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集体经济;农村经济;管理;发展
农村集体经济是村民集体所有,是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加快对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使其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现阶段农村集体经济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制度尚未属实
现阶段,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于农村村务的公开以及民主管理制度虽然在积极的改进中,但是依然存在着执行能力差的问题。在很多的重大项目的表决、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村务公开、财政公开等制度上都亟待进一步的推进。
(二)集体经济的资金、资产、资源存在着底子不清的问题
农村集体经济的资金、资源、资产的底子不清,特别是台账的记录不全或者是台账没有进行登记和记录,资金的管理混乱,资产的流失也比较严重,资源搁置造成浪费,相关的资料没有进行及时的归档整理,甚至出现资料丢失情况,对于资料档案的管理存在着缺乏完整性的问题。
(三)集体经济的信息公开缺乏规范性
首先,在信息公开内容方面过于简单。其次,对于集体经济的债务、收益以及投资情况等数据的公开过于笼统,内容上不够具体。第三,公开内容上存在着虚实结合的问题,很多数据都是假公开,没有真正的把实际情况公布给村民。第四,信息公开具有随意性,在内容的公开方面主要由村支书一人做主,很多是为了应付检查才进行公开的,只做表面功夫。第五,公开时间上具有随意性,想何时公开就何时公开,缺乏信息公开的时效性。第六,对于集体的重大支出项目缺乏专项公布的态度,没有取得良好的公开效果。第七,信息公开的程序不够合理。很多事情都是事后才公开,事前不公开。
(四)集体经济存在着财务管理无序、管理不规范、资源闲置的问题
首先,财务管理状况混乱无序。由于村级会计制度的基础相对薄弱,普遍存在着有账无实以及有实无账的状况。有的村存在着收支项目记录混乱,账目不清的问题,而且很多项目用白条入账。另外,村干部公款吃喝以及铺张浪费的情况严重,存在着以考察为名的公款旅游现象。其次,资产管理无序。由于固定资产是不入账的,没有固定资产的账目登记簿,存在着固定资产的处置不当以及流失严重等问题。很多村子存在着集体资产的租赁、出让、承包以及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没有公开的招标投标和竞价。资产的出租存在着合同不规范,条款不完善,低价承包或者承包期限过长等问题,资产保值以及增值都难以得到保证,集体利益极易受损。再次,限制资源的浪费现象极为普遍。由于资源的权属不清,以及经济管理方面缺乏人才,再加上资源管理模式上的落后,导致资源很难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因此,集体资源的壮大极为困难。
(五)对集体经济的监管力度不够
由于农村的集体经济其党内监督以及群众监督都显得极为薄弱,职能部门的监管很不到位。首先,党内监督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缺少党员议事会以及监督员,对于集体经济没有进行公开的监督。其次,缺乏党员、以及村民代表组建的理财小组,集体经济的资金、资源、资产的公开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监督。第三,街道办或者乡政府的农经站没有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于农村集体经济工作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
二、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制度建设,借以促进集体经济实现制度化管理
为了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改革的需要,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资金以及资源作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管理制度,借以实现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制度化管理。实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的依法治理的管理局面。利用制度管理的方式,实现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全程监督,借以完善集体经济的制度化管理。
(二)规范农村的集体经济管理,实现规范化
首先,加强对于农村资金、资源、资产的管理,做好资产评估,摸清家底。对于集体三资一次性的清查,做好登记。其次,切实的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对账务进行清理。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收支、资源、资产进行统一的村集体账目核算管理。借以确保账账相符以及账实相符。对于小金库、白条等情况严格杜绝。实行财务预算与决算制度。第三,建立村民为主要参与者的理财小组,对审批程序以及审批权限进行严格的核查,规范收支程序,规范合同资料。第四,规范资产的承包和租赁以及出让制度,对合同文本进行统一。第五,做好农村集体资产的租赁、承包、合同的档案管理工作。第六,实行资产承包的公开招标以及发包制度,借以实现农村集体经济规范化管理。
(三)加强三资的信息公开力度,借以实现集体经济的信息化、公开化管理
首先,信息公开制度不要流于形式,要制定硬性规定,规范公开内容、公开时间、公开形式以及公开程序。在信息公开方面一定要坚持及时、有效、全面、透明、真实。第三,公开形式一定要多样化。主要以公开栏方式进行信息公开,同时还可以运用广播、会议等其他形式进行信息公开。第四,对存在的问题以及群众提出的具体问题由村两委进行解答,接受全体村民监督,进行专项核查。第五,对于清查结果交由民主理财小组进行审核,对于结果进行公示。第六,构建三资管理平台,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
(四)对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模式进行创新
创新管理模式,进行因地制宜的创新。首先,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队伍。其次,建立健全完善的财会队伍。第三,实行村级会计的委派制度。对财会人员一定要加强培训和管理,借以提高政治素质以及业务素质。第四,实行委托社会上的专业会计进行的制度。第五,推进村账乡管制度的规范化建设。第六,逐步完善财务工作,实现会计信息化、电算化。第七,积极创新工作模式,发挥职能作用。
(五)建立健全农村的集体经济管理过程中的民主监督机制
第一,推选村民为主要组成成员的理财小组,发挥理财小组对集体经济的监督和管理职能。第二,严格农村集体经济的资产租赁、承包、资源开发以及处置的民主程序。第三,强化民村的集体经济监督审核制度。
三、结语
现阶段,农村的集体经济管理依然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注重研究和开发相关的管理对策,借以改善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付贤.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4(10).
