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生态休闲旅游;优势;困难;对策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的人们生活环境日趋恶化,生活压力也日益增大,因此,人们对回归自然、放松身心、回避紧张生活和工业污染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再加上清明、端午、中秋等多个小长假的设立,两、三天的短途游成为旅游的主流市场,临近城区的生态休闲游便成了人们的最佳选择。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也因此成为衢州――这座闽浙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现实选择。
一.衢州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的优势
(一)客源市场广阔: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每年产生2亿多人次旅游人次,约占全国旅游出游人次的28%。按照旅游市场规律,因为受到费用和时间的限制,市场主体一定会变成区域内的近、中程的度假休闲旅游。因此,现在、未来长三角地区都将是衢州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长三角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已跨过7000美元的门槛,正在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国内市场的旅游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扩大。而快速发展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也将成为衢州旅游更大的客源市场。
(二)政策环境有利: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扩大内需、促进增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已经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2年)》,还有已经制定的“十二五”富民、惠民政策等。
(三)交通网络便捷:凭借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衢州成为连接长三角、泛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民航直达北京、深圳、厦门等城市;浙赣铁路贯穿全境,杭长高铁也已开工建设。杭金衢、杭新景、黄衢南、龙丽温四条高速公路拉开“两横两纵”路网框架。随着交通网络的日渐完善,衢州四省边际旅游中心的区位优势逐渐凸显,衢州必将因便捷的交通网络而成为长三角地区的旅游目的地。
(四)生态休闲特色明显:在工业文明的背景下,山水曾是制约衢州发展的障碍,而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山水变成了衢州最大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衢州所保留的山水、文化等原生态稀缺资源正成为衢州参与区域合作和竞争的重大优势。以坚持保护环境、弘扬生态文明和传承文化遗产为原则,做足山水文章,彰显文化特色,充分发挥山水这一最大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大力推进生态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将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迅速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转型升级的特色优势产业。
二.衢州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的困难
(一)旅游开发力度不大。目前,衢州发展旅游业仍停留在开发景区的层面,旅游产品基本上以景区观光游览为主,缺乏度假旅游、康体健身旅游等旅游产品,适合年轻游客的互动项目更是匮乏。再加上具有衢州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民风民俗展示、文化演艺等几乎为空白,因此游客在衢州逗留时间短、消费结构单一。
(二)接待能力不足。近年来,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衢州的星级酒店、旅行社也逐年增多。目前,全市拥有星级饭店45家,其中四星级6家;旅行社69家。但是,与快速发展的衢州旅游业相比,衢州旅游接待能力的提升幅度还不够,游客数量倍增与旅游接待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依旧突出。
(三)知名度不高。衢州虽有江郎山、龙游石窟等知名度较高的景点,但衢州旅游的知名度还有待提高。拿在衢州求学的大学生来说,生源大部分来自省内其他城市,但很少有人听说过衢州,更别说省外的其他潜在游客了。知名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衢州旅游业的发展速度。
(四)人才匮乏。人才匮乏是限制衢州旅游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衢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旅游人才配备极不对称,优秀的规划建设人才、宣传促销人才、饭店经营管理人才和导游人员相对匮乏。
三.衢州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的对策
(一)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可从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来大力开发衢州旅游。“吃”,采用本土化的原材料,充分利用生态山水的天然资源,结合地方民俗传统,在此基础上开发各类具有衢州地方特色的饮食,让游客不但吃得新鲜、而且吃出健康。衢州盛产各种农林水果,如柑橘、胡柚、猕猴桃、枇杷、杨梅等等,因为天然无污染,所以这些水果深受游客喜爱。可利用这些农林水果研制推出果酒饮品,如橘汁饮料等。运用衢州的高山有机茶叶和优质矿泉水开发保健饮品,利用药王山等山体上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开发中草药养生产品,以竹笋、蜂蜜、胡柚等为原料开发保健食品,使衢州发展成为全省著名的天然养生保健饮品和食品的生产基地之一。
“住”,建筑的外部风格要具有衢州地方特色,内部设施的配置要现代化。建筑是文化的物化体,它完整地记录了当地社会的发展历程,是游客了解当地文化的主要窗口,在开发中要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特别是对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要加强保护。建筑内部配置的设施,要完善功能,做到舒适、整洁、卫生,让游客不仅住得放心、而且住得舒心。
“行”,把等级公路贯通到重点旅游县(市、区)和旅游度假区,做到景区外部的交通便捷、畅通,景区内部的游览通道不宜是又宽又直的大道,最好是生态化、景观化的绿色道路,并配备绿色、生态化的停车场。景区内实行多元化的绿色、环保交通方式,主要有自行车、三轮车、轿子等人力交通工具和骏马、牛车等畜力交通工具。
“游”,根据不同旅游景区的特色,结合景区的实际情况,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如山地运动休闲产品和水上运动休闲产品。衢州多山地丘陵地貌,可依托旅游景区和旅游营地,积极开发山地自行车、汽车越野、溶洞探险、山地古道穿越和登山健身等旅游产品,建造休闲运动基地或山地体育公园。利用各种大型水域,建设生态化的游艇旅游基地,开发水上飞机观光产品和水上滑翔游乐、水上运动赛事及表演、垂钓等旅游产品。
(二)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1.住宿
按照与旅游发展相适应的原则,合理发展旅游饭店的数量,引导旅游饭店在衢州市合理分布。在重点旅游县(市、区)和旅游度假区建设与之相配套的专业型饭店,如度假型饭店、会议型饭店;根据不同的客源市场,引导建设一批非星级经济型饭店和特色鲜明的家庭旅馆、青年旅馆及汽车营地,形成满足不同需求的住宿服务业结构。在旅游饭店行业开展服务品质竞赛、深化创建绿色饭店等活动,以促进旅游饭店业健康发展。
2.交通
充分利用衢州的区位优势,增开旅游班线,让游客便利出游。在与全市交通发展规划相衔接的基础上,坚持通景道路与旅游景区同步建设、适度超前的做法,通景道路建设既要与当地旅游发展、旅游所在地的环境和旅游者活动的场所相适应,又要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促使通景道路建设景观化、特色化、生态化。配套完善道路导向标志,提高重点景区的可进入性。
3.旅行社
第一,严格审批。为促进衢州旅游业健康、有序、和谐发展,旅游相关部门应在批准旅行社成立时,把好旅行社的入门关。做到成熟一家审批一家,审批一家规范一家。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奠定良好基础。第二,加强检查。旅游相关部门应通过不定期专项检查、联合执法检查等形式开展对旅行社经营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活动。严厉打击旅行社的违法违规行为,重点解决影响服务品质提升的问题。第三,大力扶持。通过出台扶持旅行社发展的相关政策以及开展旅行社评优工作等,引导旅行社的品质提升。
(三)加大营销力度,促进区域合作
长三角大城市是衢州生态休闲旅游最重要的目标客源市场,要集中力量主攻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重要客源城市,加大营销力度,促进区域合作。
衢州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整合全市生态休闲旅游特色资源,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进行集中宣传推介。以网络、电视、户外、报纸四大媒体为载体,策划主题鲜明的宣传片和创意新颖的平面广告,凸显“广告轰炸”效应,利用大范围、高强度的广告投放来提升衢州生态休闲旅游的知名度。同时,有计划地在主要目标市场举办营销活动,如每年4月或11月赴上海开展全市性的联合促销,举办生态休闲旅游文化节等。办好衢州旅游网站,及时更新旅游相关信息。加强网络营销,提高衢州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衢州应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对四省边界旅游资源加快整合,以“资源共享,产品共推,互利共赢”为宗旨,和长三角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实行整体推介,从而提高衢州生态休闲旅游的知名度。以线路组合、联合促销为整合资源的契机,利用便捷的交通网络,联合江西婺源、福建武夷山、安徽黄山、浙江千岛湖等知名度较高的景点,推出旅游新线路和旅游精品线路,共同开发长三角旅游市场。同时,加强与上海、杭州等长三角旅游发达城市的交流合作,共同开发旅游产品,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建设无障碍旅游区。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使生态休闲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衢州市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应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旅游人才培养计划,造就和聚集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力争使旅游人才总量与旅游业发展相协调,旅游人才素质提高与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同步,促进旅游人才资源持续开发与旅游业长期稳定增长的良性循环。
(五)加大资源保护力度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衢州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而且有巨大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观赏价值。作为不可再生资源,要想持续地发挥经济效益,就要加大保护和管理力度,尽量避免旅游资源开发性地破坏,并最大化地恢复到其原生状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等理念随之发生变化,游客观光游览的审美观和喜好也在不断变化。随意性、盲目的“拍脑袋”式开发或过度开发都会产生严重且无可挽回的损失。能否保护好这些旅游资源,决定着衢州生态休闲旅游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
0引言
在全球环境面临危机的背景下,人们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生态旅游成为热点旅游项目。仙居旅游资源丰富,为发展生态旅游带来了很多优势。但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没有合理规划,市场定位不明确,难以突出地域特色。本文主要对仙居目前的营销策略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和对策,渴望为仙居生态旅游业带动全县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1仙居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1仙居县域概况
