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4)27-0086-04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impactofhealtheducationonosteoporosisafterfracturepatientswithosteoporosisawareness,self-efficacyandfractureefficacy.MethodsAll142osteoporoticfracturepatientswererandomlydividedintoobservationgroupandcontrolgroup71cases,theimplementationofcomprehensivehealtheducationobservationgroupwerecomparedosteoporosisknowledgequestionnaire(OKT),osteoporosisself-efficacyscale(OSES),lumbarspinebonemineraldensityandfracturessituation.ResultsAfter3and6monthsintheobservationgroupweresignificantlyhigherOKTscore(P
[Keywords]Osteoporosis;Fracture;Healtheducation;Self-efficacy
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退化性骨骼疾病,随着骨量丢失,骨质强度减弱,脆性增加极易发生骨折,骨质结构的不足增加骨折愈合难度或发生假体松动等问题导致延迟愈合或需再次手术影响骨折预后,骨质疏松症状持续则使患者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上升,成为威胁患者远期生活质量的危险因素之一[1]。因此,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治疗不仅应重视骨折愈合,改善骨质疏松预防再次骨折对远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旨在提高患者对骨折及骨质疏松认知,改善行为方式从而促进骨折愈合及减轻骨质疏松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142例骨质疏松的骨折患者,术前经影像学诊断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2],男66例,女76例,年龄50~79岁,平均(67.23±10.25)岁,骨质疏松病程1~8年,平均(5.34±1.54)年,文化程度:大学29例,高中47例,初中52例,小学14例。排除多发骨折、病理性骨折、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及长期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1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健康教育
观察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①骨质疏松相关知识:骨质疏松是患者的基础疾病,与骨折的发生及预后关系密切,积极的治疗骨质疏松是骨折治疗的前提之一,因此,应向患者宣教骨质疏松病因、预防、诊断、危害及治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患者对骨质疏松治疗的重视,介绍药物治疗、膳食调理、合理运动等改善骨质疏松的方法。②骨折围手术期相关知识:术前向所有患者介绍病区及病房环境,作息规律,术前准备如备皮、排空膀胱及肠道、禁饮禁食的意义及时间;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教会患者及家属卧床生活行为方式,如洗漱、排泄、饮食、深呼吸、更换体位等;上肢骨折患者锻炼健侧上肢的生活行为能力,尤其是优势手骨折的患者应提前训练健侧手进食、书写等技能;术后早期均应进行科学的康复运动训练,术后第1周内以患处周围肌群、关节简单舒缩、屈伸运动为主,促进局部消肿,术后第2周增加患处周围肌群和关节活动范围和强度,并逐渐增加患处肌肉及关节的低强度小角度运动,以屈伸运动为主,第3~6周逐渐增加患侧肢体运动强度,增加持重和负重力量训练,增加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运动,下肢骨折患者逐渐训练床边站立、扶拐行走,上肢骨折患者逐渐训练持物,重量由轻至重,锻炼握笔、持筷等日常行为动作。③后期康复运动干预:后期康复过程中应积极参加户外有氧运动,如健身操、慢跑、太极拳、柔力球等,增加骨骼和关节的应力性锻炼,增加日照量促进维生素D生成,以缓解骨量丢失促进骨骼健康,每日至少30min裸露皮肤日照,避免中午阳光过强时进行。④饮食干预:基于骨质疏松应以富含可吸收钙和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D的食物为主,促进骨折愈合和骨量的恢复,增加摄入优质蛋白质、纤维素和水,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戒除咖啡、可乐、浓茶等可能影响钙吸收的食物;维生素D避免与绿叶蔬菜同服,应间隔足够时间,避免形成钙螯合物,降低钙质吸收[3]。⑤心理及行为干预:主动询问患者存在的疑问和困难,给予及时疏导和帮助,提供丰富的休闲娱乐方式,如电视、影像制品、书籍、等,缓解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压力;早睡早起,培养规律健康的作息习惯,促进机体内分泌系统对钙质吸收的调节[4]。健康教育的方式:①住院期间以床边亲自示范教育为主,采用口头宣教、健康手册等形式,加强患者对相关健康教育内容的理解;加强与家属交流,通过对家属的教育增强健康教育内容的执行力。②出院时建立患者康复档案,前3个月每2周进行1次,此后每月1次电话回访,了解患者康复状况及生活行为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解决,提醒定期复诊。
1.3观察指标
术前及术后3、6个月进行骨质疏松症知识问卷(OsteoporosisKnowledgeTests,OKT)、骨质疏松症自我效能量表(OsteoporosisSelf-EfficacyScale,OSES)、腰椎骨密度评价,术后3个月进行骨折疗效评价。OKT共26题,分为危险因素、运动知识及钙知识3部分,总分范围0~26分,得分越高骨质疏松认知越高[5]。OSES共12题,分为锻炼效能、钙效能2个因子,经数据换算各因子及总分范围均为0~100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越高[6]。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术前、术后骨质疏松认知情况
两组术前OK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内观察组OKT评分显著提高(P
3讨论
骨质疏松是骨形成和骨吸收功能紊乱导致体内钙磷代谢平衡失调、骨量丢失骨密度减少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7]。骨密度减少使骨骼强度降低,发生骨折后骨骼重建所需骨质不足,导致骨折愈合延迟或不愈合,骨折愈合稳定性差,再次骨折风险增加[8]。骨质疏松干预方式包括药物治疗、运动疗法、饮食钙摄取等,需要坚持长期科学的生活行为干预,生活行为干预可有效改善骨质疏松程度,预防并发症发生,但患者对干预方案的接受度和执行力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合并骨质疏松的骨折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可能加重骨质疏松程度,进而诱发多种并发症,因而则更亟需对骨质疏松状况进行干预。
[关键词]福美加;消渴壮骨方;糖尿病;骨质疏松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3)16-0069-03
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三高一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低骨量)严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其中骨质疏松症即是其慢性并发症之一,二者并发加速了骨质疏松的发展进程,并成为长期严重疼痛和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骨质疏松症易致病理性骨折,致残性高,使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更加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骨质疏松症属于全身代谢性骨骼疾病,表现为骨矿物质含量减少,骨的微细结构变化,骨的韧性降低,容易骨折,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1,2]。临床研究发现老年糖尿病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严重影响其健康质量[3]。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与骨质疏松有密切相关性[4-6]。糖尿病患者由于饮食需要控制,往往导致骨生长所需营养物质进一步缺乏,且治疗期间的血钙水平不断降低,还容易使骨吸收增强,使骨质疏松的程度进一步加重。近年来笔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5年1月~2013年1月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的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门诊和住院患者共200例,按随机数字统计表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研究组男50例、女50例,平均年龄(68.23±7.15)岁,体重指数(21.11±3.19)kg/m2;对照组男45例、女55例,平均年龄(67.59±6.89)岁,体重指数(21.05±3.21)kg/m2。治疗时间均为12周,两组年龄、性别、血糖、骨密度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糖尿病诊断标准[7]:采用2010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标准,符合下述条件之一即可诊断:①有糖尿病症状,空腹血糖≥7.0mmol/L或任何时间血糖≥11.1mmol/L或OGTT2h血糖≥11.1mmol/L;②无症状,除上述标准外另加下述1项标准,OGTT1h或另一次OGTT2h血糖≥11.1mmol/L,或另一次空腹血糖≥7.0mmol/L。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参考文献[8]。
纳入标准:①年龄≥45岁;②有负重性疼痛或自发性周身疼痛;③血清Ca、P正常;④腰部和(或)髋部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至少有一个部位低于峰值骨量的-2.5SD;体重指数(22.06~32.14)kg/m2,均符合1994年WHO骨质疏松症临床诊断标准,主要临床表现为有自发性或负重性腰背疼痛、全身性疼痛或者轻微损伤引起骨折史。
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本药过敏者;不能配合者;有严重心肝肾等并发症或合并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以及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肿瘤骨转移、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患者;治疗期间服用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雌激素、肝素、孕激素等影响骨代谢药物的患者。
1.3治疗方法
研究组应用消渴壮骨方1剂/d联合福美加70mg,po/qw(美国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110021)。消渴壮骨方组成:丹参18g、黄芪30g、补骨脂12g、骨碎补15g、川断9g、川芎6g、山药30g等。由本院中药药剂科制备。每日1剂,400mL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对照组应用福美加70mg,po/qw,清晨空腹以温开水送服,服药后半小时内避免躺卧,服该药前检测血钙浓度,低钙血症给予补钙剂,疗程均为3个月,两组患者均给予控制饮食、运动、药物、补钙、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控制血糖等常规治疗。
