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骨质疏松症;老年人;健康教育
骨质琉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低下,骨质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二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BMD,简称骨密度)和骨质,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1]。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典型的临床表现以疼痛、脊柱退行性变、脊柱畸形和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为突出,常引起患者脊柱、四肢功能降碍、生活不能自理,最终出现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因此,早期预防和正确合理的健康护理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1早期预防指导
老年人大多认为人老了“骨头硬了”就容易发生骨折,这是正常生理现象,也没有什么很好的治疗办法,就在思想上轻视此病。因此要指导老年患者加强医学知识的学习,让他们认识到骨质疏松症不仅可以预防,而且可以延缓发生甚至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更要让他们认识到骨质疏松症的预防要比治疗更为重要从而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2]。同时嘱老年息者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外伤、跌倒,合理膳食,锻炼身体,定期体格检查力争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时延级和阻止骨矿物质的丢失,提高和维持骨矿物质含量,延迟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2心理护理
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大部分都遭受疼痛、畸形及功能丧失。这些都深深地影响老年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质量,许多心理问题与疾病本身紧密相连,包括疼痛、焦虑、沮丧、失眠、活动受限。因此,应耐心向患者介绍骨质疏松症的保健知识,提供治疗效果较满意的病例,增强患者面对疾病意识,同时,做好亲属思想工作,尽量抽出时间精力照顾患者,使患者有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的态度正确对待疾病,树立信心,配合治疗。
3生活护理指导
3.1室内护理指导改善生活环境,保持环境安静,床铺平整、整沽,宜睡硬板床,床垫柔软,腰下垫一软垫,遇到天气潮湿时,关闭门窗,保持室内空气干燥。清除地面上的杂物保持老人活动空间的地面上清洁干燥。避免老人在雨天、下雪天外出。浴室地面要有防滑处理,并有足够的照明,鞋子要舒适、耐磨、防滑。不要干重体力活动,不举重物,外出跨越台阶应小心,乘坐汽车要扶稳。下蹲时腹背要挺直,防止摔伤、碰伤和病理性骨折的发生。
3.2室外活动护理指导阳光中紫外线有促进维生素的合成作用,而维生素可促进钙吸收,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是防止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措施。体育锻炼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顺其自然,劳逸结合,循序渐进,适可而止一般可采用简便易行、积极有效的锻炼活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快走,打太极拳,做广播体操、健身操等,锻炼的时间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以锻炼后自己不疲劳、心脑肺功能可以耐受为原则,不可急于求成,应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以此达到预防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目的。专家指出,在神经系统调控下的肌肉质量(包括肌块的质量和肌力)是决定骨强度的重要因素[3]。
3.3生活方式指导说服老人改掉不良嗜好,应戒烟避免酗酒,少喝浓茶、咖啡和碳酸饮料等。老年人保持了多年的生活习惯,一下戒掉并非易事,要耐心细致的做好思想工作,说明其危害性。如香烟中含有尼古丁和咖啡因,可加速钙的排出,酒能干扰维生素的代谢和加速钙的排出等,说清这些不良嗜好对人的危害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关系,以取得老年人的合作主动改掉不良嗜好。
4饮护理指导
4.1钙的摄入膳食的合理结构钙摄人不足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因此,饮食中充足的钙摄入对预防治疗骨质疏松症是非常有效的。乳制品、小鱼、肉、豆类以及蔬菜等含有丰富的钙质,但并非所有的食物中钙质都可同样地被完全吸收,食物种类不同,吸收率也不同。据有关报道:乳制品吸收率50%,小鱼钙吸收率为30%,蔬菜为20%,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钙,吸收率比其他食品都高。笔者测定了有不同喝牛奶习惯的人骨密度,分为每日喝牛奶、每周喝牛奶、完全不喝牛奶。结果显示,完全不喝牛奶的人骨密度较低,每日喝牛奶的人骨密度较高。老年人钙平均维持量为10mg/kg,通常补钙量为1000~1500mg/日,饮食合理且菜肴荤素结合好的老人比偏食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降低。因此,老年人要坚持喝牛奶,多食豆制品、蔬菜、水果、鱼、虾等。
4.2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有利于钙的吸收,缺乏时将影响钙在胃肠的吸收和利用。维生素D缺乏时还可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增加钙的吸收,从而引起或加重骨质疏松维生素含较高的食物有鱼肝油、动物内脏等人体内维生素主要来源于日光照射,故要保证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有一定时间接触日光。老年人若缺乏日照以及摄人和吸收障碍致维生素缺乏,应补充400~800IU/d。维生素D能增加老年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可降低跌倒的危险,进而降低骨折风险维生素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应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并应注意个体差异和安全性,定期检测血钙和尿,酌情调整剂量。
5药物指导
目前,治疗药物有维生素D及活性代谢物,钙制剂、雌激素、降钙素等[4]。对需要用药物治疗的老年患者,应向患者讲解药物的剂量、用法,及注意事项和副作用,合理用药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并减少不良反应,达到治疗目的。
总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发生“疏松”改变并可伴有骨折的一种疾病[5]。由干生活和医疗条件的提高,长寿老人数量迅速的增加,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也随之增加,因此应做好骨质疏松症患者健康护理
参考文献
[1]张燕晴.健康教育应成为预防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策略.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2,18(2):18.
