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生物技术研究报告范例(12篇)

栏目:报告范文

生物技术研究报告范文篇1

>>北京地区生物医药研发服务模式研究当前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现状及发展策略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上海生物医药研发基地现状及展望北京地区高职专业设置现状及问题分析北京地区P2P发展现状及问题探究红豆挺进生物医药领域生物医药领域投资渐趋细分在生物医药领域自由驰骋生物医药领域平台促进创新北京地区银行业交叉销售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倍道兼进,腾飞的北京生物医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工业园区现状及发展模式环北京地区竞技体育发展现状研究北京地区大学生网购风险认知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热点与前沿分析北京郑氏润慷国际生物医药研究院增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网站.2014年度药品审评报告[OL].http://.cn/news.do?method=viewInfoCommon&id=313425.

[3]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网站.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2)[OL].2006-02-09.http:///mostinfo/xinxifenlei/gjkjgh/200811/t20081129_65774.htm.

[4]国家统计局和科技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5]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6]叶仙蓉.药学人才培养与国家自然基金人才项目的概况分析[J].科研管理,2013,10(10):142-144.

[7]王长锐,孟宪平.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与评审综述[J].中国科学基金,2009,(1):34-36.

[8]彭英,姜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4~2013年药理学资助项目的回顾分析[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4,30(11):1485-1492.

[9]付剑江,毕明刚,陈君,等.2010-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药药理学科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10-13.

[10]陈治光.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0年夯实基础研究,谋求源头创新――为自主创新奠定坚实基础[J].科技潮,2010,(12):12-19.

[11]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报告编辑委员会.启航2014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2]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局网站.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OL].2014-07-10.http:///cms/jh/106695.htm.

[13]陈斌.目前企业科研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J].中国市场,2011,(44):21-22.

[14]马廷灿,曹慕昆.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看我国各省市基础研究竞争力[J].科学通报,2011,56(36):3115-3121.

生物技术研究报告范文篇2

生物技术研究所面对新发展形式下的新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该所发展的科研管理制度。

1.1立题程序及课题管理

组织生物技术研究所学术委员对申报者撰写项目申请书进行论证评议,经审核同意方可申报,并将申请书、可研报告提交给业务秘书备案。由主持人负责课题的全面实施,学术委员会随时对课题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于年终召开总结报告会,总结经验教训,并从中发现新的研究亮点,同时确定下一年的工作方案。因客观原因,不能完成科研课题者,课题负责人要写出理由。在项目申报中,该所积极支持和鼓励年轻人申报课题,设立所级课题,鼓励年轻人积极探索和创新,并允许失败。

1.2科技成果的申报

项目完成后要及时写出课题科研总结报告、课题工作报告,报上级主管部门,申请组织鉴定,并申报相应渠道的科研成果。成果申报按规定填写各种申报表、鉴定证书,并提前查阅检索,材料完备方可申报,同时将申报材料报所科研秘书备案。

1.3科技档案归档

科技档案由课题负责人按时立卷归档。获奖的科研课题,公布获奖等级后,整理立卷后移交所科研秘书保存,同时上交电子版材料。

1.4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科研经费到位后,课题负责人应将计划任务书及批准经费的详细预算交所财务,项目单独立账,并严格按照计划任务使用经费,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并由课题主持人、室主任、使用人、所长签字后方可报销。

1.5科研工作奖励制度

发表的论文被SCI等四大检索收录,按院奖励办法执行;在国家一级、二级和三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研究论文,所里将分别给予300元、200元、100元的奖励。由学术委员会及科研管理秘书对当年的论文进行核实确认,于年终总结及下一年科研计划安排的工作会议上进行奖励。

2科研管理工作实践与成效

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奖罚分明,调动了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生物技术研究所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1承担项目

“十一五”以来共承担了30余项研究项目,科研经费计500多万元。既有国家转基因专项、国家农业部948重大项目,又有国际合作项目、黑龙江省攻关项目、黑龙江省自然基金项目、地方项目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既有理论基础性研究,也有应用研究。

2.2获得奖励情况

坚持以课题研究为中心,力求多出精品。在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一些研究成果受到了有关方面的奖励和好评。获得部级、省级成果19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其它奖8项。

2.3获得专利情况

现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3项。

2.4及著作情况

近5a百余篇,其中发表SCI论文2篇,国家一级刊物10篇。

2.5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情况

2.5.1马铃薯脱毒种薯气雾栽培生产技术该技术来源于农业部“948”项目“一种新型脱毒种薯生产技术的引进”。从1999年起开始在省内外转让和推广该项技术,省内外共转让5家,转让收益为59.5万元。截止到目前,推广该技术的生产面积已经达到12.3万m2,年生产脱毒核心种薯787万粒,推广脱毒种薯2万hm2以上,产值增加6800多万元。

2.5.2黑生101产业化情况黑生101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利用具有自主产权的花粉管导入技术培养的高产、优质、高蛋白大豆新品种,自1997年推广以来因其丰产性好、品质优良,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参加了省长创新工程的招标,中标后在建三江地区开发示范,与建三江垦区的4个农场对接,签署了协议。经过3a的实施圆满完成预定指标。其中,高蛋白大豆黑生101的示范推广,实现了科研单位、生产单位(包括建三江农场、吉林敦化大豆加工企业)的结合。仅此一项使建三江七星农场及种植单位年收入增加了近10万余元。

2.6开放联合

2.6.1对外开放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

投资700万元建设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购进国内外先进仪器设备199台套,从根本上改善科研条件。2006年11月被科技厅批准为分子育种省级重点实验室,依托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功能是为全院30个研究所提供生物技术实验平台;为在读的硕士、博士、博士后提供研究和实验平台;对全省乃至全国全面开放,吸引和培养一流的农业生物技术人才;目标是在省级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建成国内一流的农业生物技术实验室,加速争创全国创新型一流农科院的步伐,推动黑龙江省作物分子育种快速发展。仅近2a中,来实验室工作的有30人次、16个项目,他们分别来自经济作物研究所、耕作栽培研究所、育种研究所、玉米研究所、苗木脱毒中心、谷物检测中心等10余个研究所和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大学、齐齐哈尔大学、蚕业研究所、黑龙江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另外,长期以来一直保持与部级及省内大学等实验室的对外合作关系。其中有北京大学生命学院、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所、国家质检总局动植物检验所、中科院上海植生所及省内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系、黑龙江大学生命学院等单位。

2.6.2人才培养情况鼓励本学科青年科研人员

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为青年科研人员积极创造科研条件,采取“老中青结对”的形式,按不同研究方向和学术特长,以老带新。目前有2名青年科研人员攻读博士学位,其中1名已获得博士学位;5名青年科研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其中2名已获得硕士学位。在培养青年科研人员的过程中,提倡学术创新,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成果优秀的青年人才在职称评审和学术骨干选拔方面予以优先考虑。2006年新晋升助理研究员1人;2007年新晋升研究员1人,助理研究员1人,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2008年晋升研究员1人,助理研究员3人。2a来,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8名,为生物技术领域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2.6.3共建情况该所积极遵循“开放办院、开放办园”方针,通过“走下去、返回来,派出去、引进来”

面向“三农”开放,面向国际开放。积极响应省政府和院党组的科技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帮扶10弱县,派出3名优秀科技人员到经济发展较弱的贫困县担当科技副县长。

3国际合作

先后邀请俄方专家20人次,接待俄罗斯、独联体、东欧国家的专家80余人次。派出科技人员8人次。双方进行科技合作,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80份,经过评价筛选,育成新品种龙引薯1号;引进小麦、小黑麦、大麦种质资源200余份。先后与俄罗斯(亚麻、小麦方面)、美国(生物质能)、波兰(小麦生物技术)签订农业科技合作协议。

4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科技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面对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农业科研单位科技管理工作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审视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同国内生物技术同行相比,差距还很大,因此要有长远目标,发挥自己的优势,得到同行的认可;二是缺少部级项目支持,要积极做好储备,争取部级课题的立项;三是缺乏能在全国占领一席之地的优势研究领域,能得到国家高层次奖励的成果少,发表的高质量论文不多;四是省级重点实验室运转资金不足,制约了实验室的对外开放和运转;五是能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物化成果匮乏;六是尚未建立起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科技管理创新机制和科技创新体系。

5对科技管理机制创新的几点建议

5.1从观念上创新

实施科技管理机制创新,就要在观念上创新。应该注重管理者的思维创新,包括对科研的策略、地位、管理模式等方面的认识创新。科研单位应立足科技服务经济、科技服务基层,开展科技诚信服务、科技创新服务,改掉过去等靠要的因循守旧思想,出谋划策,为科研单位争取大量的科技项目和资金。

5.2从服务方式上创新

实施科技管理机制创新,就要在服务方式上创新。要注重调动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两方面的积极性,就科研人员而言要鼓励为企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就科研管理人员而言应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2]。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为经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5.3从管理上创新

实施科技管理机制创新,就要在管理上创新。要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创新管理模式,要注重过程管理,项目管理和成果管理。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攻关,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突出好项目、大项目,大力培植出新技术产业。