1.4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治疗前后采用GE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L1~4骨密度平均值(BMD)、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等指标。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有效: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FBG
1.5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达,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检测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FBG、2hPG、HbA1c、BMD等指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FBG:t=1.24,P=0.01,2hPG:t=1.09,P=0.00,HbA1c:t=1.32,P=0.04,BMD:t=0.63,P=0.02;对照组FBG:t=1.35,P=0.00,2hPG:t=1.06,P=0.02,HbA1c:t=1.29,P=0.04,BMD:t=0.73,P=0.00)。治疗后研究组FBG、2hPG、HbA1c、BMD等指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中t值为治疗后两组比较,见表1。
2.2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1,P=0.01
2.3药物副作用
治疗前2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低钙血症,经补充钙剂纠正后给予骨质疏松治疗;治疗过程中3例患者便秘,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无肝、肾功能影响,无骨折发生。
3讨论
糖尿病骨质疏松是指糖尿病患者出现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脆性增加、易发骨折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其发病率和危害性日益严重[10]。研究发现[11-13],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基本原因为胰岛素缺乏或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其发病率较高的主要因素:①高血糖容易导致渗透性利尿,增加尿钙磷镁排出并阻滞肾小管对钙磷镁的重吸收,增加甲状旁腺素分泌和溶骨作用。尿钙排出量与尿糖、羟脯氨酸、环磷酸腺苷(cAMP)和甲状旁腺素(PTH)水平均呈正相关,血中钙浓度降低,激活破骨细胞,促进钙磷动员,骨吸收增加,骨量减少,并且高血糖可抑制成骨细胞增殖而导致血钙降低,高血糖与成骨细胞的减少使破骨细胞的数目及活性增加,骨吸收增强和骨量丢失。高血糖时成骨细胞对PTH和1,25(OH)2D3两种激活成骨细胞主要激素的反应性明显降低,导致成骨细胞功能不足。同时,高尿糖阻滞肾小血管对钙、磷、镁的重吸收,进而加重骨质疏松。②胰岛素通过受体刺激成骨细胞核苷和骨胶原的合成,增加骨骼中钙的沉积。胰岛素作为骨的一种同化激素,可直接或间接地促进骨的形成,增加骨密度和强度。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分泌量不足,进而影响骨质的形成和矿化,包括刺激骨胶原的合成,胰岛素缺乏可致骨基质分解,钙盐流失,引起骨质疏松。③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引起骨的血管分布异常导致骨营养匮乏,白细胞吞噬功能下降易并发感染。④糖尿病患者因控制饮食的需要,导致骨生长所必需的物质减少,长期将会导致骨质疏松。上述作用降低骨密度,加重骨质疏松[14-16]。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原因复杂,单一疗法效果不佳,需综合治疗[17,18]。
福美加是临床上应用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常用药物,其疗效明显,属于第四代的双磷酸盐制剂,在福善美的基础上加入活性维生素D和钙片,能够通过结合骨内的羟基磷灰石,对破骨细胞所介导的骨质再吸收的一种有效特异性抑制剂,不仅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也能促进破骨细胞凋亡,以减少骨吸收和减慢骨丢失的速度,提高骨密度,促进骨形成,进而起到降低骨折发生率的效果。研究发现,应用福美加虽无法使人体内已经断裂、变细甚至消失的骨小梁恢复到原始结构,同时也不能恢复至年轻时候的骨量水平,但能够有效预防骨量的继续丢失,对现有的骨量有维持的作用[19-21]。本研究证实治疗后对照组FBG、2hPG、HbA1c、BMD等指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给予控制饮食、运动、药物、补钙、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控制血糖等常规治疗上,福美加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有一定的疗效。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属消渴并骨痿范畴。消渴耗气伤阴,肾精匮乏,脾运乏力,故致血瘀,筋脉失养,阴虚燥热灼伤筋脉致气阴两虚,引发骨痿。肾虚为本,气阴两虚、脉络瘀阻而致骨失养,肢体酸痛或钝痛发为骨痿。肾虚血瘀是其主要病机,肾虚者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减退,肾虚使体内激素分泌失调。故在补益脾肾基础上合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通络。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病机以肾虚为主,血瘀也是其主要致病因素,对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辨证施治,补肾和活血化瘀为两大重要法则,同时也应兼顾肝、脾,并根据具体情况辨证施治,分清虚实,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消渴壮骨方是本科多年经方,在临床取得较好疗效。方中枸杞子补肝肾、明目;黄芪补气生精;女贞子补肝肾阴,乌须明目;诸药合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骨碎补补肾强骨,熟地黄、山茱萸滋肾填精以资生化之源;共同加强补肾健骨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22]:黄芪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缓骨吸收,促进骨形成;丹参酮、淫羊藿提取物均有改善骨代谢作用等。本方双补肾阴肾阳、健脾益气、活血祛瘀,契合病机。本方不但能控制稳定血糖,降低血脂,明显改善血液黏滞度,同时可以明显提高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消渴壮骨方联合福美加在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有效率可达95%,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低血糖、血脂,改善血液黏滞,提高骨密度,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有效改善FBG、2hPG、HbA1c、BMD等指标,联合使用优于单一使用福美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不良反应,具备较高的安全性。说明综合治疗优于单一治疗,且联合治疗后的L2~4骨密度升高程度更为显著,疼痛减轻程度更为明显,能更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其治疗特点是着重于整体调节,作用于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多个环节,达到抑制骨吸收和增加骨形成的功效。糖尿病骨质疏松早期为气阴两虚、脉络瘀阻,后期为肾虚或肝肾阴虚,故早期发现糖尿病骨质疏松应予有效的防治措施,这对于防治本病极为重要。同时合理的饮食对于该病能起到积极的预防和配合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14-1816.
[2]黄薇,郝景华.糖尿病与骨质疏松[J].现代康复,2001,2(5):2-5.
[3]陈西勇,阴琳琳.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诊治新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2007,5(4):38-39.
[4]王永建,古卫.2型糖尿病与骨质疏松相关性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6):54-55.
[5]雷晨,周晓玲.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8(5):4310-4311.
[6]张婷容,韩梅清.老年2型糖尿病与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06,27(6):107-109.
[7]陆菊明,纪立农.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11-14.
[8]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1):2-5.
[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3-36.
[10]UchidaT,NakamuraT,HashimotoN,etal.DeletionofCdknlbameliorateshyperglycemiabymaintainingcompensatoryhyperinsulinemiaindiabeticmice[J].NatMed,2005,11(2):175-182.
[11]杨焱,秦佳佳.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与临床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0,16(2):81-82.
[12]沈稚舟,吴松华,邵福源,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306-308.
[13]朱勤.福善美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J].浙江临床医学,2006,8(1):42-43.
[14]JohnellO,KanisJA,OdenA,etal.PredictivevalueofBDMforhipandotherfractures[J].BoneMinerRes,2005,7(5):1137-1140.
[15]StolkRP,Van-DaelePLA,PolsHAP,etal.Hyperinsulinemiaandbonemineraldensityinelderlypopulation:therotterdamstudy[J].Bone,2006,18(3):545-549.
[16]GreyA.Skeletalconsequencesofthiazolidinedionetherapy[J].OsteoporosInt,2008,19(4):129-132.
[17]邹玲梅,曹磊.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测量及骨折风险预测[J].安徽医学,2010,31(1):30-33.
[18]曲冉,周洋.老年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243-246.
[19]商学征,许树青.补肾通络治疗糖尿病骨质疏松临床观察[J].中国药师,2010,13(9):1329-1331.
[20]中国健康促进会骨质疏松防治编委会.骨质疏松症中国白皮书[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3):148-154.
[21]励丽,褚建平.阿仑膦酸钠联合钙尔奇D治疗糖尿病伴骨质疏松症[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2):300-302.
