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范例(12篇)

栏目:报告范文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范文篇1

【关键词】景观设计教育生态设计理念培养

【课题名称】景观设计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28-02

目前景观设计教学中普遍缺少在设计方案中自始至终的保持生态意识和把握生态观念;大多数老师都会在教学中经常提到“生态”问题与观点,但有些学生还是会产生误解:以为设计中扩大绿化面积,减少硬地就是生态;在设计中多植大树和草坪就是生态设计,以为植草、栽树、种花就是生态设计,持有这些观点的同学在设计中很容易走入“生态设计”的误区。所以有必要把“生态设计”的观念进行系统梳理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正确理解生态化设计概念

近年来,“生态化设计”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热点,也是疑惑之点。生态设计在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概念的阐释也是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一般包含两个方面:⑴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设计;⑵使设计的结果在对环境友好的同时又满足人类需求。参照西蒙・范・迪・瑞恩(SimVanderRyn)和斯图亚特・考恩(StuartCown)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笔者认为:“生态化设计就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景观设计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科学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关联的新秩序,使其在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的前提下,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的统一,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景观环境。”而目前条件下,景观的“生态设计”还未成熟,处于过渡期,需要更清晰的概念、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明确的原则与标准,这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和不断的实践。

二、合理把握生态化设计原则

(一)地方性原则

首先,应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吸取当地人的经验。景观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由于当地人依赖于其生活环境获得日常生活和物质资料和精神寄托,他们关于环境的认识和理解是场所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所以设计应考虑当地人和其文化传统给予的启示。

其次,应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场地外的生态要素对基址有直接影响与作用,所以设计不能局限在基址的红线以内;另外任何景观生态系统都有特定的物质结构与生态特征,呈现空间异质性,在设计时应根据基址特征进行具体的对待;考虑基址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动物等生态要素的特征,尽量避免对它们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运行。

再次,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景观。要避免单纯地追求宏大的气势和英雄气概,要因地制宜,将原有景观要素加以利用。当地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景观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景观生态学强调生态斑块的合理分布,而自然分布状态的斑块本来就有一种无序之美,只要我们在设计中能尊重它,加以适当的改造,完全能创造出充满生态之美的景观。

(二)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原则

保护不可再生资源,作为自然遗产,不在万不得已,不予以使用。在大规模的景观设计过程中,特殊自然景观元素或生态系统的保护尤显重要,如城区和城郊湿地的保护、自然林地的保护;尽可能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景观设计中如果合理的利用自然过程,如光、风、水等,则可以大大节约能源;利用废弃的工地和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可以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发达国家的城市景观设计中,把关闭和废弃的工厂在生态恢复后变成市民的休闲地已成为一种潮流。

景观对能源和物质的耗费体现在整个生命周期之中,即材料的选择、施工建设、使用管理和废弃过程。为此,材料选用原则应以能循环使用,能降解再生为主,而且应提高景观的使用寿命。

(三)整体性原则

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生态系统整体进行全面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是一种多目标设计,为人类需要,也为动植物需要,为高产值需要,也为审美需要,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整体优化。

现代景观设计绝不只是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要相地合宜,要得体,与自然、环境形成统一的整体。广场、街景、园林绿化,从城市到牧野都寄托了人类的理想和追求,注重人的生活体验、人的感受,是人在茫茫宇宙中的栖居之所。美好的景观环境既是未来生活的憧憬,也是历史生活场景的记忆,更是现代生活的空间和系统。景观设计就是要解决人与人,结构与功能,格局与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使自然环境与周围环境充分结合,创造出和谐丰富的外部空间环境。

(四)多学科综合原则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范文1篇2

关键词:策划;概念性规划;南宁市

Abstract:theconceptplanningintheintroductionofdevelopmentplanningthinking,thecomprehensiveanalysisofthemainproblemsfacedbytheproject,contradictoryanddevelopmentpotential,forestablishingthecorrecttargetanddirection,andimprovethescientificnatureoftheconceptplanning.ThisarticlethroughtheLiangFenglakedistrictconceptplanningasanexample,thispaperdiscusseshowtoplanfortheplandesignAnglefromadirectiontoguidethewholeplanningdesignprocess,andfinallyformofmorescientificconceptplanningscheme.

Keywords:planning;Conceptualplanning;Nanningcity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策划,即策略、谋划,是指人们为了达成某种特定的目标,借助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艺术,为决策、计划而构思、设计、制作策划方案的过程。策划应用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就是立足市场,通过对项目发展环境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构思,提出可能的发展方向,评价项目发展潜力,以此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本文以良凤湖片区概念性规划为例,强调策划设计概念,目的在于拉近设计与现实开发的距离,促进空间理想转化为现实。以策划为导向构筑空间设计的目标和构想,可以使城概念性规划更加贴近开发运作的现实要求,进而提升市场经济下城市设计工作的实效性和成果的可操作性。

2项目背景

近年来南宁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一江、两库、六环、十八河、一百湖”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致力建设“中国水城”,“绿城”南宁不断做深、做活“水”文章。通过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将南宁建成一座“水畅、湖清、岸绿、景美”的“百湖之城”。通过水城建设打造成为“中国水城”,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

良凤湖是近期启动的人工湖区之一,片区位于南宁市江南区的南部,地处大沙田片区、南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三区的交汇点,临邕江和五象岭森林公园,基地中部蜿蜒的良凤江穿流而过,整个片区交通便捷,自然环境优美。但由于该片区在城市格局中属于城郊结合部,城市空间开发一直处于一种低端开发的状况,城市建设没有较好的梳理与山水之间的关系,片区现状的建设较为杂乱无章,湖区周边的滨水空间和周边的山水环境,旅游环境极为不协调。

目前,良凤湖综合整治工程设计已经完成,湖区的开工建设已迫在眉睫,如何以湖区的改造为机遇,通过对核心湖区景观资源开发带动周边用地进行重新整合,同时结合良凤江森林公园的旅游文化开发重新定义该片区的功能定位,并较好的梳理山水相依的网络绿色空间,对于塑造南宁水城整体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3技术路线

采用“分析资源―发展策划―总体概念规划”的工作方法,首先结合SWOT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空间层面的发展需求以及可能给予良凤湖片区的发展机遇,综合评析现状发展条件与制约因素,接着将各方发展机遇以及自身所必须的应对策略转化为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并谋划具有竞争优势、具体可实施的定位、职能和产业选择,最后通过策划的主题理念确定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通过具体项目的空间安排使发展目标、定位在空间具体化,在发展定位的指导下,结合用地布局进行专项规划以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4主要策划概念

4.1规划理念

规划主题:凤栖城湖。

规划在尊重自然山水的同时,引入LOHAS(乐活)的生活理念,重视健康和保护环境为前提,强调现代与传统的有机结合,将创造与休闲融入生活。塑造一种慢活主义、绿色休闲主义生活内涵,通过梳城理水,强化山水关系,改变片区现状建设杂乱无章的现状,重塑片区山环水抱的城市自然特色。

4.2主要发展策划概念

4.2.1完善片区结构――“产业孤岛”向“城市新区”

新的发展要求和态势都使得南宁市经济开发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游离与城市母体之外的“产业孤岛”,而需成为中心城市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规划对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现存的用地余量进行盘活,转型,严格的控制沿湖地块的开发利用,将开发区从单一工业生产区转变为发展高新技术、外向型经济为主体,生活设施配套齐全的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开发区,成为南宁中心城的有机组成部分。良凤湖片区核心区的开发将成为经济区功能转变的“领航员”。

4.2.2优化片区职能――24小时生活形态的TBD和MICE

引入城市游憩商业区TBD和MICE(奖励旅游)的设计概念,在功能布局上体现混合式商务中心布局的特点,集行政办公、金融、贸易、信息、商业、会展、旅游、居住、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一方面,良凤湖地区在功能上应强调高端商务、科技研发及商业休闲、运动主题;另一方面,在经营特色上强调与一般消费地区有所区别,迎合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呈现多层次、全天候的活力。业态引进要求发挥滨水资源优势,注重新兴体验,以滨湖休闲运动为触点,以特色商业、文化娱乐为延伸,以商务、酒店、公寓等为支撑,激发各类商业活动,以创造充满现气息和独特风情体验的都市中心。

4.2.3营造片区空间――塑造魅力城市空间,体现水城的特色。

山水相依的环境景观格局是基地的最大特色,而处理好良凤江与基地的关系又是如何打造特色的重中之重。规划通过景观轴线、绿廊将基地与水面紧密的联系起来,景观轴线上的景观节点设置有地标性建筑,最终使景观在大局上疏密有致,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山水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的紧密配合,形成五彩缤纷的良凤湖。

水体景观主要从观水和亲水两个层面来处理。运用城市阳台的理念,形成湖边生态带,最大限度地接近水体;充分利用区域内外的丰富水系,沟通诸多水体,体现南宁水城的城市特征。

4.2.4构建片区策略――通过城市经营确保开发时序合理

良凤湖地区的功能布局及开发时序的安排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①环境引力,以独特的景观环境增强片区的吸引力,提升人气;②设施带动培育,沿良凤湖沿岸发展商业休闲,为新区完善服务,提升人气,待时机成熟,大型购物中心和高端酒店逐渐进驻,依托原有基础,逐步形成城市公共设施集中带,工业区开发完成;③多点机遇激发,接收和主动吸纳一些区域性的大型项目,如游乐园,旅游接待中心、高档酒店等,它们将成为中期有力的激发点,给整个片区带来内生的动力和活力,④完善增长,逐步推动片区及游憩服务区的住宅、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形成服务完善景观优美,居住怡人的美好蓝图。

5规划方案

5.1规划结构

以基地的山水自然格局为屏障,优化空间结构,充分体现其“山水相依,湖城环抱”的特色,发展商务办公、休闲商业、会奖旅游、特色居住等,形成完整的新型生态城市。一带:沿良凤江水系形成的滨水景观休闲带;四轴:友谊路、五象大道延长线、良凤一路以及银海大道形成的“井”字型发展轴线。五分区:游乐公园区、游憩服务区、核心区、新城区及老城区。通过休闲、娱乐、商务、商业、文化、生活等多元功能的融合,激发地区活力.

