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房贷机构告急
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房利美)和美国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陷入困境,分析人士认为,次贷危机因此进入了更加动荡的阶段,危机早已从最初的次贷领域,向整个金融市场和美国经济基本面蔓延。
去年夏天,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并引发全球主要金融市场持续动荡。随后,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干预措施,以避免美国经济因次贷危机陷入衰退。其中,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先后7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即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使之从5.25%降至2%。与此同时,美联储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向金融系统注资,以缓解信贷紧缩。到今年4月份,历时几个月的金融市场动荡一度出现缓和迹象,西方国家一些主要金融机构当时曾乐观地表示,美国次贷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
但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房利美和房地美目前面临的困境表明,美国次贷危机远未结束,甚至有继续恶化的可能。
房利美和房地美分别设立于1938年和1970年,属于由私人投资者控股但受到美国政府支持的特殊金融机构。两家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从抵押贷款公司、银行和其他放贷机构购买住房抵押贷款,并将部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后,打包出售给其他投资者。据报道,房利美和房地美是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主要资金来源,所经手的住房抵押贷款总额约为5万亿美元,几乎占了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总额的一半。
美国雷曼兄弟公司7月7日发表报告说:随着美国住房市场持续低迷,美国民众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比例不断上升,加上信贷紧缩,房利美和房地美有可能面临严重资金短缺问题。报告说,两家公司将被迫筹集750亿美元资金,以继续从事抵押贷款相关业务。报告同时预计,两家公司还会遭受更多损失。
房贷机构频频发出危急信号,促使美国国会参议院于11日批准一项价值3000亿美元的财政法案,用以帮助那些次贷受损家庭保留房产及加强对房利美及房地美两家公司的监管。同时,该方案还包括给予潜在房产购买者税收优惠、向购买被抵押房屋的社区提供大约40亿美元的财政补助等措施。
房利美和房地美遭遇的困境引起外界极大担忧。雷曼兄弟公司的分析师警告说,如果两家公司破产,其后果将十分严重,与之相比,美国次贷危机目前为止所引发的金融动荡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分析人士认为,如果房利美和房地美破产,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很可能在短期内完全“停摆”,这不仅将使美国住房市场复苏无望,还会危及美国整体经济增长。
中信证券最新研究报告中指出,次贷阴云再起,未来前景堪忧。因为浮动利率抵押贷的利率重置,未来两个月内次贷风险可能进一步释放。目前,随着美国住房市场持续低迷,加上信贷紧缩,在美国民众丧失抵押品赎回权外,也给房地产抵押贷款金融机构造成严重威胁。
更为严重的是,房利美和房地美主要从事“次级住房抵押贷款”以外的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由美国住房市场泡沫破裂引发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有可能向更为广泛的“住房抵押贷款危机”演变,而这将进一步加大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动荡的风险。如果再考虑到由原油、粮食及其他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引发的全球性通货膨胀问题,世界经济正面临多年来最严峻挑战。(予暮)
谁弄倒了印地麦克银行?