【关键词】关节置换;骨质疏松症;股骨颈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3)36-0026-02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病,其主要特点为骨量下降、骨微细结构遭到破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1]。从2008-2012年,笔者所在医院共对127例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同时辅以抗骨质疏松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2012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7例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男39例,女88例,年龄60~100岁,平均71.2岁。根据骨折时间分为:新鲜性骨折49例,陈旧性骨折78例;根据骨折部位分为:头下型骨折28例,头颈型55例,经颈型3例,基底型41例;根据Garden分类:Ⅲ型72例,Ⅳ型55例;根据手术类型分为:行全髋关节置换93例,双极股骨头假体置换术34例。此外合并呼吸系统疾病45例,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89例,合并神经系统疾病23例,合并内分泌系统疾病55例。
1.2术前准备
术前监测患者心、肺、肝、肾功能,筛选近期无心及脑梗死的患者。对于有高血压病史者,血压控制在160/90mmHg以下;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8mmol/L以下。术前均予以补铁、补钙、阿法骨化醇、益比奥(人工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骨髓造血;行X线和/或CT扫描评估骨折情况,并对患肢皮牵引制动,同时预防肺部及尿路感染。
1.3手术方法
患者入院后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全面评估患者的状态及接受手术的耐受性,并及时处理影响手术安全的内科并存病。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健侧卧位,以改良的Gibson切口为入路并暴露髓关节囊,在屈髋内收、内旋位时将股骨头向后脱位,在小转子上约1.5cm处用电锯截断股骨颈并取出股骨头。用髋臼锉(从小号到大号)磨削髋臼软骨面(注意保留软骨下骨),于外展45°,前倾15°安装大小合适假体并用骨水泥固定。然后暴露近端股骨,选择大小合适的髓腔锉逐步扩髓,试放假体,并注意恢复正常的股骨颈长度,复位后检查患肢松紧度及双下肢是否等长。选择合适假体调整髓腔大小后放置髓腔栓,并注射骨水泥加压,植入股骨假体,均匀敲击使其完全进入髓腔,安放股骨头颈假体。复位后检查其稳定性和活动度,并局部冲洗,放置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
1.4术后治疗
术后预防感染,予以抗感染2~3d并观察炎症指标,预防肺部感染及褥疮形成;常规肝素抗凝5~7d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予以鹿瓜多肽、密钙息、钙片及阿法骨化醇等治疗骨质疏松;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2结果
随访6个月~5年(平均23个月),出现感染1例,予置管冲洗,加强抗感染后伤口渐愈合,但患肢功能欠佳,术后3个月Hariss评分52分;关节脱位2例,C臂下手法复位后效果良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术后3d出现,予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弹力袜加压、抗凝和溶栓等对症治疗后患肢肿胀渐消退;假体松动0例;假体下沉0例。按Hariss评分标准:优83例,良35例,可7例,差2例;总体优良率92.9%。
3典型病例
患者,女,93岁,因摔伤后右下肢肿痛、畸形伴活动受限2d入院。入院时患者被动平卧位,右下肢呈屈曲、外展40°、外旋90°畸形,右髋关节周围轻度肿胀,无淤斑,压痛明显,纵向叩击痛明显,右髋关节因疼痛活动受限。右膝、右踝关节无畸形,活动自如,右下肢远端血运、感觉、运动可。术前X线示:右股骨粗隆间骨折,骨质疏松。DXA骨密度测定T=-3.0SD(图1)。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后积极术前准备,在全麻下行右侧双极股骨头假体置换术,术后予抗炎、消肿、抗骨质疏松、防静脉血栓等对症支持治疗。术后3d可在助行器下锻炼行走,术后最后一次Hariss评分为89分,图2为术后X线。随访2年,无感染,内无假体松动下沉及脱位等并发症。
4讨论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尤其是伴有骨质疏松症患者,保守治疗和各种内固定疗效欠佳,骨不连、内固定松动或股骨头坏死发生率高。作为一种功能重建手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能迅速有效地改善股骨颈骨折所引起的疼痛及功能障碍,近期疗效非常满意。
抗骨质疏松治疗主要包括:(1)基础治疗,坚持健康生活方式,摄入富含维生素D、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尽量少用皮质激素类和非甾体类药物,避免嗜烟、酗酒,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行个体化锻炼,适度肌力锻炼和康复治疗;(2)药物治疗:有效药物治疗是抗骨质疏松治疗的基础,确诊后患者需在医师指导下,长期或间歇使用抑制骨吸收或促进骨形成药物,如双膦酸盐、降钙素、雌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锶盐等[2]。其中降钙素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和增生,从而抑制骨吸收,同时直接作用成骨细胞促进骨形成,有效增加骨钙含量,改善骨结构;而且具有中枢镇痛作用,针对骨质疏松疼痛患者效果明显[3]。
总之,主要根据患者年龄、生理精神状况、病理特点、骨质疏松情况、骨折类型和时间、复位质量及患者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积极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可有效提高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近、远期疗效,而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联合抗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效果显著,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二稿)[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0,6(1):1.
[2]李梅,周学瀛.骨质疏松症治疗新进展[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31(6):386-389.
1诊断标准及分类[4-5]
1.1诊断标准1994年WHO提出了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适用于成年女性),此标准是依据骨密度(BMD)或骨矿含量与同性别骨峰值量的比较,低1-2.5个标准差为骨量减少,低于2.5个标准差为OP。中国建议的OP诊断标准根据成人BMD的均值及标准差而定,BMD介于(均值-1个标差)~(均值-2个标准差)为骨量减少,BMD低于(均值-2个标准差)为OP。
1.2分类根据全身分布情况,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包括妇女绝经OP及老年性OP),继发性(包括药物性、内分泌性、先天性或慢性疾病等因素所致的OP)和特发性(包括妇女妊娠期、哺乳期发生的OP)。
2高发人群
50岁以上的绝经后妇女及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高发人群[1]。据资料报道[6]我国部分省市统计60岁以上的人群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约为59.89%,因OP而发生骨折的发病率为9.6%,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王增英等人研究显示:严重的COPD、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是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易患人群,健康状况的老年男性也不例外。老年男性OP不同于绝经后女性OP,没有激素突然变化所致的急剧骨量减少,没有明确的年龄分界,是逐渐形成的过程,随年龄增长呈进行性下降,即高龄是老年男性OP的另一个危险因子,老年男性应是OP的重点防治对象[7]。
3治疗方法
3.1骨吸收抑制剂包括雌激素、降钙素、双膦酸类、钙和维生素D3、依普黄酮等。钙和维生素D3(VD3)是预防和治疗OP的基本药物,无论应用何种药物治疗都应保证每天1000mg钙和400~800U维生素D3[8]。阿仑膦酸钠能够强有力地抑制骨吸收、改善骨质量、降低骨折风险[9]。胡伟伟等研究认为增加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的腰椎和股骨近端各部位的BMD,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一种有效措施。
3.2骨形成促进剂如氟化钠、甲状旁腺素、锶盐、生长因子等,但亦有具上述两种作用、双向调节的药物,如雌激素、降钙素、维生素D等。目前,临床应用的绝对多数药物属于骨吸收抑制剂阿仑膦酸钠能够强有力地抑制骨吸收、改善骨质量、降低骨折风险。
3.3中药治疗中医学认为,OP是由于肝肾不足,筋骨失养,加之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精血虚弱,不能濡养筋骨,导致骨枯髓减;OP与肾虚的关系尤为密切,肾虚是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治疗应以补肾为主,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标本兼治。龙友余等研究[10]认为,仙灵骨葆胶囊具有抑制骨吸收、降低骨转换、提高骨量的作用。
3.4生物物理疗法有研究认为,低强度复合脉冲电磁场(PEMFs)通过对钙调节激素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抑制破骨细胞作用,促进成骨细胞作用,有效抑制甚至逆转骨质疏松的效果,使骨量增加而不破坏骨的重建过程,且PEMFs治疗骨质疏松与药物疗法相比较,有见效快、维持时间长、无不良反应等优点[11]。邵礼仙认为,PEMFs可改善局部血液供应,缓解肌肉痉挛,促进局部水肿吸收及细胞损伤的修复,并增加了骨密度,从而镇痛作用好且持久[12]。
4护理措施
4.1心理护理由于治疗时间长、收效慢、生活自理能力受到影响,因而有情绪低沉、悲观或烦躁、易激怒等负面心理。护士应与患者交朋友,应理解尊重他们,做到关心、耐心、细心,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认真倾听患者的感受,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生活情况,对有心理问题的患者给以开导,帮助他们纠正心理失衡状态,鼓励他们参加社交活动,适当娱乐、听音乐、冥想,使情绪放松以减轻疼痛[13]。这样不仅有利于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减轻症状,提高疗效,促进康复,还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4.2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文化层次,不同年龄、爱好、生活习惯等人群,做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从生理、病理等角度了解OP的预防,发病机制和康复等问题,有利于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调动机体内在的抵抗力,积极配合治疗。所以,对骨质疏松患者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选择有一定临床经验,并且熟练掌握骨质疏松症相关医学知识及健康教育方法的护理人员担当护理干预。
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心理变化,知识掌握情况,并定期随访。从而有效的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4.3饮食护理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推荐的钙摄入量[14]作为指标,美国国家骨质疏松基金会资料显示:80%的女孩和60%的男孩的钙摄入不足以获得正常的骨量,75%成人的钙摄入量不足以维持骨量。中国人摄入量仅为需要量的半数。低钙摄入是一个全球性的营养问题[15]。钙有广泛的食物来源,通过膳食来源达到最佳钙摄入是最优先的方法。在饮食上要注意合理配餐,烹调时间不宜过长。主食以米、面杂粮为主,做到品种多样,粗细合理搭配。副食应多吃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含钙的食物有奶类、鱼、虾、海产品、豆类及其制品、鸡蛋、燕麦片、坚果类、骨头汤、绿叶蔬菜及水果。对胃酸分泌过少者在食物中放入少量醋,以增加钙的吸收。含维生素D多的食物有鱼类、蘑菇类、蛋类等。腊食中蛋白质应适量。近年有很多研究表明,蛋白质的摄入量是影响骨质疏松的因素。低蛋白质摄入提高了骨量的丢失,而过高动物蛋白质的摄入可提高骨折的危险性。一般情况下绝经期妇女每日摄入钙1200-1500mg为宜[16]。通过适当的补充维生素D,调节饮食等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预防OP的有效、安全、经济的措施。