仙居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台州市西部,地处括苍山脉中段,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县总面积为1996平方千米,有林地面积236万亩,森林覆盖率77.2%,林木蓄积量400万立方米,其中,风景名胜区总面积为187.8平方千米。自然资源丰富,种类齐全,8大主类旅游资源全有,31个亚类中有27个,155个基本类中有102个,享有“部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中国杨梅之乡”等荣誉称号。
1.2仙居生态旅游现状及类型
201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29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5.10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超过50%。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大部分归功于旅游业,其中,各景区门票收入1.31亿元,比上年增长23%,旅游接待人数1136.32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53.4%,旅游总收入114.75亿元,增长60.9%。
①神仙居。2015年10月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总面?e15.8平方千米。景区内岩石处处成景,有将军岩、睡美人、飞天瀑等景点,此外,这里还是《天龙八部》、《兰陵王》等多部影视剧拍摄取景地。②景星岩。海拔743米,总面积27.3平方千米,最著名的当属能在悬崖尖上的亭子里观看月色的景星望月。除此之外,还有响铃岩、望月长廊等著名景点。③淡竹原始森林。总面积80平方千米,是以“林”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休闲景区,景区内拥有2000多种野生动植物品种,试营业4个多月,就已吸引了近2万多名游客前来观光。④皤滩古镇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龙”型古街仍是保持着以前用鹅卵石铺砌,而古街两旁是古老的民宅。当地的“针刺无骨花灯”曾获得中国艺术展览会金奖等多项奖项,具有较强的吸引力。⑤永安溪。是仙居的母亲河,总行程7.68千米,以具有仙居特色的竹筏作为工具,河水与两岸的群山构成相得益彰的山水综合景观,相互衬托成趣。
目前,仙居生态旅游的客源市场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大部分游客来自浙江本省,其次是上海、江苏等周边地区,而国外市场寥寥无几。大部分游客是自助游,通过旅行社组团的很少。
2仙居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宣传促销力度不大,市场认知度低
仙居生态旅游业具有多种类型的景点,但在旅游市场的知名度较低,没有实质性的宣传。比如在网络上的宣传,主要依靠图文,音像资料较少,不能激发游客来旅游的热情。近几年,仙居通过举办油菜花节、杨梅节、薰衣草节等节庆活动以及邀请剧组拍摄影视剧来丰富生态旅游业,吸引了当地游客观赏,但对于外县的游客并没有多大吸引力。在宣传方式上也不够多样化,没有对旅客的需求进行充分研究,宣传缺乏针对性,市场定位不足。
仙居旅游促销资金投入较少,旅游商品店规模小,大多数属于个体经营户,产品促销力度不大,商品缺乏特色,在产品的说明介绍方面没有很好地把产品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旅游商品购物店少之又少。
2.2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短缺
近年来,随着诸永高速、台金高速的建成,仙居的旅游交通条件有较明显的改善,但在铁路、航空线路等交通运输设施上仍然短缺,已经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周边县域像临海、义乌等均有高铁,大大缩短与杭州、上海、江苏等知名城市的时空距离,而仙居预计2019年才能建成杭温高铁,航空更是无计划。另外,虽然县城车站有旅游班车能到达各主要景区,但班次少,公交普及率较低,通往各景区的路况差,停车难的现象时常发生,严重制约了仙居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2.3旅游人才队伍不足
目前,仙居的旅游职工本科以上学历的比重较少,旅游队伍整体素质低,服务质量差,极其缺乏旅游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以及具有丰富知识的导游人才。许多导游并没有受过专门培训,培训部门也没有将仙居生态旅游业了解透彻,大部分导游只讲一些常规内容,讲解抓表象,没有把旅游景点中能够吸引游客的内在东西表达出来,使游客听起来乏味无趣。
3仙居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丰富内容,突出特色
面对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旅游开发者需把握好游客的需求偏好,丰富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①在永安溪漂流、淡竹原始森林等已有一定规模和口碑的项目依托下,以此为基础环绕发展,开发多样性生态旅游项目,比如造军事漂流、森林探险等。②通过旅游商品来表达仙居的独特之处,如具有观赏性的无骨花灯,土特产三黄鸡、馒头干、烧饼等。另外,结合景区以多种形式开发纪念品,如明信片、乡村油画等。③民宿是一种新颖的旅游接待设施,有别于传统的酒店、宾馆,更能带给游客家的温馨感,而仙居至今还留存很多用瓦片盖的屋檐,用这样的房屋作为民宿会给游客带来些许新鲜感。
3.2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仙居有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要提高旅游市场的知名度,第一步要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力,主要有以下两点措施:①重视景区形象宣传,比如旅游信息指示牌上至少要标有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介绍。提高景区旅游服务设施如停车场和厕所,不断优化旅游环境。另外,充分利用网络,建有自己的旅游信息网站门户,加强与知名网站的合作。②节庆活动是提升地区旅游业知名度的有效途径。仙居每年都有好几个节庆活动,但由于没有做好宣传工作,外地游客并不多。应加强与央视、浙江卫视等重量级媒体的合作,加大江浙沪等主要客源市场的广告投入,邀请作家、新闻媒体等知名人士到仙居旅游度假,形成新闻效应,提高在媒体上的出现率。
当前,仙居生态旅游经营主体相对分散,单靠宣传难以奏效。因此,第二步要进行加强促销力度,主要有以下两点措施: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副产品、土特产等可以为当地民众增加收入,但仙居旅游商品购物店零零散散。我认为可以利用皤滩古镇这样的老街,集中展示旅游购物品,或者,在车站、景区和旅游小镇,建立旅游购物街区,扩大市场占有率。②在旅游商品的促销上,采用前向一体化战略,在价格优势上取得市场占有率。如利用网络营销,推出门票“秒杀”活动,吸引游客的注意。另一方面,加强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
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其根本保障在于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在政府部门、旅游经营者、游客和农业生态旅游区的当地农民之间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国内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内部整合机制。农业生态旅游目前仍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浅层次开发、各自为阵、分散经营状态,尚未建立内部整合机制。对于各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项目的开发以及整体营销宣传等公益活动,大多数农户认为不能得到短期经济效益,不愿投资共建,往往各自为政,自行建设,造成资金浪费和资源重复,阻碍了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缺乏合理规划与管理。对于分散型农业生态旅游(“农家乐”)区,一堵堵围墙、一道道篱笆已成为农业观光旅游的一大障碍。对于集中开发的农业生态旅游(“农家乐”)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城市化、商业化和人工化等“三化”现象严重,建筑物密度大、无特色,与周围的乡土环境不协调,与城市环境反差不大,游客缺乏乡土环境体验的真实感受。
(三)缺乏健全的旅游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不管是分散型农业生态旅游区,还是集中型的农业生态旅游区,农业、国土、水利、工商、税务、规划等多个部门都能插手管理,存在旅游管理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管理重复、政出多门等诸多问题。同时,由于缺乏具有权威性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旅游管理力度不能深入,即使是一个很小的问题,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机构有时也会因级别低、管理权有限而无法解决。
(四)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旅游开发经营中由于缺乏生态意识,重基础设施建设,轻生态环境营造,往往一开发便造成环境的破坏。因此,农业生态旅游始终不同程度存在脏、乱、差现象,加上缺乏规范化管理,旅游从业人员未经系统的专业培训,服务人员服务水平低,饮食卫生难以保证,整体接待水平低下。
(五)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有关农业生态旅游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很健全,比如对于发展“农家乐”形式的农业观光旅游,现有的法律法规显得条款粗、规定不到位且不易操作。
二、国内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目标与管理理念
(一)旅游管理目标。应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旅游综合管理体制,为游客提供真实的旅游体验,实现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的现代化和标准化,推动农业生态旅游区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管理理念
1、生态管理理念:农业生态旅游吸引游客的最大特色应在于“生态”二字,因此在旅游管理中要努力营造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要把管理体系中的各种要素看作是具有生态性的个体,各种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2、全面质量理念:农业生态旅游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旅游管理的好坏体现在方方面面,因此农业生态旅游区的所有旅游从业人员都应有全面质量的理念,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纳入到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中去。
3、服务至上理念:农业生态旅游的旅游产品尽管是以农业生态体验为主,但其核心内容仍然是服务,因此其服务过程中的管理尤显重要,这就要求在日常管理中要培育“游客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理念,进行旅游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三、国内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的难点与重点
(一)旅游管理难点
1、管理对象复杂。既包括旅游管理人员和旅游服务人员,又包括游客和当地农民,特别对农业生态旅游区中由农民转化过来的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是整个管理工作的一大难点。
2、管理范围广。有的没有明显的地域界限,涉及旅游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休闲娱乐、餐饮与住宿等各个方面。
(二)旅游管理重点。农业生态旅游的最大卖点应在“生态”上,因此,其旅游管理应在“生态”上做文章,管理范围应先重点放在农业生态旅游规划园区内,注重旅游市场秩序、旅游公共安全、旅游环境卫生和旅游环境保护的管理。
四、国内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策略
