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包括三套初中英语教材。第一套是由北京市仁爱教育研究所编著,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ProjectEnglish)学生用书(以下简称《仁爱版》)。第二套是由陈琳与SimonGreenall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英语》(English)学生用书(以下简称《外研版》)。第三套是由中国课程教材研究所、英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以及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联合编制,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新目标)》(GoForIt)学生用书(以下简称《人教版》)。三套教材均是我国各地使用最为广泛的初中英语教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三套教材都是依据《新课标》而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供初中七年级至九年级使用。其中,《仁爱版》和《外研版》均为6册,每个学期一册书,《人教版》则包括5册,前4册用于七、八年级,每学期一册,第5册用于九年级。本研究的统计范围包括教材中各部分的文字材料,但不包括教材中出现的人名,以及汉语地名的拼音形式,如Lucy,YaoMing,Shanghai等,但保留了其他地名,如Liverpool,Chicago等。我们认为,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前者不属于英语词汇范围,而后者作为异国文化一部分,应该被看作英语词汇。
2.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考察三套初中英语教材词汇的总体概况,同时把这三套教材的词汇与《新课标》所要求掌握的初中阶段的词汇进行对比。本研究着重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三套教材分别呈现怎样的总体词汇特征?(2)与《新课标》初中阶段词汇相比较,三套教材所使用的词汇分别具有多大程度上的一致性?
3.统计工具和基础词表的编制
本研究所使用的统计工具是由Nation等人开发的词汇分布分析软件Range。该软件提供根据高频词编制的三个基础词表(BasewordLists),研究者可以以基础词表为依据对任何文本材料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文本材料中有多少单词属于基础词表范围、这些单词的出现频率、基础词表单词在文本材料中的覆盖程度或者在不同文本材料的跨度情况等。此外,该软件还可以统计出文本材料的形符(token)、类符(type)、词族(wordfamily)的数量。
Range软件所附带的基础词表以词族为基本单位,一个词族包括本词(headword)、它的曲折形式和派生形式,如以care为本词的词族包括cares,cared,caring等曲折形式和careful,carefully,careless,carelessly,carelessness,uncared,uncaring等派生形式。然而,按照我国编制词表的惯例,通常把派生形式列为独立的单词。例如,《新课标》词汇表中的work,worker;clean,cleaner;celebrate,celebration;compete,competition,competitor等均列为独立的单词,而在Range的基础词表中,这些单词都分别编排在work,clean,celebrate,compete的本词之下。在我们所编制的基础词表中,一个词族只包括本词和它的曲折形式,而它的派生形式都被单独列为本词。我们认为,这样处理一方面更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也确保了《新课标》所要求的单词总数没有因为把所有派生词都归于根词而缩减。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自行编制的基础词表的一个词族就相当于一个单词。如统计work,work,worked,worked,working,works,worker的时候,结果应该为形符7个,类符5个,词族(或单词)2个。
4.统计过程
本研究除了使用Range所附带的基础词表以外还针对具体的研究问题依据《新课标》初中阶段词汇编制了一个基础词表,并以这个基础词表为依据对教材进行统计分析。整个统计工作按如下程序完成:(1)通过Range软件分析《仁爱版》、《外研版》和《人教版》三套教材的总体词汇概况;(2)把《新课标》初中阶段词汇编制成一个基础词表,并以此为依据对《仁爱版》、《外研版》和《人教版》三套教材的词汇进行对比。
二、结果与讨论
1.三套教材总体词汇概况
表1列出了《仁爱版》、《外研版》以及《人教版》各册的形符(文本中出现的所有单词,包括相同词形重复出现的单词)、类符(不同词形的单词)的总数,以及类符与形符之比。
表1《仁爱版》、《外研版》和《人教版》词汇总体情况
表1统计结果显示,《仁爱版》、《外研版》和《人教版》三套初中英语教材的容量差异较大,三套教材的词汇总数分别为93590,199472和109502个,《外研版》的形符数远远多于其他两个教材。从各册形符和类符的总数看,三套教材的词汇总数从初中七年级到九年级基本呈逐步增加的趋势,也就是说,语言输入总量从初中低年级到高年级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与学生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一致的,即学习的时间越长、年龄越增长,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就越强。此外,我们还观察了三套教材的词汇多样性。词汇多样性指类符与形符之比(TypetokenratioorTTR),是考察文本词汇丰富性的一个重要指标。类符与形符的比值越高,词汇丰富性越高,即重复使用的单词就越少。各册的类符与形符比的统计结果表明,《仁爱版》、《外研版》词汇丰富性基本都是呈现从低年级教材到高年级教材的递增趋势,换言之,第1册的词汇重复使用的程度最高,第6册词汇重复使用的程度最低。《人教版》前4册教材也基本如此,但第5册(最后一册)的类符与形符的比值却明显减少。这说明《人教版》第5册基本上是以复习旧知识为主,增加新词汇相对较少。
2.《新课标》词汇与三套教材词汇的对比