4.4运动指导运动项目的选择应依个体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体能等特点及运动史选择适当的方式、时间、强度等。一般来说,年轻人宜选择运动量大的体育运动,老年人宜选择逐渐加量的力量训练,强调户外运动至少1h/d。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运动方案,采用散步、慢跑、爬楼梯和打太极拳等,运动量以身体能适应为原则,由小渐大,以轻度疲劳为限。运动强度要求适宜,根据心率判断运动量,老年人运动时的适宜心率为最大心率的60%-80%,最大心率=220-年龄;或运动中出现身体发热出汗、轻度疲乏、肌肉有酸痛感,但休息后次日能恢复,且精神愉快、精力充沛、食欲和睡眠正常表明运动量适宜[17]。
4.5用药护理指导患者根据不同的疏松程度,按医嘱及时、正规用药,严密注意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掌握合理的用药途径,每种药的用法、注意事项必须详细告诉患者,如使用激素时要注意乳腺癌、中风和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预防。钙剂服用最佳时间在晚上临睡前比较好[18],因甲状旁腺介导的骨吸收主要发生在晚上空腹时;服用钙剂要多饮水,减少泌尿系结石的机会。继发性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改善较慢,在服药的同时,提醒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免影响疗效。
4.6改变不良生活、饮食习惯研究显示,OP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良的生活方式能加速其发生与发展,对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女士,特别需注意纠正偏食、挑食、节食等不良习惯,做到营养搭配合理;避免酗酒、嗜烟、饮过量的浓茶、浓咖啡及碳酸饮料;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加户外活动,适当日晒。OP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骨病,适量规律的运动、适当补充钙及维生素D营养、饮食调节等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预防OP有效、安全、经济的措施。通过护理干预,为群体提供骨质疏松的保健知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当今预防和控制OP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南登昆.康复医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231.
[2]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下册[M].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118.
[3]HaavK,Ganant.赵燕玲译.世界卫生组织骨质疏松症防治工作报告和防治建议[J].中国肿瘤骨病,2002,1(5):247-250.
[4]王建华,杨华清,姚建祥,等.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非药物治疗[J].中国娇形外科杂志,2002,10(增刊):1418-1419.
[5]贾云,张璐.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6):44-45.
[6]黄燕兴,朱弼堃,张红.髋部骨折住院治疗费用统计和分析(1998-2003)[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5,11(2):195-198.
[7]王增英,吴伏娜,钟紫茹,等.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相关因素与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0):879-880.
[8]李平生.骨质疏松症治疗用药的最新进展[J].人民军医,2005,48(7):411.
[9]ChapurlatRD,PalermoL,RamsayP,etal.Riskoffractureamongwomenwholosebonedensityduningtreatmentwithalendronate:FractureInterventTrial[J].OsteoporosInt,2005,16(7):842-848.
[10]龙友余,王英,王旭凯.仙灵骨葆胶囊治疗骨质疏松症41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9,31(10):1537.
[11]余雷,罗二平,申广浩,等.低强度脉冲电磁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801-1802.
[12]邵礼仙.低强度脉冲电磁场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7):2419.
[13]梁毅玲.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现代护理,2007,10:2746-2747.
[14]盛春卿,陈李丽.骨质疏松症的早期健康干预[J].中国健康教育,2001,17(9):541-542.
[15]张青莲.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5):42-43.
[16]陈玉平,刘雪琴.预防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健康教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40.
【关键词】骨质疏松;健康教育;效果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15-02
骨质疏松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1、4]。骨质疏松增多会导致患者骨组织减少,从而引起骨质疏松[2、5]。骨质疏松患者常表现为程度不同的驼背、腰背疼痛、呼吸系统功能下降和身长缩短等,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和气短等症状。现搜集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接收的骨质疏松117例患者,对其进行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接收的骨质疏松117例患者。117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7.58±1.62)岁,最大77岁,最小62岁,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别为58例、59例。所有患者均经X线检查确诊为骨质疏松。117例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117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方法如下:(1)由于老年人是该病主要的发病人群,老年人对疾病基础知识了解甚少。必须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疾病基础知识宣传教育工作,详细的向患者介绍该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有效预防和危害性等,增强患者对疾病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提高对疾病预防的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3、6]。(2)大多数疾病患者由于疼痛、骨折等对身体和正常生活造成的不便和影响,易产生过于担忧、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心理压力较大,不利于疾病控制。必须对患者不同的不良情绪和心理状况进行充分了解,加强情绪安抚和心理疏导,使患者认识到不良情绪和心理状况对疾病控制的危害性,提高患者对疾病控制的信心,消除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增强治疗依从性,使患者能够长期、坚持接受治疗。(3)指导患者养成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均衡饮食。提倡患者多食富含钙的食物。65岁以上的患者每日摄入钙量以1500mg为宜。饮食以低盐、低糖、低动物蛋白为主,禁忌吸烟、喝酒等。提倡患者结合自身的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户外运动进行身体锻炼。多晒太阳,在日常生活中预防摔跤。(4)药物治疗是临床上治疗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药物分为两类,即促进骨性成药和抑制骨吸收药。促进骨性成药如异黄酮、合成类固醇等,抑制骨吸收药如雌激素、钙剂和二磷酸盐等。必须反复叮嘱患者严格按照药物用法用量服用,告知患者用药期间的注意事项和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4、7]。鼓励患者长期坚持治疗。
治疗半年后,对患者的骨密度进行检测,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9个月后,对患者的疾病基础知识知晓度进行调查,调查形式选择问卷表,调查内容包括对疾病病因、治疗方式、并发症、预防手段、危害性等。
1.3疗效标准满分为40分。差:36分。
1.4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
2结果
治疗半年后,117例患者的骨密度平均T值为-1.26,趋于正常。患者的腰背疼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117例患者经过健康教育,对疾病基础知识的知晓度为97.44%,其中3例差,占2.56%;34例良,占29.06%;80例优,占68.38%。结果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健康教育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3讨论
按照不同的发病原因可以将骨质疏松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5、8]。目前,医学上尚未发现明确的该疾病治疗方法,治疗时仍以早发现、早诊治、早预防为主。由于该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知晓度,促使患者养成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均衡饮食,对控制疾病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和价值[9]。在本文研究中,对117例患者给予健康教育,包括知识普及、心理疏导、生活方式和均衡饮食、药物治疗等,患者对疾病基础知识的知晓度达97.44%,表明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对骨质疏松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基础知识的知晓度,效果较好,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亮,马远征,刘海容,白颖,李大伟,杨帆.骨质疏松健康教育新模式探讨[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2,17(14):47-48.
[2]刘建芳,廖筱妹,孙晓芬,俞黎,张东红.骨质疏松症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与体会[J].护理学报.2013,16(19):42-43.
[3]郭公慧,王茂桂,陈常云.健康教育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和骨折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2,11(21):75-76.
[4]张洁,孙敏.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21:144-145.
[5]杨秀琳.运用健康信念模式对中老年人进行骨质疏松健康教育效果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
[6]陈立英,史丽丽.骨质疏松患者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08:1784-1785.
[7]夏凌霞,范井月.临床护理路径在骨质疏松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05:19-20.
