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慧电源系统。
背景技术
物联网概念广泛应用在家居、消费电子行业,圆弧通过手机、互联网、固话等与家中灯光、窗帘、电视、空调等家电之间实现了信息共享。把用户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而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电力需求的不断扩大,用户对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电源运行好坏关系到整个系统是否稳定,如果电源发生故障而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将会造成局部甚至整个系统的瘫痪。传统的电源监控技术普遍存在不稳定、不能及时管理等缺点。
实施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稳定可靠的物联网智能电源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物联网智慧电源系统,包括智能电源,电源信息管理系统、监控中心,所述电源管理系统通过网络与监控中心连接,并通过监控中心与智能电源连接,对该智能电源进行管理和监控;所述智能电源包括电源主电路、电源主控板、人机接口控制模块、GPRS模块和天线,所述GPRS模块、人机接口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电源主控板相连,所述GPRS模块与天线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电源主电路包括电源输入模块和电源输出模块,所述电源输入模块与交流电源连接,所述电源输出模块与负载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人机接口控制模块与电源主控板之间通过串行通信模块连接,其包括嵌入式控制模块和人机交互模块。
作为优选,所述电源信息管理系统为手持式电源信息管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系统通过采用GPRS数字移动技术,为电源管理系统提供了新的通信方式,提高了电源远程监控系统的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传输原理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电源组成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关键词】广播电视播控;技术管理;安全管理
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和接收的过程是依靠技术通道进行的。没有技术通道的支持,就脱离了信息载体的基础,更不可能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系统需要积极采用各种高新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然而,广播电视技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节目制作系统、节目播出控制系统、节目传送系统、节目发射系统、节目接收系统以及监测系统等一系列重要的技术环节。为使这个复杂的技术系统正常运转,确保广播电视节目传播的质量,需要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行科学的技术维护管理。
1播控技术的维护管理
1.1做好日常管理,也必然成为了广播电视播控技术维护与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知道,管理出效益和成绩。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加强日常管理。要通过积极的措施,在加强广播电视日常管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技术维护管理的能力与水平。此外,要结合实际,研究完善的广播电视播控管理体制机制,诸如岗位职责、值班制度、安全制度、重要节目播出保障制度、检修制度、消防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并做到制度上墙,分工明确,落实责任。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对广播电视、机房、设备等进行检查,定期清理和打扫有关机器设备。切实加强广播电视播控的日常操作、使用、管理和维护,发现隐患和故障的,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落实。
1.2要研究制定相应的学习培训计划,精心组织实施。通过有效方式,加大对有关管理维护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水平,进而扎实有效地做好广播电视播控管理与维护工作。要督促管理技术人员钻研业务,技术创新,培养他们善于学技术、懂技术、勤思考、苦钻研,进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积极发挥技术人才的先锋模范作用。经常组织有关人员反复操作、练习安全播控紧急预案等,使他们熟练掌握广播电视节目播控的信号源、设备以及线路等。尽量做到经常抓,抓经常,有备无患。还要经常组织开展有关管理维护技术工作会议、讨论以及学习,就新技术的应用、设备的改造以及发展进行学习、研究和研讨,不断提高有关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与综合素质使他们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此外,要科学合理安排广播电视播控的用电需要,并与照明、动力或办公用电分开,防止因短路而造成不良的事故。比如,平时要尽量保证设备的温度、湿度、通风以及清洁卫生,随时监测监控有关设备运行情况与技术指标,确保出现故障及早发现和排除。
1.3有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要认真对广播电视播出的节目、信号等进行监测、监听以及监管,对于加强维护与管理极为重要。在广播电视播控维护与管理中,我们要时时监测监控其播出的信号以及回收信号的运行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的要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落实。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管理与维护,及时查看广播电视播控的设备运行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配电、速度等关键环境与内容,尽量做到发现故障及时排除解决。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我们还可以引进功能完备的自动监测监控系统,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监测监控。此外,要切实加大对广播电视播控相关仪器设备的检查和维修力度,尽力保证相关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
2播控的安全管理
2.1机房供电的安全
机房供电安全是播控机房安全策略中最基本的保证。播控机房用电需要科学合理的安排,设备用电必须与照明和动力用电分开,主备两路同时供电,分别经过两组UPS,再到机房配电柜。各个机柜的供电插座也要一半接主电源,一半接备电源,对双电源设备也是如此,对单电源设备如有主备两组设备的,也要主设备接主电源,备设备接备电源,做到主备分开,这样万一出现单路停电故障,可保证播出基本不受影响。机房里任何人(包括技术维护用电)都不能擅自使用设备电源,防止短路引发大事故。
2.2视频服务器的安全
现在电视台大多采用以视频服务器为核心的硬盘播出系统,用主备两组服务器镜像,每个频道用一主一备两个硬盘播出信号,如果主路出现黑场、静帧等故障,立即切备路播出,同时用录像机同步备播。对于有多个频道的播控系统来说,系统构建一般采用交叉原则,即一半频道的主硬盘信号源来自主服务器,另一半频道的主硬盘信号源来自备服务器,这样在单个视频服务器崩溃时不致影响所有频道。除非有故障时,所有频道倒至同一个服务器播出。当然极端情况下主备视频服务器都崩溃时只能尽快采用录像机应急播出。
2.3自动播出控制机的安全
自动播出系统中,控制机是核心,必须保证它能正常运行。以前自动播出系统控制机多采用上下级机机制,只考虑了编辑操作影响控制的风险,未考虑下级机的故障风险。如今自动播出系统多采用主备控制机机制,即每个频道都采用主备两台控制机,一般情况下主控制机正常工作,控制切换台、录像机、矩阵等设备,编辑和控制用软件开关区分。主控制机有故障时可通过倒换开关使备控制机接管控制任务。对于硬盘信号的控制,建议采用主备分开的原则,即主控制机控制主硬盘信号,备控制机控制备硬盘信号,这样可避免万一倒换开关坏了使主备硬盘解码卡都无法受控的危险。单路硬盘信号故障时为了减轻人工手动录像机跟播的压力,提高应急切换精度,可事先在播出控制机上设定一套应急录像机自动播出的系统配置,需要时立即把控制机配置改用新配置进行自动控制。另外每周要利用合适的时间重启控制机,以减少控制机死机和各种随机错误的发生。
2.4软件的安全
软件安全策略主要是安全地进行软件维护,包括自动播出软件、字幕软件、数据库软件、视频服务器软件等,软件维护应当建立必要的维护档案。
播出控制机和字幕机首先应安装病毒放火墙,其次要备份系统配置。如果机器间互相连网,则必须严格与外网隔离,如确须与外网通讯,必须安装硬件防火墙。每周要利用合适的时间重启机器,以减少死机和各种随机错误的发生。
数据库服务器是硬盘播出系统的核心设备,一般采用主备两台。要定期对素材信息、串联单信息进行清理,定期重启,并备份系统文件。
因编解码板一般安装在视频服务器内,因此对视频服务器操作应格外小心,维护操作主要包括编解码板的重启、视频服务器的重启、硬盘的更换与重建,操作视频服务器时播出最好启用相关频道的录像机跟播。
2.5人员安全策略
关键词:冶金;自动化技术;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及智能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推动了钢铁、冶金产业的发展,为实现冶金行业的现代化,发挥了有效的促进作用。把握当前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形势,全面分析其发展现状,掌握其发展趋势,对于解决行业问题,推动我国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的发展
