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传播学螺旋理论范例(12篇)

栏目:报告范文

传播学螺旋理论范文篇1

幽门螺杆菌的流行病学特点

Hp感染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持续性感染,其感染范围广、呈世界性分布,对各年龄组人群均有较高的感染率,在发展中国家其感染率高达70%~90%[4]。Hp感染率在不同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感染率比发达国家高,农村感染率又高于城市。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人群中都有很大差别,Hp感染不仅与社会经济地位,生活贫富,还与受教育程度,居住密度,卫生习惯及密切生活接触等,还可能与吸烟嗜好、饮食卫生、居住条件、卫生条件及卫生习惯有关[5]。在我国处于较低社会阶层的人Hp感染率较高,农村人群Hp感染率明显高于城市[6]。Hp在我国普通人群的感染率可达50%以上,并呈每年逐渐增加的趋势[7]。Hp感染在同一地区,不同居住环境下,感染率存在显著差异,Hp感染率的高低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Hp感染所具有的传染性、致癌性、普遍性和隐蔽性,已对国民健康造成

感染Hp的人是唯一传染源,Hp是一种寄生于人体胃内,口腔牙菌斑,舌苔的螺旋性细菌,主要通过“口-口,粪-口和密切接触”传播[8]。Hp能在人类的胃定植并且在胃内存活数十年甚至一生[9]。另外,从狗、猪、猫身体中也可分离出Hp,这些动物也可能是传染源[10],Hp可通过家蝇携带,污染食物而致Hp传播[11]。Hp能感染人类胃组织,又能从唾液、粪便排出,污染外环境。通过饮水、食物或密切接触等方式进入人体内[12]。同居的人群特别是密切生活的家庭成员,很容易感染和被感染。Hp感染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有关,多数感染者曾经常在外应酬,社会活动较多等多种因素也增加Hp的感染率,而且Hp感染在家庭内有明显的聚集现象,父母感染了Hp,其子女的感染机会较其他家庭高得多,但常常不被重视,人一旦感染Hp后,若不进行治疗,几乎终身处于持续感染中[13]。在医疗过程中由于器械受Hp污染传播也引起重视,其中胃镜检查引起的Hp医源性传播尤为突出[14],日本学者观察到1913939例胃镜检查中有420例检查后1周内发生急性胃粘膜病损,这部分病人检查前血清Hp抗体阴性,镜检后过半数转为阳性,认为病损是内镜引起急性Hp感染引致[15]。防止排泄物的污染,切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对彻底根除Hp和预防Hp感染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认识现状

蔡兰萍等对286例社区居民行胃镜检查者,进行关于Hp感染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对调查表中设定的Hp感染7项基本知识的回答有5项不了解的占60.0%,46.7%的居民希望获得疾病知识并得到健康指导,Hp知识的认知率与文化程度无关[16]。龙晓英等[17]对社区的375例消化性溃疡并Hp感染者并进行Hp的知识调查,发现70.5%的患者对其了解甚少,65.8%检查者对本病的认知度不高,最高的健康认知度就是遵医嘱服药。王岚[18]等在500例接受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71.8%的居民表示没听说Hp会引起非消化系统疾病,61.4%的居民对Hp如何联合用药不了解,64.6%的居民对复查时间完全不了解,53.4%的居民不知道Hp感染如何防治。大量文献显示:广大社区居民对Hp感染知识的知晓率和治疗依从性较低。自Hp被发现,高效抗Hp方案是成功根除Hp的前提,有效的健康教育是防止Hp传播并成功根除的保证,目前,高效的抗Hp治疗方案已趋成熟,但健康教育还不尽人意。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护理现状

综合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住院Hp感染者已经得到内科医师和感染者的认可,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帮助Hp感染者充分了解疾病知识,对该病的预防有重要的作用,缓解感染者的不良情绪,减少复发率[19]。李晓红等通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感染者辅以健康指导和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干预组Hp感染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常规组[20]。季永秀提出做好Hp感染者的治疗,护理干预对提高药物疗效、减少Hp耐药及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21]。李见好的三联疗法配合临床综合系统护理措施能提高Hp阳性消化性溃疡治愈率、提高Hp清除率[22]。健康教育对Hp感染者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3]。钟涛等[24]对六盘山回族地区Hp感染者实施特色化的健康宣教,可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坚持治疗,学会自我保健,帮助回族群众以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从而达到提高Hp根除率的目的。个性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变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院外依从性[25]。刘彦[26]的强化护理干预提高消化性溃疡并Hp感染者遵医依从性。通过出院后随访对Hp感染胃溃疡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干预,提高了胃溃疡治愈率和减少Hp的复发率。胡丽燕[27]研究对Hp阳性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即饮食指导、卫生宣教、心理干预、生活方式指导,用药知识教育等干预措施,结果能有效提高患者依从性,提高Hp根除率。

社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护理展望

目前广大居民对Hp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和Hp本身的耐药性,如何能根治Hp感染问题一直倍受医学专家重视,高效抗Hp方案是成功根除Hp的前提,有效的健康教育是成功根除和防止Hp传播的保证[28~30]。杜泽园的调查显示:83%以上Hp感染者在感染Hp后对Hp的危害、如何防止传染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知识需求很迫切[31]。做好Hp感染者的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Hp传染知识的认识,对患者采取积极治疗对提高Hp根治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要达到根治Hp这个目的,就必须做到有良好的遵医行为,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健康的心理状态,除医护工作者给予积极的监督,加强和提高自我管理护理能力也是一种有效的措施[32]。目前的护理干预只局限Hp感染住院患者,而对病情不需要住院治疗的Hp感染社区居民没有相应的系统干预措施。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建立一种医院-社区-居民为一体的护理干预,对感染者及居民进行科学系统的健康教育,如社区宣传栏,健康宣教卡,电话随访,建立QQ群和微信等方式,使感染者和未感染者掌握相关健康知识,提高了自护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积极参加锻炼,树立健康的心态;提高了感染者的遵医行为,持之以恒,定时复查,降低疾病复发;通过健康干预,家庭全体成员可以从经济、社会心理各方面为患者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且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从而促进感染者的康复。我们的护理行为从医院向社会、社区发展,把护理服务从医院延伸到社会和社区、家庭,使感染者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都得到全面护理,提高感染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和依从性、预防并发症、减少疾病复发及住院率、减轻经济负担,提高感染者生活质量[33]。

参考文献:

[1]胡伏莲,周殿元,贾博琦,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基础与临床[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7:35-43

[2]张继平,14C-尿素呼气试验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J].天津医药,2003,31(8):550.

[3]任建丽.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7):1253

[4]刘志国,刘士林,马俊文,等.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122.

[5]许苏眉,李龙.儿童上腹反复疼痛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2):1852.

[6]汤建华,吕农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液维生素C浓度关系研究[J].临床与实验医学杂志,2007,6(12):1177-1178.

[7]姜萍,丁玲.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2007,24(01):67

[8]童能胜,史瑞燕.2239例体检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监测结果分析[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0,17(4):267-268.

[9]BodeG,RothebbacterD,BrennerH,etal.Detsarenotariskfactorhelicobacterpyloriinfe-ctioninyoungChildren:resultsofpopulationbasedstudyinSouthernGermang[J].PediatrInfectDis,1998,17(5):909-912

[10]GrubelP,HoffanJS,ChongFK,etal.Vectorpotentialofhouseflies(Muscadomestica)forHelicobacterpylori.JClinMircrobiol,1997,35(6):1300-1303

[11]GoodmanKJ,CorreaP,TenganaHJ,etal.HekicobacterPyoriinfectioninthecolumpiaandes:apopulation-based?studyoftiansmissionpathwanys[J].AmJEpidemiol,1996,144(2):290-295.

[12]张军,冯云星.南京地区948例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结果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1,27(8):770.

[13]章金春,张秀英,史文斌.不同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抗体的检测结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3):4731

[14]SugiyamaT,NakaH,YachiA,etal.DirectevidencebyDNAfingerprintingthatendoscopiccross-infectionofHelicobacterpyloriisacauseofpostendoscopicacutegastritis.JClinMicrobiol,2000,38:2381-2382

[15]TytgatGNJ.EndoscopictransmissionofHelicobacterpylori.AlimentPharmacolTher,1995,9(suppl2);105-110

[16]蔡兰萍,杜红,李金梅.胃镜检查者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知晓率程度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6):621-622.

