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能力教学改革
为了激活语文课堂教学,丰富课堂内容,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学习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启动器”,它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从潜伏状态进入活动状态,是启动学生思维的兴奋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求异思维,并注意把学生的思维活动集中到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探究中。比如讲完《愚公移山》时,我设计情境问题:①不用愚公的办法,能否实现搬山的目的?②不用搬山能否解决问题?让同学们讨论,结果同学们大胆设想,从实际出发,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设计出十几种方案。如搬山:可用汽车、吊车、挖掘机、放炮……不搬山:修盘山路、凿隧道、坐飞机,甚至搬家……同学们兴致很高,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同学边回答边用手比划着,模拟事物的情态。这一动口、动脑、动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过程。
二、消除思维定势,拓展思维能力
所谓思维定势,是指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倾向性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或形成的现象,也就是人们按照一种固定的倾向反映现实,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理解课文、回答问题、书面作业等往往千人一面,缺乏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新课改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训练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更要重视求异创新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比如《故乡》一文,讲到闰土时,我结合闰土的变化,启发学生明确:闰土为什么变得麻木不仁?鼓励学生从社会、从人的个性、从人性的扭曲等方面分析原因。有的同学用课文的原句回答:“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有的说是当时社会统治和压迫;还有的说闰土没有创新精神,甘愿逆来顺受……这些回答,我均予以肯定,并加以鼓励。这样的回答,不正体现了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吗?
三、组织课堂争鸣,加深课文理解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定的。”没有争论就无法辨同异,分是非。“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只要教师引导组织有方,几乎所有的课堂争论,都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训练求异思维能力的难得机会。这是因为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斗争,必然会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探求不同见解的依据。不难设想,一个墨守成规或人云亦云的人是不可能积极参与争斗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争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学习了《发问的精神》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再举一些勤于发问、善于发问的例子。结果同学们互相讨论,争先恐后地举例子、展开评论。通过争论,更加明确了什么叫发问的精神和发问的意义。再比如《岳阳楼记》一文,我引发论题:“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矣”,“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三种情感,你同意哪一种?问题一出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都能自圆其说。我不同程度地给予赞同和鼓励,肯定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争论的内容更有价值。
四、鼓励质疑问难,参与教学过程
质疑问难,是一种较深层次的求异创新思维,使读者对作者的见解作进一步的探索和评价。“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疑”,“学贵有疑”,新课改要求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主动求知的过程,绝不能迷信课本,迷信老师,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较渊博的知识,有问不倒的技能,而且鼓励学生勇于“不知天高地厚”地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求异创新思维的发展。课文中一些重点语句,学生有时一晃而过,不觉得有疑问,而这些地方又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真正地参与教学活动,于无意处发现黄金,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大凡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读书时深思善问,寻根究底。爱因斯坦在谈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再思考。”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思考文章中一些重点词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如《背影》对父亲蹒跚穿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背影描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范进中举》中对范进中举发疯的描写,等等。乍看平淡无奇,但细读则如饮甘醇,越读越有味,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奇异之所在,如能从平淡见奇异,于细微之处悟精神,不只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更是创造性思维的灵光显现。
五、精心进行课前设计,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教学思维教学方法选择运用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研究和分析各种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每一种语文课堂教学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功效,方法本身没有什么优劣高下之分。我们常看到很多文章对一些教学方法予以褒贬,似乎总要把一些教学方法分出个三六九等,这种单纯就方法而论方法的优劣,是一种认识的误区。方法只是我们为实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工具和手段而已,它们的优劣不是取决于它们本身,而是取决于使用者如何去使用?使用者有怎样的教学思维?又会在什么情境中去运用?
