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湘西州的自然特征。湘西州位于云贵高原东侧,湖南省西北部,属于我国由西向东遂降的第二阶梯,处于湘、鄂、渝、黔四省市交汇地带。境内群山起伏,岩溶地貌发育强烈,是一个以中低山、中山为主,丘、岗、平交错分布的山地山原地貌,因受亚热带季风影响和山地控制,全州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400mm,年均径流深892mm,径流模数0.283m3/s.km2,光热条件优越,垂直差异明显,平均日气温16℃,日照时数1300小时,无霜期270天以上;全州辖8个县、市,耕地总面积201.0千hm2,其中旱土83.2千hm2,山旱田28.7hm2,约80的耕地依赖降雨灌溉。20__年底,全州农作物播种面积320余千hm2(含复种),农业总产值21.66亿元,其中旱作农业面积250余千hm2,主要有柑桔、玉米、红薯、油菜、茶叶、猕猴桃、百合、蔬菜等,旱作农业总产值15.16亿元,约占70,是农村经济支柱,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由于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交通信息、文化科技素质等原因,我州旱作农业存在的问题,除了生产方式陈旧、品种老化、结构单一外,最主要是季节性干旱缺水严重,尤其是我州岩溶山区面积大,约占全州面积的50,地形崎岖,溶洞、阴河密布,山高坡陡水源底,地表水容易渗流,加上地质复杂,水利建设难以进行,同时,因山区地广人稀,田土分散,远距离引水投资大、不合算,致使我州旱作农业是典型的雨养农业。
二、湘西旱情及其对旱作农业的制约。湘西山区不利的气候因素有干旱、暴雨和寒潮,尤以干旱最突出,现已呈现出“远少近多、南早北迟、夏秋多旱、周期缩短,旱洪交替”的显著特征。据史料记载,18世纪全州出现旱灾12年次,19世纪26年次,20世纪上半叶的50年中出现18年次,其中全州性旱灾6年次,局部季节性干旱12年次,1950—1999年的50年中,州内出现旱灾36年次。如1987年,全州受灾面积54.8千hm2,成灾面积46.7千hm2,失收面积11.06千hm2,减产粮食3406万kg。一般季节性干旱几乎年年发生,有时一年之中出现几次。如20__年的早春旱和春夏连旱,造成全州近33.3千hm2农作物得不到及时播种,或播种后缺水造成出苗不齐、长势不好;今年7—8月,我州8个县市206个乡镇不同程度受旱,农作物受旱面积111.55千hm2。每年早春是梨田整地和农作物播种季节,7—8月正值水稻抽穗、灌浆期,玉米、花生、大豆子粒形成发育期和红薯块茎膨大期,9月油菜开始播种育苗,柑桔增肉长果,这一时期是大多数农作物需水高峰期或关键期。尽管我州雨量充沛,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一年之内降雨集中于4—6月(俗称雨季),降水量600mm以上,占全年总雨量的41—47,经常暴雨成灾。7—9月降水量350mm以下,不到全年雨量的25,此时期光热强度大,水分蒸发量占全年的45,耕地水分入不敷出,水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加之,山区旱土蓄、保水能力差,土壤有效水容量小,一些丘岗坡地雨水流失,缺乏储备,作物容易缺水受旱。
三、技术模式要点
1、技术思路与核心技术:根据岩溶山区的地形地貌实际和雨水资源丰富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且容易流失的特点,我州旱作农业采取了集雨蓄水—抑蒸保水—节水补灌的技术思路。其节水机理,主要是通过建立拦、截、引、蓄系统,将地表径流强行集留于蓄水窖中,待作物需水时进行节水补灌,从而实现节水目标;既在旱作农业地域通过修建集雨蓄水窖,把雨季产生的地表径流蓄积起来,发生季节性干旱时用于补灌农作物。其核心技术是集雨蓄水窖的建设。一是集雨蓄水窖的规划与选址:集雨蓄水窖选择在有雨水汇流或地表径流,土层深厚,无岩石层地方,且地势相对较缓、上部有一定的集雨面积。据《湘西州水利水电志》,我州因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模数为0.283m3/s.km2,按此测算,若产生地表径流的持续时间平均为2小时,每蓄1m3水不到500m2。实践中,集雨面积掌握在0.67hm2以上。二是集雨蓄水窖规格及设计:以补灌面积和作物需水量为依据,经过多种形式比较试验,我州山区以直径、深度分别Φ3×Η4m,Φ6×Η2.5m的圆柱形集雨蓄水窖设计于地表以下,效果较好,单个集雨水窖蓄水25—66m3,分别确保1333m2—3335m2旱作农业能有效防30天左右的季节性干旱。三是施工:按照设计规格高标准垂直开挖并完成集雨蓄水窖的土石方工程;窖壁,用150#以上混凝土浇筑,壁厚平均10cm,最低6cm,水泥抹面2次;窖顶,对于Φ3×Η4m水窖,用钢筋混凝土浇盖,中间或边缘留一个60cm直径的圆形取水孔,对于Φ6×Η2.5m水窖,不在设计窖顶,水窖周围用空心水泥砖设立防护栏,高80cm左右;窖底平均厚8cm,水泥抹面,建成锅形,便于清淤。四是附属及配套设施:集雨区域若无雨水汇流或径流沟壑,应人工理好水路,确保有水流进水窖,距水窖3m左右,修建沉砂池,规格长宽深为2×1×1m,沉砂池及其通向水窖的引水沟用水泥沙浆硬化处理。
2、配套技术:主要有抑蒸保水、节水补灌技术和作物避旱技术。一是抑蒸保水技术:集雨水窖水面放养细绿萍、水葫芦(莲),能有效减少水面蒸发,保存水量;耕地采用地膜、稻草、作物桔杆及山青覆盖,减轻土壤水分蒸发。据田间试验,玉米全生育期稻草覆盖水分含量平均为21.18,比对照17.99,增加3.19个百分点;辣椒增加3.23个百分点。同时,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山区习惯顺坡种植为横坡种植,提高耕地截流雨水能力,增加土壤自身水容量,据测定,辣椒增施有机肥1500kg,土壤含水量增加3.35,延长作物抗旱5—7天。二是节水补灌技术:干旱发生后,利用相应滴喷灌设施,水窖与补灌作物高度相差4m以上,地势有明显高差优势时,采用微重力滴、喷灌;没有相应设施或高差无明显优势时,采用沟浸灌,既干旱时每隔7天左右,利用田间垄沟,将水窖水放到或人工、电力抽到田间垄沟内,灌满垄沟,使垄上土壤充分吸水湿润;没有起垄开沟的缓坡地旱土,则每隔1—2天,对作物根部浇水补灌一次。三是作物避旱技术:按照市场需求,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改革耕作制度、运用良种良法,适时早播或迟播,使旱作农业避开或错过干旱季节。
四、实施效果
1、经济效益:集雨蓄水窖建设成本:Φ3×Η4m1500元、折1m3水60元;Φ6×Η2.5m3000元、折1m3水43元。湘西州自20__年起,配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连续四年实施了集雨蓄水旱作农业,到目前为止,全州8个县市,共计投资700万元,共建集雨水窖6200余个,总容积31万m3,新开引水沟1.9万m,完成土石方33万m3,配套建设沉砂池1.24万m3,基本解决了1550hm2旱作农业对水的需求。根据不同作物节水补灌定额试验和示范,与对照比较平均
