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早产儿的护理诊断和措施范例(12篇)

栏目:报告范文

早产儿的护理诊断和措施范文

【关键词】早产儿;颅内出血;诊断

随着NICU抢救技术的提高,早产儿成活率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小胎龄、低体重早产儿增多,早产儿后遗症的发生率并未相应下降,尤其是早产儿颅内出血后遗症,已成为影响早产儿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早期诊断和治疗早产儿颅内出血可降低早产儿颅内出血后遗症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自2004年1月至2008年10月我科收治早产儿颅内出血78例,均经头颅CT确诊。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51例(65%),脑室内出血7例(9%),脑实质出血4例(5%),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实质出血16例(21%)。78例中男46例,女32例,胎龄≤32周31例,33周22例,34周14例,35周11例;出生体重≤1500g48例,1501~2200g30例;顺产31例,剖宫产16例,产钳及胎头吸引助产11例,臀位产9例,急产7例,滞产4例;出生24h内入院40例,24~48h入院25例,48~72h入院8例,72h以上入院5例。本组早产儿中15例有围产期窒息,12例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7例肺炎,2例肺透明膜病,2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硬肿症,46例高胆红素血症,3例败血症,其中有两种以上合并症58例。

1.2临床表现50%发生于第1天,90%发生于出生后1周内,少数更晚。临床分为急剧恶化型、断续进展型和无症状型[1]。(1)急剧恶化型较为少见,可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病情急剧恶化,昏迷、呼吸衰竭,去脑强直,强直性或肌阵挛样惊厥,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四肢瘫痪。可伴有前囟膨隆,低血压,心动过缓,体温异常,及难以纠正的酸中毒,短期内可死亡。(2)断续进展型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在数小时或数日逐渐表现出来,病情起伏。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异常,肌张力低下,典型或不典型抽搐,亦可仅表现为轻微的抽动,伴眼球斜视或凝视。少数运动减少,呼吸异常,可存活或进一步恶化死亡。(3)临床无症状型,患儿无明显临床症状,在出生后行头颅CT检查中发现。

本组病例中:发绀54例(69%),嗜睡、反应低下39例(50%),呻吟19例(24%),肌张力低下16例(21%),惊厥13例(17%),呼吸不规则11例(14%),呼吸暂停9例(12%),烦躁易激惹8例(10%),肌张力增强8例(10%),前囟膨隆5例(6%),无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8例(10%)。

1.3治疗方法

1.3.1护理措施加强护理的措施有:(1)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给氧;(2)保持安静,减少搬动,头中位或右侧卧位;(3)保暖,维持体温恒定。

1.3.2支持、对症治疗治疗措施有:(1)抗惊厥治疗:首先确定引起惊厥的原因。由低血糖、低钙血症、低镁血症、低钠血症等引起的立即纠正代谢紊乱。一旦确定惊厥不是代谢紊乱引起,用抗惊厥药物,如苯巴比妥、安定静注,10%水合氯醛灌肠等。原则上选择苯巴比妥,剂量要足,如惊厥未缓解可用安定或10%水合氯醛,用药期间经常监测药物浓度,用药后密切观察,以惊厥停止、安静入睡、呼吸及心律平稳、掌指弯曲有一定张力为度。(2)脑水肿的治疗:合理应用速尿、甘露醇、地塞米松等药物,控制液体量每日60~80ml/kg,并根据电解质、血浆渗透压及尿量、体重变化进行调整。(3)恢复脑血管灌流量:静滴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开始时用小剂量,渐增大用量。(4)改进脑细胞代谢:选用胞二磷胆碱、脑活素等。(5)控制出血:肌肉注射维生素K,输新鲜血浆或全血,选用维生素C、止血敏及血凝酶静滴等。(6)合并感染时,抗感染治疗。(7)支持治疗:白蛋白等。

1.4治疗结果经上述吸氧、止血、止惊、降低颅内压、神经营养等治疗,治愈63例(81%),自动出院7例(9%),死亡8例(10%)。31例患儿出院后复查,其中24例发育良好,智力正常,无近期后遗症,7例合并神经系统后遗症,癫痫3例。

2讨论

早产儿颅内出血常见的原因是缺氧或产伤引起的脑损伤,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其病死率越高,预后较差[2]。发病率高的原因:早产儿室管膜下生发层组织血管丰富脆弱,肝功能不成熟致凝血因子不足[3]。早产儿合并症较多,极易使颅内出血被误诊或漏诊,本组资料75%有两种以上合并症,而临床以合并症的症状和体征为主,且有一部分为无症状和体征。因此,提倡早产儿出生2天后行头颅CT检查,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后遗症。

参考文献

1黄绍良,陈述牧,何政贤.小儿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0.

早产儿的护理诊断和措施范文篇2

关键词:儿童手足口病临床症状预防措施【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95-02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且多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中[1]。由于肠道病毒有较强的传染性,传播途径多、速度快,导致手足口病实施有效控制较为困难,容易出现传染范围扩大的现象。此外,手足口病的发生没有地区性和时间性,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选取我科2010年1月-2012年5月诊治的350例手足口病患儿,对其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并实施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5月诊治的350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193例,女157例,年龄3个月-8岁,平均年龄4.7岁,病程按1-9天,平均3.4天

1.2病情观察。我院所收治的患儿一般是在5岁以下,尤其是3岁以下的患儿最多。由于患儿病症的潜伏期一般是3-5天,因此,批准患儿住院时,首先需要对患儿的出疹状况进行检查,并对患儿的发病情况进行详细询问,避免其他科室将手足口病患儿收入。如果患儿出现连续发热、恶心、没有精神的现象,且发病时间在5天之内,需要对患儿进行留院观察。如果在48小时内患儿的病情出现好转,可以解除对患儿的留院观察;如果留院观察时,患儿的病症表现符合了住院治疗的条件(呼吸困难、抽搐、痉挛等现象)[3],则应立即对患儿实施住院治疗。为了能够及时发现重症病情的患儿,并能够使患儿在专门病区进行治疗,医院必须明确自身职责。为此,医院设立了应急预案,以及专家会诊制度:①医院在设立预案和会诊制度时,需要做好与专家所在医院的联系工作;②当发现重症患儿时,需要及时向感染管理和预防保健的科室报告,使其能够及时做好病毒的控制和管理工作;③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诊断治疗后,需认真清洗双手或是对双手进行消毒。同时在诊断治疗的过程中,对所使用的仪器(非一次性)、工具进行擦拭消毒;④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房内,禁止收治其他患儿。同时需要对重症患儿单独隔离,然后进行治疗。对患儿住院时使用过的物品和设备等必须在消毒之后继续使用。此外,需要对患儿的分泌物、代谢产物和受到污染的用品进行消毒[4],并妥当处理;⑤如果发现出现病症的患儿增多,或是出现重症患儿,需要及时向执行预防保健的科室进行报告,并由该科向市里的卫生行政部门和控制机构进行统一汇报。