80年代左右,我国钢铁冶金行业还普遍采用单回路控制,一般控制设备都为常规仪表,控制水平简单。而在90年代以后,自动化技术开始在我国冶金行业中普及,大部分企业的控制装备方面都以PLC、DCS、FCS为主,控制水平可以达到准无人化水平。最近这几年,冶金行业自动化技术再一次升级,部分钢铁企业已经实现了全厂信息化,控制系统也更加优化了,出现了BPS/MES/PCS三级结构。自从我国加入WTO后,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国际钢铁市场的持续低迷,钢铁冶金企业现今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所以为了适应全球冶金行业的大环境,为了我国冶金行业更好的发展,提升我国钢铁行业自动化技术的水平势在必行。
二、我国冶金工业的自动化现状
1.冶金工业的生产控制体系
在冶金工业的生产过程中,主要是由四大分级结构控制体系完成的,它们分别为:①O级是采集执行层,也就是传感器和执行器,主要是完成物理量的测量、执行控制命令②1级是基础自动化,集中控制生产工艺的过程。③2级是过程自动化,控制生产的优化④管理自动化,调节个程序之间的工作,使其分工合作。
2.我国冶金自动化技术的现状
随着21世纪的发展,我国的冶金自动化的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冶金生产的各个工序现场可以随处可见自动化的设备,不仅有比较先进的单机操作系统,还有完善的集散式分布系统。目前我国的大型冶金企业都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设备,然后应用这些设备和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自我创新,改造出适合我国冶金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的设备,使我国的自动化水平己经赶上了国际的水平。但是发展是不断的,所以对我国的冶金工业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使得一些落后的技术和生产设备被淘汰,配备了很多新的自动化系统和单机自动化系统生产设备。
三、有色冶金行业未来发展及制约因素
我国虽然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属产品生产国,但是国内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保证程度比较低,同时我国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和新材料开发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短时期内难以实现大量出口,有色金属产品进出口贸易长期存在巨额逆差。来自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的数据:2011年我国有色金属进出口贸易总额创历史新高,达到1607亿美元,同比增长28%,增幅比,十一五-期间的平均增幅高7.3%,全年进出口贸易逆差额为744亿美元,同比增长8%;2013年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运行情况仍为不振,而影响行业的主要问题还是下游需求不旺,产能过剩,有色金属行业销售收入利润仅为3.56%,同比下滑了0.36%。有色行业未来在种类和质量两方面的发展都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在产能增加方面,首先是资源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例如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现有冶金矿产资源将很难保证本世纪内生产的需求;其次,能源结构不合理,二次能源利用还很不充分,能耗高;第三,推行高效、低耗、优质、污染少的绿色清洁生产虽已有了初步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还处于初始阶段。在品种质量方面,首先是淘汰落后工艺装备的任务还未完成,流程的全面优化和工艺装备的进一步优化还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大型设备依赖进口。其次在新品种开发方面原创性自主创新不多,产品质量的技术保障体系尚需完善。
四、冶金自动化发展趋势
(一)过程控制系统的完善
虽然很多企业已经进行了过程系统控制,但是和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相比,我国的冶金控制系统应用并不全面。冶金工程的工作流程已经可以采用比较新型的传感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据融合以及数据处理技术,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关键工艺技术,例如参数闭环控制、产品物流跟踪、能源的平衡控制以及环境控制和产品质量控制。实现冶金流程在线检测和监控系统,包括铁水、钢水及熔渣成分和温度检测和预报,钢水纯净度检测和预报,钢坯和钢材温度、尺寸、组织、缺陷等参数检测和判断,全线废气和烟尘的监测等。
(二)信息技术进一步得到发展应用
受市场影响,我国冶金产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因此需要通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以获得竞争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所以,信息技术必然会得到进一步地重视和加强,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愈加突出。在冶金企业的生产控制方面,为增强生产过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智能仪表、模型技术、高性能控制器和集中管控将得到更加广泛应用。可以预见,在MES、ERP等系统继续应用的基础上,物流管理、商务智能、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信息系统,未来将全面铺展,获得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将变得无所不在。未来,云计算、物联网、虚拟化等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将为冶金企业信息和智能化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进一步提高智能化程度
在过去,电气自动化受限于电子化和机械化,新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才被慢慢引入电气自动化程序并发展成为主导的。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还有待加强。这是节省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的需要。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主导,有利于实现自动化和机械化,从而改善生产模式,提高生产质量。把电气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两者相融合,将进一步促进冶金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机械化。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于促进电气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我国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渐趋于将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深度融合,逐步淘汰落后生产方式,加强兼并重组,使得产业集中化提高,产业链游资源得到整合,工艺及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冶金企业向精细、集约化管理转变。
(四)能源管理控制一体化的构建
我们知道,冶金行业是一个耗费资源和能源较多的行业,耗费的这些能源和资源会严重阻碍到冶金工业的不断发展。当前,我们国家的冶金工业逐渐从粗放型的生产模式转化为精细型的生产模式,用耗费的能源和资源作为核定产能的标准在未来可能成为现实。因此,能源的节约与利用对冶金工业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其中自动化技术在冶金工业中的广泛运用,可以为节能减耗、低碳减排做出很大的贡献。冶金行业的能源管理控制一体化的构建,要是只处于数据采集阶段的话,那么作用并不大,但这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根据冶金工业在能源管理控制方面的特点,也就是耗费大量的能源与资源以及在冶金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气体,我们将能源控制与管理的重点放在了建设能源控制与管理中心。能源控制与管理中心主要是以控制模型与管理模型的建立为基础。可以看出,能源控制与管理的工作重点是能源运用的合理化、二次能源运用得合理化、多种能源介质共同运行、转变过去的能源计算方式以及能源安全警告等内容。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冶金自动化技术不断提高,但是和发达工业国家相比,在技术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我国企业需要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积极促进冶金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钢铁工业是我国的基础工业,关系到各行各业的生产,尤其是工业和建筑产业,没有钢铁就无法进行下一步具体工作。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高峰阶段,很多工业发展处于品质提升及转型阶段,今后对高品质钢铁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加。然而目前市场高品质钢铁供应不足,高端品质种类较少,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所以,冶金自动化技术是推动钢铁产量和质量提高的主要渠道。我国冶金行业在今后的发展当中要不断吸收借鉴国外冶金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制定适合我国冶金自动化发展的目标,不断拓展我国工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波.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山西冶金,2014,05:6。7+66.
