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环境与科学管理范例(12篇)

栏目:报告范文

环境与科学管理范文篇1

1.1专业课程设置单一制约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目前我院设有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两个环境类专业,环境科学专业于1999年开始正式招生,环境工程专业于2006年正式招生,很长一段时间内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侧重点定位不明确,因此两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几乎差不多,必修课和选修课重复较多,如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等必修课程,学分和课程性质均一样,毫无差别;选修课程如环境教育学、城市生态学、环境土壤学、环境信息系统等课程学时与课程性质一致。甚至实践课程差别也不大: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等实践课程,学时与课程性质也基本一致,重复课程多,学生不能理解环境工程与环境科学专业的差别,对未来就业方向不明确,老师未能及时掌握学生情况,导致少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制约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制约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且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多年未变,跟国内国际实际情况脱节,学生对就业等前景迷茫,严重阻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2现有教学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制约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教学管理模式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影响深远,先进的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新想法和新管理,减少由于管理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传统管理模式有利于管理人员统一管理,便于常规管理,但对创新实践又限制颇多。传统管理模式:统一培养方案,学大纲,统一考核,统一管理,统一授课,统一考核、系统统一管理等教学管理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基本一致,如高等数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大学物理等,均由公共课学院统一安排任课老师,且一直为合班上课,节约了教师资源和教室资源,但无视理科与工科学科的差别,无视环境科学专业与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别。不仅如此,公共课的老师课程任务重,教授的班级和专业多,只能完成教学任务,不能充分考虑专业需求和学生个性特点,都采用填鸭式”教育,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培养。专业基础课程如环境学,专业课程如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等均为合班上课,不能充分体现专业特点,无形中阻碍了学生个性发展,制约着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选修课和必修课合班上课,考核方式以及内容不一致,学生情绪较大,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1.3常规管理混乱,学术管理缺乏。

常规教学管理文件比较成熟,但是管理软件比较陈旧,使用的是十几年前的教务管理系统,且该系统并不稳定,学生网上选课、评课经常出问题,有时选课了,但是系统里面没有相应的学生名单,届时过了学校规定的选课时间,学生自己不能在网上选课,申请由学院帮忙选课,有的学生甚至到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才知道自己未选上课,在考试结束后才申请选课,导致学院以及学校管理工作混乱。管理不严格,比如学生选课,规定时间内,学生不选课,过后找管理人员重新选课,造成大量工作滞后。且该系统包括项目少,很多管理工作不能进入系统,需手工操作,或者学校另外制作了一套简单的其他系统,比如教材系统、教师成绩录入系统、评教系统、二级学院数据采集系统、期末考核系统等跟教务管理相关的系统有7个之多,每个系统均由教务处设置用户名,各系统由教务处不同部门管理,各自独立,管理极为混乱。除此之外,学校其他管理部门也有相应的账号密码等,总共超过10个不同的系统需要进入,浪费大量时间,影响心情,影响教师教学,从而影响学生学习。而且某些系统不够完善,很多内容不兼容,一件简单的工作需要重复做几次才能符合要求,教务管理部门的管理是省了很多时间,但是给二级学院增加很多压力,每天疲于应付,很难有时间静下来思考创新管理或者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自实行学分制以来,虽然也有必修、选修课之分,学校鼓励学生修读双学位”,但是每周本专业方面的课时平均超过30学时,时间非常紧迫,很难有时间修读双学位”,且周末开设素质选修等课程,导致双学位”课程与其他课程上课时间冲突,严重制约学生多方面发展,制约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2改革现有教学管理,培养创新人才

高等教育学校的教学思想和办学水平集中体现在教学管理上,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管理工作与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在知识创新、急需创新型环境类人才的时代,改革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建立适应新形势下创新实践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改革十分重要的任务。

2.1改革专业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

环境类专业本身是一个包含多学科,多内容的交叉学科,其内容覆盖面广,涉及化学、生物、地理、管理、法律法规、仪器仪表、工程设计等方面,要适应当前国际、国内环境政策法规的变化,必须适当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近年来,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对环境类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需要,对培养方案,对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学时等方面有较大调整。首先学校对环境科学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定位日趋成熟,课程方面有较大变动,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增加了工程类课程如《污染控制工程设计》、《环境工程技术经济与造价管理》、《环保设备设计》,加强实践环节,增加《环境工程原理实验》、《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实验》等实践课程,减少与环境科学重复的内容。环境科学专业增加实践类课程课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锻炼,如《环境工程实验》、《环境监测实验》两门实践课程由原来的36学时增加至54学时,根据专业特色增开《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等课程,从不同方向引导学生向实践型、创新型人才发展。

2.2改革教学管理理念,完善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离不开人,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教学管理改革首先要改变管理人员的传统观念,以面向教学第一线、面向学生、面向基层为原则,每一项教学管理制度、政策、措施出台都应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创新意识、创新主体为目标的时代,教学管理和教学制度应该发挥其最大能量,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管理主要起引导作用,不是一味地按章办事,应该有特事特办的理念,才能更好地创造出符合广大师生创新能力的条件,更好地为基层以及教学第一线的师生服务。教学管理范围应该拓展到教学活动之外,对学生创新加以引导,从实践入手,鼓励师生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如创新杯、创新实践等实践性强的活动,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使其能更多地与外校人员交流,增长见识的同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学习的精神。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为保障创新实践工作顺利进行极为重要。近几年,学校广泛征求意见,将原来的学籍管理、教学管理办法、实习管理办法和奖励办法进行修订,并新增了创新学分转换等规章制度,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广大师生基本利益,保障教学实践环节正常运作。

2.3完善常规管理,加强学术管理。

常规管理是日常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环,若常规管理都问题频出,别的管理也进行不下去,更不用提创新管理。随着社会进步,原来的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需要,完善原有管理系统以及评价体系已经成为改革重点。高校各管理部门之间缺乏管理会给下级部门带来很多麻烦,且万一处理不当,影响学校名誉,因此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该针对往年出现的问题多交流、探讨,如培养方案、学分制转换等问题,然后才能制定相应的政策,完善日常教学管理。这样不仅能减少基层重复做事的工作量,也让基层有更多时间思考日常管理中的问题,实现管理创新。

3结语

环境与科学管理范文1篇2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关系;建议

Abstract:Withtheconstantdevelopmentofoureconomy,societyandecologicalenvironmentintheloadincreasing,therefore,tothesocialsustainabledevelopment,appropriatepollutioncontrol,establishandimprovetheenvironmentalmonitoring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systemoftheimportanceismoreandmoreapparent.Environmentalmonitoringandenvironmentalmanagementoftheenvironmentalmanagementsystemaretwoimportantcomponents,correctprocessingofenvironmentalmonitoringandenvironmentalmanagementof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establishmentofascientificandrationalenvironmentalmonitoringandenvironmentalmanagementmechanism,topromotethecause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hasaverypositiveimpact.

Keywords:environmentalmonitoring;environmentalmanagement;relationship;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前言

随着我国现在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污染问题也愈发的明显,环境负荷不断加重,环保压力不断增加。因此,为了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现有条件下我们必须要完成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任务,建立完善的城市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体制。目前,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工作将会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全社会的重视。城市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是整个环境管理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处理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之间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的工作关系,对促进环境保护事业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环境监测

城市环境监测是环保部门所承担的技术监督工作,是指间断或连续地对城市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进行测定,观察、分析其变化和对环境影响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及时、准确、可靠、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污染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防治、环境规划、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科学的服务。

在环境监测中有以下三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是调查阶段的环境监测。在制定监测方案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经济的原则。在制定监测方案、设计技术路线、配置技术装备时,应事先做监测费用效益分析,尽量做到既达到监测要求,又节约监测费用。②优先监测优先污染物的原则。优先污染物指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广的污染物;污染趋势呈明显增加状态,对环境具有显著危险的污染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物质等。③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复杂性,这就要求在制定监测方案时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在实际检测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监测技术路线,以获得最多的环境信息数据。

二是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该阶段监测的主要内容有:环境保护管理检查、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测试、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生态调查等方面。监测过程中应注意:监测一般需要在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75%以上且工况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监测污染因子一般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初步设计环境保护篇中确定的污染因子,监测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

三是日常的监督性监测。根据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对辖区内的污染源进行日常的监督性监测,及时掌握污染物动态,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减轻城市的环境压力。

环境管理

城市环境管理是指环保部门职能中的现场监督执法工作,是在环境现场进行检查、监督、督促与处理的总称,是各级政府及其环境保护部门做出处罚决定和执行的环境管理系统。

城市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三方面:一是城市环境计划的管理。环境计划包括在城市污染防治计划、城市污染控制计划、环境保护计划以及环境技术发展计划、宣传教育计划等基础上综合制定区域环境规划。二是环境质量的管理:主要是制订城市环境质量的各项标准、各类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相关的监督检查工作;进行环境质量状况的调查、监测和评价以及对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进行预测。三是环境技术的管理:主要包括确定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防治技术路线和技术政策;确定环境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组织环境保护的技术咨询和情报服务;组织国内和国际的环境科学技术合作交流等。