【关键词】老年人colles骨折骨密度骨质疏松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老年骨折发病率逐步上升,colles骨折是老年较为常见的骨折。老年骨折病人中,大多合并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为了深入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笔者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的235例老年colles骨折病人进行健侧桡骨远端骨密度测量,以期分析并发现其中相关因素。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检测对象
235例桡骨远端骨折病人,其中男44例,女191例,年龄48岁~87岁,平均年龄60岁,均有典型外伤史,排除肿瘤等疾患。为了方便检测,本组均选单侧colles骨折病人进行健侧桡骨远端骨密度测量。
1.2检测仪器
韩国产OsteosysEXA—3000型X线骨密度仪。
1.3检测方法
准确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并输入微机,记录患者饮食、生活习惯,拍患侧桡骨远端X光片,健侧采用韩国产OsteosysEXA—3000型X线骨密度仪行桡骨远端测定患者骨质疏松程度,了解骨质状态。
2检测结果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将骨质疏疏松程度的分类,笔者把检测结果分为四种:①正常;②骨量减少;即BMD值低于健康人峰值的1SDs;③骨质疏松:即BMD值低于健康人峰值的2SDs;④重骨质疏松:即BMD值低于健康人峰值的3.5SDs。
本组病人检测结果如下:235人中,骨质正常者24例,骨量减少者41例,骨质疏松者170例,其中42例为严重骨质疏松.其结果见表1
表1235例老年人colles骨折病人骨密度测量结果
注:括号内为女性男性比。
3结论
⑴骨质疏松与年龄程正相关性。
⑵女性患者在70岁前较男性易发生colles骨折,70岁后男女相当。
4讨论
colles骨折是老年常见骨折[1],受伤机理多为跌倒所致,老年人跌倒后,手掌或手背首先着地,重力的反作用力沿手掌向上传导至桡骨远端。此处骨质以松质骨为主,是骨质疏松较早发生且程度最为严重的部位,易发生骨折。
对于colles骨折的治疗目前临床上最多采用的仍然是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的方法[2]。但并非所有患者均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疗效欠佳的原因主要在于骨折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措施的正确与否,尤其是当骨折累及关节面而整复未达到满意复位或发生骨折再移位时,往往导致骨折畸形愈合并使腕部及手的功能受限[3]。因此,应当强调根据骨折的类型及严重程度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从而提高骨折的复位质量,由此可能使疗效得到改善。然而,尚有一部分患者虽然骨折获得满意复位并如期愈合但依然遗留不同程度临床症状,功能恢复也不尽如人意。根据临床观察结果,骨质疏松不仅对于colles骨折具有病因学意义,而目可能对于预后产生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尤其对于老年患者。
在本研究中,老年人colles骨折病例中,骨质疏松患者约占总数的72.34%,另有11.45%的患者为骨量减少,说明骨质疏松可明显增加colles骨折的发生率。这个结论与Dias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骨质疏松的程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性别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别[4]。男、女性的骨量在35~40岁以后开始下降,与年龄呈线性相关。本组病例平均年龄为60岁,骨疏松发生率较高,增加了外伤后colles骨折的生率。在骨量下降初期,男、女性骨量丢失比例大致相当,每年约0.3%,但女性停经之后,每年增至2%~3.0%。女性在绝经期后20年间,总骨量丢达20%~30%。从研究中发现随绝经后时间加长,骨量丢失度逐渐减慢,到70岁前后,恢复到与男性相同的度。因此,女性绝经期后,骨质疏松发生率远远高于男性,其外伤后colles骨折发生率也显著增加。
根据本研究可以看出,目前老年患者骨质疏松发病率基本与其它同类研究中相同。骨质疏松与年龄呈相关性。在70岁左右尤为严重,因此对老年患者进行早期的预防、治疗非常关键,尤其注意防止骨折的发生及其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朴俊红,庞莲萍,刘忠厚,等.中国人口状况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和发生率.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2,8(1):1-71.
[2]郭世绂,罗先正,邱贵兴.骨质疏松基础与临床.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老年人;健康教育
骨质琉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低下,骨质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二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BMD,简称骨密度)和骨质,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1]。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典型的临床表现以疼痛、脊柱退行性变、脊柱畸形和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为突出,常引起患者脊柱、四肢功能降碍、生活不能自理,最终出现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因此,早期预防和正确合理的健康护理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1早期预防指导
老年人大多认为人老了“骨头硬了”就容易发生骨折,这是正常生理现象,也没有什么很好的治疗办法,就在思想上轻视此病。因此要指导老年患者加强医学知识的学习,让他们认识到骨质疏松症不仅可以预防,而且可以延缓发生甚至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更要让他们认识到骨质疏松症的预防要比治疗更为重要从而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2]。同时嘱老年息者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外伤、跌倒,合理膳食,锻炼身体,定期体格检查力争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时延级和阻止骨矿物质的丢失,提高和维持骨矿物质含量,延迟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2心理护理
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大部分都遭受疼痛、畸形及功能丧失。这些都深深地影响老年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质量,许多心理问题与疾病本身紧密相连,包括疼痛、焦虑、沮丧、失眠、活动受限。因此,应耐心向患者介绍骨质疏松症的保健知识,提供治疗效果较满意的病例,增强患者面对疾病意识,同时,做好亲属思想工作,尽量抽出时间精力照顾患者,使患者有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的态度正确对待疾病,树立信心,配合治疗。
3生活护理指导
3.1室内护理指导改善生活环境,保持环境安静,床铺平整、整沽,宜睡硬板床,床垫柔软,腰下垫一软垫,遇到天气潮湿时,关闭门窗,保持室内空气干燥。清除地面上的杂物保持老人活动空间的地面上清洁干燥。避免老人在雨天、下雪天外出。浴室地面要有防滑处理,并有足够的照明,鞋子要舒适、耐磨、防滑。不要干重体力活动,不举重物,外出跨越台阶应小心,乘坐汽车要扶稳。下蹲时腹背要挺直,防止摔伤、碰伤和病理性骨折的发生。
3.2室外活动护理指导阳光中紫外线有促进维生素的合成作用,而维生素可促进钙吸收,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是防止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措施。体育锻炼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顺其自然,劳逸结合,循序渐进,适可而止一般可采用简便易行、积极有效的锻炼活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快走,打太极拳,做广播体操、健身操等,锻炼的时间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以锻炼后自己不疲劳、心脑肺功能可以耐受为原则,不可急于求成,应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以此达到预防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目的。专家指出,在神经系统调控下的肌肉质量(包括肌块的质量和肌力)是决定骨强度的重要因素[3]。
3.3生活方式指导说服老人改掉不良嗜好,应戒烟避免酗酒,少喝浓茶、咖啡和碳酸饮料等。老年人保持了多年的生活习惯,一下戒掉并非易事,要耐心细致的做好思想工作,说明其危害性。如香烟中含有尼古丁和咖啡因,可加速钙的排出,酒能干扰维生素的代谢和加速钙的排出等,说清这些不良嗜好对人的危害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关系,以取得老年人的合作主动改掉不良嗜好。
4饮护理指导
4.1钙的摄入膳食的合理结构钙摄人不足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因此,饮食中充足的钙摄入对预防治疗骨质疏松症是非常有效的。乳制品、小鱼、肉、豆类以及蔬菜等含有丰富的钙质,但并非所有的食物中钙质都可同样地被完全吸收,食物种类不同,吸收率也不同。据有关报道:乳制品吸收率50%,小鱼钙吸收率为30%,蔬菜为20%,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钙,吸收率比其他食品都高。笔者测定了有不同喝牛奶习惯的人骨密度,分为每日喝牛奶、每周喝牛奶、完全不喝牛奶。结果显示,完全不喝牛奶的人骨密度较低,每日喝牛奶的人骨密度较高。老年人钙平均维持量为10mg/kg,通常补钙量为1000~1500mg/日,饮食合理且菜肴荤素结合好的老人比偏食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降低。因此,老年人要坚持喝牛奶,多食豆制品、蔬菜、水果、鱼、虾等。
4.2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有利于钙的吸收,缺乏时将影响钙在胃肠的吸收和利用。维生素D缺乏时还可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增加钙的吸收,从而引起或加重骨质疏松维生素含较高的食物有鱼肝油、动物内脏等人体内维生素主要来源于日光照射,故要保证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有一定时间接触日光。老年人若缺乏日照以及摄人和吸收障碍致维生素缺乏,应补充400~800IU/d。维生素D能增加老年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可降低跌倒的危险,进而降低骨折风险维生素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应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并应注意个体差异和安全性,定期检测血钙和尿,酌情调整剂量。
5药物指导
目前,治疗药物有维生素D及活性代谢物,钙制剂、雌激素、降钙素等[4]。对需要用药物治疗的老年患者,应向患者讲解药物的剂量、用法,及注意事项和副作用,合理用药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并减少不良反应,达到治疗目的。
总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发生“疏松”改变并可伴有骨折的一种疾病[5]。由干生活和医疗条件的提高,长寿老人数量迅速的增加,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也随之增加,因此应做好骨质疏松症患者健康护理
参考文献
[1]张燕晴.健康教育应成为预防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策略.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2,18(2):18.
[2]钟杰琴,戴惠芳.老年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护理体会.湖南中医杂志,2004,20(5):44.