每667m2增产效果为:辣椒,750kg;椪柑,600kg;小白菜,125kg;猕猴桃,500kg。四年来,我州集雨蓄水旱作农业项目累计增收1800余万元。典型实例:湘西州永顺县麻岔乡是典型的岩溶干旱区,20__年,该乡实施农业部节水农业项目,当年建设集雨水窖162个,124hm2旱耕地从此水旱无忧。加上20__—20__年试点的一起,全乡共建设集雨水窖350余个,今年辣椒种植面积发展到300hm2,比项目实施前增加290hm2,每667m2生产辣椒2350kg,增产750kg,按市场价格1.2元计算,每667m2增收900元,项目区共计增收405万元,使全乡顺利进行了农业种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增产增收目标。农民严金生建水窖2个,种植辣椒1334m2,辣椒生育期较对照延长28天,采摘辣椒由过去的4次增加到7次,每667m2产鲜椒4125kg,收入4950元,除去成本709.4元,纯收入4240.6元;农民周广文建水窖4个,种植辣椒5469.4m2,产鲜椒2.31万kg,纯收入近2.2万元;农民张卫标建水窖3个,种植辣椒5602.8m2,比项目实施前增加4268.8m2,辣椒生育期延长,采摘由过去3次增加到6次,每667m2产鲜椒2554kg,比项目实施前增产952kg,纯收入2100元,全年种植辣椒纯收入17640元。2、节水效益:近三年来,我们进行了旱作农业集雨蓄水补灌定额试验,初步结果为:水果类作物需补水灌溉43—56m3,平均为47.3m3;蔬菜需补水灌溉18—21m3,平均为19.7m3;旱粮类需补水灌溉13.0m3。Φ3×Η4m集雨蓄水窖:补灌水果类作物340m2,新增经济效益492.49元,1m3水增收19.7元;补灌蔬菜类作物813.74m2,新增经济效益880.44元,1m3水增收32.55元;补灌旱粮作物1234m3,新增经济效益148.0元,1m3水增收5.92元。Φ6×Η2.5m集雨水窖:补灌水果作物893.78m2,新增经济效益1294.0元,1m3水增收18.48元;补灌蔬菜类作物2147.74m2,新增经济效益2323.8元,1m3水增收33.20元;补灌旱粮作物3254.96m2,新增经济效益390.4元,1m3水增收5.58元。可见实施集雨节水旱作农业,1m3水的产出效益为:水果类20元、蔬菜类30元、旱粮5元左右。
3、生态效益:岩溶山区旱作农业通过实施集雨蓄水节灌技术,以建设集雨水窖为核心,配套结合抑蒸保水技术、节水补灌技术等,相应地减少了地表径流量,减轻了项目区及其下游区域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据观测,单个Φ3×Η4m水窖每年可沉砂石淤泥150kg,Φ6×Η2.5m水窖每年沉砂石淤泥320kg。对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适宜地区和范围
岩溶山区集雨蓄水技术模式适用于所有旱土坡地,包括“山旱田”,特别是岩溶山区,建设大型蓄、引、提工程难度大,修建集雨蓄水窖,发展雨养农业,实行节水补灌已成为主要并切实可行的节水形式。湘西州的实践证明:实施集雨节水旱作农业符合山区农村的自然特点,与现行的农村经济体制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它不受地形条件限制,工程量小,适用于各种复杂的地理环境,易于同现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相结合,便于千家万户较好地坚持“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推广起来,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同时,项目投资省、建设周期短、见效快、作用大,对于人畜饮水困难的地方,还可与解决生活用水有机结合起来,既解决人畜饮水又解决旱作农业用水,不仅在干旱缺水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推广价值,而且是山区顺利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持续高效农业的必然选择,对于促进山区旱作农业形成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格局,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不断实践,也应当引起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湘西山区旱作农业集雨蓄水节灌技术研究
一、湘西州的自然特征。湘西州位于云贵高原东侧,湖南省西北部,属于我国由西向东遂降的第二阶梯,处于湘、鄂、渝、黔四省市交汇地带。境内群山起伏,岩溶地貌发育强烈,是一个以中低山、中山为主,丘、岗、平交错分布的山地山原地貌,因受亚热带季风影响和山地控制,全州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400mm,年均径流深892mm,径流模数0.283m3/s.km2,光热条件优越,垂直差异明显,平均日气温16℃,日照时数1300小时,无霜期270天以上;全州辖8个县、市,耕地总面积201.0千hm2,其中旱土83.2千hm2,山旱田28.7hm2,约80的耕地依赖降雨灌溉。20__年底,全州农作物播种面积320余千hm2(含复种),农业总产值21.66亿元,其中旱作农业面积250余千hm2,主要有柑桔、玉米、红薯、油菜、茶叶、猕猴桃、百合、蔬菜等,旱作农业总产值15.16亿元,约占70,是农村经济支柱,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由于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交通信息、文化科技素质等原因,我州旱作农业存在的问题,除了生产方式陈旧、品种老化、结构单一外,最主要是季节性干旱缺水严重,尤其是我州岩溶山区面积大,约占全州面积的50,地形崎岖,溶洞、阴河密布,山高坡陡水源底,地表水容易渗流,加上地质复杂,水利建设难以进行,同时,因山区地广人稀,田土分散,远距离引水投资大、不合算,致使我州旱作农业是典型的雨养农业。
二、湘西旱情及其对旱作农业的制约。湘西山区不利的气候因素有干旱、暴雨和寒潮,尤以干旱最突出,现已呈现出“远少近多、南早北迟、夏秋多旱、周期缩短,旱洪交替”的显著特征。据史料记载,18世纪全州出现旱灾12年次,19世纪26年次,20世纪上半叶的50年中出现18年次,其中全州性旱灾6年次,局部季节性干旱12年次,1950—1999年的50年中,州内出现旱灾36年次。如1987年,全州受灾面积54.8千hm2,成灾面积46.7千hm2,失收面积11.06千hm2,减产粮食3406万kg。一般季节性干旱几乎年年发生,有时一年之中出现几次。如20__年的早春旱和春夏连旱,造成全州近33.3千hm2农作物得不到及时播种,或播种后缺水造成出苗不齐、长势不好;今年7—8月,我州8个县市206个乡镇不同程度受旱,农作物受旱面积111.55千hm2。每年早春是梨田整地和农作物播种季节,7—8月正值水稻抽穗、灌浆期,玉米、花生、大豆子粒形成发育期和红薯块茎膨大期,9月油菜开始播种育苗,柑桔增肉长果,这一时期是大多数农作物需水高峰期或关键期。尽管我州雨量充沛,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一年之内降雨集中于4—6月(俗称雨季),降水量600mm以上,占全年总雨量的41—47,经常暴雨成灾。7—9月降水量350mm以下,不到全年雨量的25,此时期光热强度大,水分蒸发量占全年的45,耕地水分入不敷出,水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加之,山区旱土蓄、保水能力差,土壤有效水容量小,一些丘岗坡地雨水流失,缺乏储备,作物容易缺水受旱。