四、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的关系

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监测数据。环境监测不仅能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的反映环境状况的数据和信息,而且还是衡量环境管理行为和环境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监测数据所反映出的环境质量状况是环境污染预测的基础,是实施排污收费、总量控制、污染设施运行等管理措施必不可少的手段。污染源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环境管理行为的结果成败。

随着我国环保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环境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就要求环境监测数据具有极强的准确性、精确性、完整性、代表性和可比性。离开了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就失去了目标和执法工具,不仅脱离了事实,而且不能正确地判定实际中环保法规的执行情况,并针对实际情况实施有效的监督手段。没有科学、精准、有效地环境监测数据为环境管理与评价提供依据,那么环境管理也就失去了实际存在的价值。

环境与科学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环境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课案例教学

【基金项目】安徽理工大学教研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55-01

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环境污染较严重是目前影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在这样的形势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将更加紧迫,保护环境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涉及经济学、生态学、地理学、系统学、社会学及计算机科学等相关领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并能熟练运用于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培养他们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就业和社会的需要,将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多年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经验和相关文献表明:实行改革要符合新形式教学需要,在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模式、教学考核上进行探讨,适应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内容丰富,包括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生态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规、数学模拟等相关专业知识,这些知识理论性强,掌握这些理论有利于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在做教学计划安排时需要考虑和这些理论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做好教学计划的相应调整,其中有些主干课程如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环境规划与管理里涉及的相关内容也较多。从环境专业整体计划出发,“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可以与其他专业课同时开设,一般安排在第6学期,也可以放在第7学期前半学期,这样学生获得相应的专业理论技能和所必需的理论内容,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环境问题能力,从而达到较好教学效果。

二、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有利于基本理论的掌握和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内容第一部分为基本理论,如“人-地系统理论”、“复合生态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环境承载力理论”,授课时如果按照书本进度讲授理论,学生学起来就会显得枯燥无味,理论内容掌握不透。在进行教学计划安排上,可以将这些理论穿插在后面章节内容讲解,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理解理论,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因时间和课时原因,结合专业需求有些理论可以重点讲解,有些理论可以让同学们自学,这样精选理论内容,强化应用知识。

其次,简化技术方法,强化应用。对环境规划与管理中所涉及的数学方法,如回归预测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总量控制技术方法如数学规划法,可持续发展评判方法如生态足迹法,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方法,这些技术方法几乎是模型构建起来的经验公式,调整部分内容在水环境、大气环境规划中进行讲授,在讲授课程时可以简化模型,利用实践应用实例归纳讲授,在实际环境规划与管理中进行分析,加强应用与理解。

对于不同专业根据学科方向要求,有些理论和技术方法可以进行有选择的讲授,以突出学科特点,讲授课程理论内容时对其基本概念和理论,贯彻少而精原则。选择具有普遍意义和较高实用价值的环境规划与管理技术方法和主要理论为教学重点。比如对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来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重点内容结合土地资源规划、生态规划、城镇规划的应用进行讲解。同时,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专业就业和人才的需求,拓展知识面,加大与交叉学科的联系,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分量和进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加强案例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是通过实际案例或专题的讲授、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知识技能,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专业课,包括环境影响与评价、环境预测、数学建模、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土地资源、生态规划等相关知识,具有很强的现实经济与文化背景。对教师而言,按照书本内容进行讲解,不利于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理解,如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将书本内容在实例分析中体现出来,这样学生既学会了分析方法,又掌握了案例内容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一)案例选择是教学别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选择自己科研项目和和科研成果,或结合当今社会热点的实际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将书本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把干瘪、抽象的东西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二)围绕重点内容分析实际环境规划与管理问题,提出规划与管理方法。剖析典型实例如何应用书本理论,对学生了解实际环境规划与管理问题起因、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所选实例应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学生会更感兴趣。介绍实例时,注重分析相关环境管理方法、措施,将相关类型问题进行归纳,指出某些原理和方法的使用或误用。

(三)根据讲授案例重难点,讲授过程中采用讨论与提问相结合方式。比如在教学中围绕城市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教师讲授重点、难点、疑点,结合城镇综合整治规划与管理典型案例,提供调查的背景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进行规划模式、管理方法的辩论,通过比较综合得出最佳整治方案,熟练运用规划与管理理论,如空间结构理论、复合生态理论、环境承载力理论。讨论时教师注重启发规划理论的运用,进行“画龙点睛”式的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考核方法,提高综合应变能力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理论性、系统性、综合性较强,环境问题因为多变性,分析问题时不同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解决结果,乱套用原理公式得不到理想结果。为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扩大就业面,其考核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考虑问题的多方面分析结果。考核方式可以以实例分析为主的开卷考核,也可以课程大作业或课程设计的方式进行考核。使学生真正掌握有关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解决措施,提高分析技能。

五、结语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内容具有动态性、时效性。教师可以结合不同时期的发展,关注前沿科学,对规划与管理的动向和预测进行分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剖析环境规划与管理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加强案例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核方法,提高综合应变能力。通过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使学生既获得广博的环境规划与管理知识,又具备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承忠.环境规划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王慧雅.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结合案例教学的重要性[J].广东化工,2012,(11).

[3]熊开容,刘超.案例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环境与科学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发展对策

我国出台的各项环境保护政策,都是依据当前环境质量数据分析结果开展的;环境监测站的一项重要职能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其管理水平将会对环境保护条例的制定和出台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就需要科学分析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采取针对性的发展对策,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

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概述

1.1环境监测

具体来讲,环境监测指的是借助于科学方法,对反映数据质量和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进行检测和监视,通过长时间测定环境质量某些代表值,对环境污染状况有效掌握,对环境质量进行判断。环境监测包括诸多的对象,如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污染组分等,空气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监测等都属于环境监测的内容。监测工作的主体则为环境质量监测,其主要是监测各种环境要素的污染状况及污染物变化趋势,对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对环境标准实施情况科学判断,对质量监测数据有机积累,进而对一定区域内环境污染状况及发展趋势进行确定。

1.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原则

要紧密遵循实用性、经济性以及代表性原则来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实用性原则指的是监测仅仅作为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不要求最多的监测数据,主要考虑其实用性。经济性原则要求开展技术经济论证,科学分析费用和效益,进而对技术装备、监测技术路线合理确定。而代表性则指的是要从时间及空间分布等角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监测样品。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2.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环保局就已经对环境监测管理文件、实施办法等进行了制定和完善,初步规范化建设我国现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举措,明确规定了监测管理工作的中心和主要内容,且构建了管理程序中的相应规定指标体系建设执行标准,规定了空气、饮用水资源、食品质量监督安全评估等内容,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的完善起到了较大程度的推动作用。但是,进入新时期后,我国不断调整社会经济结构,需要随之完善与调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法,将国家监测工作开展实际情况充分纳入考虑范围,保证构建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与我国的国情所适应。

2.2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措施建设情况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建设部门对环境监测工作实施办法不断出台和完善,且将一定数量规模的资金成本投入进来,但是因为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这些资金的实施效果没有达到预期,且制约到了监测仪器的升级。还有诸多问题存在于环境监测样品收集中,导致监测工作开展难度不断加大。技术投入方面,没有积极运用在线监测新技术以及较强系统性的有机物监测设备,监测标准不符合国际规定标准,增加了环境监测工作的难度。而从人力资源方面来讲,专业检测人员的综合性知识储备比较缺乏,需要积极储备监测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其整体技术水平。

3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发展对策

3.1增强质量管理意识

环保工作的整体进展会直接受到监测工作执行效果的影响,而环保监测工作结果则会直接受到监测工作操作人员思想管理意识的影响。因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负责部门就需要对各项管理职责、具体权力进行明确,对各项基层管理工作认真处理,保证可以顺利开展质量管理工作。监测管理实施中,监测人员的参与,可以有效引导监测工作的开展,强化环境保护工作,因此,就需要科学化、规范化升级其管理理念,对环境监测流程不断简化,将员工积极性调动起来。此外,还需要大力培训与指导环境质量监测人员,对其思想理念、管理方法等不断更新,通过互相交流与学习,实现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目的。

3.2对环境监测管理机制大力完善

通过对环境监测管理运行机制有机优化和完善,可以提升管理体系的高效性,进而实现环境监测水平与质量的提升目的。因此,在具体实践中,要科学管理系统运行环节中的各项因素,不断优化系统监测中的管理制度,积极研究解决各项棘手问题,提升环境监测工作的整体水平。

3.3实现环境监测管理程序的规范化

在环境质量监测中,需要科学规划与处理其各项管理程序,如布点方式、监测仪器校准、采样方法、样品处理及保存等。要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相关执行监测标准来选择监测点位置,且依据真实监测对象和样品的合格范围实施。要依据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的相关规定来合理测定和选取监测数据,且科学分析与评价综合数据。此外,可以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信息交流平台构建起来,促使站内站外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手段及时更新和优化,避免有环境质量恶化问题发生。

3.4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保障措施有机规范

通过对各项质量管理保障措施有机规范,可以从资金、技术等角度支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开展,促使整体监测效果得到全面提升。因此,就需要对环境监测的项目资金投入有机增强,将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技术设备积极引进,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扶持与鼓励政策,积极研发科研产品,以便在更大范围内普及新型标准监测样品。其次,要采取和制定更加规范与科学的环境监测技术与标准,促进环境监测新技术不断发展;对市场考核准入体系有机构建和完善,探讨测试原理、各个系统之间的规范化问题,促使环境质量监测保障措施得到完善。

4结语

综上所述,进入新时期后,我国充分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采取了相应的优化措施,但是在诸多方面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对今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了较大的制约作用。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对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机提升,推动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彩霞.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6(10):123-125.