[3]周士枋.骨质疏松症的康复治.实用老年医学,2000,14(3):151.
关键词:护理干预;骨质疏松;生存质量
骨质疏松症在我国老年人中多发,对病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威胁。病人在临床上主要出现为骨量降低,存在异常骨组织等情况,因骨质疏松病人的骨质脆性提高,病人更容易出现骨折的危险[1]。目前我国人群不断向老龄化发展,人群中患有骨质疏松病的比率也随之增加,该病开始变为影响老年人生活的主要疾病之一,因其需要较长时间治疗,效果显现迟缓,不但使病人的生理遭受到痛苦,病人也极易发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十分必要。本院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就诊的骨质疏松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其中观察组33例男性,22例女性;,年龄56-85岁,平均年龄(66.1±10.8)岁;对照组34例男性,21例女性;,年龄55-83岁,平均年龄(65.9±11.3)岁。所有病人均排除存在恶性肿瘤及严重的心、肺、肝、肾等疾病史。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病人均进行常规治疗,主要包括补充钙质和缓解疼痛两个方面,补钙主要为补充碳酸钙,疼痛缓解采取中药内服外用、按摩、理疗等方式进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系统的骨质疏松症健康教育对病人进行骨质疏松症健康知识宣讲,为病人耐心解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原因、疾病发展、治疗重点等方面,发放相应的疾病知识宣传册,举办疾病相关专题知识讲座,着重提出饮食、运动、药物及心理因素对疾病发展的重要性。
1.2.2心理干预心理干预在护理方案中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骨质疏松症病人大多数年龄较大的人群,其病程漫长,生活上也不太方便,病人容易发生焦虑、忧郁、意志消沉等不良的心理状态[2],在进行护理干预时,护理人员要充分考虑病人本身的因素,进行换位思考,能够耐心倾听病人的想法,表现出尊重、理解,护理时应多与患者交流,将良好的护患关系建立起来,同时在精神上支持病人建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协助病人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缓解其心理压力,塑造病人乐观稳定的机体内环境。
1.2.3运动干预选取合适的体育锻炼及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骨结构,避免骨量丢失。按照病人自身的不同情况制定运动方案,选取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进行负重锻炼,运动负荷的选择按照病人身体能够耐受的程度作为标准[3]。通常,运动量应选择由少到多,每次进行锻炼的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内为宜,尽量不选择剧烈运动,避免发生摔倒等意外情况而造成骨折,每周运动次数控制在3-5次。叮嘱病人锻炼的环境应选取有充足阳光、空气流通的地方来进行,因日光照射能够显著增强皮肤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磷吸收。
1.2.4饮食护理叮嘱病人应粗细搭配进行饮食,尽可能多食用杂粮,以及一些能够对骨代谢进行改善的食物(例如洋葱、绿叶菜等),平时在生活中应禁烟禁酒,饮食清淡,可以多进食一些坚果的食品。
1.2.5积极的止痛护理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能够对病人疼痛的严重程度、可能承受的程度、以及疼痛加重的原因进行评估。常规的疼痛可机械能按摩、中药烫疗、理疗等方式缓解;中度疼痛应当在主治医生的指导下选取一些合适的止痛药,例如非甾体药物,同时留意药物给病人带来的副反应,并积极采取措施;疼痛发生较为严重的病人,在采取药物进行镇痛的基础上,可协助病人适当休息患肢,鼓励其采用手杖、腋杖等辅助工具来进行日常活动,同时协助病人进行合理程度的锻炼来分散其对疼痛的注意力。
1.2.6预防跌倒骨质疏松病人平时易发生跌倒,而造成骨折。如果病人同时存在高血压、心脏病、视力障碍等疾病,也容易发生跌倒的危险情况,护理人员应当能够结合病人自身情况对其进行相关风险评估,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1.3疗效评价标准无效:腰背痛、四肢痛未产生明显变化,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存在障碍;有效:腰背痛、四肢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能进行一般的日常活动;显效:腰背痛、四肢痛消失,日常活动能够正常进行。生存质量评价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调查表(WHOQOL-100),选取患者入院第1天进行首次调查,干预半年后进行第二次调查。调查由专业人员协同各科室主任、护士长进行,在调查员的协助下,由患者自行填写,调查人员复核、检查。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78.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我国人群寿命的不断延长,骨质疏松症为老年病人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从而成为公众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4]。骨质疏松症其发病原因与病人年龄密切相关,疼痛是该病在临床上的主要症状,且其具有漫长的病程,易给病人及其家人造成严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研究和改善老年人健康情况是我国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对骨质疏松的治疗及护理意义重大。骨质疏松症在临床上表现患者全身性骨密度下降并存在异常骨结构,骨骼脆性升高,十分容易发生骨折,且大部分骨质疏松症病人长期存在较轻疼痛,而因病人对疾病知识不够了解,畏惧心理使得其减少日常运动量,进一步造成骨质流失,引发疼痛加剧[5]。疼痛、骨折和驼背是该病患者的主要表现,对病人产生生理、心理、经济多方面的危险,使病人的生活质量变差。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不但应关注医治疾病本身,同时也应对病人的生活质量产生足够重视。饮食干预、心理干预及运动干预以及健康知识宣讲等内容能够明显改善病人的病情程度,促进病人的康复。本研究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78.18%),观察组患者的相应生存质量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赵清平,张艳艳,唐莉萍,等.系统化护理干预对南京地区老干部骨质疏松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8(3):2633-2635.
[2]张辛,席冠华,王云霞.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骨质疏松症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4,12(4):1035-1036.
[3]赵月仙.社区护理干预对减轻老年骨质疏松病人疼痛的作用[J].护理研究(上旬版),2006,13(6):1213-1214.
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补肾壮骨汤
中图分类号:R274文献标识码:B文献编号:1671-4954(2010)07-517-03
doi:10.3969/j.issn.1671-4954.2010.07.030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和/或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因此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质。近年来关于骨生物力学性能降低在骨质疏松定义和诊断中的意义已引起众多学者关注。2000年美国国家卫生院(NIH)有关骨质疏松症的共识文件将骨质疏松症定义为“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主要由骨密度(BMD)和骨质量两方面决定,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身长缩短、驼背,OP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骨质疏松性骨质大大增加了老年人的病残率和死亡率。随着我国社会进入老龄化,老年性骨关节疾病的防治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较多,疗效不一。本院采用西药加服自拟中药“补肾壮骨汤”治疗原发骨质疏松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自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l1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50例,男15例,女35例;年龄48~70岁,平均(51.9±9.8)岁;病程1至10年,平均6年;骨量减少4l例,骨质疏松9例。治疗组60例,男l5例,女45例;年龄49~68岁,平均(52.2±10.6)岁;病程2~11年,平均7年;骨量减少45例,骨质疏松1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对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的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不列入本观察。
1.2诊断标准
诊断闭值可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年轻健康人的骨峰值不足1个,标准差属正常,也可用T-Score(T值)表示,1~2.5个标准差之间为骨量低下(骨量减少),降低程度等于和大于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骨密度降低程度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或多处骨折时为严重骨质疏松。[1]
1.3观察方法
骨密度测量使用美国Lunar公司的DEXA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专人负责测量治疗前后腰椎2~5BMD指标的变化。
1.4疗效标准
骨质疏松症疗效计价标准。痊愈:疼痛完全消失,骨密度检查显示骨密度明显增加。显效:疼痛明显减轻,骨密度检查显示骨密度增加。有效:疼痛减轻,但经常出现,骨密度检查未见骨密度下降。无效:和治疗前比较,各方面均无改善。
骨密度疗效计价标准:按国际通行标准,根据DEXA精确度,计算出最小有意义变化值(SLC),参考裴福兴等2007年出版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1.5治疗方法
对照组:服用上海罗氏制药公司的骨化三醇胶丸(商品名:罗盖全、国药准字J20050021)0.25mg次,2次/日,1个月为1疗程连续2个疗程;口服:美国安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维D钙咀嚼片(商品名迪巧,国药准字J20050027)每天1次2片/次,2个月为1疗程。瑞士唐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鲑鱼降素注射液(商品名:密盖息,国药准字H20050501)50单位/支肌注,第1周每天1次,1次1支;第2周隔天1次,1支/次,第3周隔2天1次,1支/次;第4、5周每周1次,35天为1疗程;哈尔滨三联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骨肽粉针(国药准字H20051237)25mg/支,每10mg肌注,每天1次,2个月为1疗程。
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服自拟中药“补肾壮骨汤”,方剂组成:熟地、杜仲、何首乌各15g,狗脊、肉苁蓉、当归、淫羊藿、骨碎补、菟丝子、桑寄生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2个月为1疗程。
1.6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测量比较,见表1。
2.2两组治疗后骨密度
治疗后均有显著性提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2.3两组临床疗效观察,见表2。
3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系统性代谢性骨病,其共同机制是引起肠钙吸收减少或是肾脏对钙的排泄增多,或是引起破骨细胞数量增多且活性增强,溶骨过程占优势,[1]旧骨的吸收和破坏超过新骨形成,抗骨质疏松药物都是以提高骨强度为目的,常用的治疗药物有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两大类。[2]活性维生素D(α骨化醇)可以促进小肠钙和磷的吸收以及骨矿化的经典作用外,[3]研究证实有促进成骨前体细胞分化成熟的作用,促进骨细胞产生骨钙素,促进胶原的生长和胰岛细胞样生长因子等促进骨形成的作用。研究证实降钙素(CT)对骨质疏松患者有镇痛、增加活动功能、改善钙平衡、减慢骨量丢失、增加骨量以及降低骨折发生的效果。[4]骨肽具有调节骨代谢刺激成骨细胞增殖,促进新骨形成,以及调解钙、磷代谢、增加骨钙沉淀、防治骨质疏松,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对照组采用口服骨化三醇胶丸,维D咀嚼片、鲑鱼降钙素注射及骨肽粉针四联治疗原发骨质疏松症疗效肯定。
唐容川《血证论》有言:“骨内有髓,骨者髓所生,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肾之所合也。”很好的解释了祖国医学对肾――髓――骨三者关系的认识,骨质疏松症属中医肾虚骨萎、骨病范畴,大量国内外文献表明肾虚者骨密度普通低于健康人。老年人由于肾虚致督脉失调,故出现腰脊疼痛,有研究表明补肾中药具有修复骨损伤,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降低骨转换率,提高骨质量,能维持和升高骨矿密度,改善骨微结构,增强骨生物力学性能。其发挥作用的机理可能是诱导破骨细胞的凋亡,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及其活性,在防治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中具有整体调治、疗效好、无毒的作用优势。[5]本方中熟地、何首乌、杜仲、肉丛蓉、骨碎补、狗脊、淫羊藿、菟丝子主补肝肾,当归养气血,桑寄生祛风除痹通络,是防治骨质疏松的常用方。治疗组提高骨密度和临床疗效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主要由补肾中药组成的“补肾壮骨汤”配合四联抗骨质疏松的西药治疗原发骨质疏松症疗效确切,较单用西药治疗为佳。
【参考文献】
[1]裴福兴,邱贵兴,钟刚.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诊断及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08-111
[2]孟迅,王欧.发性骨质疏松症防治药物的研究进展[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7,27(10):1081-1082
[3]姚建峰,许鹏,王军伟,等.骨康太灵治疗原发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2002,12(4):12-13
【关键词】护理干预;原发性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治疗仪;骨密度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745-01