关键词:水电站;监控技术;保障措施
引言
数字化监控技术是融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监控技术为一体的、新兴的监控技术,该技术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系统与监控系统这两个相互独立系统的融合。我国大部分水电站在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水资源开发能度低、抵御灾难性事故发生地手段弱、工作调度能力差等问题。面对问题的出现,将数字化监控技术引入水电站的运行管理中,已成为利用现代化管理技术提高水电站运行管理水平的必然趋势。
1工程概况
功果桥水电站位于云南省云龙县大栗树西侧,坝址控制流域面积9.72万km2,多年平均流量1010m3/s,多年平均径流量318.51亿m3。
功果桥水电站以发电为主,水库正常蓄水位1307m,相应库容3.16亿m3,调节库容0.49亿m3,为日调节水库。电站装机容量900MW,年发电量40.41亿kW•h。本电站沿320国道距大理158km(其中电站距320国道永保桥20km),距祥云转运站223km。对外交通公路从永保桥沿右岸而上至坝址,交通方便。
本工程枢纽主要由挡水建筑物、泄洪建筑物、引水及发电建筑物等组成,其中拦河大坝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泄洪建筑物布置在主河床略靠右侧,引水发电系统布置在右岸地下。坝顶高程1310m,坝顶长365m、最大坝高105m,地下厂房内安装4台225MW机组,最大开挖跨度27.4m。
2水电站的数字化监控技术
2.1功能要求
网络是数字化水电站的实现基础,水电站采用数字化监控技术的目标是为了保证其在安全、经济的状态下运行。数字化监控技术通过融合控制、信息与仿真三大技术来实现在水电站运行控制、管理中的重要地位[2]。
水电站数字化监控技术一般要求具备以下5大功能:
1)监控运行;2)网络资源共享;3)水情调度管理;4)生产运行管理;5)公文流转。
2.2实现过程
数字化监控技术的实现过程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将数字化监控信息传送到网络上,并将其与已有的信息融为整体,从而实现在每一台多媒体计算机上对监控信息进行管理和调用,从而提高水电站的管理水平及效率。数字化监控技术在水电站的应用已经超出了传统的水电站管理系统监控,数字化监控技术在水电站管理中的应用标志着我国水电在已迈入现代化,提升了水电站的竞争力。
3数字化监控技术的应用
该水电站的数字化监控系统采用目前最为常用的MIS管理信息系统,所谓MIS(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系统,是由人、计算机及其设备三方组成的一个,能够对信息进行收集、存贮、加工、传递、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其中人与计算机组成的电站中央控制中心是负责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显示、加工及传递,并给使用者作出相应的反馈。而水电站的监控系统设备主要负责对水轮机组的开停机流程控制及站内油、气、水辅助系统的控制及相应数据的采集。(见图1)
意图
3.1数字化监控系统的建设目标、范围及功能
3.1.1目标
该水电站数字化监控系统的建设目标概括为:
建立具有安全性、开放性、先进性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各部门对水电站监测实时信息与数据的高度共享;
给决策层提供有效地参考信息。
3.1.2数字化监控系统的组成
该水电站数字化监控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软件开发体系;网络平台体系(包括主机系统、系统软件、网络设备);布线系统;安全体系;培训用户体系。
3.1.3数字化监控系统的目的
该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实现:网络资源高度共享;水情调度管理高效运行;生产运行管理顺利完成;公文流转快速运转。
3.2数字化监控系统的建设框架设计
对水电站而言,数字化监控技术可广泛的应用于计算机的监控系统、闸门的监控系统、大坝的观测系统、水情的测报系统等,各管理部门均可通过数字化监控技术实时地了解机组、闸门、水库的实际运行情况,同时实现决策层对水电站的安全生产的更为全面、及时、准确的认知。
数字化监控系统能够对水电站中的设备运行过程进行全过程的控制与跟踪,了解掌握机械设备的运行状况及健康状况,一旦设备出现事故,可为设备的检修提供依据及参考数据,从而降低检修成本及维修难度,使维修工作快速高效,避免影响整个水电站的正常操作及运行工作,而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3.3数字化监控系统运作的硬件设施保障
水电站数字化控制系统的硬件设施主要有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电源、网络等。其中数据库服务器是该系统的核心,数据库是系统的运作载体,不间断的电源是上述设备保持良好运转状态的前提,网络是整个系统有效、高速运行的基础及保障,四者缺一不可,相互协调,共同运行。
3.3.1数据库服务器
数据库服务器是通过在局域网中的一台(多台)计算机运行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而构建成的服务器,它可以为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水电站对于数据库服务器的要求一般是该数据库服务器具备高效地运行性能、扩展性能,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水电站运行管理过程中实现对数据信息的快速查询过程,且数据库服务器还可根据实际管理人员的需求进行有效地查询,然后将结果反馈给管理人员。
该水电站控制中心选用的数据库服务器为:微软SQL(StructuredQueryLanguage)Server,其中SQL的意思为结构化查询语言,其主要功能就是建立同各种数据库地有效联系并使个数据库实现沟通。而SQLServer是一个数据库管理操作系统,它具备对信息数据地搜索工作、查询工作、报告工作等的功能,并在不占用数据存储位置地前提下,将数据存储在各种设备上(数据中心最大服务器、桌面计算机、移动设备等)。
3.3.2电源
控制中心的电源系统在实现电源自动切换设计地前提下采用了双回路交流的供电方式,电源设备有一组蓄电池组和两个不间断电源UPS(UninterruptiblePowerSupply)。其中不间断电源UPS连接在服务器和电源之间,提供不间断、独立的电源,以保证电流在不受干扰的状态下实现设备地高效运转,使得服务器在断电后仍能正常运行一段时间。同时,当电压过大或过低时,UPS通常能够为系统提供保护,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3.3.3网络
该水电站的局域网采用快速以太网(Ethernet),以太网络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络技术,是当前在水电站建设运行过程中应用最普遍的局域网络技术。以太网络利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及冲突检测技术)技术,并以速率为10M/S在在各类型电缆上高速运行,从而满足了全厂工作部门及个人对网络的需求,实现了工作人员对资源的快捷共享。
3.3.4数据库
该水电站数字化监控系统采用的是IBM的DB2,该数据库提供了强大的在线事务处理(OLTP)支持,支持包括Linux在内的一系列平台。数据库实现各生产运行管理数据的紧密联系,提高了运行人员的工作效率。
3.3.5系统安全性和数据流要求
为保护数据库以及数据的网络传输安全,以防止非法入侵和使用,应从软件、网络和数据流方面,对数据的存取控制、修改和传输的技术手段进行安全性防护。
当局域网和广域网连接的时候,网络安全性是网络建设的首要解决的问题,应采用系统控制权限、网络控制权限、网络端口访问限制等实现物理安全性管理与网络安全性管理。
系统的数据流,严格按照下位机写入上位机;指令流,严格按照上位机控制下位机。软件方面,系统的各工作界面设置严格的访问操作权限,设置完善的登录日志。在硬件方面,广域网和局域网之间配置安全防护和隔离设备。
4结论
1火力发电厂集控运行的现状
在当前火电厂运行过程中,各项新技术在火电厂设备上得以应用,火电厂的运行模式实现了集散化控制,这不仅有效的提高了火电厂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而且对机组运行效率的提升也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在当前火力发电机组集控运行应用过程中,由于对系统应用和分析缺乏严格的要求,这就导致系统在安装和运营过程中核心技术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给运营成本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再加之管理和检修工作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就导致事故发生率较高,不利于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2火力发电厂集控运行核心技术与运行条件
