方式。在抵押物选择上,优先选择商业用地,不足时再增加部分建筑物或其他资产。
参考资料
[1]《可再生能源法》.
[2]《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2年).
[3]发改价格(2013)1638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
[4]财综(2011)15号《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5]《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调配暂行办法》.
[6]财建[2012]102号《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7]《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2050(2014版)》.
[8]发改价格(2015)3044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陆上风电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的通知》.
[9]国能新能(2016)54号《关于建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目标引导制度的指导意见》.
1.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园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2.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殒星就不是天体。
3.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4.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都是可再生资源。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它们外延上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附图{图}所以,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④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的一门学科,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数学思维是应用想象和推理对所观察的事物脱离其具体形态,进行思考和运算,进而做出判断和结论。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其数量表现如阴阳(2个)、五行(5个),结构表现如五行循环图,变化表现如阴阳平衡,无行相生相克,空间模型表现如阴阳鱼,它既有临床诊断后的定量用药治疗方法,也有经过抽象思维建立的中医基础理论[1]。通过对具体数学问题进行不同的解题方法,尝试性进行数学思维方法与中医理论之间的关系分析,可以利用数学为中医学习和研究提供参考,比如古代着名的鸡兔同笼问题、和尚分馒头问题、尺绳测进问题。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理论,从宏观角度对人体肺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性分析,但是没有明确提出在什么条件之下这些量值关系成立以及反之需要什么条件,基础理论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条件都可以利用这些关系治病进行中医辨证治病,这也容易得出中医包治百病、无所不能的说法。但是中医的临床经验表明,宏观原则只有在适当容许的治疗方法的前提下才成立,才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通过数学分析,强调要注意中医的内涵与数量机理,即金、木、水、火、土之间的阴阳平衡是什么关系,这些相生相克的关系又是在什么条件下成立。应用数学的研究方式也就是根据疾病机理首先建立五行平衡关系的数学方程,如果方程正确,则一定存在解析解,否则,在此条件下对病人所用的治疗方法是无效的,即方程建立的前提和依据可能错误,必须变换思路重新研究整治方法。纵观古今,人类的健康和对疾病的治疗一直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医学的建立和发展也成为人们不断与疾病进行抗争的智慧结晶。研究数学理论与中医临床和基础理论之间的关系,尝试采用数学定量方法对中医理论进行研究,对中医临床和中医理论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数学模型在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应用
中药资源包括可再生的野生、栽培的药用动植物资源,也包括不可再生的药用矿物资源。具统计,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有近13000种,其中药用植物资源占85.2%,药用动物资源占14.1%,药用矿物资源占0.7%[2,3]。常用的320种植物类药材的总蕴藏量达到850吨以上,因此,中国是世界上药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正在不断衰竭,有的甚至濒临灭绝。野生人参、川贝、冬虫夏草等名贵药材正沿着越贵越挖—越挖越少—越少越贵的恶性循环而走向衰竭。市场上一些中药材的销售也是鱼龙混杂,正品率受到极大的挑战,严重影响到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因此,对合理使用中药材资源,使得中药材资源能持续健康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许赣申在文献[4]中应用数学模型对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做了研究,具体的方法如下:对一种可再生的中药材资源,其产量是由中药材所具有的再生力和利用量来决定的,第t代的再生量由第t-1代的存留量决定,第t代的中药材存量大小又直接影响第t+1代中药材资源利用量的大小,则可建立一般的反应中药存量和资源利用量的数学模型:X(t+1)-X(t)=F(X(t))-H(t)这里,X(t+1)表示第t+1代中药资源的存量,X(t)表示第t代中药资源的存量,F(X(t))表示第t代中药资源的非线性再生量,H(t)表示第t代中药资源的利用量。设中药资源的再生量服从经典的Logistic增长规律,即:F(X(t))=rX(t)(1-X(t)/N)其中,r为中药资源的固有再生率,N为该区域生态环境所能支撑的中药资源最大存量。同时假设可利用的中药资源与中药资源的存量成正比,即:H(t)=kX(t)则:F(X(t))=rX(t)(1-X(t)/N)=-r/N(X(t)-N/2)^2+rN/4通过对上述模型进行动力学分析很容易知道,F(X(t))在X(t)=N/2时取最大值rN/4,即当中药材的存量为生态环境所容许的最大存量的一半时,中药资源的再生量为最大的rN/4。如果此时利用量与再生量相同,则可以获得最大持续利用量。从而:H(t)=kX(t)=rN/4由于X(t)=N/2,所以k=r/2。即要想获得最大持续利用量,中药资源的开采强度必须是中药资源利用率的一半。以上只是生物数学模型在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中最基本的应用,事实上,反应中药资源再生量的规律很复杂,气候、环境的变化,人为的干预,内在生长规律的不同,中药资源的种类竞争、合作以及相互的抑制等因素都会导致其生长规律的变化,另外,对资源的利用量也远非正比例关系那么简单,比如,脉冲式的开采,连续的开采,周期的开采等等。所以,模型的更加合理化比如导致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性态更好掌握,但是,对模型的数学分析也就必须更加深入,生物数学的发展,为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必将更加规范和有序[5]。