5.4健全科研机构,加强科研制度建设

要有效开展科学研究,必须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负责科研课题项目管理、成果管理、经费管理、科研考核、科研档案整理、科研信息公布等。设立学术委员会,审议学术研究方向及中长期研究发展规划;对重大课题经费的合理使用提出建议并进行监督;协调本学科领域与国内相关的重大学术活动;对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人才培养、研究工作的进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等进行评估。科研工作要有专门的领导主管。

生物技术研究报告范文

2017年5月15―16日,由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主办,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潍坊综合试验站、莘县人民政府、聊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省园艺学会西甜瓜专业委员会等单位承办的“第四届全国西甜瓜之乡产业联盟大会在“中国蔬菜第一县”山东省莘县召开。来自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试验站站长及团队成员,全国各地西甜瓜之乡产业主管部门、农业企业以及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从事西瓜甜瓜研究与推广的技术人员,从事西瓜甜瓜良种与产品研发、生产与营销公司及种植大户代表和新闻媒体代表等共计338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15日上午举行了简短的开幕式,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长韩伟主持,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许勇研究员代表体系致词,对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山东省农业厅科技处调研员李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张立明、山东聊城市副市长任晓旺、山东省聊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褚丁印等领导也分别致辞。开幕式后专题报告会正式开始,第一阶段的报告由新疆农业科学院伊鸿平研究员主持,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经作处王娟娟高级农艺师作了“我国瓜菜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的报告,介绍了我国瓜菜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了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展望了瓜菜产业“十三五”发展方向;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高中强作了“山东瓜菜产业发展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报告;中国蔬菜协会机械化分会副会长陈永生研究员作了“瓜菜机械化生产技术”的报告,分析了国外蔬菜生产机械化的特点,提出了蔬菜农机和农艺融合的六要素;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许勇研究员以“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西甜瓜产业竞争力提升”为题,全面介绍了全国西甜瓜产业发展现状与布局,指出了产业结构性矛盾与问题,提出了我国西甜瓜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方向和提高竞争力的路径。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综合研究室主任吴敬学研究员作了“中美西甜瓜产业比较”的报告。第二阶段的报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赵廷昌研究员主持,莘县多种经营办公室张建怀副主任、新疆农业科学院伊鸿平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显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古勤生研究员、华中农业大学别之教授等就莘县西瓜甜瓜产业、产业体系优良西瓜甜瓜品种、简约化栽培技术、病害绿色防控技术、蜜蜂授粉技术等进行了交流。第三、第四阶段的报告分别由吴敬学研究员和别之龙教授主持,济南兆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丁兆龙总经理、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王少丽研究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葡萄瓜果研究所耿新丽研究员、江苏省盐城市蔬菜研究所孙兴祥研究员、江苏省东台市诺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许鹏董事长、海南胜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郭宠、吉林省公主岭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王国忠站长、济南伟丽种苗有限公司张伟丽总经理、和县蔬菜局刘卫兵局长、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马新力研究员、陕西康田惠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代崇化总经理、甘肃省瓜州农技中心王乐光主任、湖南省祁阳县农业局经作站刘菲站长等围绕工厂化育苗、土壤消毒、采后贮运、生产全程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开展了研讨与交流,使代表们了解了全国西瓜甜瓜发展的形势,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有了明确的认识,使今后产业发展的方向更加清晰。

5月16日与会代表参观考察了莘县董杜庄镇西瓜品种示范点、生产基地及莘县燕店镇的甜瓜品种示范点、生产基地,并出席了第六届冀鲁豫・莘县(董杜庄)西瓜节开幕式,参观了莘县西瓜博物馆。与会代表们还参观考察了莘县现代农业科技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中原现代农业嘉年华、聊城市农科院西甜瓜生产基地、旭日种业生产基地等。

第4届全国西甜瓜之乡产业联盟大会的盛大召开,让与会代表看到在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下,凝聚专家智慧成果的新优西瓜甜瓜良种、先进的育苗与栽培技术、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先进的产品营销理念,为我国西瓜甜瓜的科技创新、生产水平提升和产业化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生物技术研究报告范文1篇4

1新颖性的确定方式

按照查新新颖性的确定原则:相同排斥原则、单独对比原则、部分决定整体原则和突破传统原则,判断内蒙古医科大学从1989年6月至今的查新项目97%是具有新颖性,因为单独对比即使是抄袭文章也不可能完全相同,部分决定整体;突破传统使申查课题稍有不同,略有突破就就是创新。如果按照相同排斥原则分析90%不具有新颖性,因为绝大多数的拟查课题在技术方法、手段甚至技术路线上相同的,创新不同是研究对象,或者研究因子的累加,或者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在本地区本单位的适用。那么,新颖性如何确定?能否通过学术不端检测确定拟查项目的新颖性?

1.1查新与查重的关系

近年来国内外大型数据库增设了学术不端的检测系统,例如CNKI研制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万方公司的论文相似性检测软件、武汉大学沈阳研发的“ROST反剽窃系统”软件等,国外的检测系统有Turnitin、Sherlock、SafeAssignment等。还有Google搜索引擎也可进行剽窃检测。可否利用这些系统进行查新工作?探讨查新与学术不端检测的关系,学术不端检测是否能够显示拟查项目的文献新颖程度?从查新和学术不端检测对拟检项目使用目的上看,其功效是不同的,查新是指查新机构根据查新委托人提供的需要查证其新颖性的科学技术内容,按照科技查新规范操作,并作出结论证明拟检项目的新颖性。学术不端检测是利用系统能够快速标出疑似段落,估算出总文字复制比,并能排除他引、自引,自动生成检测报告,可以用来检测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文献。两者之间在新颖性问题上能否殊途同归,或者相得益彰?科技项目的新颖性是科研活动中最具活力的内容属性,是一种脱颖而出的区别性标识,查新就是对这种区别性标识的定性分析鉴定。科研项目内容的新颖性是可以通过多种形态表现出来,既可以通过内容的性质确定,又可以通过文章语句重复量评估。学术不端的检测就是这样一种查重性评估,是从单个文章内容与整个数据库在语言文字句式的组合形态对比重复性,并以一定的量确定检测文章的重复率。科技查新是从拟查项目的内容和本质上确定其新颖性,学术不端检测是从拟查项目的形式和数量上标定其新颖性。如果把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可否探讨出拟检项目的新颖指数。从理论上讲学术不端检测单个文章对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的若干文献违背了单个对比的原则,从实践检验结构发现许多集成性创新和专业语言结构相同创新项目在不端检测中常常是扫描重复率较高,反之,内容本质相同、语言组织形式不同扫描重复率甚低。学术不端检测的查重不能用在查新。

1.2查新点确定新颖性

查新点就是查新项目的创新点,尽管查新申请人不一定能够在查新委托书中明确委托项目的查新点,但是,对其查新项目的创新之处还是有一定的判别的,即使没有判别,也会在上述某些方面做些文章,这就出现了创新点也就是查新点,这些查新点被否定的概率是很小的,因为与查新点相比除了量的不同外,还有下位概念否定上位概念或者部分否定全部,以及数值突破或者突破传统的指标优于查新项目,而这些内容却与查新项目内容不同。鉴于查新结论不能表现查新项目的优劣先后,只能表示有无相同内容的文献报道,因而新颖性的概率是极高的。而客观上科研的创新和突破并不是很高的,这就需要制定查新指标明确查新标准,客观正确地评价查新项目的创新点,评估其新颖性。

2查新新颖性的理性探讨

事物的新颖性在于前所未有,科研的新颖性不仅是前所未有,而且是承前启后,新颖性表现出事物光鲜亮丽的特性,新颖性可以是推陈出新,也可以是花样翻新、革故鼎新、避俗趋新、标新立异,总之是事物新陈代谢的性质表现。新颖性可以表现为无数个个性形态,都是遵循共性的标准,正如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个性的新颖必须突破同类事物的共性新颖标准,否则,即便是个体的特立独行,也不能是标新立异。新颖性是一个矢量,按照历史发展潮流运行,具有先进性的品格。新颖性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举世无双是绝对新颖,本地区、本单位没有是相对新颖。相对新颖性挑战着绝对新颖性的知识产权,不得不利用下位概念和数值突破做文章,产生“白马非马”的逻辑变化,或者在统计学数值内进行突破。辩证法的告诉我们,质是指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科研的本质属性探索,科技查新是比较科研方法、对象、手段,技术路线的先进与新颖,至于量的改变、因子叠加、对象的变化、空间空白只是参照要素。依据科学的原则,按科学的理论方法鉴别。无论是新药推广适用,还是流行病调研,无论是指标相加研究,还是,新技术适用,都必须提出科学依据,例如,新药适用可以说,脂代谢不同、抗药性不同。流行病调研可以说调研地区条件不同于文献报道类群标准。而其他方面还有科学的解释,难以言之。这就需要制定一套科学的查新指标或指数评价查新课题的新颖性,通过对比查新点本质属性和量的多寡确定新颖性,避免简单化的查新结论。