5.2土地使用特色

在土地使用上,规划注重土地开发和景观环境环境紧密结合,充分考虑区位环境、资源共享和业态经营的相互结合。环湖地区以公共开发为主,布局广场、公园、文化、体育健身等公共设施,突出自然体验;沿城市主要干道公共轴线布局大型商业、商务、酒店、商住等片区级公共设施,突出风尚体验。

5.3公共交通规划

公交优先是本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组织了以轻轨、公交为骨架,水上巴士为补充的水路交通系统。为保证片区内部大规模游客人流组织的便利、有序,方案设计了一线串一环的游览专用公交系统,一线为:良凤湖西两侧的城市体验线,接白沙大道与良凤江主题游乐公园;一环为围绕新城区核心的旅游线。水上巴士:在水上休憩公园设置水路换乘枢纽(游船码头),沿良凤江设置多个水上码头,沟通东西两岸,构成高效、富有特色的水上交通系统。内部游船游览系统:在游乐公园区及核心区设置多个游船码头,沿良凤江设置多个水上景点,形成水上旅游线路。

5.4旅游线路规划

结合规划定位,在具有一定的资源基础上,发展特色旅游,主要体现在“会奖旅游+生态游”,将城市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紧密结合,形成大旅游产业链,形成多样旅游体验。其中城市体验游主要结合核心区的门户景观,以及旧城工业区的改造,营造新旧共融的城市印象;湿地体验游位于良凤江上游设置,突出旅游的生态性,可赏析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并体验自然生态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滨水观光游结合水系设置,环绕的水系与森林公园相互映衬,城市倒映在山水之间,尽情展示水城、绿城的魅力;滨水欢乐游结合现有的旅游设施,继续完善设施配套,提升现有的旅游品质,最终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欢乐水世界。

6结语

概念性规划非法定规划,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开发主体多元化、不确定性因素多、实施周期长等特点,本次设计工作是基于通过引入策划思想的尝试与探索。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减少或避免主观规划与现实发展之间的矛盾,使规划更具科学性,从而保障概念性规划得以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刘宛.总体策划―城市设计实践过程的全面保障[J].城市规划,2004,(7):

59-63.

[2]张如林,卢新宇,陈伟明.基于特色要素的城市设计探析[J].规划师,2009,(4):34-38.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范文篇3

关键字:风水说、景观生态、思想探析、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风水说和景观生态学思想两着的本质都是以关注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合理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针对我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及其实践而言,以前我过得自然科学领域的技术相对有限,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前提下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方面,远远不能够达到生态景观学的先进技术手段,但是基本的格局和结构式大体一致的。

工业化之后,世界的三大问题(人炸population,环境污染pollution,资源枯竭povery)趋演趋烈,迫使人们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促进了西方景观建筑学和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景观生态学尝试从整体有机联系上,以生态规律来揭示并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空间异质性、等级结构和尺度在研究生物圈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各种范式和模型。而此时我们再来看/风水0这门古老的学说,同一切传统学术一样,由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科学水平的限制,它不可能发展成为完全科学的理论体系。然而,正因为它的准科学性,它的直觉感知性,使它少了一些还原论和辩论证的干扰而具有有机性、整体性,这与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结构思想体系有着惊人的相似与同向性。比如风水之注重“水”、“风”、“土”、“气”种种有关论述乃至模式化的表达方式,就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大气循环、土壤岩石圈、动物植被等有一致性。

我们比较风水说与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希望能探析一条跨越地域、历史、民族,沟通古今、中外之路,从人类文化历史的脉络中,寻索到瞻望未来发展的共识。

二、景观生态思想概念

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即景观生态学,它起源于中欧和东欧,发展历史比较长远,大约在20实际3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Troll提出了“景观生态学”一词(okologischebodenforschung),引起了当时一大轰动。Troll根据当时地区的地理学和植被研究的传统,把景观生态学定义为研究某一景观中生物群落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科学。后来在1983年的美国的伊利诺斯州A-llerton公园召开了景观生态学研讨会,大会上强调了景观生态学的空间异质性、等级结构和尺度在研究生态学格局和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且在此基础上拓展了“格局--过程”学说、“缀块动态学说”等。这点比较像风水学说中的沿革,讲的是由由形法乃至理气,又派生出阴阳、五行、八卦等。但是说的这些过程,目的都是为了达到趋吉避凶,创造出适合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地--人之和谐。

三、风水说中的景观生态结构

1、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关系

许多个景观单元经过设计和组成形成了生态景观结构,克罗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斑块-廊道-基质的生态景观结构模式(如图①)。它强调了空间构造对于环境的重要性,尝试着通过改变空间的形式来体现景观区域的合理和安全,就是把“人”和区域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当做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来设计。风水相法分为阳宅和山川两种相法,接下来我们就以山川相法来阐述风水说中的景观生态思想。

(1)气-基质

基质在景观结构中是分布最多,串联性最大的结构。基质的作用主要是维持区域生态环境内部与外界的所有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

在“风水说”中,气是万物的基本要素。在《老子》有这么一句话:“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大概意思是说天地万物都是由阴阳之气相互结合而形成的,气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它千变万化。近代的彭其亚斯和威尔逊的“宇宙背景辐射”学说验证了这一说法。

气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囊括了能量、物质、信息和精神于一体,当一个结构以气为功能特征,那么这个结构就精妙的切合了基质的三个特性:面积的优势、空间的连续和区域环境总体的控制作用。在西方,生态学家尝试着在基质上建立生态景观模式。所以,风水中的“气”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脉-廊道

廊道是指生态景观结构中连接两个相邻部分的线型或者带状的结构。分为深林廊道、河流廊道、道路廊道等多种形式。生态景观的多样性主要就是通过廊道的多种多样来体现的。廊道的主要特征有宽度、组成内容、内部环境和形状等。

脉就是在风水中与廊道相对应的概念了,它是廊道的形象化。我国是一个山水分布很多的国家,古代的时候,人们就利用了山脉和水脉的理念。《管氏地理指蒙》中:“指山为龙兮,象形势之腾伏;借龙之全体,以喻夫山之行真”指出了山脉即为龙脉。风水家在看风水的时候都经常用到“寻龙捉脉”和“寻龙望势”等词语。古人认为“天不足西北,地下满东南”意思是说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所以风水家认为西北方是水的源泉,以向东南流为佳。中国大地上覆盖了许多山脉与水脉的廊道结构,就如同人体的经脉中流动着气血,完美的体现了廊道的四大功能:第一,廊道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环境,第二,廊道还是个运输通道,使能量和物质相互传递,第三,起到了净化和保护的作用,如高山挡风抵挡寒流,流水净化,第四,是物质能量的源泉。

(3)砂、穴-斑块

斑块泛指生态景观中与周围环境外貌和性质上不同,且有一定的内部形态的结构。简单的讲,我们在现实中所看到的森林、草原、农田和城市都可以看做是斑块。由于斑块的形状和大小的不同,以及内部性质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类型的斑块。在风水学中与斑块像对应的概念就是砂与穴了,风水学中把环绕在城市周围的群山看做是砂。如《青囊海角经》中的:“龙为君道,砂为臣道,君必位乎上,臣必为乎下,垂头俯伏,行行无乖戾之心;布秀呈奇,列列有呈详之象;远则为城为廓,近则为案为几;八风以之为卫,水口以之而关”说明了砂与龙的隶属关系。其意象实际上是一个环形的生态景观结构,如《葬经翼》:“以其护卫区穴,不使风吹,环抱有情,不逼不压,不折不窜,故青龙蜿蜒,白虎驯伏,玄武垂头,朱雀翔舞”,表现了一个多环形的地貌形式(如图②)。

古时候,这种环形格局意味着吉祥。从生态景观的角度上斑块的形状越接近方形或者圆形,其结构就越紧密。而紧密型的结构则利于管理和能量物质的节省利用,刚好说明了古时候行为是合理的。

穴又称明堂,在《葬经翼》中有这么一句话:“穴者,山脉相交,阴阳融凝,情之所钟处也”,意思说的是穴就是阴阳交融之处,是人们喜爱居住的地方。所以穴是城市建筑的地点的最好选择,处于一个有山有水、阳光明媚和阴阳相合的区域。

在景观生态学上,穴对应于人为引入的具有边缘效应异质斑块。如1991年Laurance和Yensen,1992年Wu和Vankat1991b,chen等,1988年Dibdam和Hammond等许多研究表明,缀块周界的部分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和初级生产力,如温湿度及土壤性质的明质过度特征,类型丰富的过度性植被等等。因而这个区域是最适合种群居住的。

四、风水说中的景观生态范式

现代化科学哲学的一个极其重要概念即范式(paradigm),它是由世界观、置信系统(beliefsystem)以及一系列的概念方法和原理组成的体系,是一项科学群体都知道并且都运用的一项体系。景观生态领域中,最经典的就是平衡范式:自然界在不受外界条件干扰的情况下总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各种不稳定的原因和作用相互抵消,从而表现出整个自然系统处在自我调节的状态,表现出自我控制的特点。但是,这种封闭式的模式只适合我国古代在小农经济下,他们在佛教和儒家文化的熏陶下表现出内省、封闭、务实的人生观。他们希望自家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一个世外桃源、风水宝地中居住下去,内部自我调节也处于良好的循环中。

经过觅龙--寻砂--尝水--点穴之后,古时候人们喜欢找到一处背阴靠阳、依山傍水的地方。这个地方背靠的山是有主峰的龙山,左右两边有次峰或者岗埠的左辅右弼山或称青龙、白虎砂山,山上有茂密的植被,山的一面环水,水的对面还要有一做山,被称为案山,一般宅址的轴线方向最好是坐北朝南,基址最好处于这个山水环抱的中间,地势比较平坦而且有一定的坡度。不难知道,如果具备这样一种条件的自然环境和这种较封闭的空间是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和良好局部小气候的。对应于平衡范式,它所具备的生态稳定性为:第一是,抗变力也就是阻力:背靠山可以抵御冬天的寒冷,坡度可以帮助避免水灾。第二是,持续力:山上的植被能够保持水土,一方面可以调节气候,另一方面也可以调节空气,净化空气,并且近水可以有很方便的水运交通和生活,水里还可以养殖水生物。第三是,恢复力:树林或者果林可以提供燃料能源和经济效益,夯土可以建房屋,与此同时又可以植树、补砂等行为使自然恢复生态平衡。第四是,恒定性: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可以以生态能源为主,垃圾污染可以降解,并且以这样的形势长期良性循环下去,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改进,以及景观生态学的发展,非平衡范式以及多平衡范式都被不同的学者提出来,而最近又有一学者提出更新的范式即等级缀块动态范式(hierarchicalpatchdynamicsparadigm),该项新的范式更加注重将异质性和尺度以及多层次关联作用整合为一体。不仅深化了风水中的理想人居模式概念,而且拓展了这一概念。

五、结束语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风水学以及经过进化的风水学理论文化,对于景观设计的作用不可低估,更不应该忽视。发掘和弘扬古代的风水学文化,充分利用这笔丰富的文化资源,才能够展示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景观设计的品味。我们所研究的风水是社会人类理智深沉的辩证产物,景观生态学是其物质技术手段的充实,以及生态内涵的延续,在传统风水这一理论下,也将成为当代西方景观生态学在中国的发展,增添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和名族精神内核。

参考文献:

[1]王深法:《风水与人居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01期

[2]程建军:《孔高朴1风水与建筑》,《江西科学出版社》,1992年12期

[3]俞孔坚:《景观、文化与感知》,《科学出版社》,1998年08期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方法