[2]郭二刚,梁少青.关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J].科技致富向导,2014,9(19):66-68.

环境与科学管理范文篇5

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已成为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21世纪的环保,不仅仅是政府、企业的行为,也不仅仅是媒体的宣传,它将是全国大众的环保。近些年来,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虽有很大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环保意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尽快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推动我国环保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是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因此,推动和引导全民环保,就要积极开展环保科普进社区活动。社区以其人居集聚的特点成为落实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最佳平台。

“科普”即科学普及,指的是利用各种传播载体,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大众能够理解的方式,向公众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活动。《科普法》第七条规定“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群众性、社会性和经常性”。科学普及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就城市社区而言,它既不同于具有行政功能的街道办事处,也不同于为了区内招商引资和经济开发而建立的工业开发区,而是具有科普教育、经济管理、社会组织和管理、社区服务等综合功能的区域团体。

社区是进行环保科普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环保科普进社区不仅是我国科普工作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社区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1环保科普进社区的现实意义

1.1有助于推动公众广泛参与环保方方面面的工作

我国环保事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1973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当时,周恩来总理亲手制定了“三十二字”环保工作方针,其中就有“依靠群众,大家动手”,鲜明地指出环保工作必须走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指人民群众对环境认知和维护程度,环境事务中的公众参与,已经逐渐成为环境保护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在理论和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5条规定:“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是环境保护和管理能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先决条件。公众参与环境事务可以充分利用公众的技能和资源,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我国39年的环保工作实践表明,群众路线是环保工作的生命线,人民群众是环保工作的生力军。环保科普进社区,旨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通过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和认真开展环保宣传教育,让环境保护走进社区,走进每个家庭、每个人的生活。通过公众广泛参与,使公民能够认识和行使自己的环境权利和义务,让群众树立起环境保护与我息息相关,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理念,把环保意识、绿色理念灌输到公民的行为规范中,从而实现人人参与,共建社区,共建美好家园的目的。

1.2有助于社区居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科学素质应包括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掌握一定量的基本科学观点方面的术语和概念,能够阅读报纸和杂志,理解其中的科学观点;二是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本质具有一定的理解,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习惯;三是能够理解含有科技内容的公共政策,即对科学和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具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理解。

具备了科学精神的民族,能够树立追求真理、奋发向上的时代风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用科学的标准衡量、判断不断变化的自然界。

环境科学是一门多学科的边缘科学,环境科学知识的普及,能引导公众自觉追求环境保护的最高境界,运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正视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为政府治理和管理环境建言献策,更在于提高公众的整体素质。

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开展环境科学普及活动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社区这一基层组织,开展环境科普宣传教育,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社区这一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使科普工作更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准确性,使环境科学普及工作有的放矢,落到实处。

1.3有助于社区科学氛围的营造

环保科普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助于公众科学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在社区内形成人人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公民环保公约》、《公民环保行为规范》公示制度,让公众明确自己的环保责任,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低碳生活理念和良好的环境道德观。环保科普工作的目的在于让学习科学成为一种文化氛围,成为社区全体成员的共同生活习惯。只有这样,环保科普工作才能实现从被迫到自觉的转变,在良好的社区科学氛围中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将自觉践行环保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建设生态文明,使环保科普活动的开展具有持续性。

1.4有助于培养和造就青年环保志愿者和环保小卫士

社区中的青少年热情、主动、有朝气,充满青春活力。通过环境科学在社区普及宣传教育,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生活,有利于从小增强环境意识,从而带动整个社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参与。例如,在社区范围内的大、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开展“绿色学校”的创建活动,环保部门、教育部门可与社区共同组织青少年环保夏令营,开展“拒绝白色污染”、“环境警示教育”、“环保征文”、“绿色社区生态环境调查”等主题活动,引导教师、学生关注环境问题,使青少年在学知识、受教育、长身体的同时,树立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和对环境负责的精神。通过环境科学普及教育,让他们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倡导绿色消费、生态旅游,选择低碳的生活方式,防止装修污染,不使用塑料袋,垃圾要分类,废旧电池莫乱丢,拒绝“一次性用品”等。“小手拉大手”,用孩子的实际行动感染和号召周围的公众,并将环保意识通过他们带到每个家庭,为整个社会培养“环保种子”,使下一代逐步建立起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和社会责任。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保护整个地球。

2社区环保科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社区环保科普工作缺乏系统研究

社区环保科普有其自身的特性,对社区科普的对象、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还缺乏系统的研究,需要借助一些成熟学科如社会学、统计学、人口资源学、社会管理学等的探究方法,加大社区科普研究的力度,形成社区科普的有关理论体系,为环保科普进社区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2.2投入不足,制约了活动的深入开展

在社区内举办环保科普讲座、图片展、出专刊、墙报、文艺演出、发放图书和宣传单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目前,主要由政府承担,尚未形成一套有效的投入机制。由于资金不足,社区内图书馆、科技馆、阅览室等公共设施相对短缺,满足不了社区公众直接参与环保活动、获取科技信息的需求。

环保科普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在短期内效益很难显现,但从长远来看,它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要形成一套社会化、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把环保科普进社区工作做大做强。

2.3科普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

环境保护工作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涉及面广。而环境科学又是多学科的边缘科学,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社会学、医学、经济学、情报学、管理学、人口学等无所不包,环保科普理应丰富多彩,但不尽然。当前社区环保科普活动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社区的科普作品少。推动社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切实改变社区的科普现状,不但需要我国环保科普工作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更需要我们的社区科普工作者发挥主动性,积极作为,努力提高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常抓常新,不断丰富环保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推动我国环保科普事业蓬勃开展。

3环保科普进社区的若干建议

3.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处于转型期的当今中国社会,环保科普宣传教育工作也要“与时俱进”。社区的环保科普工作同样面临着转型,这就要求社区环保科普工作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弘扬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跟上形势,精心策划,大胆创新,为环保科普进社区注入活力。积极探寻社区环保科普工作的新思路,在制定环保科普进社区规划时做到长计划,短安排,重在运作,重在实效。

3.2坚持“三个有”原则

环保科普的对象是广大社区居民。因此,应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实现我国社区科普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社区居民需要科普,选择科普,是基于他们要增长环保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而要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社区环保科普工作必须坚持“三个有”原则,即“有用、有趣、有理”,对日常生活有帮助,通过普及教育得到实惠;科普内容和形式让他们感兴趣。同时要把握正确性、先进性、思想性、针对性、通俗性、生动性。社区环保科普不但让他们“知其然”,而且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如举办“节能减排,低碳生活”讲座,演讲者可从经济发展给自然环境、人类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角度出发,向群众宣传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样,不但要让社区居民掌握环境科学知识,而且要让他们了解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主动参与方方面面的环保工作。使他们认识到,选择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环境意识,是一种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任何节能、防治污染,对环境友善的行为,都是对低碳生活的贡献。身体力行做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实践者和宣传者。

3.3建立“四位一体”的运作机制

社区环保科普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它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应依托基层,环保、教育、科技等多部门联手,建立“政府引导、公民需求、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四位一体”运作机制,加强协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地实现科普设施、科普阵地的交叉利用和多途利用。通过环保科普活动,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走进文明,远离愚昧”的观念。将人性化、生态化作为社区创建的宗旨,即从社区的设计、消费、管理始终贯彻绿色的理念,从而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

4结束语

社区环保科普宣传是一项面向基层的群众性工作,环保宣传教育要贴近生活,努力实现环保科普宣传工作的市民化,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和研究对象,尤其正处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做好社区环保宣传工作更为重要。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环保科普进社区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创建文明城市的考核指标,抓好抓实。切实做到:组织上有保证,资金上有支持,政策上有保障,以确保这一工作的顺利进行。

社区是社会的窗口和缩影。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创建文明城市的有力抓手。环保科普进社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是城市社区管理的一种新的理念和模式,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倡导绿色文明的生活习惯、健康理念和环境价值观念,营造住宅和周围环境的和谐、环境和健康的和谐、道德和行为的一致,这是环保工作社会化的创新,是实现公众参与的新途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又为环保科普进社区工作拓展了政策空间和作为空间。我们应立足现实,着眼长远,通过环保科普进社区活动,使环境保护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区文化,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行为和时尚。让节能减排、低碳生活成为我们的习惯。因为每个人的一点点坚持,一点点改变,就会汇合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选择低碳生活方式,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能带来心灵上的宁静。社区以其人居集中的特点成为落实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最佳平台,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基层和谐统一的切入点和具体实践点,社区作为载体之一将发挥辐射作用。