被美国联邦监管机构查封的印地麦克银行更名为印地麦克联邦银行后,7月14日重新开张。
银行新任首席执行官约翰•博温兹表示,印地麦克联邦银行将像其他美国银行一样“安全可靠”,而且“生意将和往常没什么两样”。博温兹说,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接管这家银行的目的是让其重整旗鼓,然后再出售给私营部门。他说:“客户应该将发生的一切视为所有权的改变,他们的存款是安全的。”
印地麦克银行由于3天遭挤兑11亿美元,于11日被美国联邦监管机构查封,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大遭关闭的金融机构,同时,也是今年来受次贷危机影响而破产的第五家美国银行。
美国储蓄管理局表示,印地麦克银行没能达到管理局方面的存款要求而导致资金周转不灵,因此宣布破产。在楼价下跌和楼房止赎宗数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印地麦克银行共录得9亿美元的亏损。截至今年3月31日,印地麦克银行资产总额为320亿美元,存款金额为190亿美元。据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数据,印地麦克银行是美国史上第二大倒闭银行,仅次于1984年破产的大陆伊利诺伊国民银行,后者资产接近400亿美元。据估计,接管印地麦克银行的成本介乎40亿~80亿美元,可能创下收购银行成本的历史纪录。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介入事件,全因为参议员舒默6月26日的一封信。他在信中敦促银行监管机构采取措施,以防印地麦克银行倒闭。消息传出后,该行客户纷纷到银行提款引起挤兑。信件发表后的11天内,客户提款共13亿美元。美国储蓄管理局指摘舒默的信件引发恐慌。舒默针对引发恐慌一说发表书面声明进行驳斥,他认为,印地麦克银行破产倒闭是因为银行的自身原因,而并非近期的个别事件。他指出:“如果美国储蓄管理局尽力监管,阻止印地麦克银行继续以宽松的态度放债,便不会弄到今天的田地。”
业内人士认为,印地麦克银行的倒闭其实早有先兆。
今年2月份,印地麦克银行报告了23年来的首个年度亏损,公司还表示不得不暂停派发普通股股息以化解信贷危机的影响。当时,公司就宣布了一项重组方案。依据这一方案,该公司将裁减1/4的员工。“由于房市和抵押贷款市场急剧恶化,我们也不得不像抵押贷款和证券化领域的其他大型金融机构一样大规模减记资产价值,设立至关重要的信贷准备金。我们第四季度发生了重大亏损。”该公司时任首席执行官麦克•佩瑞在一份声明中表示。
今年5月份,印地麦克银行再次宣布亏损1.84亿美元,合每股2.27美元。印地麦克银行是美国最大的Alt-A贷款供应商之一。这种贷款利率高于其他贷款,通常不需要贷款人提供太多资料,但也不是次级抵押贷款。
印地麦克破产的原因,是由于流动性严重不足,在次贷危机中的损失超过9亿美元。尽管宣布一系列裁员和重整计划,试图赢得投资者的信任,但随着业绩曝光,许多客户纷纷逃离,也加速破产之路。
印地麦克银行破产,再度凸显美国次级房贷风暴的严重性。华尔街分析师因此预测,全美7500家银行中,有150家将在未来一年半陆续倒闭,没有倒闭的银行,有部分须寻求重整或合并,才能得以继续营运下去。(予暮)
中日或成最大“受害者”
对全球许多地区来说,房利美与房地美相关危机造成的最大影响可能是进一步削弱对全球资本市场的信心,打击他们对美国经济或美元将很快强劲反弹的期望。
美国财政部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6月,海外投资者持有总计1.3万亿美元的长期美国国债,中国与日本是此类证券的最大投资者,目前还不清楚两国所持房利美与房地美债券的具体规模。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称:“这是最危险的时刻。美国政府出手相救可能会引发美元进一步贬值,从而直接冲击到亚洲央行与金融机构所持巨额美元证券的价值。”
尽管存在风险,但市场普遍认为美国政府不会允许两家机构的债券违约,因此大多数观察人士并不十分担心危机对亚洲债券持有者造成的直接影响。而且,近期遭受重创的房利美与房地美股票,亚洲投资者的持有量也不多。
然而,这一危机对亚太地区的间接影响却可能严重得多。由于美国与欧洲的债券投资者不愿承担风险,远至澳大利亚的债券发行商也面临着国际融资渠道枯竭的困境,一些公司因此濒临破产边缘。
房利美与房地美的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这场危机。美国是亚洲地区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之一。如果两家机构的问题导致美国住房市场危机恶化,引发经济陷入全面衰退,这将是亚洲经济面临的最糟结果。
