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铁碳合金相图;规律;重点;难点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2-0064-02
铁碳合金相图是表示在缓慢冷却或缓慢加热(即平衡状态)条件下,不同成分的铁碳合金的状态或组织随温度变化的图形。实际生产中,当铁碳合金的含碳量大于6.69%,材料的脆性大,难加工,没有实用价值,所以,只研究相图中含碳量为0%~6.69%的铁碳合金,即Fe—Fe3C相图。为便于掌握和分析,将相图上实际意义不大的部分省略,即得到简化的Fe—Fe3C相图。此简图在本文中统称铁碳合金相图或相图。铁碳合金相图是人类经过长期实践并进行大量科学实验总结出来的。它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学好铁碳合金相图,不但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而且培养了学生正确选择和合理使用合金材料、热处理加工工艺等的关键能力。
一、温故在前,相图随后
本节课涉及的几个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与性能,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讲授新课前温习,就会使学生加深上节课所讲重要知识点的印象,为学好本节的铁碳合金相图打好基础。最好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因为预习才能发现问题,课堂上才会有针对性地去听。但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学习主动性不高,课前预习新课的不多,教师引导学生温习相关知识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二、读懂相图,掌握规律
从Fe—Fe3C相图看比较复杂,但本质是由一些基本区域组成的,可将Fe—Fe3C相图分成上下两个部分来掌握:
1.上半部分——共晶转变。在1148℃,含碳量为4.3%的液相发生共晶转变:Lc?圮(A+Fe3C),转变的产物称为莱氏体(Ld)。
2.下半部分——共析转变。在727℃,含碳量为0.77%的奥氏体发生共析转变:AS?圮(F+Fe3C),转变的产物称为珠光体(P)。
Fe—Fe3C相图的基本框架由七个特性点、六条特性线及相区内的组织构成。相图上的点是采用热分析法测定的合金的临界转变温度,相图上的线是某些具有相同的点的集合,而相区是由特性线分割的不同组织的分布区域。
铁碳合金相图描述的是铁碳合金中成分、温度与组织之间的关系,由相图的各特征点和各特征线推理出各相区的组织后,通过分析铁碳合金的室温组织发现,铁碳合金的显微组织随含碳量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含碳量的增加,其组织顺序为FP+FPP+Fe3CⅡP+Ld′+Fe3CⅡLd′Ld′+Fe3CⅠ。其中,珠光体(P)和低温莱氏体(Ld′)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因而可认为P?圮F+Fe3CⅠ,Ld′?圮P+Fe3CⅠ,所以Ld′?圮F+Fe3CⅠ+Fe3CⅠ,即随着含碳量的增加,组织中的铁素体逐渐减少,渗碳体逐渐增加;它的力学性能也要随含碳量的变化而变化:含碳量越高,钢的强度、硬度越高,而塑形、韧性越低,在钢经过热处理后表现特别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含碳量越高,钢中的脆硬相Fe3C越多的缘故。当含碳量超过0.9%后,由于的二次渗碳体数量增加,形成网状分布,将钢中的珠光体组织割裂开来,使钢的强度有所降低。因此,对于碳素钢及低、中合金钢来说,其含碳量一般不超过1.3%。
三、强调重点,攻克难点
1.特性点、特性线是重点。只有使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相图上各特性点、特性线的含义,才能顺理成章的得到相图各个区域的组织。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如在课件中设计动画效果,当讲到讲特性点时,使所讲的点能闪动起来,讲到哪个点、该点就连续地闪烁。当讲到某条特性线时,用鼠标一点,该线就会闪动,同时弹出一个窗口解释该线的含义。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难点有二:一是正确填写各相区域的组织;二是能快速准确地画出Fe—Fe3C相图。相图内容既抽象、概念又多、涉及的知识面还广,同时缺乏具体的实验或教具演示。职校学生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不强,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的分析,要突破这两个难点,并不容易。
对于第一个难点,要想得到各个区域内的组织,必须充分理解各个特性点和特性线的含义,再配合共晶和共析的深入讲解。在进行共析与共晶的讲解时,应从不同成分的合金的结晶过程分析入手。在分析结晶的过程中,重点是结晶顺序、结晶过程和重结晶过程时各相中含碳量的变化与相图中温度的对应关系。在讲相区组织填写时,配合多媒体动画,讲到某个区域,便使该区域显示不同的颜色,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视觉效果,这样就成功地突破了第一个难点。
对于第二个难点,为了帮助学生快而准的掌握相图的绘制方法,应帮学生详细分析理解“相图口诀”,这样一幅完整清晰的相图简图就画出来了。“相图口诀”如下:
温度成分建坐标,铁碳二元要记牢。
两平三垂标特点,九星闪耀五弧交。
共晶共析液固线,十二面里组织标。
基本组织先标好,相间组织共逍遥。
分析成分断组织,铸段工艺离不了。
注:“相图口诀”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相图的结构特点、画法和用途。
铁碳二元——铁(Fe)和渗碳体(Fe3C)。
两平——ECF线、PSK线。
三垂——含碳量分别为0.77%、2.11%、4.3%的三条特性线。
九星——A、C、D、G、S、E、P、F、K九个特性点。
五湖——AC、CD、AE、GS、ES五条线。
教师在绘制图形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边吟、边绘、边讲解。这样就会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良好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从手脑并用变成了手、口、脑并用。通过这样的结合讲解、画图演示,学生对相图的正确理解得到有效加强。在教师引导演示画图的过程中也使学生加深了对相图的理解,这样就成功突破了第二个教学难点。
四、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提高教学效果
理论讲授和课件辅助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设疑、提问、归纳推理等教学手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的眼神和动作来组织教学,使学生的精神都集中到课堂上。通过“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合金材料是什么?”等问题来导入新课;如采用引导演示法,攻克教学中的第二个难点;采用归纳推理的教学方法得出相图组织的变化规律;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等。总之,我们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借助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总结不是一节课的浓缩,而是一节课内容的升华,通过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课的精华所在:铁碳合金的成分、温度与组织之间关系的变化规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志毅.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第五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关键词:心理暗示分层教学收获感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3-046-02
近年来,暗示教学在我国许多学校逐步得到重视,有的学校和研究机构还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做了一些实验和探讨。有人认为暗示教学是一种高层次的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改革的新方法”。又是一年中考临近,如何将这些华丽的辞藻转变成具体的教学手段落到课堂的实处;面对差别化的学生,如何巧妙运用心理学手段使每个学生每节课都能学有所得却少有研究。下面就结合我们的中考教学实践、研究,谈谈如何巧用分层心理暗示让所有学生都有“收获感”。
一、积极心理暗示及特征
心理学认为,暗示就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接受某种观点、意见或按一定的方式活动。暗示是人类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直接渗透性和自动性,通过人的直觉、情感和无意识作用直接渗透进人的心理圈,快捷而灵活。
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我们的调查、访谈发现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主要在以下方面存在问题:学好数学的信心不足,学习的心境不够好,意志力不强,学习习惯和方法不够好……而这些情况具体到一节课上,会有很多学生会感觉到下课后不知道这节课老师讲的东西自己到底是否掌握了。你问他:老师讲的你听懂了吗?他会回答听懂了。你再问他:以后碰到类似的习题能会做吗?他则回答:不知道。
所以,我认为:九年级数学的习题课教学,除了教会学生如何处理题型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已经会了。这样就可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容面对数学学科的学习。
三、具体实施
具体到一节课上,我们主要采取三个层次来完成,这三个层次可以用“一中、二高、三低”来概括。
第一步:中等难度,题型特点突出的例题。
主要教学方法是:教师讲解例题中涉及到的题型特点、共性,并详细讲解例题。
目的是:明确本节课教学的目的,教授处理习题的方法
第二步:难度偏高的,题型特点比较隐晦的习题。
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学生设疑,学生讲解,教师总结。
目的是:消化第一步中所学习的内容,并对将来自己处理此类习题可能会出现的障碍进行模拟,通过思考和讨论进行头脑风暴,并对学优生进行拔高。
第三步:低难度,题型特点明确的习题。
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思考,独立完成
目的是:对所有学生进行“我会了”的心理暗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感”。
下面以初中数学习题中的“因动点产生的平行四边形”为例进行剖析:
第一步:中等难度,题型特点突出的例题。
已知两个定点,再找两个点构成平行四边形
①确定两定点连接的线段为一边,则两动点连接的线段应和已知边平行且相等)
【例1】已知,如图抛物线与y轴交于C点,与x轴交于A、B两点,A点在B点左侧。点B的坐标为(1,0),OC=30B.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若点D是线段AC下方抛物线上的动点,求四边形ABCD面积的最大值:
(3)若点E在x轴上,点P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以A、C、E、P为顶点且以AC为一边的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教师讲解:当出现因动点产生的平行四边形问题时,我们依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用平移法、全等法、中点法等方法解题
具体步骤:1、找出已知点,确定动点运动轨迹
2、依据条件确定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或对角线
3、结合条件选择适当方法解题
4、将所得关系列出等式,进而求解
第二步:难度偏高的,题型特点比较隐晦的习题。
已知两个定点,再找两个点构成平行四边形
②两定点连接的线段没确定为平行四边形的边时,则这条线段可能为平行四边形得边或对角线
【练习1】如图,抛物线与x轴交A、B两点(A点在B点左侧),直线与抛物线交于A、C两点,其中C点的横坐标为2.