3查新指标的设计与实践

如何避免查新结论的简单化和非本质性认可新颖性?正确处理地方色彩、民族种族特色等要素客观评价查新项目的新颖性。简单的做法是只列出相关于查新点的文献,结论为有相关的文献报道,未见内容完全相同的文献报道。这种报告严格地说就是检索报告。那么,如何正确地评价查新项目的新颖性?①依据查新新颖性判断的四原则,按照《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查新报撰写规范》的要求,根据查新经验,分析查新项目委托单中“技术要点”和“创新点”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预期结果)、研究结论(预期结论)确认查新点,结合查新目的、查新范围,确定新颖状态。②在命中文献中对比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中受试对象(病人、健康人和实验动物)、处理因素(单因素设计或多因素设计)、处理因素的效应及实验方法(观察指标和测量指标),采用一种或多种新的科研设计方法的异同。③对比命中文献的作者的工作结构确认查新范围空白新颖。④根据查新目的评价查新项目的新颖性。总结上述新颖性格式化指标是:对比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研究结论。查新新颖性指标是:对比技术要点中的受试对象、处理因素、处理因素的效应及实验方法,对比命中文献的作者的工作结构确认查新范围空白新颖,根据查新目的评价查新项目的新颖性。

4结束语

生物技术研究报告范文篇5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249-02

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都是在微生物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是一门操作技能很强的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亚于其理论课程。该实验课程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与纽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提高独立科研能力和素养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考核等方面都存在弊端,因而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一、该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在很多高校以往的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讲授法进行教学,学生往往被动地、机械地按照教师的讲解、演示、实验注意事项等完成实验[1]。这种方法只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有效发挥,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缺乏思考的独立性。

2.教学内容。微生物学实验主要包含无菌技术、染色技术、纯培养技术、显微技术这四大技术[2]。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通常将这些实验技术分散在相对独立的实验单元中,各单元之间缺乏方法和内容的有机结合,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以联系性、全面性的思维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实验内容多采用验证式模式[3],该模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事倍功半,导致学生到了工作岗位缺乏独立工作的能力,不能将已学过的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串联起来去设计实验方案和解决实际问题。

3.课程考核。由于实验课学时比理论课学时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实验课当作理论课的“附属课”,没有意识到实验课程对于微生物学科的重要性。实验课程的评分依据一般以学生课下完成的实验报告为主,造成学生只看重实验报告而轻视实验操作的不良后果[4]。此外微生物学实验多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存在抄袭甚至篡改数据等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研品质。

二、项目研究目标

研究型高校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基于此,开发新的实验教学模式、重组实验教学内容、最大程度地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中的作用将成为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本教改项目在确保学生全面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教师更多地发挥引导和服务的功能,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项目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采用模拟科研课题的方式,将分散独立的实验课程内容串联成有着密切联系的整体,通过针对解决某一科学问题而展开实践和探索。

1.探索式研究。在这一层次上,首先由教师将一系列独立单元实验设计成围绕为解决某一模拟课题而展开的系列关联的实验环节;然后学生遵循框架式实验内容,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实验对象,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并学会对不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最后教师从总体上剖析模拟课题的目标与实验内容设计的思路,学生在反观已开展的实验设计的基础上探讨其他可行方案,从整体/系统的角度看待模拟课题,对实验课题如何入手、如何安排获得基本认识。

2.综合式研究。在这一层次上,教师围绕某一专题通过课堂集中讲述或提供实验技术录像的方式,分别阐述针对同一目的的不同技术方法,并设定不同的背景条件或者给予不同的实际样本。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及辅助教学手段学习多种技术方法,对教师提供的一系列不同情况/样品进行自主选择适用方法并开展实践,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例如:以“微生物的生长和控制”为专题,对不同的微生物(原核、真核),不同的培养基质,不同的细胞浓度(极低、高浓度),围绕生长测定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半自主设计小型方案研究理化因素(pH、温度、碳氮源等)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通过实验获得数据结果,初步掌握培养条件优化的方案。

3.设计式研究。在这一层次上,采用“学生自主实验”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在开放式的教学平台上,分组开展独立课题研究,自主进行方案设计、内容安排、时间分配及相互配合完成整个过程,并获得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改进或后续研究规划。例如:以“产特定目标产物的目的菌株的筛选”为研究课题,通过生境分析明确采样地点,自行采样,查找或自行设计快速检出方法,进行富集和选择培养,比较获取相对优良的产生菌株,并进行初步鉴定和简单的培养优化。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获得一个真实的实验研究过程的锻炼。

4.改革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的内容不仅应包括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基础实验技能的掌握,还应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科学严谨的态度。因此实行实验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考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技能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很有必要[4]。教师要加强对实验课程的管理和考核,要严格规范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操作,除了在课堂上做好操作演示外,要随时指导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对于一次实验课能够完成的基础性实验,指导教师应当场检查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和结果,发现问题当场指出,并评定课堂表现成绩,并要求学生当堂提交实验报告。教师将根据实验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给出每个单元实验的综合成绩,这样避免了学生对实验结果作假和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发生。对于需要多次实验才能完成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要求提供详细的原始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报告作为实验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我们希望通过上述改革能够很好地解决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志伟,屈年瑞,高大威.微生物学开放性实验的探索与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1):118-122.

[2]叶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2):58-59.

[3]季淼,叶明,杨柳,王颖.工科院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6):977-979.

[4]刘晓红,曾驰,缪礼鸿.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394-8396.

基金项目:江南大学2013年本科教学改革项目(JGB2013078)。

生物技术研究报告范文

前言

本报告由国家情报委员会资助,是1996年出版的《展望2010年全球发展趋势》的续集。国家情报委员会相信,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广义)和材料技术的各种各样技术,对全球有重大和决定性的影响。本报告提出的内容包括:预测2015年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材料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它们对信息技术和世界的意义和影响,从而为决策者、情报分析家和公众提供参考。本报告由兰德公司的国防研究所技术政策中心负责编写。该研究所是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开发中心,由国防部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办公室提供资助。

这份中长期战略和情报研究报告,为美国中央情报局主任和主要决策者在寻求国家利益和制定对外政策的优先目标时提供参考。

摘要

科学技术影响着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到2015年,随着各种学科技术的发展,人类生活将会发生彻底变革。生物技术将使我们能够识别、理解、操作、改进和控制生命体(包括人类自己)。信息技术将继续在所有方面深刻地影响世界。智能材料、敏捷制造和纳米技术在扩大设备能力的同时,将改变制造设备的方法。到2015年,如果一些技术难关被及时克服的话,将可以用这些技术制造出“疯狂卡”。

生物技术研究报告范文篇7

1冠状动脉的影像检查技术

B型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厚度(intimalmedialthicknessofthecarotidartery,CIMT)可以发现动脉壁的早期改变。通常CIMT的增厚提示冠状动脉疾病以及心血管临件、危险过程的出现和发展[1]。B型超声CIMT检查能多次测定以动态观察治疗方法的有效性。这种观察途径已用来证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血压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于动脉壁的有益影响。

定量的冠状动脉照影技术(Quantitativecoronaryangiography,QCA)在上世纪90年代已广泛用来测定、观察治疗方法对于已经形成的动脉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例如,定量的冠状动脉照影技术证实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降脂治疗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展速度的影响[2]。然而定量的冠状动脉照影技术在冠状动脉内不能看到动脉硬化斑块的完整范围,也不能对抗动脉硬化治疗给予精确度的评价。冠状动脉照影技术只能提供动脉腔的二维轮廓,不提供动脉壁的影像。典型的情况是,在动脉硬化的早期动脉壁发生扩张性重构(expansiveremodeling)而保留腔径。就是说,动脉硬化的早期斑块可以在管腔缩小及冠状动脉照影不正常以前出现。因而需要其他的观察手段来观察动脉壁的整个厚度,使人们能够观察到动脉硬化的进展的自然经过,以及对于治疗的反应。

在动脉壁内的血管内超声影像技术(intravascularultrasound,IVUS)的发展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完整动脉壁高分辨率的体层影像检查方法。在冠状动脉照影血管壁只发现有微小改变情况下,血管内超声能发现有广泛的动脉粥样斑块的出现。血管内超声影像技术当前已被应用在活体上观察斑块形成过程中的血管壁重构反应,也能精确的计算斑块的范围和大小[3]。在血管内超声导管在冠状动脉内回撤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影像观察能确定斑块在冠状动脉某一节段内的斑块的范围,在不同时间、在同一冠状动脉节段进行血管内超声影像检查可以提供机会去评价某一治疗方法对于某一确定动脉节段内动脉硬化斑块进展速度的影响。