[17]龙晓英,何毅,黄芸等.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旋杆菌知识调查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56

[18]王岚,邹静,彭易,等.13C尿素呼气试验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知晓度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32):54

[19]谷晓凤.护理干预在消化性溃疡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2):718-719

[20]李晓红,白亚丽,王红妍.幽门螺杆菌感染致消化性溃疡患者健康指导及干预对疗效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6):3886

[21]季永秀.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应用抗生素治疗及护理现状[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9):49-50

[22]李见好.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及护理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3,11(8):2137

[23]黄汝明,吴才,闭周坤,等.健康教育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0):117-118.

[24]钟涛,马丽,张晓华,等.特色化健康宣教对六盘山回族地区自然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康复的影响,现代预防医学,2014,41(1):70

[25]张娜,张成芳,甄莉莉.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老年永久人工起搏器置入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14(22):2369-2371.

[26]刘彦,邓嘉,等.强化护理干预对消化性溃疡病人遵医依从性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3,11(6),291:1657

[27]胡丽燕,方年富护理干预对根治幽门螺杆菌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3,11(15),29:21

[28]李梅玲.消化性溃疡病人幽门螺杆菌相关知识认知情况分析[J].护理研究,2006,20(9):776-777.

[29]翁海风,杨建英,汪青云.消化性溃疡病人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中的健康教育[J].全科护理,2009,7(1):85-86.

[30]黄美娟,苏润婵,李红侠.系统化健康教育对提高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传染知识掌握率的效果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10,9(10):39-40.

[31]杜泽园.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5):588-589.

传播学螺旋理论范文篇2

[关键词]产前筛查;梅毒;血清学检测;诊断

梅毒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人类性传播疾病,其病原体主要为梅毒螺旋体,传染性较强,危害性较为严重。梅毒通常可分为先天性梅毒和获得性梅毒,其中先天性梅毒主要传播方式为母婴传播,母体携带的梅毒螺旋体通过胎盘组织传染给宫内胎儿,可能会导致胎儿早产、流产等妊娠不利结局。因此,有必要在产前对孕妇进行梅毒筛查,以便于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减少梅毒的传播,改善妊娠结局。本次研究为了探讨不同梅毒血清检测方法在产前梅毒常规筛查中的应用效果,特于2014年1月~2015年6月选取500例进行梅毒筛查的孕妇进行研究,分别采取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法)、免疫胶体金法、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法)进行检测。现将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4年1月~2015年6月,选取在我院进行产前梅毒常规筛查的500例孕妇进行研究,所有孕妇均进行产前梅毒常规筛查,孕妇的年龄分布于20~37岁之间,平均为(29.67±6.34)岁,孕周为12~32周,平均孕周为(21.94±9.57)周,其中有427例初产妇、73例经产妇。在进行研究前,孕妇及其家属均对研究方法和目的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此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许可通过。

1.2研究方法

分别采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法)、免疫胶体金法、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法)对孕妇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每例孕妇均于清晨空腹状态时采集5mL的静脉血液,以3000r/min的速度进行离心处理,取血清进行检测。具体检测方法如下:(1)TPPA法:使用微量滴管将血清稀释液依次滴入微量反应板的第1~4孔中,每孔均滴入25μL血清稀释液,使用移液管将25μL血清稀释液转移到微量反应板的第1孔中,再以2倍递增的量依次转移到第4孔,未致敏粒子滴入至第3孔中,将致敏粒子滴入至第4孔中,并使用平板振荡器进行30s的振荡,使其混合,加盖,放置于室温中,2h后观察并记录结果。当粒子环增大且外周边缘不规则,或有均匀的凝集形成且呈膜状延伸,表示检测结果为阳性。(2)免疫胶体金法:将血清和胶体金试纸放置于室温中,将试纸带有箭头的一端放置入血清容器中,待10s后,将其平放,15min后观察并记录结果。当试纸的检测线和对照线位置均出现1条反应线时,表示检测结果为阳性。(3)TRUST法:在室温环境中,取0.05mL血清,置入试验卡圈中,均匀涂抹,滴入1滴TRUST试剂液,以每分钟100r的速度轻轻摇晃,8min后观察并记录结果。当试验卡圈中出现粉红色的凝集物质时,表示检测结果为阳性。

1.3观察指标

对比三种单一的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三种方法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

以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和VDRL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作为诊断金标准,显微镜下可见梅毒螺旋体,且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结果为阴性,即确诊为梅毒。敏感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特异度=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准确性=(真阳性+真阴性)/总例数;阳性预测值=真阳性/(真阳性+假阳性);阴性预测值=真阴性/(真阴性+假阴性)。

1.4统计学方法

在SPSS17.0软件中录入数据,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表示为[n(%)],进行x2检验。三组之间的敏感度、特异度等数据采用2×3卡方表格检验,三组与三组联合检测之间的数据采用2×4卡方表格检验。当P

2结果

500例进行产前梅毒常规筛查的孕妇中,有448例孕妇被确诊为梅毒阳性,52例孕妇为阴性。三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均不存在显著差异(x2=0.674、0.400、0.254、0.104、0.085,P=0.714、0.819、0.881、0.949、0.959),但三种检测方法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单一的检测方法(x2=35.953、14.484、50.323、26.975、50.381,P=0.000、0.002、0.000、0.000、0.000)。见表1~2。

3讨论

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入侵机体引发的感染性疾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其临床表现以生殖器官溃疡为主。一般情况下,梅毒可分为先天性梅毒和获得性梅毒,获得性梅毒是指通过传播的梅毒,先天性梅毒是指妊娠期孕妇体内的梅毒经胎盘组织进入宫内胎儿体内引发的梅毒。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梅毒的发病率逐渐增高,通常表现为潜伏性的梅毒,如孕妇携带有梅毒螺旋体,很可能会传染给其宫内胎儿,导致胎儿宫内死亡、胎儿畸形等妊娠不利结局的发生。因此,有必要对妊娠期孕妇进行产前梅毒筛查,以尽早发现孕妇的梅毒携带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临床上检测梅毒螺旋体的方法主要有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法)、免疫胶体金法、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法),其中TPPA法主要是通过对梅毒病原体进行分包处理,采用致敏粒子和未致敏粒子进行对比,观察其凝集反应,以检测梅毒螺旋体,这种检测方法相对较为简单,检测所需时间较少,可在2h内对结果进行判断,通常被应用于大规模的梅毒筛查;胶体金法主要是通过试纸在血清中放置后的反应线出现数目进行判断,操作相对简单,检测较为快速,但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容易出现漏诊;TRUST法主要是通过特制的TRUST试剂液对血清中的反应素进行检测,操作简单,但容易受到机体其它免疫性病变的影响,容易出现假阳性情况。

传播学螺旋理论范文篇3

【关键词】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

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近年来呈现逐渐增多趋势。梅毒螺旋体可侵犯全身各脏器,造成多器官病变、功能失常、组织破坏甚至死亡。实验室检查是诊断和发现梅毒的重要手段,而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对临床准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1]。我们2003年5月至2007年9月分别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后经确诊的梅毒患者进行了梅毒血清学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评价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检测梅毒血清学试验的准确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来源2003年5月至2007年9月对在我院进行性病门诊就诊的后被确诊为梅毒患者治疗前的血标本50份,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观察组采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进行梅毒抗体检测,对照组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梅毒检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一般临床资料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试剂和方法采用梅毒专用混匀器和北京普朗DNX-9620型洗板机,北京普朗DNM-9602型酶标仪。试剂由北医大贝尔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提供。①ELISA法预包被酶标孔中加入待检血清50μl,同时设阴性、阳性对照、质控及空白孔,每孔加入酶标记抗原,置37℃30min,Biocellawl型洗板机上洗板5次,拍干后加入显色剂A、B液各50μl,置37℃10min,加终止液50μl,混匀后在Biocell2010型酶标仪上450nm比色(参考波长630nm),以阳性OD值/阴性对照OD值大于2.1判为阳性;②TPPA法取1∶20、1∶40、1∶80等倍稀释的待检血清25μl加于微量反应板中,于1∶20稀释孔加入未致敏粒子25μl,其余稀释孔分别加入致敏粒子25μl(血清最终稀释倍数为加入倍数的2倍),轻轻混匀后加盖放置于室温2h,以未致敏粒子孔不出现凝集、致敏粒子孔出现凝集判为阳性。

1.3统计学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或校正χ2检验;P

2结果

两种方法梅毒检测符合率的比较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被确诊为梅毒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梅毒抗体检测,阳性检出率为84.00%;采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进行梅毒检测,阳性检出率为100%;两组相比梅毒检测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全身性的、慢性的传染病。梅毒螺旋体侵入人体后,很快经淋巴系统及血液循环播散到全身,任何脏器和组织都可受到危害,其发生和发展过程有相当的规律性,有自愈倾向,但常复发,有些患者感染后长期处于无症状隐性状态。早期除局部性器官可出现下疳以外,无明显病症出现,往往易被忽视。到晚期,梅毒侵犯人体重要组织器官表现出症状时,已造成难以挽救的严重后果;因此早期诊断是梅毒治疗和预后的关键;近年来,我国梅毒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各地性病医疗单位基本上开展了梅毒血清试验,提高了梅毒的诊断水平,血清学试验在梅毒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2]。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优点,为目前公认的较常用的梅毒确证试验[3],被广泛运用于梅毒筛查检测。为了更好地了解梅毒血清学常规试验在诊断中的作用,我们于2003年5月至2007年9月期间采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对后经确诊的梅毒患者进行了梅毒血清学检测,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作为参照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后被确诊为梅毒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梅毒抗体检测,阳性检出率为84.00%;采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进行梅毒检测,阳性检出率为100%;两组相比梅毒检测符合率有明显差异,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检测准确率要明显高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

参考文献

1马蔡韵,蒋理.四法筛查手术前或输血前患者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比较.右江医学,2003,31(4):361-362.