(一)建立健全农业生态旅游行政管理体系。农业生态旅游区一般涉及多个行政村(镇),管理工作强度大,应将一般管理权统一集中到一个管理机构,从而有利于整顿开发秩序、规范开发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因此宜建立农业生态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对农业生态旅游区进行直接管理,并能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当然所设立的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还要接受上一级旅游管理部门(旅游局)的领导。
农业生态旅游区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应由地方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成员游、农业、林业、水利、文物、文化、宗教、环保、工商、税务、交通、建设、物价、财政、招商等部门负责人。对农业生态旅游区来说,该机构的主要职能就是就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发展战略、总体规划、方针政策、重大项目、重要旅游活动等进行研究和决策,并协调好旅游与其他产业及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该机构是一个非常设机构,主要通过举行定期或不定期会议的形式开展工作。
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如旅游局)应建立健全办公室、规划统计科、饭店餐饮科、财务科、人事教育科等职能科室。
(二)实施“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发展战略,共同推动农业生态旅游区内的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是一个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的系统上程,必须实施“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发展战略,实现旅游向科学有序的规模化方向发展。因此,农业生态旅游管委会必须做好总体规划与开发模式研究,要把对各项建设项日的环境影响评价放在首位,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实施旅游环境监控,包括对旅游环境状况监测、旅游环境容量控制以及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保证农业生态旅游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实施环境治理工作,尽快改变目前传统农业生态旅游所造成的旅游资源耗损与环境恶化状况,对农业生态旅游区环境的污染源进行整治,营造良好的旅游大环境;三是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和生物防治法,大力提倡使用农家有机肥料和高效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
(三)健全旅游法律法规体系
1、制定并不断完善和农业生态旅游区相配套的系列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一是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清理不适应的旅游法规,废止或修改过时或与事实不符的法规。二是针对农业生态旅游区的旅游开发,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健全法规体系,完善实施管理细则,加强市场引导,强化服务意识,全面落实行业管理规范。在明确管理责任的前提下,旅游管理部门必须切实履行管理职能,对旅游开发项目的立项、建设和经营进行全程监管,保证其沿着健康的轨迹发展。同时必须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对从事旅游开发和经营合作的企业或个人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落实旅游行业管理规范,确保产品与服务质量,塑造良好的旅游市场形象。三是协调与其他法律部门包括涉及游客权益较多的民法、商法的内容。
2、制定符合农业生态旅游区旅游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产业政策。作为法律法规的补充,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产业政策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基本内容,如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结构政策、组织政策等;二是特殊内容,如农业生态旅游市场开发政策、旅游产品政策和旅游技术政策等;三是保障内容,即上述各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所采取的相应的手段和保障体系,如实施保障体系、旅游体制保障体系等。
【关键词】新疆生态旅游对策
一、新疆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新疆有雪域高原和广袤的大草原,生物多样性很丰富。新疆还具有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发展新疆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资源节约型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带动新疆的经济发展,增强对外开放意识,扩大对外交流有着特殊的意义。
新疆以其天然淳朴的自然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游客。新疆旅游资源神奇独特,戈壁荒漠中镶嵌着一块块美丽绿洲,象绿宝石。苍茫中耸立的雪山,一望无际的浩瀚的沙海,还有邵神工的奇特地形地貌如雅地貌,旅游者只有置身其中才能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西域之美。
1.雪山冰川。帕米尔高原的雪山巍峨叠障、冰峰冰山神奇险俊非常壮美。帕米尔的山不仅雄伟、壮观、富饶,而且每座山都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高达海拔慕士塔格冰峰7745米,是举世闻名的冰山公主;乔格里峰海拔高达8116米,被誉为是雪山王子。当太阳落山,银装素裹的慕士塔格峰在晚霞的映照下,成了一片彩色的世界。
2.美丽的大草原。新疆草原很多,如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等增加巩乃斯草原位于伊犁新源县辖区内,是巩乃斯河系贯通的河谷山地草原,地域辽阔,沟谷众多,是新疆著名的草原,它不仅是新疆细毛羊的故乡而且是伊犁天马的重要产地。这里降水量丰富,四季有充足的水草资源和繁多的植物种类。每年6月至9月是草原的黄金季节,辽阔的草原在蓝天的映衬下尤显华丽。每逢夏季,国内外众多游客来此体会伊犁大草原秀美风光与浓郁的民族风情。
3.奇异景色.克拉玛依魔鬼城风景旅游区位于克拉玛依市所辖的乌尔禾区,景区以魔鬼城的“雅丹”地貌为重点,应在全世界像魔鬼城这样的雅丹地貌为数极少,所以它属我国的一级资源。远古时,这里本是巨大的淡水湖,后由于造山运动作用,变为陆地,原湖区喾的砂泥经常期风雨侵蚀,形成了独特的城堡自然景观,魔鬼城以其独特的景观吸引着中外旅游观光者。魔鬼城一带在地质上属艾里克纪,由白色石美砂岩、灰色砾岩、落层棕黄色泥岩组成。气候特点是四季多风。除了夏季旅游外,基本没有其他人为活动。魔鬼城风景旅游区规划为中心景区、影视活动区和服务接待管理区。中心区以雅丹地貌观赏区为主,以探险区为辅;影视区以西部影视为主,在这里可以欣赏到色彩缤纷的民间活动,如蒙古族群众的那达慕大会、赛马等,让游客领略到西域民族风情。服务接待区是提供游客休息的场所。
二、新疆生态旅游的发展
脆弱的西部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在失控的条件下,极易成为旅游的牺牲品。西部开发发展生态旅游,走的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带动经济发展,增强对外开放意识,扩大对外交流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旅游业是一种复合型产业。据了解,2006年全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10.1738亿元,其中社会投入4.4346亿元,今后的投入将大幅度增加,旅游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性递进,旅游产业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过渡,以提高我区旅游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旅游业健康发展,必须谋求两个方面的统一,即在宏观决策上,要谋求中央与地方的协调统一;在微观控制上,要谋求各行业的协调发展。所以,发展旅游业,必然大大促进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增加社会就业机会。生态旅游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它的开发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业、餐饮业、宾馆业、旅游服务业、纪念品制造业等。通过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开发,给当地居民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每增加2个国际旅游者或10个国内旅游者,就可新增一个就业岗位。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可大大增加就业人数,减少失业率,减轻社会和政府再就业负担。
3.增强群众环保意识。首先应对生态旅游开发、经营人员进行教育,使他们认清当今旅游发展趋势,在旅游开发和经营中自觉运用生态学原理,推出真正的生态旅游产品,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其次加强对游客的环保教育,让他们在旅游中自觉遵守旅游条例规范,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并自觉运用生态学原则指导自己的旅游行为,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资源。
三、新疆生态旅游发展中急待应优先解决的问题
1.自然环境监测和保护自然资源。林业主管部门对比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理。同时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发展变化情况,形成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旅游设施的修建和游客的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给旅游区及其周围生态系统和物种生存繁衍带来种种影响。
2.健全法制和管理体制。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各项旅游活动,必须有一套相应的法律法规统一规范管理。避免出现过度开发、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资源。根据地方现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按生态旅游的要求,制定管理生态旅游的专门法规和行政规章,把生态旅游纳入法制轨道,确保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3.大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目标,是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从新疆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研究制定科学管理生态旅游的具体办法、技术规程等,不断完善和提高,使新疆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4.积极鼓励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业。通过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可以更好的发挥地方特色和传统,增加生态旅游的吸引力。同时,开展生态旅游业可以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
开展生态旅游业,既丰富了新疆地区旅游事业,又推动了经济建设。在保护好环境的基础上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并使其转化为直接的环境保护资金;各民族参与生态旅游的发展,使他们意识到保护环境与自身发展的紧密关系,每一个人都应成为自觉的环境保护人员。
通过开展生态旅游,提高社区居民及游客的环保意识,保护新疆的生物多样性;促进本地经济繁荣,实现旅游扶贫,进一步增加就业率;建设生态旅游设施,对游客起到环境教育的作用,从而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骆高远.山区开发的有效途径一生态旅游业.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1,(2).
[2]沈茂成.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开展生态旅游.中国环境报,2001,(2).
[3]肖建舫.2001年西部旅游热点预测.中国旅游报,2001,(2).