《新课标》附录中共收单词3300多个、词组369个,包括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词汇。《新课标》并没有标明哪些词汇属于初中阶段,哪些属于高中阶段。因此,考虑到本研究的目的,我们需要将初中阶段词汇分离出来。我们所划分的依据是与Range基础词表的词汇进行对比,找出最高频词汇,同时按照《新课标》对初中阶段所规定的1500~1600个词汇量来进行确定。最终确定初中阶段为1615个单词,高中阶段为1701个单词,总词汇量为3316个。此外,本研究不涉及词组。表2是《新课标》初中阶段词汇分别与三套初中英语教材词汇对比的统计结果。
表2《新课标》初中阶段词汇与三套教材词汇的对比
统计结果显现,从形符数看,《新课标》词汇在《仁爱版》、《外研版》和《人教版》三套初中英语教材的总体词汇中使用频率都非常高,分别达到了92.18%,93.52%和91.22%。也就是说,在《仁爱版》、《外研版》和《人教版》三套英语教材所出现的所有词汇的总数中,不在《新课标》初中阶段1615个单词范围之内的只占7.82%。6.48%和8.76%。
词族统计结果标明,三套教材在《新课标》词汇范围内的单词总数分别是1521,1479和1339个,这基本上与《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掌握的1500~1600个英语单词是一致的。
然而,从表中的类符对比数据来看,《仁爱版》在《新课标》以内的单词总数为2500个,课标以外的单词总数为1498个,类符比为65.53%和37.47%;《外研版》在《新课标》以内的单词总数为2655个,在课标以外的单词总数为2132个,类符比为55.46%和44.54%;《人教版》在《新课标》以内的单词总数为2100个,在课标以外的单词总数为1494个,类符比为58.43%和41.57%。以上数据表明,《新课标》词汇总体上虽然在三套教材中使用率都达到了90%以上,但是其中多数单词是重复使用,而且是以同样的词形反复出现。并且,出现在三套初中英语教材中的非课标词汇的数量和比例都偏高。这种现象以《外研版》表现得最为突出,教材中非课标单词多达2132个,占类符比的44.54%。由于教材中使用了大量的超纲词汇,学生学习负担之重可想而知。
此外,从形符数和词族数的对比来看,我们还观察到,《仁爱版》的词汇总数虽然最少,只有93590,然而所包含的《新课标》词汇是最多的,完全达到了《新课标》对初中阶段1500~1600个英语单词的要求。相比之下,《外研版》的形符总数比《仁爱版》的多一倍,但所使用的《新课标》单词只有1479个。
三、结论
下面,以长春版小语教材三年上册和四年上册为例,从教材编写的角度作一简要的分析。
一、学习词语
两册教材的许多课文后面都安排了“读一读”和“写一写”这样的题目,这是课文要求让学生掌握的词语。应该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学会运用,并且会写,力争读熟的基础上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1.学习常见词语。如三年上册8页安排了“读词语”的题目。包含了“道别离别掠过辽阔透明一片片一排排一阵阵”这些词。这些词语简单,容易掌握。这里既有动词、形容词,还有数量词,都是经常使用的书面词语和口头词语,应该理解运用。
2.学习难理解词语。还有一些词语,学生不易理解,可以借助工具书来理解。如三年上册50页“读一读,不懂的词查一查词典”。这里的“仰天长叹翻滚奔腾光明锃亮永恒不泯”学生有些陌生,要查字典来理解。
3.学习叠词用法。四年上册41页“读一读,比较下列各组词语有什么不同。”其中一组词语是“一层一层层一层一层”。这体现了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叠词,需要引导学生从形式上和表达效果上进行认识和体会。
4.学习词语运用。把词语放到词组中或句子中,这是词语运用的常见形式。课后题中也经常出现。如三年上册3页“读课文,写句子”中有“金黄的________雪白的________天蓝的________紫红的_______”四年上册14页“读一读,填一填”是把两组音相同,但字不同的词语填到具体的句子中。59页“读一读,填上恰当的词语”包括“_______草原________晚霞________夜晚________光芒”这也体现了词不离句的原则。
二、掌握句子
连词成句,连句成段。可见,句子是词语和段落的连接纽带。掌握一些基本的句子,对于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关系重大。长春版教材在课后题的编排中也非常重视让学生掌握句子。
1.积累词句。对于课外书中一些好的词句,学生要善于搜集、整理、学习。如三年上册6页安排“做一做,我要搜集一些描写秋天味道的词句”。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找一找课外书中描写秋天的好词佳句。阅读欣赏,积累语言,感受秋天的特点。在学习具体课文时,老师可以根据篇章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积累。
2.仿写句子。儿童的特点是善于模仿,在模仿中学习。对于常见句式进行模仿练习,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和掌握。如四年上册59页“读一读,再仿写一个句子”。是对常见句式“……是……,也是……;只有……才……”的学习和运用。其实,类似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归纳总结。
3.学习表达。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需要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四年上册45页“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中的第二句采用具体描绘的方法,使句子表达更生动。四年上册56页,“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让句子更生动。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具体描写和用修辞可以让句子更形象,更生动。这也为习作表达奠定了基础。
4.学习关键句。总起句和中心句对于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些句子需要学生学习和认识。如四年上册45页“句子的研究”中给出了如下的句子:
“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工程。”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