使用血管内超声影像技术进行分析,进行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来确定一些治疗方法对于动脉斑块进展速度的影响[4]。例如,发现应用他汀类降脂药降低LDL.C能减慢动脉斑块进展速度,他汀类降脂药的抗炎性特性也有助于这一有益的治疗过程。最近使用血管内超声影像技术观察到,用大剂量的他汀类降脂药把LDL.C降到非常低的水平甚至可以伴有动脉斑块的退化。应用大剂量的罗苏伐他汀(rosuvastatin)后HDL.C升高,使用血管内超声影像技术同时观察到斑块的退化,这和输注含有重组载脂蛋白A.I的合成HDL观察到同样的斑块退化的结果。血管内超声影像技术同样观察到冠心病患者降低血压减慢动脉斑块进展速度。最近的报告指出通过血管内超声影像技术发现实验性的抑制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yl.cholesterol:acyltansferase,ACAT)不能看到对斑块的进展有益的影响。

2治疗和冠状动脉斑块方面的临床研究

在最近一次芝加哥举行的美国心脏病协会大会上报告了许多有关动脉壁影像、冠状动脉斑块方面的观察、研究结果。

吡格列酮(Pioglitazone)与颈动脉硬化内膜厚度的芝加哥临床研究(CHICAGO研究,CarotidIntima.mediaThicknessinAtherosclerosisUsingPioglitazone)对462例2型糖尿病患者用血管内超声影像技术比较了吡格列酮和格列美脲(glimepiride)颈动脉内膜厚度进展的影响,结果示用吡格列酮治疗在72周随访期中所有时间点都发现用吡格列酮治疗减慢颈动脉内膜厚度进展[5]。

除了评价治疗对于斑块容积影响,血管内超声影像技术还提供了血管壁生物学方面的重要情报,在罗苏伐他汀对于冠动脉斑块研究(ASTEROID研究,AStudytoEvaluatetheEffectofRosuvastatinonIntravascularUltrasound.derivedCoronaryAtheromaBurden)中观察了大剂量罗苏伐他治疗过程中伴有斑块退化的动脉壁重构类型,发现外弹力膜收缩时没有任何管腔径的改变[6]。这个结果是和以前报告输注含有重组载脂蛋白A.I的合成HDL观察到斑块退化的结果是一致的,同时也表明定量的冠状动脉照影技术的局限性,只能发现管腔的改变,而不能观察到整个斑块容积的有益变化。有意义的是,斑块明显退化者也观察到管腔的增大,换言之,斑块退化确实对于管腔阻塞程度有有益影响。

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抗动脉硬化治疗评估研究(ACTIVATE研究,Acyl.CoA:CholesterolAcyltransferaseIntravascularAtherosclerosisTreatmentEvaluation,也有翻译成“基督徒”血管硬化治疗评价研究)中研究了危险因素的发生与炎性标志物的关系以及ACAT抑制物pactimibe对于斑块进展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有较多危险因素(例如,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者)、肥胖以及C反应蛋白基础水平>3mg/L者,pactimibe治疗与安慰剂相比对总的斑块容积变化有不利影响;或者说,有全身炎性反应证据者或有发生进一步临件危险者,pactimibe积极治疗确实不理想[7]。ACAT抑制物pactimibe和炎性过程恶化增加斑块进展这一结论尚需进一步观察。肥胖患者恶性结果的发现是和其他4项血管内超声实验研究荟萃分析结果是一致的,在这4项研究中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肥胖患者管血管动脉硬化进展较快[8]。

一系列血管内超声研究来评价基本治疗对于动脉硬化进展速度的影响。有关两种已肯定的治疗对于斑块进展的研究有明显甚至有点令人兴奋结果。在第一项研究多变量分析后,发现β阻滞剂在控制心率、血压及血脂水平后减慢斑块的进展,结果证实β阻滞剂在活体有直接的抗动脉硬化作用[9]。相反在第二项研究中,没有发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影响斑块的进展,提示ACEI确切的治疗作用是基于该药物的其他特性[10]。

核磁共振技术的进展不仅使人们能看到大动脉壁的动脉硬化斑块的范围,同时能提供其成分的信息,这样就可能以无创评价医疗方法对于已形成的斑块的治疗效果。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Underhill和同事报告了ORION研究(OutcomeofRosuvastatinTreatmentonCarotidArteryAtheroma:aMagneticResonanceImagingObservation,核磁共振观察罗苏伐他汀对于颈动脉斑块研究)的结果[11]。该试验有33例患者入选,入选条件是LDL.C范围100~250mg/dl,超声波检查颈动脉狭窄16%~79%或核磁共振检查颈动脉硬化斑块有富含脂质的坏死的核。随机给予小剂量(5mg/d)或大剂量(40~80mg/d)苏伐他汀治疗24个月。一系列核磁共振检查发现大剂量苏伐他汀治疗引起富含脂质的坏死的核显著减少32.7%,而动脉壁和斑块钙化程度都没有变化。

血管内超声射频分析,由于血管内超声不能提供有关斑块成分的理想的信息,单独使用血管内超声不能精确评价医疗方法治疗效果,为此推出了血管内超声射频分析方法,即通过超声波传感器进行射频信号的分析绘出组织图谱。有报道此技术检查结果与组织学检查结果高度相关[12]。2006年底的AHA大会有许多这方面研究的报告。

Uetani及同事报告56例小型研究结果,脂质和纤维组织的比例,射频分析和多控CT检查结果高度相关[13]。一个有关血管超声组织学的环球组织(heGlobalVirtualHistology.IVUSregistry)报告了880例冠心病患者常规血管内超声和射频分析的结果,发现不同的危险因素导致动脉斑块成分不同,例如高血压者斑块含有更多的钙化成分,而糖尿病患者伴有更多的坏死组织成分[14]。进一步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病史、糖尿病、低HDL.C水平者其动脉硬化斑块多有坏死的核心[14]。

斑块成分与介入治疗:许多研究报告了斑块成分和各种介入治疗的关系。华盛顿特区华盛顿医疗中心Kim和同事报告了药物洗脱支架近端和远端斑块坏死物质的分布[15]。支架邻近的坏死物质在支架边缘再狭窄以及随后发生心肌梗死起重要的作用。另一些报告,研究者们报告脂质核大小和纤维脂肪成分与心肌损伤、微血管功能不全相关。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了治疗方法对于斑块成分的影响。Ogasawara报告的8例参加试验的研究,证明用吡格列酮治疗可以减少糖尿病患者斑块坏死核的大小。

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一些成果,其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需要提供更多的可靠的证据,并需进一步评价其实际意义。在用此方法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之前,需要进一步提高其精确度。

参考文献

1TaylorA,ShawLJ,FayadZ,etal.Trackingatherosclerosisregression:aclinicaltoolinpreventivecardiology.Atherosclerosis,2005,180:1.10.

2BallantyneCM.Clinicaltrialendpoints:angiograms,events,andplaqueinstability.AmJCardiol,1998,82:5.11.

3SchoenhagenP,ZiadaKM,VinceDG,NissenSE,TuzcuEM.Arterialremodelingandcoronaryarterydisease:theconceptof“dilated”versus“obstructive”coronaryatherosclerosis.JAmCollCardiol,2001,38:297.306.

4NissenSE,TuzcuEM,SchoenhagenP,etal.Effectofintensivecomparedwithmoderatelipid.loweringtherapyonprogressionofcoronaryatherosclerosis: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AMA,2004,291:1071.1080.

5MazzoneT,MeyerPM,FeinsteinSB,etal.Effectofpioglitazonecomparedwithglimepirideoncarotidintima.mediathicknessintype2diabetes:arandomizedtrial.JAMA,2006,296:2572.2581.

6NichollsSJ,SipahiI,ColagiovanniA,etal.Arterialwallremodelinginresponsetoatheromaregressionwithveryintensivelipidlowering:insightsfromtheASTEROIDtrial.Circulation,2006,114:II.808.

7NichollsSJ,SipahiI,AndrewsJ,etal.ProatherogenicimpactoftheACATinhibitorpactimibeinpatientswithcoronaryarterydiseaseandmultipleriskfactors:insightsfromtheACTIVATEstudy.Circulation,2006,114:II.224.

8SipahiI,TuzcuEM,NichollsSJ,etal.Effectofobesityonprogressionofcoronaryatherosclerosis:observationsfromfourintravascularultrasoundtrials.Circulation,2006,114:II.886.

9SipahiI,TuzcuEM,WolskiKE,etal.Beta.blockersandprogressionofcoronaryatherosclerosis:ameta.analysisfromfourintravascularultrasoundtrials.Circulation,2006,114:II.796.

10SipahiI,TuzcuEM,NichollsSJ,etal.Progressionofcoronaryatherosclerosis:doACEinhibitorsmakeadifferenceCirculation,2006,114:II.796.

11UnderhillHR,HatsukamiTS,RaichlenJS,etal.Morphology.enhancedprobabilisticplaquesegmentationidentifiesregressionofthelipid.richportionofcarotidplaquesafter2yearsofrosuvastatintherapy.Circulation,2006,114:II.377.II.378.

12NairA,KubanBD,TuzcuEM,SchoenhagenP,NissenSE,VinceDG.Coronaryplaqueclassificationwithintravascularultrasoundradiofrequencydataanalysis.Circulation,2002,106:2200.2206.