中国已经开始感受到美国经济走软带来的影响了。中国整体出口今年以来保持了良好增势,上半年增长了21.9%;但对美国市场的出口仅较上年同期增长了8.9%。由于美国需求疲软、美元贬值、国内劳动力与投入成本上升,中国许多低成本出口商正承受着沉重压力。如果印度吸引的海外投资因美国经济衰退而枯竭,那么,印度飞速增长的经济也将遭受显著打击。
日益严重的金融危机使得中国内部对美国式金融体系自由化的怀疑声不断扩大。今年以来,中国官员已经不同寻常地表达了对美国金融危机与美元走软的担忧。早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国就已经采取措施,延缓抵押贷款证券化进程。绝大多数住房贷款都是由国有银行直接发放的,而这些银行大多将贷款放在资产负债表内,而不是像美国那样打包出售给投资者。印度的抵押贷款证券化也处在起步阶段。
亚洲部分地区已经有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成功先例。香港从1997年开始发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亚洲金融危机后直至2003年的时间里,香港楼市遭遇惨痛打击,许多楼盘价值缩水一半;但香港按揭证券有限公司却并未因此遭受严重打击,该公司的债券被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授予Aaa评级。抵押贷款证券化在韩国和马来西亚也很普遍。
目前,并没有多少专家担心房利美与房地美的危机会给债券投资者造成损失。但如果这些债券真的价值缩水,日本银行将受到明显冲击。这是因为,日本的私有公司、尤其是商业银行持有的美国机构债券最多。这点与中国不同,中国所持的美国机构债券大部分都是政府以外汇储备的形式持有的。日本银行目前还基本没有因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遭受重大损失。
截至3月底,日本市值最大的银行三菱日联金融集团共持有价值8.4万亿日元(约合800亿美元)的海外债券。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海外机构证券。近年来,由于日本企业贷款需求持续低迷而客户存款却继续增长,日本银行一直在大举投资机构证券等海外债券。美国机构债券是他们最青睐的投资工具之一,因为此类债券被认为安全可靠,同时还能提供高于政府债券的收益率。(予暮)
次贷危机2010年后有好转
有市场人士认为,连半官方机构都出现财务危机,可想而知其他私人机构问题有多严重,如果美国政府不及时采取措施,雪球可能会越滚越大。
穆迪经济网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赞地认为,房利美和房地美的问题非常严重,问题的根源在于不断攀升的按揭贷款损失、高杠杆和投资者的恐慌情绪。
他说,次贷危机爆发已经近一年,目前危机已经发展到另一个层面。时至今日,次贷危机已不仅仅关乎美国几百万疯狂借贷的次级按揭贷款人士以及向他们提供贷款的机构,还危及5000万按揭贷款的普通家庭,以及数以千万计的全球投资者。
在日前举行的“亚洲房地产学会第13届年会暨国际研讨会”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讲座教授、伯克利房地产中心主任约翰•哥格尼表示,次贷危机影响将继续加深,情况可能在2010年之后才会有所好转。
约翰称,美国住房抵押债券等形式的推行使得大量美国中低收入者得以购买住宅,从2002年到2006年,美国人拥有住房比例大幅度提高,到目前为止,美国白人拥有自己住房的比例已经超过80%。但随着次贷危机的发生,这些贷款陆续出现问题。约翰表示,其团队模型分析显示,次贷危机影响还将持续,这一情况将持续到2010年开始有所好转。
[关键词]公允价值;非活跃市场;估价技术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因其潜在的相关性被会计界认为能够更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这一点在金融工具的计量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fasb、iasb等机构在不断地改进对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规范。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一个问题是,由于投资者的恐慌和信贷的萎缩,许多金融产品已经成为不具有活跃交易市场的产品。如何对非活跃市场条件下的金融工具进行计量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的界定