骨质疏松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的生理状态,是机体衰老的表现之一,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表现形式。对老年人有十分巨大的危害,但是由于其发展缓慢,治疗效果不明显所以大多数老年人对骨质疏松的认识不足。因此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评价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干预效果,对护理干预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本院对门诊接诊的40例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40例门诊治疗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以患者T值
1.2方法:常规治疗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同时使用XT--2000B骨质疏松治疗仪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仙灵骨葆胶囊0.5g/粒,3粒/次,每日2次,维生素D碳酸钙片600mg/粒,2粒/次,每日1次;阿法骨化醇0.5ug/片,每日1次。同时使用XT--2000B骨质疏松治疗仪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10次为一疗程治疗,VAS评分>7分给予美洛昔康0.75mg,每日1次,VAS
1.3观察指标临床疗效:疼痛VAS评分“0―2”分为“优”,“3―5”分为“良”,“6―8”分为“可”,“>8”分为“差”;BMD的T值:采用超声骨密度测量系统进行足底骨密度检测;药物不良反应:观察用药后临床表现及患者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采用随机分组,无论年龄,T值及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骨密度T值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对照组和干预组治疗前相比骨密度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2.3两组患者VAS评分在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一个月与治疗前相比两组都有明显差异(P
2.4两组患者在观察期间均没有出现骨折等严重并发症。
3讨论
当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骨质疏松症是伴随老龄化社会,对老年人健康造成巨大危害的疾病,骨质疏松症防治是现今医学界较为棘手的难题。目前针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护理作为骨质疏松症等慢性病防治的基层落脚点,有序开展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是慢性病防治的最佳途径[1]。护理干预在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居民对于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仍处于较低的水平[2],关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目前主要集中在调整生活方式,基础治疗和药物治疗,同时通过理疗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是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由此可带来患者的长期卧床、并发感染、致残等危害,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带来昂贵的医疗费用。治疗的目的在于能增加骨密度从而减少骨折发生风险。有研究表明抗骨质疏松治疗至少要6个月才能有明显疗效。老年人疾病预防意识比较差。由于现在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治疗很少有老年人能够坚持六个月的正规治疗,但是骨质疏松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会有所进展,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可以采取药物与健康教育并重的综合管理模式,以减少该病的危险因素,延缓其发生发展,防止骨折等并发症出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因此护理干预对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4]。
通过对本研究组随访发现,进行护理干预组患者和常规治疗骨密度T值、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进行护理综合管理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对骨折发生率可能造成一定影响,但对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来说,规范、长期的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医生的指导和建议可以帮助患者提高用药依从性。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加强这护理干预力度,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以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总之,通过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护理综合管理,在疾病控制、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老年患者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转归并发症及危害有了很好的认识,能够认真服从护理管理,其治疗效果有了较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腊梅,路丽娜,周兰珠.老年人照顾者健康状况与护理护理需求的调查[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5)435-437.
[2]程玉琴,顾自玲.谈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骨质疏松症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2)253.
关键词:髋部再发骨折视力障碍骨质疏松危险因素
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已成为骨科临床中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其致死、致残率较高[1-2]。与此同时,髋部骨折术后髋部再次发生骨折的情况也越来越常见,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例沧州地区骨质疏松性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老年髋部再发骨折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伴有内科疾病、术后康复锻炼及抗骨质疏松治疗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从而为老年髋部再发骨折的预防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创伤骨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沧州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共200例,其中男性70例,女性130例;年龄60~96岁,平均年龄(74.22±8.53)岁。髋部再发骨折患者16例为观察组,未再发髋部骨折患者184例为对照组。初始骨折类型中,股骨颈骨折83例,行半髋或全髋人工关节置换;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17例,行股骨PFNA或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所有患者进行为期术后2年的系统随访,以同侧或对侧再发髋部骨折为结局终点事件。本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非外伤或轻微外伤引起髋部骨折患者(年龄≥60岁),诊断经X线片或CT检查证实。(2)髋部为初次且单侧髋部骨折。(3)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4)患者或家属已知情并同意。排除标准:(1)因肿瘤或感染等因素所致病理性骨折。(2)围手术期内死亡或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3)不同意参加术后随访者。
1.3观察指标
临床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骨折类型、术后是否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及早期指导性康复锻炼等;患者术后是否谵妄,伴有内科疾病情况如高血压、脑卒中、视力障碍(白内障,高度近视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膝骨性关节炎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独立样本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应用单因素、多因素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再发骨折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髋部再发骨折率为8.00%。两组脑卒中、视力障碍、糖尿病、术后缺乏康复功能锻炼及未进行骨质疏松治疗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术后谵妄、高血压、冠心病、膝骨性关节炎等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再发骨折组与未再发骨折组相关因素比较
2.2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再发骨折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脑卒中、视力障碍、糖尿病、术后缺乏康复锻炼和未进行骨质疏松治疗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再发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再发骨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加速,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4],但髋部骨折术后髋部再发骨折的相关研究报道并不多。目前国内针对髋部骨折术后再发骨折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较少,尤其是农村地区。目前公认骨质疏松是再发骨折的强预测因素[5]。而针对老年骨质疏松的患者,其最终的治疗目的是避免发生或再次发生骨折。因此明确再发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早期筛查再发骨折的高危人群,制定相应有效干预措施,降低患者再发骨折的风险。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沧州地区就诊我院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结果显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随访2年内髋部再发骨折的发生率为8.00%。有学者研究报道髋部骨折术后患者髋部再发骨折的发生率在4.4%~15.1%[3],亦有学者报道髋部再发骨折率在5.7%~8.4%[4-5]。本地区髋部再发骨折发病率与上述相关报道基本一致。有研究显示合并内科等疾病是再发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尤其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眼科视力损害[6]。在本研究中,结果统计分析脑卒中、视力障碍、糖尿病等疾病在两组间差异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是老年髋部再发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而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等在两组间差异未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国内学者安雪军等[7]发现,糖尿病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髋部再发骨折无相关性,但本研究显示糖尿病是髋部再发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这可能是因为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并发症,与视神经病变,视力减弱,行动不便,易发生意外有关。研究发现,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发骨折的类型与初发髋部骨折类型基本相似,尤其在股骨粗隆间骨折类型中。相关研究发现,这与患者本身内在因素有关,长股骨颈(>5.4cm)容易发生股骨颈骨折,短股骨颈更易发生于股骨粗隆间骨折[8]。本研究分析认为这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多数行内固定治疗,卧床时间长,粗隆部骨量较股骨颈部骨量丢失严重相关。一旦轻微外力或跌倒,容易引起粗隆间再发骨折,发生率较高。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早期行髋关节置换,能够尽早下地活动,降低了因卧床引起的骨量进一步丢失。
本课题研究中注意到伴有脑卒中的老年患者往往认知能力下降,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行走平衡能力障碍,行走不稳,容易发生跌倒,增加髋部骨折的风险。本文诊治患者多为沧州地区农村老年患者,卫生医疗条件较发达地区差。在农村,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往往缺乏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同时此类患者往往伴有1种或多种基础疾病,行动协调能力欠佳,容易发生跌倒等意外导致再发髋部骨折。术后指导患者合理的护理康复锻炼,随访宣教,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9-10]。本研究中发现,术后予以适当的有针对性的康复锻炼指导,患者髋部再发骨折发生率会降低。另外,本研究发现骨折术后患者在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后较未抗骨质疏松治疗患者发生比例降低,说明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后患者骨量丢失减少能够降低髋部再发骨折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临床中不仅仅关注髋部骨折本身,更应全方面关注患者,积极抗骨质疏松和基础疾病治疗,给患者及家庭个性化指导性建议,改善生活方式,预防骨折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培训,许庭珉.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围术期处理策略[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22,9(6):401-403.