传播学螺旋理论范文

【关键词】人肉搜索沉默的螺旋网络传统媒体

“人肉搜索”是一种利用人工参与来对搜索引擎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甄别、删选、提纯的信息整合方式。由于近年来频频见诸于网络环境,人肉搜索可以说是网络民意一种曲折的反映,纵观网络中历次影响巨大的人肉搜索事件,人们不难看出,网络“人肉搜索”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随着每一个事件背后的主人公被网络强大的“人肉搜索”曝光,人肉搜索对网络下人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是福是祸?很多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本文从沉默的螺旋这一著名的传播学理论入手,来梳理分析网络“人肉搜索”的利与弊。

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最早是由德国人伊莉莎白?纽曼提出,纽曼认为,大多数人在用自己的态度做出选择时会有一种趋同心态,当个人的意见与其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发生背离时,个人会产生孤独和恐惧感。于是,便会放弃自己的看法,逐渐变得沉默,最后转变支持方向,与优势群体、优势意见一致。这种理论也暗合了一种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即一个人的意见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人的想法,依赖于对他人意见的理解。”最终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意见环境”的形成来自:所处的社会环境、大众传媒,而后者的作用更强大。

沉默的螺旋理论提出是在大众传媒也就是电视、纸质媒体如日中天的时代。在如今这个网络铺天盖地的时代,网络传播的特点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传统媒介结构的冲击,已经对该理论提出了挑战。从立论根本上来说,在“沉默的螺旋”假设中起重要作用的是从众心理,但这也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改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从众心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认知失调和对孤独的惧怕。而在网络时代,人们的交往空间随着网络的延伸而无限拓展,人们可以通过在网络中积极地寻找同盟者来消解孤独感,避免了在有限的生活圈子里一旦在意见上孤立就会在其它方面也陷入孤立的尴尬局面,从而大大降低了从众行为发生的动机。此外,由于互联网的平等性、匿名性和不受地域的限制,所以“群体压力”的主、客体都变得模糊起来,因为“由于网络上发表意见实际上是匿名的,‘自己的意见’和‘公开的意见’矛盾的问题就显得不那么尖锐对立。”

在网络人肉搜索事件中,大众媒体的影响在虚拟环境下也被弱化,网络下千千万万匿名的网友成了决定舆论方向的主力军,全部事件的发起、参与、结束的权力由网络决定,那么,是不是就可以断定“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环境下完全不适用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沉默的螺旋在网络环境下依然“给力”,但其表现形式已经发生了改变。

一、行成“气候”的人肉搜索事件,都是社会热点问题,而这些社会热点之所以“热”,则是传统媒体刻意营造的结果

对近几年来网络人肉搜索大事件进行梳理,人们很容易发现:这些事件都与社会热点问题挂钩。网络人肉搜索事件中,数量最多的是反腐问题。“郭美美事件”、“周老虎事件”、“天价烟事件”、“林嘉祥猥亵女童事件”都是因着贴上了“反腐”的标签而被网民无限扩大化,就连一开始只与婚恋问题相关的“3377事件”也因为一方当事人父母的“官员”身份而更加沸沸扬扬;数量排名第二位的是婚恋问题,婚姻家庭的稳定是直接关系到每一个社会个体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再加之电视、电影、报纸这么多年来在婚恋问题上“大力”渲染,让婚恋问题在网络中也成为焦点,人肉搜索大事件中也有相当比例直接与此相关,“铜须门事件”、“3377事件”、“死亡博客事件”、“原配假死事件”都因为直接触及到婚姻家庭的稳定这一点,而激发了绝大多数网友尤其是女网友的“热情”,人肉“第三者”成了网络上最火爆的话题,网络下的战火终于燃烧到了实际生活中。

反腐、婚恋这两大社会热点成为当今网络人肉搜索的主要内容,而这些内容,并不是网民决定的,是由媒体决定的,可以说,正是因为媒体平日的渲染,才让个别事件脱颖而出,成为人肉搜索的热点。

二、在网络中,汹涌澎湃的网民优势意见是沉默的螺旋中上升的力量,与此同时,在网络中充当沉默的一群是两拨人:一拨是与主流网络意见背道而驰的弱势力量;另一方则是同样与主流网络意见相悖的公共媒体

以2007年轰轰烈烈的“3377事件”为例,这一事件的起因仅仅是小三(网友称为33)在博客辱骂前妻,在轰轰烈烈的网络吵闹中,因为一方当事人的隐私触及到这根高压线,引爆了网民“反腐”神经。事件最终大爆发,网民开始行动,人肉搜索至此才真正达到“大爆”的程度。

在整个论战过程中,网络主体意见很统一,这种强大的统一挤压了其它不同意见,在“众口一词”的压制下,其他意见都被湮没、孤立,成为“无足轻重”的一群。

如果说个别网民处于弱势,那么有着强大优势的公众媒体在汹涌的网络主流意见面前的弱势表现,更让人们意识到,在网络的世界里,网民优势意见才是“沉默的螺旋中上升的力量”。还以“3377”事件为例,《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都在这次事件中充当了网络优势意见的对立面,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中国网民道德声讨第3者遭网民质疑是群氓》,间接批评网友太过火。但在轰轰烈烈的声讨大楼中,这片报道没有激起半点火花,基本“无人问津”。真正当“反面”激起火花的是北京青年报的报道——《网络声讨走入现实》,这篇报道因为与网络优势意见背离得太明显,而被声讨大楼足足讨伐了好几页,写这篇报道的记者也遭到“人肉搜索”,个人隐私受到侵犯。面对网友的咄咄逼人,在“越来越大声疾呼的强势网友”面前,纸质媒体成了弱势,成了沉默的螺旋中“越来越沉默的一群”。

三、网络“意见环境”的形成,社会环境是因,网民优势意见是果。社会环境决定了哪些新闻有可能形成强大的舆论,网民优势意见一旦形成,多数网民为了规避“压力”,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

传播学螺旋理论范文篇5

关键词:婚检;梅毒螺旋体;胶体金试验

【中图分类号】R75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056-01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TP)引起的一种全身性、慢性性传播疾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很强的致病性,主要通过性接触和垂直传播。近年来,我国梅毒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区域分布逐渐扩大[1]。因此,为了保证出生人口健康、母婴健康,婚检中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是提高人口素质的第一道防线,也是预防疾病、维系婚姻家庭幸福的重要保障。本实验采用胶体金法,对2010年榆中县妇幼保健所婚检的5840人进行了梅毒螺旋抗体的检测,对不同人群、不同地区的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样本来源:2010年榆中县妇幼保健所婚检的5840人(次),年龄18-35周岁。

1.2试剂与仪器:试剂盒主要由塑料片材、包被了梅毒重组抗原的硝酸纤维素素膜、包被了梅毒重组抗原-胶体金结合物的聚酯膜、滤纸、玻璃纤维以及外面的塑料盒组成。缓冲液主要由15Mm/LpH7.4的磷酸盐缓冲液组成。

1.3实验方法:ACON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试剂(胶体金法)采用高度特异性的抗体抗原反应及免疫层析分析技术,试剂含有被预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T)的梅毒重组抗原和包被在金标垫上的梅毒重组抗原胶体金颗粒。测试时,血标本滴入试剂加样处,血标本与预包被的胶体金颗粒结合的梅毒重组抗原反应。然后,混合物随之在毛细效应下向上层析。如是阳性,胶体金重组抗原在层析过程中先与标本中的梅毒抗体结合,随后结合物会被固定在膜上的梅毒重组抗原结合,在测试区内(T)会出现一条紫红色条带。这条带是梅毒重组抗原-梅毒抗体-金标粒子的复合物在膜上结合形成的。如是阴性,则测试区内(T)将没有紫红色条带。无论梅毒抗体是否存在于标本血样中,一条紫红色条带都会出现在质控区内(C)。质控区内(C)所显现的紫红色条带是判定是否有足够标本,层析过程是否正常的标准,同时也作为试剂的内控标准。