[4]罗明义.旅游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吉林省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是近来吉林省大力倡导发展的旅游策略,做好生态旅游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根据吉林省实际情况,来制定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旅游发展对策。
一、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有利因素分析
(一)吉林省确立建设生态强省战略
2001年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精神,吉林省人民政府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生态旅游强省的决定》,提出要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生态旅游强省,推动并实现吉林省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就有了省政府的支持
(二)生态旅游资源类型丰富
吉林省生态旅游资源不仅种类多,而且分布空间良好。吉林省的生态旅游资源有:自然遗址、荒漠、草原、水域湿地以及森林,有将近40个省市级和部级的自然保护区、10多个部级的森林公园、约30个景区、100多个景点,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吉林省生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状况良好。在吉林省东部分布着火山山水森林旅游资源,比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等;在吉林省中部分布着湖泊水源涵养林旅游资源,比如净月潭和松花江等;在吉林省西部分布着草原、沙地和湿地旅游资源,比如松嫩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等,而便利的交通条件更是将这些旅游资源联系了起来,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更具有多样性的旅游享受。
(三)森林、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明显
吉林省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明显,长白山绵延千里,横跨过吉林省的多个县市,山上森林资源丰富,有“长白林海”的美誉,多个部级的森林公园:龙湾群、五女峰、白鸡峰等;多个部级的自然保护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伊通火山群自然保护区等,特别是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不仅面积大,而且质量高,具有非常高的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
吉林省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也比较明显,吉林省不仅是“东北三宝”的主产地,它还拥有十分丰富且珍贵的野生动植物。其已探明的野生动物种类有437种,已探明的野生植物种类有5284种,其中包括:珍稀野生动物金钱豹、梅花鹿、丹顶鹤、紫貂、东北虎等;有用药用植物1452种,珍贵药用植物天麻、人参、细辛等,特别是长白山地区天然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三大天然药材宝库之一。
吉林省西部的草地资源丰富、草场面积较大、分布连片、草质优良,是我国的牧区之一,也是我国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基地。
(四)发展生态旅游后发优势突出
生态旅游这一发展理念提出的时间较早,西方一些国家有更长时间的发展经验,与这些国家和国内的一些地方相比,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时间虽然较晚,但是这些年来政府对发展生态旅游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民众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吉林省生态旅游的发展也就更具有政策支持和民众支持优势,也有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的经验教训。
二、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限制因素分析
(一)客源竞争不断加剧
这些年来,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都意识到了生态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环保效益,尝到了发展生态旅游的甜头,也就都想方设法地改善和调整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使得本来就紧张的客源竞争变得更加剧烈,这些都加大了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客源竞争的压力。
(二)旅游需求差异化程度日益提高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有充足的旅游资金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而交通的便捷和快速化为人们远距离的旅游创造了条件;再加上民众自我意识和自主选择能力的提高,以及各地旅游宣传力度的增加,民众旅游的选择性更强,呈现出的旅游需求的差异化程度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高,这些都会影响到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时客源上的竞争压力。
(三)生态旅游产品宣传力度不够
吉林省目前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合理的生态旅游营销机制,负责其景点宣传和生态旅游产品宣传工作,导致吉林省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不充分、后续营销和服务工作不完善等,严重制约了吉林省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发展效益的增加。
(四)生态旅游开发资金不足
生态旅游是将生态自然和旅游业以及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的一种产业,其中涉及到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开发、自然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交通条件的创造和改善等,这些方面的发展和提升都要有大量资金支持。然而政府能够支持生态旅游发展的资金毕竟是有限的,远不能满足其发展所需。
三、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
(一)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总体思路
要充分利用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条件,在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且得到良好的保护的前提下,尽可能充分地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要对游客的消费趋势以及旅游喜好进行调查了解和分析,细化旅游市场,建立和发展符合游客需求的生态旅游项目;
要最大化地发挥出吉林省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和特殊性,开发体现吉林省特色的生态旅游景区,生产和销售具有吉林省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创造出只属于吉林省的生态旅游特色,与其他地区形成较大的差异,从而提高吉林省生态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获得更多的游客。
(二)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分析
1.开发高品质生态旅游产品,积极开拓客源市场。充分利用吉林省充足的生态旅游资源,对国家地质公园、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文化遗产等进行生态旅游规划,重点管理湿地、森林、湖泊等较为脆弱的旅游资源,不仅要将这些区域单独隔离出来,划分严格的游览区和保护区,还要为这些地区配置专门的保护设施。
2.开展对生态旅游的促销工作,提高目的地知名度。将多种营销手段和营销方式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生态旅游营销机制;鼓励企业对吉林省的特色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调动企业的力量加大对生态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并逐渐形成吉林省自己品牌,提高旅游产品名气的同时,提高目的地的知名度。
3.广泛吸引多方资金,加快生态旅游景区建设。除了政府出资外还可以通过社会机构捐助、民众集资的方式获取生态旅游景区建设的支持,还可以通过投标的方式,适当将生态景区的部分建设与管理工作交给相关企业。
4.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对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视程度,加大对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技术和手段的研究力度,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平;并加大对民众和游客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保护的宣传与教育力度,调动起民众自发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意识和积极性。
四、结语
只有了解吉林省生态旅游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把握利用自身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提出并实行合理的发展策略,才能提高吉林省生态旅游的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客源,推动建设生态旅游强省。
关键词:大兴安岭;生态旅游;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2.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010-1
1大兴安岭林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大兴安岭林区的大森林、大界江、大湿地、大冰雪浓缩了黑龙江省的自然特征,集聚了我国最密集的高品质寒温带林业生态景观,拥有地形地貌多样性的博物馆和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拥有特色鲜明的北极文化、匠心独具的冰雪文化、风情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实足的森林文化。但在八十年代木材采运业垄断全区经济的历史时期,几乎没有得到利用。经过”5·6”大火和上世纪九十年代”两危”困境后,旅游业发展被提上了重要日程,目前,正在建设成为旅游主体形象鲜明、产品特色突出、旅游设施完备、服务质量优良、享誉国内外的北方生态旅游名城,有自然、人文景观6大类,24个基本类型,100多个实体景点,5条精品旅游线路,”发展大旅游、培育大支柱、形成大产业”的发展构想一步步变成了现实,发展生态旅游成为了时代的需求。
2大兴安岭林区发展生态旅游存在问题
2.1行业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目前,生态旅游行业管理体制不顺,法规少而不健全,缺乏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和力度,给行业管理带来一定困难,导致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产品布局呈点状分布,同构现象突出,文化内涵缺乏,吸引力不强;应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开拓广阔的资金来源渠道,以制度创新带动产业发展,以体制创新促进行业腾飞。
2.2旅游要素配套设施尚未完善
一是旅游要素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绝大多数景区缺少观光车、景区标识牌、示意图、停车场等;二是交通运力不足。目前漠河有两趟航班:一趟航班(漠河——哈尔滨——北京),一趟航班(加格达奇——漠河)。铁路有两趟慢车,一趟快车。虽然可以做到季节性加车,但这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游客可进入性较差,“一票难求、一车难求”的现象严重。三是缺少固定的交通工具。缺少固定的交通工具,给游客出游带来诸多不便。
2.3产业链条尚未形成
客源市场拓展乏力,产业链条不畅。旅游营销力量分散、营销投入不足、营销机制不活、客源市场营销手段比较单一,难以形成较为系统、长久和较大规模的促销。产业意识薄弱。尽管生态旅游业已成为发展较快的产业,但将生态旅游业并入非生产性行业的陈旧观念,客观上形成生态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障碍。应当从潜意识中尽快剔除这一认识,牢固树立生态旅游业的产业意识,为生态旅游业的全面勃兴打下坚实而广泛的基础。
2.4专业旅游人才缺乏
生态旅游业尚处于初级开发阶段,景区工作人员大多为当地村民,文化素质偏低,服务质量不高,人才比较缺乏,不仅缺乏高素质的服务、导游人才,更加缺乏有一定理论深度、了解当地生态旅游业状况和发展趋势、思维开阔的旅游策划人才和头脑灵活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人才以及精明的经营管理人才。
3大兴安岭林区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