2结果

350例患儿均出现了发热,手、足、口部位出疹的现象,并且疱疹的周围还出现了红晕,其直径有2-4毫米,液体比较少;部分患儿的口腔黏膜上也出现了疱疹,并带有明显的疼痛感;同时部分患儿还出现了恶心、无精神、咳嗽等病症。350例患儿均经有效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后,未出现1例死亡病例,并且均全部痊愈出院。

3预防措施体会

3.1加强预防力度。根据手足口病的诊断治疗指南,我院对病症患儿制定了专门病区和诊疗室。建立了专门对手足口病实施预防工作的预防小组,制定了多项预防措施,并对小组成员进行了全面培训。同时医院的各部门要进行了沟通和交流,相互合作,以实现预防工作的顺利进行。

3.2加强管理力度。加强对患儿诊断和治疗的管理力度:①在病症盛行时期,医院需采用预检分诊的方法。对出现发热、出疹的患儿,引导其到专门的诊疗室进行就诊[2];对只是出现单纯发热现象,不是手足口病的患儿,引导其到普通的儿科进行就诊。同时在进行就诊的过程中,医生需要对患儿的病史进行详细询问,并对患儿的出疹状况、各项生命体征进行检查;②定期为候诊区和就诊区进行开创同分,以保证病区的空气流通。还要对候诊区和就诊区进行多次清洁和消毒,同时室内需实施湿式清洁,以减少病毒的传染;③禁止患儿在治疗室内使用玩具。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诊治时,需要先洗手。

3.3加强培训力度。对医护人员进行病症预防和诊断培训,以加强医护人员对手足口病相关信息的掌握。同时开展专题讲座,对主任和护士长进行强化培训。与此同时,还可把与病症预防、诊断、治疗方法相关的报告制成多媒体,到医院的局域网上,通过网络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从而加强医护人员对病症的了解,提升医护人员的诊治水平。此外,还需要对陪护人员进行预防病症的相关教育,加强卫生理念,对不合理的喂养方法进行纠正,并实施反复教育。

4讨论

通过对350例患儿的病症进行研究发现,手足口病的发生具有以下特点:①没有地区性;②男患儿多于女患儿;③患儿的病症以轻型为主;④传染速度快、范围广、途径多,并且病毒的传染性强。因此,在对手足口病进行预防和治疗时,必须加强对病情影响的宣传,从而提高人们对手足口病的重视程度;加强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以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同时还需要遵循“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基本接诊原则,进而避免患儿病情的继续发展与传播。此外,还需要加强各部门的管理和监督,以便更好的促进预防工作的顺利实施,从而提高患儿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降低患儿家人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易武韬,刘成根,谢兰星.581例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10):101-103

[2]韦勇宁,徐长风.儿童手足口病967例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1):888-890

早产儿的护理诊断和措施范文篇3

【摘要】目的:通过对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分析,探讨相应对策,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方法:对2005~2009年丹江口市辖区20个乡镇(办)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22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间,5岁以下儿童前8位死因依次为肺炎、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儿、出生窒息、意外窒息、先天性心脏病、其他先天异常、溺水、颅内出血。结论:要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需积极采取干预措施,首先加强围产期监护,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要加强孕期保健管理,优生优育,降低出生缺陷;降低婴儿特别是新生儿的死亡率,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

【关键词】5岁以下儿童死因分析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医疗卫生和人群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为更好地促进儿童健康发展,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我们对丹江口市2005~2009年229例5岁以下儿童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对象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丹江口市2005~2009年上报收集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资料229例。监测方法依据《湖北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死因分类依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丹江口市妇幼保健院每年对20个乡镇(办)上报资料进行质控漏报调查,以保证资料的准确性。

2结果与分析

5岁以下儿童死亡229例中:年龄构成新生儿死亡135例,构成比为58.95%;出生28天~1岁死亡65例,构成比为28.38%;1~4岁儿童死亡29例,构成比为12.66%;前8位死亡原因及构成比如下表。

3讨论

结果显示,做好围产期保健,积极宣传住院分娩好处,出生后努力做好新生儿保健工作是降低新生儿死亡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重点。

3.1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因素

3.1.1孕期保健意识不足: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肺炎、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是引起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占死亡原因的前三位。造成这种原因可能一是乡镇、村级大部分医生缺乏儿科专业技术,对小儿肺炎早期诊断、治疗、处置方法经验不足,加上年轻父母经验少,不能识别新生儿疾病的轻重,延误了治疗时间,山区交通不便,经济条件差,患儿就诊不及时,延误病情等诸多原因,而导致死亡率较高,所以应加强对肺炎病例管理来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二是农村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力度面不宽,广大群众、特别是孕妇自我保健能力较差,缺乏孕期保健知识,不注意休息,干重体力活过多,致早产机会多,再加上早产儿出生后生活能力低下,护理不当,增加了新生儿死亡。也从侧面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孕前健康教育的薄弱。孕期保健意识的不足,也导致了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机率的上升。

3.1.2产科质量与新生儿救治力量因素:由于新生儿起病急、发展快、抵抗力弱等特点,产科质量和诊治水平必须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同时可为高危新生儿的转诊争取时机。新生儿科技术设备力量的未能普及,导致了基层新生儿急诊救治资源的匮乏。

3.1.3育儿健康教育的欠缺:育儿健康教育知识的不足,致使家长缺乏了儿童常见的疾病与意外防范意识。又与家长的经济水平、文化程度也有一定的关系。

3.2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干预措施

3.2.1大力加强健康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包括孕前、孕期、育儿健康教育,如新婚学校、孕妇学校、育儿学校等,提高人群自我保健意识是重点。教会孕妇自我保健能力,教会家长科学育儿及常见儿童疾病的防治知识。

3.2.2加强围产期保健:定期产前检查,加强产前、产时监护,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多科合作,对有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的孕妇积极治疗,力使围产儿不利因素降低到最少。

3.2.3积极防治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儿:本调查中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儿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15.28%,主要为早产儿或(和)低出生体重儿本身生活能力低下,或合并肺透明膜病、肺炎等。对于早产可能的孕妇应加强宣教及围产监护。对有早产先兆的孕妇可应用地塞米松促胎儿肺成熟。对已经出生的早产或(和)低出生体重儿及时转诊到新生儿科作进一步的监护治疗。

3.2.4提高儿科急诊救治水平:基层医院往往儿科医生缺乏,由内科医生兼任,儿科医护人员的普及与儿科急诊技术的提高,将为基层儿科的急诊挽回更多的生命,同时要求提高专业儿科的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更新医疗设施,尤其是对新生儿的急救能力。产科也要努力提高新生儿复苏技术等的处理。产儿科、医院与医院都要通力协作,利用先进的通讯、交通工具,对疑难急重病例进行及时的转诊,使患儿得到更及时、更有效的救治,减少死亡的发生。

3.2.5政府参与促进儿童健康发展:通过政府重视支持,多部门合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高社会医疗保障能力与救助能力,将可从根本上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作者:郑淑红