(1)求A、B两点的坐标及直线AC的函数表达式;
(2)P是线段AC上的一个动点,过P点作y轴的平行线交抛物线于E点,求线段PE长度的最大值;
(3)点G抛物线上的动点,在x轴上是否存在点F,使A、C、F、G这样的四个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如果存在,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F点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学生体会:此题与例题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发现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以在轴上的两点所构成的线段为边和对角线分情况讨论
第三步:低难度,题型特点明确的习题。
已知三个定点,再找一个定点构成平行四边形(平面内有三个点满足)
【练习2】已知抛物线与轴的一个交点为A(-1,0),与y轴的正半轴交于点C.
⑴直接写出抛物线的对称轴,及抛物线与轴的另一个交点B的坐标;
⑵当点C在以AB为直径的P上时,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⑶坐标平面内是否存在点,使得以点M和⑵中抛物线上的三点A、B、C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请求出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通过此题训练巩固因动点产生的平行四边形的解题方法,让所有学生学有收获。
作者简介:李欣,男,中学一级教师,上海市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邮编:201900。
“同课异构”教学是当下各区域、学校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研究方式,其目的是希望通过“同课异构”教学研究,引发思维碰撞,形成观念交流,促进教师成长,最终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的形成与统一。
作为—个教学研究人员,我觉得有必要思考美术教学的“同课异构”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异”和“同”。为此,我们选择了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线条的变化》第10课《茂盛的植物》开展研究。该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的编写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与发现自然界的植物造型千姿百态、具有独特的排列规律,探究茂盛植物的表现方法,进而要求学生了解植物的排列与穿插组合的形态特点,运用变化的线条和色彩画出想象中的植物,并进行装饰。以下是结合本次“同课异构”教学研究中的四则教学方案展开的一些想法。
一、“同课异构”的“异”
在“同课异构”教学中,由于教师不同,学生不同,导致在课堂教学中会出现许多差异,但从大的方面来说,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不同点。
1.作业内容形式的不同
美术作业是理解、落实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载体。它包括课堂内学生所创作的绘画、雕塑、工艺、设计等美术作品,此外,还包括欣赏、评论,以及参观调查的文字和图像记录等。它是体现教学过程、落实教学目标的渠道。在“同课异构”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师专长、学生实际能力的不同,美术作业设计往往具有不同的特色。
这里提供的4则教学方案,都以“茂盛的植物”作为主题,但作业内容形式却各不相同,有吹塑版画、科幻想象画、刮蜡画,以及结合文字和图像的写生画。四位教师通过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进行作业设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极大的拓展,使得美术教学的“同课异构”在作业环节“异彩纷呈”。
2.学生学习经历的不同
学生的学习经历,主要指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是特定课题学习的起点状态。当我们在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时,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设计出符合学情并能有效实施的教学方案。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认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将更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祁连中心校和江湾中心校分别是我区版画和科幻画特色学校。两所学校的学生在学校特色的浸润下,在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已经体验过版画练习,尝试过科幻画创作,对这两种美术表现形式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学习经历。徐豪老师是市优秀科幻画辅导教师,陆凤芝老师是区“版画共同体”成员,也正是基于学生这样的认知水平,二位老师才能在“同课异构”教学时把教师自身专长与学校美术特色有机地融入《茂盛的植物》的教学内容。
而大场中心小学的学生来自周边的农村地区,学生美术学习的经历比较少。面对这样的学情,吴敏老师降低作业难度,让学生在刮蜡纸上用线条描绘出各种造型的树叶,再进行细节的丰富。尽管美术技能降低了,但有趣的作业形式依然能使学生兴致盎然。
同样是画茂盛的植物,实验小学沈侠老师则采用了完全开放的作业形式,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单”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并进行写生,进而讨论交流、赏析大师作品,最终绘出—幅装饰性的草本植物图。这样的教学设计,完全基于实验小学学生的美术学习经历。因为学生大多在课外接受过艺术的熏陶,所以,具有较强的美术学习能力,他们已经不满足于课内的描画,更渴望能够运用所学,走进大自然,大胆表现身边鲜活的对象。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由于身处不同区域、不同家庭、不同学校,面对不同的教师,学生的学习经历必然很不相同,而面对这样的个体差异,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经验展开教学设计。正因如此,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面貌才会如此千姿百态。
3.教师教学策略的不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同样,《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出:“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一明确‘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情境、信息资源、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练习活动、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精心策划和设计,提高美术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通过观察、体验、构思、描绘、塑造、设计和制作等美术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习惯,逐渐形成他们的环境意识、社会意识和生命意识。”可见,美术教材作为知识与技能的载体、材料与资源,给教师重新建构文本提供了可能,从而引导教师完成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同时,基于教师不同的学习经历和个体差异,在“同课异构”教学中,不同的教师在教学中所选择的教学方法、手段、策略会大相径庭,所呈现的教学风格也会各有千秋。
在《茂盛的植物》“同课异构”教学中,4位教师的教学策略也不尽相同。
徐豪老师通过一个介绍“学校花卉节”的短片,引出“创意植物博览会”,又通过师生共同演示造型独特的植物及其穿插组合的方法,观察树叶花纹的变化,进而创作出茂盛植物的有趣外形,并运用线条进行装饰。
陆凤芝老师让学生欣赏《热带雨林的植物》视频,引出茂盛的植物,并通过回忆认识的“线条朋友”和给植物拍照游戏的教学环节创设,巩固学生对植物前后层次、穿插交镨的真实感受,进而通过对作品“改一改”、“加一加”、儿歌朗诵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各种线条在版画技巧下的变化和运用,思考并发现线条粗细、深浅、疏密与前后层次之间的联系,最后用吹塑纸版画的形式表现茂盛的植物。
吴敏老师则通过“树叶精灵”的情境创设,及“树叶精灵”的介绍,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树叶的外形和叶脉,感受其线条的不同变化和树叶叠加穿插的特点,最终在透光刮蜡纸上用线描绘出各种造型的树叶;在最后的评价环节,学生打着手电在教室里寻找最美的“树叶精灵”和最神秘的“树叶精灵”,使整堂课达到教学高潮。
而沈侠老师则把学生带到校园,利用“学习单”引导学生观察校园植物并进行拍摄和写生,在比较、讨论的基础上理解线条的疏密、粗细和长短变化的表现效果;通过欣赏大师作品,学习他们运用想象力表现所见景物的方法,完成装饰性草本植物作品的创作,并组成“植物墙”,以评选“校园植物绘画师”的形式进行作业评价。
通过对以上4位教师教学策略的简述,我们不难发现,4位教师采用了不同的导入方式,运用了不同的教学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引导、比较、分析和讨论,创设丰富、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配合示范、实物、影视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体验与感悟;通过让学生学习技法、构思构图、动手创作、展示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视觉感悟能力与表达能力;并运用不同的展示方式和评价手段,引导学生发现他人作品中的创意之处,感受到寻找美、发现美的乐趣,体现美术学科的育人内涵。正是这些不同,使得这4节课带给我们完全不同的感受。
二、“同课异构”的“同”
尽管“同课异构”教学有许多不同,但是,这些看似不同的课堂教学中,总有一些内在的共同之处。
1.美术教材是“同课异构”的载体
“同课异构”教学离不开美术教材这个载体。这个载体不仅为教师提供了相同的教学内容,更通过编者的意图,确定了整套教材、每个单元、每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使教师在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时,除了关注教学内容的相同,更要关注教材所传递的核心知识与技能要求。《茂盛的植物》作为“线条的变化”单元中的一课,自然要围绕“线条”这一主题展开教学。本文所提供的4则教学方案,无论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无论选择了怎样的媒材和作业形式,但在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策略与学生活动设计时,都应围绕“线条”这一美术知识,以线条的不同表现形式为教学重点,展开“同课异构”教学。
2.教学日标是“同课异构”的基础
无论何种结构的课堂教学,其教学目标部应该是大致相同的。当然,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学目标会进行适度的调整,但都应围绕“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这样的三维目标展开。
统观这4则教学方案,都是通过美术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初步了解植物的外形特点,用各种线条的变化表现植物排列及穿插组合的形态,感受植物的独特之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观察、创作带来的乐趣,教学目标是基本一致的。
3.课程标准是“同课异构”的依据