公允价值的概念界定主要来自于两个机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
在2006年9月fasb的sfas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中,公允价值被定义为:“在报告主体交易的市场上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或转移一项负债时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支付的价格”。并进一步解释其计量目标是在“出售资产或转移负债这种假设交易(ahypotheticaltransaction)中确定其脱手价格(exitprice)”,而有序交易是指信息在计量日前向市场公开,并按通常惯例允许涉及同类资产和负债的市场行为。强调了公允价值的公正性、不确定性(假定性)和时效性3个方面的特征。
(二)雷曼案例分析
次贷引发的信用危机蔓延到整个美国的债券及信用市场,而信用市场的混乱致使次级债、cdo、cds等衍生产品迅速贬值,大量持有这些金融头寸的投资银行、房贷公司乃至保险公司因此不断减计资产、大幅亏损,其结果是这些公司的评级被下调,又引发其他相关资产更进一步的贬值,其最终结果是部分金融企业或者资不抵债,或者现金流困难无法对其评级下降的债券提供抵押和担保,而不得不以破产告终。
事实上雷曼持有的直接的次贷证券并不是很多,约28亿美元,现在出问题让其倒下的并不仅仅是“次贷”类的证券。由于信用体系的崩塌和房价的下跌,使得更多信用好的人也选择违约,更多资产将陆续出现问题,次贷的窟窿也会越来越大。雷曼倒下了,众多持有雷曼债券的机构也不得不继续减计资产,原来“优”的债券变“次”了,很可能有其他公司因此而倒下。
(三)由雷曼案例引发的关于公允价值的思考
在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中,美国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和国会议员认为,在这个过程中,第157号准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市场交易极不活跃的情况下,资产抵押类证券从157号准则适用的第一层直跌到第三层,而在第三层的估值世界中,没有什么价值能得到公认,在谨慎的会计师和审计师的坚持下,金融机构不得不对持有次贷资产的价值,计提了巨额的资产减值,这些天文数字般的“账面损失”扭曲了投资者心理,使市场出现恐慌性抛售持有次贷产品的金融机构股票的狂潮,使市场陷入恶性循环,对加重金融危机起到推波助澜作用。aig公司持有的信用违约互换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aig前总裁罗伯特·威勒姆斯塔德称,根据aig内部的估值模型,这类金融衍生产品的损失约9亿美元,但在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指出其对信用违约互换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后,aig不得不确认了110亿美元的损失。
在市场交易极不活跃时,次贷资产的损失只是暂时的,因为住房价格下跌的势头最终将会扭转,动荡市场下的市价并不能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失灵的市场也意味着没有什么价格可以合理的衡量标准,这时,如果允许银行根据对这些债券的长期价格的内部估计来定价,就不会产生因依照动荡市场下的价格计价带来的信贷紧缩。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于2008年12月30日向国会提交了报告,正式提出反对废止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但也提出了改进现行惯例的建议。
四、我国非活跃市场条件下金融工具计量的缺陷及建议
关键抉择:英国对于金融界的三方管理(英格兰银行、财政部和金融服务署),在这种时候却领导无力,出尔反尔。先是宣布金融动荡不是危机,不必大惊小怪;后迫于无奈,又出面借贷,帮助那些因轻易借贷陷于困境的银行纾困,使得金融界一片混乱。
关键策略:媒体在这个时候对于金融界的危机推波助澜,金融系统威信扫地。对于陷入困境中的大银行伸出援手是央行的准则,但是,怯于央行直接注资可能导致通胀,英格兰银行迟迟不动作。直到最后,挤兑成风、情况严峻,才宣布将注资100亿英镑到货币市场,并买下报纸版面来说服客户。同时财政大臣也表态,政府为储户担保诺森罗克银行的本金,并向其他银行遇到同样问题的客户承诺提供担保。