“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也是世界人民共有的文化遗产。”
三个句子都是每个段落的总起句和中心句。是对全段内容的概括和总结。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这一点,要引导学生认清楚。同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三个句子在内容表达上是递进的关系。中国古代——中华民族——世界历史。范围不断扩大,意义更加深远。体现了长城的伟大。
三、理解内容
借助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每篇课文后面都安排了这样的习题。如“读一读,你想到了什么?”,“读一读,想一想”,“讨论问题”,“讨论交流”等等。目的是让学生根据提示的问题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本语言,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1.围绕问题理解内容。编者根据课文的特点,直接编排体现课文重点内容的问题,引导师生共同学习。如三年上册66页“读一读,想一想从哪些语句中你感受到了日月潭确实是‘风光秀丽’?”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风光秀丽”结合课文中具体的语句来感受日月潭的美丽。
2.复述课文理解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要求能复述叙述性作品的大意。教材这方面体现的也很明显。如三年上册74页复述课文。84页“根据下面句子的提示练习复述课文”。四年上册30页把幽默讲给别人听,67页分成几段故事讲内容。86页复述课文。这要求我们要根据课后题的要求,扎扎实实指导学生复述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词句体会思想感情。四年上册10页,“读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其中“咕噜一转”“缩了一下”“怔怔地”“发呆”非常形象细致地表现了“我”初尝白糖的兴奋、紧张和陶醉及母亲见到白糖吃光后的无言与无奈。结合词句能很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学习词语、句子,还是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都应该以语言的习得为核心。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四、教给方法
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要“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长春版教材的课后题的编排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1.教学习词语的方法。如三年上册71页,向我们介绍了学习词语的几种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看图片。74页,也介绍了学习词语的方法。做动作(张望),换个词(仿佛),画画(弧线),找反义词(危险),模仿声音(汽笛)等等。四年上册38页,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词语的意思。这些方法如果能熟练应用,学生就会迅速掌握大量的词语并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2.教朗读课文的方法。“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第二学段对朗读的总体要求。学生的朗读水平体现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因此,语文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三年上册8页“怎样朗读课文呢”就明确提出了朗读的方法。对学生朗读《我们去听秋的声音》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即要注意停顿,表示声音的词语要读轻一些。32页“品味词句”这一内容提示我们可以在想象的基础上朗读。其实,朗读方法不仅仅这些。语气、语调、停顿、重音作为朗读的四大支柱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很关键,教师在这个方面要下工夫。
3.教默读课文的方法。“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是第二学段对默读的总体要求。四年上册77页安排了“默读”方法的专题。“在默读时,我把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做上了标记,有些问题要向大家请教。”“我一边读,一边把认为比较重要的词句都画出来了,如……”这些具体的指导对于我们指导学生学习默读非常重要。真正做到了读与思,读与画,读与批注相结合,我们应该努力实践。
4.教提出问题的方法。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怎样教学生提问呢,教材给我们很多的提示。如四年上册21页编排了“读课文怎样提问题?”这个专题,告诉我们“可以结合课文题目提问”;“可以结合重点段落提问”;“可以从不懂的地方提问”,等等。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很重要。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善于提问。可以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归纳典型问题,带着问题去思考、学习。长期坚持,学生的问题意识必定会增强。
5.教学习文章的写法。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一大基本原则。课后题的编排上也体现了一特点。三年上册66页《日月潭》“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日月潭的?”课文是按照位置——名字来历——清晨景色——中午景色——总写风景秀丽来写日月潭的。即按照总写——分写——总写的顺序来写的。四年上册53页的《桂林山水》课后题编排了“连段成篇”。让学生了解课文是按照总写——分写——总写的顺序行文的。由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片段或全篇的仿写,如,写一写《南湖公园》《净月潭公园》《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小区》《我家的院落》,等等。学习掌握这种写作方法。