三、技术模式要点
1、技术思路与核心技术:根据岩溶山区的地形地貌实际和雨水资源丰富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且容易流失的特点,我州旱作农业采取了集雨蓄水—抑蒸保水—节水补灌的技术思路。其节水机理,主要是通过建立拦、截、引、蓄系统,将地表径流强行集留于蓄水窖中,待作物需水时进行节水补灌,从而实现节水目标;既在旱作农业地域通过修建集雨蓄水窖,把雨季产生的地表径流蓄积起来,发生季节性干旱时用于补灌农作物。其核心技术是集雨蓄水窖的建设。一是集雨蓄水窖的规划与选址:集雨蓄水窖选择在有雨水汇流或地表径流,土层深厚,无岩石层地方,且地势相对较缓、上部有一定的集雨面积。据《湘西州水利水电志》,我州因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模数为0.283m3/s.km2,按此测算,若产生地表径流的持续时间平均为2小时,每蓄1m3水不到500m2。实践中,集雨面积掌握在0.67hm2以上。二是集雨蓄水窖规格及设计:以补灌面积和作物需水量为依据,经过多种形式比较试验,我州山区以直径、深度分别Φ3×Η4m,Φ
6×Η2.5m的圆柱形集雨蓄水窖设计于地表以下,效果较好,单个集雨水窖蓄水25—66m3,分别确保1333m2—3335m2旱作农业能有效防30天左右的季节性干旱。三是施工:按照设计规格高标准垂直开挖并完成集雨蓄水窖的土石方工程;窖壁,用150#以上混凝土浇筑,壁厚平均10cm,最低6cm,水泥抹面2次;窖顶,对于Φ3×Η4m水窖,用钢筋混凝土浇盖,中间或边缘留一个60cm直径的圆形取水孔,对于Φ6×Η2.5m水窖,不在设计窖顶,水窖周围用空心水泥砖设立防护栏,高80cm左右;窖底平均厚8cm,水泥抹面,建成锅形,便于清淤。四是附属及配套设施:集雨区域若无雨水汇流或径流沟壑,应人工理好水路,确保有水流进水窖,距水窖3m左右,修建沉砂池,规格长宽深为2×1×1m,沉砂池及其通向水窖的引水沟用水泥沙浆硬化处理。2、配套技术:主要有抑蒸保水、节水补灌技术和作物避旱技术。一是抑蒸保水技术:集雨水窖水面放养细绿萍、水葫芦(莲),能有效减少水面蒸发,保存水量;耕地采用地膜、稻草、作物桔杆及山青覆盖,减轻土壤水分蒸发。据田间试验,玉米全生育期稻草覆盖水分含量平均为21.18,比对照17.99,增加3.19个百分点;辣椒增加3.23个百分点。同时,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山区习惯顺坡种植为横坡种植,提高耕地截流雨水能力,增加土壤自身水容量,据测定,辣椒增施有机肥1500kg,土壤含水量增加3.35,延长作物抗旱5—7天。二是节水补灌技术:干旱发生后,利用相应滴喷灌设施,水窖与补灌作物高度相差4m以上,地势有明显高差优势时,采用微重力滴、喷灌;没有相应设施或高差无明显优势时,采用沟浸灌,既干旱时每隔7天左右,利用田间垄沟,将水窖水放到或人工、电力抽到田间垄沟内,灌满垄沟,使垄上土壤充分吸水湿润;没有起垄开沟的缓坡地旱土,则每隔1—2天,对作物根部浇水补灌一次。三是作物避旱技术:按照市场需求,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改革耕作制度、运用良种良法,适时早播或迟播,使旱作农业避开或错过干旱季节。
四、实施效果
1、经济效益:集雨蓄水窖建设成本:Φ3×Η4m1500元、折1m3水60元;Φ6×Η2.5m3000元、折1m3水43元。湘西州自20__年起,配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连续四年实施了集雨蓄水旱作农业,到目前为止,全州8个县市,共计投资700万元,共建集雨水窖6200余个,总容积31万m3,新开引水沟1.9万m,完成土石方33万m3,配套建设沉砂池1.24万m3,基本解决了1550hm2旱作农业对水的需求。根据不同作物节水补灌定额试验和示范,与对照比较平均每667m2增产效果为:辣椒,750kg;椪柑,600kg;小白菜,125kg;猕猴桃,500kg。四年来,我州集雨蓄水旱作农业项目累计增收1800余万元。典型实例:湘西州永顺县麻岔乡是典型的岩溶干旱区,20__年,该乡实施农业部节水农业项目,当年建设集雨水窖162个,124hm2旱耕地从此水旱无忧。加上20__—20__年试点的一起,全乡共建设集雨水窖350余个,今年辣椒种植面积发展到300hm2,比项目实施前增加290hm2,每667m2生产辣椒2350kg,增产750kg,按市场价格1.2元计算,每667m2增收900元,项目区共计增收405万元,使全乡顺利进行了农业种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增产增收目标。农民严金生建水窖2个,种植辣椒1334m2,辣椒生育期较对照延长28天,采摘辣椒由过去的4次增加到7次,每667m2产鲜椒4125kg,收入4950元,除去成本709.4元,纯收入4240.6元;农民周广文建水窖4个,种植辣椒5469.4m2,产鲜椒2.31万kg,纯收入近2.2万元;农民张卫标建水窖3个,种植辣椒5602.8m2,比项目实施前增加4268.8m2,辣椒生育期延长,采摘由过去3次增加到6次,每667m2产鲜椒2554kg,比项目实施前增产952kg,纯收入2100元,全年种植辣椒纯收入17640元。
2、节水效益:近三年来,我们进行了旱作农业集雨蓄水补灌定额试验,初步结果为:水果类作物需补水灌溉43—56m3,平均为47.3m3;蔬菜需补水灌溉18—21m3,平均为19.7m3;旱粮类需补水灌溉13.0m3。Φ3×Η4m集雨蓄水窖:补灌水果类作物340m2,新增经济效益492.49元,1m3水增收19.7元;补灌蔬菜类作物813.74m2,新增经济效益880.44元,1m3水增收32.55元;补灌旱粮作物1234m3,新增经济效益148.0元,1m3水增收5.92元。Φ6×Η2.5m集雨水窖:补灌水果作物893.78m2,新增经济效益1294.0元,1m3水增收18.48元;补灌蔬菜类作物2147.74m2,新增经济效益2323.8元,1m3水增收33.20元;补灌旱粮作物3254.96m2,新增经济效益390.4元,1m3水增收5.58元。可见实施集雨节水旱作农业,1m3水的产出效益为:水果类20元、蔬菜类30元、旱粮5元左右。
3、生态效益:岩溶山区旱作农业通过实施集雨蓄水节灌技术,以建设集雨水窖为核心,配套结合抑蒸保水技术、节水补灌技术等,相应地减少了地表径流量,减轻了项目区及其下游区域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据观测,单个Φ3×Η4m水窖每年可沉砂石淤泥150kg,Φ6×Η2.5m水窖每年沉砂石淤泥320kg。对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适宜地区和范围