当然,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的同时,始终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并基于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展开教学与评价。四位教师在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时,都认真研读了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并根据课程目标、小学阶段(一至二年级)的内容与要求,紧密结合整套教材中有关“线条”这一美术知识的序列进行研究,因而,这样的美术教学“同课异构”就具有了一定的科学性。
“同课异构”教学研究开展了这么多年仍经久不衰,是因为它给我们的教师打开了一扇扇不同的窗,引发了教师不同的思考,既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种种可能,也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挑战,也许,这就是它的价值与魅力所在。
教学方案一
执教:徐豪
上海市宝山区祁连中心校
教学内容分析(略)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对线条的运用已经有些基础,能够比较自如地运用线条表现简单对象。而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愈来愈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地表现画面,想法具有创造性。而《茂盛的植物》这节课就是让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想象植物特别的外形,学会运用各种线条来表现植物的有趣形态。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比较、想象和尝试过程中,创作出别具特色的茂盛植物,并运用各种线条进行装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茂盛植物的独特之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创新带来的无限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创想植物的有趣造型,运用不同类型的线条进行装饰。
难点:创作外形新颖独特的植物组合,线条的装饰有粗细与疏密变化。
作业形式
以真实植物为原型,通过创意联想描绘植物的有趣外形,并运用线条进行装饰。
教学准备
教师:示范所需的工具、范例、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画纸、记号笔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启发
本课以学生熟悉的校园花卉节活动为导入,通过播放学校盆花展示的短片,引出学校今年的花卉节将举行“创意植物博览会”,勾起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美好记忆。而后,通过欣赏插画师们笔下的《茂盛植物王国》作品,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观意愿,并感受经过艺术加工的茂盛植物的无限魅力。
(二)讨论与尝试
1.创想有趣造型
在欣赏插画师们的作品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已被点燃。教师及时出示一盆叶子形状特殊的植物,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受特别植物和常见植物在外形上的差异。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明确了植物外形可以进行创新设计。接着,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叶子还能设计成哪些有趣的形象?这个环节的设计能充分发挥二年级学生敢想敢说的特点。讨论交流后,教师出示各种有趣的创意叶子形状,直奔主题,打开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
基于以上的铺垫,接下来请学生充当“小老师”,上台尝试创想有趣的植物外形。植物生长的姿态和前后的穿插关系是较难表现的,因此,在演示过程中采取师生合作的方法。先让学生尝试画一株外形奇特的植物,然后教师演示表现植物间的穿插。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能直观地了解各种茂盛植物的不同画法和构图要点。
接着,请学生自己创想有趣的植物外形,教师提出作业要求:(1)大胆创作茂盛植物的各种形态;(2)画出植物间的穿插组合。
2.添加装饰线条
完成植物特别造型的创想后,就要为植物进行装饰。本单元的主题是线条的变化,而线条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此,教师运用范作提示学生运用线条也能为植物进行美化,顺理成章地引出“线条装饰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观察树叶实物图片,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各种线条都是源于生活的,从绿叶上可以找到熟悉的线条,能发现线条丰富的粗细与疏密变化。这一环节,用“实物观察法”帮助学生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之后,再请学生尝试为植物的不同部位添加线条。这既是对线条的复习,又能通过课堂的生成,引导学生感受局部线条的疏密变化和整体布局的疏密对画面的作用。
随后,教师围绕本课的重难点,提出作业要求:(1)为植物添加各种装饰线条;(2)表现线条的粗细和疏密变化。
3.构思与创作
学生开始为植物添加装饰线条,教师巡视指导,并为学生提供参考和欣赏的相关图像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
4.展示与评价
教师组织开展“创意植物博览会”,展示学生作品。并提出作品的评价依据:(1)植物的造型是否奇特、有趣?(2)线条的装饰是否体现了疏密与粗细的变化?
教师邀请学生参观“博览会”,并根据评价要求选出自己心仪的或是最新颖的植物组合作品。在评价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5.拓展与延伸
最后,结合我校的特色—一科幻画,让学生欣赏科幻画中的“茂盛植物”,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让他们感受创新带来的神奇和乐趣。
教学方案二
执教:陆凤芝
上海市宝山区江湾中心校
教学内容分析(略)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勇于尝试,乐于探索。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具备初步的造型能力,对于线条的组合运用也有了一定的方法积累。在版画方面,由于我校是“宝山区版画共同体”成员,长期开展儿童版画特色教学实践,因此,学生已熟悉基本的吹塑纸版画制作过程。借助吹塑纸版画的形式,学习用丰富的线条变化表现植物的疏密层次和前后穿插的形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部分植物的外形特点,学会用粗细、疏密、深浅的线条表现植物的层次和形态。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观察、比较、分析等过程中,学习用吹塑纸版画的方式、变化的线条表现茂盛的植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变化之美,体会线条表现之美,增强热爱自然、表现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吹塑纸版画的形式表现茂盛的植物。
难点:用变化的线条表现植物的前后穿插组合。
作业形式
利用单色吹塑纸版画形式,通过观察、比较,用粗细、深浅、疏密不同的线条,表现植物茂盛的形态。
教学准备
教师:示范所需的工具、范例、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吹塑纸、预裱宣纸、木刻笔、水溶彩棒、喷水瓶、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感受
导入部分,通过欣赏《热带雨林的植物》视频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界中植物繁茂、种类繁多的热带雨林带给人们的震撼和美感。又用遭受人为破坏后的“雨林”的照片做前后对比,帮助学生理解“茂盛”的含义,并引出课题,同时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关注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二)思考与认知
从刚才的视频欣赏,进入分析植物种类和特点的环节。首先,由学生“讲一讲”自己所关注的一种植物的结构特点;然后,教师出示两组高矮不同种类植物的图片,相互比较、分析差异,由于高大的“树木”类已在之前的教材中出现过,因此,这里主要引导学生归纳矮小如草类、藤蔓类植物的造型特点;再带领学生复习“线条朋友”,尝试选择合适的线条,用“书空”的方法简单描绘出植物的形态,并通过“说一说”相互交流心得,反馈调整,从而解决了植物基本造型的问题。
(三)游戏与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前后层次、遮挡穿插,教师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回忆拍集体照的场景;再分组讨论,比较两张不同效果的集体照,分析造成效果好、差的原因,从而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层次安排的原则是前矮后高,遮挡穿插。最后,用游戏“雨林集体照”多种植物的组合构图,让学生在“玩一玩”的过程中巩固对前后层次、穿插交错的真实体验,使“茂盛的植物”画面具体化。
(四)尝试与示范
1.欣赏回忆尝试作业
本环节,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植物”版画作品,激发绘画欲望;再让学生回忆吹塑纸版画的制作过程,尝试作业。接着,教师选择两幅作品进行比较,分析线条疏密、粗细等变化带来的不同效果。然后,通过师生合作“改一改”“加一加”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各种线条在版画技巧下的变化和运用,思考发现线条粗细、深浅、疏密与前后层次之间的联系。
2.儿歌小结归纳要点
为了巩固版画中对线条表现方法的掌握,便于学生理解,教师自编充满童趣的儿歌作为归纳小结,增加学习趣味:“眼前小草用力刻,后面大树细细描,远处植物轻轻划,粗、细、疏、密巧安排。”
3.教师示范提示要点
基于前面的理解和认识,进入教师示范环节。通过教师的完整示范,使学生直观地回顾由构图到作品完成的整个版画制作过程。期间,教师示范时有意在关键部分放缓速度,并提示要点:前面低矮植物要加重刻,轮廓清晰;后面高大植物,外形线条粗重,细节花纹具体;远处景物,轻描淡写。从而使学生真切感受植物形态通过版画线条组合的趣味。
(五)实践与指导
学生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围绕本课重点、难点,提出作业要求:
1.用深浅、粗细不同的刻线表现前后。
2.用疏密不同的线条表现主次。
3.作业印制清晰均匀。
(六)展示与评价
教师创设“拯救热带雨林”情境,展示学生作品,与导入部分前后呼应。学生把作品插在热带雨林的背景中,依据细节生动、印制清晰的要求,评出“雨林小卫士”,把手中的“小苗苗”奖章贴在认可的作品下方。最后,通过互评、自评、教师总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评价环节,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初步的版画欣赏意识。
教学方案三
执教:吴敏
上海市宝山区大场中心小学
教学内容分析(略)
学情分析
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比较自如地运用线条表现简单对象,但还不善于把事物的细节描绘出来。因此,以树叶为教学内容,适当降低对各种植物的整体观察的学习要求,让学生通过对植物叶子的形状、细节逐步加以细致的观察,在观察中发现线条的粗细疏密变化。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更愿意尝试使用一些新的画材进行创作表现,而透明刮蜡纸的使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不同的树叶,在刮蜡纸上用线条表现树叶的外形特征,并用线条的粗细疏密等变化来表现树叶的生长细节。