[2]金添,罗轩.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J].农业经济,1998(12).
[3]杨兴龙,许玉粉,赵兰花.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1998(03).
[4]梅芝凌.增强村级资金积累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印江县板溪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与思考[J].中共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07(01).
[5]李瑞玉,张超,胡顺金.加强村级资产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对村级公有资产管理的调查与思考[J].今日湖北,2005(12).
[6]刘伟,刘庆廷,陈玉海.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农业经济,1994(04).
[7]李定如,刘海贵.加强村级财务审计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J].江西审计,1996(03).
[8]许永兵.提升农村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评《中国农村竞争力》[J].经济与管理,2013(10).
[9]李颖.加强村级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剧影月报,2012(06).
关键词:农村会计职业化;财务规范公开;健全制度;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F30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044-1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民主意识、参政意识的逐渐增强。农村财务问题是当前农民关心的焦点,其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近几年,村级财务管理由于党政领导的重视,财政及农经部门的努力,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清理整顿,其状况已有明显的改善,管理日趋规范。但是由于农村财务工作的涉及面广,业务量大,政策性强,有些村的财务管理工作仍然没走上规范化的轨道,所以,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1推行农村会计职业化,稳定财会队伍
实行农村会计职业化管理一是能够优化会计队伍的结构,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可以采取笔试、面试等方面形式的严格考核,以择优录用的原则,这样能够使得农村会计的年龄和文化结构得到很大方面的改善;二是能够有效促进基层的民主建设。通过采取农村财务会计职业化管理模式,增强了广大农民群众参政议政、民主理财意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乡镇财务部门对村级财务的管理;三是密切了党群、干群的关系。公开选聘尤其是实施异地任职的会计,能够对自己所要经手的财务工作做到严格管理,从而杜绝了乱收费、乱支出、挪用款项现象的发生,从而在农村基层财务管理过程中起到“防腐剂”、“保洁员”的作用。四是通过推行农村会计职业化建立了新的用人机制,对选聘的会计,只要遵纪守法,做好本职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没有权力任意罢免、调换、从而稳定了农村基层财务管理的会计队伍。同时强化了乡镇政府对村级财务的管理,使农村会计队伍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2完善财务规范公开,提高财务管理的透明度
财务公开是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环节,不仅政策性强,而且专业要求高,必须长期坚持并逐步规范。时间证明,只有将农村基层财务管理公开工作做好了,才能够得民心、顺民意,只有将广大农民群众关心、关注的事情做好,新农村建设才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做好农村财务公开管理工作,其重点在于执行质量,难度在于彻底执行,最注重的是对这项工作的坚持。一是丰富农村财务管理公开工作的各项内容。使农村财务工作要以财务公开为重点,从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实际问题出发,凡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村内重大事项都要向群众公开,要根据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及时丰富和不断拓宽村务公开内容,如水电费、招待费、办公费等各项支出。二是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及时公开。目前实践中公开不及时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强化监督检查措施,保证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公开的及时性,争取做到能事前公开的决不延迟到事后,能一次公开的决不分次公开,能按期公开的决不延期公开,能细化公开的决不笼统公开。三是健全信息反馈机制。在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及时公开的同时,要认真听取广大群众对财务工作的疑问和意见,及时予以解释反馈;对群众提出的要求,及时予以答复与解决;对群众意见反响大的事项,要及时予以纠正或解决,真正让群众参与到财务管理中来。群众依法行使民利是财务公开长期有效的保证。
3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工作
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是一切财务工作顺利开展的依据,是保证各种财务收支工作的能够开展的重要纲领,因此,在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农村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各种规章制度是由上级部门制定,各村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另一方面要从各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科学合理的补充规定,这样更有利于各村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鲜明特点是具有科学的强制性,严格的约束性,鲜明的政策性,因此,抓好各种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对于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同时有利于财务收支业务的处理,有利于财务收支计划的完成,有利于增收节支工作的开展。各部门在制定各项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同时,应深入调查、反复研究协商,根据存在问题的实际情况,本着增收节支的原则来制定。制定了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以后,一定要认真地执行财务管理。首先,各级领导的重视是财务管理的关键;其次,财会人员必须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和维护财务管理规章制度。