早产儿的护理诊断和措施范文篇4

【关键词】围产儿死亡;死亡原因;死亡率

【中图分类号】R71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63-01

我市产科围产儿死亡率在全国已处于较低水平,但切实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市外来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如何加强流动孕产妇管理已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为进一步了解无锡市围产儿死亡情况,提出干预措施,特对无锡市2006年-2010年1317例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现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无锡市2006年10月1日――2010年9月30日分娩总数283262,围产儿死亡1317例,死亡率4.65‰,其中死胎902例(68.49%),死产83例(6.30%),早期新生儿死亡332例(25.21%)。

1.2方法

1.2.1汇总、分析妇幼保健三级网络上报的相关统计报表和个案卡等,并对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核实,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1.2.2围产儿死亡诊断标准:按我国国内采用的统一标准:从妊娠28周--产后1周的胎、婴儿死亡(即胎儿体重达到或超过1000g,或身高达到35cm)。根据死亡发生的时间分为:死胎、死产、早期新生儿死亡。

1.2.3围产儿死亡原因诊断标准:以死亡评审的诊断为主,死因分类参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2结果

2.1围产儿死亡率变化(见表1):

2006-2010年无锡市围产儿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6年为5.53‰,2010年下降至3.90‰;城区死胎、死产率(分别为4.10‰、0.41‰)明显高于农村(分别为2.77‰、0.24‰),早期新生儿死亡率则农村(1.42‰)明显高于城区(0.63‰)。

表1无锡市2006-2010年围产儿死亡率变化

2.2围产儿死因分析(见表2):围产儿死亡中,前5位死因分别为畸形331例、脐带因素223例、胎盘因素122例、早产低体重儿106例、胎儿宫内窘迫74例,分别占围产儿死亡的25.13%、16.93%、9.26%、8.05%、5.62%。城市和农村从围产儿死因上比较,死因第一、二位都是畸形和脐带因素,第三、四、五位死因城市为胎盘因素、新生儿窒息和胎儿宫内窘迫,而农村为早产低体重、胎盘因素、胎儿宫内窘迫,可见在农村早产低体重引起的围产儿死亡所占比例较大。

表2无锡市2006-2010年围产儿前5位死因表

2.3致死胎因素分析(见表3):902例死胎中,前5位死因分别是畸形222例(24.61%)、脐带因素205例(22.73%)、胎盘因素91例(10.09%)、胎儿宫内窘迫42例(4.66%)、妊娠合并其他疾病19例(2.11%)。

表3无锡市2006-2010年死胎前5位死因表

2.4致早期新生儿死亡因素分析(见表4):围产儿死亡中,早期新生儿死亡共332例,主要为畸形、早产低体重以及新生儿窒息等致死。

表4无锡市2006-2010年早期新生儿死亡前5位死因表

2.5致死产因素分析。死产83例,主要为畸形、宫内感染、脐带因素等致死。

2.6围产儿死亡其他相关因素分析:

2.6.11317例死亡围产儿中,男性683例,女性621例,性别不明13例,男:女为110:100。

2.6.21317例死亡围产儿中,孕周小于37周者695例,占52.77%;出生体重<2500g的681例,占51.71%。

2.6.31317例死亡围产儿中,外地流动人口687例,占52.16%。

3讨论

针对上述情况,为更好地做好围产期保健工作,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今后的妇幼保健工作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

3.1加强围产保健管理。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尤其是基层单位,应加大围产期保健宣传的力度和广度,增强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做好定期产检,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做好高危妊娠的筛查工作,按照要求逐级转诊,从而达到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目的。

3.2完善产前筛查与诊断工作。畸形致死仍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各级医疗保健机构要进一步提高产前筛查率和筛查质量,不具备筛查条件的医院,应及时转诊,避免畸形儿进入围产期。同时,也应积极开展预防工作:进一步提高免费婚检率和工作质量;加强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常规增补叶酸;重视围产期保健宣传教育;关注胎儿外科治疗的发展;注重环境的保护。

3.3提高孕产期宣教质量。针对产前不能有效预防的脐带因素致死情况占围产儿死亡比例较高的情况,产前检查门诊和孕产妇学校应常规教导孕妇数胎动,胎动异常及早就诊,争取抢救时机。同时,针对胎盘因素致死占围产儿死亡比例有上升趋势的现象,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加强孕期宣教工作,孕妇孕晚期要尽量左侧卧位,不要长时间平卧,避免性生活和长途跋涉,预防胎盘早剥的发生。

3.4提高助产技术水平。加强培训,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加强产程监护,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正确把握剖宫产时机;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基本技能,加强新生儿巡视和监护,降低死胎、死产发生率,提高新生儿存活率。

3.5加强流动人口管理。进一步加强我市外地流动人口孕产妇的围产期管理,对降低我市围产儿死亡率仍至关重要。政府、社区、医院及流动人口本身的知识、态度、行为是影响流动孕产妇对围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的因素,因此,必须加强流动人口围产保健管理、加大考核力度、降低检查和分娩费用、取缔家庭接生,降低流动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

3.6加强围产保健质量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对基层单位的指导和督察,定期质控孕管和产科工作质量,基层单位要切实做好早孕建册、定期产检、孕期访视工作,要重视对未规范产检孕妇的追踪随访。

参考文献

[1]马春秀.49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6):3679-3680.

[2]栾绍唐.105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2):3117-3118.

[3]陈雅红.4572例围产儿出生情况及死亡原因分析.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9):1026-1027.

[4]李劲.围产儿监测结果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0):1327-1328.

[5]陈玮,杨梅,吴康.269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与围产保健.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211.

[6]何丽萍,朱丽萍,秦敏.上海市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检测与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08,25(6):601-604.

[7]高燕秋,安琳,郭春晖.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利用及服务提供模式的定性研究.中国卫生统计.2006,21(8):1022-1025.

[8]李桂青,董蔚.围产儿与流动人口相关因素分析与干预措施.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3):1807-1809.

早产儿的护理诊断和措施范文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2015年在我院分娩的梅毒产妇6例。入院前已确诊为梅毒患者2例,入院后经临床检验科确诊梅毒患者4例;年龄20~32岁,初产妇1例,经产妇5例;所采取的分娩方式有阴道分娩3例,剖宫产3例;足月产5例,早产1例。6例产妇皮肤粘膜均无异常,所产6例新生儿梅毒血清学检查1例阴性,5例为阳性,其中有一例剖宫产儿为重度窒息,四肢皮肤有轻度脱皮现象,复苏后转儿科隔离治疗。6例产妇及其新生儿经过治疗及护理,均无并发症及后遗症。

1.2诊断标准

1.2.1妊娠合并梅毒诊断标准①与梅毒相关的病史;②具有各期梅毒的临床症状和体征;③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

1.2.2实验室诊断方法诊断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被动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查,两项均为阳性者确诊为妊娠合并梅毒[2]。

1.3妊娠梅毒治疗方法治疗原则为首选青霉素,正规治疗。使用苄星青霉素,具体方案如下: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及病期在1年内的潜伏梅毒采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单次肌肉注射,1w后可重复1次;三期梅毒及晚期潜伏梅毒,采用卞星青霉素240万u,肌内注射,1次/w,连用3次;神经梅毒可用普鲁卡因青霉素240万u,肌肉注射,1次/d,加用丙磺舒500mg,口服,4次/d,连用10~14d。青霉素过敏者,首选脱敏和脱敏后青霉素治疗[3]。