1.4统计学分析: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010年榆中县妇幼保健所婚检的5840人次中,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的14人次,阳性率为0.24%。

2.1人群分布特征

2.1.1性别分布: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的14人次中,男性11例,女性3例。男女比例3.67∶1。

2.1.2职业分布:梅毒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的14人次中,外出打工及待业无业员7例,占抗体检测阳性人数的50.0%;其次为不愿透露真实职业信息人员5例,占抗体检测阳性人数的35.7%;农民2例,占抗体检测阳性人数的14.3%。

2.2地区分布特征:梅毒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的14人次中,和平镇(4例)、城关镇(3例),占到全部阳性结果的50%。折线图主要用于连续性数据表述趋势。

3讨论

3.1我所2010年婚检对象中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阳性率为0.24%,远高于大多数欧洲国家小于2/10万的阳性检出率[2],已反映出榆中县较严重的社会和医学问题,同时也极高的增加了胎传梅毒的发生几率,是对优生优育的极大挑战。

3.2榆中县梅毒流行情况在不同人群中差异较大,在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的14人次中,男性人数(11人)明显多于女性人数(3人),这与全国梅毒患病数男性多于女性相符[3]。职业分布显示,外出打工及待业无业员占抗体检测阳性人数的比例最大,为50.0%,农民所占比例最小,为14.3%。表明人口流动性增大,人群性观念的改变等因素与梅毒发病率上升有很大关系,外出打工及待业无业员总体文化程度低,性病防治知识缺乏,无自我保护意识,使得这类人群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检测所占比例最高。提示在这类人群中加强性教育,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3.3地区分布显示,城关镇、和平镇梅毒抗体检测阳性率占到50%,这与人口流动集中和发展程度有一定关系。城关镇、和平镇为榆中县两大乡镇,位于交通繁华地段,人口流动集中。高崖镇和银山乡位于山区,教育落后,外出打工人员多,梅毒抗体检测阳性率仅占7.14%。

3.4有研究表明,如果母亲的梅毒抗体呈强阳性,则胎儿有70%的感染机会,如果呈弱阳性,则胎儿有10%的感染机会。如果孕早期检查发现梅毒抗体阳性,在孕早期和孕晚期各做一个疗程的治疗,可以使孩子不发病或者病情减轻[4]。梅毒抗体检测是婚检的必查项目,检出潜伏梅毒并通过有效的治疗可消除潜在传染源,控制梅毒的传播,对控制胎传梅毒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婚检是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优生优育的重要措施。有针对性、经常性地开展生殖保健知识的宣传,使每一位育龄妇女了解婚前医学检查是优生优育、预防梅毒的重要措施[5]。

参考文献

[1]刘建霞.梅毒实验室诊断[J].哈尔滨医药,2005,25(1):51

[2]DrusinLM.IntJSTDAIDS,1996,7:7-9

[3]于小兵,严军华,许亚平,等.1998-2007年浙江省梅毒流行病学分析[J].疾病监测,2008,23(10):619-621

传播学螺旋理论范文篇6

[关键词]梅毒螺旋体阳性;C反应蛋白;一氧化氮;诊断

[中图分类号]R37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2(c)-0112-02

梅毒由密螺旋体苍白亚种(Treponemapallidumsubsp,T.pallidum)引起,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梅毒孕妇可通过胎盘感染后引起胎儿患先天性梅毒[1]。近年来我国梅毒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形势严峻[2]。梅毒螺旋体的特异性对梅毒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本文通过检测梅毒螺旋体阳性患者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一氧化氮(NO)含量探讨它与梅毒螺旋体阳性的关系,得到了以下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样本均为我院2010年6月~2011年12月环状形卡片检验螺旋体阳性并且滴度大于1∶64的患者,符合以下条件:无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及肿瘤、糖尿病、高血压。入选患者65例,其中,男35例,女30例;平均年龄(39.0±6.8)岁;治疗方法为肌内注射头孢曲松钠,1.0g/d,10d为1个疗程;对照组选取同期体检正常者70例,其中,男41例,女29例,平均年龄(40.0±7.3)岁。因各种原因未能完成治疗的病例不做计算。

1.2检测方法

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所有梅毒患者(滴度小于1∶16)及健康人群于清晨空腹抽取5mL血液(采血前24h禁酒,空腹12h后取静脉血),分离得到血清后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测定CRP和NO水平。CRP测定试剂盒购于上海伊利康公司,测定方法为免疫比浊法,一氧化氮试剂盒购于南京聚力公司,测定方法为硝酸还原酶法。

1.3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如表1所示,经检测螺旋体阳性的梅毒患者组CRP和NO水平分别为(33.5±6.2)mg/L、(137.2±20.1)μmol/L,远高于正常对照组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梅毒螺旋体入侵机体后,炎症反应明显,导致CRP和NO急剧上升。具体见表1。

由表2可见,经过治疗后,梅毒患者组的CRP水平为(11.9±3.2)mg/L,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炎症有很大程度的减轻;NO水平则有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梅毒的实验室诊断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检测梅毒螺旋体病原体;另一种是梅毒血清学实验检测抗体;梅毒螺旋体进入人体后,一方面可刺激感染组织的体液及细胞免疫;另一方面螺旋体可直接损害机体,造成局部组织的损伤,使细胞的线粒体释放出来,通过磷脂刺激机体产生磷脂抗体[4]。

C反应蛋白是人体内发生感染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在健康人群体内的浓度很低,但在人体受到相应刺激后(如机体损伤、炎症等),浓度会迅速增加。在急性感染和机体损伤后,C反应蛋白的血浓度会急剧升高,可达机体正常水平的1000多倍,是目前临床上最有效的急性时相反应指标。

CRP具有调理和凝集的作用,它可以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刺激单核细胞表面组织因子的表达以及其他免疫调节功能。因此,CRP的高低与疾病的炎症反应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有炎症存在时CRP会显著升高[5]。C反应蛋白的含量与梅毒螺旋体阳性密切相关,因此可通过监测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以提示梅毒螺旋体感染的轻重程度及治疗效果[6]。

NO在哺乳动物的各种细胞和组织中均有生成,它广泛参与到体内的各种重要生理活动,过量或合成失调时,会使机体出现炎症。因此,梅毒患者血清NO明显升高,是与螺旋体感染后产生的炎症有关,是临床诊断梅毒螺旋体阳性的重要生化指标[7]。

本研究表明,螺旋体阳性的梅毒患者血清CRP和NO水平均远高于健康人的水平,经过治疗后患者体内CRP水平明显降低而NO水平显著提高,因此血清CRP和NO含量可作为临床梅毒的一种重要生化监测指标,来判断梅毒螺旋体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对梅毒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立新,曾劲峰,许晓绚,等.血液筛查中梅毒实验方法适用性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27(2):116-117,120.

[2]唐跃华,谢健敏,刘建辉.ELISA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的临床应用评价[J].河北医学,2012,18(1):57-59.

[3]粱翠玲,郑小帆,黄英举.梅毒326例流行因素分析[J].广西医学,2011,33(2):241-242.

[4]贾月琴,季必华.梅毒螺旋体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J].安徽医学,2005,26(5):453-454.

[5]王卫明,单其俊,曹克将.C反应蛋白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5,26(1):74-76.

[6]迟延芳.梅毒螺旋体阳性患者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意义[J].河北医学,2012,18(1):57-59.