1、生态设计概念

生态设计在建筑设计和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概念的阐释也是各有不同。

概括起来,一般包含以下一个或两个方面:(1)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设计;(2)使设计的成果在对环境友好的同时又必须满足人类需求。然而根据生态学的发展史,在人类文明早期,为了生存,人类不得不对其赖以饱腹的动植物的生活习性以及周围世界的各种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因此,人们实际上就已在从事生态学工作。其次,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生态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上不断扩大,从纯自然现象研究扩展到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研究。由此产生两个问题:如果生态设计只是应用生态学原理的设计,那么人类文明早期,就已经存在“生态设计”了;现代生态学的发展如此多元化,“生态学原理”究竟指的又是哪一种研究层次和范围上的生态学呢?再来看生态设计概念对设计结果的解释:对环境友好同时又必须满足人类需求。首先对环境友好的程度难以确定。其次,就环境危机的根源来说,不外是人口过剩、经济增长观、追求过高消费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等几个方面。也就是说,在目前条件下,对环境友好与满足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十分巨大的,平衡这个矛盾需要整个社会长时间的努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看出,目前条件下,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还未成熟,处于过渡期,需要更清晰的概念、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明确的原则与标准。这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和不断的实践。

2、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

园林景观是人们在城市中得以亲近自然、享受户外生活的场所,在它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中,人类处于设计者、使用者和管理者的地位。设计要素包括山水地形、建设、植物和水体,具有很大的人工成分。维持它正常运转的能源、物质均来自于园林景观生态系统外部。所以说它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不稳定性。

根据园林景观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将生态设计的原则归纳为以下几点:顺应基址的生态环境在地球表面进行任何的改造都会对其造成影响,这并不表明人类就退出生物圈并进行建设了,而是应该认识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形成与大小,通过设计来减少或避免这种影响。保持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让环境充满生机与活力,让人类使环境恶化的程度趋于无限小。园林景观包容在大的城市生态系统之中。场地外的生态要素对基址有直接影响与作用,所以应该进行整体设计,而不能局限在基址的红线以内另外任何园林景观生态系统都有特定的物质结构与生态特征,呈现空间异质性,在做环境分析时应根据基址特征进行具体的对待;考虑基址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动物等生态要素的特征,尽量避免对它们产生较大的影响。

3、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人们的自然观、社会观及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深刻的变化着。园林绿化事业必须符合这种社会进步生态观、人文观的要求。

3.1美观舒适

园林设计要立足于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更好地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服务。创建充满生机的植物景观,充满活力的设施,能使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体验回归自然的感受,使身心得到休息。唤起对生命的热爱和美好感情的滋生,启发、培育审美情趣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道德情操。因此,以人为本的观念与对造园艺术的追求找到了结合点,提高了对园林绿化传承与创新的艺术要求,使园林景观的自然美、社会美、人文美更符合人的心理、生理对舒适度的追求。

3.2功能与需求

园林绿化功能具有多元属性,有改善生态环境、美好城市、为居民提供休憩空间,减灾避灾、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等作用,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园林绿化首要的功能,这是规划设计首先应该考虑的。绿地系统已由公共绿地、住宅绿地、交通绿地、防护绿地及单位绿地等组成,它们所发挥的功能有一定的区别,应根据其具体功能进行规划设计,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如公园是大众休闲的场所,规划设计要考虑游人散步通道及安全,同时提供遮阳避雨的林荫和相应的实施,考虑安置路椅,方便休憩,造景要满足人们游观和坐观的兴趣,有条件时还应考虑文娱体育设施;居住区及单位绿化应根据地形条件、周围建筑特点,向高标准的园林化发展,为适应人们的需求还可创建主题公园等。

3.3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是核心

从继承传统园林精华和园林创新的角度,以及更好地发挥绿地生态功能等,都必须考虑地方性。生态恢复和重建的理论其核心也是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因为地方的生物气候、地形地貌、植物群落及由此而产生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性、唯一性,是创作的基础和源泉。比如农村中的小桥流水、桃红柳绿等田园情趣是居者在熟知当地自然基础上创造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杰作。

3.4绿地数量与质量并重

适宜的绿地指标是保证城市健康的最低要求,是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而绿量是指园林植物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及因此而发生的能量交换等。它是绿地植被类型与数量的结合,是衡量绿地生态功能的指标。所以城市应根据实际情况,参考先进国家地区的经验,把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同时提高绿地建设质量,把绿量、绿地布局、绿地稳定性和抗逆性、物种多样性、地方性及自我维持机制很好地结合,更好地发挥美好城市,净化空气、减少污染、清新空气的功能。因此,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应在发挥生态功能上下功夫,把生态观视为传统的延续和进步,使传承和创新得到有机的结合,实现园林绿化的形式、内容和功能的统一。

4、设计方法

目前条件下进行的生态设计必须以常规设计为依托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设计。为此,首先确定总的目标,然后分别确定常规设计与生态设计的原则及标准,再进行具体的设计,将两者相互结合,最后完成最终方案。设计是将人的某种目的或需求转变为具体产品的前期过程,因此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园林景观设计总的目标仍是满足人类的需求,否则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常规设计的原则如前所述,满足使用者的基本生活需求,以功能性、社会性利艺术性为标准。生态设计则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原则,以顺应基址生态环境、节约物质与能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高植物生态效益为标准。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范文篇5

论文摘要:将旅游客体整合到统一的“旅游景观地理”序列中,开发适宜于高职高专教学实践需要的《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体系,对于统一旅游客体(旅游资源、产品、消费品)诸学科的教学内容,建立以标准化旅游景观为主的图像视频教学模式,推动“教、学、做情境过程一体化”的专业基础课教育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操作意义,是未来旅游基础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论文关键词:旅游景观地理;旅游客体;课程体系

问题的提出:统一旅游客体之下的多学科重复和交叉

旅游活动可以构成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学科体系,但基本上是围绕着人们的旅游活动的管理、服务、消费而展开的,相对于人和组织而言,可以构成一个共同的载体或对象,即旅游客体。旅游专业的不同学科都要围绕旅游客体展开教学,这也是开展旅游活动和旅游研究的必然要求。于是就形成了旅游资源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美学、旅游生态学(生态旅游学)、旅游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研究同一旅游客体的局面。这种多学科研究同一客体对象的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深对旅游事物和旅游产业的认识水平,但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定的重复教学现象。

对于旅游研究而言,要求精、深、广、博,学科发育越是细密,越是有利于弄清旅游事物的本质。但对于旅游教学,尤其是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高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而言,高、精、尖、新就未必合适。高职旅游教学时间短暂,所有课程教学基本上控制在二年以内,只相当于本科教育的一半(去除公共课、实训实岗课后,课堂教学比例更低),不允许有更多的重复教学。虽然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内容重复,但在较短的时间内也同样会出现“教学疲劳”和“似曾相识”的感觉。随便对比一下旅游资源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化学等教科书目录,就可看清这些学科有着几乎完全一致的教学对象——广义上的“旅游产品”系列。

毋庸置疑,上述学科都有着自己明确的研究范畴,比如,旅游资源学研究旅游产品对象(景区)的资源属性和特征;旅游美学研究旅游景观的审美价值和心理体验;旅游文化学研究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特征;旅游生态学(生态旅游学)研究旅游景区的生态特征和生态关系问题;旅游产品学研究旅游劳动对象和旅游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价值性、市场适应性和产品销售等问题;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地理事物的现象、特征、成因及其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有了各自的研究范畴,就可以形成各自的学科,但这并没有改变它们具有共同的研究客体物——旅游本体。是否能够将关于旅游客体的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统一到一个教学环节中呢?答案是肯定的,道理也是简单的。只要是同一事物,就可以对它进行综合性的解释和解读,揭示其内在的本质属性,只是需视其情况各有侧重点而已。

应当看到,利用传统的旅游地理学学科教学模式承担这种对旅游客体的综合性解读,还存在诸多困难和不便。因为传统旅游地理突出的是区域差异性、地理现象和成因,对于旅游对象的审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等价值体系并不十分关心。需要有一种共同的“纽带”把它们联系起来,这个纽带就是旅游客体本身,也即各种不同类型的“旅游景观”。如果能将传统旅游地理的内容集约和简化为“旅游景观地理”,那么上述几个学科的内容就能较好地统一到这个教学范畴中来。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概念的提出及其特性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的概念《旅游景观地理》既可以成为一门学科,也可以是由多学科综合而成的一门课程,其核心在于“景观”。“旅游景观地理学”即依托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特征,将对职业活动有用的旅游对象归结到广义的“景观”概念中,对旅游景观的现象、审美、成因、价值、特征和规律等内涵加以整合,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这门课程可以适应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的多样性、审美性、体验性及教育性要求,以“旅游景观”(简称“景观”)为纽带,可以很自然地将旅游资源学、旅游美学、旅游生态学、旅游文化学、旅游地理学等学科的内容整合到统一的“旅游景观地理学”中来,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研究对象,就是“景观”,而真正能够将它们整合到一起的也只有“景观地理”这一学科,因为“景观”(包括微观和宏观)都是供旅游的,类型和范畴是广泛的,对旅游学科而言也是最为贴切的,“景观”同时具有资源性、审美性、生态性、文化性、科学性等特征。但应注意,“景观”的内涵十分丰富,不限于“观光景点”,而是包括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等各类旅游活动的旅游客体的统称,是对不同旅游消费品类型的高度概括。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的特性将传统的“旅游地理学”改造成为以“景观”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学”,其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基础性。旅游景观是整个旅游活动大系统的共同载体和基础,旅游景观地理以此为研究对象,其成果和教学内容将成为许多旅游活动的基础知识,也可以进一步作为上述学科的基础,使其研究基础更加牢靠,可以吸收多学科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巩固和发展本门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因此,以“景观”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学,其基础性不但没有丧失,反而使其基础性、服务性的地位更加巩固和重要。

2.包容性。诚如上述对“景观”概念范畴的扩展,“景观”不仅包括各个类型、各个尺度的旅游产品型态,而且其研究内容涵盖了各个学科的研究重点,旅游景观地理学可以将这些内容有重点地整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出课程的包容性特征。这正是其他许多学科所不具备的,同时也是对“景观”概念的真正回归(许多学科都在运用“景观”这个概念,但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导致“景观”概念的泛化)。

3.实用性。传统旅游地理难以直接应用,原因就在于教学内容的学科性太强,对教学要点和教材的选择总是顾此失彼。改为以“景观”为核心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以后,研究对象的产品性、类型性、具体性(可视性)显著增强,可以直接应用到旅游开发的实践中去。课堂教学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导游词写作、讲解,对旅游线路进行组合设计包装,使旅游产品宣传能够真正找到诉求重点和景区卖点。