[2]唐佩福.老年髋部骨折的诊治现状与进展[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2,22(3):197-199.
[3]来红,徐灿达,汤样华.老年股骨近端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对侧骨折的原因分析[J].浙江医学,2022,42(18):1965-1967,1972.
[4]陈晓斌,张建政,赵建文,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30天内死亡风险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2,39(7):813-816.
[5]吴迎春,刘丽丽,杨群.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22,33(5):75-79.
[6]中华护理学会骨科护理专业委员会,陈亚萍,佟冰渡,等.老年髋部骨折综合管理与二次骨折预防的专家共识[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2,22(6):461-469.
[7]安雪军,徐宝山,王小健,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对侧髋部骨折发生因素的Meta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2,22(1):60-66.
[8]吴晓天,潘福根,付文芹,等.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危险因素的荟萃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7(2):149-154.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折;结构破坏
患者在骨量较低、骨组织显微结构受到破坏后,导致患者骨脆性增加,骨折发生率也大大增加。随着人口老龄化,骨折在医疗保健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约有8000万骨质疏松患者,占世界骨质疏松总人口的6.5%。而在诸多骨质疏类型中,髋部骨折和椎体骨折危险性最高,相关统计显示,20%的骨质疏松患者都在发生髋部骨折后的一年内死亡,其死亡率堪比恶性肿瘤,相关临床报道其死亡率仍有增高趋势。本文以我院近年来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诊治和预防方法,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及预防进行研究[1]。
1发病原因及为危险因素分析
骨质疏松患者骨折的根本原因是,骨质疏松患者其骨单位体积内正常矿化的骨基质量逐渐减少,骨小梁的排列也呈现出紊乱情况,骨力学性能因此逐渐下降。绝经以及老年性便秘是导致患者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同时一些不常见的疾病类型以及青春期因素也会导致骨量下降。无论何种因素导致的骨质疏松对患者都有极为严重的影响,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
2骨质疏松临床常见表现
往往骨质疏松患者会经过一个潜伏期后才会发病,患者骨量减少过程缓慢,往往低于日常符合所需要的承载骨量,会经过很多年。无论是绝经后骨质疏松还是老年性骨质疏松,所有骨骼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潜在危险是相同的。当然,松质骨含量高的区域最易发生损伤,如胸、腰椎,股、肱骨近端,桡骨远端和肋骨。而在这些部位中,髋部和椎体骨折最为常见,而骨质疏松髋部以及椎体骨折患者的死亡率也最高[2]。
2.1临床症状及体征表现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临床会有明显不适感,体重在骨折期间会迅速增加,而身高会缩短,视野开始受到影响,皮肤质地发生变化,温度敏感性高,排尿存在困难,毛发逐渐增多,腹泻并伴有腐败臭气,关节肿痛情况明显,极易并发肾结石。现就椎体压缩性骨折和髋部骨折进行分析[3]。
2.1.1椎体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患者脊柱在出现进行性畸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驼背,即归纳为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椎体高度逐渐改变,身材会越来越矮小,但椎体楔形不会发生形变,而其椎体终板会发生断裂和压缩性骨折。患者早期主要表现为腰背疼痛,而患者腰背疼痛情况也常有一些日常动作所引发,例如常见粘粒以及弯腰等,而在平时这些动作不会引起患者骨折情况发生,往往表现为突发性疼痛。而患者骨折后,活动受到很大显著,各种日常活动都可能引起患者产生疼痛,例如坐、粘粒、弯腰、咳嗽,患者在卧床休息后疼痛情况可得到良好缓解。其中以60~70岁的女性最为常见,骨折部位和骨折次数以1个或者多个胸腰段椎体骨折最为常见,颈椎部位骨折发生情况较为少见。相关报道显示,在对绝经妇女进行放射学检查后,发现椎体骨折患者占了95%。患者胸前和腹腔容积在长期椎体压缩性骨折条件下还会逐渐减少,导致肺部换气困难,患者腹部也会较为饱满,而多个腰椎骨骨折还会导致患者腹部逐渐前突[4]。
2.1.2髋部骨折在最小外力作用下,股骨近端骨折现象最为常见。骨折率随着患者年龄增长而增加,在65~75岁患者中股骨颈骨折最为常见,而相对于骨颈骨折情况来讲,股骨粗隆间骨折高发年龄更晚。据统计,两种骨折类型患者所占比例超过90.0%。大部分髋部骨折患者都有跌倒病史,髋部疼痛较为严重,患者不能正常站立和行走,对患者进行检查后有髋内翻以及压痛情况,部分镶嵌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因为能站立以及行走,因此在诊断过程中极易被漏诊。因此在对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患者诊断前,首先要对患者骨盆正位以及髋部侧位进行常规X线片拍摄,必要情况可摄内旋15°~20°X射线片进行检查。同时也可让患者卧床休息2w后复诊,此时患者骨折线显影会因为代谢变化而更加清晰[5]。
2.2辅助检查在对诊断患者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很多检查指标进行检查,其中包括全血细胞计数,粘液中钙和肌酐的含量,同时也可对患者血清钙含量进行测定,包括白蛋白、肌酐、磷酸盐等。若在诊断过程中初步认定骨质疏松患者非老年型和绝型病源,则需要对患者实施其他检查,在诊断过程中若怀疑患者为原发性或者医源甲亢,则需要对患者T3、T4水平进行检测,若怀疑患者存在骨髓瘤,则需对患者实施尿蛋白电泳检测。
3预防与治疗
骨质疏松的预防相对于治疗意义更加重要,在处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过程中,相关学者认为因为骨质疏松患者皮质较为脆弱,很难承受住器械的应力,通过手术治疗后不仅得不到复位效果,反而会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保守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然而,一位学者将外科手术作为首选治疗方式,认为保守治疗会使患者褥疮发生率增加,会使患者骨质疏松更加严重。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总结,是否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应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和骨折类型进行分析,通过采用内外结合的治疗方式对患者实施综合治疗,有着较为显著的疗效。
对于累及关节面者,常规切开复位支持钢板固定显然不适合,较常用的是克氏针撬拨或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对复杂性关节内骨折进行有限切开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等混合使用并植骨,但钢板脱落、正中神经炎、创伤性骨关节炎等并发症很高。
总之,笔者认为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最成功的治疗,是获得骨折愈合、功能康复的同时,让患者获得防治骨质疏松的知识和信念,只有医患合作才能长期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1]艾克热木江・木合热木,曹鹏,武忠炎,等.系统骨质疏松治疗对老年骨折患者二次骨折发生率与死亡率的影响[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44(8):638-640.
[2]欧阳超,陈志明,马华松,等.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术后非手术椎体新发骨折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3):222-227.
[3]唐佩福,姚琦,黄鹏,等.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7,9(7):622-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