岩溶山区集雨蓄水技术模式适用于所有旱土坡地,包括“山旱田”,特别是岩溶山区,建设大型蓄、引、提工程难度大,修建集雨蓄水窖,发展雨养农业,实行节水补灌已成为主要并切实可行的节水形式。湘西州的实践证明:实施集雨节水旱作农业符合山区农村的自然特点,与现行的农村经济体制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它不受地形条件限制,工程量小,适用于各种复杂的地理环境,易于同现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相结合,便于千家万户较好地坚持“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推广起来,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同时,项目投资省、建设周期短、见效快、作用大,对于人畜饮水困难的地方,还可与解决生活用水有机结合起来,既解决人畜饮水又解决旱作农业用水,不仅在干旱缺水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推广价值,而且是山区顺利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持续高效农业的必然选择,对于促进山区旱作农业形成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格局,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不断实践,也应当引起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湘西山区旱作农业集雨蓄水节灌技术研究
一、湘西州的自然特征。湘西州位于云贵高原东侧,湖南省西北部,属于我国由西向东遂降的第二阶梯,处于湘、鄂、渝、黔四省市交汇地带。境内群山起伏,岩溶地貌发育强烈,是一个以中低山、中山为主,丘、岗、平交错分布的山地山原地貌,因受亚热带季风影响和山地控制,全州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400mm,年均径流深892mm,径流模数0.283m3/s.km2,光热条件优越,垂直差异明显,平均日气温16℃,日照时数1300小时,无霜期270天以上;全州辖8个县、市,耕地总面积201.0千hm2,其中旱土83.2千hm2,山旱田28.7hm2,约80的耕地依赖降雨灌溉。20__年底,全州农作物播种面积320余千hm2(含复种),农业总产值21.66亿元,其中旱作农业面积250余千hm2,主要有柑桔、玉米、红薯、油菜、茶叶、猕猴桃、百合、蔬菜等,旱作农业总产值15.16亿元,约占70,是农村经济支柱,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由于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交通信息、文化科技素质等原因,我州旱作农业存在的问题,除了生产方式陈旧、品种老化、结构单一外,最主要是季节性干旱缺水严重,尤其是我州岩溶山区面积大,约占全州面积的50,地形崎岖,溶洞、阴河密布,山高坡陡水源底,地表水容易渗流,加上地质复杂,水利建设难以进行,同时,因山区地广人稀,田土分散,远距离引水投资大、不合算,致使我州旱作农业是典型的雨养农业。
二、湘西旱情及其对旱作农业的制约。湘西山区不利的气候因素有干旱、暴雨和寒潮,尤以干旱最突出,现已呈现出“远少近多、南早北迟、夏秋多旱、周期缩短,旱洪交替”的显著特征。据史料记载,18世纪全州出现旱灾12年次,19世纪26年次,20世纪上半叶的50年中出现18年次,其中全州性旱灾6年次,局部季节性干旱12年次,1950—1999年的50年中,州内出现旱灾36年次。如1987年,全州受灾面积
54.8千hm2,成灾面积46.7千hm2,失收面积11.06千hm2,减产粮食3406万kg。一般季节性干旱几乎年年发生,有时一年之中出现几次。如20__年的早春旱和春夏连旱,造成全州近33.3千hm2农作物得不到及时播种,或播种后缺水造成出苗不齐、长势不好;今年7—8月,我州8个县市206个乡镇不同程度受旱,农作物受旱面积111.55千hm2。每年早春是梨田整地和农作物播种季节,7—8月正值水稻抽穗、灌浆期,玉米、花生、大豆子粒形成发育期和红薯块茎膨大期,9月油菜开始播种育苗,柑桔增肉长果,这一时期是大多数农作物需水高峰期或关键期。尽管我州雨量充沛,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一年之内降雨集中于4—6月(俗称雨季),降水量600mm以上,占全年总雨量的41—47,经常暴雨成灾。7—9月降水量350mm以下,不到全年雨量的25,此时期光热强度大,水分蒸发量占全年的45,耕地水分入不敷出,水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加之,山区旱土蓄、保水能力差,土壤有效水容量小,一些丘岗坡地雨水流失,缺乏储备,作物容易缺水受旱。三、技术模式要点
1、技术思路与核心技术:根据岩溶山区的地形地貌实际和雨水资源丰富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且容易流失的特点,我州旱作农业采取了集雨蓄水—抑蒸保水—节水补灌的技术思路。其节水机理,主要是通过建立拦、截、引、蓄系统,将地表径流强行集留于蓄水窖中,待作物需水时进行节水补灌,从而实现节水目标;既在旱作农业地域通过修建集雨蓄水窖,把雨季产生的地表径流蓄积起来,发生季节性干旱时用于补灌农作物。其核心技术是集雨蓄水窖的建设。一是集雨蓄水窖的规划与选址:集雨蓄水窖选择在有雨水汇流或地表径流,土层深厚,无岩石层地方,且地势相对较缓、上部有一定的集雨面积。据《湘西州水利水电志》,我州因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模数为0.283m3/s.km2,按此测算,若产生地表径流的持续时间平均为2小时,每蓄1m3水不到500m2。实践中,集雨面积掌握在0.67hm2以上。二是集雨蓄水窖规格及设计:以补灌面积和作物需水量为依据,经过多种形式比较试验,我州山区以直径、深度分别Φ3×Η4m,Φ6×Η2.5m的圆柱形集雨蓄水窖设计于地表以下,效果较好,单个集雨水窖蓄水25—66m3,分别确保1333m2—3335m2旱作农业能有效防30天左右的季节性干旱。三是施工:按照设计规格高标准垂直开挖并完成集雨蓄水窖的土石方工程;窖壁,用150#以上混凝土浇筑,壁厚平均10cm,最低6cm,水泥抹面2次;窖顶,对于Φ3×Η4m水窖,用钢筋混凝土浇盖,中间或边缘留一个60cm直径的圆形取水孔,对于Φ6×Η2.5m水窖,不在设计窖顶,水窖周围用空心水泥砖设立防护栏,高80cm左右;窖底平均厚8cm,水泥抹面,建成锅形,便于清淤。四是附属及配套设施:集雨区域若无雨水汇流或径流沟壑,应人工理好水路,确保有水流进水窖,距水窖3m左右,修建沉砂池,规格长宽深为2×1×1m,沉砂池及其通向水窖的引水沟用水泥沙浆硬化处理。