以《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为核心统一旅游客体诸学科教学的好处

可避免研究对象教学的重复和交叉,加深对景观内涵的认识在一定意义上,旅游客体诸学科研究的对象究其本质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景观”,或者说“景观研究”是旅游客体研究的共同内容,且都是为旅游建设服务的。如果对同一研究对象分出不同学科安排教学,必然会造成一定的概念紊乱现象,即每一门学科都在谈“景观”,但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将其讲清楚。如果将“景观”的内容加以捆绑“打包”,则可以从不同侧面将其本质内涵讲清楚,学生对“景观”概念的认识水平就会大大提高。

可大大节约旅游教学课时总量,促进课程教学分工简捷化将3~4门课程合并到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中来,从表面上看将大大加重“旅游地理”的教学工作量,但经过认真筛选和整合以后的旅游景观地理课程,内容更加充实紧凑,教学模式更加明晰有序,总体上是以识图(是什么)、读图(审美,怎么样)、释图(成因)、用图(产品化)为基本环节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总体上是在轻松愉快中进行的,对于未来从事旅游职业服务活动也将更加准确、更加有底气,因为“景观”教学的内容是与野外的景观现象一致的,整个教学活动就像是对野外现场的预演,生动、形象、逼真。所以,课程教学合并后就可以一门课程的课时量(或略为增加)替代多门课程的课时量,使总体课时量大为减少,而教学效果反而会有所提高,成为促进以“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为导向的高职旅游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包括旅游地理在内的旅游客体诸学科的课程教学计划向来都是以专业基础课为定位设计教学的,这种教学模式重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轻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职业技能活动的要求存在相当大的距离,这也是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的弊端所在。建立“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对专业基础课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景观地理”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将“所学”与“所用”贯穿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与职业过程相结合,导游词的撰写、讲解,旅游线路(产品)的设计与整合,都可以很有效地“边讲边做”,实现景观地理教学的“学中做”,基本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同步进行。这种教学改革虽然重点在课堂教学,但与旅游野外职业活动是息息相通、一脉相承的,同时可体现景观地理学课程的基础性和专业性,使景观地理的教学功能和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建设《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体系的构想

集中力量编撰《旅游景观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整合相关诸学科的前提和基础目前,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景观地理》教材尚未出版,相似的专著即便有所出版,也难以真正为职业教育改革服务,难以符合这门综合性课程教学的需要。因此,需要旅游教学工作者,尤其是旅游地理、旅游美学、旅游开发教学工作者下一番工夫,将与旅游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景观地理教学内容筛选出来,建立完善的“旅游景观地理教学大纲”,并以此为基础,编著以景观综合知识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教材,这是实现旅游客体整合式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师资培训促进教材在师生中的合理应用,是旅游景观地理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将传统的旅游地理教学模式改革为景观旅游地理教学模式,对于多数教师而言在短期内是难以适应的,人们往往习惯于既有的教学模式,而不思全新教学内容的创新开发。主要是不了解其中的目的、价值与意义,不了解这种教学模式的直观性、具体性、实用性,同时对相关旅游美学、旅游产品学等学科知识也比较陌生,这将给教学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对旅游客体的教学一定要尽可能做到通透连贯,尤其是旅游审美和旅游产品设计的知识和概念对旅游地理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多年以来,对景区景观资源的价值评价主要还是在旅游地理工作者中进行的,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了旅游美学和产品设计的知识和规律。至于课堂教学的流程与控制,经过简单的模拟演示培训,多数教师和学生是能够适应的,而且会发现其中的好处要远远胜过传统旅游地理教学方式。此后,景观地理的教学就可以生动形象起来,对旅游活动的指导作用会更加明显,旅游景观地理的职业服务功能将大大提高。

搭建课程网络公共平台是促进课程科学化运行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措施不论是教材建设,还是教学模式创新,都是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改革活动,都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适应和完善,新教学模式的建立需要旅游教学工作者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共同完成。为此,需要搭建《旅游景观地理》精品课程公共网络平台,在这里形成统一的教学公共资源,相关学科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点击学习、下载利用,也可以发表见解,提出建议,尤其是可在与职业活动过程的结合上多加探索,或作为典型案例加以推介和交流,同时也是对旅游业界的一大支持。现在有许多旅游产品设计质量低劣,粗制滥造,影响了公众对旅游产品品种和质量的期待和要求,景观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为改善旅游消费品的产品类型、结构、质量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加强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是本课程的优势和教学改革的重点景观地理学教学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基础课的职能,而且可以在旅游职业活动过程设计教学环节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旅游学科体系中,能够同时发挥基础作用和专业(职业)功能的恐怕也只有像《旅游景观地理》这样的综合性、实用性课程。这门课程作为基础课的性质不会改变,也没有必要改变。但为适应职业技能导向的教学要求,必须在“工学结合”上下工夫,否则不仅会降低这门课程的作用,而且会造成教学环节上的断层,难免浪费教学资源,与高职教育改革的精神相背离。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范文1篇6

关键词:平面构成;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073-021简述平面构成与景观设计

1.1平面构成平面构成主要是运用点、线、面和律动组成结构严谨,富有极强的抽象性和形式感。又具有多方面的实用特点和创造力的设计作品,与具象表现形式相比较,它更具有广泛性。是在实际设计运用之前必须要学会运用的视觉的艺术语言,进行视觉方面的创造,了解造型观念,训练培养各种熟练的构成技巧和表现方法,培养审美观及美的修养和感觉,提高创作活动和造型能力,拓展思路。同时也是视觉形象的一种构成。主要研究对象是平面构成设计中如何创造、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联系,并且掌握美的形式法则按照美的形式法则不知设计图形,提高创作者创造抽象形态和处理组合关系的能力。

平面构成在历史的长河中被赋予了深刻的思想涵义,因为它是一种革命性的创新性的艺术形式,表现的元素就是抽象,最主要的表达途径就是凭借着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阐释与表达。它的实现是历史社会发展必须阶段,是以创新革命的方式表达我们为人所知的主题,以现代的思维去阐述我们已有的主题,为止得到一个新的装作空间;同时平面构成也把古典形象表现为抽象的形式,以怀旧的形态元素营造所追求的有意境的氛围。借助支离的形体,使人们感觉既有个性又模棱两可,从而也让人觉得可亲可敬。

1.2景观设计景观,landscape,基本解释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通常我们把景观理解为视觉审美过程的对象、人类生活的环境;具有内在外在联系和结构功能的有机系统;即在人类过往表达希望理想和寄托的空间,它是多功能的载体。景观的概念在西方的发展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和演变,但是在中国的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却是一个新鲜的词汇。它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由生物圈、人类文化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具备时间属性的动态整体系统。当今的景观概念已经涉足了很多的方面,比如我们熟知的园林、建筑、生态、艺术、美术等等。由于它是指导性的学科,所以要求打破我们人们之前固有的那些思维模式,大范围的跨越不同的相关领域界限,并且在它们中间提炼共同的基础。足可见,景观既是对我们当今生活的空间和系统,也记载了我们历史过往的点滴印记,更是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规划。

俞孔坚说:“景观设计是关于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所以景观设计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两者不矛盾并且缺一不可。随着人们对自然不断研究和深入,人们将景观设计分为两方面的内容: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在我们专业领域和非专业领域都会有设计者们将这两个概念混淆,所以我们就从这个两个词汇的概念谈起。景观规划的内容可以包括场地、土地、环境的规划以及城市的设计,要本着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环境整体体系的目标去操作,所以说景观规划是指的大范围大规模大尺度的规划,需要一个整体的把握过程,是对人类居住区的总体规划,同时起到了联系人和自然协调两者关系的作用。景观规划的概念直接决定了景观设计的概念,景观设计的设计对象主要是城市绿地、广场、居住区以及城市滨水带等。它不仅要满足了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更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

2平面构成与景观设计相依相伴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长河中,东西方的景观设计都是以自然的有机形式出现的,没有刻意人为的几何秩序。在一定时期我们过分的强调了对自然的关注从而忽视了对形式美的追求,过于“师法自然”而放弃了创造性的精神。最好的设计不仅仅能让我们赏心悦目同时更应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从20世纪当代景观起萌到现在的成熟,许许多多的设计师们为突出形式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赖特曾经说过:“设计师自然的提炼——以一种纯几何方式出现的元素。”于是平面构成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设计师们所惯用的手法。

2.1形式法则与景观布局法则形式法则,是人们长期在生活实践中积累而来的,它是人们经验的结晶,是所累积出来的美的表现形式。景观平面布局最主要的作用是建立秩序,即建立组织排序,是将平面的组成要素通过各种方法相互间进行融合,形成一个各个部分相关联的整体,它运用平面构成的手法、遵从平面构成理论中的形式法则,从而构成平面中的点、线、面等元素。景观设计的关键问题,就是在整个平面维度内安排好空间维度的功能,让各个元素之间相互协调,构成一种和谐的秩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对比呼应、均衡变化、相互统一的原则,它符合人们的视觉规律,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2.2造型要素与景观形态要素造型要素与景观形态要素塑造造型,可以解释为“创造物体形象”,也解释为“创造出来的物体形象”。造型要素指构成形体的基本知觉元素。包括形态、肌理、色彩三个部分。景观要素是指构成景观整体的单个要素,正是这些要素构成了景观的全部内容。形态是构成造型的主要元素之一,主要是各个要素统一之后的集合体,它并不单只物体的外部空间结构,所以不能将它与通常所讲的形态混为一谈。由于景观平面设计是一种高度抽象思维,所以在景观平面设计中一般采用抽象形态。其功能特性决定了其理性的一面。造型要素是提供景观要素形态塑造的基本单位,也是行形态塑造的基本单位。景观平面形态不一而足,有些只是一些简单的形体,这些景观的构造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主要是些基本图形;而有些景观则是由多个简单景观构成的,看起来比较复杂。

2.3平面构成形式与其功能平面构成形式与其功能形式的不同设计对象的功能也就不同。从设计的起源来讲,最初的设计产品形式就是功能,功能也就是它的形式,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这是受到早起西方设计者的影响,把使用价值作为设计的目标。这种思想影响了整个20世纪,工业文明以后,有过一段时期人们将功能性和装饰性分离,近人们才意识到要努力的将两者重新的有机结合起来。在人们对审美和功能的要求不断提升中,设计者们意识到产品的功能是实现功利的前提,艺术设计不只是供欣赏的艺术品更要满足功利的需要。所以将形式与功能很好的综合在一起,既能满足功能的需要又能达到艺术审美的要求。我们将花坛设计为曲面弧度设计,不仅增加了美感,也能让人们在休息栖息的时候有独立的空间感。我们将广场的铺装设计为几何秩序,让人们直线的视线能产生变化,从而不觉得乏味单调。让小区的凉椅设计成曲线,符合人体工程学更加的舒适美观。

3平面构成是景观设计的风骨

风骨,解释很多。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实质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也可以只人的品格性格刚直不阿。既然我们小标题用了风骨这个中国古代的词汇我们就从中国传统的角度来看一下平面构成在中国景观设计中潜移默化的演变。“风骨”也可以把这个词理解成为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在景观设计中,我们常以传统文化背景作为后盾,为了使景观更具有思想和生命力,融入一些文化的色彩,这样做不仅使景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充实,还能增加哲学和艺术气息,它赋予了苍白的点、线、面以生命和精神,传统文化的气派也由此得以彰显。