策略结果:虽然暂时结束了金融混乱,但是英国金融界的威信大降,成为危机中最大的受害者。
案例点评:这一失败的案例告诉我们,一是在危机中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本案例中三方管理,结果造成领导不力,决策迟缓;第二是危机处理要早,不要等到媒体曝光才采取行动。
2007年夏天,美国次贷危机向外扩散,同年八九月份,英国也出现了银行挤兑风潮。始作俑者为英国第4大抵押借贷银行诺森罗克,它的极度扩张策略引起了储户的恐慌。几天之内,储户兑换现金20亿英镑。诺森罗克股价从半年前的最高点一落千丈。伦敦股市其他股票也应声下跌,欧洲股市亦发生类似波动。如何救市,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成为摆在英国金融监管机构面前的难题。
2007年夏天,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住房按揭贷款因为利率极低,让许多低信誉度的客户成了受益者。但是此后,按揭利率不断提升,让这些客户不堪重负,他们当中有3成频频爽约。
华尔街的这场金融动荡波及全球。一些银行开始以更高的利率贷给因缺钱而偿还无力的人,而贷出来的钱原本就是银行许诺给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例如从事套头交易的基金会和投资银行。此时,投资银行的做法是将债务重新包装,然后卖给新的投资者。
成立于1965年的诺森罗克银行位于英国北部,于1997年在伦敦交易所上市,向储户与借款人发行股票。它在2006《福布斯》全球2000领先企业榜中排名第480位;2007《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排名第438位。诺森罗克是英国5大抵押借贷机构之一,以放款大胆闻名,这年在次贷危机中,它更想捞上一把,于是开始大幅提高投资数额,将其正常投资增加至75%,它给购房者的贷款多达房价的100%,超出购房者收入的5~6倍,有的甚至给到房价的125%;它还给那些购房出租的投资者大量贷款。此举使之位居全英新增抵押贷款额排首。相形之下,它的竞争对手布拉德福德和宾利仅增加投资数额50%。正当此时,面对美国的次贷危机,银行界刮起了谨慎风,很多银行没底,到底有多少钱投到了这个摇摇欲坠的系统中。所有的银行都开始捂紧钱袋,放缓或者停止相互拆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诺森罗克当仁不让地碰到了融资难的问题。
于是诺森罗克求救于英国央行即英格兰银行。形势所迫,它已经不能通过向其他银行拆借来缓解自己的流动性资金短缺问题,因为其他银行担心诺森罗克会破产,也就不愿提供资金支持,使得诺森罗克在伦敦市场的拆借能力大打折扣,而事实上,平日诺森罗克有70%的资金来自伦敦金融市场。此时,价值2000亿美元的美国次级按揭债务重新打包进入世界市场后现在变得一文不值,这对西方银行界产生了巨大冲击,更加剧了银行间拆借的难度。公众普遍认为,诺森罗克的借贷危机是自二战以来英国金融市场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挤兑成灾
2007年9月13日,诺森罗克的储户开始在该行各地营业所门口聚集,竞相挤兑现金。对于他们来说,诺森罗克的扩张之举风险太大,储户希望能够让自己放在银行的银子保值增值,而不是白白流掉。仅几天工夫,储户就提走了20亿英镑的储蓄。诺森罗克的股价半年前还处于历史最高点,诺森罗克的老大阿达姆・爱泼加尔斯也在当时被分析家们奉为“银行宠儿”。而此次排队挤兑使得诺森罗克和阿达姆的声誉落得个七零八碎,被媒体形容为“像一块土司面包”,两边烘烤,一面是储户、一面是股东。英国报纸《独立报》撰文形容说,“很难想象,还会有什么神灵能够来拯救它?”
按照英国2001年制定的《存款补偿计划》规定,存款2000英镑以下的储户在银行破产时能够收回全部存款,超出2000英镑直到31000英镑的储户,可收回90%。而高过此数目的储户则无法获得保证,这是储户们紧张的根本原因。