3数学统计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多元统计分析是数理统计学多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已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该方法通过数量变换,构造出反应实际情况的数学模型,进一步对影响结果的一些制约条件进行分析筛选,以保证在不损失信息的情况下,找到一些主要的关键制约因素。在中药研究中,传统的鉴定主要凭工人的经验,不仅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危险,因此需要对与其有关的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多元统计分析正是以此为目标的一种分析方法,它主要包括多元回归、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回归分析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数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根据自变量的多少,可分为一元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根据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可分为线性回归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如果在回归分析中,只包括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且二者的关系可用一条直线近似表示,这种回归分析称为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如果回归分析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且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是线性关系,则称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重回归的解释变量x,y是确定性变量时,较为普遍,一般用于预测研究;当解释变量为随机变量时,一般用于变量之间的探索性研究[6]。主成分分析是将多个变量通过线性变换以及数学分析,选出能反应问题本质的少数几个重要变量,以使问题的分析更加简洁明了,所选取的信息与反应的内涵关系大小通常用离差平方和或方差来衡量。他的目的是建立具有尽可能少的新变量,却同时尽可能保持原有的信息[7]。因子分析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它是从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关系出发,从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多变量中找出少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因子的统计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可以减少变量的数目,检验变量间关系的假设[8];聚类分析也称群分析、点群分析,它是将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组成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9]。在聚类分析中,所研究的样品或指标(变量)之间存在程度不同的相异性(亲疏关系),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原则运用数学方法将关系较为密切的数据聚合为一小类,而将关系相对疏远的数据或者单位合为一大类直到把所有的样品(或指标)聚合完毕。上述一些统计分析方法在中药材质量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分析方面、主要影响因子分析方面以及综合评价体系和动态发展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应用。如多元回归分析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研究环境因素对中药生长的影响及研究作物稳定性,孙视等[10]应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出不同生境与银杏叶黄酮积累的关系主要由生境因子的纬度,日照百分率,年降雨量和年平均温度说决定。郭兰萍、吕献康等[11]应用主成分分析分析了南苍术挥发油、种石斛植物的组成成份,为优质中药材的鉴定提供了有效而易行的办法。祁俊生等[8,12]应用因子分析对105味植物类中药所含有的15种稀土元素进行研究,证明建立的一个2因子模型就能理解稀土元素之间的中药关系,得出中药中稀土元素含量是影响中药四性关键要素之一。采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枸杞、关黄柏、延胡索、黄芪等中药的研究,微量元素或特征性成分含量与中药药性的相关性研究,正品和非正品黄芩、不同产地枸杞、黄精属17种药用植物等的对比研究,均表明聚类分析可用于辅助鉴别中药的正品和伪品,探讨中药各类群间的系统亲缘关系,评价中药材的来源等[13]。
关键词:解释结构模型低碳建筑指标体系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在这一理念的带动下,“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校园”、“低碳建筑”等概念相继提出来,其目的都是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阻止气候异常,最终做到人与自然生态系统共存,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据科学统计表明,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筑占用40%的能源与材料,25%的原始木材(其中55%用于非燃料的伐木),16%的供水,对30%的导致全球变暖的二氧化碳排放和40%的导致酸雨的二氧化硫负责。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建筑低碳发展的重要性,对低碳建筑的深入研究成为必然的趋势。
低碳建筑的概念及核心内容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建造、使用过程中,以人类健康舒适为基础,以保护全球气候为目标,有效地利用自然、回归自然、保护自然,提倡重复循环利用,努力减少污染,保持能源消耗和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追求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建筑永续发展,以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