同时,点、线、面也成为了大千景观的灵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评董源的画:“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灿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从“构成”角度看,它们即以“点”的形式来平衡布局,弥补散漫,增加气氛。宋代杰出画家米莆对“点”的独特运用形成了风格突出的“米”点山水。这是点在我国山水画运笔用墨中的体现;从南北朝时期顾恺之用线“以形写神”,陆探微“秀骨清像”至隋唐时期阎之本“铁线深色”的帝王像,吴道子“吴带当风”的壁画……都是传流绘画“线”的美的集中表现,不同画家不同的描线技法与形象组合在一起产生不同质感、量感、运动感、虚实感等。与“点”、“线”相比较,传统绘画中“面”的运用更高地表现在画面的布局、构图、位置经营,即画面的构成上。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就是面的构成的典型形式。生活在南齐时代的谢赫的“经营位置”为传统绘画理论中的构图形式作出了艺术标准。从“构成”角度看,“位置经营”就是处理画面中黑与白、虚与实、虚面与实面的布局、分割。由此可见,不难看出平面构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潜移默化的存在,中国的传统哲学和文化思想家早已运用的深入境界,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骨表现的淋淋尽致。

4结束语

通过对平面构成和景观设计基本理论的认识和研究,分析他们的理论应用,总结了国内外平面构成和景观设计的发展,我们深切得知,平面构成可以很好的解决景观设计只满足功能而无序的状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不仅满足了我们对景观在功能上的追求,同时,也成为一种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

参考文献:

[1]阿苏荣.风景园林设计与平面构成[D].北京林业大学,2007,(02).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范文篇7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方案

Abstract:withtheincreaseofknowledge,realestatelandscapewillbecomeanimportantpartofthedevelopmentofqualityindispensable.Inthispapertheecologicalattributesoflandscapedesignandthebasicrequirements,focusingontheimplementationofrealestatedevelopmentandlandscapedesign.

Keywords:landscape;landscapedesign;scheme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属性

园林景观设计是在传统园林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是具有美学、文学与建筑学等相关知识的人对自然环境所进行的有意识改造的策划过程。具体分析园林景观设计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畴内,采用园林艺术对地形种植植物进行特定改造,并营造建筑物等的途径与方法。园林景观的生态属性主要是从人的角度分析,通过在景观的创意、内涵、视觉方面形成独特的展现形式与特点,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要有对自然要素的概括,又要突出人工化的要素,只有园林系统可以实现。园林景观在维护城市整体生态平衡、美化城市景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为人类提供理想的生活家园,借助大自然的优势来实现自我控制与调节。近年来,园林景观在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更多的考虑了园林的生态属性,展现了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形成了一种和谐稳定的立体园林群落。

2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

园林景观的设计要注意动静的统一,这种处理主要表现在水景上,一般水景是作为第四代建筑基本设计理念,已经得到建筑设计单位的认可,并深受居民的喜爱,因此,在居住区绿地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要突出水景的设计,强调水质与水形,保证居住区内水流的畅通,也就是所谓的活水。这要求设计者在设计水景的过程中,对水的补充、循环、排泄与净化等问题进行综合考虑,以保证水景的生态属性最好以涌泉或者瀑布作为动力,创造水位的高差感,让水体呈现自然的循环流动,产生涓流或者跌水等动态的水景效果,也可以增加水体与沙石的接触,以提高水的含氧量。另外,在不同的水体环境中,也可以布置不同的植物和构筑物,比如,莲花、芦苇、石头、长廊、小亭子、花草树木等,以多种形式来点缀水体,加大景观的层次性与深度,凸显出水的灵性与建筑物的韵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感属性。

3地产园林项目设计方案的问题

3.1审视园林景观方案是否具有良好的整体布局

园林景观设计单位提交景观概念性方案或深化方案后,房地产公司有关技术部门应组织资深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方案进行评审。①最为重要的是要注重园林景观方案的整体布局,注意其功能分区是否明确合理,项目布局规划是否满足市场定位和业主需。②考虑小区整体地形地貌,包括建筑物的造型及地形的高低起伏状况。③消防路线是否满足消防验收要求,景观路线是否分级处理、合理布局,并满足居民使用要求。软景植物和硬景比例是否符合景观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景点分布是否有主次之分,还是平铺直叙毫无重点。

另外,景观均好性也是地产景观设计中不容忽视的布局原则,因为客观因素的存在,会导致部分楼宇的朝向、方位和环境相对较差,如果不能在布局上做到均好性,就不利于整体布局的安排。

3.2设计是否满足经济性原则

房地产景观建设的投入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未来业主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为提升楼盘的品质,提高销售价格。对于是开发商的房地产公司而言,更是注重景观给他们带来的经济效。因此,经济性原则是成为衡量园林景观方案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控制“过度”设计的重要手段。

3.2.1充分利用当地材料。设计师应该充分挖掘该地区的优秀材料,最大限度地将本土化的材料应用于景观项目之中。本土材料既能降低成本,又尽量避免使用“泊来品”带来的“水土不服”同时,利用本土材料既能体现当地地域特色和地区风格,又是挖掘当地材料的一项举措。

3.2.2适度地使用“昂贵”材料。当然,这里说“经济性原则”指导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并非一味地限制、甚至拒绝高档材料的使用。在那些高消费类别性质的项目及普通项目中的某些重要部位,适当地使用甚至是大量地使用高级材料亦是有必要的。所以,我们应把握整体的设计原则,恰当地使用特定的材料,运用如局部的搭配等手法,真正做到对材料使用的合理性把握。

3.2.3对天然石材和木材控制使用。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是现今广泛使用的景观建筑材料。而恰恰因为“天然”,所以此类材料多为绿色环保之无污染材料,但是我们切不可忽视这样一个原则,即天然材料的资源,如石矿、森林等,由于其形成周期极长,需要的条件亦非常特殊,故而此类资源对人类说来是极其有限的,所以我们对宝贵的自然资源的使用,应采取控制使用的原则,极其小心地限制使用。另外,天然石材和木材的价格也相对比较昂贵,大量使用无疑增加景观建造的成本,同时也会降低楼盘产品的性价比。而使用一些替代材料也能达到同样的功能和视觉效果。譬如,用塑木替代天然防腐木,既节约维护成本,又符合生态规律。

3.3设计是否真正贯彻所提出的理念

设计概念的炒作,近几年已成为许多设计单位及设计师惯用的技俩,把所谓的概念作为纯粹的哗众取宠的工具,而概念本身与设计的实际内涵毫无关系也就是说,设计和概念脱节是时有发生的事。因此,技术部门在进行方案评审时要注意这种情况的发生。

3.3.1植物配置方向。在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设计中,生态概念是设计师常常提的一个概念,即所谓的生态设计。植物配置设计应充分尊重场地的自然特性,秉承生态优先的原则,避免按“如画”原则配置的高低错落的植物群落按“如画”配置的植物群落,因为符合大众对自然的印象,所以被认为是生态的。然而,这种看起来很丰富的人工植物群落很多都不是真正的生态。自然界中植物群落的演替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特定的地区都有自己特定自然植物群落。以美学原则为主导来选择植物、来判断哪些植物应该在一起,往往容易违背自然和生态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有些植物会慢慢衰落,或者需要大量的养护成本来维护这种效果。生态主义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形式和概念上应该是人为过程与自然过程相协调,起到对环境的生态保护作用。

3.3.2硬质景观方面。硬质景观一般是指园林建筑和小品等景观要素。园林建筑与小品应该是观赏与适用相结合,然而,很多设计师只注重形式上的美观。很多小品应该强调美观与功能相结合,这样才能构筑具有人性化的居住景观环境。很多设计师为追求大气、好看、气派(如大广场、大人工湖等),只注重表面形式的美观而忽视景观小品或建筑的使用功能“地产景观”是为小区居民服务的,不能只图一时的好看、气派而忽略用户的真正需要。忽略人性化的景观不能长久,且消费者欣赏水平越来越高,更多的是强调观赏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景观。这需要设计师对市场不同人群的需要有充分的了解。星河湾没有大广场、大湖泊,虽然水景很多,但采用的是点式水景设计,分布均匀且结合各种使用功能一起设计,投入不多,但处处是景,美观且实用,充分体现人性化设计原则。地产景观与自然景观城市景观不同,它更多的是服务于小区人群,如果景观功能只是停留在观赏层面是不够的,还应该满足人群对景观空间的参与要求,即景观与人的互动。还有一种现象是景观建筑和小品过分承担文化宣传的历史责任,背离其作为一种功能性空间营造手段的基本属性。特别是小区雕塑和景墙(如浮雕景墙),这种情况也需要避免。因为地产景观环境的服务对象是该小区居民,更多的是要满足其使用要求和舒适性。

4施工图的审查

园林景观设计单位提交施工图后,房产公司技术部门应当组织相关专业的工程师,对施工图进行审查。施工图会审首先从成本角度审查施工图设计是否合理。笔者曾经审查很多施工图,发现很多设计单位对施工图设计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譬如,将一般的小区人行路的路面的基层做成300厚C30标号的混凝土,这是施工图方面典型的过度设计,造成很不必要的浪费。园林景观中存在大量管线各类管线,比如,给水、消防、排污、雨水、暖气、天然气、强电、弱电等管线。审查这类问题时,主要看各种管线交叉部位是否能布置合理,各种管线是否发生冲突。设计管线找坡、建筑找坡与实际情况是否能够满足要求,管线施工完成后,对周边相应的功能区间的合理使用是否有影响、各类管线的管径都超大使用等。

5结语

景观设计需要与地产楼盘的整体规划、建筑物的基本风格,以及企业文化进行配合使用。景观设计的宗旨与目标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也能够较好地促进生态平衡。因此,在地产园林景观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人们营造一种绿色生态的居住空间,更好的展现出“以人为本”的绿色环保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姬晓娜;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J];城市问题;2006年06期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范文篇8

以生态恢复理念为指导思想,结合株洲市高新区新马河湿地资源的现状,阐述在湿地公园建设中遇到的限制性因素。

2.基于保护性建设思路,对株洲市高新区新马河公园进行了景观功能分区规划。

对新马河湿地公园的现状地形、交通、植物、驳岸等景观进行了生态恢复设计。

关键词:湿地;生态恢复;新马河湿地公园

Abstract:The wetlandisa specialecologicalsystem andland resources, inrecentyearsdueto thedeterioratingenvironment in the areareducedgreatly. Ecologicalprocessesand the constructionofthewetlandparkwetland restoration theory, startingfromthe neighboringHunan province Zhuzhoucity wetlandpark, exploretheoperationalmethodof theconstructionofthewetlandpark. Basedonthe concept ofwetlandecosystem,researchworkiscarriedout fromthefollowingthreeaspects:

1 bytheecologicalrestoration conceptastheguidingideology, combiningthecurrentsituationof wetlandresourcesinZhuzhou High-techZoneinthenew horseriver, the restrictivefactors encounteredintheconstructionofthewetlandpark.