3.1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大兴安岭林区牢牢把握现有优惠政策,争取西林吉镇、加格达奇加北乡、呼玛镇、塔河镇和新林塔源镇5个城镇享受省级重点开发区优惠政策及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项目和资金支持。从保护生态环境入手,加强对游客的管理,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在行上,充分发挥空中航线的优势,争取引进多家航空公司,在旅游旺季加开临时旅游列车。在住上,加快三星级以上宾馆建设。在吃上,利用当地特产资源开发特色产品,提高游客购物率。在娱乐上,打造休闲娱乐小区。
3.2强化管理,建立培训体系和专家指导的辅助系统
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体系主要为:管理人员,一般工作人员。采取“借用外脑”的形式和就地转化的方式,通过企业内部的在岗培训完成对生态旅游区的规范要求和生态旅游企业的操作规范的培训。生态旅游项目应该随着环保产业的不断进步进行技术革新,并且要求建立生态旅游主管部门同科研单位的合作机制,推动生态旅游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3.3运用市场手段,不断开拓客源市场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突出宣传重点,创新促销方式,扩展宣传途径,借绿色食品宣传生态旅游,瞄准广阔的客源空间,将目标定位于全省、全国甚至全球,着力扩大知名度,打造生态旅游名牌,形成服务精品,突出特色产品,延展产品系列,带动周边项目,共同将“蛋糕”做大、做好,形成了旅游宣传促销的立体架构。譬如绿色食品的包装上可以印上林区生态景区的图片,良好生态的宣传可以大大加强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信赖度,而在销售产品的同时宣传生态旅游产业。打造“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中国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三大低碳旅游景区”、“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的名片。
一、生态旅游和社区参与的管理机制
以自然角度来看,在1992年时生态协会把生态旅游作为有目的进行旅游,该旅游方式是在不改变生态环境的同时又可以为经济带来发展;以旅游业来看,生态旅游为观察自然为主,必须保护当地生态系统,必须把不必要的影响降低最小。以区域社会作为背景,生态旅游必须由以下构成:①必须确保保护区与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与当地文化的存在;②到此访问者大多数生态旅游者都来自城市,并且出现形式大多都是以分散小组出现的;③能够让当地居民得到理解并且对他们有经济上的收益。生态旅游的促进与实施,对当地居民的就业率几也有了提升;④对旅游经营者来说,对生态旅游者需要对旅游者提供横好的生态资源;⑤行政部门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向其传达有价值信息。
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时,只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当地居民、旅游经营者、研究组等相互磨合。总而言之,生态旅游管的合理运行需要旅游经营者、行政部门、当地居民等协调与配合。社区参与定义社区参与作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并且介入社区发展方式、过程与手段当中,也是社区参加项目等事务的过程。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是居民长期游览当地民俗风情、自然生态为主要内容的旅游管理、经营等,是对旅游业能否长期稳定发展的原因之一。忽视社区的管理与居民利益,就很难得到社区支持。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中,社区参与主要强调其社区能否参与到决策中。
二、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管理内容与发展研究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研究,在国内也非常受关注。旅游发展的决策等各个方面居民都可以参与其中。早在1980年,加拿大学者首先提出了社区参与文化旅游的概念,并与生态旅游相结合;1983年,墨西哥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旅游”,并且在1986年,对此召开国际会议进行确认;在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对此再次进行了确认,并且对此支出了两个内涵,“责任”与“维系当地居民生活”。
在1998年,国外对生态旅游提出了社区生态旅游的概念,并且认为基本生态旅游必须是社区拥有的管理旅游。之后在2002年,联合股、世界旅游组织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一同召开世界性的生态旅游会,并且提出“生态旅游主要参与者为社区人员”。所以,早在很多年前社区就与生态旅游紧密联系。国外生态旅游新趋势为基于社区生态旅游,但在国内还在起步阶段。基于生态旅游认为其最大意义是,可以尽其所能的维护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防止经济的损失并且对当地的传统文化进行保护。
基于生态旅游定义:当地社区有管理生态旅游的条件,能够提供原真性服务,对利益与社区内部做大最大程度的保留,并且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还能够促进社区各个方面的综合发展。社区拥有:当地社区必须对发展旅游业有决策权,必须对旅游业的规划与管理进行参与,还需要对旅游业的发展与规划进行控制。社区收益:社区的收入必须大部分都在社区内部,除了参与该旅游业的居民外,必须对整个社区都带来效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居民必须参与到可持续发展中,从而提高社区居民保护的意识。
(一)社区参与生态管理的重要性与作用
1.经济角度进行分析
经过社区参与,居民能够直接管理各种旅游活动,他们能够直接获利,生活水平也得到不断的提高,从而实现“旅游扶贫”。由于生态旅游的发展,为社区居民就业提供了大量机会,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从社会的发展角度来看,生态旅游的发展还可以对当地社会的发展带来提高。对其社区教育、医疗、通讯、交通等带来改善。
2.旅游业角度进行分析
社区居民参加旅游管理服务,能够为旅游活动中添加更多吸引力,还可以增加更多的民族文化的气氛。生态旅游资源由两大部分形成:①原生自然景观;②传统民族文化与民风民俗。传统民族文化与民风民俗的开发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参与。旅游者旅游时都喜欢当地特色设施,这样可以更加直接的体会当地民俗风情。当地居民必须真正的参与开发,当地居民可以通过传统手工艺术品的制作、家庭旅馆等建立,使游客对当地旅游风情有更深的了解。只有让当地居民参与旅游管理当中,才能更好地展现当地传统,增加游客对当地文化特点的了解。
三、目前社区参与生态旅游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的建议
(一)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1.“社区参与”的发展参差不齐,在短时间内,要想对社区实现充分的参与,是很难做到的,期间会出现各种问题与限制。由于各个地方的文化、经济不尽相同,社区参与旅游的发展还处在尝试状态,所以,各个地区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不同层次的问题。
2.由于社区人员民主意识低,社区居民参与的意识都比较缺乏。政治与文化传统式导致居民参与根本的原因。由于体质与观念的问题,导致社区人员对旅游管理都处于事不关己的心态。
3.管理人员观念与知识水平也是影响其重要原因之一。管理中首先考虑社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等,把社区居民没有纳人其中,所以忽视了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性。
4.没有完善的参与渠道与参与途径,没有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活动创造专门的机构,所以导致社区居民缺乏合作的关系与社区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二)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管理的建议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管理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可以让社区的居民进行生态旅游管理发展的决策与规划;②可以制定鼓励机制,对参与社区生态旅游的居民进行鼓励,从而带动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管理的积极性;③在发展的同时,需要对社区居民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教育与培训,这要才能使社区居民更有效的参与其中;④不仅要加强信息的沟通,还要对政府的宏观调控进行加强。
四、结束语
关键词:旅游产业生态位;概念内涵;现实问题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30日
一、旅游产业生态位的概念
生态位是物种生存发展所需的生态空间、资源因子利用和占有程度的有机综合体。生态位在内容和层次方面都比物种生存发展所需的因子、条件、结构和功能更具综合性,它内在地包含物种的资源格局、空间位置、功能机制和作用表现四个方面,是对这四个方面之间关系的共识态关联与历时态演进的有机结合。生态位之所以能够成为物种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态势体现,主要是由物种生理状态、外部环境条件、物种与环境联结方式以及物种与其他物种交互影响过程中所显现的特征决定的,以至于可以将生态位视为物种生成演进的基本方式。
与生物物种相类似,旅游产业发展也是一个历史嬗变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旅游产业的结构机制和功能特性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旅游产业发展并不是自发性的,不能单纯从区域体育文化资源状态角度,或者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去随意选择发展结构、发展形态和发展战略,而要统筹考虑旅游产业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外部环境变化对旅游产业结构、市场和绩效的影响。因此,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嵌入于一定的资源结构和空间环境之中。各种组成旅游产业外部环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子,这些生态因子包括经济生态因子、社会生态因子、制度生态因子和自然生态因子。经济生态因子包括消费市场因子、物资市场因子、资金市场因子、劳动力市场因子、产业与产业结构因子、交通因子、通信因子等;社会生态因子包括政治因子、文化因子、教育因子、科技因子;制度生态因子主要指社会制度与政策因子;自然生态因子包括地理地缘环境与自然资源。各种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构成一定的关系结构。通过对外部环境中资源和空间的有效嵌入、组织管理与合理利用,旅游产业逐渐形成包括发展理念、经营体制、资金规模、市场机制、技术水平、市场结构、政策法规、人才队伍以及经济效益等的内部环境。正是内外环境之间的交互联系和催化互动,旅游产业不断形成自身的生态位基础。
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旅游产业生态位包括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和行为层内容。精神层生态位主要指旅游产业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价值标准和经营哲学等,是旅游产业生态位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旅游产业生态位的基础和原则。制度层生态位主要是指对旅游产业发展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包括旅游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等。物质层生态位是形成旅游产业制度层生态位和精神层生态位的条件,它往往能够折射出旅游产业发展的经营思想、管理理念等,主要包括旅游产业发展的规模、结构和水平。行为层生态位是指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活动,诸如发展方式、组织经营、发展途径以及发展体系等。
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旅游产业生态位会调整结构、优化功能和拓展外部关系。在此过程中,行为层生态位发挥主导作用,它通过改变与其他维度生态位的关系,提高旅游产业生态位内部的物能流转和信息传递,保证旅游产业生态位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实现旅游产业与外部环境关系最优化。随着旅游产业生态位趋于稳定,已形成的优势特色会不断丰富和聚合各类优质资源和生态因子,使旅游产业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变成新的发展形态。产业形态是旅游产业发展内在要求与外部社会环境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时代性和变动性特征。旅游产业发展初期,旅游产业的形态种类单一,各种形态之间的关系也较为零散。为了保持一定的竞争力,旅游产业必须拥有必要的形态模式,当产业形态种类的结构和数量达不到旅游产业生态位发展要求时,丰富产业形态就显得尤为重要。旅游产业形态增加有两种方式:一是旅游产业通过学习和借鉴从外部环境获得其他产业已有的发展形态;二是旅游产业通过探索、总结、分析等方法,从内部催生新的产业发展形态。值得一提的是,旅游产业生态位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要求较高,由于不同旅游产业形态进行整合的速度和效果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成,对外部环境反馈信息的内化吸收也需要进行必要的验证、补充、整理和确认,进而会造成旅游产业发展迟缓。