2、配套技术:主要有抑蒸保水、节水补灌技术和作物避旱技术。一是抑蒸保水技术:集雨水窖水面放养细绿萍、水葫芦(莲),能有效减少水面蒸发,保存水量;耕地采用地膜、稻草、作物桔杆及山青覆盖,减轻土壤水分蒸发。据田间试验,玉米全生育期稻草覆盖水分含量平均为21.18,比对照17.99,增加3.19个百分点;辣椒增加3.23个百分点。同时,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山区习惯顺坡种植为横坡种植,提高耕地截流雨水能力,增加土壤自身水容量,据测定,辣椒增施有机肥1500kg,土壤含水量增加3.35,延长作物抗旱5—7天。二是节水补灌技术:干旱发生后,利用相应滴喷灌设施,水窖与补灌作物高度相差4m以上,地势有明显高差优势时,采用微重力滴、喷灌;没有相应设施或高差无明显优势时,采用沟浸灌,既干旱时每隔7天左右,利用田间垄沟,将水窖水放到或人工、电力抽到田间垄沟内,灌满垄沟,使垄上土壤充分吸水湿润;没有起垄开沟的缓坡地旱土,则每隔1—2天,对作物根部浇水补灌一次。三是作物避旱技术:按照市场需求,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改革耕作制度、运用良种良法,适时早播或迟播,使旱作农业避开或错过干旱季节。
四、实施效果
1、经济效益:集雨蓄水窖建设成本:Φ3×Η4m1500元、折1m3水60元;Φ6×Η2.5m3000元、折1m3水43元。湘西州自20__年起,配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连续四年实施了集雨蓄水旱作农业,到目前为止,全州8个县市,共计投资700万元,共建集雨水窖6200余个,总容积31万m3,新开引水沟1.9万m,完成土石方33万m3,配套建设沉砂池1.24万m3,基本解决了1550hm2旱作农业对水的需求。根据不同作物节水补灌定额试验和示范,与对照比较平均每667m2增产效果为:辣椒,750kg;椪柑,600kg;小白菜,125kg;猕猴桃,500kg。四年来,我州集雨蓄水旱作农业项目累计增收1800余万元。典型实例:湘西州永顺县麻岔乡是典型的岩溶干旱区,20__年,该乡实施农业部节水农业项目,当年建设集雨水窖162个,124hm2旱耕地从此水旱无忧。加上20__—20__年试点的一起,全乡共建设集雨水窖350余个,今年辣椒种植面积发展到300hm2,比项目实施前增加290hm2,每667m2生产辣椒2350kg,增产750kg,按市场价格1.2元计算,每667m2增收900元,项目区共计增收405万元,使全乡顺利进行了农业种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增产增收目标。农民严金生建水窖2个,种植辣椒1334m2,辣椒生育期较对照延长28天,采摘辣椒由过去的4次增加到7次,每667m2产鲜椒4125kg,收入4950元,除去成本709.4元,纯收入4240.6元;农民周广文建水窖4个,种植辣椒5469.4m2,产鲜椒2.31万kg,纯收入近2.2万元;农民张卫标建水窖3个,种植辣椒5602.8m2,比项目实施前增加4268.8m2,辣椒生育期延长,采摘由过去3次增加到6次,每667m2产鲜椒2554kg,比项目实施前增产952kg,纯收入2100元,全年种植辣椒纯收入17640元。
2、节水效益:近三年来,我们进行了旱作农业集雨蓄水补灌定额试验,初步结果为:水果类作物需补水灌溉43—56m3,平均为47.3m3;蔬菜需补水灌溉18—21m3,平均为19.7m3;旱粮类需补水灌溉13.0m3。Φ3×Η4m集雨蓄水窖:补灌水果类作物340m2,新增经济效益492.49元,1m3水增收19.7元;补灌蔬菜类作物813.74m2,新增经济效益880.44元,1m3水增收32.55元;补灌旱粮作物1234m3,新增经济效益148.0元,1m3水增收5.92元。Φ6×Η2.5m集雨水窖:补灌水果作物893.78m2,新增经济效益1294.0元,1m3水增收18.48元;补灌蔬菜类作物2147.74m2,新增经济效益2323.8元,1m3水增收33.20元;补灌旱粮作物3254.96m2,新增经济效益390.4元,1m3水增收5.58元。可见实施集雨节水旱作农业,1m3水的产出效益为:水果类20元、蔬菜类30元、旱粮5元左右。
3、生态效益:岩溶山区旱作农业通过实施集雨蓄水节灌技术,以建设集雨水窖为核心,配套结合抑蒸保水技术、节水补灌技术等,相应地减少了地表径流量,减轻了项目区及其下游区域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据观测,单个Φ3×Η4m水窖每年可沉砂石淤泥150kg,Φ6×Η2.5m水窖每年沉砂石淤泥320kg。对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适宜地区和范围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水利措施应用
[中图分类号]S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4-0293-01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农业的发展从古老的人力基本发展到现在科学的农业综合开发,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战略措施,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手段。而农业综合开发中的水利措施,是保障农业综合发展质量的前提,好的水利措施能够大大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综合利益。
二、水利在农业综合开发中的地位
1.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是针对中低产田。采取科学合理系统的措施,从根本改善农业的基本生产条件,增加中低产田的粮棉油的产量,并对农、林、牧、副、渔进行全面推广,同时对农村的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这种全面综合性的开发无形中给农业生产活动和经济行为坚实了发展后劲。在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大环境下,实现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的多元化发展,注入市场竞争的活力,放眼未来,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的稳步、长期的发展,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集中,投入力度大,连片治理,措施得力,是改造中低产田的有效途径。