目前火力发电厂集控运行是在集控管理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依托于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优化调度技术等的有效结合,从而形成集控运行的核心技术,集控运行技术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较为明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及相关的运行条件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发电机组集控模式,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发电机组运行的效率。
2.1集控系统核心技术
在当前火力发电厂集控运行技术应用中,由于该技术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集约性,而且信息化和先进性较为显著,而且该技术集各种电子信息技术于一体,在生产运营控制和管理技术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不仅有效的确保了管理效率和水平的提升,而且4C技术的应用,有效的实现了控制和管理的优化,使发电机运营过程中的各项数据统计和分析得以实现,而且对运营调度进行了优化,强化了对技术和设备的监管。而且计算机技术、远程技术有效的与运行系统进行融合,确保了发电机组运营控制自动化目标的实现。
2.2集控技术运行条件
火力发电机组集控运行技术的实现,需要满足各项运行条件,即要具备稳定的电源、集控发电机组运行系统接地装置及总控室优化的作业环境等,在这些运行条件具备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发挥集控运行技术的最佳性能,有效的提高集控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火电个发电机生产运营过程中,发电机组处于大规模的生产线运营状态下,部分装置及外部条件会对集控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技术管理,对运行过程中集控技术的各要点进行强化管理。
首先,需要在安装时设置好接地装置和电缆抗干扰屏蔽装置。集控技术是由各种电子信息技术为技术核心,这也决定了集控运行过程中对于信号和电路具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因此在对集控装置进行安装时,需要做好接地装置和电缆抗干扰屏蔽装置,在布置时全面进行考虑,确保做到合理和科学,这不仅能够有效的对外部的干扰因素影响进行抑制,而且能够更好的提高集控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次,确保集控系统中电子装置的电源供应与切换装置与运行的要求一致。电源供应及切换装置对于集控系统的正常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电源和切换装置达不到运行的要求,则会导致整个系统都会存在用电危险,而且自动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达不到标准的质量要求,系统极易出现短路故障,从而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3电厂集控系统运行模式的构建
3.1分散控制模式
在现代化的信息集控模式中主要是采用信息化的分散集控模式,在集中管理模式基础上进行了有效的创新,对传统集中管理模式中的集中管理进行了改革,采用分散化的集控模式,实现了运行技术功能、风险投及负荷等的分散化管理,有效的降低了事故集中发生的可能性,对风险发生时的扩散程度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3.2等级化的控制模式
等级化作为电厂集控运行技术管理模式的特点之一,有效的实现了技术管理工作的操作的细化,有利于技术管理模式科学化水平的提升。而且在等级化控制模式中,有效的将集控管理分为什若干个控制环节和控制层次,确保了集控管理集约化的实现。
3.3通讯传输控制模式
电厂的通讯传输控制模式主要通过通讯技术与手段进行信息传输管控,该模式不仅仅会用到计算机远程控制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还关系到电厂运营数据的处理与管控。当前的电厂通讯传输系统已经发展到具有多元化的系统接口装置,这是实现远程通讯控制的基础,能够将电厂集控装置中的发电组装置进行有效连接,并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协调控制。
4电厂集控系统的应用
4.1主汽压力系统
在电厂发电运行生产过程中,电厂主汽压力系统主要应用于空气处理,特别是对于生产车间中煤粉量的控制上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在对发电生产环境优化方面电厂主汽压力系统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而且在主汽压力系统辅助下,能够更好的实现对生产线上的主汽压进行控制,从而能够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确保电力系统运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2过热汽温系统
在火电厂发电机组运行过程中,主要应用过热汽温系统来控制煤水比,通过过热汽温系统能够实现对煤水比的粗调、细调和微调,从而有效的确保煤水比例的均衡性,可以对生产发电过程中机械处理环节进行简化,能够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在应用过热汽温系统对煤水比进行调节管理时,需要做好该系统的维护工作,同时还要对煤水比调整处理的有效性进行重点检查,确保该系统集约化调节管理过程中能够有效的确保煤水比例的均衡。
4.3再热汽温系统
在对再热汽温系统进行应用过程中,需要对燃烧器装置的使用性能进行有效的保证,而且还要进一步强调烟气档板调节及烟气再循环检修,而且在对系统进行维护过程中,需要将系统的分散化控制模式和等级控化控制模式的效用更好的发挥出来,确保实现各系统管理和控制的优化。
5结束语
集控技术作为一种具有较强综合性的现代信息技术,目前在火力发电厂运行和管理工作中应用十分广泛,而且在集控运行技术不断发展及完善过程中,电厂的生产运营安全性和稳定性得到了有效的提升,火电机组集控技术的优越性也越来越显现出来。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对集控技术开发的力度,特别要注意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有效的提高电厂管理和控制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屈佳木.对火力发电厂中发电机组集控运行技术的分析[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12).
目前,随着我国各城市不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对于建筑能源的管理已经从原来的单个建筑的管理发展到面向整个城市建筑的能源综合性管理。目前,不管是城市的有关管理部门还是能量使用单位,都需要建立有效的建筑能源管理体系,在对建筑能源消耗监测的基础上进行能源的审计,最终实现建筑的节能。
2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简单的理解就是物与物之间相连的网络。物联网是信息技术和工业化时展的产物。物联网技术主要由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融合而成,能够借助互联网将生活中的一切物品的识别、定位、远程控制和管理等通过专用的传感器设备进行互联互通。物联网技术是对互联网的一种拓展和延伸,是一种在21世纪全面互联互通的智能化网络。在如今,由于不断有各种不同领域的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形成,促进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智能建筑的能源管理中,应用物联网技术之后,进一步提升了建筑的能源管理能力,节约了更多的能源资源。
3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与物联网的融合