语文教学思维不同、情境不同,就会选用不同的方法,事实上即使选用同一种方法,因为教学思维不同在具体运用时也会有很大差异。
一、教语文教学思维支配下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教语文教学思维下较多运用“讲授法”和“串讲法”
教语文教学为“教”而教,以传递固有的知识体系为教学的基本任务。教语文教学思维下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出发点是便于“教”。正是基于此,教语文教学思维下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和“串讲法”。
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讲授法能使知识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教给学生以全面而准确的知识。而串讲法是在课堂教学中有“讲”有“串”的一种方法。“讲”即讲解,“串”即串连,就是把上下文串通起来,实质也是“讲”,但讲的特征是“串”,即把词、句、语段、段落、全篇连贯起来系统讲解。讲授法和串讲法本身各有其优点,但同时也有缺陷,如果在教语文教学思维的指导下,教师整节课都滔滔不绝的“讲”,单一去运用这两者中的某一种教学方法去组织教学,就很容易使课堂教学走向了“满堂灌”的泥淖之中。
2.教语文教学思维下讨论法的运用分析
随着课改推进,教语文教学思维下课堂教学方法也有很多变式。譬如,时下很多教师采用的讨论法。讨论法本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教法。但在教语文教学思维下,教师对讨论法的运用却常常走样。笔者观察很多语文讨论课,一节课先由老师给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少则几次讨论,多则十几次,小组讨论后教师依次让学生代表发言,发言结束后,教师给出“权威”答案,然后宣布整个讨论结束。
这种模式的讨论有两个特点,其一所讨论问题的结果几乎是不用讨论的,因为不论学生怎么讨论交流,教师最终所给的结论才是问题唯一正确的答案。其二讨论过程机械,教师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学生就开始了,而不论学生是否思考好,交流好,教师设置的时间一到,学生就被叫起来回答问题。
这种讨论法只是为了把教师要讲给学生的问题,换了个形式去“灌”给学生。与讨论法的宗旨不相符合,学生讨论不是为了能动的去探究和钻研他们觉得有疑难和有碰撞的问题,不是为了让学生合作学习,交流意见,只是一个形式,一个新的程序。这种教学方法看似比满堂灌的讲授法有了进步,实际可能还不如讲授法,因为讨论本身是无效的,只是浪费了教学时间。
3.教语文教学思维下问答法的运用与分析
问答法本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法。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辩难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教语文教学思维下,很多教师把问答法当作辅助自己“讲”的一个手段,如:提问本身并不是为了辩难,解决问题。这样的问答往往造成了表面热闹的课堂气氛,问题本身却被忽略和掩盖。
4.教语文教学思维下课堂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总体特征
纵观教语文教学思维下,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呈现两个比较鲜明的特点,
其一,方法的选择有明显的倾向性,侧重于教师的“教”;
其二,因“教”定法,任何方法都是为了便于教师的“教”与“讲”,重方法的形式,而忽视方法的内在功用。
二、学语文教学思维下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学语文教学思维下教学方法选择灵活
学语文教学着力于学生的学,因学而教,以学定教,由学知教,依学执教,所以,教师课堂教学方法选择的出发点是便于“学”。学语文教学因学情而定课堂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自学辅导法、练习法、情境教学法、范例法等等教学方法,在学语文教学思维下可以灵活地选择运用。
学语文教学思维下,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学生的学情而定,这种教学思维下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是:在研究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前提下来研究“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所以课堂教学方法选择的根本趋向是: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有利于老师明确指导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课堂教学方法侧重于“自学式和自悟式”的学习方法,侧重于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2.预习法在学语文教学思维中的运用与分析
预习法是语文学习中自学式学习方法,学生从朴素的阅读文本开始,教师从研究学生学情,诱发学生持续学习动力着手。预习的首要问题,不是简单地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而是引导学生接触文本,让学生自觉的去阅读感知,自主的去学习,并力求使自主阅读和自觉感知成为一种学习习惯。
就语文学科而言,“教书千法,以读为本”,学生不阅读,没有自觉自主的学习,仅靠教师“讲”,是不可能在语文学习上有很大作为的。基于此,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预习,首先要激发学生主动地去阅读,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后,依据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知进行进一步的学法指导,从学生的质疑中感知学生学情,从学生的问题中把握学生的求知动机和求知方向,从而顺向引导,引导的目的是使他们有更强的求知欲望和更理性的求知动机。
3.讨论法在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运用与分析
讨论法在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运用与在教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运用有很大不同。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课堂教学中讨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适应性等特点。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课堂讨论中教师是讨论的参与者和调控者,而绝不仅仅是问题答案的终结者。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课堂讨论是教学方法而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在“学”,所以,讨论应该建立在沉心静气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不是简单地就出问题进行讨论,而是每一个学习个体都有独立的阅读思考,然后带着自己的思考结果进行交流,通过讨论交流不仅丰富了对问题的认识,而且审视自己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修正个体对相应知识的认知,锻炼了个体的思维品质。
4.问答法在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运用与分析
【关键词】创新思维高中英语教学发散思维
一、引言
爱因斯坦说:“创新思维能力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而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最常见的创新思维能力包括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意思维以及逆向思维四种类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创新思维,是我国英语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
二、创新思维对于高中英语教学的作用