过程与方法:在对实物进行观察和比较的过程中,学习运用线条表现树叶外形和生长细节,并学会物体穿插组合的构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自然界植物的千变万化,发现生活中的线条美,并体会使用新画材的创作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树叶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线条表现树叶的外形特征和生长细节。
难点:在刮蜡纸上表现出树叶的穿插组合。
作业形式
利用透明刮蜡画的材质特点,通过观察,用“刮蜡”的方法表现树叶的形状,添加线条,表现叶子的生长细节,并以树叶穿插组合的方式表现。
教学准备
教师:各种树叶、透光刮蜡纸、竹笔、范例、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各种树叶、透光刮蜡纸、竹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激趣
课前让学生到校园里捡拾植物的落叶,不但让学生了解植物是多样的,而且也为学生在课堂内能观察到不同造型的叶子做好准备。
导入部分,教师通过课件创设情境,先让学生欣赏秋天美丽的落叶景色,并在捡拾到的落叶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树叶,这时,情境突然发生了变化—一落叶不见了。结合低年级儿童天真、好奇的特性,以情境故事的发展,吸引学生的视、听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最后在“魔法棒”的帮助下,学生们在黑暗中找到了一片片“树叶精灵”,让学生在了解新画材(透光刮蜡纸)特有的表现效果的同时,激起创作的欲望。
(二)讨论与交流
通过“树叶精灵”拟人化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枫树、樟树、松树等植物的树叶特征,并让学生在寻找“树叶伙伴”的过程中,了解到不同的树叶有着不同的造型;教师还将学生发现的其他树叶的形状以简笔画的形式直接画在黑板上,师生间的互动,不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观察发现的积极性,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
(三)观察与尝试
1.尝试体验(摸一摸)
教师引导学生摸一摸树叶,让他们能直观感受到树叶轮廓的线条特征。随后,教师在示范的同时又配合语言描绘:“这一片树叶摸上去毛毛糙糙的,椭圆形叶子的边线就像锯齿。”从而再次强化学生对树叶的外形特征的观察,使学生不但在交流时就能准确地说出自己喜欢的叶子的外形和线条特征,而且还能在刮蜡纸上直接运用线条表现叶子的形状。
2.观察添加(看一看)
在学生进一步观察(看一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发现叶子筋脉的生长细节,叶子的主叶脉粗而长,旁边的叶脉细、短而密集。在随后的尝试添加线条的过程中,根据所观察的事物直接添加线条,这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可能还有一些难度,但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学生不仅能明确线条粗细、疏密的组织方法,还能掌握这种根据观察进行表现的方法。
(四)欣赏与发现
先请学生欣赏范画,让学生感受到树叶叠加穿插的特点,再请个别学生上台尝试树叶组合。这个环节不但让学生了解树叶间前后遮挡的表现方法,而且也让教师对这个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生成性的问题及时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事物叠加穿插表现特征的印象。
(五)展示与评价
在展示过程中,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透明展板上,然后关灯,学生打着手电在教室里寻找最美的“树叶精灵”和最神秘的“树叶精灵”。学生们通过欣赏互评,发现他人作品中的创意之处,感受到寻找美、发现美的乐趣。整节课是以情境故事为主线的,因此在结尾处设置的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参与评价活动的积极性,也让学生了解了新画材(透光刮蜡纸)特有的表现效果。
(六)拓展
欣赏白天的“树叶精灵”,以及用拓印等不同方法表现的“树叶精灵”,从而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让学生知道可以运用色彩或不同的方法去表现事物,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不同绘画创作的热情。
教学方案四
执教:沈侠
上海市宝山区实验小学
教学内容分析(略)
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的美术学习,我校二年级学生对于点、线、形的表现已有一定的基础;在本单元第一课《昆虫乐园》里学习了细节的观察方法,也具备了一定的审美和创造能力。据调查,95%以上的孩子更渴望能够深入自然,并运用所学大胆表现身边鲜活的对象。本课正是基于此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带其走进校园,尝试运用各种线条的变化表现出装饰性的植物效果,感受真实的自然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草本植物的外形特点,学会用各种线条表现草本植物排列及穿插组合的形态,并进行装饰美化。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记录、讨论、比较及欣赏的过程中,尝试运用各种线条对校园草本植物的形态进行细致描绘,并发挥想象、装饰美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草本植物千变万化的美,体会细致描绘、装饰美化的乐趣,激发热爱自然、关注自然、表现自然的兴趣。
作业形式
参照观察笔记,描绘草本植物的外形、细节,并进行装饰添加。
教学准备
教师:草本植物图片、范画、课件等。
学生:拍立得相机、学习单、勾线笔、水彩笔、彩铅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各种线条表现装饰性的草本植物。
难点:草本植物的穿插、排列与组合。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导入
本课2分钟预备铃期间,以欣赏各种草本植物图片,结合“猜猜我是谁”的游戏来引入。而后,先观赏视频《校长大动员》,通过校长发出号召,须在学生中公开招募多名“校园草本植物绘画师”的情境导入,作为任务驱动,在课的—开始就抓住了学生乐于竞争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引出绘画需求。
(二)观察与发现
1.组织观察校园里的草本植物
经过校长的动员,学生们的表现欲已被激发。这时,老师带领学生进入校园,依照学习单要求分组各选一株草本植物进行观察。学生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画一画等活动,填写学习单的正面。(图4)
2.交流、发现草本植物的基本特征
再依照学习单内容反馈,共同讨论交流、集思广益,发现草本植物的基本特征,并在教师引导下归纳草本植物的基本组成部分:枝、叶、花果等;以及不同特点:枝条粗细长短不一、花叶的形态各异、表面的肌理纹路不同。
3.尝试写生校园里的草本植物
在自主探索了各种草本植物外形特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依据各自不同的审美角度进行取景,每人拍摄一张即时成像的植物形态照片;学生根据照片内容尝试用铅笔在作业单背面的“绘图区”(图4)里画一画,感受一下类似“写生”真实植物的效果。此环节有效地解决了低年级学生尝试写生过程中的散点观察、哪里都想画,却又无从落笔的问题,这种类似于“自然笔记”的原始草图,也为后续的进一步创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整个活动过程基于学生的心理需求,有效地培养其有目的地观察、积极思考的能力。
(三)探索与表现
1.探究草本植物的表现方法
(1)欣赏、比较、发现
初次尝试写生的低年段学生虽然积极性很高,但画面中较复杂的植物茎叶穿插遮挡、前后组合等关系都较难把握好,若不及时加以引导,会导致学生丧失信心和耐心。因此,适时地出示一组实物照片与线条作品对比图供学生欣赏、交流,并通过媒体的演示,强调植物的穿插、遮挡关系,以帮助学生更快地发现线条之间的奥妙。
(2)提炼、修改、归纳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怎样才能让这些草本植物变得更生动?师生通过在实物投影仪上共同探索、演示、修改,小结得出:①运用各种线条组合表现植物的穿插、遮挡关系;②植物的排列要有高低、前后、大小的组合变化。
(3)修改、调整、重组
学生用记号笔在铅笔稿上进行修改、调整或重组,最后擦去铅笔线条。
此环节通过欣赏、比较,使师生共同在学生的铅笔写生稿上进行修改、调整、重组,有针对性地设置了坡度,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探索和感知草本植物的线条表现方法,突破教学难点,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2.思考草本植物的装饰方法
(1)运用线条装饰
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植物装饰线描作品,并思考如何让作品更具装饰性。学生在了解了植物的大体形态以及茎叶的穿插遮挡关系后,通过欣赏优秀的装饰性植物线描作品,回忆学过的线条类型,发现不同的线条适合装饰植物不同的部位,并感受线条疏密、粗细、长短等变化带给画面的不同效果。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记号笔添加各种不同的线条进行美化装饰。
(2)添加色彩装饰
在基本完成黑白线稿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克利·保罗的作品《路上的风光和黄色鸟》,感受大师勾线填色的装饰方法,了解装饰画面的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在上色的时候不局限于固有色,大胆想象,激发其进一步创怍的欲望。
(3)学生自创装饰
创作源于欣赏和借鉴,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大量作品的视觉冲击能带来一定的启发思维的效果。在欣赏了大师克利·保罗作品丰富大胆的色彩表现之后,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更多大师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大师作品的天真、浪漫和神奇,学习他用想象表现所见景物的方法,充分领略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力和超现实的追求,感受“原来画面还可以这样表现和处理”。
随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该如何在自己的画面中跟着大师的感觉,尝试添加(人物或动物等),亦可适当变形,在作品中大胆融入自己的想法,进一步丰富画面效果。
(四)展示与评价
教师组织学生将作品展示在“校园草本植物墙”上,并提出作业评价要求:(1)谈谈观察草本植物过程中的感受;(2)说说自己是怎样用线条来表现装饰画面的;(3)介绍自己所表现的作品有什么特殊含义。
关键词面对现实机械制图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On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MechanicalDrawingTeachingMethod
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developmentandchangesoftheeducationsituationinChina,thequalityofstudentsenteringvocationalschoolsdecreasedyearbyyear,seriouslyaffectingthequalityoftheteachingof"mechanicaldrawing".Asvocationalschools,specializedteachers,havetofacethereality,tryingtorealizeandexplore,boldreformandinnovation.Thetraditionalteachingmethodswithmodernteachingmethods,seekthedrawingcourselawstocomplywiththeactualsituationofthevocationalstudents,effectiveteachingmethodsandmeans.