智能建筑作为信息技术在建筑领域广泛应用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产物,主要是以建筑物为平台,依靠相关的建筑设备和对象,借助智能化的技术,为人们提供一种全方位的舒适的建筑环境,体现了建筑的安全性、高效性、节能性和环保性。时代的发展,对于建筑智能化集成管理就必须对建筑的能源进行管理,将各种系统进行综合、协调和控制,实现对建筑的统一管理,提升建筑内整体的能耗水平的下降。在智能建筑中,能源管理系统的结构主要为三层结构,分别为现场层、网络层和管理层。在现场层中,主要包含的是现场采用的各种设备,如传感器、智能仪表等。在现场层中,通信一般采用的是现场总线标准。网络层则是现场层与管理层之间进行有效通信的桥梁,实现设备的采集指令的发送和采集信息的传送功能。管理层则主要是实现对现场设备统一的监视、控制和管理,并将现场采集到的各种信息数据进行保存,此外,还具备报警功能。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的三层结构,对于实现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与物联网的融合奠定基础。现场层能够采用物联网技术所需的各种智能化设备。网络层能够实现不同方式的通信,满足物联网的远程监控和管理需求。管理层能够有效采用物联网技术中的云计算技术进行数据的处理。在物联网技术与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进行良好融合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对当前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进行分析然后采取措施进行完善,另一方面需要将完善后的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接入到物联网平台,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出物联网技术的优势,实现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
4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中的有效运用实例
物联网技术作为当前最新型的技术,在智能建筑的能源管理系统中,目前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从前文论述可知,物联网技术能够与能源管理系统的三层结构进行有效的融合,在实践过程中,也验证了上述说法。本文以某小区的能源管理系统为例,分析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中的有效运用。
4.1能源管理应用方案架构
某科技园区的能源管理应用方案进行分析。其能源管理系统的架构图如图1所示。
4.2能源管理系统功能
在此能源管理系统中,能够按照三层架构模式进行设计,实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能够对建筑物内的各分项能耗进行计量,例如对水、电、煤气、温度、湿度、冷热流量等信息的采集。(2)对建筑能耗进行公示。在数据采集之后,一方面将数据传入能源管理系统供有关人员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节能措施,另一方面,能够将相关信息借助显示屏显示,方便唤起公众对建筑能耗的关注。(3)对建筑的环境以及重点的设备进行监控。引入相关的传感器设备,实现对建筑内的给排水、空调、照明、电梯等系统的运行进行监控,方便远程进行节能诊断。(4)便于进行能耗审计。(5)对节能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并远程控制有关设备的运行状况。
4.3应用效果
关键词:主动配电网;电力系统;可行性;技术
引言
在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下,主动配电系统(ADN)可以彻底满足高渗透率分布式能源对电力系统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未来电网的发展部分,主动配电系统能够有效简化配电网的规划和控制,而使用主动配电系统的电网也能够有效保障电力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主动配电网的具体论述
主动配电网,英文全称为ActiveDistributionNetwork,通常被简称为ADN,主要是通过网络拓扑结构完成配电网的管理工作,从而能够主动控制分布式能源(DER)并且对整个配电系统进行主动管理,而分布式储能(EES)、分布式发电(DG)和可控负荷(RL)是分布式能源(DER)的三大组成部分。直到2010年国际上才对主动配电网进行具体的阐释说明,这也直接体现出主动配电网的起步比较晚,因此目前绝大多数的电力企业对主动配电网并不是十分了解,在配电网的管理中仍然采用传统办法,因此主动配电网的发展之路还比较漫长[1]。
2分布式能源技术的概述
传统配电网也被人们看作是输电网与用户之间的中枢,而在整个电力系统当中,“被动”负荷其实是中低压配电网。由于传统配电网的技术标准不高,操作也并不复杂,所以开放辐射模式被广泛应用在电力网络当中,其中的大多数电力设备皆为自动化设备,能够快速处理后台故障,有效保障电力的持久供应,然而却无法主动控制稳态运行状态下的配电网,所以人们又将传统配电网形象的称作是被动配电网,由此可见高渗透率的分布式能源接入技术并没有体现在传统配电网设计上,虽然小规模的应用不会在高渗透率的分布式能源接入技术上产生巨大影响,但是一旦使用范围和使用规模扩大,那么不仅会对电网规划和系统运行产生影响,同时还会对故障处理甚至是短路电流等电学现象产生难以预估的影响。
3主动配电系统的可行技术
3.1通信技术
现阶段全球使用的通信技术主要分为无线通信技术和有线通信技术,尽管各个公司所使用的通信技术千差万别,但是能够看出几乎没有公司会采用DER遥控通讯,能够对低压网络进行控制的公司更是少之又少,而在配电系统中,主要采用信息和通讯技术设备即ICT技术进行主动管控,事实证明,在使用ICT技术之后,配电系统无论是在安全性、稳定性还是可靠性上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不仅如此,ICT技术还能够全面提升配电系统的效率已经平衡频率,与此同时能够控制和调节整个配电系统的电压与潮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ICT技术可以被看作是主动配电系统中的可行技术,在ICT技术下的主动控制除了能够通过集中控制和组合控制之外,还能够以点对点的控制模式达到这一目的[2]。
3.2电子设备
当然,除了最主要的通信技术之外,现阶段的主动配电系统中的可行技术还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硬件设备、监测控制以及网络运行,其中的电力电子设备也就是智能电子设备、通信媒介设备、分布式储能、电池能量管理等等均可以实现对分布式发电以及可控电荷进行主动控制和调节,同时完成分布式能源接入的转换,谐波补偿、无功补偿等等,平衡发电以及负荷可以采用可控储能,而DER以及优化运行负荷则能够保障回报率最大化。
3.3ICT技术
电力系统中所有信息的运算、处理以及分配和存储等功能都需要依靠ICT技术才能够得以实现,除此之外,可控设备与控制单元之间进行传送信息包括控制发电与负荷、合理预测发电以及电价,甚至是电力体统的网络重构和助攻补偿等等都有赖于ICT技术得以实现,由此可见主动配电系统的可行技术还应该包括ICT技术。
3.4监测预测
所谓的监测和预测,其实就是为了能够有效保障电力系统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而全面检测各种网络参数,真实的电力系统运行情况并且对电价与发电、峰值电流与负荷以及峰值电压等数据信息进行合理的预测,因此我们也将监测和预测归纳为主动配电系统的可行技术领域当中。
3.5运行控制
分布式控制和需求侧管理是现阶段配电网管理系统的主要管理模式,而运行和控制其实就是指微电网或是馈线能够在孤岛运行条件下进行管控,除此以外,潮流管理、自动电压控制、动态线路荷载水平等也都是运行和控制的涉及范围。
3.6规划设计
主动配电系统要求在进行配电网规划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在实际运行状况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特别是在面对解决高渗透率分布式能源接入问题时,需要进行充分的考量,而不是将其简单看作是新能源形式接入和一种储能设备,这也是主动配电系统与传统被动配电系统相区别的地方[3]。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传统配电网的设计中忽略了分布式能源的高渗透率接入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一问题将会对整个电力网络造成巨大的影响,而在电力网络中运用主动配电系统则彻底解决高渗透率接入问题,输配电网之间能够形成双向功率流,无论是电源和负荷还是客户自身都具有了双重保障,这也使得整个电力网络在运行过程中变得更加安全可靠,因此我国还需要继续加强对主动配电系统的研究,通过结合其可行技术全面提升我国配电网效率。
参考文献
[1]范明天,张祖平.主动配电系统可行技术的探讨[J].供用电,
2014,1:22-27.
[2]邵成成,王锡凡,王秀丽,等.试论主动配电系统可行技术[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4,11:58-63.