13UetaniT,MatsubaraT,AmanoT,etal.Volumetricplaque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ftargetlesioninpatientwithcoronaryintervention:comparativestudyofintegrativebackscatterintravascularultrasoundand64.slicemultidetectorcomputedtomography.Circulation,2006,114:II.393.

生物技术研究报告范文篇8

为贯彻落实中央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部署,落实全国和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充分发挥科技团体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学科齐全的优势,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的活力,2016年9月29日,由北京市科协、天津市科协、河北省科协和中关村管委会共同主办,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和北京科技社团服务中心承办的第二届“京津冀科协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项目和推介会在北京永兴花园饭店举办。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田文主持会议,河北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郑丽萍及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台办、天津市科协、中关村社会组织联合会等有关负责人参加。

本次活动旨在强化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本次推介会围绕北京市“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实验区、新兴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的战略定位,从天合大数据中心千余项科技成果中精心挑选,经过推荐、筛选、评价等多个环节,最终确定面向社会“重大产业集成项目”、“转型升级促进项目”、“成果转移对接项目”三大类30项优质科技成果,每个项目含技术报告、商业报告、科技成果市场化成熟度评价等三份报告。从项目涉及的技术领域看,涵盖环保技术、智慧城市、现代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康养技术、储能技术、可穿戴设备、食品安全技术、新材料技术、机器人技术、生物环保材料等。从科技成果来源看,与去年相比,除科技社团、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军民融合、天合分中心推荐渠道以外,本届还增加了国际和台湾地区合作机构推荐的科技项目。项目主要来自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清华大学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航天材料研究所、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北京宇航系统研究所、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首钢自动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以及台湾高新技术企业等。

会上,著名高新技术企业家、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主任朱希铎现场介绍项目的整体情况,并对其中5个项目进行重点点评。

下午,洽谈会按照项目类型进行分区。每个项目设一个展位,每个展位有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和一名工作人员,负责对项目的技术情况、商业策划情况进行介绍;全场另配市场转化成熟度评价师,负责对T-CAM报告进行解读。与去年项目比,本次洽谈会设有VIP洽谈区,为经过初步交流的供需双方,提供封闭、安全的交流环境,为双方深度沟通、促进合作提供服务。

经过洽谈,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与上海信隆行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秦皇岛青龙满族自治县发改局、北京远见育成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等单位签署4个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协议,达成了100余个科技成果转化合作意向。

生物技术研究报告范文1篇9

关键词:交叉学科研究;评估

在当今世界科学、经济、市场相互交融的时代里,科学研究出现了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经济、环境、资源以及和平安全等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给人类提出了一系列的单一学科所不能解决的复杂课题。这些课题的研究要求科研人员必须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学科之间必须相互交叉、融合、渗透。正是由于社会需求的推动,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关于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出版物也层出不穷。我们分别以“交叉学科”、“交叉科学”和“交叉学科研究”为关键词,在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的中文及特藏文献数据库中以任意字段进行搜索,分别检索到34条、44条、7条记录。这些藏书中出版年限最早的是1986年出版的由中国科学技术培训中心编的《迎接交叉科学的时代》。从检索记录来看,这些专门探讨交叉学科(科学)研究的出版物的大部分的出版年限都较早,已经不能够反映现实情况。另外,虽然它们多少都会涉及有关国内外交叉学科研究发展现状的问题,但是这些信息远远不够详尽,不够解渴。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社在2004年出版了一本报告,名为《促进交叉科学研究》(《FacilitatingInterdisciplinaryScience》)。该报告全面深入地分析了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现状,对如何促进交叉学科研究提出了深刻且富有创见性的建议。下面对此报告的背景情况及主要内容等进行一些介绍。

1.背景情况

《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简记为FIDR)由促进交叉科学委员会负责编撰。前言部分介绍了该报告的编撰原因,即“在过去的十年里,国家科学院协会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员会(COSEPUP)就美国如何从事和支持科学与工程学以及如何培养和教育未来的科学家发表了一系列报告”。所有报告都指出,科学和工程学在整个研究发展过程中都跨越了单学科的边界,这两个领域都为具有广博专深知识及综合技能的人才提供了就业机会。据此,一些报告建议应该对交叉学科的研究和人才培养给予更多的重视”。

于是,在2003年5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凯克基金会宣布设立“国家科学院协会凯克未来计划”。国家科学院希望通过这项计划,“形成新的研究模式,突破交叉学科研究观念和制度上的壁垒,以促进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在国家科学院的支持下,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员会组建了促进交叉学科研究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员来自政府,大学和工业领域,他们都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学习或从事交叉学科研究。

2.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FIDR分为10章。第一章提出了“交叉学科构想”,并阐述研究界正处在什么地方及正在往哪里走。第二章提出了交叉学科研究的定义,并讨论了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4个推动力及成功的交叉学科工作的本质。第三章提供了一些案例,主要描述了交叉学科研究在工业试验室和国家实验室是如何进行的。“尽管本研究的主要关注的是学术机构交叉学科研究的情况,但是,交叉学科研究在产业实验室和政府实验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了解这种环境下的交叉学科研究的推动力能够给学术界交叉学科研究调查提供有益的见解”。第四章阐述有志于跨学科研究的学生和学术研究人员当前的工作环境和任务。第五章讨论了交叉学科教育和研究的制度障碍,并讨论了有助于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科研、教育和培训政策。第六章讨论联邦和私营资助机构在支持跨学科教育和研究活动中遇到的障碍,并提出一些创新性的资助战略。第七章探讨了专业学会在促进交叉学科教育和研究中的作用。第八章讨论了交叉学科研究和教育活动之评估方面的挑战,评估对象包括:对交叉学科研究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之评估,对交叉学科研究人员之评估,对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的机构、中心和计划的评估。第九章考察了交叉学科研究的整体构架,提出了一些促进整体构架的渐进的和激烈的政策。最后一章综合了委员会的发现和建议,为所有促进交叉学科研究和教育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总体的行动指南。

3.几个主要问题分析

从上述介绍可见,该报告的覆盖面很广。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对报告当中的内容及观点一一介绍。在此,仅选取在交叉学科研究中讨论较多的三个问题进行进一步叙述和探讨。

3.1交叉学科研究的定义及其与多学科研究的区别

由于国外的交叉学科研究开始较早,我国的交叉学科研究较国外稍晚,我国的“交叉学科”一词来自于英语Interdisciplinary一词。另外还有“多学科”,即Multidisciplinary。许多研究人员并不特别清楚这两个词到底有什么不同,在许多研究报告和论文中常出现混用的情况。该报告特别就这个问题通过图表(图3-1)予以说明。

多学科:不同学科的专家由于共同的难题而走到一起工作,工作结束后就各自分离,没有变化。

交叉学科:不同学科的专家由于共同的问题或困难共同工作,其相互作用可能创造一个新的领域或学科。

交叉学科研究和多学科研究的英文分别是Interdisciplinaryresearch和Multidisciplinaryresearch。FIDR中定义交叉学科研究为“交叉学科研究是团队或个人的一种研究模式,它把来自两个以上学科或专业知识团体的信息、数据、技能、工具、观点、概念和理论综合起来,加深基本的认识,或解决那些不能用单一学科或研究实践领域来解决的问题”。

3.2交叉学科研究的评估问题

在对交叉学科研究进行评估时,“应该综合考虑交叉学科研究的一些评判标准,比如该项目是否对创造一个新的领域做出了贡献,或者是否解决了某一社会问题,也可以采用用来评价传统学科的标准,如科研道德”。

相对于交叉学科研究而言,“交叉学科教育和培养计划应该有特殊的评估标准,例如除了内容和表述要优秀等一般的要求之外,还要有普通学生群体参与的数量和构成以及知识的获取”。

就对研究机构的比较评估来看,“例如给大学院系排队的国家科学院协会对博士学科点和活动的评价,应当既包括单一院系做出的贡献,也包括涉及不止一个院系(即使它涉及重复计算也没关系)的跨学科活动做出的贡献”。

3.3出版物对交叉学科研究的影响

由于大多数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都是通过期刊发表并得到认可的,这里所说的出版物特指期刊。“研究人员通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是,需要在终身职位评议时提供恰当的多产的证据。评议小组的成员通常想要知道,研究人员在哪些期刊上,以及这些论文对其它研究人员产生怎样的影响。致力于跨学科项目的人可能会在跨学科期刊上,但一些评议人员不熟悉这些期刊”。在美国,交叉学科期刊基本上还未能占有一席之地,“除少数著名的综合性期刊——如《科学》、《自然》、《国家科学院会议录》之外,对学者们来说,名气大的出版物往往是由专业学会出版的影响力大的单学科期刊。尽管跨学科期刊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它们当中名气和影响力能与单学科期刊相媲美的寥寥无几。因此在这些跨学科期刊上的师生可能不会得到应有的认可,这不利于他们的专业发展”。