[2]钟杰琴,戴惠芳.老年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护理体会.湖南中医杂志,2004,20(5):44.
[3]周士枋.骨质疏松症的康复治.实用老年医学,2000,14(3):151.
典型的骨质疏松症可出现腰背骨性疼痛。骨质疏松引起的腰背疼痛主要是承重性疼痛。特点是平躺休息时腰背部无明显不适。而站立或行走一段时间或负重便会疼痛。第二大表现是圆背畸形,即我们俗称的“驼背”。骨质疏松症还会导致骨折,尤其是脊椎、髋部或腕部,这是较严重的后果,不仅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还给家庭带来负担。
越来越多的医生和百姓认识到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的重要性。但对如何防治骨质疏松存在三个认识误区:
误区一吃钙片主能预防骨质疏松
许多老百姓和医生认为,补钙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最佳途径。有的老年人把钙片当成日常保健品长期服用。事实上,中老年人对钙剂的吸收并不像有些宣传品上所说的那么好。而且还可能导致结石症。
正确的预防方法主张从食物中摄取钙。建议多摄入牛奶和各种乳制品(如乳酪、酸奶等)。一旦确诊为骨质疏松症。应听从专业医师的指导,进行系统的正规治疗。
误区二骨质疏松就是骨密度低
骨密度(BMD)是判断骨质疏松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但不是惟一指标。骨密度正常的人也可出现骨质疏松。就好像一幢房子的坚固与房梁的建筑构造是否牢固有关,骨骼中的结构如果异常。会使骨脆弱不堪,容易折断。有的病人骨密度基本正常,但骨小梁结构变细或发生部分断裂,骨的三维结构受到破坏,骨强度受到影响。这样的骨质疏松同样会导致骨折的发生。
临床上用来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方法有多种,如测骨密度、骨矿含量(BMC)、血清雌二醇(E2)、甲状旁腺素(PTH)、碱性磷酸酶(AKP)、降钙素(CT)、骨钙素(BGP)等。
误区三骨质疏松症不可逆转
很多人认为,骨质疏松症是进入年老期而不可避免的趋势。首先,应当分清骨质疏松症是因老年退行性变而原发的,还是继发的,如服用某些药物像激素,或有某种疾病如患有肿瘤、甲状旁腺功能异常等情况下,会产生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往往在停药一段时间或原发疾病基本康复的情况下可以治愈。原发性的骨质疏松症则较难逆转,但经过积极治疗后可以维持或使骨密度稍有增加。
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主要是减少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的,如钙剂、维生素D、雌激素、降钙素、双膦酸盐、中药等。以往中老年妇女的骨质疏松症偏好用雌激素补充疗法。目前在美国已趋于淘汰。因其剂量不容易控制,易诱发肿瘤;其他西药也因其各种副作用而不易推广。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骨质疏松上的作用引起医学界重视。中医根据“肾主骨”的理论治疗骨质疏松症,石氏伤科更是主张“脾肾同补”,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后天同治,健脾补肾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目的。经动物实验和大量临床疗效观察,能有效防治骨质疏松症。
国际骨质疏松症联盟(IOF)根据多年流行病学调查预测,全球髋部骨折的年发病率将由1990年的166万例增至2050年的626万例,其中300万例将主要发生在中国和印度。
今年10月20日是第14个世界骨质疏松日,全球专家达成共识将主题定为“ThreeStepstoUnbreakableBones-VitaminD,CalciumandExercise”,我国将其译为“关爱你的骨骼,早期预防三步走,运动、维生素D及钙剂”。那么,这三个元素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起到哪些关键性的作用?记者特邀请内分泌科、骨科、营养科的几位专家从多角度进行解读。
运动:减少“骨量银行”支出
对于今年的主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骨科康南教授认为,虽然在骨质疏松症的早期预防中,三个元素是相辅相成的,但应该强调运动的重要地位,即人们常说的生命在于运动。
有研究证实,运动后骨形成的生化标志物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增高,而反映破骨细胞活性和骨吸收状态的血清酸性磷酸酶和抗酒石酸性磷酸酶则明显降低,这表明运动能改善骨骼的新陈代谢活性,对骨骼形成的促进作用大于对骨骼吸收的促进作用。
“运动在增加骨质的同时,也增加了人体对钙的需求量,反之,如果人体长期不运动,骨质对钙的需求量就会减少,大量的骨钙会游离到血液中,并随尿液排出体外,从而降低了骨密度。正常年轻人在6周卧床之后,尿液中钙的排泄量能增多到正常人的2倍。”在谈到运动的重要作用时,康南教授说,“在骨科有大量的骨折患者,其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较为常见,对于这些需要长时间卧床的患者,我们特别强调运动处方的制定。据统计,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绝对卧床1周的骨流失量相当于其全身骨量的1%,也就是其正常情况下1年的骨流失量,这是个很值得引起人们警惕的数字。因此,应该强调运动对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减少骨流失,改善心肺功能、胃肠道功能及其他各器官功能的积极影响。对于已经发生骨折的患者,要注意局部运动处方的制定,以锻炼健侧器官、系统的功能,促进恢复。”