关键词:国土测绘技术
中图分类号:F3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GPS技术在国土测绘管理中的应用
1.1地籍测量管理工作中GPS技术的应用
地籍测量管理是国土测绘管理的核心工作,主要是从事规定区域内土地及其附着物的界限、位置、面积、权属和利用现状等基本情况的调查和测定,并测绘出具体的几何形状。GPS管理技术的应用为国土测绘管理、地籍测量、地籍控制测量等工作带来巨大的便利。根据现阶段国土测绘管理的规定,地籍平面控制网方式主要有一级、二级小三角网;二、三、四等三角网;一、二级GPS网;边角网、三边网等。结合本市的地籍的具体情况,将二、三、四等三角网的网点作为首级控制,GPS技术应用本市的地籍控制测量工作中,大大改善了过去采用常规、传统方式测量控制点位的局限性,便于地籍控制测量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实际的工作中GPS网状结构与GPS网的精准度不产生任意冲突,各个点位间不需要进行通视即可进行测量,实现了实时观测功能。我市国土测绘管理工作依据GPS技术的灵活布设点位、操作简便、处理数据和信息速度快、测量精准度高等优势,工作开展取得很大的成效。
1.2GPS地籍控制网管理中的改进和完善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采用传统的经典三角测量的控制网,但其准确性、可靠性、全面性都有待提高,同时它还需要高昂的成本费用,制约国土测绘工作的开展。为此,我们也开展了多次研讨会,通过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多次的反复实验应用,总结出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对于GPS技术观测网的建立使用,大大提高了观测工作的精准度和效率。与传统的观测网相比,GPS技术观测网显得更加专业,GPS技术观测网依靠复杂、庞大、专业的随机模型与函数,实现多元化随机布网,这就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的精准度和效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GPS技术地籍控制网的设计并不是完美的,里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摸索研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深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对GPS地籍控制网的优化布网方式要加以运用,充分发挥出GPS卫星定位技术高效率、高精准度的优势。建立GPS地籍控制网时,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影响GPS地籍控制网精准度的因素,如地球自转、相对论效应、磁场变化等自然因素,这些容易造成信号传播过程中产生误差,造成数据信号接收系统与设备的误差,这将直接影响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影响控制网的精准度。因此,我们在应用GPS地籍控制网进行测绘时,要注重细节,善于发现,争取早日找到克服误差因素的有效方法,提高本市乃至全国的国土测绘数据的准确性。
1.3注重位置基准点偏差对GPS网的影响
GPS定位采用的是WGS-84坐标系的三维坐标,用GPS地籍控制网代替常规测量建立的地籍控制网时,其在参考椭球面上的网状将和其在参考椭球面的位置基准点产生直接联系,如果经度方向上的位置基准点发生偏离,将直接造成GPS地籍控制网整体旋转,对于高差较小的测量产生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规定其位置基准点经度方向上偏差在10m以内),对于高差大的GPS网来说,需要有一个精确的起算数据,这时经度方向上的位置基准点偏差影响投影在椭球面上的GPS网的尺度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误差,不能满足实际测绘规定要求。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结合常规方法进行校正,即用常规方法进行高程测定。
二、3S测绘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起到的作用分析由于3S测绘技术的先进性,以及国土资源管理对现代信息测绘技术的需要,3S测绘技术正在国土资源管理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3S测绘技术在地政、地籍管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中,土地历来是管理的重点。由于土地作为农村的重要资源,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地方,因而在地政与地籍管理方面,历来是国土资源管理中最容易出现混乱和争议的地方。在应用3s测绘技术之前,对于划定的土地区域,由于没有有效的测绘和监控措施,非常容易出现纠纷。应用了3S测绘技术之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可以定期对地政、地籍信息进行复核和审查,对于发生地籍纠纷的,也可以通过3S测绘技术进行解决,有效化解了地政、地籍方面的矛盾。1.23S测绘技术在土地规划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利用3S测绘技术,国家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可以对全国各地的土地情况进行全面的搜集和统计,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土地使用情况,对土地的利用方案进行调整,做到对土地的充分利用。同时,利用3s测绘技术,可以将测绘到的全国各地的土地信息,录入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数据库中,为土地规划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础信息和重要依据。从目前的利用结果来看,自从应用了3S测绘技术,国家的土地规划政策制定的越来越合理,对土地的利用率越来越高。
1.33S测绘技术在土地利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绿色建筑;智能化建筑;管理方式
1绿色建筑与智能化建筑概况
在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除了为人民创造了更好地生活环境以外,传统建筑也消耗了大量资源与能源,在建设过程中严重污染了空气、水源、土地资源等,对人类生存环境极其不利。所以,近几年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建筑行业也在追求一种低能耗、高效率的建筑建设模式,希望能够在建筑建设过程中尽可能降低其资源消耗数量,减少其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这就是绿色建筑,在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这是一重大突破,也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智能化建筑就是在建筑建设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将其与建筑技术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为建筑使用者提供更多方面。智能化建筑是以建筑物为主要平台的,在建筑中配套安置相关的信息设备系统、公共安全系统、信息应用化系统等智能化系统,为人们提供一个便捷、高效、安全的环境,大大提升了建筑的功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建筑提出的要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资源环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智能化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发展都符合当前人们的需求,两者结合还可以更好的推动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实现节能环保目标。
2绿色建筑的具体指标体系
所谓的绿色建筑指标体系主要是由六个指标构成的,分别是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材与材料资源、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营运管理以及室内环境质量。通过绿色建筑指标体系可以基本反映出绿色建筑的内涵和要求,更好地反映了一个建筑的绿色性能。通过目前所指定的指标体系可以看出,绿色建筑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会起到更好地效果。
3绿色建筑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方式
3.1智能化技术与规划设计技术的要点和应用方式。在绿色建筑建设过程中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从室外环境与节地方面入手,也就是在建设过程中要尽可能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节约建筑用地;二是能源利用与节能,主要是通过绿色建筑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尽可能通过绿色建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是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这项技术主要是通过合理规划用水,提高建筑水资源利用效率,防止水资源浪费;四是节材与材料资源,在建筑建设过程中要尽可能选择环保材料和新型材料;五是要保证建筑室内环境的质量。而在绿化室外环境时主要选择的是智能灌溉系统,这一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土壤并且依据数据分析结果进行灌溉,即能够满足绿化需要,也可以实现节约用水的要求。在节约能源时,一般会选择使用遮阳、智能空调和计量系统,合理控制温度,节约用电。此外,在绿色建筑中使用的是电动百叶窗和智能的遮阳板,这样就可以有效防止太阳光直接照射,降低空调负荷,实现节能,也可以满足室内采光需要。这种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绿色建筑的实用性,即能够更好地为建筑使用者提供便捷服务,又可以降低建筑消耗,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而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上,绿色智能建筑主要通过安装设备监控系统实现。在建筑中给排水设备、空调以及照明设备都安装了相应的监控系统,确保这些设备能够在满足使用者需要的前提下达到最好的工作状态。自动调节温度、照度、流量,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此外,在绿色建筑中还要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比如太阳能、地热能等,通过不断优化能源利用系统,更好地使用可以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节约目标。对于水资源利用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建立雨污水的综合利用体系,建立中水回用监控系统,对水资源的运行状况进行自动化监控,及时调节水资源利用状况,实现水资源节约目标。在绿色建筑节能过程中还要加强对室内环境质量的控制。智能化建筑的监控系统可对室内的空调、照明等设备进行监测与控制,从而给人们创造一个健康与舒适的居住环境。在光控制上,利用自动控制反光板、集光装置和反光镜等,有效调节室内的光分布,从而降低对人们照明设备的依赖程度。其中的照明系统可采用“合成照度控制”与“预设置”等方式,实现对不同时间、区域灯光与开关的控制,确保照明系统实现运行的经济性,减少运行管理的费用,减少能源的消耗。
3.2智能技术要点。在《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中,绿色建筑的智能技术包括智能技术和智能化系统两个方面。智能技术包括应用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系统与产品,提高绿色建筑性能。发展节能与节水控制系统与产品、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智能系统与产品、室内环境综合控制系统与产品等。可采用综合性智能采光控制、地热与协同控制、外遮阳自动控制、能源消耗与水资源消耗自动统计与管理、空调与新风综合控制、中水雨水利用综合控制等技术。由此可见,在绿色建筑中,不仅要应用智能化系统和产品,还要发展节能与节水控制系统和产品,特别提到智能技术在采光控制、遮阳自动控制、可再生能源利用、室内环境综合控制、能源消耗与水资源消耗自动统计与管理等绿色设施方面的应用。从功能效益上要求智能化系统,满足用户功能性、安全性、舒适性和高效率的需求;从功能质量上要求,通信网络子系统、信息网络子系统、建筑设备监控子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子系统、安全防范子系统、综合布线子系统、智能化系统集成等的功能质量满足设计要求,且先进、可靠与实用。其中,公共安全系统包括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和应急联动系统,应对危害社会安全的各类突发事件,确保大楼内人员生命与财产的安全。建筑设备管理系统,一方面实现对温度、湿度、照度及空气质量等环境指标的控制,创造舒适的环境,提高楼内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创造力,另一方面通过对建筑物内大量机电设备的监控管理,实现多种能量监管,达到节能、高效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目的。信息设施系统和信息化应用系统,创造一个迅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良好办公环境,达到高效率工作的目的。智能化集成系统将不同功能的建筑智能化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从而形成具有信息汇集、资源共享及优化管理等综合功能的系统。对比《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中所涉及的智能化系统的要求可见,绿色建筑中设置的智能化系统包括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主要内容。而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功能满足绿色建筑在功能性、安全性、舒适性和高效率的要求。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智能化建筑与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建筑发展的主要趋势,这种建筑可以实现资源、能源节约,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这对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这一建筑的研究,并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加强对这一体系的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娜.建筑智能化与绿色建筑[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4,1:24-27.