二、旅游产业生态位现实审视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人们健康观念的逐步转变,旅游产业市场日渐形成,经营内部不断扩充,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无论在体制结构、政策制度和人才队伍上,还是在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以及经济效益上,我国旅游产业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从旅游产业生态位角度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发展理念淡薄影响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发展理念是旅游产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根本性、统摄性的价值观念和指导思想,它既能够明确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也能够规范旅游产业的发展行为。随着旅游产业发展规模的迅速壮大,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旅游产业在引导社会消费、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以及繁荣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不断突显。长期以来,旅游产业仅仅被视为“满足国民旅游休闲需求”的产业,被看成游离于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之外的边缘产业,这种观念既忽视了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影响了旅游产业实效性和作用的充分发挥,进而造成旅游产业在发展模式上趋同其他产业、缺少特色优势;在发展层次上偏重于传统旅游模式,旅游相关产业、连带产业、辅助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在发展形式上国有资本投入比例偏高,非国有资本所占比例偏低,资本结构严重失调;在发展规模上较之发达国家略显不足,对国民生产总值贡献率不足。一些地区或部门由于缺少发展理念的应有支持,不能够从整体上有效把握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和自身生态位的格局状态,致使发展行为选择或多或少地脱离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制约旅游产业规模、结构和效益之间正常的关系联结和机能转换。
(二)发展政策滞后影响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政策是旅游产业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政策的制定水平和实施状态直接影响着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战略的实现程度,关系着旅游产业竞争优势的塑造和提高。针对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各级政府立足于区域社会经济实际,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发展路线、方针和政策,较好地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政策仍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主要表现为过于强调旅游产业的行业限制,不适应旅游产业投资渠道的多元化需求;缺少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全球意识,不利于旅游产业的跨国经营和发展;政策体系缺乏保护和支持民族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容,不利于具有民族特色和民族品牌的体育产品的塑造;由于受传统产业发展政策的影响,政策内容的前瞻性和战略性体现得不够明显。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旅游产业发展政策时,过于强调区域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区域社会的关系,没有将区域旅游产业置于整个国家的旅游产业发展的宏观背景中统筹考虑。也就是说,部分区域在处理自身旅游产业政策与国家制定的旅游产业政策之间关系时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整体性和协同性,这也正是导致旅游产业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所在。不仅如此,以维护消费者权益为主旨、以加强市场管理为核心、以规范发展方向为关键、以促进改革进程为基础以及以完善管理和经营体制为根本的旅游产业政策和法规等方面的内容体系也亟待构建和完善。特别指出的是,对于那些经过实践证明有效的政策措施,要在继续推进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丰富内容、完善体系,以便更好地提高旅游产业政策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切实增强旅游产业制度层生态位的竞争优势。
(三)发展结构失衡影响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结构是事物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既是要素之间交互联系的过程体现,也是要素之间动态作用的结果反映。旅游产业结构可以理解为旅游产业各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形式和比例关系。随着旅游产业市场规模的逐渐扩大,旅游产业的类别不断丰富,这些不同内容的产业类别之间会由于影响因素的差异而在发展速度、产品特色、服务特征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加之不同区域经济环境条件的不同,因此不同区域之间的旅游产业结构会有所差异,即便是同一区域的旅游产业结构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和发展阶段也具有很大的差异。基于此,我们可以将旅游产业结构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个层面,前者是指旅游产业的层次结构、内容结构、形式结构、管理结构和区域分布结构;后者是指某一具体的旅游产业的内部结构,包括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结构、资本结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等。微观结构是旅游产业物质层生态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观结构各组成要素之间具有特定的组合方式和排列方式,它通过决定旅游产业的内容层次、结构,塑造旅游产业的功能机制,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过程和发展绩效,乃至整个旅游产业生态位的整体演化。这种影响态势也将随着旅游产业的纵深发展而日渐明显。概括而言,旅游产业结构失衡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业态结构失衡、所有制结构失衡、项目结构失衡和区域结构失衡四个方面。
【关键词】:森林生态旅游;重点;对策
【前言】:森林生态旅游主要指的是在被保护的生态环境中,以自然景观为主而形成的旅游。旅游者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更进一步的获得与自然接近的结汇,从而更好的享受到自然环境所带来的惬意感受。下面将对我国的森林生态旅游发展重点及对策进行详细分析。
1、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行业逐渐发展起来,森林生态旅游作为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森林系统比较多的国家,在广袤的森林中蕴含着多种多样的物种和森林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步入到了有计划的管理森林公园和建设森林保护区的行列当中去,当前已经初具模型,并且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当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各级森林公园共1476处,自然保护区共1757处,更有张家界、黄山和提上等多处国家森林公园被列入了世界遗产保护区域[1]。同时,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也逐渐的向完善化方向发展,各种配套设施逐渐完善,形成了吃、住、行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可以说在当前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已经成为了我国旅游业发展中最具有前景的事业。
2、森林生态旅游发展中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的森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再加上我国的自然景观类型比较多,周边的文化特色浓郁等特点,使得我国的森林生态旅游行业在近年来迅速的发展起来,为我国的旅游接待奠定了稳定的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收入的提升,当前可以说我国的旅游行业发展中存在着巨大的市场。但与此同时我国的森林生态旅游发展中也存在着一定的挑战和难题。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的森林生态旅游中存着很多的问题。人类的改造能力逐渐提升,能将原本自然的环境和物质进行转化形成经济上的效益,但往往人们更加看重的是眼前的利益,而不是长远性的利益,因此出现了森林资源滥砍滥伐以及其他方面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森林资源的承载能力本身有限,长时间的对森林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将会导致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这在当前已经成为了森林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3、森林生态旅游发展重点及对策
3、1提升环保意识
森林旅游主要依靠的是发挥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最终形成经济效益。当前我国的许多森林生态资源风景区,包括自然保护区中都经常会发生一些不文明行为,例如乱扔垃圾,随意采花等现象[2]。这种现象就会在长时间以来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现阶段一定要重视起环保意识的强化。不仅要提升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还要从全面角度来提升游客的环保意识,告诉他们森林资源是怎样为人类的生活做出贡献,并讲解一些环保小知识等,促使游客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只有人人在思想上得到了环保意识的提升,才能更好的促使我国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3、2采取保护性开发措施
我们在对森林生态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起保护性资源开发,将目标定位在促使旅游资源能持续发展的目标上。开发与保护之间必须是统一的,对资源的保护要建立在开发的前提上,而开发则是保护的进一步发展。资源环境是基础和物质的载体,社会文化是资源的精神内涵,经济则是保护的重要动力所在,三者之间相互依靠,并形成统一。我国当前十分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那么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一定要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加以重视,保证森林资源能持续发展。
3、3完善相关制度
我国在森林资源的保护上一直以来都缺少相应的法律条文支持。新西兰的《保护法》当中明确的规定了必须提供与保护有关的资料为游客服务,因此新西兰也格外的重视相关的宣传资料制作和展示,为游客提供帮助[3]。而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发展中也应当积极的建立起相关条例规定,鼓励有人参与到自然中感受自然、了解自然,而不是实施豪华游方式来感受自然风光。
3、4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要想建立起高品位、高档次的森林生态旅游景区,那么就必须要积极的提升服务的质量,而专业人才在这里所起到的作用将是无法替代的。尤其是森林公园中涉及到了多个相关学科,包括林业、旅游、建设、环保等方面的内容,就更加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对此一方面应当积极的培养起专业人才,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展现机会,发挥他们的优秀才能。另一方面则要积极的吸取一些优秀的国外经验,做好人才培训工作,从而提升业务的水平和整体服务的质量,为我国的森林生态旅游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结语
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促使人们提升了对自然景观的认识。作为我国的重要森林资源,在景区和保护区的开发和利用上一定要保证其合理性和保护性,促使森林生态旅游能向持续性的方向发展。此外,还应当加强对森林旅游区的管理工作,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并进一步的提升专业人才能力和素质,从而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真正的做出保障,促使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瑛.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及其深度开发的意义[J].现代农业,2013,(01):60―69.