Keywordsfacereality;"MechanicalDrawing";teachingmethods;reformandinnovation
机械制图是学习识读和绘制机械图样原理和方法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制图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影响着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的实训。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形势的发展,进入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普遍存在着教师课难教,学生课难学的状况,严重影响了机械制图的教学质量。作为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要面对现实,努力思索与探寻,大胆改革与创新。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寻求符合制图课教学规律、符合中职学生实际情况、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笔者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制图课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仅供新、老同行们参考。
1正面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走进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文化基础、综合素质较差,缺乏自信心和意志力。选择中职学校的目的是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在绪论课的教学中,从正面引导学生学习机械制图课的重要性,了解图样的性质与作用,学习内容与方法,树立学好机械制图的自信心。制图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学生不仅要学习抽象的理论知识,还要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读图和画图之中。中职学校的学习目标虽然是以读图为主,但是读图源于画图,两者是互逆关系。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精讲多练,实现读画结合,以画促读,通过画图训练促进读图能力的提高。
2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飞机的起落离不开导航员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教学更离不开课程标准的指导。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为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都会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掌握知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在讲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时,延庆的陈老师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能说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差别;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辨认各种地形;能根据图辨别海拔和相对高度;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辨认某种地区地势起伏、坡度陡缓;能够临摹或模仿绘制等高线地形图;通过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体验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学习过程方法,养成认真仔细的态度;提高运用地形图分析解决实际问题。”[1]
在课程标准中有以下两条标准中关于等高线的要求是:
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2]
在制定教学标准中,延庆的陈老师所制定的标准相对较高,该位教师所教的学生来自农村,学生的基础比较差。目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对于该地的学生而言很难完成,另外这位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缺乏对学生的分析,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够临摹或模仿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这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存在很大难度,而且在绘制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等高线的绘制过程不像美术课中的临摹,如果只是简单的临摹,会让学生对等高线以及等高线地形图产生错误的认识和理解。本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在一节课中很难一一落实。
等高线地形图的学习,是学生刚刚接触到的由直观地理事物反映到平面图上的学习。学生对于它还很陌生,如果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该知识,我认为就要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内容介入,让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渐进入理性认识。对于目标的制定,我认为要让他人能够知道你是运用什么方式、方法完成教学目标的,只有这样他人才能够在听课时对你所选择的方式方法进行评价,也便于自己查找不足,及时改进教学。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都会认真的研读课程标准,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要求制定相应可行的教学目标。例如我在讲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时,设定如下目标:
1.运用地图,尝试估算某一地点的海拔和相对高度。
2.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模型,认识和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找出山顶、山脊、山谷等各部位地形特点以及等高线特点。
3.通过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学习,感知各地理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分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延庆的陈老师把等高线地形图的表现形态和判读作为重点和难点。他通过课件的演示,目的将内容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认真分析学生和课程标准后,我确定了本节课教学重点:等高线地形图各部位的特点以及对应的景观图。为了突出重点,在本节课中我制作了地形模型以及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把景观图和等高线地形图都分成四部分,每组有一部分的地形模型和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在讲解过程中便于理解和掌握。
等高线地形图的学习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而言,还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抽象思维能力还较为薄弱,因此我把等高线地形图转为景观图,自然景观图转为等高线地形图作为本节课的难点。为了让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过度,我通过让学生观看景观图和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找出等高线地形图对应景观图的部位让学生很直观的发现等高线地形图各部位的特点,这样把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简易化。
我校也是一所农村学校,在我校周围也能够找到这些地形类型,他们很多都见到过这些地形部位,只不过不知道叫什么而已。为了让学生都能对地形部位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我利用课余时间到外面去把典型的地形部位拍摄下来,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更为直观的认识地形部位。通过学习,学生感受到身边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只要你善于观察,你就会越发的认识到地理知识的学习是对生活有用的,对终生发展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教学中,该教师通过播放一组地形景观图片直接引入等高线地形图后提问:我们都知道地图是平面的,地表的高低起伏在地图上应如何表示呢?”[1]进而学习海拔和相对高度。教师通过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比较高度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相对高度和海拔的概念,这样比较也是不妥的。
而在处理相对高度和海拔这一知识点中,我是这样处理的:运用我们本地区拥有的教学资源引入(自己拍摄的景观图片),在出示图片后我问到:在这些图片中,我们能够看到有高的地方,也有低的地方,你如何确定它们的高度呢?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了解学生在学习等高线知识前对高度的认识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我再出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让学生找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我出示一个确定高度的课件,让学生确定对于甲点而言,你能确定出多少个海拔和多少个相对高度?从而得出:海拔是相对高度的一个特殊的高度。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学生的看、思、答、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纠正错误认识,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此我花费时间较多是为了学习等高线地形图奠定基础。为了使学生对海拔高度和等高线地形图能够进行知识的整合,我做了以下设计:通过提问:我们要得到一个能够反映地表形态的平面图,是选择海拔还是相对高度呢?从而明确:海拔能够真实反映地表高低起伏的状况。使学生认识到,在今后的学习中,地图上所反映出的高度,如果没有特殊说明,那它所指的是海拔。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部位,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是地形图判读的基础。这位教师通过让学生绘制石头山模型的等高线,引导学生观察玻璃模型的摆放,等高线分布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等高线的意义。通过岩石等高线的形成,认识等高线坡度陡缓的关系。通过学生讨论得出山体的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我认为教师在等高线的绘制这一内容花费时间较多,而且在绘制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问题,如:是否告诉学生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如何确定适宜的等高距……,另外,等高线的绘制也不是本节课的重点,过多的讲解反而会让学生更糊涂。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学生的归纳能力还不是很强,如果只是泛泛而谈,学生更难把握,更不知从何下手。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此知识,我课前准备了自制的等高线地形模型和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把一个等高线地形图分成四部分,以小组的形式分组观察并结合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课件,让学生领会等高线是如何绘制的以及等高线的变化和对应景观图的特点,这样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等高线变化的特点和对应景观图的特点。教师给出等高线特点,让具有该特点等高线地形图和模型的小组确定出对应景观图的部位并向各小组展示。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找出规律,加深了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该教师做了相关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我在课后巩固练习中,为了营造学生拥有一个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我通过学生堆沙盘,辨地形各部位,找对应等高线地形部位巩固本节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关键词:高等远程教育;市场营销专业;在线学习;需求;建议
一、高等远程教育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线学习需求状况
本文通过网上问卷调查和线下访谈两种方式,围绕在线学习课程内容需求、在线学习资源类型需求、在线学习平台功能需求等,分析学生在线学习需求状况。
(一)在线学习课程内容需求
课程内容设计主要由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评价等要素构成。因此,本文根据在线课程内容构成要素对高等远程教育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线学习课程内容需求进行分析,从而全面把握学生课程内容需求情况。教学目标要素,学生希望在线学习课程能够有助于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目标体系,使在线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有力支持;学习者特征要素,学生都表示在线学习课程内容能够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内容设计要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与学生所在的市场营销专业岗位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教学策略要素,学生普遍希望在线学习在策略选择方面,尽量少一些空洞的理论说教,能够选择受学生欢迎的教学策略,例如趣味化教学策略,案例教学策略,项目教学策略等,教学策略要体现出趣味性、生动性和鲜活性等特点;其他要素方面,学生普遍希望运用多种媒体技术实施教学,并且能够营造生动的教学环境,从而使在线学习更加有趣;另外,教学评价要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实施差异化评价。
(二)在线学习资源类型需求
从整体上分析,高等远程教育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普遍认为在线学习资源的类型可供选择性较少,建议进一步丰富在线学习资源类型;从微观层面,我们对当前几种在线学习资源类型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目前的资源类型主要包括多媒体课件,文本、表格的网页形式,微课、慕课等视频课程。在上述在线学习资源中,微课、慕课、多媒体课件等资源类型最受学生欢迎,其他形式排在其次。此外,我们对视频的时长情况进行分析,学生普遍对长时间的视频资源不感兴趣。可见,学生更喜欢碎片化的、灵活的、生动的在线学习资源,这类资源更加有助于学生移动学习。
(三)在线学习平台功能需求
目前,在线学习平台种类较为繁杂,主要包括院校自主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远程学院的远程学习平台、互联网公司开发的在线教育平台、慕课平台等。在对高等远程教育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普遍希望在线学习平台能够支持移动端,能够提供学习进度提醒、学习导航、在线交流、资源推送等服务。此外,学生还对平台的其他方面提出需求,首先,希望平台资源的输出能够更加流畅,从而体现在线学习的高效性;其次,平台还应该便于学习,体现出易用性特点;最后,学生们还对平台的稳定性提出要求。可见,学生对在线学习平台的需求更加注重学习体验,希望平台不仅设计合理,而且性能优异,带给学生更加丰富、更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二、基于高等远程教育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线学习需求的建议