关键词:能源管理中心;建陶企业;节能减排
1背景
建材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其能源消耗总量在全国工业部门中位于电力、冶金、石化之后,居第四位。近年来,随着社会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和社会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大力倡导和支持,建材行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效果日益凸显。建材行业水泥、平板玻璃、石灰制造、建筑陶瓷、砖瓦和轻质建材等主要产品单位综合能耗大幅降低。2010年,建材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比2005年降低52%,其中,建筑陶瓷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烟气粉尘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明显减少,建材工业利用各类工业固体废弃物超过6亿t。当前,我国建材工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迫切要求陶瓷企业积极推进节能减排,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利用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行业技术管理水平,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吨标准煤下降32%;“十二五”期间,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要求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依法加强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现节能2.5亿吨标准煤,加强工业节能减排。重点推进电力、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石油石化、化工、建材、造纸、纺织、印染、食品加工等行业节能减排,并要求广东省十二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8%(约束性指标),陶瓷产业作为典型的高耗能产业,能源成本往往达到全部成本的50%以上。而据德国节能研究部门的研究结论,通过加强企业的能源管理可为企业减少15%~20%的能源消耗,即节约能源又节约成本,故作为国家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降低高能耗产品的重点行业,推行能源管理体系,开展能源的有效管理、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并实施必要的认证,已成为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逐步淘汰高能耗产品的一种手段。
2能源管理中心的架构及模式
2.1能源管理中心组织架构
企业能源管理中心主要是通过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结合陶瓷生产特点;利用生产过程能量系统建模技术、能量综合优化方法、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工艺装备优化集成技术等,建立以企业建模与信息系统集成为核心的能量系统优化调度管理信息平台。通过合理的管理模式和精确的生产模型,对陶瓷企业的能量流、物料流、信息流进行综合、透明、实时的监控与优化调度,旨在实现陶瓷企业的高效生产,提高陶瓷企业的资源利用率,降低陶瓷企业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综合水耗。
该平台的建设需要企业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并参与,其体系架构的组建大体上由公司、科室部门和车间三级能源管理体系组成。公司决策者(董事长或总经理)任能源管理小组组长,主要统筹全局;生产负责人任能源管理小组副组长,负责全公司节能方案、节能措施的制定,密切联系市、区经贸委等政府部门,传达国家政策和节能要求。科室部门主要指设备科、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研发技术中心、质管部、PMC科等,其中,设备科是主要的能源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各项能源管理工作,而其它科室部门起协调能源管理作用。车间部门主要指各个生产车间及生产辅助车间,主要职责就是执行能源管理制度,尽最大能力完成公司的能源目标与方针。公司的能源管理架构如图1所示。
2.2能源管理中心监督及运行模式
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平台是一项政府对重点耗能企业监测的系统工程。除了对节能设备的监测外,还提供具体的耗能设备数据以便于针对性的管理。陶瓷企业通过对耗能数据的掌握、分析,从而加强节能管理,视不同企业的生产模式预计可减少5%~20%的能源消耗。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可以在能源管理平台上监测到陶瓷企业最新的耗能数据。
能源管理中心监督管理模式如图2所示。
2.3能源管理中心网络架构
建陶企业的耗能主要为电能、水煤浆、天然气、柴油、水,配电房和用电设备已配置的计量仪表大多为机械式电度表。为建立在线监测系统,须更换为三相多功能电力参数计量仪,配以MiniFC,将MiniFC接入企业内部局域网络,通过本地构建的服务器实现远程监控。自来水的采集通过超声波流量计采集数据,配以无线PCC通讯,将数据传至MiniFC,再将MiniFC接入企业内部网络;用户可以实现web方式的本地服务器的登录查看实时数据。
本地服务器的建设采用B/S设计结构与分布式管理。系统服务器由数据服务器、通讯服务器双机热备份组成,并配置正版的服务器软件系统,包括SQLserver数据库,WindowsServer2008中文企业版,IBM24服务器。能源管理中心平台架构层次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
最底层的是基于计量智能传感网络的能源监控平台,采用物联网技术,将所有能源形式的计量仪表通过通讯设备按照智能传感网络的技术进行组网,对陶瓷企业内部的各站点用能设备、各车间的能源消耗状态进行网络化自动采集,一方面为陶瓷企业内部管理节能提供准实时的信息;另一方面,借助企业的Internet出口,将相关信息递交到相关的管理单位。
第二层为协议转换接口层。智能传感网络将企业内部所有的监测设备的信息与数据采用自定义的通信规约和数据转换形式,设备通过RS-485总线或者无线方式将数据传至MiniFC现场控制器。由MiniFC实现规约转换和高速数据传输。
第三层为数据管理层。采集的数据在MiniFC层分类管理、保存以提供后台系统实时访问和历史数据的提取。针对不同的智能监测设备在数据管理层提供唯一的数据库链接和实时状态查询访问功能。作为系统监测中心的后台软件,将为用户提供数据的显示、统计、分类管理和建档。对节能措施的方案制定、能源统计、能耗分析与预测、用能质量的评估,以及能源进行审计。能源管理中心拓扑结构如图4所示。
图4中SCADA、IFIXCLIENT为计算机,HISTORIAN和PORTAL为服务器。SCADA节点用于采集现场数据,HISTORIAN作为历史数据库服务器,PORTAL服务器用于WEB。
3能源管理中心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3.1建立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的必要性
开展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是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实现两化融合的重要举措;也是企业管理增效、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3.1.1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
我国陶瓷行业经过三十多年的迅猛发展,已成为世界上传统陶瓷砖最大生产国(年产量达90亿m2以上)、消费国和出口国。每年要耗用1.7亿t不可再生的天然矿物原料,耗用能源达5000万t标煤,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损害和污染,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陶瓷行业发展的瓶颈。同时,陶瓷行业存在生产资源消耗大、能耗高、污染严重等主要问题,成为我国能源消费大户,因此,是一个存在巨大节能潜力的产业。随着相关生产原料和能源的成本不断上升,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日益下降,节能减排既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3.1.2践行国家产业政策需要
国家产业政策也鼓励和支持建材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2009年工信部与财政部在联合下发的《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的暂行办法》中提出,为提高工业企业能源管理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将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用能行业逐步开展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的示范工作。在大中型建材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提升能效水平,最大限度实现能源梯级利用。
建设能源管理中心是国家节能降耗的要求,也是推进两化融合的要求。我国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我国在工业领域尤其是重点用能行业中推广企业能源管理中心项目建设,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表现之一,是促进“两化”融合的重要内容。
3.1.3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
随着“两型”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国家从严从紧的节能减排政策的陆续出台,作为高能耗、高排放和依赖能源资源的建材企业面临着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削减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等多重挑战。建材企业要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能源使用管控。