2basedonthe protection of construction, the landscapefunction zoningofthe hi-techzoneofZhuzhouCity, thenew horseriver park.

3 onthenew HorseRiver WetlandPark status, traffic,terrain, revetment plants landscape of ecologicalrestorationdesign.

Keywords: wetland; ecologicalrestoration; New HorseRiver WetlandPark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1、前言

项目位于株洲市河西新马工业园新马河中游段,设计研究面积约为193公顷,全长约4250米。东起京珠高速,西至湘江,南北分别为新丰路和万丰路。

株洲市迄今都没有完整地湿地,只要有河道景观设计出现,就会有湿地。本次设计只是针对株洲市高新区新马河这样小型的湿地,但在建设方法上却为大型的湿地资源保护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希望株洲市高新区湿地公园生态恢复设计对株洲市民有教育展示意义。

2、湿地生态恢复基本理论

湿地生态恢复理论到目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它涉及生态科学、水文科学、环境科学、等多门学科,在湿地公园生态恢复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1湿地的概念

湿地学在现阶段发展还不够完善,目前有关湿地概念的阐述将近60多种,〔1〕。美国学者认为:湿地是处于水域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区,通常处于浅水淹没区和水位刚好达到或接近地表;日本学者认为:潮湿是湿地的首要特征,然后是土壤在要处于一定的饱和状态,达到一定的地面水位高,使植被得到很好发育。而我国学者认为:湿地为60%的水生植物在路缘区生长,水位在海平面6m左右的海区。

2.2湿地恢复的定义

湿地恢复是指受到损害的地方通过有力保护致使自然得到逐渐恢复的过程,当今湿地、河流、湖泊等环境遭到严重迫害,而学者主要运用湿地恢复理念解释现状,使遭受迫害的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2〕

2.3湿地生态恢复目标和原则

湿地生态恢复包括有力防御、尽力修复和全力重建。湿地生态恢复指对遭到严重破坏的并且丧失生态功能的湿地,在生态恢复理念的指导下,通过生态技术全力进行修复,修复不行在考虑重建,使湿地发挥本该应有的生态服务功能。〔3〕

2.4湿地生态恢复的方法

湿地生态恢复根据其策略和目标的不同,采取的生态恢复措施也大为不同。如湿地补水增湿措施;改善湿地酸化环境;阻止木本植物入侵和湿地得到演替;使湿地本土植被得到充分恢复。

3、项目概况

3.1现状分析

设计地块主要以平坦的农田和耕地为主,周边为典型的南方丘陵地貌。本次设计将整个新马河湿地公园划分成为三个大的区域,根据现状受损程度,设计相应的生态景观在三个区不同的的区域。

3.2设计依据

与株洲市“一江四港”设计在差异性与特色上进行分析,找寻和对比。

3.3设计目标

设计应以打造株洲独特的标志性湿地景观为目标,以新的公园管理模式为目标,做到建成后让自然做工,而不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为当下中国和世界的环境问题树立一面积极的旗帜。

3.4设计方案

3.4.1新马河维护性设计

一般自然河流湿地,其景观的基本要素是水系和植被,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最大限度的保留现状生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自然植物类型;结合湿地生态修复理念,对水系进行湿地恢复能力优化设计,对新马河的整体景观进行维护性设计。

3.4.2河道设计

新马河根据现状特色的景观采用与众不同的自然驳岸,采用植物护岸和片石干砌,片石驳岸能够提供更多的亲水空间三种形式的自然生态驳岸,结合木制自然生态平台、架空建筑等亲水设施,不同的景观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与景观更加融合,使湖岸更加生动自然。其驳岸处理方式和水生植物的季节性选择结合道路的布局,解决了季节水位落差带来的景观缺陷。并且在驳岸设计中,对亲水区域进行合理设计,通过自然栈道、亲水木平台等的基础设施设置满足人们的亲水愿望,同时考虑无障碍设施:设计科学合理的盲道,正确的残疾人坡道,这样使弱势群体得到很大的方便,同时在设计中使水体视线通畅。

3.4.3湿地生态恢复理念的方法及在设计中的应用

多样的水系流态使生态恢复的可能性得到提高,除了水生植物的合理搭配之外,增加水体氧浓度、水体与植物的接触时间及接触面的长度是关键。在水域空间处理上有以下5种方式。(1)保证多样的水体流态:多设计浅滩,合理引导水流向水岸流动,与河岸的水生植物或湿生植物接触;(2)曲折的河岸线:在保证不形成死水的情况下,多设计曲折的河槽,凸岸处种植植物的数量比凹岸大,这样可以增加水生植物对水体的阻力,接触时间和接触面得到增加;(3)横向种植水生植物群落

3.4.4种植设计

河岸带种植设计主要以湿生植物种植设计为主,包括新马河20年最大流量淹没区的乔灌木种植设计。河流缓冲带种植种类选择遵循了本土性和观赏性结合的原则,首先依据视线要求的种植空间设计;选择骨干乔木和灌木,以常绿植物作为背景,均匀分布在场地内,结合植物的观赏特性和生态习性进行搭配设计。

3.4.5功能设计

保持原有氛围,设计目标与原有生境保留相同;更新设计,主要为硬质景观设计,为市民提供集中的活动场地。

4小结

本文就新马河湿地景观设计的实践,以生态恢复理念为指导思想,在设计中提出了设计的方法和原则。但在实践设计中发现存在很多问题:如驳岸的设计过于单一,没有很好结合当代先进技术;湿地植物种类大都都是本土植物,植物形式单一;新马河湿地景观周边是居住区,这样在设计中就存在了安全性和生态性的矛盾。

参考文献:

[1]赵思毅,侍菲菲.湿地概念与湿地公园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范文篇9

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是体现地理核心概念和培养地理学科素养的载体。以构建核心概念为方向,突出核心概念的功能和价值,构建知识体系,提升综合思维能力的高三地理主干知识复习能有效促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高三地理课堂复习的效果。本文以高三地理必修3中“生态环境的建设――土地的荒漠化”为例,说明基于核心概念功能下的高三地理主干知识的复习方法。

一、以构建完整的核心知识体系为基础

土地的荒漠化是区域生态建设中的主干知识。对荒漠化复习要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这一体系包括荒漠化概念的本质、内涵和外延。同学们在复习中要细化考点、分解目标、构建知识结构。如下页图所示。

二、创设情境,为构建核心概念的知识框架提供支撑

在复习中仅仅靠构建框架是不够的,也无法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在进行概念学习时需要结合大量地理学事实,也就是学习情境,才能为构建框架提供支撑。只有把核心概念放在一定的应用情境下,将事实性知识置于我们的概念框架中,概念的不同层次被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细节展现出来,知识框架的构建才会显得生动和有意义。

例如,对荒漠化的情境复习可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创设情境,构建主体知识框架结构。

以楼兰古国的兴衰为背景材料,可设置两个基础问题:

(1)分析楼兰文明消失最主要的原因。

(2)楼兰古国的灭亡对现代的绿洲城市有何启示?

设置以上问题的目的是解决荒漠化产生的条件和治理的措施。第一个层次的复习难以使同学们达到对概念的本质和不同层次的把握、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第二个层次:选择具有相似h境和差异环境的区域,进行概念的运用和迁移。

(1)以贺兰山为背景,分析贺兰山东、西两侧土地荒漠化类型差异的原因。

该问题增加了地形这一因素。在自然环境变化的情况下,荒漠化产生的类型是不同的。

(2)以南方丘陵为背景,分析南方地区的主要荒漠化问题。

可通过比较干旱区域和湿润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分析归纳出南方地区荒漠化的成因。这是在差异明显的环境下对概念的使用和辨析,客观上呼应荒漠化的本质是土地的退化,表现为荒漠的景观。

第三个层次:新情境下概念的应用。

通过不同层面的练习,利用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来解决地理问题是提升推理和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而在高三复习中选择经典的案例和高考题来训练是明智的选择。例如,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36题、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36题,从表面上来看都是考查风沙活动,从本质上来看都是变相地考查荒漠化。

因此,复习地理的目的绝不是使同学们记住一些地理事实,而是使同学们关注核心概念,通过地理事实与情境,归纳与分析概念的本质,理解地理规律,并以此来构建合理的概念框架,进而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

三、通过比较和辨析,深刻理解概念

同学们头脑中有时会有一些相似概念的存在,在复习过程中要通过比较、辨析、练习巩固等方式来深刻理解头脑中的相似概念。例如,荒漠化、沙漠化、荒漠的概念,很多同学都是混乱使用的。原因是这些同学对概念辨析不清,导致在考试中不能准确答题。在复习中要对这些概念进行比较和辨析:荒漠是一种景观。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过程。沙漠化是荒漠化发生于干旱环境下的一种土地的退化,而在云贵高原的土地退化则表现为流水侵蚀下的土地退化。同学们要在概念的辨析中明确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的特征不同,产生荒漠化的类型也不同。

四、引入系统地理原理,转换对主干知识的理解角度

沙漠化从生态问题的角度看,是土地的退化过程,景观上表现为沙丘的扩展。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看,沙漠化是风力的侵蚀和搬运过程,其实就是风沙的活动过程。从天气的角度看,主要表现为沙尘暴天气。风力沉积的地貌类型表现为沙丘,而沙丘的存在是地表荒漠化的一种表现。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来解释地理现象,转换对主干知识的理解角度,能帮助同学们形成地理联系的能力,有效提升地理的核心能力。

五、关注主干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概念间的关联

复习中如果只死记硬背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是无法将知识进行灵活变通与应用的。核心概念的主要功能就是为解决地理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同学们要能够运用核心概念来解决问题,学习和体验概念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建立概念间的关联,以形成综合思维。

复习土地荒漠化时关键要理解荒漠化的形成条件。教材中以西北地区为例构建的土地沙化条件无法适用于所有的区域。因此必须对案例进行抽象后,得到如下结论。①物质条件:疏松的沉积物;②动力条件:多大风天气。在此基础上根据情境材料,延长思维的链条。例如,疏松的沉积物来源于这样的条件:干旱环境下,地表植被较少,地表土壤发育不良。干旱的内陆区本身多大风天气。当因为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导致地表后,地表失去保护,风沙就开始活动。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范文

一景观的原意--"风景"及其研究

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本的<圣经>旧约全书中,它被用来描写梭罗门皇城(耶路撒冷)的瑰丽景色[1].这时,"景观"的含义同汉语中的"风景"、"景致"、"景色"相一致,等同于英语中的"scenery",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我国从东晋开始,山水画(风景画)就已从人物画的背景中脱胎而出,独立成门,风景(山水)很快就成为艺术家们的研究对象,丰富的山水美学理论堪称举世无伦,因此也才有中国山水园林的臻美.景观的这种含义(作为风景的同意语)一直为文学艺术家们延用至今.