积极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可使环境保护观念深入人心,最终转化为社会行动,使个人发展同生态环境形成良性互动。通过环保科普进社区活动,引导公众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养成生态文明生活习惯。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有利于引导环保社会组织有序发展,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践证明,广泛推动公众参与,是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重构人与环境良性互动新模式,就要大力推进全民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培养公民环境道德,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有效开展环境教育。要进一步探索建立社会化环境教育机制,制定和完善全民环境教育行动计划和实施意见。

建立和完善环境管理的社区运行机制。形成社区办、文明办、环保、科技、教育等部门齐抓共管、通力协作的工作格局;提倡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心和积极参与。通过社区成员对环境事务的积极参与,使环保科普进社区成为常态化,使环保科普进社区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事业和大众文化事业,成为弘扬环境文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抓手。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环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开拓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游东亮.开展生态道德教育[J].海峡环境,2008,5(6):38-39

[2]卢风.加强环境教育,培育生态良知[J].环境教育,2009,(3):29-31

[3]陈向阳.公众参与机制与绿色社区创建[J].海峡环境,2008,5(6):28-32

[4]陈朴心.公众参与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J].海峡环境,2009,6(6):7-10

[5]李哲弘.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宣传工作[J].海峡环境,2010,7(1):35-36

[6]陈惠萍.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J].海峡环境,2010,7(2):5-8

环境与科学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与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7-0172-0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一门主要学习资源环境以及城镇规划、土地管理、环境检测以及地理地质等相关知识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国内有116所高等院校开设有此专业。根据教育部于2012年9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被拆分为两个专业,分别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代码:070502)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代码:070503),两专业皆可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

在这样的专业调整背景下,新疆农业大学立足于社会需求,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和学科优势,优选和确定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作为今后的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如何重新构建学科专业体系,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成为学校今后一段时间内本科专业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原专业及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最初设立的目的与初衷是为了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与管理过程中,但从新疆农业大学开设多年的实际效果来看,该专业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和学生就业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

(一)专业缺乏准确定位

乍一听“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这个专业,会感觉该专业定位宽泛、培养目标囊括多个专业领域、学生就业去向定位多方向,优势体现非常明显。但正是这些“优势”导致该专业发展至今弊端和问题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所在,就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目标难以明确、专业缺乏准确定位。

新疆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业务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地理科学、资源环境科学、管理学、经济学基本理论,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知识,设计、规划、评价、决策、策划、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够在规划、环保、国土、测绘、城建等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等相关领域从事管理、科研、教学、技术等工作,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定位过于宽泛,要求学生兼具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致使学生业务培养目标过于多元化,也使学校面临着专业难以准确定位、难以突出品牌特色,而学生面临着什么都需要学、却什么都学不精的尴尬困境。

(二)课程设置过于宽泛,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如上所述,正因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口径太宽、学生业务培养目标过于多元化,导致该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宽泛、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该专业学生要求毕业后能够胜任规划、环保、国土、测绘、城建等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的管理、科研、教学、技术等工作,这就要求专业课程设置需要面面俱到,包括国土资源、生态环境、城乡规划、城市管理等诸多方面,而目前惯行的本科专业(学分制)四年制难以保证如此庞大的课程体系设置,其结果只能是学生学而不精,形成专业不“专”的窘境。

新疆农业大学依托自己的学科背景,在2012级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设定的专业主干学科为地理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主要课程有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自然资源概论、环境科学概论、生态学原理、资源环境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地理信息系统、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影响评价、土地利用与规划、村镇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测量学、地理数学方法、新疆地理与旅游资源概论等。从设置的这些课程可以看出,教学内容囊括资源、环境、生态、城市、规划、管理等多方面,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宽泛,杂乱无特色,重点不突出,在社会上找不到完全与之匹配的部门、行业。可见,按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业务培养目标来全方位设置课程并不符合科学发展原理与规律,也违背市场规律,课程设置应当针对市场需求与相应的行业部门,有的放矢。

(三)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不乐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偏差较大

由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知识繁多而驳杂,就业前景并不理想,毕业生多从事与其专业不符的职业,据麦克斯-中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显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主要本科专业中专业对口率最低的十大专业之一,排名第八,对口率为44%。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该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偏差较大。专业口径太宽,学生学的杂而不精,似乎什么都会又都不会,社会上也没有完全匹配的部门、行业,导致就业市场和各用人单位难以认可并接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而用人单位更愿意吸纳与其完全对口的专业的学生,例如,规划部门愿意吸收城市规划、建筑学等专业的学生,环保部门愿意吸收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环保类专业的学生,国土部门愿意吸收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测绘等专业的学生等。泛而不精使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与前述诸多专业的学生相比几乎毫无专业竞争优势,导致该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专业对口率很低。新疆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2012年以前就多年未招生。

二、学科调整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新专业带来的机遇

如前所述,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我国开办多年以来,各地各高校都面临着许多教学管理、学科建设、学生就业方面的困境。鉴于此,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将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代码:070502)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代码:070503)两个专业。此次学科与专业调整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新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首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调整和设置,帮助该新专业明晰了专业内涵、理顺了学科关系、明确了发展方向。具体来说,就是明晰了未来城乡规划教育和实践的发展方向,使地理学科参与城乡规划实践,用地理学理论统筹指导城乡规划、建设和发展,成为了新专业的具体内涵。这正好适应了城乡规划学科的综合性和人文地理学的专业性发展趋势,也使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定位上更加细化、明确,承担起了培养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使命。

其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调整和设置,明确了该新专业的培养方向和教育目标,使得其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针对性都较强。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背景与优势,优选特色方向,显得更具灵活性和自主性,新疆农业大学就优选和确定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作为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以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掌握基础人文地理知识和理论的,精通基础城乡规划知识和技能的,面向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规划设计部门以及相应企事业单位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新专业方向确立的基础上,接下来的工作重中之重就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体系,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与课时结构,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

再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调整和设置,对学生来说,改善了原专业学生学而不精以及专业竞争优势不明显的境况,使得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也有了更加对口和明确的用人单位,更好地适应了社会的需求。

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面临机遇的同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存在着诸多挑战,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与结构的优化、在学时有限前提下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等。各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优势,并以此组织教育实践,实现规划人才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高。基于以上问题兼顾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新疆农业大学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了完整的课程体系。

(一)人才培养目标

新疆农业大学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微观居住区的管理规划,从事城乡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业务能力要求

在上述培养目标指导下,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和前沿发展、应用前景,了解相近专业如城市规划、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了解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了解城乡规划管理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掌握人文地理、城乡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技术、具有较熟练的遥感、GIS、计算机和绘图等技术的操作能力,掌握资料调查与收集、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分析、归纳、整理相关数据和撰写论文的能力;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需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接受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较好的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协同攻关能力;外语要达到能较顺利地查阅外文期刊以及运用外语交流的水平。

(三)课程体系构建

新疆农业大学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及综合教育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课程体系是主要的理论教学环节,构成人才培养知识结构的基础。除了提升基础素质能力的课程如思政、大学英语、高数、体育、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和普通基础课以及公共选修课之外,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堂教学课程体系主要还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限定选修课以及任意选修课,具体课程主要是结合学校的学科背景与社会需求设定。其中,专业基础课主要有管理学原理、经济学、自然资源学概论、生态学原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学、地统计学、遥感概论、地图学、城市地理学、地理数学方法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及专业限定选修课主要有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与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环境规划与管理、村镇规划、旅游规划与设计、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资源调查与评价、居住区规划与设计和资源环境经济学;任意选修课主要包括维吾尔口语、专业英语、建筑美学、新疆地理与旅游资源概论、矿产资源管理概论、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城市规划制图技术、公文写作、专业文献检索以及文献综述与科技论文撰写方法。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为课堂理论教学课程体系与用人单位及社会搭建起一个桥梁与平台,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理论结合实践。新疆农业大学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堂实验、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及毕业实习和设计4个环节。其中,课堂实验根据各门课程教学计划进行;课程实习主要有自然地理学实习、遥感实习、地图学实习、土地利用与规划实习、村镇规划与设计实习,前三者各一周、后两者各两周;专业实习为校外城乡规划综合实习,为期12周,集中安排在大三暑期及大四学年初始;此外,还有8周的毕业实习和累计10周的专业文献综述及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同时进行),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毕业实习的具体内容以有利于学生就业为宗旨。

综合教育课程体系则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劳动技能训练(包括公益劳动与支农劳动)、社会实践(含社会志愿者工作),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就业指导等环节。另外,学校还出台了《新疆农业大学综合素质学分管理办法》,规定学生参加校级以上(含校级)各类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文体竞赛,参加学校和有关部门组织的社会实践、公益活动、支农劳动获奖,参加自治区和国家组织的各类公共考试,职业资格与技能认证考核,阅读学校推荐的课外书目、学术论文,以及听取学术报告与专题讲座等,取得成绩者,由学校认可并以学分形式记载在学生学习档案中,要求至少应取得8个学分(其中非专业职业资格认证至少2学分),促使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综上,新疆农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在重视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又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外,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新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重在明确专业内涵与方向,优化课程体系与结构,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当然,新专业的建设是一个积累经验逐步完善的过程,目前新疆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也一定存在着很多不足,在今后还将历经一个不断反馈与修正完善的过程。

结语

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并进行的学科和专业调整,顺应了社会发展需要,给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机遇与挑战并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承办高校及教学工作者应该在明确专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汲取以往教训,结合社会需求,重构专业体系,优化课程体系与结构,加强实践教学,以提高专业竞争力,促进新专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城乡规划的合格人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颁布新版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新规.中国教育,2012-12-04.