这里所提的出版物对交叉学科的影响问题,其实也是上文谈到的交叉学科评估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是由于出版物对交叉学科研究的突出重要性,报告专门对之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其中最受认可的两点建议就是“将交叉学科领域的专家纳入评审小组(38.3%的被访问者赞成这个观点),主动发起创新改革(36.2%的被访问者赞成该建议)”。

除上述两点建议外,报告中还特别列举了美国一本专业期刊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例子,该例对我国的专业期刊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美国生命科学权威杂志《细胞》特设了一个专栏,通过选登《CancerCell》、《CurrentBiology》、《Immunity》、《Chemistry&Biology》等期刊上的论文的摘要,介绍信号传导机理领域的最新发现,为研究人员打开一个进入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大门。

4.启示

尽管美国与中国的国情不同,但是,交叉科学研究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因此,这篇报告的思路对于我们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我国,由于多数情况下,所、室、中心是依单一学科而建立的,因此无论是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或者部门开放实验室还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是以单学科为主的学术机构。因此,从课题的立项到资源配置到成果评估,都不利于交叉学科的发展。交叉学科研究通常是由多个单位共同协作进行的,而在现行对实验室和研究单位的评估活动中,由于只关注被评估单位所作的贡献,从而有意无意忽视了交叉学科。这种情况和报告中所列举的“国家科学院博士评价计划”一样。因此,我们认为,在进行此类评估时,应该将交叉学科研究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作的贡献包括在内。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研究单位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的积极性,从而扩大交叉学科研究的合作领域和发展空间。

在我国各种各样的“核心期刊”清单中,很少能发现交叉科学期刊。由于缺少发表渠道,有些交叉学科研究人员有时只好在与其工作有关的专业期刊上发表文章,而问题在于阅读这些专业期刊的人可能无法理解他所阐述的问题;而真正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同行们,却根本不会想到翻阅这本专业期刊。因此,虽然他的研究成果得以发表,形式上是得到了认可,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他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认同。因此,加强对交叉学科期刊的切实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同《细胞》杂志的做法一样,我国的专业期刊也可以通过设立相关研究领域或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介绍专栏,来促进我国的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例如,医学方面的期刊(如《中华医学杂志》)就可以介绍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等方面的文章。这是一种简便易行的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做法。

5.小结

除了上述问题以外,报告还列举了交叉学科研究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例如学院制度结构的问题,交叉学科研究项目的组建问题,团队领导问题,等等),并对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结论和建议。总而言之,该报告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生动地描述了交叉学科的研究现状,就如何促进交叉学科研究提出了一个总的行动指南。其中很多观点和结论对于中国的交叉科学研究者和组织者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CommitteeonFacilitatingInterdisciplinaryResearch,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NationalAcademyofEngineering,InstituteofMedicine.FacilitatingInterdisciplinaryResearch[R].America:NationalAcademiesPress,2004

[2]师昌绪.加强学科管理重视学科交叉[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专家论坛),1997,18(1):5-6.

[3]曹勇,吴永波,陈国清.对交叉学科及其科研管理的理论思考[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5,12(4):56-59.

[4]李喜先.论交叉学科[J].科学学研究,2001,19(1):22-27

生物技术研究报告范文篇10

关键词:医院药学科技档案管理

1科技档案的概念

科技档案是记述和反映本单位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等活动的,具有保存价值并按照一定的归档制度作为真实的历史记录,集中保管起来的原始科技信息资料,科技档案有多种信息载体,包括文字、数字、图纸、胶片、照片、录音带、录像带、缩徽等。

科技档案是本单位在科技活动形成的,是科技活动的真实记述。它具有永久或一定时期保存价值,是经过整理、加工,按照的格式和制度归档的信息资料。

科技档案具有科学性、专业性、成套性和服务性的特征。

2药学科技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药学科技档案是进行药学科研、技术开发和药品生产的重要依据;是成果鉴定、新药审批、申请专利、技术转让的依据;是药学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是处理药物方面案件的法律凭证,是处理科技工作的和成果所有权纠纷的促裁凭证;是进行药学科技交汉;发报咨询、技术服务的重要工具。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科学体改革的开展以及《药品管理法》的颁布实施,药学科技工作进入了新工发展阶段,新药开发和其他科技成果必然逐年增多,对药学科技管理的要求也更高。要求科研部门与科技档案部门合作,照完整、准确、系统的要求,及时将本单位本系统在科技活动全过程中形成的科技文件信息归档保存。

3药学科技档案的内容

药学科技研究活动的内容十分广泛而复杂,作为科技档案不可能过于繁杂琐碎。一般来说其内容包括:选题报告,课题研究计划书,工作方案论证,预研报告,同行评议意见,批准文件,科技合作协议书或合同;研究工作报告,年终总结报告;调查报告、实验、分析、试制、测试、观察的各种原即记录、数据、图纸;经过整理的数据、配方等;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图表、照片、录像带、录音带、电影片等;原料标准,工艺技术规范。质量控制标准;技术说明;毒理;药理试验报告,临床试验报告;阶段性工作报告;最后部报告;科研论文,专著原稿及讨论记录;各种稀有实物、标本、样品等目录照片;成果鉴定书,推广使用报告,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证明;成果奖励文件,包括申请书、评议书、证书等;研究项目或课题的修定或撤销等文件;经预算;有关来往文书。要写明每种材料的编号、名称、页数。

4药学科技档案管理

4.1机构和人员为了搞好档案管理工作,各级都设有档案管理机构和档案馆、室;各部委、各厅局也都建立有档案管理机构和档案馆。室。各企业事业单位逐步建立了档案室或配备专人负责。档案管理机构和档案馆。室票据其任务和发展逐步形成专业化档案机构。科技档案管理是档案和要组成部分,药学科技档案工作在药物研究单位、药品生产企业和高等院校,属于科研管理和组成部分。其中一部分按照规定由上级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归档保存,例如研制新药的文件资料,在通过批准,取得新药证书后,其档案由卫生部药政局收集、整理、交卫生档案馆保存。

4.2药学科技管理工作的内容药学科技档案的具体业务工作,包括了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利用等五项工作。

科技档案的收集,就是把分散的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科技档案接收过来。集中保存在档案馆(室)或专业档案室,以利于有关人员利用。这是建立科技档案基础和起点。收集工作要严格科技文件材料归档范围、要求和手续进行。

档案的整理,这是把分散收集起来的科技档案分门别类,系统排列和科学编目,便于保管和利用。

档案的鉴定,是指鉴别科学、历史和现实价值。通过临床以确定不同的保管期限,对那些无须保存的科技档案,经过一定的批准手续,可以剔除和销毁。

生物技术研究报告范文篇11

关键词:标识技术;物联网;畜产品;溯源;追溯

中图分类号:TP391.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302(2012)06-0028-03

0引言

物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已经受到广泛关注。人们可以让尽可能多的物品与网络实现时间、空间和地点的相连,从而对物体进行识别、定位、追踪、监控、感知,进而形成智能化的解决方案,这就是物联网技术。物联网体系结构一般由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等三层组成。

感知层由智能传感节点和接入网关组成,由智能节点感知信息(温度、湿度、图像等),并自行组网传递到上层网关接入点,再由网关将收集到的感应信息通过网络层提交并处理。

网络层一般建立在现有的通讯网和互联网基础上,物联网通过各种接入设备与移动通讯网和互联网相连,包括信息存储、查询、管理等。网络层中的感知数据管理与处理技术是实现以数据为中心的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感知数据管理与处理技术包括传感网数据的存储、查询、分析、挖掘、理解以及基于感知数据决策和行为的理论和技术。

应用层可利用经过分析和处理的感知数据,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特定服务。如:监控,智能查询,智能控制,智能管理等。

物联网的三维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1溯源的关键技术研究

在畜产品溯源中,物联网技术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养殖环节,首先要对家畜进行标识。标识类型包括静态和动态两种属性:静态属性可以直接存储在标签中。动态属性需要先由传感器实时探测,用识别设备完成对家畜属性的读取,并将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家畜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处理中心可能是分布式的,如家里的电脑或者手机,也可能是集中式的,如中移动的IDC),再由处理中心完成畜产品通信的相关计算。

1.1家畜个体标识和产品标识

在养殖环节,考虑到种畜禽具有生命周期长、解决价值高以及精细饲养管理水平的特点,笔者认为不宜采用农业部现行的商品畜禽的标识技术,本项目将结合高频(13.56MHz)、双频RFID芯片(125kHz和6.8MHz)或低频RFID(125kHz~135Hz)的技术规格,筛选提出适合主要种畜禽个体或小群体的标识技术,然后逐步推广应用RFID电子标签。

而在屠宰环节,则根据屠宰特点,选用900MHz超高频RFID溯源标签。

1.2研制开发标识和识别产品套件

识别产品套件的研制开发除芯片以外,还包括全线动物识别RFID标签产品,同时开发适用于种畜禽RFID标识的标签、二维码、条形码、阅读器及局域网天线系统等。

另外,还要定制开发不同家畜佩戴的RFID或二维码标签,制订相关产品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研究制订信息采集标准、数据接口标准、数据交换协议等;研究开发适合养殖场、道口、兽医检疫、免疫、挤奶站和屠宰场的手持机系统。