五、扎实积累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最佳记忆年龄是青少年时期,这一阶段如果能大量记忆一些经典的东西,比日后记忆会事半功倍。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大赛上说:语文之道是积累之道。这不无道理。只有充分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掌握语言,运用自如。长春版教材这方面也比较重视,课后题中安排了大量的积累内容。
1.词语积累。如三年上册15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头昏脑胀眉清目秀腰酸背痛昂首挺胸。”四年上册16页的“成语研究”,18页“有趣的数字”(数字成语),69页“马的成语”等。这对于学生积累成语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2.名言积累。三年上册28页“真正的美和真正的智慧一样,是非常朴素的。——(俄)高尔基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法)罗丹”。这些对于学生积累语言,指导学生为人做事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3.课文背诵积累。三年上册31页背诵课文的第五自然段。38页课文语句积累。“从文中摘抄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64页背诵课文《七子之歌——澳门》。四年上册中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虽然没要求背诵,但有的值得背诵片段或全篇。如《桂林山水》《威尼斯的小艇》《田园诗情》等。教师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自行安排。
4.古诗文积累。经典古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历来备受重视。长春版教材对此也做了精心的安排。三年上册12首。有胡令能《小儿垂钓》,杜牧《清明》,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汉乐府《江南》,刘禹锡《浪淘沙》,王维《鹿柴》,贾岛《寻隐者不遇》,柳宗元《江雪》,白居易《鸟》,欧阳修《画眉鸟》,《青松》,王冕《白梅》。四年上册11首。有高适《别董大》,王昌龄《出塞》,卢纶《塞下曲》,王翰《凉州词》,王之涣《凉州词》,李贺《马诗》,韦应物《调笑令·胡马》,王之涣《登鹳雀楼》,李商隐《乐游原》,李白《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这些内容在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做好积累,对于学生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开阔视野会有很好的作用。
当然,以上仅是对第二学段的两册教材课后题的简要分析,不能穷尽小学语文教材的全部内容。不过,我们仍然要明确,语文学习离不开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离不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如何教学,方法多样,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做法和经验。但无论怎样,都应该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乐学、善学。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去探索、实践和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四
(2)班的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一学期以来,我在忙碌中,收获,在收获中总结,在总结中进步。
这学期,我认真重温了《新课程标准》及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已有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学习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认识。虚心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取长补短,力求形成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以下是我本学期教学工作的几点剖析:
一、教材解析,教学做到游刃有余: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教材是从2019年秋正式试行,本册教材分组编排。本册教材仍以专题形式组织内容,依次是:自然奇观、思考置疑、观察与发现、神话故事、多彩生活、童年往事、爱国立志、历史故事篇。本册共编有27课。其中精读20课,略读7课。全册保留了原教材15篇课文,新选和从其他册调整了12篇内容丰富、时代感强、适合教学的课文,其中《走月亮》《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蝴蝶的家》《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等课文及古诗词等是新选入的课文。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要完成由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通过学习,要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除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基础外,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特别是学生在低年级、中年级养成的学习习惯,不管好与坏,到了高年级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所以说,四年级是很关键的一个学年。