2.在现有的基础上挖掘农业的发展空间,旨在于中低产田的改造。而中低产田的改造任务是艰巨而长期的,其中制约中低产田的主要原因并非地质因素,而是因为在这些地区的水利基础建设极差甚至没有,从而严重影响了中低产田的生产能力以及经济效益。比如,抗旱能力差,排涝能力小,地下水位高,盐碱度大,田间工程不完善等等。可见,农业综合开发中的中低产田的治理关键在于治水。中低产田可分为四种类型:(一)实心田,其主要原因是缺少内部河系以及灌溉水源,外水引不进,内水排不出,这样地下水降不下,容易造成涝、渍、旱灾害;(二)涝、渍田,主要是由于水利建设基础差,造成抽排动力差,排水出路不畅,从而引起地下水位高,形成涝渍;(三)盐碱地,其土壤及地下水含盐量重,这样的田地更需要有足够的水源;(四)坡耕地,坡耕田的地势决定了水、土、肥易流失,从而造成土壤有机质差。从以上四种中低产田可见,改造此类田地需要从水利、土壤以及农业技术等全方位治理、改进,但从全国各地的实施成效来看,水利基础建设尤其重要。把水治理好,能解决洪、涝、渍、旱等灾害。在具备这些前提条件之后,各种农业措施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水利对农业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3.农业发展的根本是治水。农业综合开发的关键在于,兴修水利。但此中所言的“水利”是指在一些外部条件已基本具备的区域或项目中,加强其水利工程的内部工程的建设,比如防洪保安、灌溉水源、排水出路等,尤其要在灌溉、排涝、田间工程、降渍、建筑物配套几个方面做到位,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结合平田整地、修路建桥、植树造林,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但一些外部条件不具备的区域或水利骨干工程不包括在内,也不适宜列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四、农业综合开发中水利工程的建设标准
1.农田灌溉建设的标准。根据灌排渠系设计规范的规定,缺水地区的灌溉设计保证率,以旱作物为主时采用50%~75%,以水稻为主时采用70%~80%;丰水地区以旱作物为主时采用75%~85%,以水稻为主时采用80%~95%。近年,我国有关水利治理的相关建设标准,在一些水源短缺不足的地区,要积极建设水利,就近开辟水源,从整体上扩展灌溉面积;一些有水源的地区,要合理科学充分的利用水源建设水利,保证70-100天无雨保灌溉。
2.田间工程做到位。田间工程要做好,包括:田间沟系健全,做到墒墒相通、墒通沟、沟通河,以实现及时排水降水的目的,避免出现渍、涝灾害,对田地的土壤水分有效控制;平田整地,田块要大,有利于修路筑埂。大田块更适合现代农机具的田间作业,同时也有利于保土、保水、保肥。比如,稻田要保证棵棵不稻都能享水,且寸水棵棵到;而旱作物田地要满足沟灌和畦灌的技术要求;灌溉渠网的配套设施要健全,输水渠道要通畅自如,避免串灌、漫灌现象,等。
3.农田除涝建设标准。此标准是依据经济效益分析结果来定的,对于一些耐涝农作物采用3日暴雨4至5日排完,而一些普通作物可采用5至10年一遇1日暴雨2日排完或2日暴雨3日排完,比如,常用日雨量当作排涝标准,日雨量150~200mm不受涝,田间积水1日排完,此标准相当于5至10年一遇的排涝标准。一些特殊地区或田地可适当提高排涝标准,比如,经济发达地区和吨粮田,可达到日雨量200~250mm不受涝,但最高不宜超过250mm,否则工程投资急剧增加。
4.降低渍害。渍害是土壤含水量过高而形成的,而控制土壤含水量的关键是控制好地下水埋深,即地下水位。适合作物生长的地下水埋深应大于或等于根系密集层深度与毛管水饱和区高度之和。某些盐碱土地区可在根系密集层与毛管水饱和区之间保留安全带,以防止次生盐碱化,安全带厚度约为为30~60cm,比如,适合盐碱地作物生长的地下水埋深为:水稻0.4~0.6m,小麦0.8~1.2m,棉花1.5~1.7m,玉米1.2~1.5m。在预防农田渍害的过程中,首先要控制好地下水埋深,最好做到雨止田间无积水,比如,雨后1~2d内地下水位降到田面下0.3~0.5m,3~5d内降到地面下0.8~1.0m,7d降到1.0m以下,保证雨后降水排水的及时性。
5.建筑物配套。建筑物配套是指,农田水利规划配置的布局要系统、科学、合理,并且达到旱涝保收的高标准。一些关键性的枢纽建筑物要实现多功能于一体的建筑优势,如排、灌、挡、降等,全面体现其枢纽工程的综合性能。同时,还要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物,以促进农田水利规划配置的进度,在推广装配式建筑时要从结构、设计、生产、质量等各方面择优选用,实现高效率低投入。另外,各类配套建筑物的设计标准必须与土方工程、控制规模和工程所在位置等级相适应。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综合开发中的水利措施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关联。它决定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效率以及经济效益,对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综合开发的相关人员,应当重视其水利措施的应用,掌握学习的同时,更要分析现有的水利措施并加以完善。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农业综合开发有更好的前景,让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有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肖志方,刘欣.发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制约因素及其组织变革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2011
[2]刘兴东,尹军.浅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组织管理[J].新疆农垦科技,2012
刚才,我们收听收看了全国、全省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希望大家切实抓好工作落实。下面,结合我市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当前,各县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展情况
(一)前期工作。8月24日,市农建办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2010年冬~2011年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意见(方案)的通知》(亳农指办〔2010〕4号),要求各县、区针对近年来旱涝灾害所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按照打造"工程水利、资源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的总要求,以《县级农田水利规划》为建设原则,统筹做好各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市农村水利基础条件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0月19日,市农指部下发了《关于2010年冬-2011年春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意见》(亳农指〔2010〕1号),随后各县、区相继出台了年度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并同步充实调整了领导组织机构。