1.3编码、赋码、位数与代码转换

本项目在养殖环节按农业部现行标准15位进行编码。而在屠宰环节,当动物进场时,首先登记动物信息(耳标、检疫证等,注意这时候可能有一证多头的情况),形成场内动物信息标识自编号(10位,其中6位年月日+4位流水,如1012050095,可写入到RFID的内部循环标签中)。

宰前检疫:主要是记录单品的检疫结果信息(耳标、RFID场内编号)。

准宰通知:开具准宰通知(产生准宰通知编号,记录耳标、RFID场内编号)。

宰后检疫:主要是记录单品的检疫结果信息(耳标、RFID场内编号),如果肉品异常,该环节除了记录检验结果外,还需记录结果处理信息。

耳标条码转换:主要是扫描耳标号,记录分割数量,生成肉品条码(13位,其中6位年月日+4位流水+2位产品号+1位效验位,如1012050095017,一头动物产生的肉品条码可以相同),系统同时记录加工时间、操作人、生产厂商信息。其编号规则遵从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商品编码规范EAN-13编码标准。

分割环节:根据屠宰分割体的不同,生成对应不同分割部位的分割标签。在分割之前扫描动物标签,根据标签生成对应的分割标签,然后顺序将标签贴在分割体上。

产品流向登记:登记产品流向,同时记录产品销售的接收货主。

打印产品检疫证:按照同一接收货主、同一单品来源打印产品检疫证,本项目可提供批量打印功能。

产品溯源:使用肉品条码或产品检疫证号,可以反向溯源产品流向、屠宰加工、运输、养殖免疫等信息。

1.4制订溯源体系技术标准、技术规范

以主要家畜(牛、羊)入手,研究制订溯源各环节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就是制订从出生、饲养、检疫、交易、屠宰、加工、产品销售等各环节的信息采集数据表、数据格式标准、信息采集标准等;

同时制订产品的标识标准、读取标准、数据传送协议、数据转换标准等;

制订相关产品(RFID产品、二维码产品、识读器、传感器等)的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操作规范。

溯源系统管理规范,就是确定系统用户的登录权限、系统用户权限划分、应用和操作技术标准等。

2相关过程管理

2.1动物的生产管理过程

养殖档案管理:可与农业部追溯体系中央数据库相互融合,查询统计辖区内的动物养殖档案资料。

防疫监督管理:也可与农业部追溯体系中央数据库相互融合,查询和统计辖区内动物防疫登记、产地检疫、运输监督、产品检疫等信息。

公路检查管理:公路运输监督员利用智能识读器对本地和外埠进入本地的动物及产品开展产地检疫和流通检查,本系统可查询和统计公路检查站点通过检查的日期、动物种类、畜主、动物标识等详细信息。

兽药器材管理:可实现对各辖区的兽药器械的申请、发放、领用记录的登记与统计查询管理。

兽医机构及人员管理:实现官方兽医、执业兽医、村级防疫员的人事档案、绩效考核等信息化管理。

行政执法管理:针对行政执法业务的一般程序、简易程序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网络化管理。

风险控制管理:从系统数据库中提取相关计算因子,自动统计预警分析。

2.2良种繁育管理

育种员管理:以育种员证书编号为唯一索引,在系统数据库中建立育种员档案。育种员通过计算机终端填报并上传日常工作信息,系统自动汇总并计算相关绩效参数,为自治区星级评比奖励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源。

知识库管理:主要是对配种、育种、繁殖等技术知识、专家经验的录入、审核、等实现信息化管理。

资产管理:对配种器材、育种器材、冷链设备、冻精销售等资产实现信息化管理。

基因库管理:对遗传基因档案数据的采集、存储、检索等实现信息化管理。

2.3兽药饲料管理

生产管理:对兽医饲料生产企业进行生产制度和业务的管理,包括产品质量制度管理、产品质量合格证管理、生产记录管理、产品标签管理、产品留样观察管理等五大模块。

检验管理:从事饲料、饲料添加剂质量检验机构对检验工作的记录管理,主要包括饲料采样管理、检测记录管理、检验报告管理、检验档案管理等四大模块。

销售管理:销售管理是指销售单位在销售过程中对产品入库、产品出库以及产品去向进行的登记管理。

质量管理:饲料管理部门根据饲料、饲料添加剂质量监督抽查工作规划,可以组织对饲料、饲料添加剂进行饲料抽查,并会同同级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公布抽查结果。

2.4屠宰加工管理

屠宰检疫管理:包括进场报检、入场审核、入场登记、待宰巡视等信息的采集和上传。

无害化管理:包括无害化处理记录表的填报和上传。

证单管理:包括产地证、运输消毒证、耳标的管理和合格证打印,以及产品流向表录入等。

2.5产品检测管理

产品检测管理的重点是对畜产品检测过程和检测结果进行管理。

检测申报:畜产品经销商或购买者将需要检测的畜产品送达检测站(中心),并填写产品来源、名称、规格等,具体功能包括检测样品编号、填写检测申请单。

产品检测:检测机构根据检测申请单和送达的样品进行实物检测,并填写检测过程和结论,具体功能是填写检测报告。

公告结果:检测机构将检测完成的申请单与检测报告进行再次核实,如无意见,即可检测报告,以供网络用户查询,具体功能包括审核报告、报告。

综合查询:按检测类别、检测单号、检测日期等查询检测报告,具体功能是检测报告查询。

2.6奶业收购管理

奶业收购管理的重点是对奶品收购业务流程进行管理。其中:

奶源基地信息管理就是对系统维护奶源基地的规模、下辖奶牛养殖场、相关负责人联系方式等信息的管理。

鲜奶收购管理主要是收购登记(奶站登记收购的鲜奶信息)、电子封识管理(检查电子封识是否完整,且信息是否正确)、远程视频监控、农户身份证管理(通过验证发给农户的RFID身份证,用于对奶源进行检验,确保奶源符合要求)。

行政监督管理实现对生鲜乳收购许可证管理、生鲜乳准运证管理、生鲜乳购销合同的注册与发放管理。

数据统计管理包括收购量统计、运输记录查询、生鲜乳收购许可证查询、生鲜乳购销合同查询、生鲜乳收购站情况统计等。

事实上,通过对奶品奶源乳牛加戴耳标,可实现奶业源头的数字化管理。在奶罐加装RFID标签,可确保奶罐标识的唯一性,实现奶品收购过程中奶品质量的跟踪和可追溯。而在奶罐运输车辆车门加装RFID电子封识,可以保障奶罐运输途中安全无调换。在奶罐运输车辆加装GPS定位和运行轨迹跟踪,可以保障运输车辆的在途安全。奶品包装采用条型码标记,可以实现销售流通环节的产品跟踪以及后续产品的可追溯。

3结语

本畜产品溯源系统目前仍处于开发试点阶段,其实现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随着技术、标准和行业体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仍需要努力攻克核心技术,尽快制定行业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法律规范,不断地将其完善,使示范区整体溯源系统规范化运行后向全疆推广。

参考文献

[1]曹志勇,赵家松,赵金燕,等.畜产品生产中标识技术的融合应用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0(3):371-374.

[2]赵金燕,王白娟,杨秀娟,等.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1(5):149-151.

[3]郑火国,刘世洪,胡海燕,等.食用油产品追溯链编码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9(8):143-145.

生物技术研究报告范文篇12

【关键词】射频识别技术;计算机;物联网;现代物流;应用

TheApplicationofInternetofThingsbasedonRFIDTechnologyinModernLogistics

WeiJuhong

(ShanxiEnvironmentalInformationCenter,Taiyuan030024)

Abstract:Inrecentyears,InternetofThings(IOT)becamearesearchhotspotofcomputerinformationtechnologyfield.InternetofThingsbasedonRFIDhasbeenplayedanincreasinglyimportantroleinmodernlogistics.Inthispaper,overviewedthedevelopmentofIOTandintroducedthekeyapplicationtechnology,suchas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TheapplicationsofRFIDtechnologyinvariousaspectsofmodernlogisticsindustryweredescribed.Finally,pointedoutthemainpointsneedtofocusonandtheproblemsneedtosolveinthedevelopmentprocessofInternetofThingslogistics.