低碳建筑的核心是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能源的有效利用、资源的有效利用。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和燃料电池、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等新能源代替常规化石能源,为建筑物和居民提供采暖、热水、空调、照明、通风、动力等一系列功能。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主要是在建筑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自然的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自然通风采光的设计、新型建筑保温材料的使用、智能控制等降低建筑能源消耗,主要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还要注重对资源的重复、回收利用,要珍惜不可再生物质,做到循环使用,采用对环境友好的技术和材料,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最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低碳建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随着对建筑的研究和理解的深入,人们已经认识到低碳建筑的内涵不仅在于建筑界对自然资源、能源及环境等物质影响方面,还涉及建筑对社会、经济乃至文化、美学等非物质领域的影响,其实现的方法更是包括了设计、工程、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各种软技术手段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有关低碳建筑项目中。本文根据低碳建筑的概念、核心以及参考英国建筑研究组织制定的英国BREEAM、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制定的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LEED、日本可持续建筑协会制定的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系统CASBEE、中国台湾的绿色建筑解说评估手册EEWH、中国内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遵循科学性、代表性、简明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以及可行性的原则,从能源有效利用与可再生能源利用、资源有效利用、交通、低碳行为方式、软技术、运营管理六个方面构建我国低碳建筑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解释结构模型建模分析
ISM是美国J.华费尔特教授于1973年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有关问题而开发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把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要素),利用人们的经验和知识,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帮助,最终构建一个多级阶梯的结构模型。ISM属于概念模型,它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把模糊不清的思想、看法转化为直观的具有良好结构关系的模型,具有启发性。构建ISM的主要工作步骤:设定问题,明确ISM的分析目标;选择构成系统的要素;构思模型,建立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对可达矩阵进行分检后得到骨架矩阵;根据骨架矩阵建立结构模型并得到解释结构模型。
(一)确定低碳建筑的要素相关性
低碳建筑的要素相关性见表2。
(二)建立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
系统中这6个要素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些要素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的,将这种影响关系用矩阵,即邻接矩阵(A)来表示。矩阵的元素aij表示要素Si对Sj有直接影响,否则,aij=0。分析与讨论之后建立邻接矩阵,见表3。
邻接矩阵反映了要素之间的直接关系,其实要素之间还存在着间接关系,要素Si影响Sj,而Sj又影响Sk,则Si就间接影响Sk。这种影响可能是通过一个中间要素,也可能通过多个中间要素。用可达矩阵M来表示这样的直接或者间接的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矩阵的元素aij=1表示要素Si对Sj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否则,aij=0。具体结果见表4。
(三)对可达矩阵划分得到骨架矩阵
根据可达矩阵,找出要素Si能够影响到的所有要素,组成可达集R(Si)和所有能够影响到Si的要素,组成前因集A(Si)。同时找出所有既能影响Si又被Si影响的要素,组成共同集C(Si),结果如表5所示。
该级只有R(S0)=R(S0)∩A(S0),因此,该级最高要素为0,则第一层要素为(S0),划去S0所对应的行和列,得到第二级的可达集与先行集(见表6)。
由此可知,可以得到第二层要素集为(S1,S2,S3,S4)。去掉S1,S2,S3,S4所在的行和列,可以得到第三级的可达集与先行集(见表7)。
由此可知,第三层要素为S6,第四层要素为S5。
(四)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依据对可达矩阵的划分,可以得到低碳建筑指标体系的解释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五)低碳建筑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低碳建筑的各个指标是一个四级的递阶结构模型。低碳建筑作为最终目标,能源有效利用与可再生能源利用、资源有效利用、低碳行为方式与交通作为高级指标,运营管理与软技术可以作为基础指标。
基础指标。包括软技术与运营管理二个评价指标。软技术是为软科学服务的技术方法,是使软科学研究实现科学化的基础,可以通过建立评价体系、政策支持、经济支持、知识宣传以及鼓励公众参与等手段来促使低碳建筑更加有效地实施。运营管理是一种手段,一种控制,可以通过制定管理制度、设备管道有效的设置等措施使得低碳建筑更有效实施。
高级指标。包括能源有效利用与可再生能源利用、资源有效利用、低碳行为方式与交通四个评价指标。能源危机是当今世界的两大危机之一,我国的能源有效利用率仅为28%,从能耗的分布来看,我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25%-30%,因此,必须要有效地利用能源并且开发使用可再生能源代替传统能源,这样能够推进低碳建筑有效的实施,从而促进整个建筑业向低碳化转型。
综上,低碳建筑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构建了低碳建筑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低碳建筑指标的ISM建模分析和分级评价,把低碳建筑的各个指标划分成一个具有最终指标、高级指标和基础指标的分级递阶系统。通过对各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得出,低碳建筑首先应满足软技术与运营管理二个评价基础指标,然后逐步实现能源有效利用与可再生能源利用、资源有效利用、低碳行为方式与交通四个评价高级指标,从而达到低碳建筑的最终要求。
参考文献:
1.钱志新.第四次浪潮―低碳新文明[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