传播学螺旋理论范文1篇7

【摘要】梅毒作为性传播疾病的一种,其发病率近年来在我国呈明显上升趋势,对梅毒的早期诊断有利于指导临床及时治疗,对于控制梅毒的蔓延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目前临床实验室常见的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进行简单的综述,并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有利于实验室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相对性价比高的检测方法,同时指导临床医师正确认识梅毒的血清学检测报告,从而实现对梅毒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关键词】梅毒;血清学检测;梅毒螺旋体抗原;反应素

目前临床主要依赖血清学检测结果来实现梅毒诊断的早、快、准。梅毒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多种多样,这方面以前曾有多篇文章报道过,但基本上是侧重于就其中几种检测方法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本文拟就当前梅毒常见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做一个较为通俗详尽的阐述。

依据所用抗原的不同,梅毒的血清学检测主要分为两大类:

1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

为非特异性抗体检测试验。梅毒螺旋体一旦感染人体,宿主迅速对螺旋体表面的脂质做出免疫应答,在3~4周左右产生抗类脂抗原的抗体(反应素)。这些抗体主要是IgG和IgM型混合抗体。反应素对机体无保护作用。未经治疗的病人,其血清内的反应素可长期存在,经适当治疗后可以逐渐减少至转为阴性。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主要就是测定血清中的抗心磷脂抗体,故可用于疗效观察、判断复发及再感染。但是感染梅毒后,心磷脂抗体出现晚于特异性螺旋体抗体,晚期梅毒时此类抗体又部分转阴。因此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不适于诊断一、三期梅毒,潜伏期梅毒也不敏感。另外此类试验的特异性稍差,有生物学的假阳性反应,如疟疾、麻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回归热、鼠咬热等疾病,都可能引起假阳性。目前多数医院仅将其列为梅毒的常规筛查试验。

1.1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是从牛心肌中提取的心拟脂,适量加入胆固醇及卵磷脂以提高敏感性,通常称这种抗原为心拟脂抗原。VDRL试验属于微量玻片法,可作定量及定性试验,需用显微镜读取结果,是唯一推荐用于检测脑脊液反应素的试验,对诊断神经梅毒具有重要价值。1.2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所用抗原为标准的牛心肌脂抗原,是VDRL抗原的改良,敏感性及特异性与VDRL相似,优点是肉眼即可读出结果。该方法操作简便、迅速,适用于大量标本检测,进行梅毒的筛查。缺点是当抗体含量过高时,易出现假阴性反应,即前带现象(prezonephenomenon),导致漏检,对潜伏期梅毒、神经梅毒不敏感。1.3不加热血清反应素玻片试验(USR):所用抗原也是VDRL抗原的改良,敏感性及特异性与VDRL相似。血清不需加热灭活,节省操作时间,但主观性强,易出现漏检。

1.4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所用抗原是从牛心提取的心磷脂和从鸡蛋黄提取的卵磷脂及胆固醇,试验结果清晰易读,简便快速,稳定性好,TRUST法比RPR、USR效价测定高一个滴度[1],缺点是许多因素影响结果,如高脂血症和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的血清均可干扰而出现假阳性结果[2]。

2梅毒螺旋体(TP)抗原血清试验

采用梅毒螺旋体作抗原,是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这种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一般用作确认试验,用以检测血清中抗梅毒螺旋体IgG或IgM抗体,该抗体即使患者经过足够治疗,仍能长期存在,甚至终身不消失,血清学反应持续阳性,因此不能用于疗效观察。2.1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利用间接血凝法测定人血清或血浆中的梅毒螺旋体的特异性抗体,只要有微量的抗体(血清通常用作1∶80以上稀释)就可使致敏的红细胞发生凝集作用。试剂制备过程排除了各种非特异性反应,因此TPH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是目前国内许多医院常用的梅毒血清确认试验。缺点是试剂成本较高,操作较繁琐,且易发生自凝现象和生物学假阳性。

2.2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原理与TPHA基本相同。TPPA试验用梅毒螺旋体致敏的明胶颗粒替代TPHA试验中致敏的红细胞,此致敏颗粒与人血清或血浆中的梅毒螺旋体抗体结合,产生可见的凝集反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有文献报道[3],TPPA的特异性为96.9%~99.8%,敏感性达90%以上。

2.3梅毒快速检测试纸条:是根据双抗原夹心免疫层析原理,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包被TP重组抗原,在玻璃纤维上吸附胶体金标记TP重组抗原,样品中的TP抗体首选与金标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顺膜渗透至包被反应区,与包被TP抗原结合,形成由胶体金抗原-TP抗体-抗原组成的紫红色反应带。本法简单,快速,特异性好。

2.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近年来随着梅毒螺旋体基因工程抗原的研制成功而建立的方法,同时利用酶的放大系统,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其测定梅毒螺旋体感染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均在99%左右[4]。采用双抗原夹心法,将梅毒特异性抗原包被在微孔板上,同时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故可用于早期诊断。TP-ELISA方法操作简便,不受样本中纤维蛋白和溶血等影响,一次可进行批量样本的检测,用酶标仪分析,客观准确,结果便于保留及标准化管理,可用作筛查和确认试验。因此TP-ELISA方法被公认为梅毒血清学诊断实验的首选方法。其它诸如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梅毒螺旋体免疫印记试验,梅毒基因诊断技术等血清学检测方法由于对实验室的要求比较高,检测时间较长等因素,限制了他们在医院的推广应用,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3讨论

梅毒作为性传播疾病(STD)的一种,其发病率近年来在我国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和医学问题。选择一种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的检测方法来及早、准确地诊断梅毒尤为重要。而梅毒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检测方法其临床意义又不尽相同。调查显示多数临床医务人员甚至于部分检验工作者对这方面都感到困惑。鉴于此,文章较为详尽地阐述了当前梅毒常见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旨在帮助相关人员在熟悉各种检测方法后,能够根据自己的检测需要和实验室的客观条件选择相对敏感、准确、全面的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1]董雅荣,李桂娥,马季,等.TRUST与USR、RPR在梅毒筛选试验中的对比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4,8(2):114-115.

[2]李钰.两种梅毒血清学试验的检测结果比较[J].广西预防医学,2001,7(2):122.

[3]孙立平,陈胜明.两种梅毒检验方法的适用性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2,15(4):247-248.

传播学螺旋理论范文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互联网;挑战;弱化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4月22日

20世纪末,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互联网也以磅礴的气势加入了大众传播行列。到了21世纪的今天,它已经成了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全球信息系统。互联网拥有的实时性、多媒体性、交互性、全球性、信息检索便利性、信息内容海量性等特征已经使互联网成为了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大众传播形式。我们在尽情享受着新的传播形式给我们的现代生活方式、思维角度和价值取向带来了深刻变化的同时,也在思考在互联网的虚拟环境中,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是否还存在?如果还存在,又是否发生了什么样的新变化?本文以“沉默的螺旋”理论为例,探讨互联网时代该理论发生的新变化。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概况

“沉默的螺旋”现象是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在1965年联邦德国进行议会选举时注意到的,并且在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在某一特定时期,大众传媒所持有的观点在社会中占据强势地位,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大众传播营造出来的“意见环境”,以一种群体压力的无形力量作用于个人身上。受众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往往会先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考察,寻求自己与被社会广泛接受的观点和行为模式是否一致,当发现自己属于大多数意见时,受众便会坦然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反之,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弱势意见时,便会趋向保持沉默或放弃原有的观点,因为人的社会天性都是害怕被孤立而受到社会的惩罚。一方的沉默会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反过来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转向沉默或改变意见,如此循环往复,就会形成一方声势越来越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的螺旋过程。这就是“沉默的螺旋”理论。

在这一过程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尺度和它所认为的社会规范去有取舍地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传播。当媒介以议程设置式的方式把社会议题植入大众的头脑,在受众的头脑里形成的反映和现实情况又有着区别。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网上形成的舆论一方面是网上媒体设置的议题,还有就是一部分情绪比较激动的网民在宣泄自己的情绪或者频繁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网上的“舆论”并不等于现实中的民意,可是网络的渗透性使得社会中的大部分人都错误地把网上舆论与民意等同起来。他们误以为这就是“社会大部分人的意见”,而自己不能与众不同,这种“意见环境”带来的群体压力容易使得个人改变自己的想法附和对方,或者保持沉默不说话。

二、“沉默的螺旋”遭遇双重挑战

“沉默的螺旋”的提出为传播学效果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重新阐述了大众传播的强效果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该理论也受到了理论界和时展这两方面的挑战。

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一种意见一旦具备了这样的性质就会产生一种强制力,公开与之唱反调就会陷于孤立状态,为了免于这种制裁,人们只有在公开的言行中避免这种冲突。所以,“沉默的螺旋”的重要理论前提之一就是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种方式正在慢慢改变。网络传播不同于以往的传统传播方式,在网络这个虚拟环境中,人们通过交互式来传播信息,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所以,在网上很容易找到自己所持观点的支持者。无论是多是少,这种害怕被社会孤立的恐惧慢慢减少。更进一步说,如果观点的持有者是比较权威的个人或专家,那么这个观点依旧能起到影响作用。所以,这种“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是有条件的。