高等远程教育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线学习需求越来越表现出个性化和多样性的特点,鉴于学生在线学习需求状况,以及提高在线学习有效性,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在线学习:
(一)提高在线学习资源适切性
在线学习资源要激发学生兴趣,需要进一步提高在线学习资源的适切性。高等远程教育实施者要基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自身在线学习资源开发能力,能够切合学生学习实际和办学特色,开发出富有校际特色的在线学习资源,必要时可以引入第三方参与在线学习资源的开发,例如引入多媒体技术企业参与,发挥校企合作在在线学习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二)提高教师和学生信息化素养
在线学习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素养,能够利用在线学习平台,与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互动,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具备在线学习资源开发能力,从而提高在线学习的有效性。学生也要基于在线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信息化素养,尤其是网络道德素养和利用在线学习平台进行学习的能力等。
自从我校配置了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以来,全体老师在认真学习与摸索使用的过程中一致认为,应用电子白板教学,使数学课堂更加灵动。
一、师生互动妙趣横生
数学课堂应该是互动的课堂,探究的课堂。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手写、注释、视音频播放、拉幕、探照灯、拍照、擦除等功能,与其它的信息技术相比,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在课堂上提供给师生更多的交流机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参与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白板上进行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师生间可以相互讨论交流,轻松实现师生互动。
例如:刘老师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时,她先利用白板的绘画功能,画出一个点,从这个点出发画出一条水平线,学生看后马上就悟出了“射线”是怎样形成的。接下来画线段和射线,刘老师让学生亲自在大屏幕上实际操作,只见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先画一个点,然后向两端分别画一条水平线,一条直线就形成了。画线段时,学生在白板上画出两个点,再由一条水平线把这两个点连接起来,就画成了线段。所有学生在惊喜中直观见证了线段和直线的形成过程。画完后,又让大家观察线段、射线和直线分别有什么特征,它们之间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学生通过观察,很快总结出了直线的“无限延长、不可度量、没有端点”等特征;射线“不可度量、有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长”、线段“有两个端点、有长度、可度量”等特征。整个过程巧妙地运用了白板的绘画、拖动和书写功能,做、思、说三者相结合,学生对此知识点有了深刻的印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动态演绎形象生动
小学数学中往往有许多动态教学,比如平移、旋转等,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和枯燥。由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概念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他们往往不容易掌握知识,而且对于一些容易错的概念更难辨析清楚。而这些是以往的媒体很难实现的,如果根据教材内容,将动与静结合起来,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就能有效地掌握知识,而白板就会轻而易举的做到。例如:王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向学生展示探索面积公式的全过程:在白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接着再复制一个三角形,然后让学生通过对其中一个三角形的旋转和平移,把这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在操作和观察的过程中体会到这个大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原来三角形面积的2倍,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利用电子白板的回放页面的功能还可反复演示几遍这个探索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探索过程的理解以及对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和巩固。学生通过电子白板的形象演绎,动静结合,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用手操作,动口参与讨论,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不仅弄清了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理解了几何图形的概念,同时也掌握了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重点难点轻松驾驭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有时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交互式电子白板互动技术的恰当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角的度量》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如何测量出偏离的角度,要测量角度,涉及到量角器的摆放、看刻度等问题,但学生不知该如何去摆放量角器,虽然我们有口诀:点对点,线对边,再看外圈和内圈,但老师讲解多次,效果依然不理想。怎样突破这一重难点呢?课堂上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我们可以直接调出工具“量角器”,让学生在大屏幕上去和老师一起找角,再尝试用量角器里的角去度量我们需要的角。这一系列的操作过程,学生不仅感受到电子白板中量角器的神奇,更因被它深深的吸引而对量角的过程观察细致、明确方法。有了白板的有效辅助,学生轻松突破重点、难点,顺利、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四、把握时机精彩生成
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更多的是演示功能,教师完全围绕着课件讲课,学生大部分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很难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缺少了课堂教学中最为精彩的“即兴发挥”。然而课堂教学是灵活机动的,我们谁也无法预设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当出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教师预设的课件内容不同时,因无法及时修改,学生的问题只能被忽略。而电子白板却能有效地解决课堂的生成性资源。运用电子白板改变了备课和上课程式化的尴尬局面,课堂上老师随时调用教学资源,教学进程随师生活动推进,有利于把预设性课堂转变成生成性课堂。
如我在教学《四边形》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成问题作为教学资源,适时适度地调整课堂教学。课堂上,我先出示不同的图形,让学生使用涂色功能将其中的四边形涂上不同的颜色,学生涂色后,我就将学生的选择结果进行分析,从而认识四边形的特征。然后依次对以上几个图形提出质疑,学生认为哪个图形不是四边形,我顺势删除哪一个。边删除边归纳出四边形的本质特征,这一分析归纳的过程完全是学生对四边形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最后剩下的全都是四边形时,凸现出四边形的特征,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时,我又一次巧妙地以学生的生成作为下一步教学的资源。让学生将四边形进行分类,自然地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五、多种感官理解运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互动技术的恰当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对一些直观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图、文、声并茂,动感逼真,形象直观地展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接受信息。
关键词:禅绕画;中学美术教学;应用
1前言
禅绕画是在欧美国家较为流行的一种绘画形式。它是抽象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禅绕画通常是由一些缺乏特殊意义的图案组合而成的,作品也通常会创作在长宽均为8.9厘米的正方形纸砖之上。创作过程的随意性和对艺术创作过程的享受,是禅绕画艺术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由于禅绕画是利用点线面来构建艺术图案的,因而这一绘画形式也可以让学生的美术基本功有所强化。线条这一要素在中国绘画作品中往往具有着特殊的作用和艺术魅力。曲线、折线、直线等线条表现形式在绘画作品艺术美感的展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禅绕画的应用,也可以让学生在禅绕画的创作过程中,对线条的审美特征进行深入了解。
2禅绕画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2.1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目标
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与传递——接受”教学理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1]。从中学美术教学现状来看,这一教学模式会表现出缺乏创作性的特点。对固定的教学观念突破,是对传统美术教学方式进行创新的一种有效措施。设计思路的创新,是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更新的表现。美术教学通过临摹、写生与创作融为一体的方式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培养。
2.2调节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率
禅绕画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对课堂学习气氛进行充分调动。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可以为和谐化的师生关系构建提供帮助。学生在禅绕画创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创作上的不足,对此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鼓励,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应用,也可以让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3禅绕画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3.1在禅绕画教学中对慢画游笔的方式进行运用
禅绕画的创作过程是绘画者对自我心情进行展示的过程。学生在边长8.9厘米的白纸上进行绘画创作的过程,也是对自身的绘画欲望进行发挥的过程。在这一阶段,教师在向学生讲解线”在中国传统美术中所发挥出来的作用以后,可以对禅绕画在艺术领域的特点进行讲解。并让学生从自己的内心感受入手进行绘画创作。这一教学方式的运用,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压力得到有效的释放。线条的描绘是学生较为熟悉的绘画方式。在学生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中,看似缺乏规律、较为凌乱的线条往往是学生自身的心情和个性的展现。对线条作用的注重,是禅绕画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点,这一特点与我国国画的创作特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因而禅绕画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也成为了对美术教学形式的升华。它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入手,通过不同姿态对线”在美术作品中的魅力进行认知[2]。
3.2在禅绕画教学中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充分发挥
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是缠绕画作品艺术特征的表现。将缠绕化创作引入中学美术教学以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充分的发挥。在利用线的创作帮助学生理解线的语言”以后,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利用点”来对画面进行丰富。学生对平时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绘画技巧进行应用以后,学生绘画作品的抽象性特征会有所强化。这就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3利用几何图形指导学生进行图案设计
图案设计是中学美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单独纹样设计、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等图案设计形式对艺术形式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感觉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较为枯燥[3]。在禅绕画教学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慢画游笔”的方式对绘画图案进行设计,这就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信心得到强化。例如在对单独纹样”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在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利用圆形和三角形图像来完成这幅禅绕画的绘制,为了对学生的创作热情进行充分发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围绕看到图形以后,你们想到了什么”和你们觉得怎样绘制才能让画面更美”等问题进行思考。从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作品内容来看,一些学生借助点、线和面的应用展示出了饱满圆满的特点。一些学生通过对折线进行应用的方式,让画面表现出了棱角分明的特点。学生对生活中的物象的应用,也是他们对绘画创作热情进行充分发挥的表现。因而这一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自我创作能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4结论
禅绕画是对美术的自身功能进行拓展的产物。禅绕画教学与中学美术教学之间的融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进行充分激发的方式,对传统的美术教学观念进行创新,也可以让学生的绘画技巧得到一定的提高。在学生的学习面得到拓展以后,美术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维娜.中学美术教学中线”的魅力——探析线条的审美特征及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3,(18):122.