[2]2011年工作与专业对口率最低的本科专业排行榜[N].网易教育,2011-06-08.

[3]彭位华,张勇,刘雪艳.专业调整背景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皖西学院学报,2013,(1):134-137,156.

[4]赵映慧,袁兆华,王杜春,等.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13,(4):94-98.

[5]陈昆仑,李丹,王旭.学科调整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机遇与发展[J].高等建筑教育,2013,(6):22-25.

环境与科学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区域分布专业定位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4(b)-0024-01

科学须为社会服务,要促进人类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应符合时代的需求,专业的设置要紧密联系社会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趋严重[1]。城镇体系建设、城市规划缺乏长远目标,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广大的乡镇地域甚至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解决都亟需具备地理科学、资源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管理科学和城乡规划技能的综合型人才[2],因此,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的办学要求、培养模式、教学质量需要有更高的要求,来进一步满足国家社会和区域的发展目标[3~4]。

1专业存在问题

1.1专业定位不明确

该专业在我国开设10多年来,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专业定位模糊、课程体系欠缺、实践能力不足、毕业生去向不明确。高校不能回答诸如该专业培育什么样的人才,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人才培养如何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等问题。在相关研究中有学者指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育出来的人才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尴尬境遇:论规划绘图功底,不如工科的城市规划及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论空间综合分析能力,不如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论资源环境评价及管理能力,不如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及资源经济学等专业的学生[1]。

1.2课程设置不科学

受学校传统专业特色及片面追求学科完整性的影响,学校按照各院校师资优势开设了不同的方向并设置了不同的课程体系,各院校在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许多盲目性和随意性[4]。部分院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遵循“多学科、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力求面面俱到,由此导致学生通而不专,课程体系过于宽泛。强调计算机以及软件应用,但忽视相关的基本理论;重视规划设计的课程,但忽略了地理类课程的基础地位,这种状况必然导致毕业生知识结构的不完整,学科综合性不强的局面。

2专业办学建议

2.1合理布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人口、资源、环境、城乡规划以及社会协调发展等问题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城镇体系规划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大乡镇地区尤为突出[2]。规划不是一种理论上的规划,而是规划要素在空间上的科学合理地分布,是一种区域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实践科学。在广大的西部地区,许多大型的规划包括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都由国内著名的规划机构来完成,而这些大型的规划团队往往都不是本土机构,因此所作的规划并不能符合区域特色。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种规划偏离了规划的根本目的,所作的规划也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可操作性也不强。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需要壮大本土的规划队伍,这样更能科学有效地制定相关的规划策略,从而避免了异地规划队伍制定规划时背离区域实际情况的种种弊端。

2.2明确专业的办学理念,准确定位学科方向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技能,能解决资源环境评价与管理及城乡规划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之中,该专业所开设的课程非常多也非常杂,既有地理学也有规划学所的众多的规划课程。但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方式,形成了什么都学实际上什么都不会的尴尬境遇,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本科教学的目的,忽略了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应用型人才,而非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实际情况。应根据学校特色和师资状况,确定实践教学环节主干课程体系,加强动手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应用性,加大实习和集中实践环节的学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课程设置要为毕业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准备。

2.3根据学校特色完善课程设置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学科方向,培养的大学生需要对区域的规划特点、对地理区划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并能掌握大量当地区的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东中部经济发达地区所开办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更注重城市建设、土地及房地产市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创建、循环经济的发展、人居环境的改善,而在西部地区高校开办的专业更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如山地生态保护、地质灾害勘察、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防治、资源环境调查、城镇建设等[1]。

从办学特色来讲,不同的学派办学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测绘学派应为数字城市、国土资源调查、资源环境管理与开发为主要研究方向;地理学派应以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产业规划、生态保护与规划为发展重点;资源学派以农业产业规划、新农村建设为特色;规划学派应以城镇体系规划、新农村规划、居住区规划、旅游规划为主要特色;经管类的学校必须发挥其在经济、管理上的优势,强化资源管理、房地产评估与管理能力的培养等等。

参考文献

[1]赵小风,黄贤金,陆汝成.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9(7):58~60.

[2]宋戈,袁兆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探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81~82.

环境与科学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环境管理学;问卷调查法;教学研究

环境管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伴随着环境科学的蓬勃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与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生态学、环境经济学、环境医学等一起构成了多学科、跨学科的环境学科体系。环境管理学以行为科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着重研究和调整人类社会的经济、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行为和活动,协调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行为以减少和改变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环境管理的任务是转变人类社会的环境观念;调整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创建人类环境文明[1]。

1环境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和研究方向

作为环境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以介绍环境管理相关方法、开拓学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思路的管理学科,环境管理学学科特点是帮助环境专业学生在学习环境处理技术以及环境综合监测技术之外,熟悉和掌握一些比如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实地调查法、SWOT法、5W1H法等管理方法,并深刻理解这些方法在研究和分析环境问题成因、完善环境管理流程、提出环境改善方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另外,通过引入学习我国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以及11项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学习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对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管理有一定的认识,使学生能站在管理的角度,来认识环境管理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宏观和微观管理的两个层面上解决环境管理中“管什么”和“怎么管”的基本命题,为今后从事各领域的环境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环境管理学中问卷调查法的知识介绍

问卷调查法是政府制订环境政策、企业进行产品创新之前必须进行的实证研究方法中的一种,问卷调查法与其他诸如实地调查法、案例研究法、实验方法等一起构成了环境管理开展之前获取可靠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手段,利用问卷调查法获得的基础数据资料是进行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实践基础。

2.1问卷调查法的三个基本特征

问卷调查法要求从调查总体中抽取一定规模的随机样本,对问卷收集有特定的程序要求,通过调查得到的数据需要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才能得到研究结论。这是问卷调查法的三个基础特征,问卷调查法不仅是当前众多社会科学领域中广泛使用的实证方法,也成为国际上通用的科学管理规范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2]。

2.2问卷调查法的设计和步骤

问卷的设计原则是围绕研究的问题和被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设计,问题总数不能过多,要尽量考虑在回答上减少麻烦。明确与问卷设计相关的各种因素,在明确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调查样本特征等因素对问卷设计的影响,问卷中的问题不宜太多,问卷不宜太长,应尽量不超过20min为宜。问题语言应简单、明确、通俗易懂;问卷调查法的步骤一般为三步,分别是正确设计问卷、正确开展调查、正确处理调查数据。

2.3问卷调查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目前,环境管理工作中利用问卷调查法开展的工作主要有:①环境问题调查,即对某些具体环境问题开展问卷调查,进行系统地了解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②环境现状调查,即在环境评价以及环境规划工作中,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分析环境问题的特征;③环境民意调查,即对当地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进行调查;④环境产品调查,即在引入新的环境产品之前,对此产品的社会公众满意度,以及接受程度进行调查;⑤环境政策调查,即对当前制订的环境政策的执行程度,以及公众接受程度进行问卷调查,为新的环境政策的制订与实施奠定基础[3]。

3开展环境调查与管理的实践活动

当在课堂上引入了问卷调查法的概念以后,仅仅对它的文字内容进行讲解是远远不够的,笔者结合校园以及周边地区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环境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使用问卷调查法开展环境调查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设计问卷、开展调查,并对样本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3.1校园中水处理系统调查

实践类型:验证型。校园中水处理系统是2014年由郑东新区牵头兴建的以生物膜技术为核心,就地收集单位废水并就地处理、就地直接利用的小型水处理系统,与传统城市废水直接进入排水系统汇聚到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方式相比,无论从保护环境、运行方式、能源节约上都有巨大的比对优势,笔者让学生自己设计问卷调查表格,对中水处理系统的管理人员、设备运行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实践中,学生联系中水处理厂管理工作人员,通过事先设计的问卷表格有针对性地了解学院校园中水处理系统废水处理的技术先进性,废水设备运转的机理、设备情况,以及实际效果,并留下相关文字记录和图片资料,熟悉其设备的必要性和设计理念,并运用费用效益分析法在理解中水处理系统的运行费用、设备费用、人工费用的基础上,与相应节约下来的废水处理费用相对比,深刻理解环境配套工程的意义和重要性。并汇总后写出总结报告,明确了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

3.2熊耳河流域、祭城河湿地公园环境满意度分析及调查

实践类型:验证型。实地验证生态城市建设理念的意义,以及区域环境管理的实际体现,理解环境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通过事先设计的问卷表格对熊耳河流域、祭城河湿地公园的环卫管理人员以及当地市民进行调查,并结合祭城湿地公园的空气、水资源、绿地、太阳能照明以及动植物情况,了解建设湿地公园对当地气候、动植物保护、生态循环以及居民生活的影响,验证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并观察和采访湿地公园中人的行为,总结湿地公园的环境管理与人们的环境行为学之间的关系。汇总后写出总结报告,提出自己的生态城市建设及区域环境管理的新思路。

4结论

问卷调查法是环境管理实证方法众多方法中的一种,针对当前环境专业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从校园及周边地区的实际环境问题出发,制订和设计问卷调查表格并通过学生的积极实践参与,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并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统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改善复杂环境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毕业走上与环境管理相关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单位:河南教育学院郑州商业技师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参考文献:

[1]彭诗言.浅谈体验式教学在环境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2(24):157-158.