4创新工作方法,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1.造成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原因分析
1.1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影响。集体经济时期,中国政府对农村公共投入资金总量虽然很小,但是相对绩效却很高。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后,除少数地区外,农业集体化时期的集体资产也分配到户,以农户为主的这种家庭承包经营单位,虽然对农村公共产品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却缺乏对这些公共产品的保护和维护意识,致使原有的基础设施超期服役,有的甚至破坏严重,而新的基础设施鲜有投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2国家财政投资少。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道路、供水、供电、学校、医院等都由财政投资建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却大都由农民自己投资。虽然以前对农村也有投资,比如农业集体化时期,中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更多集中在大江大河治理方面,而农村改革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存在投入不足,特别是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2.1科学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规划。农村地域分散,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在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规划时,就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到有重点、有特色,使基础设施建设在总体安排、科学部署指导下有序开展。
2.2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方略,针对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的现状,参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历程,政府公共财政理应成为农村各项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的投资主体。所以,各级政府要全面建立向三农倾斜的公共财政分配体制,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比例,确保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和比重逐步增加,确保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不断提高,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基础设施的后续管理和维护也要安配相应的配套资金。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过去农村基础设施建成后缺乏或根本没有有效维护和管理,导致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很快报废的现象较为普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就是要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升其对各项公共事务各项财产的管理能力,从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出发,分类制定相应配套的管理办法,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引入利益驱动机制,强化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基础设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4.大力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4.1加大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尽快解决水污染严重地区和水量不足地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努力争取饮用水安全,使广大农民群众都能喝上安全清洁放心的饮用水。
4.2加大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力度。农村电力是农村地区重要的基础设施,为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就要加大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力度。继续进行农村电网改造,解决农村居民用电价格高的问题,实现同网同价。启动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逐步解决无电地区居民生活生产用电问题。
4.3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就是要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继续实施农村校舍改造工程,推进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疫范围,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扩大农村生活保障覆盖面,努力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4.4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中国人均耕地少,而有基本灌溉设施的耕地更少,还不到总耕地面积的一半,并且其中有1,3灌溉耕地的农田水利设施已经年久失修,无法发挥正常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