网络的发展,使得任何一个社会的话题一经网络传播就有放大的效果。“小悦悦”事件中的视频在网上迅速传开,引发了关于人性冷漠的深层次批判的道德大讨论,矛头也指向那18位视而不见的冷漠路人。所以,对于社会伦理道德或者行为规范的问题上,“意见环境”的压力对于个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但是对于一些技术性、程序性的问题,譬如科学自然来说,我们都知道有这么一句话:真理往往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意见环境”带来的压力就显得没那么有效了。所以,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少数人的作用。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传播具有的数字化、多元化、多媒体化、实时性、交互性、虚拟性等特征,带给人们更大程度的交流与自由表达的空间。人们可以浏览海量的信息,可以在网上建立自己的博客,可以建立自己的联系网,运用QQ等即时聊天工具与他人进行交流;可以拥有自己的微博,可以进入各大论坛贴吧,可以在网上直抒胸臆,发表自己的言论。但是,网络这个平台所提供的只是一个“虚拟环境”,任何人,不论年龄、职业、性别、国籍都可以在这个网上搭建与他人沟通的平台,所以网络传播就有了一个新的特点——匿名性,没有人知道你是谁。这就使得个人表达意见更为大胆,极少顾及社会规范约束,因为在网上无需对自己的言行承担心理上的负担。这就否认了“沉默的螺旋”理论中的“舆论会产生一种强制力,公开与之唱反调就会陷于孤立状态,为了免于这种制裁,人们只有在公开的言行中避免这种冲突”的重要理论前提。因为在网上人们往往容易袒露真实的自我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无需惧怕来自群体的压力。但是,社会孤立的动机在网上就不存在了吗?人们在网上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那是因为可以匿名,没有人知道你是谁,所以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作为社会中的人一旦跑到了虚拟的世界,还是会把现实世界中潜在的意识带来虚拟环境中,这恰恰反映了人还是害怕被孤立的心理机制,正因为没有人知道你是谁,如果别人知道了,恐怕就不会这么随心所欲去发表意见了。所以说,在网络中人们害怕被孤立的心理动机还是存在的。

再者,有些人说由于“匿名性”的特点,个人不再有被孤立的恐惧,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就不存在着“沉默的螺旋”理论了,笔者认为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匿名性”只能说可以营造宽松自由而没有群体压力的平等交流空间。我们或许有过这样的经历,如果你是一个善于表达自己意见的人,那么你就会喜欢在各大贴吧、论坛上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如果你是一个不喜欢表达自己意见,或者说你根本就不善于,只是一个比较没有立场的人,那么当你在浏览别人博客或者论坛时,有可能只是匆匆一瞥,并没有在上面发表意见的习惯。郭美美事件为什么能短时间内形成社会热点呢?那是因为网上骂声一片。其实认真一想,被认为“多数意见”的一方无非就是那几个观点,言辞激烈,而那些本来就没有什么想法的人,要么受影响后也开始加入批判阵营,要么继续保持沉默,这样就造成“多数意见”一方的增势,而另一方继续保持沉默或者附和。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沉默的螺旋”在网络环境下还是存在的,只是这种功能弱化了。

三、互联网时代,“沉默的螺旋”继续旋转

网络的发展使过去被看成小人物的受众,一跃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使得沉默者不再沉默。但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并没有使“沉默的螺旋”消失,只是弱化了它的这种功能。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传播技术的每一次更新都会对传统媒介和理论造成一定的冲击,就如同网络媒介的出现并没有取代报纸、广播、电视一样,“沉默的螺旋”传统大众传播理论继续旋转,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传播学螺旋理论范文1篇9

【摘要】目的: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从临床样本中检测出梅毒阳性结果中的假阳性。方法:用ELISA检出阳性552例,再用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进行确认。结果: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检出阳性536例,阴性16例,ELISA假阳性率2.84%。。结论:为提高梅毒检测准确性实验室使用ELISA检测后阳性样本用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检测是较好的选择。

【关键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假阳性.

【Abstract】Objective::analysisof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fromclinicalsamplestodetectsyphilispositiveresultinfalsepositives.Methods:ELISAwaspositivein552cases,andTreponemapallidumantibodygelatinagglutinationtest(TPPA)forconfirmation.Results:theantibodytoTreponemapallidumgelatinagglutinationtest(TPPA)werepositivein536cases,16caseswerenegative,ELISAfalsepositiverate2.84%..Conclusion:inordertoimprovetheaccuracyofdetectionlaboratorydetectionofsyphilisusingELISAafterpositivesamplesusingantibodytoTreponemapallidumgelatinagglutinationtest(TPPA)detectionisabetterchoice.

【Keywords】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falsepositive.

梅毒是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近年来梅毒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感染率逐年增长对我国人民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性传播,早期梅毒有较强的传染性。血清学检测是诊断梅毒的重要依据之一,它在梅毒的诊断、治疗及研究方面均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验具有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的特点,但也存在假阳性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ELISA检测梅毒抗体引起假阳性结果可能的原因。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06年7月至2011年4月期间我院住院病人、体检及部份门诊病人共552人。其中男328人,女224人。

1.2试剂:试剂盒为上海科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产品双(抗原夹心一步法),;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凝集法诊断试剂为日本富士生物株式会社生产。

1.3仪器:北京天石SM3型酶标仪,北京天石ZMX-988B型洗板机

1.4方法:所有试验均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和判断,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记录病人的性别、年龄、诊断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ELISA法阳性552例,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阳性536例,阴性16例。ELISA法阳性率为97.16%,假阳性率2.84%。

3讨论

3.1技术因素:

3.1.1标本处理不当,抽血后标本抗凝不完全和采血管中添加物的影响[1],纤维蛋白容易析出,粘附在板孔形成纤维蛋白薄膜或絮状物,堵塞洗板机针头,造成洗板时清洗不干净,酶残留在相应的板孔中,使吸光度(0D)值偏高,造成假阳性结果。

3.1.2标本溶血后释放出来的血红蛋白有极少量非特异性吸附到反应孔上,而这种非特异性吸附的量随着溶血程度增加而增加,在洗板不彻底的情况下血红蛋白中亚铁血红素依靠过氧化物酶样活性作用于底物,使其显色从而导致样本OD值升高[2]

3.1.3标本被细菌污染,一些细菌内含有辣根过氧化物酶会产生非特异性干扰,造成假阳性。

3.2操作因素:洗涤过程中有溢出现象,使强阳性标本的反应液污染临近的阴性孔而出现假阳性;洗涤时间短或洗涤次数少,使洗涤不充分,板孔中酶试剂残留而出现假阳性;底物液反复使用被污染或受到强光照射时间过长也会出现假阳性;

3.3疾病因素有些疾病如其他螺旋体感染、淋巴肉瘤、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丙型肝炎、肝硬化、海洛因成瘾、妊娠等可使患者体内含有治疗性抗体、嗜异性抗体、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甲胎蛋白等。这些特殊成分在反应过程中有一定的吸附作用,产生假的显色反应而出现假阳性。

3.4年龄因素有些老年人梅毒检测结果阳性,而无临床症状,也无发病史和疾病接触史。老年人容易出现免疫功能的异常,易产生一些针对连接用的白蛋白的抗体或一些异常蛋白质而干扰了检测的结果出现假阳性。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具有高度敏感性、特异性[3]、检测费用低等的特点被许多医疗单位采用,近年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梅毒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也有假阳性。彭明喜[4]认为这种假阳性主要是来自技术性原因,所以对于ELISA检测阳性的标本应用TPPA法进行确认,以减少误诊率。

参考文献

[1]许斌.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影响因素的探讨[J].临床检验杂志.2000,18(4):232.

[2]陈志坚,梁余莉.标本溶血对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影响[J].广西医药,2006,28(9):1437.

[3]叶顺章,张木有主编.现代性传播疾病实验诊断技术[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9,4-13.