环境与科学管理范文

关键词:水资源与水环境人才培养国际比较创新人才

一、引言

水是一项重要的环境生活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之一。我国是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这个数字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目前全国660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110多座严重缺水,城市年缺水总量达60亿立方米(翟浩辉,2003)。因此,水资源与环境领域的人才培养已成为关系到我国未来水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的智力因素。国家需要水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理论知识完备、知识结构全面、实际操作技能强的人才充实到水资源与环境宏观水资源与环境经济运行、公共管理、微观技术与工程和综合研究领域。

二、水资源与水环境的人才培养国内外现状

(一)国外水资源与水环境人才培养现状

1.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

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控制因素,是战略性经济资源,已经成为了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1977年在阿根廷的马德普拉塔召开的第一次联合国水资源大会以来,水资源已成为世界性的热点问题。26个联合国机构参与与水有关的事务。水问题国际会议频频召开: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峰会;1997年在摩洛哥马拉喀什第一次世界水论坛;1998年巴黎水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2000年海牙第二次世界水论坛等。联合国环境署在2002年的《全球环境展望》上指出,“目前全球一半的河流水量大幅减少或被严重污染,世界上80个国家或占全球40%的人口严重缺水。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今后30年内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在2002年南非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高峰会议上,全体代表一致通过将水危机列为未来十年人类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探讨21世纪水资源的国家战略及其相关科学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议题之一。世界水协会分别于2000年、2001年、2002年、2004年、2006年和2008年在法国巴黎、德国柏林、澳大利亚墨尔本、摩洛哥马拉喀什、中国北京和奥地利维也纳举行举办了6届世界水大会。

2.水资源与水环境学科发展遇到了新的需求

世界各国的水资源工作有了较大的进展。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水资源评价活动。对水资源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由于竞争性用水问题的突出,导致了投资以及水资源地区间、部门间和多目标用水间的合理分配问题成为缺水地区矛盾焦点甚至引发冲突,各国纷纷关注流域和区域的规划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质与水环境恶化加剧,威胁到人群健康,水环境问题也成为研究热点,各国制定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标准,建立了河流、湖泊与水库的各类水质模型,在水资源学科中实行统一水量与水质的数学描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后,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水资源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各国在可持续发展观念启发下,从发展模式的高度认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认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相互关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管理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中的作用,水资源管理中需水管理、供水管理、水质管理和水价管理的相互关系,以及水资源管理中的经济机制、法律机制和行政机制的作用,特别重视水资源技术与水资源经济管理的紧密结合。对上述关系的再认识和大讨论,推动了各大学和研究机构兑水资源与水环境人才培养的改革。

3.世界各国对水资源与水环境人才培养模式做出的调整

国内外水资源与环境学科整合与人才培养的趋势与已取得的成就。水资源相关学科交叉对适应未来发展的水资源与环境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目前国外水资源与环境学科发展的基本走向。新西兰坎特布雷大学水资源博士研究生实行了多学科导师组的培养模式;意大利博科尼大学环境管理硕士课程增加了环境技术的课程;荷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利经济研究所(UNESCO-IHE)范围包括水资源安全(水文、水力学、地理技术、规划、设计、管理、运行、环境评价等学科理论与技术综合)、环境完整性(包括环境、生态、卫生等技术与法律、规制、机制与管理制度等的结合)、城市供水与污水治理(水文循环、环境治理技术、水处理技术、金融、投资、运行、维护、管理等学科结合)、水资源管理与治理(生态学、经济学、政府管理、法律等)、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水文模型、水利工程、环境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另外,新英格兰大学水政策研究中心、乔治亚洲水资源规划与政策中心、加拿大水政策中心、南澳大学水资源政策与法律比较研究中心、意大利博格尼能源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也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模式来构建的。

(二)国内水资源与水环境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国与水资源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学科门类包括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资源环境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地理学、旅游管理、土地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等。不同的高校在一些各学科都已不同程度的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有着各种联系。这些学科对水资源与水环境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科交叉已经成为各高校的学科建设的追求。目前存在问题有:

1.学科相对割裂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注重理工科的教学和研究,理工科与人文社会科学割裂较为严重。由于建国初期我国的科学技术不发达,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制约较大。但随着我国进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日显突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学科交叉融合和相互激荡的趋势,和上个世纪前期的学科不断地细分相比是一个新的发展潮流(龚克,2004)。对于水资源与水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重要工程单单靠一个学科远远不能实现。但目前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教学严重依赖于“二级学科”,这无疑显得过窄和过分的隔离。这样对人才培养、科研推动、工程项目全程科学管理形成了制度性制约。在新形势下,面向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应通过建立水资源与水环境为主题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组织和凝练团队、平台、项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水资源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深度融合的新型水资源学科群。

2.重技术轻管理

我国建国后最缺乏技术人才,为鼓励发展而强调理工科的发展,因而形成了全社会普遍性的重理轻文观念,一时也难以改变。从我国水资源与水环境人才培养来看,水利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受社会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环境管理、资源管理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技术研发和工程项目建设对经济、管理、法律等人文学科知识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如南水北调工程,现在是建设期,在国家投资的前提下,技术显得非常重要。但终归要进入运行和维护期,经济、管理、法律等学科知识将会产生重要作用。

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一些科学技术研发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技术高阁,投资大,见效不明显。就水资源与水环境领域来看,区域的水文模型对解释区域水文、水动力等起到了很大作用。但若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技术就显得有些浪费。目前欧盟、美国等国家,把流域水文模型应用于水市场交易。体现了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与宏观经济管理的交叉与融合。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培养了一批相关专业性人才。

3.学生从事的实际工作与学校的教育有脱节,人力资源培养成本增加

水资源与水环境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硕士、博士学培养采取跟着的导师做科学研究项目为主。导师研究的领域相对于学生将来实际工作有时候要超前很多。学生的学术面比较窄不适应工作,甚至有的找不到工作。而用人单位管理聘用的人才又不满足工作要求。学生的培养应该向纵深两个方向培养。避免全社会人力资本培养成本的增加。所以培养的平台应进一步放大,逐步突破学科的束缚。

三、我国水资源与环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

1.以水为主题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水资源人才培养模式

水资源的复杂性决定了要想高度认识水资源,深入研究其规律,必须走多学科结合的路子。就水文与水资源专业来讲,目前在世界其它国家设立水文水资源系或水文水资源专业的主要大学有:俄罗斯列宁格勒水文气象大学,它设有水文专业,开展水文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美国Arizona大学设有水文水资源系,它开展水文水资源本科及研究生教育;法国巴黎第六大学,贝桑松大学及巴黎国家矿业高等学院均设有水文专业;加拿大魁北克大学水科学中心培养水科学方向研究生;爱尔兰国立大学设有工程水文系,印度Roorkee大学和捷克布拉格农业大学也设有水文系。其中荷兰Delft水文课程分成三个方向:水文学、地下水水文及水资源管理。与水资源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除了开设水文技术的基础课程外,还有经济管理、法律、规划等课程,一大部分师资力量是经济、管理和法律专家。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将动力仿真系统用作水资源教育工具,帮助大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认识水问题的管理办法、政策背景,以期学生能做出研究和宣传的贡献。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理解冲突、制定更有效的规划决策提供现实的资料。学生们组成小组,进行角色分工,分别代表不同的利益主体,利用软件能够完成25年的仿真。在仿真的基础上来制定规划,并要保证规划公平、合理、容易执行,大学生进入社会的优势比较明显。充分学习水资源的科学规律,不能仅仅停留在某项单一的技术上,应该全面认识水资源,发挥各学科的优势,从水资源的管理、开发利用和环境实践去理解水资源,通过课程设计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经济、管理、工程、技术等方面开设课程,满足学生的学习的需要和人才的需求。

在新形势下,高校要面向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应通过建立水资源与水环境为主题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组织和凝练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促进水资源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深度融合的新型水资源学科群,构建纵深的多元培养体系,提高水资源与水环境人才培养水平。

2.注重水资源问题的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水资源科学发展已经多年,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面临的问题也存在差别。仅仅局限于教科书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水资源人才的培养,不少大学已进行课程的改革。