目前,大多数园林风景学者所理解的景观,也主要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景观,也即风景.从60年代中期开始,以美国为中心开展的"景观评价"("landscapeassessment","landscapeevaluation")研究,也是主要就景观的视学美学意义而言的.从客观的意义上讲,景观评价(风景评价)是指对景观视觉质量("visualquality")的评价.而景观的"视觉质量"则被认为是景观"美"("beauty")的同意词,daniel等人将其称为"风景美""scenicbeauty"[2];美国土地管理局则将其等同于"风景质量"("scenicquality"),并定义为:"基于视知觉的景观的相对价值"[3].从主观上讲,景观评价则表现为人们对"景观价值"("landscapevalue")的认识,jacques[4]认为景观的价值表现在"景观所给于个人的美学意义上的主观满足".风景评价(景观评价),实际上是风景美学的研究中心,也是指导风景资源管理、合理地进行风景区规划的基本依据.经过20多年的发展,风景评价的研究出现了许多学派,它们在理论和方法上各具特色.

目前较为公认的有四大学派[5-7]:专家学派(expertparadigm),心理物理学派(psychophysicalparadigm),认知学派(cognitiveparadigm)或称心理学派(psychologicalparadigm),和经验学派(experientialparadigm)或称现象学派(phenomenologicalparadigm).专家学派强调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4个基本元素在决定风景质量时的重要性,以"丰富性"、"奇特性"等形式美原则作为风景质量评价的指标,也有的以生态学原则为评价依据.参与风景评价的是少数专家,他们在艺术、生态学及资源科学方面都有很高的素养.目前美国及加拿大等国的土地管理部门、林务部门及交通部门多采用专家评价方法进行风景评价[8-12].

心理物理学派则把"风景-审美"的关系看作是"刺激-反应"的关系,主张以群体的普遍审美趣味作为衡量风景质量的标准,通过心理物理学方法制定一个反应"风景-美景度"关系的量表,然后将这一量表同风景要素之间建立定量化的关系模型--风景质量估测模型.心理物理学方法在小范围森林风景(如一个林分)的评价研究中应用较广[13-16].

认知学派把风景作为人的认识空间和生活空间来理解,主张以进化论的思想为依据,从人的生存需要和功能需要出发来评价风景(景观/生活环境).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地理学者appleton,他在1975年提出"了望庇护"(prospect-refuge)[17]理论,美国环境心理学者kaplan夫妇提出"风景审美模型"("landscapereferencemodel")[18,19]和美国地理学者ulrich的"情感/唤起"("affective/arousal")反应理论[20,]。WWW.133229.CoMappleton理论强调了人的自我保护本能在其风景评价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在自然环境中是"猎人""猎物"双重身份出现的。作为"猎人"他需要寻找他的"猎物",所以他需要景观能给他提供"庇护"的场。在kaplan的模型中,不但反映了人的自我保护本能在其风景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反映了人是作为一种高智能的动物出现于自然环境中的。他不会只满足于眼前的生活空间(景观)的安全和舒适,他还要利用种种景观信息去预测、探索未来的生活空间。所以kaplan认为,风景的质量决定于风景的两个特:"可解性"("makingsense")和"可索性"("involvement"),前者反映了人对于景观的安全的需求,后者反映了人对于未来的求知欲。ulrich的理论则融进化论美学思想和情感学说于一体,试图通过生理测试技术(如脑电图、心电图)来测定人对于特定风景区的反应和评价,从而克服了语言表达对风景评价结果可能带来的误差。

经验学派把景观作为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历史的观点,以人及其活动为主体来分析景观的价值及其产生的背景,而对客观景观本身并不注重,如美国地理学者lowental的一些研究〔22,23〕。

作为总结,我们不妨用系统的观点,对上述风景评价研究的各个学派作一比较和分析(表1)。通过分析认为,风景评价各学派在思想、方法诸方面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表1风景评价各学派特点分析和比

各学派比较点

心理物理学派

认知学派

专家学派

经验学派

对风景价值的认识

风景价值是主客观双方共同作用下而产生的

风景价值在于其对人的生存、进化的意义

〔客观)风景价值在于其形式美或态学意义

〔主观)风景价值在于它对人(个体,群体)的历史、背景的反映

人的地位

把人的普遍审美观作为风景价值衡量标准

从人的生存、需要出发,解释风景

被动〕风景作为独立于人的客体而在存,人只是风景的欣赏者

主动强调人(个体或群体)对风景的作用

对客观风景的把握

从"风景成份"(植被、山体等)分析风景

用"维量"(复杂性、神秘性等)把握风景

分解从"基本元素"(线、形、色、质)分析风景

〔整体〕把风景作为人或团体的一部分,整体把握

二、景观作为一个地学概念

无论在中国或是在欧洲,最初的大规模旅行和探险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也加深了人们对景观的认识当然,景观一词在汉语中直到近代才出现,山水、风景一直被沿用)。人们已不满足于对自然地形、地物的观赏和对其美的再现(文学、艺术活动),开始更多地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它们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时间上的演化。特别是14-16世纪大规模的全球性旅行和探险(包括1492年美洲的发现和1498年去东印度航线的发现),使欧洲人对"景观"这一概念的理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时德语的"景观"(landschaft)已用来描述环境中视觉空间的所有实体,而且不局限于美学意义。19世纪中叶,伟大的动植物学家和自然地理学家洪堡得(humboldt),将"景观"作为一个科学的术语引用到地理学中来,并将其定义为"某个地球区域内的总体特征"〔1〕。随着西文经典地理学、地质学及其它地球科学的产生,"景观"一度被看作是地形(landform)的同意语,主要用来描述地壳的地质、地理和地貌属性。以后,俄国地理学家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概念,赋之以更为广泛的内容,把生物和非生物的现象都作为景观的组成部分,并把研究生物和非生物这一景观整体的科学称为"景观地理学"("landscapegeography")。这种整体景观思想为以后系统景观思想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载体

景观生态思想的产生使景观的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早在1939年,德国著名生物地理学家troll就提出了"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的概念。当然,关于景观生态学的思想产生得更早些。troll把景观看作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空间的总体和视觉所触及的一切整体",把陆圈(geosphere)、生物圈(biosphere)和理性圈(noosphere)都看作是这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景观生态学就是把地理学家研究自然现象空间关系时的"横向"方法,同生态学家研究生态区域内功能关系时?quot;纵向"方法相结合,研究景观整体的结构和功能〔1〕。另一名德国著名学者buchwald(2〕进一步发展了系统景观思想,他认为:所谓景观可以理解为地表某一空间的综合特征,包括景观的结构特征和表现为景观各因素相互作用关系的景观收支,人的视觉所触及的景观像、景观的功能结构和景观像的历史发展。他认为,景观是一个多层次的生活空间,是一个由陆圈和生物圈组成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他指出,景观生态的任务就是为了协调大工业社会的需求与自然所具有的潜在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1〕。

至于景观系统中各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zonneveld作了深入的分析(图1中只列出了zonneveld关诰肮圩槌杉肮叵档闹饕糠郑a硗猓琙onneveld还就景观系统的层次结构作如下划分:

1、生态区(ecotope或site):是最低一级的景观单位,每个生态区内至少有一种地理成份(如植被、土壤、水)在空间上的分布是较为均一的,其它成份也不会有很大的分异。

2、地相(landfacet或microchore):由多个生态区所组成,每一地相内的各个生态区至少在某一地理因素(主要是地形)的影响下,在空间上出现一定的关系和分布格局。

3、地系(landsystem或mesochore):由一系列地相所组成,本单位最适用于绘制景观调查图。

4、总体景观(mainlandscape或macrochore):是指某一地理区域内所有地系的总和。

图1zonneveld关于景观组成及其关系的分析(有删减详见navehandlieberman,1984)

在北美,长期以来尽管没有明确提出"景观生态学"的概念,系统景观的思想和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却很早就有所发展。早在本世纪40年代,北美最早的植物生态学家之一egler〔25〕就认为,植物与人的活动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这个整体是某一更高级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并作用于景观。以后,他又提出了"整体人类生态系统"("totalhumanecosystem")的概念。同时代另一位北美生态学家dansereau〔26〕也曾提出,在环境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高级、整体和动态水平上进行景观的研究,并主张用"人类生态学"("humanecology")来研究人类对景观的影响。他把人对景观的认识和冲击理解为一种循环的和控制的过程,并用"意识景观/景观"("inscape/landscape")的概念来论述从自然到人,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和从景观知觉到景观设计的过程。这是农学家、林学家、城市规划人员、景观生态学家及工程人员都要经历的。最终,人的主观意志将成为改造或创造景观的模板。这种人类意识作用下的景观,venadsky曾用"理性圈"("noosphere")的概念来描述,并推测,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性圈将取代自然发生的生物圈,人类将生活在一个完全人工的世界里。该理论曾被odumn〔27〕认为是"危险的哲学"。

dansereau的理性圈的理论后来又得到了人类学家和自然哲学家teilherddechardin的进一步发展〔1〕,他认为,凭着人类的主观能动,通过不断地自我反馈和调节,人对景观的设计和改造是值得信赖的。他把这种在人类主观能动作用下的景观设计和改造过程称为"理性起源"("noogenesis")。naveh和lieberman〔1〕则把景观生态学作为实现这种"理性起源"的重要工具,指出:人既是生物圈的组成成分,同时又是它的改造者和监护者。vink〔28〕在总结前人关于景观及景观生态学的论述之后,用系统科学和控制论的观点,明确地指出: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载体是一些控制系统,通过土地利用及管理活动,这些控制系统中的主要成分将完全或部分地受到人类智力的控制;景观生态学是"把大地的属性作为目标和变量进行研究的科学,其中包括通过对主要变量的研究以实现人类对它的控制"。通过以景观生态学为桥梁,把关于动物、植物和人类的各门具体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景观利用的最优化。

现将景观概念的发展及有关研究学科列一简表(表2),作为总结。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园林风景学科领域内关于景观(风景)的理解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生态学思想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关于这一点zube(1986)〔29〕曾有非常系统的论述。

表2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

景观概念作为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与"风景"同意作为地学概念与"地形"、"地物"同意作为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

以景观为对象的研究景观作为审美对象,是风景诗,风景画,及园林风景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地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从空间结构和历史演化上研究是景观生态学及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但从空间结构及其历史演替上,更重要的是从功能上研究

参考文献

〔1〕naveh,z.andlieberman,a.s.,1984,landscapeecology.theoryandapplication,springer-verlag.356.

〔2〕daniel,t.c.andboster,r.s.,1976,measuringlandscapeaesthetics,thescenicbeautyestimationmethod,(usdaforestserviceresearchpaperrm-167),fort

〔3〕usdiblm1984,visualresourcemanagement(supersedesrel.8-4),washington,d.c.