我班学生思维相当活跃,个性张扬,学习兴趣比较浓,主动性较强,但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对最基础的知识点不放在眼里,协作精神不够。看来,教学的着眼点不应仅仅停留在语文教学上,更不能仅仅看孩子们的成绩,而应该从他们的做人和做事抓起,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经验做法
(一)实施新的教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讲究方法,提高质量。
识字和写字同样是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我坚持多认少写的原则。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和熟识的语言因素,教给学生识字方法,鼓励儿童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去识字,做到四个有机结合:一是尽量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把字的音、形、义有机结合起来,力求识用结合;二是充分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生活经验,多观察,多想象,把识字和认识事物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学过的字力求在语言训练时反复运用,把识字和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四是在识字过程中一定重视写字的指导,不仅要求儿童把字写对,还要做到姿势正确,把字写好,把识字和写字有机结合起;五是在识字过程中加强对已认识的字的复习、巩固工作,防止回生,把新授与复习结合起来。
第二,在口语交际中,联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达到有话可说,有话愿说。
第三、在教学策略上,整体关顾,灵活处理。
每个单元,从导语到识字课,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乃至语文园地中的阅读短文、口语交际、实践活动,都是围绕本单元的专题合理安排的。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具有整体教学思路,做到前后贯通,整体优化。在每组教学中,什么时候安排什么内容、布置学生进行哪些学习准备、运用什么方法施教,必须心中有数。避免“单打独斗,各自为政,临阵磨枪”的现象出现。
第四、在教学思想上,要转变方式,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新课标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因此,我充分利用好教材本身创设的这一教学有效资源,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自主交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自得自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从小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二)注意德育渗透,体现语文的情感性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而应该因势利导,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我在教学中积极贯彻了这一思想。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蕴藏的德育因素,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做到“披文入情,以情悟文,情文结合”。
(三)培养语文素养,体现语文的学科性
新教材特别重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当时、当地的学习资源和教育资源,开展一些具有实效的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活动和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实施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注重学生语文创造潜能的开发,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教师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与教材内容有一定联系,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还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根据当时、当地和学生的实际,活用教材,随时利用身边的语文教育资源,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拓宽语文教学的渠道。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同学们的作业,个别书写质量太差,作业本保护的不够好,个别同学对字的笔顺、笔画掌握的不好,错别字比较多,还没有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2、在教学过程中,对新教材理解、运用得不够深刻。对教材内容把握不够,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没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中,激励性语言使用不足、不到位,个别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需要继续请家长紧密配合,加强督促、改进。
4、辅差工作完成较好,培优工作则显不足。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