传播学螺旋理论范文篇10

【关键词】梅毒螺旋体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乳胶法;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

中图分类号R75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5)35-0084-02

doi:10.14033/ki.cfmr.2015.35.040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的性传播疾病,可引起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损害。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全球范围内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在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发病率更高,我国的梅毒发病率也逐年增加[1]。梅毒的主要诊断依据临床表现、镜检病原体和血清学实验。镜检病原体敏感性差,很少应用。因而梅毒血清学实验已成梅毒诊断最主要的实验室检查方法。为此,笔者用适合基层医院使用的梅毒螺旋体抗体乳胶法(TP)和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RPR)对129例疑似梅毒标本进行检测,并用TPPA进行确诊,探讨TP和RPR检测的临床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129份标本来自2011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部、泌尿外科和妇科门诊就诊的疑似梅毒患者。其中男80例,女49例。

1.2试剂

TP试剂盒由艾博生物医药(杭州)有限公司生产;RPR试剂盒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成产;TPPA试剂盒由日本富士株式会社生产。

1.3方法

所有试剂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检测结果由两人独立判读。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配对资料字2检验,P

2结果

2.1TP法与RPR法检测结果比较

129例疑似梅毒患者血清标本TP阳性84例,RPR阳性41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6.2,P

2.2三种梅毒血清学实验结果比较

129例疑似梅毒患者,以TPPA为确诊方法[2]来比较,TP法检测的灵敏度为95.3%(81/85),特异度为93.2%(41/44),总符合率为94.6%(122/129),与TP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P>0.05)。RPR法检测的灵敏度为42.4%(36/85),特异度为88.6%(39/44),总符合率为58.1%(75/129),与TPP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5.9,P

3讨论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绝大多数通过性传播[3]。梅毒螺旋体感染机体后可产生特异性抗螺旋体抗体和非特异性抗类脂质抗体[4]。抗体于感染后约两周可检测出,TP法使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及乳胶标记免疫层析分析技术检测特异性梅毒抗体,本研究以TPPA为确诊实验,TP法检测的灵敏度为95.3%(81/85),特异度为93.2%(41/44),说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TP法也存在一定的假阳性,主要是由于既往感染产生的IgG类抗体持续存在,或对人不致病的密螺旋体感染诱导机体产生与梅毒螺旋体交叉反应的抗体[5]。RPR法检测血清中的梅毒非特异性类脂质抗体,RPR法法检测的灵敏度为42.4%(36/85),特异度为88.6%(39/44),可见该方法灵敏度较低,特异性较好。该方法出现生物学假阳性,主要由于其他原因破坏机体的过程也可产生类脂成分,见于生理性妊娠、病毒性肝炎、上呼吸道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炎等[6]。梅毒在治疗过程中RPR滴度逐渐下降,治愈后或疾病处于非活动期时转阴。故不能单独根据RPR的阳性诊断梅毒,但RPR可用于观察疗效、是否复发和再感染。本文RPR法总符合率58.1%,也证实该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表1结果表明,TP对梅毒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RPR。RPR阳性率较低是由于非特异性抗类脂质抗体迟于特异性抗体出现于血清中,而晚期和治疗后梅毒的非特异性抗体可消失[7]。TP法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也较RPR法好且与TPPA有较好的一致性,表2的结果印证此点。TP法和RPR具有操作快速简便,可分批或单人检测,结果容易观察、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的特点,故在国内基层医疗机构广泛使用。因此,联合检测TP和RPR结合临床(不洁性史、病史、治疗史、症状和体征)综合分析,排除假阳性及假阴性,以做出正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SrisupanantM,WiwanitkitV.ScreeningforsyphilisbyserologyofThaiworkersgoingabroad[J].travelMedInfectDis,2009,7(3):169-170.

[2]金淑芳.基层医院TPPA与RPR联合检测对梅毒患者的诊断价值[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4,32(1):70-71.

[3]魏方,张鹏.ELISA法与TPPA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相关性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5):651-652.

[4]陈月香,初开秋,周淑华.三种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试剂的对比分析[J].临床医学,2004,24(6):64-65.

[5]余修中.两种快速梅毒血清学实验的临床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5):2100-2102.

[6]薛黎,曹文艳,曹玲,等.评价3种梅毒检测方法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29(9):1037-1038.

传播学螺旋理论范文篇11

经过基因组测序,科学家证实这具遗体属于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最早从近东迁移到欧洲的农民的后裔。在现代欧洲人的基因组中,有50%至60%都来自这个古老的移民群体。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自然形成的木乃伊,这具遗体为我们提供了探究移民问题以及欧洲人类发展史的独特视角,科学家将其命名为冰人。

冰人对研究人类迁移的贡献不止于此。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在冰人的胃里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这种细菌已在它唯一的宿主――人――体内寄生了10万年。它通常是良性的,但会导致胃溃疡,甚至胃癌,科学家已经得到了它的基因组。通过与现代病原体菌株相匹配,研究小组发现,冰人体内还存在一种只有在亚洲中部和南部才有的菌株。

虽然人类的DNA能精确地描绘出个体生存的空间和时间,但我们体内寄生的微生物群的基因组可以提供更多的细节信息。如果冰人是典型的早期欧洲人,那么我们就可以合理地假设他体内的幽门螺旋杆菌与现代欧洲人体内的幽门螺旋杆菌直接相关。今天的欧洲人体内一般带有一种被称为欧洲幽门螺旋杆菌的菌株,它被看成是非洲东北部和中亚地区优良菌的杂交菌种。虽然冰人带有亚洲菌株,但几乎没有证据显示他体内的幽门螺旋杆菌与非洲菌株杂交过。这就意味着,欧洲幽门螺旋杆菌中的非洲菌株应来自冰人之后,而不是之前。

科学家曾经认为欧洲幽门螺旋杆菌是在末次冰河时代之后形成的,大约与非洲向欧洲的主要移民潮同期到达。但现在,小组成员之一、南非文达大学的约珊・穆德勒说:“我们可以说,将非洲幽门螺旋杆菌带入欧洲的移民潮没有发生,或者确切地说,在冰人活着的时候还没有发生。”

另一位研究者、博尔扎诺欧洲研究院木乃伊与冰人研究所所长艾伯特・津克认为,这一发现完善了大约60000年前人类集体从非洲迁移到欧洲这一传统假说。他说:“在最近的群体遗传学研究中,我们意识到欧洲历史上出现了多次移民潮。”

而且,冰人的幽门螺旋杆菌可能只是与一两个人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比如接吻。可以这样思考:传染了人类的艾滋病病毒菌株向非洲以外蔓延时,非洲同期并没有发生大规模人口迁出的现象。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所长约翰尼斯・克劳斯认为,理论上讲,幽门螺旋杆菌可能也是这样的,因为细菌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一群人迁移的速度,尽管这两者经常是同步进行的。

传播学螺旋理论范文篇12

大众媒介的诞生,改变了长期以来依赖组织或者人际渠道探索公共舆论的过程,并成为主流意见的代表。但是,由于大众媒介在反映意见、监测环境的同时,也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它对舆论的反映是有选择性的,甚至会用某些少数派的言论遮蔽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意见,德国舆论学家伊莉莎白・内尔-纽曼将这种大众媒介对舆论的控制机制称为“沉默的螺旋”理论。

本文将从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分析出发,关注流言作为非正式渠道的意见表达形式,是否能对公共舆论发生作用,并结合“济南暴雨”事件进行分析。

“沉默的螺旋”:舆论形成中的媒介强势

“沉默的螺旋”(thesprialofsilence)理论是德国舆论学家伊莉莎白・内尔-纽曼在对1973年的德国选举进行观察并进行了一系列舆论实验后提出的,她认为大众媒介对舆论具有强效果,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①而人类本性中的一个基本要素――“被孤立的恐惧”促成了“沉默的螺旋”的出现。

该理论这样展开②:其一,为了防止交往中的孤立,人在表达意见之前,就会先探测周围的“意见环境”。

其二,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意见环境,是由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共同造就的。在她看来,由于信息渠道的权威性、长期性和个体在社会中的孤立,大众媒介最具有影响力,它所提示的和强调的意见很容易被视为是主流意见。

其三,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当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属于“多数”时,便倾向于积极地发表;当发觉意见属于“少数”时,就倾向于保持“沉默”。一方意见的沉默会助长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就形成一种“沉默的螺旋”。

她还进一步认为,对安全感的需求,会导致“最初的公开服从可能启动自我说服过程,最后导致说服信息的内化”。③这样,被倡导的“媒介舆论”可能转变为实际的舆论。

该理论自提出时起,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因为它涉及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大众媒介能否“制造同意”?从现实看,大众媒介的意见在某些时候确实是十分强大的。正如麦奎尔所观察到的,“它(该理论)正确地指出了传播媒介通过形成‘意见气候’来制约社会心理和影响舆论这一大众传播时代的社会现实。”④在自觉不自觉中,这种机制常被利用来引导舆论向某一方向发展。

但是,这一理论在显示力量的同时也引发了种种质疑。

其一,“对孤立的恐惧”只是心理要素中的一种,不能绝对化。其二,从众心理同样不是绝对的,否则就不会出现群体合力中的“中坚分子”(thehardcore),他们表现出意志的坚定性、主张的一贯性和态度的强烈性,可对“多数派”产生有力的影响,甚至会形成由少数人意见向多数人意见演变的舆论机制。⑤其三,“多数意见”的社会压力究竟有多大,和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的制约有很大关系。

更进一步讲,流言传播的现实表明,尽管“媒介舆论”在社会上具有强势,但它并不一定就是“公共舆论”,“沉默的螺旋”存在着被挑战的可能。

流言:“螺旋”之外的声音

流言,英文为“rumor”,它基本被界定为“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传播,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特殊陈述”⑥“aspecific(ortopical)propositionforbelief,pastalongfrompersontoperson,usuallybywordofmouth,withoutsecurestandardofevidencebeingpresent”。从它的流传看,它处在大众媒介之外,却具有信息传达和意见表达的双重属性,并可对社会舆论产生影响。