康南指出,即使对于已经患有骨质疏松症的“玻璃人”,甚至已经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仍然要强调运动的重要性,医生要为其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他强调:“如果将人体的骨密度比作一个‘骨量银行’,尽早投资固然重要,但开源也要节流。今年世界骨质疏松日提出的三步预防措施,其实根本上来说就是围绕如何提高峰值骨量、减少骨流失展开的。”
维生素D:维持人体骨骼的“阳光基金”
人体维生素D的水平与骨密度的关系已经成为共识。第3次美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显示,20~49岁的成年人,无论黑人、白人还是黄种人,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骨密度呈正相关,在>50岁的成年人中,正常水平内的血清维生素D与骨密度仍呈正相关曲线,这就说明保持正常水平的维生素D是维持人体骨密度的前提。
总医院老年内泌科主任李春霖教授在谈及低维生素D状态及危害时表示,国内外众多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即使是在“正常人群”,维生素D缺乏也相当常见。多数学者认为,血清中维生素D的正常水平为75~100nmol/L,50~75nmol/L为减少,<50nmol/L为维生素D缺乏。有临床研究发现,部分患者虽然维生素D在正常水平,但已经出现骨量减少或佝偻的状态,因此,维生素D的最佳水平应该为100~150nmol/L。
李春霖教授同时强调,维生素D对维持骨骼健康非常重要。“虽然有关维生素D与骨折风险的各项荟萃分析中,并没有得出明确的维生素D可以降低椎体和(或)非椎体骨折风险率的结果,但其对预防老年人骨量丢失、降低老年人跌倒风险及维持神经肌肉功能等方面具有肯定的作用。研究证实,在减少围绝经期女性骨量丢失方面,每天补充500mg元素钙+维生素D200IU,15~30个月后,治疗组骨密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改善。其中,活性维生素D在预防骨量丢失及骨质疏松相关性骨折方面比普通维生素D更具优越性。”
目前,中国营养学会推荐预防缺乏或维持正常状态的维生素D补充剂量为0~11岁儿童400IU/日,11~50岁成年人及孕早期妇女200IU/日,最大剂量≤800IU/日;>50岁成年人,孕中、晚期及哺乳期的妇女为400IU/日,最大剂量≤800IU/日。
国外推荐各人群维生素D补充剂量普遍高于国内。2011年美国内分泌学会最新的《评估、预防及治疗维生素D缺乏指南》将成人维生素D推荐量提高至600IU/日,而>70岁的人群提高至800IU/日。
钙:膳食钙是安全有效的“投资”来源
钙剂与维生素D的适量补充作为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基础措施,已经为当前国际上各学术机构所公认,超过百余项研究显示,补钙显著提高全身骨密度,使椎骨骨折的发生风险呈降低趋势,但目前我国居民的每日钙摄入量严重不足。2002年全国第四次居民膳食普查显示,城乡居民平均每天钙摄入量<400mg,这与我国居民膳食钙参考摄入量800mg相差甚远。
总医院保健科孟萍教授说,最近有研究认为,大剂量的钙剂补充(>2000mg/日)有增加肾结石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2011年6月Joshua发表的历时9.5年的CAIFOS研究结果提示,补钙能降低潜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住院率及死亡率,老年女性每日补钙1200mg不显著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北美2010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指南认为,除含钙性肾结石的妇女外,每天总钙的摄入量达到1500mg时不会增加肾结石的风险。
对于以上补钙的争议,孟萍教授认为,合理补钙是关键,同时我们强调膳食钙是安全有效的最佳钙源。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于康教授在骨质疏松症的医学营养干预报告中,对如何利用膳食钙预防骨质疏松症时谈到,补钙的膳食来源,我们仍然坚持认为牛奶制品是最佳选择。每日500ml牛奶,分早晚2次饮用,可以满足75%的钙摄入。在饮用时应注意不可空腹饮用,对乳糖不耐受者,可采用“少量多餐“的原则。对于喝牛奶会造成钙流失的说法,于教授解释:“只有每天饮用>750ml的牛奶,人体蛋白质高度增加的状态下,才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但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居民日常膳食钙摄入严重不足(人均22ml)的国家而言,在还没有享受到牛奶带给人体的益处时,就过度地强调其坏处,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其他膳食钙的来源还有豆腐、鸡蛋、鱼类等,于康教授特别强调,同量豆浆的含钙量是牛奶的1/10,对于人们常用的骨头汤补钙法,大量研究证明,其基本不具有补钙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