2护理措施

2.1多数患者对梅毒的相关知识缺乏,当其被确诊为梅毒且得知梅毒对下一代的不良影响时,常存在强烈的自责自卑情绪,可能会变得非常的忧郁失落,有被歧视的心理,甚至对生活绝望。作为直接与患者接触的医护人员,我们应当针对不同的个体情况为其提供优质的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尊重患者,保护其隐私,做好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耐心倾听,多作沟通,适时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对其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给予生活等方面的指导,使其接受现实,建立治病的信心[4]。

2.2加强妊娠期的管理,对孕妇行系统的产前检查,进行相关知识宣教,做好有效的防护隔离措施,预防交叉感染,及早给予正规的治疗,并做好随诊工作。

2.3加强分娩期的管理,做好防护措施。

2.3.1新生儿的防护减少母婴传播几率,对于选择阴道分娩的患者,应避免采用对胎儿损伤大的手术方式,必要时行会阴侧切,术者动作要轻柔,保护婴儿皮肤粘膜的完整性,重点保护好胎眼、口、鼻,吸净口鼻羊水,擦干全身血液及羊水,尽量减少这些部位与孕妇产道的直接接触。对于母亲梅毒血清学阳性的新生儿,应行人工喂养,并进行必要的清洁沐浴工作,安置于隔离病房进行一定时期的病情观察,常规进行梅毒的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先天性梅毒儿均应治疗,给普鲁卡因青霉素5万u/kg/d,肌内注射,共10d。脑脊液正常者,卞星青霉素5万u/kg/d,肌内注射,共1次。

2.3.2医护人员自我防护助产士接产时,须衣帽整齐,可戴护目镜,穿隔离衣,戴双层手套,操作时避免利器损伤,如有损伤,需从近心端向远心端反复挤出伤口血液,然后用碘伏冲洗伤口,注射长效青霉素预防。

2.3.3环境的保护,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梅毒孕妇入院后单独住隔离病房,分娩时于隔离产房接生,尽可能为患者准备好一次性的物品,如备皮包、床垫、产包、手术衣、一次性手套和一次性塑料膜垫,使用后的器械首先置于2000mg/L含氯高效消毒剂中浸泡后,再清洗后打包,高压灭菌备用,如有可重复使用手术衣及治疗巾等也要先消毒后清洗,最后高压灭菌备用,产妇使用过的一次性用品如产包,垫单,卫生纸、纱布、棉签,棉球,手套等全部按要求双层包装,由指定部门统一焚烧处理,血压计的袖带,用高效消毒液浸泡,产床的手把,胎心监测仪的探头,病房的门把,病床,马桶等凡是被产妇接触过的,必须用高效消毒液擦拭。

2.4加强产褥期产妇及新生儿病情观察及护理,保证母婴健康安全,注意观察产妇是否存在产后感染和出血,及时检查宫底及恶露情况,加强会阴护理,不宜哺乳者行退乳处理,做好护理。仔细观察新生儿的皮肤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汇报给主治医生。加强产妇营养,合理饮食,提高产妇的抵抗力,避免产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

3讨论

妊娠期梅毒治疗越早对胎儿的影响越小,妊娠早期治疗的,有可能避免胎儿的感染,中晚期治疗的可使已经感染的胎儿在出生前治愈,所以要求医务工作者对所有孕妇在首次产检时必须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查,早期发现梅毒孕妇,及时行正规治疗。处理梅毒产妇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在给予优质护理的同时,必须做好隔离防护工作,杜绝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4总结

梅毒为性传染病,为主要传播途径,还通过胎盘,血液传播,在护理产妇时每个医务人员都要时刻注意消毒隔离,做好防护,此外患者心理状态比较特殊,除尊重患者,保护隐私外,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必须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使患者及家属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对治愈疾病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尹仲娇.潘玉钰.卢红鹰.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产后临床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0,26.

[2]熊海燕,谭小平,刘红桂,等.妊娠合并梅毒42例临床护理分析[J].河北医学,2008,14(9):123-124.

早产儿的护理诊断和措施范文篇6

关键词胎盘早剥预防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090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5年间共收治分娩产妇5682例,发生胎盘早剥28例,发生率为0.48%,全部病例均在产后检查胎盘,发现血块及压迹而确诊。其中初产妇21例,经产妇7例,孕周28~40周。务工人员及无业人员23例(78%)。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1例(39%);外伤6例(22%);胎位不正院外行倒转术4例(14%);发病前有性生活史者1例;胎膜早破4例(14%);脐带过短及不明原因各1例。产前明确诊断胎盘早剥23例(82%),其中首次确诊者20例,观察中确诊者3例。误诊3例,其中诊断为先兆早产1例,诊断为急性肠胃炎2例。其余5例均在产后明确诊断。

分娩方式的选择:行剖宫产分娩者20例,其中2例胎盘早剥因未足月行保守治疗分别为6天和7天,1例误诊先兆早产保胎治疗4天后确诊手术治疗。阴道分娩8例,有3例产前明确诊断,但症状轻,胎心正常且宫口开大3cm以上,在严密监护下阴道分娩。其余5例均因症状不明显在产后确诊为胎盘早剥。

胎婴儿及孕产妇并发症:死胎3例,新生儿死亡2例,新生儿中、重度窒息6例,占活婴的26%。孕产妇并发子宫胎盘卒中7例,失血性休克6例,DIC3例,子宫切除2例,无1例孕产妇死亡。

发病到终止妊娠时间与母儿预后:本组病例中危及母儿安全的均在发病后2小时以上,3例保守治疗及保胎治疗者均>24小时,结果均发生子宫胎盘卒中,且1例行子宫切除。新生儿均呈中、重度窒息。

讨论

加强产前保健及孕产妇自我保护意识:胎盘早剥是基层特别是农村及打工族中常见的严重产科急症。据文献报道,胎盘血管病变是胎盘早剥的主要诱因。本组妊高征占39%,11例妊高征大多数因未行产前检查,未被诊断及治疗,因此妊娠20周以后应提供孕妇常规产前检查。孕期服用铁剂、钙剂可有效降低妊高征的发生率。应加强孕产妇的自我保健意识,避免性生活、外伤、劳累、乘车、负重及不适当的外倒转术,常规B超检查了解羊水量的多少,注意休息,胎盘早剥是可以避免的。所以,作为产科工作者,特别是基层医务人员应建立系统的产前检查措施,加强围产保健及管理,并做好产前宣教,92.8%的胎盘早剥是可以避免或预防的。