在“沉默的螺旋”理论假定中,“舆论”被局限于“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达的”意见,这实际上忽略了不能在“公开场合”表达但是具有真实性的意见。其实,意见“公开”是分层次的:一是个人公开,即个人在群体中与其他个人进行交流,这是进入“公共舆论”的预演;二是社会公开,个人或群体向全社会公开地表达,这是“公共舆论”形成的意见来源。大众媒介对舆论表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这个层次。由于大众媒介的“把关”,媒介上的意见是具有“选择性”的,个体在大众媒介上的表达机会不平等。因此,个体在媒介面前显得弱势。但是,它也会寻找渠道进入“公共舆论”的整体,这时候“个人公开”的方式就显得重要起来。

“个人公开”有不同的方式,一是在私下场合的表达,比较直接和真实,并形成小团体意见;另一种是个人在公开场合的公开表达,这就要视场合的“意见环境”而定。美国的派崔卡・梅等几位教授指出:个体是否愿意发表真实的观点与“微观意见气候(micro-climate)”,即家人和朋友这个舆论圈的联系最为密切。个人意见主要是保持与这个群体范围内意见的一致,而不是和整个社会意见环境的一致。可见,个人在这种场合发表的意见更有可能成为该社会群体意见的一部分。这种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图示表达出来:

从这个图示中可以看出,作为社会大众的意见表达,“公共舆论”是“因为公众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应对和解释而产生的,具有暂时性和变动性的态度以及信念”⑦,它和个体意见、群体意见以及大众媒介之间都存在着互动关系。在这个框架下,大众媒介只是影响公共舆论的一个方面,群体意见和个体意见都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尤其是群体意见,它不论是在大众媒介中找到渠道进行表达,还是作为一种集合意见的形式在社会中流传。而流言的传播背后,就是一个群体意见的接受和表达过程。例如,在国家调控房价的情况下,一则关于某些房地产企业即将因为资金链问题而破产的流言开始在网上流传开来,而且在不同地区变成了不同的内容。这则流言,体现了人们对于房地产暴利的厌恶和对房价下跌的期待。“它在揭示公众舆论的同时又为它提供证明,在使人满意的同时又使其合理化”。⑧在听到关于房价的流言之前,人们认为房地产商的贷款具有投机性,而在听到这个流言之后,人们从此便“知道”了这是事实――尽管它依旧未曾证实,但是,它符合公众的内心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则广泛流传于社会中的流言,必然代表着一种正在酝酿的舆论。

由此“害怕孤立”的效应必须和“表达意见获得的利益”进行比较。如果某社会事件与群体的切身利益相关,大众媒介的压力是不可能迫使其保持沉默的。它也会在社会范围内寻找其他的替代方式――非正式的、非官方的、民间的,甚至是非法的渠道与形式都会有可能。而这些渠道的传播,因为意见表达的迫切和信息传递主体的多元,同时在信息来源上也难以判定,在表现方式上就会成为“流言”。因此,流言的产生,是社会舆论中重要的一环,并可以对媒介意见形成挑战――它期待媒介的澄清和验证,但也保留着对媒介意见进行再解读的权利。

另外,“沉默的螺旋”理论对大众媒介影响力的强调,有一个必然的前提,就是大众媒介在社会传播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并且为广大受众所认同。没有公信力做基础,媒介表达的意见决不会被大众认知为“主流意见”和“优势意见”,更不可能“迫使”公众接受媒介所提示,甚至会导致反对。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舆论背反”。比如,纪念总理的“四五”运动,在当时的主流媒介和民间就有完全不同的解释。

流言与舆论:被挑战的“螺旋”

由于流言本身具有的信息提供和意见构成的功能,它在社会舆论的运动中会和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形成互动,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不够全面、清晰,就很可能引发“猜测型”流言;而如果这发生在公共危机等关键时刻,在大众媒介信用缺乏、难以提供合理解释的情况下,流言就会成为人们依赖的渠道,使“沉默的螺旋”在形成前就面临解体。网络更为流言的传布进行了“增幅”。

例如,济南大雨事件中,网友“红钻帝国”传播流言被捕的前前后后,就充分显示了以“流言”为代表的民间舆论与大众媒介的互动。

2007年7月18日,济南暴雨引发银座地下超市被河水倒灌后,直到24日才有媒体获准进入现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媒体上充斥的只有银座负责人单方面的“零伤亡”论和领导的慰问报道。这种信息的缺乏导致坊间流言盛传,版本多种多样,最少的版本死亡6人,最多的死亡160余人,甚至说是用武警的大卡车拉走的。到24日,有关方面发现越来越难以控制流言,银座高层开始公开辟谣,同日向济南警方报案,警方迅速将一名网名为“红钻帝国”的网友羁押。这反而再次激发了网络上的群体关注,同时,《南方都市报》等媒体纷纷开始报道相关事态的发展,事件开始全国化。

据济南当地媒体报道,网民“红钻帝国”的言论是:“我朋友的老八(爸)在银广的一个专柜卖场,她今天亲口给我朋友说的,你们银座死了多少人。”这被后来诸多媒体引用,并和26日银座董事长王仁泉的发誓:“发现一个死亡,我来偿命!”相对照,一时间议论纷纷。由于大部分网民直指拘留“红钻帝国”于法于理均无依据,济南在爆炸、暴雨事件后又一次被推到民间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从这次以“流言”为核心的舆论交锋中可以看出,媒体缄默和垄断性的意见是网上流言四起的根本原因,用“拘留”这种方式试图把某种言论以暴力阻断,反而会给该言论更大的生存空间。“拘留”貌似有所谓的“震慑”效应,但在大众媒介的信息权威丧失的情况下,反而会使舆论的方向更向“流言”靠拢,并使危机的解决更趋复杂。其直接后果就是在大雨之后,“对网友的逮捕是否合法合理”成为全国性的公共议题,并且,有关银座超市伤亡人数和该市领导人的一些流言仍然在通过各种渠道传播,余波荡漾,在释放“红钻帝国”后仍未平息。

本次事件表明,没有充分的信息沟通和,“媒介舆论”是无法代替“公共舆论”的,反而会助长流言的传播,这在公共危机期间尤为突出。而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给以“流言”为代表的民间声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渠道和影响力,这更构成了对“沉默的螺旋”的直接冲击。

其一,网状的链接使个体有了面对大众的直接出口,个体的声音能空前自由地出现在大众面前,并能在群体间实时地交换意见,这使个体的意见能够迅速交流并形成合力;其二,信息复制的方式简单、高效,规模巨大;其三,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保证了一个类似私密的空间,这有助于意见的真实表达,而且,如果在某个群体中感到被孤立,可以通过转换群体的方式而不是从众的方式来平衡失调,小团体中可以很快地形成一致和相对巩固的意见,不易被说服。

美国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与罗伯特・默顿都曾指出,“受众接触媒介不希望陷入纵,而是渴望平等交流”。⑨网络的出现,切合了这种心理需求,改变了人际沟通的格局,人们在接受大众媒介的意见和信息时有了更多的来自不同群体和个人的参考性意见,“公共舆论”的形成有了更多的渠道,这从根本上对“沉默的螺旋”提出了挑战。

可见,大众媒介必须充分报道客观事实,只有代表真实民意才具有力量,不可力图“操纵”。作为补充和挑战者,以流言为代表的民间意见表达方式在公共舆论的形成中,不仅有一席之地,而且可以成为监测社会心态的“社会晴雨表”。

注释:

①Noelle-Neumann,E.(1993).TheSpiralofSilence:PublicOpinion―OurSocialSkin,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secondedition.P33。

②伊丽莎白・内尔-纽曼,《大众观念理论:沉默螺旋的概念》,《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0页。

③龚文庠:《说服学――攻心的学问》,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第178页。

④郭庆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社会控制》,《新闻与传播研究》,1995年第3期,第33页。

⑤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3~224页。

⑥翻译稿来自:奥尔波特、波斯特曼等著,刘水平、梁元元、黄鹂译,《谣言心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序,第2页。

⑦WarrenA.Peterson;NoelP.Gist(1951)RumorandPublicOpinion,inThe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Vol.57,No.2,159。

⑧卡普费雷法著,郑若翰、边芹译,郑永慧校,《谣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2页。

⑨张学洪:《舆论传播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7页。

  •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体育游戏活动教案(整理2篇)
  • 下一篇:<自主创新论文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