(二)各地动员情况。10月25日,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动员及"万名干部进镇村"活动总结视频会议后,市农指部全面动员部署了我市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要求各县、区迅速掀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蒙城县于10月26日召开了全县冬修水利暨林业整地挖穴工作会议,县于11月4日召开了全县农田水利暨林业生产工作会议,涡阳县于11月9日召开了全县水利兴修动员会和现场会,全面动员部署今冬明春水利兴修工作。区水利兴修动员会正积极筹备,近日召开。9月10日县率先拉开我市今冬明春水利兴修序幕,涡阳县、蒙城县、区分别于10月20日、26日、30日相继启动了水利兴修工程建设。
(三)工程进展情况。
入冬以来,各县区都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以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创建小麦亩产千斤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扎实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1。中小河流治理和大沟疏浚工程。利阚新河、赵王河治理项目资金已下达,总投资7500万元,10月29日开标,目前已开工实施。县西红丝沟、涡阳县二夹沟、蒙城县秃尾巴沟、区中心沟等大沟疏浚工程已经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近日开工。
2。农田小区综合治理工程。县旧城镇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治理面积1。89万亩,总投资2368万元。
3。水源工程建设。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抓好抗旱水源工程和村塘改造工程建设,目前,已经新打机井1235眼,开挖村塘135面。
4。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今年8月,我市三县一区均争取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2010年度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已开工建设,要按照计划稳步实施,按期完成;涡阳县项目正在招标,计划12月上旬开工建设;蒙城县、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正进行招标准备。
5。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今年,我市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的工程建设,主要涉及茨淮新河灌区蒙城县鸭嘴沟站、塘路沟站,县张白行站拆除重建工程。目前,投资计划已经下达,县张白行站拆除重建工程已基本完成招标内容的全部工程量;蒙城县鸭嘴沟站、塘路沟站拆除重建工程于2010年10月底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投资100万元,要按照计划于明年3月底完工。
截止2010年11月10日,我市累计投入劳动工日28。6万个,出动机械台班4。45万个,疏浚大中沟河道20条(其中大沟4条)16。5公里,小沟276条816公里,新打机井1235眼,新建村塘122面,完成土石方239。9万方,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2。7万亩,新增旱涝保收面积4。6万亩,新增除涝面积5。2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1万亩,新增蓄水能力19万m3。投入各类农田水利建设资金22670。8万元。
二、统一思想认识,理清工作思路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发展现代农业、创建我市小麦千斤市、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近一段时间,各县、区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在治水思路、重点工程的布局安排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的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各项工程建设开局良好。在治水思路方面,各县、区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水利建设的总体部署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加快推进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安排方面,各县、区结合自身实际,突出重点,以综合效益为中心,科学安排治水项目。但是,新时期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保障人民群众的防洪安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要求我们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水土保持,加强生态治理;坚持统筹兼顾,要求我们把推进水利协调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做到防洪抗旱除涝并重,开源节流保护并举;坚持与时俱进,要求把水利改革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深化各项水利改革,努力解决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性机制。因此,各级必须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水利工作,调整治水思路,实行城乡统筹规划,开展综合整治,进一步增强水利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切实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紧抓好。