[2]曹栋梁,刘伟丽,牛瑞刚.安阳县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现状与开发建议[J].科技信息,2010,(32):45―48.
关键词:旅游环境;旅游环境影响;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1-0173-02
引言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受重视,关于生态环境的研究也在各个领域展开发展。20世纪90年代开始,旅游环境的研究在全球展开[1]。通过分析总结前人研究取得的成果,尤其是关于解决对策的研究,对于深入研究旅游对环境的影响,解决旅游环境影响的主要问题,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文献来源
使用学术搜索引擎ScienceDirect搜索题名或摘要、关键词为“TourismEnvironmentalImpact”,时间区间为从2004年至今,期刊来源为“AnnalsofTourismResearch”和“TourismManagement”,共检索出文献43篇,剔除不相关内容后共有17篇;使用学术搜索引擎CNKI,分别搜索主题、题名、关键词为“旅游环境影响”,来源为《旅游学刊》和《旅游科学》,时间区间为2004年至今,共检索出文献70篇,剔除不相关内容后共有19篇。因此,此次研究文献样本共计有36篇。
由于此次研究仅仅采用国内外四大期刊中研究旅游环境影响的文献为样本,所以在数量上会有误差。但是作为国内外顶级期刊,它们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可以作为研究的参考。
由上页图可以发现,在四大核心期刊中刊登的关于旅游环境影响研究的文献数量并不多,2007年出现了一个小高峰,相比之前年份,文献数量有了明显增长;2013年,文献数量大幅度增长。十年整体上来看,文献数量呈现增长趋势。
二、研究范围
学者对旅游环境影响的研究涉及了很多方面,在此针对国内外四大顶级期刊中检索到的文献按照内容进行分类,共分出七大类,分别是:旅游环境影响综述研究、旅游社区环境影响研究、旅游生态环境影响研究、人类行为对旅游环境影响研究、旅游环境影响的间接影响研究、解决旅游环境影响的对策研究,另外有少量文章不能归入前六大类,故归入其他类中。
关于旅游环境影响的对策研究在七大类研究中所占比例最大,这说明学者们都热衷于探讨解决旅游环境问题的办法和建议,以期对实际问题有所帮助。在这些研究中,学者们的角度各有不同,取得了一定成果。
三、解决旅游环境影响的对策研究
(一)学术角度的对策
当前,对于旅游企业和目的地来说,很多途径都可以获得更高水平的生态效率,但所有的途径都是没有经过游客反馈检验的。JoeKelly等学者使用了分离的选择实验来监测游客对于一系列假定的旅游目的地生态效率策略的偏好。分离的选择实验提供了一个比传统调查方法更为合理、现实的评估生态效率的方式。李志勇认为,旅游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则应将环境因素纳入旅游景区服务提供效率评价模型之中,以四川省成都市29家景区为例,在研究中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与方向性距离函数,结合旅游景区碳排放足迹指标,构建了低碳旅游服务提供效率模型与指数,研究结果显示,环境因素考虑与否对旅游景区服务提供效率值产生很大的影响[2]。
(二)决策者角度的对策
学者们以解决减少旅游环境影响问题为目的,从各方面向决策者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钟林生认为,在旅游规划编制阶段,通过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可以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可以有效避免或降低旅游对环境与资源的干扰或污染,并针对我国的国情与规划特点,从旅游规划编制角度提出了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3]。陈国生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我国旅游资源开发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寻找环境恶化的制度原因,最后从法律、法规、政策等政府行为方式的转变角度提出了减缓以至消除环境恶化的对策[4]。PascalScherrer等使用游客观察法和利益相关者访谈法,检验自然景点、文化景点中潜在的影响。就游客安全和对文化、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来说,不一致的游客管理系统会导致可避免风险的大量出现。这个研究的结果强调了导游和操作程序对于提升游客管理实践的重要角色[5]。生态文明建设要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刘敏等在旅游活动带来生态环境破坏的背景下,对旅游生态补偿的核心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6]。RoyBallantyne等学者研究认为,让游客成为保护环境的参与者这种旅游管理实践更成功地实现了既满足游客又保护野生动物和环境的愿望。
(三)资源节约角度的对策
杨桂华等以“四体旅游系统模式”为基本思路,探讨了生态旅游足迹的四大功能意义,拓展了旅游环境影响的研究,认为在技术允许的范围内,考虑旅游者实际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合理控制生态旅游足迹的新增[7]。SuanneKytzia基于输入产出模型研究了旅游业怎样更有效的使用土地,并且指出使用土地效率较高的两类人:一是住高级酒店的人,由于收入高,他们入住的酒店大多是高层,另一类是入住在最底层的旅游团队,因为最底层的床所占空间平均比较小。SaraDolnicar等基于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考虑,通过鉴定不同类别的旅游情形,确定应该被提倡和发展的旅游目的地的一种类型,得出结论为短途城市旅游是真正的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蔡萌等认为,以营造低碳旅游吸引物、建设低碳旅游设施、培育碳汇旅游体验环境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为主要实现路径的低碳旅游发展方式,是旅游响应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行动,为生态文明新时代背景下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指向。
参考文献:
[1]龚,陆林.旅游环境影响研究进展与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2007,(4):545-556.
[2]李志勇.低碳经济视角下旅游服务效率评价方法[J].旅游学刊,2013,(10):71-80.
[3]钟林生.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J].旅游学刊,2008,(23):6-7.
[4]陈国生.旅游环境保护与政府干预[J].旅游科学,2004,(3):70-73.
[5]PascalScherrer,AmandaJ.Smith,RossK.Dowling.Visitormanagementpracticesandoperationalsustainability_Expeditioncruising
intheKimberley,Australia[J].TourismManagement,2011,(32):1218-1222.
目前,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冲突日益加剧,由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导致一些地方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不注重资源保护。一些地方将本地区的经济利益和旅游者的利益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而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次要的位置,违背了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律,对生态旅游过度开发,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此外,一些地方盲目照搬其它地区经验开发生态旅游,名义上让游客回归自然,享受自然风光,实际上只是一种营销手段,目的只是为了赚取眼前的经济利益,阻碍了当地生态旅游事业。
二、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造成生态压力增大
生态旅游开发主要是直接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然而,许多地方由于开发不规范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也有一些地区旅游纪念品和旅游商品粗制滥造,也有的为了赚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滥捕杀动物,导致野生动物数量锐减,甚至造成当地珍惜物种灭绝,严重损害了当地动物的生存环境。实践证明,生态旅游开发的力度越大,景区游客接待量越大,对环境问题的影响也就越严重。不仅对自然生态旅游产生影响,对文化生态也存在较大影响。旅游开发导致外来文化的侵入,不但对景区的自然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对当地文化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造成生态压力剧增。
(二)旅游经营管理不善阻碍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一些地方政府都在努力挖掘本地的旅游资源,积极开发旅游业,一些条件成熟的地方往往会超前发展、全力开发,而一些条件不够成熟的地方经常是盲目进行开发。甚至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提高,不惜出售该地部分旅游胜地和文化遗产给一些比较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和个人,由他们来经营风景名胜区。这些企业和个人为了经济利益根本不去考虑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盲目地追求高额利润,只看到了眼前利益,而无视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掠夺,阻碍了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旅游开发与当地经济建设的矛盾冲突
生态旅游开发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恶化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偏离了生态旅游开发预期的目标。一些旅游景区只强调发展当地经济,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盲目规划和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不仅严重恶化了当地的生态资源,而且对景区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不仅不会产生预期的高收入,推动当地经济建设,反而亏损了其他的利益,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影响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以人为本的生态旅游理念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目的在于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这里的人主要是生态旅游者和当地的居民,以人为本的生态旅游理念要求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深入研究旅游者的心理倾向、审美偏好、消费理念等,深入了解与广大旅游者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如景区的服务质量、旅游安全和当地的民俗文化等因素,为旅游者提供人性化、高品质的旅游体验。此外,要重视旅游的教育功能,让旅游者在游览活动中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树立和谐的旅游发展观,把生态旅游作为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动力。