Keywords: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Technology,Computer,InternetofThings,ModernLogistics,Application

1.引言

新一代网络技术——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被视为计算机信息领域内又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应用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巨大的经济价值,必将深刻的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1-2]。目前,世界各主要大国都高度重视物联网发展计划,在物联网技术开发应用将对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的刺激下,国内外掀起了研究开发应用物联网的浪潮。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国)纷纷出台物联网发展计划,进行相关技术和产业的战略布局,美国更是将物联网定位为确立保持美国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2]。2009年,中国总理在视察无锡时提出尽快建立“感知中国”中心,并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纳入重点产业,由此中国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进入快速发展时期[3-4]。

基于无线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技术的物联网技术被首次提出时,物流行业被寄予厚望,以沃尔玛为首的西方大型零售商实施“RFID”战略,以期进一步提高效率,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谋求相对于竞争对手更大的竞争优势[5-6]。全新的物联网应用在现代物流中,必然对物流业仓储管理、供应链管理、配送系统智能化、物流信息化等诸多方面产生重要而深刻影响[7-14]。

2.物联网概述

2.1物联网定义

“物联网”概念由麻省理工学院(Ma

-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MIT)自动识别中心(Auto-IDLabs)的研究人员在1999年提出后,物联网的概念本身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直到现在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和统一的定义。国际电信联盟、欧盟执委会、中国政府等不同组织、机构都对物联网给出了不同的定义[2,4,15]。总的来看,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扩展和延伸,以一定的通信标准、协议为基础,通过信息传感设备,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人到人(H2H)、人到物(H2T)和物到物(T2T)的互连,其核心就是实现物体间的互联,实现物体间信息交换和通信。

2.2物联网发展简介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自动识别中心的研究人员于1999年首先提出了物联网(Inter

-netofThings,IOT)的概念[16],认为物联网是把所有的物品通过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的网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进入21世纪,物联网在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得到了越来越多关注与研究。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国家集团把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应用视为振兴经济、保持全球竞争优势的关键,纷纷推出自己的物联网发展计划,并制定了详细行动方案,在国家层面推进物联网的有序发展[15,17]。

2005年和2008年在突尼斯、法国相继召开了世界信息峰会和物联网大会探讨物联网技术和未来发展愿景等大量物联网相关议题,指出物联网时代即将到来,并会给世界面貌带来深刻的改变[2,18]。

2009年,国际商业机器有限公司(In

-ternationalBusinessMachinesCorpo

-ration,IBM)和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nformationTechnologyandInnova-

tionFoundation,ITIF)共同向撰写的《复兴的数字之路:增加工作、提高生产率和复兴美国的刺激计划》报告指出[17,19],通过增加对信息通信技术投资在短期内就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此报告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进一步刺激了各国发展物联网的热情。同年,在视察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后,中国国务院总理提出“感知中国”理念[20],并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4]中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与应用”明确纳入重点振兴产业,以期加速中国物联网的研究开发和建设。

3.物联网相关技术发展概况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sUnion,ITU)物联网报告,在报告中提出了物联网的四个关键性应用技术[2]: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传感技术、智能技术以及纳米技术。下面就对排在第一位的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做一些简要介绍:

无线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无需人工操作,非接触式的,利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信息,并且可在各种恶劣环境中工作的一种的自动识别技术,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物流等领域。RFID标签存储一个唯一编码来标志现实中的物体,业务流程中产生的与之相关的信息存储在数据容器中,当需要时以该编码作为查询值通过网络获取相关信息[21]。RFID技术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识别速度快,与互联网等技术相结合,就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共享[22-23]。

RFID通常是由3部分组成[24]:(1)标签(Tag):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2)阅读器(Reader):读取标签信息的设备;(3)天线(Antenna):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我国科学家在无线射频识别领域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例如,刘志峰等[25]构建的网络模型,实现了自动化的物品跟踪进程,使产品的跟踪性能得到了优化,安全性能也得到了提高。孔宁等[26]建立的物联网资源寻址的通用层次模型和应用结构模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物联网资源寻址的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4.物联网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

全球物联网研究及建设如火如荼,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在物联网领域的研究也开始加速,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都有了新的突破与进展。物联网技术的雏形就是在物流领域的直接应用,对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的应用,为这个被称作“第三方利润源”行业的发展,国内的科学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对物联网物流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下文将对我国科学家在物联网物流领域的应用研究的做一简单介绍。

王刚等[27],分析了RFID技术在物流中的典型应用模式,从物流信息系统、方位产品物流业模式、第三方综合物流业务模式、快运业务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还详尽分析了一种面向物流仓储管理的RFID系统的组成、流程和功能。

王烨[28],针对时下物流行业运作当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介绍了基于RFID技术条件下物联网的优势,以及在保障安全方面的应用。论文指出物联网技术进步对推动物流行业发展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谢勇等[29],将RFID技术与物联网相结合,利用RFID电子标签作为产品识别的手段,利用物联网来获取入库产品的详细信息并自动生成入库单,针对物流业传统入库管理中存在的两大瓶颈问题——产品识别和产品信息获取,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自动入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原理,对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分析,利用RFID技术实现了一个自动化入库管理系统,提高了产品入库的准确性和快速性,并通过应用实例说明了系统的优点。

梁家海、王登清、黄志雨等[7-9],分别从RFID技术在物流业仓储管理中的各流程、各环节中应用;针对现有仓储管理方面的各种问题,构建智能物流仓储管理系统;高效率实现仓储物流的出入库管理及库内作业等业务管理;并对物联网在物流仓储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前瞻性研究。

严天宝、廖燕、耿雪霏、赵爱平等[5,10-12],从物流行业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对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在优化和改善供应链管理各环节中的应用,包括在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固定资产管理、库存管理、销售、售后服务等诸多方面,研究RFID技术对于优化和改善供应链结构、提高供应链管理绩效、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中所起的作用。

陈丰照,阎芳等[13-14],针对现代物流配送的特点,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配送的系统框架,能有效的提升物流系统效率,并研究了我国物联网物流信息化发展对策。

5.结论

物联网物流的发展前景令人欢欣鼓舞,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物联网物流依然面临着不少挑战,比如RFID标签成本高的问题[30],比如相关国际标准的通用性以及国家安全信息安全问题,以及企业商业机密可能被泄露、窃取[28,31]等等方面,可以说物联网物流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国家层面加大的政策方面的引导和支持,同时也需要各国科学家共同努力攻克上述问题以及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将遇到的各种新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晓静,张晋.物联网研究综述[J].辽宁大学学报,2010,37(1):37-39.

[2]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Union.ITUInternetReports2005:TheInternetofThings[R].2005.

[3]孙其博,刘杰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3(3):1-9.

[4].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2010lh/content_1555767.htm.

[5]严天宝,叶平等.提高供应链透明度的RFID技术——以沃尔玛RFID战略为例[J].物流科技,2008,8:125-127.

[6]武晓钊.物联网技术在仓储物流领域应用分析与展望[J].中国流通经济,2011,6:36-39.

[7]梁家海,陈海.RFID技术在仓储管理中的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2008,24(7-2):247-249.

[8]王登清.基于RFID技术的仓储物流应用研究[J].物流科技,2007,12:30-32.

[9]黄志雨,嵇启春等.物联网中的智能物流仓储系统研究[J].自动化仪表,2011,32(3):12-15.

[10]廖燕,鲁耀斌等.RFID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物流科技,2008,3:115-118.

[11]耿雪霏.RFID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物流科技,2005,7:79-81.

[12]赵爱平,李红陛等.应用RFID技术优化供应链管理的研究[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10:97-98.

[13]陈丰照,姜代红.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配送系统设计与实现[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1,

28(8):19-21.

[14]阎芳,刘军等.物联网环境下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J].商业时代,2011,4:30-31.

[15]CommissionoftheEuropeancommunities,C

OM(2009)278final.Internetofthings—anactionplanforEurope,Brussels.ec.europa.eu/in

-formation_society/policy/rfid/documents/commiot2009.pdf.

[16]Auto-IdLabs./.

[17]朱洪波,杨龙祥等.物联网技术进展与应用[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1):1-9.

[18]高麒鹏.2008欧洲物联网大会关注EPC-global网络构架在经济、安全、隐私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8,11:10.

[19]朱晓荣,孙君等.物联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0]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23(12):1-7.

[21]梁昌勇,陆鑫等.基于云计算的供应链RFID信息服务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1,28(9):

3375-3380.

[22]AKYILDIZLF,etal.Wirelesssensornetworks:Asurvey[J].ComputerNetworks,2002,38:93-422.

[23]陈积明,林瑞仲等.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信息处理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06,27(9):1107-1111.

[24]STANKOVICJA.Real-Timecommunicationandcoordinationinembeddedsensornetworks[J].ProceedingsoftheIEEE,2003,91(7):1002-022.

[25]刘志峰,张宏海等.基于RFID技术的EPC全球网络的构建[J].计算机应用,2005,25(12):14-19.

[26]孔宁,李晓东等.物联网资源寻址模型[J].软件学报,2010,21(7):1657-1666.

[27]王刚,魏凤等.RFID在物流中的应用[J].管理现代化,2006,4:13-16.

[28]王烨.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在物流安全领域的应用[J].科技创业,2010,3:50-52.

[29]谢勇,王红卫.基于物联网的自动入库管理系统及其应用研究[J].物流技术,2007,26(4):90-93.

[30]牟龙芳.物联网技术前景展望[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0,4:11-12.

[31]宁焕生,徐群玉.全球物联网发展及中国物联网建设若干思考[J].电子学报,2011,38(11):2590-

  • 上一篇:病理学意义范例(12篇)
  • 下一篇:<建筑公司的管理体系范例(1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