三、明确任务目标,抓好重点工程
(一)任务目标
全市计划完成土石方1400万立方米,投工投劳工日100万个;新打和恢复机井8170眼,新建桥涵6000座,开挖村塘564面,建设3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19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26万亩,新增和改善防洪面积24万亩,建设旱涝保收农田12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8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0。5万亩。
(二)建设重点
一是以中小河流治理和大沟疏浚为重点,全面做好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结合涡河近期治理新建的沟口涵闸和村镇排水涵工程,调整和理顺沿涡排水系统,以赵王河、利阚新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和跨乡镇大沟疏浚为重点,依托农田小区综合治理,全面实施农田水利蓄水排水工程综合配套建设,重点搞好水、路、渠、桥、涵、闸等排灌系统的配套,全面提高防洪除涝标准,涵养水源,实现生态水利和生态农业的综合效益。
二是完善田间灌排工程配套建设,做好农田综合治理。全市计划农田综合治理片80处,每县区不得少于20处。各县区要以落实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实施小麦千斤市、高产高效万亩吨粮田示范县创建活动为契机,结合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大型商品粮基地和标准良田建设等项目,依托万亩小麦示范片项目,每个县区要建设3-5处万亩高标准农田治理片,完善田间灌排工程配套建设。同时,重点治理低洼易涝区和做好旱涝保收农田小区综合治理片建设,确保全面发挥效益。
三是全面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扎实推进区、县、涡阳县、蒙城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重点县建设,要把区十八里镇、涡阳县楚店镇、蒙城县篱笆镇、县西红丝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重点县项目建设作为节水灌溉工程的重要内容,严格按照节水工程的技术要求实施,采取多种模式发展节水灌溉,实现农田旱涝保收,达到节水、节能、节电、节地,全面完成8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任务。
四是大力开展水源工程和大中型涵闸除险加固建设。各县、区要切实结合《省淮北地区应急抗旱打井实施方案》和《各县区农用抗旱机井规划》,采取得力措施,消除抗旱死角。有条件的地方,在兼顾上下游、左右岸排涝的情况下,按照《县级农田水利规划》和《大中型涵闸除险加固规划》,修建涵闸等拦水工程,拦蓄地表水,涵养地下水,切实增强灌排能力。跨乡镇大沟疏浚后要做好蓄水节制工程建设,重点做好蓄水保水和涵养水源。
五是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茨淮新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县张白行站和蒙城县鸭嘴沟站、塘路沟站拆除重建工程,要严格按照省水利厅批准的初步设计要求,制订各项管理制度,合理安排建设工期,按时完成建设任务,确保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四、强化措施、落实责任、迅速掀起冬修热潮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职责服务。一要切实加强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的领导,做到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各级各部门协作共管的局面。实现组织领导到位、任务分解到位、工作措施到位、资金筹措到位、考核奖惩到位。二要各级水利部门要全力以赴,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积极主动地加强技术指导。三要发改、财政、农业、林业、国土、宣传等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发挥各自优势,为农民提供政策、技术、资金等服务,确保水利兴修工作顺利开展。
(二)科学统筹谋划,强化项目整合。各县区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抓住治淮工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的有利时机,从农民最关心、最迫切要求建设的水利工程入手,突出抓好防洪保安、跨乡镇大沟疏浚、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万亩小麦高产示范片、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等项目建设和申报,做好农业项目、技术、资金、人员的整合,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落实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相结合,与实施小麦千斤市、高产高效万亩吨粮田示范县创建活动相结合,做到以乡镇或流域、区域为单位整体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保障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
(三)深化投入体制,加大政策扶持。本着"谁投资、谁受益、谁使用、谁管理"和"放开建设、管理和经营权"的原则,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社会投入为主体的投入体制。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水利部关于完善小型农田水利民主议事制度的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规定,充分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利,不断探索、创新"一事一议"的多种实现形式,积极组织好农民投劳投资,更好的调动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