哥斯达黎加地球大学对应用生态学专业对生态系统的认识课程开设了分期的逐步提升学生认知和兴趣的系列课程,课程选取校园内的湿地进行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对湿地、水质管理和水资源保护的教育的理解。第一学年开设自然资源管理的生态原理,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对商品、经济、管理、机制等概念产生兴趣,积极学习或选修一些相关的课程;第二年开设关于地貌单元的实践课,鼓励学生到湿地周围调查,使学生真正了解实际工作面临的困难;第三年开设应用生态学,充分理解减少湿地负面影响的意义,理解湿地管理的重要性;第四年开设实践课和专业教育课,鼓励学生去开发湿地,去管理湿地。最后还作为导游组织参观湿地,向公众介绍,把湿地教育推向更高的境地。

坎特布雷大学的工程学院也从事了校园内的水资源研究,构建了水文模型。可以直接给本科生开设试验和实习课。同时通过学科交叉与管理学科的导师共同指导博士研究生从事这一区域的研究,如污水处理市场化、雨污市场化管理等,实现多学科的交叉。

因此,引导学生关注实际水问题,提前深入认识水资源,切实感受社会对水资源人才的需求和迫切需要解决的水资源问题,激发学生的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能力。利用国家和区域现有的工程项目,建设高水平的实践基地,在实践中扩展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

3.让学生成为重大应用性科研成果的传播者和实施者

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针对应用性科学研究,实施成本也比较高,让学生能够最早接触科研成果,让其成为成果的执行者和传播者。有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率。特别是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争取在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和重大工程项目平台下培养大师。

4.提供探索创新环境和平台,培养拔尖复合型创新人才

我们认为有必要进行科学总结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创立各类水资源与水环境人才创新平台。以水资源为主题培养多元复合型人才。并积极调查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实行开放式培养;坚持“以人为本”,“以能力为导向、以实践为背景、以创新为目标”的培养原则。在培养过程中,坚持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跨文化交流相结合,尤其要强化工程实践、突出创新和加强国际化,培养一批拔尖复合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WilliamJ.Mitscha,JulioTejadab,AmandaNahlika,BertKohlmannb,BlancaBernala,CarlosE.Hernándezb,Tropicalwetlandsforclimatechangeresearch,waterqualitymanagementandconservationeducationonauniversitycampusinCostaRica,ecologicalengineering,2008,(34):276288.

[2]AlisonWilliams,KevinLansey,JamesWashburne,Adynamicsimulationbasedwaterresourceseducationtool,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09,(90):471-482.

[3]SigridBlo¨meke,LynnPaineGettingthefishoutofthewater:Consideringbenefitsandproblemsofdoingresearchonteachereducationataninternationallevel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08,(24):20272037.

[4]ALLENV.KNEESEandBLAIRT.BOWER:ManagingWaterQuality:Economics,Technology,Institutions.JohnsHopkinsPress,Baltimore,Maryland21218,forResourcesfortheFuture,Inc.1968.328.

[5]TomStephenson.Aprocessengineeringapproachtowaterandwastewatertreatmenteducation,WaterScienceandTechnology,1996,(12):191-195.

[6]陈元芳,芮孝芳,董增川.国内外水文水资源专业教育比较研究.河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7]贺立路.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与理论支撑.

[8]张长宽.现代水利人才培养与供需分析预测系统研发.

环境与科学管理范文1篇10

论文摘要: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理是整个环境管理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正确处理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之间的关系,对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新形势下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之间的关系,重点介绍了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工作的促进作用,对推动整个环境保护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迈进具有积极意义。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污染负荷日趋加重,环保压力不断增加。因此,在现有条件下要完成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任务,必须要加强环保执法力度,建立完善的环境监理与环境监测体制。目前,我国工程环境监理工作还没有完善的行业规范和具体的技术要求,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理工作将会越来越受到国家、企业的重视。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理是整个环境管理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整个环境保护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迈进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新形势下正确处理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之间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的工作关系,对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1]。

二、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监督职能中的技术监督工作,是指间断或连续地测定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和对环境影响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及时、准确、可靠、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污染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环境规划、污染防治、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科学高效的服务。

环境监理是指环境保护监督职能中的现场监督执法工作,是环境现场监督、检查、督促与处理的总称。其核心工作就是日常现场监督执法,是执行各级政府及其环境保护部门做出的处罚决定的环境监督执行系统。环境监理的主要任务是依法对辖区内污染源排放污染物情况和对海洋及生态破坏事件实施现场监督、检查,并参与处理[2]。

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是服务与依靠的关系。环境监测是环境监理工作的基础,是执行环境法规、标准和排污收费制度的技术措施。环境监理只有在这种技术支持的基础上,才能使其工作走上科学化、定量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环境监测促进环境监理的顺利进行

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是环境保护管理系统工程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推动。因此,环境监测部门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强化污染源监测,使例行型监测向监督监测型转变,以进一步提高整体监测水平,为环境监理部门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数据。环境监理在技术上必须依靠环境监测,在履行职能时必须以环境监测部门提供的数据为依据[3]。

1.环境监测为环境监理提供科学有效的监测数据

环境监测既为环境监理提供有效的反映环境状况的信息,同时又是衡量监理行为和监理效果的手段。环境监测数据反映了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物排放情况,是环境污染预测的基础,是实施总量控制、排污收费、污染设施运行等管理措施必不可少的手段。污染源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和有效使用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环境监理行为的成功与否。

随着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环境监理工作必须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基本原则。这就需要具有准确性、精确性、完整性、代表性和可比性的监测数据。离开了环境监测去执法,环境监理就失去了目标和执法的基本手段,也就脱离了以事实为依据的原则,就不能正确地判定企事业单位环保法规的执行情况,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同样,环境监测人员如没有认识到环境监测是环境监理的耳目和手段,没有将环境监测的数据用于检验环保法规的执行效果,支持环境监理开展工作,为环境质量管理与评价提供依据,那么环境监测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2.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工作的技术支持作用

基层环境监测工作对环境监理执法工作的技术支持和促进作用尤为突出。环境监理属于环境管理体制中的监督执行系统,其职能是现场监督执法;环境监测属环境管理体制中的支持保证系统,其职能是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为环境监理提供科学有效的监测数据等等技术类工作。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工作的技术支持作用的具体体现为:环境监测对基层征收排污费工作的技术支持和促进作用;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调查的技术支持和促进作用;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和促进作用;以及对调解污染纠纷的技术支持作用。

3.环境监测为环境监理中的监督检查提供指导

环境监理中的监督检查是对污染防治设施运转情况、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等情况进行检查。监理部门在现场监督检查中,判定排污单位的环保设施是否在正常运转、排放浓度有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处理效果能否达到设计要求,只能对污染源及其排放口进行采样分析,由监测站及时、准确地提出监测报告,以此作为监理部门对排污单位是否要做出限期改进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状况的依据。

监理部门在检查排污单位执行排污许可证情况的过程中,环境监测站负责对污染排污申报内容进行技术检查,为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案和制定排污许可证允许排污量提供科学依据,对排污单位执行许可证情况按规定进行监督、抽测,定期报告结果。

4.环境监测为排污收费提供依据

排污收费工作是环境监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加强环境管理既有效,又是最基本的经济杠杆手段,而征收排污费的基础是了解和掌握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种类、排放量、排放浓度的一些定量化的数据,这些数据来自于两种方法,一种是在监测力量所不及的情况下,通过物料衡算等方法获得,另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环境监测获得。排污收费监测也是环境监测的一项主要任务,通过对辖区内企事业单位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进行定期定量的监督、检查、采样分析等监测活动,得出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及时空分布状况基础实测资料,为监理部门征收排污费提供法律上、行政上必要的科学依据[4]。

四、总结

环境监理和环境监测都是环境保护整体工作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一不可,环境监理要依靠环境监测,环境监测要为环境监理服务,促进环境监测监理的协调发展。在深入研究监测、监理工作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及时把握监测、监理工作发展的新特点,随时调整工作思路和促进其发展的举措,环境监测站要把为监理服务看成是监测的基本方向和任务,并在环境监理中发挥重要的技术支持和监督作用。环境监理部门也要把环境监测看成是实现科学化、定量化、法制化管理的基本保证。只有这样,环境监测、环境监理工作才能协调而有序地进行,环境保护工作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庞永师.建设工程监理[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

[2]朱若华,强红,王玉贤.环境分析与监测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

环境与科学管理范文

1、关于能源环境的内涵概述

能源属于自然界中以多种形式存在的能够提供某种能量转化的物质资源,它是人类赖以生存,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环境是相对于某种主体事物而形成的相关物质因素及客观条件。能源的性质类别、储量分布是反应人类环境特征的重要因素。

所谓能源环境,就是指社会生产发展与经济生活所依赖的主要能源的自然状态。人类社会生活中,能源的开发、生产、利用以及循环再生等能源活动状况对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大作用和影响。

2、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1)煤炭能源:煤炭开采往往会造成矿区地表岩层发生沉降、裂隙、煤矸石堆积等破坏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煤炭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以及大量烟尘污染物,会形成空气污染和酸雨等环境问题。

(2)石油和天然气:油气矿层勘探开采提炼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液、废气和废渣,通常会导致地表土壤严重盐渍化,造成地面及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油气利用中排放的硫化氢、碳氢化合物等有害气体会造成大气污染或温室效应。