早产儿的护理诊断和措施范文篇7

[关键词]出生缺陷;影响因素;预防;护理干预

出生缺陷(BirthDefects)是指胚胎发育紊乱引起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精神、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包括先天畸形、智力障碍、代谢性疾病等。本文笔者对我院2009年1-2010年12月收治的33例出生缺陷儿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出生缺陷者33例,其中男17例,女16例,两性畸形l例,孕28―36周13例,孕37周以上18例,双胎1例,孕妇35岁以下31例,35岁以上2例。孕妇孕期的主要异常情况包括:孕早期感冒11例,其中发热6例,未发热5例;孕早期服药8例,服西药6例,服中药2例;先兆流产保胎3例;长期接触计算机4例;羊水过少1例;长期接触化学制剂(染发、烫发剂)2例;有畸胎史2例;不孕症孕前长期服药1例;优生优育四项检查风疹病毒阳性1例。

1.2方法

生缺陷的诊断按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①体表观察。由助产士、产科、新生儿科或小儿外科医生对出生的围产儿进行体表肉眼观察诊断。②B超诊断。③染色体检查。

2相关因素分析

2.1遗传因素近年的研究表明,临床常见的出生缺陷类型,包括神经管缺陷、先天性心脏病、腹裂、内脏膨出及唇腭裂,其发生原因中均存在遗传因素,例如神经管缺陷及唇腭裂中均存在叶酸代谢相关等位基因的功能不全。

2.2病毒感染资料统计发现,孕早期感冒占孕期异常情况的30.3%,说明病毒感染可导致胎儿畸形,若发热或服药不当,发生出生缺陷的几率会更大。

2.3孕妇合并其他疾病本资料显示,孕妇羊水过少、孕早期先兆流产保胎等都可能与出生缺陷有关。

2.4环境因素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产中使用的原材料及化学制剂均有不同程度的致畸作用。许多研究已证实,环境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微波、放射线、噪音等因素可导致出生缺陷。本资料中有4名孕妇长期接触计算机,2名从事染发、烫发服务,2名丈夫长期从事电气焊工作。因此,建议孕前3个月~孕期前3个月应避免接触。

3预防及其护理干预

3.1出生缺陷的预防

出生缺陷的预防根据其发生、发展过程,抓住孕前期、孕产期和新生儿期这三个关键环节进行三级干预技术策略。一级预防(孕前干预),又称初级预防或病因预防。就是针对各种可能导致出生缺陷的原因,在孕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止出生缺陷的发生,这是预防出生缺陷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如在孕前服用叶酸预防胎儿神经血管畸形,围受孕期母亲增补多种维生素可使某些先天性心脏缺陷的发生率减少,风疹疫苗接种预防先天性风疹综合症,抗D免疫球蛋白注射预防母儿Rh血型不合所致的Rh新生儿溶血等。二级预防(产前干预),就是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通过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选择性终止妊娠来达到减少出生缺陷发生率的目的,目前绝大部分可预防的出生缺陷均是通过这种途径进行预防,如唐氏综合征筛查阳性者进行羊水染色体分析、遗传咨询和选择性流产进行干预,血红蛋白检测携带者对地中海贫血进行基因诊断、遗传咨询和选择性流产进行干预,对可能ABO新生儿溶血的母儿血型不合进行中药治疗等。三级预防(出生干预),出生缺陷患儿出生后,通过适宜干预技术早发现、早防治以改善预后,如新生儿筛查试验进行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等。

3.2护理干预

3.2.1婚前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婚前健康查体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近亲结婚的危害,积极推行新的婚前保健服务模式,要从城市到农村,渗透到人群居住的每一个角落,层层发动,大力宣传,充分发挥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和社区护理人员的主导作用,使大家充分认识,自觉参加婚前健康检查,发现异常及时给予健康指导,是降低缺陷儿和遗传病儿出生的重要手段。

3.2.2孕前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如通过电台、报纸、流动展板等广泛开展出生缺陷知识宣传教育,鼓励新婚妇女服用含有叶酸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制剂,以降低胎儿患严重出生缺陷的风险。普及优生知识,积极开展孕前遗传咨询和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遗传咨询的最终目的是防止遗传病患儿出生,降低遗传病发生率,提高人口先天素质。指导已婚妇女正确选择最佳妊娠时机,戒烟戒酒。

3.2.3产前做好孕期保健指导,指导孕妇孕早期及时补充叶酸,合理营养,尤乓注意各种维生素的补充,预防感染,谨慎用药,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定期产前检查,重视出生缺陷的筛查和产前诊断,发现缺陷儿及时终止妊娠,以降低缺陷儿的出生。

3.2.4产后积极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听力筛查,新生儿听力筛查是一项系统化社会优生工程,是近几年国内才出现的新学科,需加大宣传办度,取得家属的积极配合,严防漏筛,早期发现异常,给予早期治疗和康复指导,降低新生儿的病残率。

参考文献:

[1]胡科丽,况莉.围产期出生缺陷95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4):429.

早产儿的护理诊断和措施范文1篇8

【关键词】

手足口病;护理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近年临床较常见的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有一定传染性的疾病。以婴幼儿为主,大多数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多数患者可以治愈,少数病例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发生死亡。我科2009年5月至2009年6月收治30例此类患者,经治疗及精心护理,获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均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其中男21例,女9例,发病年龄1~12岁,均有明显的流行病史,主要在托儿所、幼儿园等小儿群集地传染发病。

1.2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体温38℃左右,持续1~4d,少数患儿伴头痛、流涕、咳嗽,口腔溃疡疼痛至吞咽困难而拒食,全部患者均出现有皮疹,有深在性小水泡,大小为2~5mm,周围绕以红晕,主要分布在手掌、指甲周围、脚底、趾甲周围,少部分累及臀部、肘部、肛周,口腔黏膜损害表现在口腔的硬腭、颊部、牙龈等出现疼痛性斑丘疹或水泡。

1.3预防控制措施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设立有预检分诊,隔离诊室,按诊断疑似手足口病患儿,分诊到隔离诊室就诊;病房内设立隔离病房,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疾病患儿,特别是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进行单独隔离治疗;对就诊区域增加清洁消毒频次,采用湿式清洁;病房隔离室内要求定时通风,湿度适宜,每天紫外线照射1~2h;避免探视人员过多,防止空气污浊,室内桌面,地面用1:2000的氯液擦拭;患者的排泄物用1:2000的氯制剂消毒后倒掉,家属处理患儿的大小便之后及时洗手;医务人员在诊疗时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立即用肥皂认真洗手[1]。

2结果

所有患者均抗病毒,抗感染,支持对症治疗,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7d。本组患者均全愈出院,无一例死亡。

3护理

3.1一般护理一经确诊应给予隔离治疗,把患者单独安排在一室集中治疗护理;病室内的清洁、消毒、治疗护理由专人负责。医生、护士接触患儿前后都应用流水洗手,必要时用2%过氧乙酸溶液浸泡双手3~5min。为避免交叉感染,尽量减少陪护及外来人员;使用一次性物品后均用3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后送指定地点毁形处理;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用10%漂白粉乳液搅匀后加盖作用2h再倒入厕坑中;与患者密切接触者进行7~10d的隔离;严格将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基本消退和水疱结痂脱落作为解除隔离的标准[2]。