此时英国的媒体也出来推波助澜,他们的报道使局势进一步恶化。英国《金融时报》说,“英格兰银行一向坚决反对救助那些轻易做出贷款决定的银行,指望它挂帅来施救诺森罗克是不可能的。银行界老大、英格兰银行的老总迈尔文・金的声誉和信誉岌岌可危,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不自信了,的确,他的信誉正暴露在聚光灯下……”英国《独立报》则撰文说,“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诺森罗克必须为挽救自己的声誉损失而斗争。一方面,作为一个品牌,它不再能够从寻求贷款和按揭的客户那里赢得信任了;另一方面,如果它获得央行救助,那么它就将永远打上‘被央行救助’的名声”。英国《时报》也说,“虽然危机源自美国,但拯救诺森罗克动摇了人们对于管理英国经济的信心。这将检验金融服务和监管体制的可信度,这将动摇公众对于企业治理和管理企业过度行为的信心,这将威胁到一向被认为是稳定和谨慎的首相戈登・布朗的威信”。三方系统
对于英格兰银行来说,援助陷入困境的大银行一直是央行的准则。但是如果央行直接注资,则可能导致通胀,也许诺森罗克银行可以以支付惩罚性的利率从央行借款渡过难关。公众普遍认为,这次诺森罗克的借贷危机,是自二战以来英国金融市场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
的确,对于诺森罗克来说,金融动荡是致命性的。几天之内,它的股票价格狂跌、现金流失。一些国际性的大银行,包括苏格兰银行、汇丰银行和花旗银行表示意欲介入。然而,出于对市场缺乏信息的缘由,他们只说不做,以后几天,更没有哪家银行去着手落实。信心的丢失意味着银行都不知道处于危机中的竞争对手到底情况有多么糟糕,他们所欠的债务到底有多少。劳埃德TSB集团是最接近要接手的银行,但是,它的拒绝,是因为英格兰银行不能对支持诺森罗克的钱款提供保证金,最终的结果是不欢而散。那些天,人们在全英的诺森罗克机构门外排队的情形,通过图像传遍全球,使得诺森罗克声誉扫地。
英国一直以来奉行的是英国央行、国家金融服务署和国家财政部定期召开三方会议来对银行系统进行监管,但是显而易见,在这个危机时分,三方缺乏一个共同的决策人。而在危机初期,当媒体挖掘主谋人的时候,三方似乎都在推卸责任。英格兰银行说,应当由金融服务署来提醒诺森罗克,他们的扩张太快风险过大。而金融服务署则说,英格兰银行应当像美联储和欧洲央行那样尽早进行结算。而财政部则被指责说,当银行的管理出现问题时,它只说了保证客户储存账户的利益。这三方组织,要么自说自话,要么推诿求全,没有一个站出来挑头处理危机。
因此,英格兰银行,特别是英格兰银行行长迈克文・金以及副行长约翰・杰耶夫为此受到多种诟病,银行的领导力受到批评和质疑,一些分析家认为如果不是“该决策不决策”,至少他们是“不称职的”。
美联署和欧洲银行已经开始施救了,2007年8月9日,欧洲央行和美国联邦储备局分别投向货币市场948亿欧元和240亿美元,但英国这边还是按兵不动。9月13日,诺森罗克银行门前开始排起长队挤兑现金,这是英国银行150年以来从未出现的情况。直到9月19日,英格兰银行才宣布,将注资100亿英镑到货币市场,并买下报纸版面说服客户,宣告英格兰银行将向诺森罗克银行提供紧急救助贷款。在整个这个过程当中,迈克文・金成了头面人物,他的一言一行连续多日成为各家报纸的头版。他决定向市场抛出现金的决定,被广泛接受和理解,受到大多数评论家的欢迎。
作为三方监管单位之一的金融服务署被批评说是在诺森罗克问题上迟迟不作为。金融服务署作为监管者,如果在诺森罗克这样明显的过度扩张面前早一点进行干预的话,危机完全可以避免。另外,金融服务署也没有尽到义务,没能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央行。当然,监管者如金融服务署,其角色的扮演一直很困难,它能够施用的市场干预行为不是那么“轻易和随便的”,它很难在“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诺森罗克的激进扩张曾经是英国银行业的成功案例,它的这种业务策略获得了业绩的显著增长。事后诸葛,谁都会做,恶果没有出现时,能说它的扩张就一定是做过了头吗?于是,金融服务署和英格兰银行被国会财政委员会召去听证,他们不得不为自己迟缓的危机处理方式辩解。
大英财政部更是动作迟缓。它所做的事情,就是向客户呼吁不要恐慌,担保客户的金钱安全,以便让客户不要再来银行排队挤兑,但是这样的动作等到危机爆发几天以后才做,实在为时过晚。如果它早就准备采取行动,那为什么不早动作呢,这样可以制止恐慌。它是在负面形象已经形成,媒体报道铺天盖地的时候才采取行动,况且,财政大臣也是处境微妙,有他自己的难处:如果他对储户大包大揽地承诺,那么,一旦银行破产,此官员个人也会因为误导公众而承担法律责任。
首相戈登・布朗受到的批评最多,这个三方系统,就是在他做财长时引进的,而在实际操作中,被证明不那么有效,处处显示了系统的动作迟缓、犹豫不决。关键教训
从诺森罗克案例中的各个要素来看,监管机构动作迟缓、暴露了领导力太弱这个根本问题。客户需要有人出来掌舵,让船重新驶上正常轨道,重新建立信心,而三方系统却迟迟不出手,原因是金融监管的三方系统决策不果断,各个组织不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