〔4〕jacques,d.l.,1980,landscpaeappraisal,thecaseforasubjectivetheory,j.,environ.mgmt.10:107-113.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范文篇11

关键词:绿色交通运输循环交通运输低碳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行业,是国家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我国交通运输发展与资源、与环境的负外部性矛盾十分突出,成为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瓶颈之一。为加快推动交通运输业转型发展,全面落实党的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建设“两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部2013年5月22日印发了《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之后,交通运输部决定开展“十二五”后期及“十三五”期绿色循环低碳示范项目评选活动。江苏、浙江、广东、河南、上海、南京、无锡等省、市各级政府迅速响应,制定和实施加快推进绿色低碳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和区域性试点实施方案,绿色循环低碳成为当前交通运输业广为接受的发展理念和行动方向。但是,行业内对绿色循环低碳交通概念还缺乏系统、深入解读,乃至存在诸多认识误区。科学界定和理解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概念内涵,对于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十分重要,也是其重要前提。

一、概念背景考察

交通运输属于一种经济形态,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概念内涵实际包含绿色交通运输、循环交通运输、低碳交通运输等的三个概念内涵,它们对应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分别是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能源经济学。对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的反思,引发解决经济发展方式变革问题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旋律,在上面的经济学领域产生了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新概念,从而也派生出绿色交通运输、循环交通运输、低碳交通运输等概念。这六个概念的实质是一致的,都体现出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对发展理念新的思考最早起源于英国,在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阿瑟・乔治・斯坦利提出生态系统概念。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卡尔逊在他的著作《寂静的春天》揭示出生态系统破坏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宇宙飞船经济理论”,该理论明确以循环式经济代替过去单程式线性经济理,因此,鲍尔丁被认为是循环经济的最早提倡者。1989年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出版《绿色经济蓝皮书》首次提出绿色经济概念。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英国2003年2月24日颁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被国际社会广泛共同关注,1992年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1997年UNFCCC的补充条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得到84国签署,到2009年月,发展得到183个国家签署(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这些理念、思想、理论与方法传入我国后,国内学者出现大量讨论这些议题的研究文献,绿色、循环、低碳经济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在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展开。属于中观层面的交通运输亦出台一系列政策,如交通运输部相继出台了《公路、水路交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长期规划纲要》、《建设节约型交通指导意见》、《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长期规划纲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等指导性意见或规划。

二、概念的基本内涵

从整个人类与地球的共同利益出发,用科学的、伦理的、注重生态的方式对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做出可持续的创造,并进行进一步公平合理的分配。这是国际维基大百科全书对绿色经济的定义。借鉴此意,绿色交通运输就是指出于保护环境和减小能耗的目的,通过各种节能减排等环保手段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交通运输运行经济形态,是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改善、资源得以有效保护的严重交通运输发展状态。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三低三高”,即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高循环、高碳汇和高效率。

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对“循环经济”一词作出如下定义: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由此可推断,循环交通运输是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和服务消费、废弃物处理的过程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交通运输运行经济形态。循环交通运输的基本特征是一低两再一高,即低消耗、再循环、再利用和高效益,其根本内涵是交通运输资源的循环再利用,重要的是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最大的交通运输经济和社会效益。

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方面中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更能够满足节能减排的需求,并且还能维持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上升趋势。这一关于低碳经济的界定来源于2009年出版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由此可见,低碳交通运输是交通运输领域的碳生产力和人文水平综合可持续发展并都达到一种高层次经济状态,其本质在于通过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排放量又实现高规模高质量的交通运输发展。低碳交通运输概念突出的是要降低碳排放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贡献,其本质是提高交通运输能源的利用效率、创新建立交通运输清洁能源结构,关键是观念转变、技术、制度的创新。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范文篇12

【关键词】: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A

在城市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城市绿地景观建设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从城市绿地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来看,景观的生态设计实践过程还亟待提高。景观设计结合生态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可以从本质上提高景观设计的综合效益,进而可以全面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这种应用可小到一块城市绿地,大到整个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规划就是在城市用地范围内,根据各种不同的功能用途,合理布置设计园林绿地[1]。在城市绿地规划中加入生态设计的理念,就是用生态的观念与方法塑造新的城市景观,把城市看成是大地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把人和景观主体当成一个生态系统的重要内容来设计。在注重城市人工环境体系完整性的同时,还应兼顾自然生态体系的相对整体性,充分协调人与自然和融共生的和谐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所遵循的总体原则是生态原则,是包括社会、文化、和经济在内的复合生态,核心内容是人与自然结合的广义生态概念,是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上注重景观环境对人的心理、情感、审美体验和行为的影响以及人的活动对景观环境的反向作用。所以,城市绿地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多元性和持续性。

一、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理念

1.景观生态设计的概念。景观的生态化设计,是反映自然与文化、设计环境与生命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高度融合。它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规划景观空间结构,将景观要素按照一定的功能要求和景观序列合理分布,使最终呈现的景观环境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而且具有完善的服务功能和较高的美学价值。城市不是自然生态系统,而是以人为主体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绿地的生态设计不是简单在城市中植树种草,而是要通过全面了解城市的发展定位、城市空间格局和城市生态资源禀赋、城市的历史文脉和文化底蕴特质等要素进行综合量化分析和论证后,构建最有利于形成符合城市风貌和城市个性的生态景观体系,这一体系有着合理的垂直结构和水平格局,具有生态的整体性并支持生态过程的进行。另外,城市绿地的生态设计,不是要恢复原始自然景观,而是要在现有城市自然本底的基础上,恢复景观的整体性、地域性、多样性和稳定性。城市绿地景观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城市基本生态设施的建设,这一概念的根本意义在于用生态学理论指导绿地建设,城市绿地景观在空间上具有稳定性,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并且要划分出具有自然保护、景观塑造、文化营建等多种功能的基本保护区域。作为基本建设的内容,任何城市在建设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的同时,都应建设一个面向自然的生态基础设施。城市生态设施作为一种新的概念,可纳入不同规模的城市规划规范之中,并作为城市环境建设的基本内容。

2.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化设计理念。①综合评价城市的生态资源,给本地典型的自然景观以发展空间;②规划要有相对独立性;③结合城市的实际条件进行合理规划,山地、林地、河道是形成完整生态体系的重要景观因素;④城市的发展建设应兼顾生态体系的完整性。

事实上,不是有大量的绿色就是生态景观设计。从外在表象来看,大多数的景观或多或少的体现了绿色,但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形成和保持效果的景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资源,以最小的投入产生最大的综合效益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生态思想,也才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城市绿地景观设计思想和方法。

二、绿地景观生态化设计的特点

1.大致上说,生态学原理是景观设计中应遵循的基本原理,通过合理的功能性场地和园建小品布置、富于韵致的微地形设计、适当的水体和水系设置以及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配置,从而营造出具有生动空间意境的场地景观环境

2.景观生态化设计的特点。绿地景观生态化从某种程度上讲即是通过将生态学原理与景观设计方法的融合创新,使得城市绿地在低维护度的基础上实现景观效果可持续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也是建设和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资金投入和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实现城市绿地景观的最大综合效益。

因此,景观生态化设计也可称为可持续景观设计。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结构的合理性。结构的合理性包括城市绿地空间结构的合理性以及生态系统结构的合理性。(2)功能的全面性。景观生态化设计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景观设计或生态设计,其最终目的是要营造一个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空间,(3)关系的协调性。生态绿化设计不仅仅考虑景观的功能与形式,更应该协调所有设计要素的关系。包括与相关城市上位规划的对接,与绿地周边环境的对接,与绿地所在区域的城市服务功能的对接等等,营造一种和谐的城市景观。(4)植物配置的生态性。生态化设计首先要从植物品种的选择与配置上入手。设计师应充分了解园林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景观应用特点,根据立地条件和场地功能,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和绿化景观空间的营造,遵循和融共生的原则从植物的形态、色彩、质感以及疏密程度充分考虑,形成异质性强、层次丰富、立体化的多样性植物景观。(5)景观的多样性。设计中追求绿化景观完全融合到自然环境中,其层次变化,并非是乔木、灌木的简单组合,也并非是各种植物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地简单排列在城市绿地内,而是更注重区域范围内的绿化系统的完整性和生态空间格局的合理性。(6)后期养护的低维护性。良好的绿化养护管理是确保景观设计效果和实现绿地生态服务功能至关重要的一环。生态化设计不仅仅考虑平面布局与三维的景观效果,还应考虑如何减少养护成本,包括修剪、灌溉及病虫害防治等多个养护环节的有效控制。

三、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化设计的方法

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化设计应从空间结构着手,对景观空间结构要素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论证,在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借助于景观现象学的分析方法,从人对景观环境的感知和体验角度来探讨生态化设计方法,大致从四个层面来把握:

1、边界。在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中,边界是整个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起生态屏障的作用。所以要发挥其最大生态效益,应使其具有一定的宽度和尽可能的连续性,并与

内部绿地相连。在边界的植物配置上要选择滞尘、杀菌、减噪、吸收有害气体等功能显著的树种,并在结构上保持优化。边界作为阻碍绿地内外视线、空间交流的要素,强调连续性,但不能形成封闭。而是根据实际条件,利用地形、乔木、灌丛等打开透径线。

2、入口。入口是绿地生态系统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之一,是人为影响进入最大的入口。其设计一定要符合绿地生态系统的要求,合理分布及设计其大小。

3、基面。基面是人最直接体验的空间界面,与用地的安排关系紧密。因为它不仅要确定各类用途,也要确定彼此之间的关系。绿地设计中基面大致可分为人的活动空间和非活

动空间。活动空间的设计主要考虑人的行为特点和需求、交通流线等;非活动空间则是由自然元素,包括植物、水体、山石、土壤等构成。具有生态保护与环境改善、感知及审美等意义。基面的设计,不仅要保证环境生态系统的最优化,还要提供丰富的视觉景观,同时也要为人的活动提供美好环境。

4、立面。立面是视觉最为敏感的部分,对于组织空间景观要素,尤为重要。空间的围合、开放都是通过立面来控制。“佳则收之,俗则屏之”,对不同的景物,应用屏障,放开的手法进行不同的处理。立面造景可以是植物,也可是景墙、隔栅等。植物群落的立面是其垂直结构,要综合考虑其生态性、功能性和观赏性。

四、结束城市绿地景观的生态化设计所遵循的思想和原则是多方面的,是包含社会、文化和经济在内的复合生态。同时,实现科学、艺术、设计及经济等多种因素之间的平衡是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化设计所追求的目标。加入生态化的概念是旨在强调设计中应重点考虑最质朴的人地关系,采取多目标而非单一目标的途径,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使人、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达到高度和谐。

参考文献:

[1]张毅川,乔丽芳,姚连芳.城市绿地景观的节约设计探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07).

  • 上一篇:新生儿科护理疑难病例讨论范例(12篇)
  • 下一篇:<信用风险相关理论范例(1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