[2]刘雅丹.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机械制图;点、线、面投影;空间想象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各个领域的工程大多是通过图样进行制造和施工的。图样作为一种交流传递技术信息的媒介和工具,是工程界通用的语言。因此,作为生产第一线的现代新型技能型人才,中职学生必须具备识图、绘图的基本能力。机械制图作为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双重特性。中职生知识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较弱,空间想象能力缺乏,机械制图或多或少成了他们的软肋。在制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简单方法入手,使学生逐步建立起空间立体想象思维,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模式,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将技能和创新精神培养贯穿在小组学习中。根据课程的安排,学生在接触点线面投影之前,通过对三视图的理论学习,已经有了初步的空间概念,对于三个投影面的形成、位置的转换、尺寸的表达和方位的表达也应该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更深一步地学习三投影体系中物体的表达内容。
一、点的投影(用兵乓球做教具)
任何平面立体的表面都包含点、线和平面等曝外几何元素。一点是点,两点成线,三点成面,因此,点的投影是线、面投影的基础。点,没有形状,没有尺寸,只需要分析它的空间位置即可。但这种简单的物体,对学生又会有些抽象,因此,需要用实物来举例讲解,使抽象的物体具体化,便于学生直观观察,进而进行分析。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将所看到的教具模型(乒乓球)看作一个点。让学生观察总结出点的一面投影并不能表达出这个空间点的具置,只能采用多面投影,建立三面投影体系。这个问题的解决也巩固和加深了学生之前所学的三面投影存在的必然性。接下来的过程需要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用纸或者纸壳制作三投影面。结合三面投影的形成,把空间点的投影先在立体模型中投影到三个投影面上,得到空间点的三个影子,再将三投影面展开。展开之后三个影子就放到同一个平面上了,这样就可以用三投影来表达一个空间点的具置了。继续探索三个投影点的规律。通过教师的引导,将点在三投影体系中的投影规律逐一展不出来:点的V投影和H投影的连线垂直于OX轴;点的V投影和W投影的连线垂直于OZ轴;点的H投影至OX的距离等于其W投影至OZ轴的距离。一个点的空间位置明了之后,要继续研究两个点的问题:一是两个点的相对位置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可以先回归空间立体图。先让学生掌握好空间两点的位置描述,然后再转换成投影点的位置判断。二是两点投影可见性的判断。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找好参照物,以观察者为参照物,沿着投影方向,靠近观察者的点的投影是可见的,远离观察者的投影是不可见的。或者采用换角度观察的方法,即主视图的投影点可见性判断俯视图或者左视图两投影点的位置,前可见;同理可以推断出俯视图中投影点可见性的判断看主视图或者左视图,上可见;左视图中投影点的可见性看主视图或俯视图投影点的位置,左可见,简言之,就是远离投影轴的点可见。
二、线的投影(用一根棍子做教具)
中职阶段对线的投影研究,实际上是针对直线段的研究。因此,我们只需要将线的投影转换成直线段两端的点的投影求出,再将两端的点的投影相连即可得出。在三投影体系中,直线按照其与投影面的相对位置,可分为三种:投影面平行线(正平线、侧平线、水平线)、投影面垂直线(正垂线、铅垂线、侧垂线)和一般位置线。这三种投影线的投影特征有真实性、积聚J吐、类似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单纯对课本定义进行讲解,学生很难想象出各种位置线的区别,容易被平面思维困住,教师可以利用一根细直的棍子作为直线段的模型,先在空间位置上向学生展不出三种位置线的定义,将课本中文字性的描述转换成具体的事物,让学生充分直观地感受空间直线的含义。解决了对直线段的判别,再进一步研究直线段的投影规律。教师可以先对投影面平行线和投影面垂直线中的一种类型进行讲解,其余两个由学生结合课本分组讨论得出。为了便于学生判别和记忆,将直线的投影特性,还以口诀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投影面平行线的投影特性:一斜两直线,斜在哪面平那面。投影面垂直线的投影特性:一点两直线,点在哪面垂那面。说明:1斜指投影线与轴线倾斜,两直线指投影线与轴线平行。2一斜所在的投影面即是该空间直线所平行的投影面。如斜线在V面,则该线是正平线。3一点两直线,是指该空间直线在三个投影面上投影有两个投影平行于轴线,另外一个投影是垂点。4一点所在的投影面即是该空间直线所垂直的投影面。如投影点在V面上,则该线是正垂线。投影面平行线和投影面垂直线为特殊位置线,那特殊位置线以外的就属于一般位置直线。一般位置直线是与三个投影面都处于倾斜位置的直线,其投影特性为三斜三短。
三、面的投影(用一张纸做教具)
通常,我们用几何元素法来表不平面。通过对几何元素的分析,可以看出面的投影是点的投影和直线的投影的一个扩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张纸或者一本书来进行展不。这一部分的教学方法与直线的投影讲解类似。根据平面与投影面的相对位置,可以分为三种:投影面垂直面(正垂面、铅垂面、侧垂面)、投影面平行面(正平面、水平面、侧平面)、一般位置平面。投影面平行面:两直一平面,面在哪面平那面。投影面垂直面:两面一斜线,斜在哪面平那面。说明:1两直指投影是两条与轴线平行的直线,两直反映积聚J吐,一面具有真实性。2一斜线所在该垂面;两面反映收缩性,一斜线具有积聚性。3三面就是一般面,三面投影均收缩。
四、结语
关键词:高中地理等值线教学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102
等值线指的是将地理上数值相等的点连接形成的线,高中地理等值线包括:等高线、等压线、等pH值线、等温线(水温和气温)、等盐度线、太阳辐射等值线、等降水量线、人口等密度线等。
1等值线个性化教学的意义
等值线个性化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个性化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个性化教学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个性化教学是教学方法创新的具体体现。等值线学习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内容,以学生个体差异为基础,实施个性化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水平。
2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
2.1等值线个性化教学的作用
当前素质教育不断深入,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理知识,并能灵活进行综合运用,包括对数据分析、计算和处理能力,以及阅读、绘制、分析地图或图表的能力。地理等值线图是高中地理课文中重要的示意图,是对一定区域内的地理要素进行反应,其表现的地理要素分布规律和发展趋势具有全面性、直观性、准确性等特征,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地理高考的重要考点。因此研究高中等值线个性化教学,提高学生运用等值线分析地理要素,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高中地理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个性化实验研究方法
对同年级两个班级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组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法教学,两组学生在实验前,人员配比,性别组成,平时成绩等无明显差异,在条件均等的情况下进行不同方法教学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等值线测试,检查学生对等值线的掌握程度,取两组平均分值、及格率进行比较,对比分析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差。
2.3等高线和等温线个性化教学实例分析
等高线和等温线是高中地理中最常见的等值线,现将两种等值线教学实例过程进行分析。
2.3.1等高线个性化教学过程分析
进行个性化教学等高线知识,应该强调四个方面的内容。
2.3.1.1等高线基本特征
同线等高,形成闭合曲线,无相交线,全图等高距一致;等高线疏密反映地形坡度陡缓;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特别注意几条特殊的等高线,主要包括海平面线(0m线)、平原(200m以下)、低山丘陵或高原(500m、1000m);中山或高原(2000m、3000m);青藏高原或高山(4000m)。
2.3.1.2识别及表示基本地貌类型
基本地貌的识别和表示方法是个性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包括识别判读地貌的特征和类型、地形表现特征、几类典型示意图、基本表示方法等。例如:山地、山峰的地形特征是四周低,中部高,是由一系列闭合曲线组成的登高图,其示坡线在等高线的外侧,坡度向外侧降。
2.3.1.3等高线地形图相关计算
等高线地形图相关计算包括两地高度差、两地气温差、陡崖相对高度差等计算内容,其中两地高度差是等高线图上两条线之间的比较,通常可以用公式H相=HA-HB进行计算;气温差通常可以用公式:T差=0.006H相(H相单位:m)进行计算,通常高度差大的两地,气温差也比较大;陡崖相对高度是指崖底到崖顶的垂直高度,通常估算公式为:(n―1)d≤H
2.3.1.4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判读
在高中地理等高线判读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地形特征、气候特征、等高线分布特征进行判读,比如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图形,海拔高的山峰气温较低,等高线越稀坡度越缓等。
在培养学生做题能力中,应当充分利用等高线知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教学答题技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例题:如图2,在等高线图中,判断图中A、B的海拔范围各是多少?