3.2皮肤护理由于汗液刺激,皮疹常继发感染;洗澡时不用肥皂、沐浴露;及时修剪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肤。物理降温时动作轻柔,避免擦破皮疹。皮疹已破者给予红霉素软膏涂擦,臀部有皮疹者,保持臀部干燥清洁,避免皮疹感染。

3.3饮食护理患者因发热、口腔疱疹糜烂,食用过热食物可引起疼痛,应进食温凉、易消化流食或半流食,禁食冰冷、刺激、过咸的食物。多饮温开水,少量多餐,对于拒食、拒水的患者及时给予静脉补液,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3.4口腔护理指导患者进食前后用生理盐水漱口,或清洗口腔,防止细菌感染。已有破溃者,涂西瓜霜、冰硼散于疱疹处,嘱患者闭口10min,不可马上漱口、进食、饮水,以保证疗效,减轻疼痛,促进创面愈合。

3.5高热护理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心率、血压,体温在37.5~38.5℃的患儿,予散热、温水浴等物理降温;38.5℃以上,给予布洛芬口服溶液等小儿降温药。若有持续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与体温不成比例的心动过速等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医生做腰穿、心电图、X线检查等,以便早期诊断,做好抢救准备。

3.6呼吸系统护理注意观察患儿口周皮肤黏膜颜色,监听肺部呼吸音、心音,观察患儿有无呼吸急促、咳嗽、喘憋,肺部听诊有无湿音,咳痰时观察痰液的色质等。若出现红色泡沫样痰,立即通知医生,并使之采取端坐位以减少静脉回流,同时给予高流量吸氧,遵医嘱应用止血、镇静、脱水、利尿等药物,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7用药护理遵医嘱及时、准确用药,避免滴速过快,20~30滴/min,并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头孢呋欣易引起的变态反应、阿昔洛韦滴注过快可出现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门诊患者及住院患者每2d复查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心肌酶谱)1次。

3.8心理护理该病以婴幼儿居多,由于手、足、口疱疹的疼痛刺激以及陌生的病房环境,患儿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常表现为哭闹不安。护士在接待患儿时,态度要亲切、热情、和蔼,取得患儿的信任,利用音乐、图画等特殊语言,作为心理支持使患儿放松,减轻紧张心理,以配合治疗。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耐心地给予解释,争取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3.9健康教育患者一旦被确诊为手足口病,勿送患儿到幼儿园或其他公共场所。健康教育的最适宜时间是入院后2~3d,与患者亲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健康宣教,向家属及患者讲解手足口病有关知识、消毒隔离措施的必要性、口腔护理及饮食调理的方法、皮肤护理及出院指导,指导家长做好病情观察;注意患儿的营养和休息,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保持环境卫生,经常通风,勤晒衣被[3]。

4小结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流行场所为托幼单位如幼儿园、小学,是婴幼儿期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可经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播。配合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基础护理和健康教育,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严格实施消毒和隔离措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崔永玲,张艳艳.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体会.齐鲁护理杂志,2005,11(4):339.

早产儿的护理诊断和措施范文

【关键词】妊娠;重度子痫前期;HELLP;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714.24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587-01

HELLP综合征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由Weinstein于1982年首次命名,其特点是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降低,严重威胁母婴健康。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2%~7%,占同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6.96%[1]。2009年1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12例重度子痫前期并发HELLP患者。现通过对12例重度子痫前期并发HELLP患者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符合重度子痫前期、HELLP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年龄23-40岁,平均年龄(26.7±1.9)岁,孕周33-41周,平均(35.4±1.7)周;9例为初产妇,3例为经产妇。孕前均无高血压及癫痫病史。

1.2诊断标准根据美国Tennessee大学制定的实验室诊断标准[4]进行诊断:(1)溶血:外周血涂片异常,总胆红素升高;(2)肝酶升高:AST和乳酸脱氢酶(LDH)升高;(3)血小板减少:血小板

1.3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蛋白尿和水肿症状,患者血压190/120mmHg~140/100mmHg,蛋白尿(++)~(++++),水肿(++)~(+++);具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和)伴有一侧肢体活动受限;具有不同程度的视力模糊,12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中完全性HELLP综合征患者5例,不完全性HELLP综合征患者7例。

2护理

2.1产前护理

2.1.1护理评估除评估病人的一般健康状态外,重点评估病人的血压、尿蛋白、肝酶、血小板、溶血、水肿、自觉症状以及抽搐、昏迷等情况。

2.1.2一般护理患者常有焦虑、恐惧、紧张心理,由主管护士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住院环境,疾病的治疗方案及需注意事项,积极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耐心解答其疑难问题,讲解成功治疗病例,消除或减轻紧张情绪,增强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良好的心态更有助于病情好转。

2.1.3病情观察和护理首先单间居住,有条件这可安排在抢救室或者距离护士站较近的病房,备好抢救包、吸痰器及抢救药品。保持室内安静,避免一切不良刺激,治疗操作要轻,尽量集中,避免过多打扰病人。加床栏以防止患者坠床,如出现昏迷,应禁食,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记出入水量,水肿严重者应限制食盐的摄入量(每日3克)。给予持续心电监护,每15-30min巡视一次,对患者病情动态评估,及时发现异常,迅速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2.1.4注意对胎儿的监测,子痫前期并发HELLP患者病情危重,胎儿有可能出现胎儿窘迫、严重的胎死宫内。需临床细心观察,加强对胎儿的监护(指导孕妇自数胎动;测胎心q4h,必要时持续电子胎心监护),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2.1.5硫酸镁及镇静药用药护理硫酸镁是重度子痫前期治疗的首选药物,硫酸镁过量会抑制呼吸,危及患者生命,需严密观察,用药前及用药过程中应时刻注意膝腱反射、观察呼吸、尿量情况(呼吸≥16次/min,每小时尿量≥25ml,24小时尿量≥600ml)。备好钙剂,发现镁中毒症状,立即给予10%葡萄糖酸钙10ml静脉注射(3-5min)。

2.2产时产后护理阴道分娩者要有专人护理,持续心电及电子胎心监测,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宫缩、阴道出血及有无异常腹痛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的死亡率。产后患者的血压、溶血、肝酶、血小板情况会逐渐好转,但有些患者可能出现上述指标缓解延迟或甚至病情恶化,出现肺水肿、肾衰等并发症,因此,仍须动态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必要时转相关科室继续治疗。

3结果

12例患者中阴道分娩仅2例,其中1例新生儿死亡。剖宫产10例,剖宫产率83.3%,1例术后并发DIC、多器官衰竭(MOST)死亡,余9例均存活,未发现明显后遗症;其中胎死宫内2例,新生儿死亡1例。早产儿8例均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经过精心的护理均痊愈出院。

4讨论

该病在期待治疗期间,严密监测孕妇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液体出入量及胎儿情况[2],有临床指征时每12~24小时监测一次,积极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大剂量使用皮质激素,可望控制病情、适当延长孕龄,通常在期待治疗4天内终止妊娠[3]。HELLP综合征患者由于诸多不利因素的存在,出生的新生儿均为高危儿,仅靠产科医师处理往往是不够的,应积极与儿科医师协作,提出抢救意见及措施,并做好新生儿的各种抢救准备,以期提高围生儿的存活率。除了积极治疗外,还需大量的细心有效的护理措施观察,如何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才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减少孕产妇死亡率。

参考文献:

[1]BasterJK,WeinsteinL.HELLPsyndrome:thestateoftheart[J].ObstetGyncolSury,2004,59:838-845.