(3)水电能源:水电能源开发对水体的截流会造成水资源污染自净能力弱化、导致水体流速、温度及地下水流量和方向发生改变,甚至淹没沿岸土地破坏自然环境,影响库区生态气候,对库区水生和陆生生物栖息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4)核能地热:核能开发利用的核燃料特别是铀矿采冶生产和及其废料处理产生排放的废水、废气与废物中含有氡、铀及其它有害化学物质;地热超量开采或过度排放含有有害元素的地热水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5)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往往会形成一定的噪音污染和电磁干扰,生物质能开发可能导致土壤养分损失和侵蚀,并对自然景观和昆虫鸟类等生物产生负面影响;农村秸杆能源利用造成室内外空气污染,影响居民健康卫生。

3、当前我国能源环境管理面临的相关问题

3.1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科学管理意识滞后

相对而言,能源环境管理属于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受各种客观因素制约,很多单位与个人对于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缺乏科学管理意识与环境保护理念,特别是相关主管组织部门管理机构松散,导致能源环境管理职能严重弱化,造成能源利用的极大浪费,废弃废物的随意排放,导致环境污染严重。

3.2能源消费结构及其发展失衡造成环境管理不力

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运行,目前全球能源形势较为严峻,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耗急剧增加,现代社会的消费意识,致使能源消费结构面临的着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压力愈来愈大,导致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开发的严重失调,造成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或破坏,甚至引发严重自然灾害。

3.3相关能源环境管理的技术与资金投入严重缺失

面对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能源环境管理需要一定系统科学的管理技术来实施,更需要充备的物资经费来保障,受管理意识和客观经济条件制约,很多地方的能源环境问题管理资金保障严重不足,能源开发与发展的技术管理措施相对落后,相关节能、环保、能源再生等技术科研跟不上形势发展需求。

3.4能源环境管理的法制监督与保障体系相对弱化

能源环境管理,属于整体性社会行为,涉及到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的诸多方面,影响着人类生存的安危程度,很多地方政府与组织个体,由于忽视能源的合理开发与科学利用,对于能源试产消费活动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不能全面认识,造成能源环境管理方式手段粗疏,缺乏规范统一的法律制度体系来保障。

4、新形势下加强能源环境管理的策略

4.1加强政策宣传与科学引导,强化能源环境管理服务意识

加强政府引导及职能调控,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强化能源环境管理机构体系建设;倡导科学合理的能源利用与消费意识,正确处理客观矛盾,实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能源环境污染治理实效性。

4.2协调能源消费与发展规划,促进能源环境管理持续发展

立足于实际国情,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坚持长远规划,合理开发和利用能源资源,优化和调整能源结构,构筑节能资源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耗能行业的节能与环保管理,促进能源利用及环境管理的科学化。

4.3优化管理措施与技术创新,推动能源环境管理稳定运行

依据现有科学技术为依托,拓展有利资源优势加大资金投入,推动能源开发与节能环保技术科研与实践,因地制宜的发展可再生能源等多种能源自愿并加强能源储备,加强能源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实现能源环境管理的技术推广。

4.4完善法律监管与保障机制,提高能源环境管理合法实效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通过多种形式集思广益,充分构建和完善相关能源环境管理法律制度规章体系,严格依法执法力度,加强能源环境管理的动态监管与科学评估,促进和保障能源与环境的安全与协调发展。

5、结语

总之,新形势下,关注能源和环境问题,探究和优化节能环保技术措施,科学提高能源利用率、合理控制污染物排放,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质量,是促进和保障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环境与科学管理范文篇12

关键词: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046-02

农业环保类专业中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是农业与环境科学的交叉,主要研究运用环境监测技术和有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防治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下面针对我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对农业环保类专业中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建设的依据、思路、框架、建设条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课程群建设的依据

随着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环境相关理论与实践技术不断更新。作为农业环保类专业,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相比,存在很多劣势,需按照农科类环境专业在区域优势领域发展中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的人才需求,对《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实验》、《环境监测实习》、《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进行内容优化,突出农业环境污染、监测、评价与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技术的系统教学,培养学生成为当前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业环境污染监测与治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路

1.明确课程群建设目的,依据课程间知识点、方法、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结合点,将理论和技能融合成一个面向问题和应用的知识空间,优化课程群教学内容。

课程群建设是以课程群为对象,对课程群相关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将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有效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效果。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建设的目的是实现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农业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因此,课程群建设瞄准专业定位,与行业现状和发展相适应进行长远规划,以本专业生态环境领域人才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课程群优化整合为重点,以改革课程及课程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主要内容,充分利用教学基本条件为保障,培养生态环境领域本科人才能力进行课程群建设。

2.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由浅入深,先基础再综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随教学过程的推进而不断加深递进和拓展延伸,以整体、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环境监测与评价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环境科学概论和环境监测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夯实学生基本能力把握,利用环境影响评价专业特色课激励学生提高应用素质能力,挖掘环境规划与将管理专业教育课内涵拓宽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体系,突出农业环境污染、监测、评价与管理体系的教学系统性,优化课程群教学模式。本课程群既有系统的理论研究内容,也有实践性强的实验内容,在教学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打破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移到注重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促进学生个性与才能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上来,建立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新课程体系,突出农业环境污染、监测、评价与管理体系的教学系统性。

3.突出课程群实践定位,通过调整实验和实习教学内容,优化实践体系,强化教学过程课程群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环境监测与评价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重在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故突出了课程群的实践定位,通过调整实验内容和优化实验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走知识理解提出问题实际操作总结分析实习应用深化学习的路子。

4.以科研带教学,积极指导与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完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2)”中指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合理的农林牧副渔复合生态体系。这突出了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地位,课程组老师依据地域特色和科研基础,积极指导与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课程群框架

农业环保类专业中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是农业与环境科学的交叉,主要研究运用环境监测技术和有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防治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以宏观层面的农业环境问题为出发点,强化“农业与环境监测”、“农业环境评价与管理”等基本理论,结合农业、环境科学、环境监测技术、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学和环境管理学相关知识,系统地打造以保障农业环境安全为核心的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教学组织上,加强主干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联结、递进与层级关系,减少重复与交叉的内容。课程群建设以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增加教学效率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建设中的特色办学为目的,通过将相关的课程科学地整合,产生新的课程群,从而优化教学资源,实现课程建设的规模效应,强化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方面应用与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包括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实验、环境监测实习、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规划与管理6门课程。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和环境检测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综合特色课,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环境监测实验和环境监测实习课程是本专业的实践基础技能培养必修课。课程整合优化后,将系统优化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以基本技能为着力点,技术应用为主线,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实践教学,利用环境监测实验分成模块化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以知识为本位确定教学内容的做法,突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系统性,建立以综合应用能力为本位确定教学内容结构的体系,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可靠的保障。

四、本专业课程群建设条件

石河子大学于2003年开设“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并列为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讲授大气、水体、土壤、噪声、固体废弃物、生物等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技术方法,监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以及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等内容。经过几年教学实践,已经积累形成了较完善的教学体系。2010年环境监测课程被评为校级一类课程。在该课程的推动下,教研室逐步加强和改革环境监测相关课程的建设。2011学年教研室教师所授本科生课程《生态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实验》、《环境监测实习》、《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概论》、《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资源环境研究法》被评为石河子大学优质课程。因此,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建设可更好地优化教学资源,实现课程建设的规模效应,创办出颇具特色的农业环境教学。随着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环境相关理论与实践技术不断更新。

五、本专业课程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环境监测课程体系较健全,但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均按照环境专业人才共性能力培养为主,农业环境污染、监测、评价与管理的相关理论还不够突出和系统,亟待课程系统整改,主要问题有:(1)教师对各课程内容及特点不够熟悉,课程之间知识点重复或脱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配套,未与教学资源与条件有机结合,课程之间不能融会贯通,教学案例与实例启发性及与课程联系性不强。(2)课程组教师单打独斗,谈不上学生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学生由课程学习获得的能力系统连贯性不强,学期分散授课后教师仅强调本门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未融合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3)环境监测课程实验和实习内容虽然经过多次改革优化,但对学生仅注重实验及实习结果,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优化,不能突出学生个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能力提高。(4)学生创新能力仅依靠教师个人指导,没有发挥相关课程及课程组老师的指导优势,忽略了学科及教师优势的交叉性和互补性,局限了学生思维。

因此,本专业应针对环境领域共性职业能力(环境监测技术、环境评价方法)分析的课程群平台设计,课程群建设以“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创新提高”为主线,以“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必修课程作为课程群建设的理论支撑主体,以“环境监测实验”和“环境监测实习”为课程群建设的实践支撑主体,结合农业环境保护类专业环境监测与评价能力分析,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要求,选择相关课程,以“环境规划与管理”选修课程为专业方向拓展核心课,从而为基层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有助于学生能力培养和就业需求,实现岗位需求和能力培养、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就业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开勇,张凤华,杨乐,等.高等环境教育的教学模式的探讨[J].石河子大学(高教研究),2007,19(6):20-21.

  • 上一篇:法律对社会的重要性范例(12篇)
  • 下一篇:<云计算的特点范例(1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