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绝对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要通过对知识的消化掌握,形成和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可以进行运用。这就要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注意运用各种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运用创新思维的教学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强化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反思意识,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可以营造创新求索的教学氛围,同时运用创新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创新思维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发散思维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发散思维又被称作多项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种类型,也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内容。发散思维就是通过想象和联想来发现事物的新领域、新方法、新观点。因此,教师在注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发散性思维,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适宜发散思维的多媒体课件,设计一问多答、举一反三等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了payattentionto这个词组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散性的思考,还有什么别的词组可以代替这个词组,有些学生举出了focuson,有些学生会举出aimat等,然后老师可以进一步提问这些词句的具体区别。又如,在学习了salary这个词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Income,salary,wage,pay等词的词义区别,鼓励大家发散性的去思考问题,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去用学过的词语去解释新学的生词,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通过发散性思维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克服了静止孤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克服了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从而提高了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2.求异思维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所谓求异思维,就是从同一材料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在课堂学习中可以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内容,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同一人物形象,用不同的观念阐发同一作品的主题等,这些都是训练求异思维的活动。
求同思维适合了学生学习的共性因素,而求异思维则更容易适合于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使学生更深入细致、灵活变通地掌握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主要运用求异思维,这是因为高中生正处于心理、生理发育的最快时期,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喜欢求新存异,喜欢幻想,有一定叛逆的特征。这些都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求异思维的基础,高中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
3.创意思维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所谓创意思维就是通过视觉和感觉神经将记录下来的信息储存,然后将不同信息进行分类消化溶解到本体思维中,而当新信息涌入时,本体思维就会迅速对新信息进行逻辑判断,使本体思维在不断地注入新信息的同时产生变化,从而形成了新的思维这样一个过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创意思维,可以充分的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教辅手段,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直接的感官认识。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高中英语教学时,要力求课件的作用能够达到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同时,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对学习的材料充分的认知,同时把要教授的知识点融入课件之中,在学生观看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引导和启发,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沟通。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二英语教材选修7UNIT5Travellingabroad时,教师可以事先制作一些关于国外旅游的英文视频剪辑,让学生在上课时观看,在观看之后可以问学生:Doyouwanttogoabroadinthefuture?Wheredoyouliketogo?What’sthebestwaytoensureacarefreeandrelaxingtrip?等问题让学生回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4.逆向思维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逆向思维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逆向思维,就必须要求教师解放思想,敢于突破原有的一些思维定式。比如,在教学中,教师是否一定要按照大纲规定的教学进程,从UNITI开始教起,教师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在确保学生可以接受的情况下,从有利于教学开展的单元开始教学。又如,新课改后,教学的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是否必修的内容就一定要花较多的课时进行学习,选修的单元就可以相对少花时间进行学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思维的运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意识、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注意多角度、全方位地设计各种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求异、逆向、创意等思维,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发挥学生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去创造、去探索,教师则要在学生创新、创造的过程中给予其必要的启发与指导,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学习和运用外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StephenKrashe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andSecondlanguageLearning.PergamonPress,1981.
[2]丹尼斯,勒贝夫,景黎明.你的英文又混了[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
[3]赵金芬.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07,(23):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