图2
图中所示,图中有2条未封闭等高线,分别为100m和50m等高线(小于200m),说明为平原地貌,根据公式H相=HA-HB计算出H相为50m,图中A、B分别在100m和50m等高线内,要求学生分组讨论A、B海拔范围会是多少,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的提示点拨,经过老师适当的指导和点拨,引发学生寻求答案的兴致,不断推导出150m>HA>100m和50m>HB>0m的答案,这时教师应当进一步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高等线分布的规律、基本地貌、特征,采用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对等高线相关内容进行回顾,形成等高线规律性的构图,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2.3.2等温线个性化教学综合判读
等温线个性化教学内容包括:第一,利用等温线数值变化判断南、北半球位置,比如向南等温线数值降低为南半球,反之为北半球。第二,利用同纬度海陆间等温线凸向规律来判断季节或海陆分布,比如北半球冬季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凸出,海洋上则向北凸;夏季则相反。第三,利用等温线判断洋流的性质及流向,比如洋流从高温向低温处流,为暖流,反之为寒流。第四,利用等温线判断地形类别,比如数值由里外降低为盆地;由外向里降低为山地。
3实验研究结果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6)
23―0125―01
教学目标: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点,会正确区分;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组成,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通过“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归纳提炼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线段、直线、射线的特点,理解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分三种线段。
教材分析:“直线、射线和角”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这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和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几何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几何图形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今后进一步认识三角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和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
设计理念:小学数学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中,笔者努力做到: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
学情分析:学生之前已经初步感知线段,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学习比较积极但还不够稳定,知识和思维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本节课紧抓“数学要进行自主的思维活动”这条主线,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画一画等活动加强对线段、直线以及射线特征的感知。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地图,并告诉学生这是学校到老师家的公交路线,这条线表示的是老师家到学校的实际距离。之后询问学生这是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大家了解关于线段的哪些知识,之后再引出课题:直线、射线和角。
二、探究新知
(一)依靠想象,建立表象
1.播放《孙悟空龙宫取宝》的片段,并提问:动画片里的金箍棒哪里神奇?如果继续延长下去,还能不能再长了?如果把这根金箍棒看成一条线的话,你认为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
2.教师借助加湿器、激光笔进行演示,并提问:这条线是从哪里射出来的?然后鼓励学生想象:如果这条线能穿过墙壁,它会有多长?再让他们想想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之后利用课件演示手电筒、太阳、射灯、车灯,并让学生思考:这些光线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最后教师定义:这些线都是从一个端点引出的一条直直的线,而且这条线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射线。
3.课件演示:金箍棒的两边慢慢延伸至屏幕边沿,教师小结: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这样的线就是一条直线。
(二)动手创作,提高认知
1.小组合作,进行知识再创造。教师让学生尝试画出线段、射线、直线,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可以用什么工具画,怎样画才能更好地表现出三种线的特点。小组尝试完之后,推举代表全班展示,最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直尺?你是怎样表现这三种线的特点的?说说你的画图步骤。
2.思考:这三种线有什么异同?
3.基本练习:“做一做”,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三)实践运用,自学角的认识
1.小实践:先确定一个点,在10秒钟内,看看从这一点你能引出多少条射线?最多能画多少条?学生尝试完后,教师小结: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之后鼓励学生观察:在这个图中,你还认识什么图形?之后让学生自学课本,说说自己了解的关于角的知识。
2.请学生试着画一个角,全班展示,说说画法。学生画完后,教师示范画法:先画一个点,然后从这个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就是一个角。
三、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1.你能将这条直线变成射线、线段或者是角吗?在题卡上试一试。
2.今天我们学习的图形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感知、合作交流、反复对比、总结提炼,让他们经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并在三种图形的学习中让学生感受了类比的数学思想。现对本节课进行以下反思:
1.从学生感兴趣的金箍棒引入新课,并贯穿三种线段的学习,过渡自然,让学生对三种线的特征建立初步的形象感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现行的小学数学人教版实验教材中,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属于传统保留的教学内容,是我国教材在世界上最具有民族特色之所在,这既是我们教学中驾熟就轻的传统教学内容,也易成为数学学科教学的瓶颈问题。由于计算教学本身比较单纯、重复,所以除了要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进行总体设计外,还要在细节处多下功夫,让学生不觉得计算很枯燥。采用游戏、竞赛、辩论、积分换星等富有对抗性、挑战性的总体设计是有效的形式,本人觉得还要在活动的形式上,课堂语言的组织上,肢体语言的应用上多锤炼,让传统的计算教学带给孩子不一样的感受,让学生爱上计算,爱上数学。
二、锤炼经典细节,使教学形神兼备
在小学数学人教版实验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图形的认识及周长面积体积等的教学属于经典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对丰富孩子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建立最基本的空间观念至关重要。它也是很多教师上公开观摩课喜欢选择的内容,是孩子比较兴趣的内容。所以锤炼这些经典的细节,让课堂焕发别样的精彩,让教学形神兼备,是吸引学生爱上数学,感受数学魅力的绝好材料。图形教学由于具有形象的视觉冲击力,同时有较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符合孩子好动爱玩的天性,学生大多比较喜欢上图形认识课,但空间与图形教学也因其需要形象思维与空间想象能力的支持而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那么如何突破这种教学瓶颈问题,让学生不但爱学还能学好呢?本人认为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准备形象直观的教学具,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关注在运用教学资源时,教师的组织教学的细节处理,让学生的思维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建构起丰富的知识的表象。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通过探究新知环节对三类三角形的分组,以及对语言表述的进一步讨论,学生基本建立起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概念。这时学生对分类的本质区别还比较模糊,为什么有的三角形只要看一个角就能断定它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有的却要三个角才能断定它是锐角三角形呢?在巩固练习环节,大多老师都会设计猜一猜我是什么三角形的活动,即把多个不同的三角形装在一个不透明的信封中,然后让学生通过露出的角来猜是什么三角形。在组织这个活动时,教师的动作与语言的细节就至关重要。
三、锤炼新锐细节,让教学绽放异彩
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加大了统计份量,同时新增了概率的内容,首次把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作为一个和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同等重要的领域。这个领域的学习对于孩子形成收集处理信息意识与能力,更好适应未来生活至关重要。在教学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时,我对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认识是这样处理的:先利用课件把一幅条形统计图变成折线统计图,然后让学生比较两幅图的异同点,得出折线统计图也能看出数量的多少。接着我特别选取了一幅病人体温变化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细节:我让孩子们伸出左手,我和孩子同方向用手沿着折线的变化,边用手势表示上升与下降,边说上升、下降、上升、下降……在这个活动后学生轻易就总结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但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能体现数量的增减变化。更主要的是这个增减变化是孩子用自己的手势切实感受到的,所以在后面的反馈中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就掌握得比较好。连学困生都饶有兴趣,轻松掌握。在后面的教学中,我提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时,学生不由自主地伸出手,做上升下降状,并能轻易说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四、锤炼衔接细节,让教学谱写和谐
在欣赏名师的课堂时,除了佩服名师的总体构架的精妙外,我特别为他们的衔接细节所倾倒。细节的衔接犹如一条红线串起一盘的大珠小珠,让它们各得其所,成为一串精美的珍珠。有幸听过年福州市青名师游利瑛老师的《长方体的认识》,他在教学长方体的特点时,风趣的语言,潇洒的动作,苍劲有力的板书,让学生学得兴致勃勃。一个细节让我们啧啧称叹:在学习完长方体的特点后,他将课题、板书内容用尺子画成一个长方体的三维透视图,将板书内容与简洁的长方体图相结合,无语间学生已在脑中印下长方体的图像,长方体的特点也悄然摄入眼帘,记到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