(二)坚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可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和谐性原则、需求性原则、高效性原则”等内容,其主要观点是把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系统的可持续保持作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对任何一个生态环境来说,容纳游客的进入有一定的限度。要想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就要科学控制进入景区的游客数量。对于生态保护区来说,要严格按照生态系统的承载量,从而确定各个不同时段的游客容纳量,制订出科学的接待计划。同时,要严格规定旅游者的旅游线路、时间、范围和活动方式。一切工程建设都必须注意保护好景区的生态环境,适度开发,并且将生态旅游开发与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相结合,切实保护好旅游区的资源环境。
(三)树立科学的生态旅游消费观念
科学的生态旅游消费观念是指必须符合游客的身心需要,切实维护旅游地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健康发展的生态旅游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要进一步培养旅游者科学的生态消费观,提高旅游者的自身素质和旅游活动质量,杜绝旅游的奢侈风气与享乐主义。树立科学的消费观,要彻底改变过去的消费观念,树立科学的生态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同时,要树立可持续的旅游消费理念,倡导健康旅游消费,崇尚健康、回归自然、珍爱环境,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实现消费的可持续性。
(四)合理控制生态旅游区的容量
推动生态旅游环境的和谐发展需要合理控制生态旅游环境的承载力,避免环境容量超载和饱和。在旅游旺季来临时,严格控制生态旅游环境系统的因为超过容量超载造成破坏,如系统的信息和物质能力等,因此,在旅游进入淡季时,就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旺季时遭到破坏的环境给予必要的修补,尽量使对环境的破坏最小化,从而使生态环境系统恢复到自然的平衡,为下一个旅游旺季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保持生态旅游景区的接待能力。对于可能超载和饱和的生态旅游区,要采取各种方式方法进行分流,从而缓解生态旅游区的压力。
参考文献:
[1]汪华斌,周玲等.生态旅游开发[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
[2]肖笃宁,杨桂华.生态旅游透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关键词:吉林省边疆地区长白山景区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037-02
吉林省边疆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生态旅游资源更是得天独厚。长白山处于中朝边境,是我国首批5A级风景区,入选“中国十大名山”。因具有奇妙的自然风光、古朴的生态环境,成为东北地区最受旅游者欢迎的山岳型旅游目的地。
长白山旅游产业飞速发展,旅游综合收入、旅游拉动效应、旅游就业等经济效益明显。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其中,因旅游资源的不当开发而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最值得关注。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野生植物资源遭到较严重的损坏。第二,环境污染问题。游客数量的大幅度增长,会引发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问题。第三,基于旅客数量的增长,景区需要大范围地兴建公路、服务场所等基础设施,这也会破坏环境。与其他景区一样,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也面临景区维护基金不足的困境,大力推广景区生态旅游是解决该困境的可行之策。
一、长白山生态旅游发展瓶颈分析
(一)旅游业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理念冲突
科学地控制游客数量,是解决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二者矛盾的根本途径。但由于基础资金的薄弱,长白山景区还需要更多的旅游业收入来加强景区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如此一来便导致长白山景区长期存在这样的矛盾: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景区收入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游客数量的增加会带来景区环境遭受破坏的潜在威胁。国内具备完善的生态旅游发展条件的景区较少,外出旅行的民众生态意识有待提高,许多自然保护区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生态旅游行业存在“开发某地即破坏某地”的状况。因此,长白山景区的生态旅游开发,要充分考虑游客数量的增加对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平衡的现实影响和潜在威胁。
(二)生态品牌形象缺乏亮点
虽然是十大名山之一,且具备很强的旅游、科学研究等价值,但民众对长白山的知晓程度并不令人满意。造成公众不甚了解长白山旅游资源的一大原因即是品牌形象缺乏亮点,导致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未取得相应的成效。实践证明,大多数游客到长白山旅行,只是简单地围着天池、温泉寥寥几个景点进行观光,这导致游客在景区的平均停留时间较短。如此一来,长白山景区的旅游收入主要源于出售门票。显然,仅靠门票收入无法有力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不能满足对保护区进一步开发、建设和保护的资金需要。
(三)生态旅游开发资金不足
长白山景区的生态旅游开展,需要充分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前提。而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充足的开发资金作为物质保障,但长白山生态旅游开发资金主要源于政府投资。这导致旅游项目开发资金长期处于短缺状态,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也始终停滞不前。资金现状的不容乐观,导致基础设施落后,这样的后果便是:景区内的道路通行状况较差,车辆通行存在困难和一定程度上的安全隐患;无线通信设备的建设不完备,导致景区内外的联系还不够通畅,等等。这些现象既影响了景区旅游业未来的发展,也使保护区内的环境管理、灾害防范等工作存在隐患。
此外,长白山生态旅游发展还受到其他诸多因素的制约。例如,景区旅游存在很强的季节性。长白山夏季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春秋季节的旅游项目相对较少。冬季旅游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当地的冬天无比寒冷,直接影响游客前来观光、体验的积极性。同时,保护区内道路在冬季的运行情况较差,旅游项目的维护费用很高。加之东北几大冰雪城市在近期纷纷开拓各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导致长白山冬季生态旅游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制约。
二、长白山生态旅游发展对策探讨
(一)生态旅游的发展定位
要实现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首先要对旅游开发方向、发展规模、发展目标等事项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
第一,长白山生态旅游开发方向定位。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具备优良的自然环境。因此,长白山旅游的开发方向应该定位成基于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生态旅游。基于此,长白山景区的旅游主题也应设定成自然生态旅行。其旅游形象设计也应与保护区内的原始自然生态密切关联,如林海雪原、原生瀑布、天池等。
第二,长白山生态旅游发展规模定位。与其他任何景区的发展一样,长白山保护区的旅游开发也存在适度开发问题。笔者认为,长白山景区的生态环境承受能力是旅游发展规模定位的重要参照。长白山景区目前的旅游发展规模尚未达到饱和的程度,现行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还容许更多的游客到景区开展游览活动。因此,长白山生态旅游发展规模可以继续进行适度的扩展,直至环境承载达到上限。
第三,长白山景区生态建设目标定位。为保持旅游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协调,必须完善景区内的生态建设。长白山保护区内地质资源丰富,各种奇异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及景观资源是其优势所在,自然之美是景区的一大特色。因此,在对景区内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同时,要考虑相关组织申请世界自然遗产称号。获得相应称号后,生态旅游开发工作将受到更有效的监管,长白山保护区的知名度也会大幅提升,实可谓一举多得。
(二)生态旅游的规划保障
第一,完善旅游业发展规划。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长白山景区的旅游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长白山生态旅游的发展还缺乏有效的系统规划。长白山当地的旅游管理局应当就生态旅游开发问题制定系统的规划,以指导未来的生态旅游开发工作。旅游规划的制定,应当做到对旅游项目进行合理布局,使南、西、北各坡的景点均能体现各自特色;还应当注意资源开发的有效性,避免重复、盲目地开发稀少的自然资源。
第二,构建环境影响评价机制。《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即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构建环境影响评价机制,既有利于协调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也更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生态旅游的市场开拓
第一,改进品牌形象设计。长白山品牌形象的设计和宣传问题是制约长白山生态旅游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进一步开拓长白山景区旅游市场的首要任务便是改进长白山的品牌形象设计。在形象设计中,应当突出长白山的主题特点。结合长白山夏季清凉、冬季冰雪风光亮丽等特点,应当将品牌形象设计定位于“避暑胜地、冰雪乐园”等主题。此外,长白山景区品牌形象的打造不应局限于观光活动,还应开拓探险旅游、科研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唯有如此,才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参观需求和好奇心理,才能更好地吸引游客前来游览。
第二,丰富旅游商品与设施。长白山景区旅游产品的经营起步不久,处于待完善阶段。实际上,除了人参、熊胆粉等特别知名的地方特产外,其他旅游商品的开发和销售情况不容乐观。即使景区内的旅游产品资源非常丰富,但该优势没有得到发挥。因此,在旅游市场的下一步开拓中,旅游业发展组织应当与旅游产品经营机构联合引入、销售地方特产,以实现创收。
第三,突出民俗文化。长白山具有一定的朝鲜族文化特色,可以此为切入点,在景区内新建朝鲜民俗文化村,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传播当地的文化意蕴。民俗文化村内可以设置表演厅、展厅,供当地的文艺团体进行文化展示、开展文化表演。
(四)生态旅游的政府职能
政府有义务为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必要支持。鉴于长白山景区存在旅游开发资金紧缺、旅游业管理无序等问题,政府应从以下方面完善其职能。
第一,加大财政投入,拓宽融资渠道。政府应当在财政投入方面提供必要的帮助,支持景区的开发建设。待景区开况比较乐观时,旅游业的收入会增加,当地税收也会相应增加,财政投入能获得回报。政府还可以将长白山生态旅游发展提升一定的高度,并通过引进投资、加大向社会融资力度等方式,拓宽旅游开发资金的来源渠道。
第二,加强对旅游行业的监管。对于景区旅游行业发展无序的问题,政府应当利用其社会管理职能和相应的行政职权,加强对当地旅游行业的管理和整治。对于旅游服务机构、餐饮行业、销售服务业等行业,政府有必要加强市场监管,建立惩ǖ耐端呷认摺R匀繁3ぐ咨骄扒旅游市场的规范运作、实现旅游行业发展的有序化、市场竞争的公平化。
参考文献:
[1]刘海洋.吉林省边境地区旅游领队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2):78-82.
[2]朱尖,于书敏.遗产廊道构建:鸭绿江右岸遗产保护利用新模式[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6(7):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