早产儿的护理诊断和措施范文篇10

小儿亚急性甲状腺炎并发甲状腺脓肿1例报告

慢性肾小球肾炎载脂蛋白临床观察

30例躁狂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用药分析

生土豆片外敷长期透析患者内漏穿刺处疗效观察

血脂代谢异常及策略

哮喘患者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CCSP的测定与临床研究

尖锐湿疣的诊断和治疗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CT诊断(附200例分析)

高危经产妇双胎剖腹产后突发急性左心衰1例临床分析

后牙隐裂治疗126例分析

蜂蛰伤致过敏性休克1例

门诊高血压患者450例降压药应用分析

以腹痛就诊的潜伏梅毒1例报道

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的研究

倍他乐克缓释片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65例临床分析

个体化方案治疗继发耐药肺结核36例疗效分析

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10例治疗体会

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在肿瘤化疗中护肝作用的临床观察

曲美他嗪对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功能的影响

住院脑卒中患者的健康教育

双管双塞软袋大输液注药口穿刺暴露后的安全性试验

脑梗塞的CT诊断及体会

经桡动脉途径行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30例

人工晶体植入双撕囊囊袋内治疗恶性青光眼

肛痔吻合器治疗重度痔疮40例的观察

新时期护士长如何做好护理管理

沟通技巧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围手术期的护理

神经内科卧床患者压疮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

现行护理模式的创新

腹部手术后胃瘫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

多发性骨髓瘤并发感染的护理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80例抢救护理体会

五方散外敷治疗痛风的护理体会

瑶族农村产妇阴道分娩的产前心理护理

芬太尼复合异丙酚行无痛人流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无痛分娩的效果评价及护理

腹股沟斜疝的护理体会

剖宫产术后出现寒战的原因及护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疗法的观察与护理

早期半卧位预防腹部术后腰肌酸痛的护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尿毒症性肺水肿的护理措施

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护理措施

中老年骨科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安全管理

危重心脏病围急性期救治护理分析

高龄肺部感染患者髋关节术前护理

中风患者超早期康复护理指导

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护理

对糖尿病的护理干预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

医院肺结核患者的发现、登记、报告及转诊做法初探

谈基层医院输血科内部管理

紧急避孕-有效降低人工流产率的措施

脑瘫患儿该怎样睡觉(二)-姿势肌紧张增强患儿的睡眠姿势

面向基层、以用为本创新医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早产儿的护理诊断和措施范文1篇11

平均死胎死产率、早期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4.69‰和3.01‰。为便于统计分析,我们将10年数据分为两组,2002—2006年为A组,2007—2011年为B组。A组围产儿死亡率为8.63‰,死胎死产率为4.88‰,早期新生儿死亡率为3.75‰;B组围产儿死亡率为6.78‰,死胎死产率为4.51‰,早期新生儿死亡率为2.27‰。A组死胎死产率略高于B组,早期新生儿死亡率明显高于B组(表1)。

[3]ICCIDD.Iodinerequirementsinpregnancyandinfancy\[J\].IDDNewsletter,2007,23(1):1-2.

[4]阎玉芹.我国部分地区5种重点人群的碘营养调查\[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3,22(2):141-143.

[5]寇丽筠.临床基础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6.

[6]陈祖培.尿碘的测定及临床意义\[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97,16(1):35-37.

[7]季平,刘晓钟,王国清,等.不同时段尿碘替代晨尿尿碘水平的可行性观察\[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2,21(3):226-227.

2002—2011年围产儿死因顺位依次为出生缺陷、新生儿疾病、脐带因素、其他或不详、胎盘因素、母亲因素、胎儿因素。其中A组胎盘因素、新生儿疾病、其他或不详所占构成比明显高于B组;出生缺陷、胎儿因素所占构成比则低于B组

3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瑞典、法国、欧洲的围产儿死亡率分别为7‰、5‰、7‰、8‰\[1\],但由于欧美国家多采用围产期Ⅱ、Ⅲ来统计围产儿死亡\[2\],围产期统计时段较长,与我国情况不同。我国围产儿死亡率平均水平为26.7‰,上海市2005年围产儿死亡率为5.79‰\[3\]。本文资料显示,永康市近10年围产儿平均死亡率为7.71‰,近5年围产儿平均死亡率为6.78‰,数值上已与发达国家相近,虽然统计方法不同,仍可认为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这主要与永康市健全的围产保健三级管理制度与体系有密切关联。

2002—2010年我市的围产儿死亡有下降趋势。2007—2011年围产儿死亡率、早期新生儿死亡率低于2002—2006年。围产儿死亡率持续降低,主要是减少了早期新生儿死亡,这与永康市新生儿疾病的诊治水平不断提高,产儿科的密切合作及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转诊系统的不断完善密不可分。

近10年围产儿死亡的首要原因一直是先天畸形(平均构成比为42.89%),且所占构成比逐年升高。2007—2011年出生缺陷构成比达54.31%,远高于2002—2006年的33.99%,有明显增高趋势。这与环境污染,药物、毒物、射线的危害,产前诊断水平的提高使以往未能发现的畸形被筛查出来,而家长出于优生的考虑使很大一部分非致死性畸形胎儿被放弃而引产有关。其次是新生儿疾病,早产、低出生体重是早期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早产低体重的发生与妊高症、多胎妊娠、孕期感染等危险因素有关,这说明了加强孕前与孕期保健的重要性。脐带因素占围产儿死亡总数的13.33%,围产儿死亡评审中,脐带因素属不可避免死亡,但通过健康教育,增强孕妇自我监护能力,及早发现胎儿宫内窒息征象,及时处理能有效降低死胎死产发生率。

综上所述,要降低围产儿死亡,建议采取以下措施:①规范婚前保健,提高婚前保健质量,对异常情况做好追踪随访,及时治疗。②加强孕前保健,做好孕前宣教,避免因不良因素导致胎儿畸形。③规范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特别是高危妊娠管理,切实落实好每位孕妇的初筛、评分工作,及时发现危害健康的高危因素,对筛查出的高危孕妇做好专册登记,专案管理,追踪随访,积极治疗以降低早产儿的发生。④对出生缺陷除加强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外,还应从流行病学、社会环境、物理化学、遗传学等方面研究干预措施,同时应重视筛查质量控制,提高产前诊断水平\[4\],防止缺陷儿的出生。⑤做好产时、产后的管理,严密观察产程,及时处理异常情况,提高产科的救治水平,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⑥NICU病房加强对早产低体重儿的管理,积极治疗,降低死亡率。

4参考文献

[1]ElisabethA,JelkaZ.Neonatalandperinatalmortality2004:Country,regionalandglobalestimates\[Z/OL\]..\[2011-02-10\].

[2]黄醒华,王临虹.实用妇女保健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68.

早产儿的护理诊断和措施范文篇12

(珲春市英安镇三道岭卫生院,吉林珲春133301)

【摘要】儿童传染病的预防与治疗一直是我国儿童身心发育关注的重点。目前在医学上对儿童传染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儿童传染病仍严重危害着儿童的健康。了解儿童传染病的现状及发病规律可以有效的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对儿童传染病的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了解常见儿童传染病的发病特征,并提出了一些防治儿童传染病的对策。

关键词儿童传染病;现状;防治对策

0前言

儿童的身心发育是我国关注的重点之一,然而,由于儿童的自身免疫力较弱,在儿童中发生的传染病较为流行,这对儿童自身及家人产生较大影响。其中在中小学校为儿童传染病的高发地带。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如天花、百日咳、脊髓灰质炎等一些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已经渐渐消灭,但是传染病的种类以及儿童的发病率仍然较多[1]。因此,当今医学应该采取更加有效的防治方式来减少儿童传染病的发生。

1儿童传染病的种类

1.1结核病

我国是高发结核病的国家,据统计儿童感染结核的概率高于9.6%[2]。儿童结核病诊断较难,并且受重视程度不高,儿童结核病特点为感染率高、治愈率低、死亡率较高、农村患儿高于城市。儿童结核病一般为初次结核感染,前期基本没有症状,原发性PTB随着时间的进展,症状逐渐显现,儿童年龄越小症状越明显[3]。呼吸道是主要的儿童结核病的传播途径,健康的儿童吸进有菌的尘埃后会产生原发病灶。通过消化道、皮肤也同样会传播结核病。儿童营养不良、年龄偏小、卡介苗未注射都会增加感染的几率[4]。

1.2腮腺炎

包括流行腮腺炎、复发腮腺炎和假性腮腺炎几类[5]。腮腺炎病毒属于副黏液病毒的单股RNA病毒,一种急性得的呼吸道疾病,腮腺炎的突出特征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腮腺炎一般有半月左右的潜伏期,多发于冬春季节,常在小学,幼儿园引起流行爆发[6]。患病期间要注意护理,防治并发症的产生。化脓性腮腺炎一般是一侧,红肿伴有疼痛。此时患儿会哭闹、烦躁,护理人员一定要细心照料,切勿急躁,患儿生病期间可以用仙人掌捣碎敷面,以达到消肿止疼的作用。

1.3手足口病

该传染病是法定丙类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的有CoxA16和EV71病毒。5岁以下发病率居高,症状表现为手足口处有溃疡、头痛、低热等。一般会在一周内康复。但是有些患儿年龄小,或就诊不及时有可能产生并发症,一般表现在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三方面。患病初期需与咽颊炎、风疹等区别。对患儿应注意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不要抓破皮疹,可在疱疹破时涂0.5%碘伏。在发病24-48小时使用抗病毒药最佳。

1.4猩红热

该传染病是法定乙类传染病,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冬季为猩红热高发季节,男性患儿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患病整体呈下降趋势,猩红热患者中儿童占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发热、草莓舌、鲜红皮疹等。在2005年后发病率有上升趋势[7-8]。猩红热对青霉素、红霉素敏感,发病期服用抗生素药物可有效治疗。

2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2.1切断传染源

预防小孩传染病的关键有时常注意儿童的生活状况,观察儿童的精神是不正常,对病情要早发现,早治疗。平时要注意儿童的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防止蚊虫对疾病的传播,避免在人杂的地方玩耍,可以戴口罩以防止呼吸道传染病的感染[9]。若在公共场所有患病儿童,要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并对于患儿接触者进行医学排查,避免传染的扩散。尤其是在小学,托幼机构等场所,老师要时常关注孩子的精神面貌,如若发现不正常现象要及时采取措施,并且老师要与孩子家长保持联系。发现患儿要尽早隔离,避免传染的扩散,也有利于患儿的及时治疗。

2.2预防接种

儿童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中之重,疫苗接种后可以使儿童对该传染病产生抗体,降低患病的概率。小儿计划免疫是我国在医疗事业的重要措施,可以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降低患病风险[10]。目前我国在疫苗接种工作上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据统计调查显示多数人并不知道办理接种证后接种疫苗,接种工作的告知义务比较缺陷[11]。这样则增加的儿童的患病风险,对儿童及家庭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要完善接种疫苗工作,该方法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便捷的方式,要尽可能做到对每一个儿童都进行接种。在接种过程中要采用全程护理干预的方法进行效果观察,实验证明该方法能有效的减少儿童的不良反应,并且可以提升家长对接种服务的认可程度[12]。

2.3循证护理概念

如今,循证护理在我国护理领域得到有效推广,在儿童传染病预检过程采用循证护理可以使病情结构化、固定化。能准确有效的对儿童传染病确诊,避免与一般性疾病混淆,把握救治时机。循证护理可以利用网络、数据库等资源检索各种护理措施和相应的技术支持,并进行实用的,科学的评价。传统的预检是有经验的护士进行分诊,这受护士主观因素影响,而循证护理可以强化分诊流程,提供有效数据,根据患儿及家长的需求制定方案。从观察、用药、康复、心理进行全方位护理[13]。

3小结

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而且由于人们的物质水平和对饮食卫生的提高,儿童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由原来的肠道传染病为主变为以呼吸道为主的传染病[7]。一些新兴的传染病更要引起卫生部门的重视。

人们要加强对传染病的认识,了解一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要从根源上避免传播的扩散。同时要对小学,幼儿园进行密切关注,定期对儿童进行身体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以降低儿童患病的概率。计划免疫工作应不断完善,该方法是消除传染病,降低发病率最有效的措施,要将计划免疫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儿童身上,这样才能给儿童创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保护儿童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杨勇,刘作义.儿童传染病的现状与未来[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22):1697-1699.

[2]王宇明,顾长海.感染病学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2,422-464.

[3]田建岭,吴喜荣,申阿东.儿童结核病现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3,20(6):458-462.

[4]黄平,刘作义.儿童结核病的概况与对策[J].儿科药学杂志,2013,19(2):52-56.

[5]马立虎.儿童腮腺炎的高频彩色血流声像图特征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5,13(2):118-119.

[6]段芳胡.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体会[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2):246.

[7]李伦,闵京梅.新世纪儿童传染病流行特征变迁[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1,17(3):209-211.

[8]王慧雯,张震,初艳慧,等.北京市西城区1993~2007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J].首都公共卫生,2008,2(4):30-32.

[9]章俊霞.儿童传染病的预防[J].临床合理用药,2014,7(5):142-143.

[10]聂小华.浅谈小儿计划免疫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4):250-251.

[11]朱洪霞.0~7岁儿童预防接种现状及对策探讨[J].蛇志,2010,22(4):384-385.

[12]李燕荷,张丽君.全程护理干预在小儿预防接种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护理,2015,7(1):34-36.

  • 上一篇:早产儿主要的护理问题范例(3篇)
  • 下一篇:<智慧校园总结范例(1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