3.2能源管理中心对企业的现实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的发展,能源中心管理技术也突飞猛进,数据库管理、集散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分析决策系统、智能系统和智能管理等已经应用于工业企业,成为企业能源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支撑。通过建立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可为企业带来显著的效益,如:
(1)通过建立企业能源管理中心,运用信息化手段,可提高企业对用能情况监督管理的能力;
(2)通过建立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立一套有效的自动化能源数据获取系统,对能源供应进行监测,以便企业实时掌握能源状况,为实现能源自动化调控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同时方便企业的计量和成本核算工作。
(3)通过建立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利用能源数据获取系统,对各重点耗能设备的能源利用状况实时监控,了解和掌握各重点耗能设备实时能源利用情况。
(4)通过建立企业能源管理中心,运用数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对重点耗能设备进行能效评价,分析各耗能设备的能源利用状况,采用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设备,降低能源消费,对原有工艺系统进行自动化改造。使能源数据更标准化、专业化、科学化、时效化,从而提高能源管理水平。
3.3建陶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笔者认为目前陶瓷企业的能源系统现状已难于适应新的管理要求,从企业能源管理信息化角度讲,虽然一些公司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仅限于ERP等生产经营信息化方面。而能源管理的模式以及能源调度和管控自动化水平,仍然落后于生产经营信息化步伐,仅在能源管理的某些专业领域建立了局部的采集、监视和控制自动化系统。就整体而言,陶瓷能源管理的手段、人力资源和信息化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
(1)能源从输入到使用的各个环节使用效率不高,能源综合利用水平有待提升。
(2)能源平衡调度信息缺乏,能源的产生和使用过程综合利用效率低。
(3)能源系统运行稳定性有待提高,异常情况下的调度手段单一,反应速度慢。
(4)能源设备装备水平低,与公司所需安全、稳定、快捷的生产格局不相匹配。
(5)关注局部工艺技术节能,工序间联系较少,没有“系统节能”的科学的技术评价和节能效益评价平台体系,不能达到最终的节能效果。
(6)综合能耗和可比能耗与国内外同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4能源管理中心的筹建措施
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是一项全面系统的能源管理提升工程,主要包括“三个系统”,即现场控制系统改造、数据采集系统建设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能源计划、能源计量管理、能源监控、能耗分析、数据报送、重点设备能耗管理等功能。
4.1现场控制系统改造
现场控制系统是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的基础。主要是通过企业对能源输送、生产、应用控制系统进行改造,为能源管理中心的采集、传输、调控提供用能现场数据支撑。其中,包括能源输送控制系统改造、能源生产控制系统改造、关键生产环节现场改造等。
4.2数据采集系统建设
数据采集系统是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的保障。企业各能源介质存在于工业现场的不同环境中,因性质不同,计量设备的计量方式差异较大。针对不同介质和不同计量方式,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采用不同采集方式建设数据系统。
4.2.1配备能源计量器具
对重点用能设备加装或改造能源计量器具,实现用能数据的数字化读取及传输,计量准确度等级应达到GB17167-2006的要求。钢铁、有色、化工等有国家或省产品能耗限额标准要求的企业,应根据限额标准中规定的统计范围及计算方法,配备满足测量要求的能源计量器具。
4.2.2定期检定计量仪表
编制检定、校准计划,对计量器具进行定期检定、校准。根据计量类型不同,分别由质监部门或自行检定,确保能源计量器具的准确性,提高能源管理中心能源供需平衡调度精度。
4.2.3健全能源计量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计量管理体系,明确岗位工作职责,组织能耗限额管理、能源计量器具检定等培训,提高能源计量数据基础管理能力,规范能源计量管理制度。
4.3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信息管理系统是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的核心。通过基础软件、控制系统、基础硬件、现场视频监控和能源管理中心大厅建设,实现企业能源管理的集中控制。
4.3.1基础软件建设
软件建设是能源管理中心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的基础,是完成系统监控、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加工的先决条件。重点开发网络监管软件、操作系统、开发工具软件、备份软件、远程运行维护软件、实时数据库、操作站监控软件、服务器平台软件、服务器驱动、WEB客户端授权、现场操作站软件、实时库客户端授权软件以及与省节能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的接口软件等。
4.3.2控制系统建设
控制系统是对基础软件功能的开发应用,企业根据行业特点采用不同的控制系统。一是监控系统。对采集的不同能源介质实时数据进行集中监控,呈现实时调配的“人机界面”。二是基础能源管理系统。进行能源计划管理、能源调度管理、用能过程管理、能源计量管理、能耗数据统计分析、能源指标绩效管理考核、能源成本结算等。三是运行维护系统。能源管理中心的数据采集、网络支撑、软件系统是同步运行的整体,依靠运行维护系统保障整体的持续稳定运行。
4.3.3基础硬件建设
硬件建设是构筑能源管理中心实时数据采集、交换的平台,包括工业以太网交换机、一体化以太网交换机、核心交换机、汇聚交换机、光纤线路以及其它建设安装材料和设备等。
4.3.4现场视频监控建设
视频监控是通过监控装置实现对生产环节和用能环节的现场实景展示,是保证调控可靠性的直接反映。主要是在生产、水电油气(汽)各主要控制点安装视频,通过远程监控实施协调调度,进行扁平化的故障监测及分析处理等。
4.3.5能源管理中心大厅建设
能源管理中心大厅是企业能源调度指挥中心,是实现能源调度、分析、调控的核心组成。包括能源管理中心机房、大屏幕显示系统、空调和电源系统、通信和安防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
5结论
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的能源平衡调度过程,是将采集的能源工艺系统数据(发生和消耗量等)传送能源管理系统,经系统分析和处理,获得能源平衡及其预测模型需要的信息,并将平衡预测结果以数据和图示方式展示。调度可根据能源平衡预测结果发出调度指令。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系统采用的基础技术包括系统集成和应用集成技术、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数据库和实时数据库技术、数据分析和预测技术等。
目前,企业能源管理中心技术的发展已从单纯设备监控转向过程和系统综合监控,并继续向管控一体化方向发展;部分陶瓷企业着手开展优化节能调度和综合平衡方法的研究,在应用功能上,成功引入预测模型和平衡模型等技术。由于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高度关联性,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系统将逐步与环境监测系统融合,以实现相互促进、协同管理,这将是未来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系统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鹏.建材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中心的必要性探讨.中国建材,2012(03).
[2]王志蕴,陈丰,潘玉桐,等.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的建设[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0(03).
关键词:冶金;自动化技术;发展
近些年我国自动化专业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成就,已经被推广至制造业的应用中。并且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自动化技术应用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有很显著的成果。本文主要以冶金工业自动化技术为主进行分析。
物联网技术在冶金企业中的应用
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物联网被认为是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目前对物联网的研究也仅仅停留在概念阶段,物联网在冶金工业领域的应用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研制生产关键特殊传感器――工业用传感器。工业传感器能够对物体的状态和变化进行测量或者感知,并将其转化为计算机能够处理的电子信号。工业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实现的首要环节就是研制生产工业用传感器。在现代工业自动化生产中,必须注重自动化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参数的监视和控制,从而确保设备能够正常工作,并且使产品的质量达到最佳效果,而对各个参数的监视和控制就是通过各种传感器来实现的。因此,质优价廉工业传感器有助于现代化工业生产体系的构建。(2)通过工业无线网络技术布局和建设工厂传感网。工业无线网络将传感器技术、现代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结合起来,它是一种由大量随机分布的、具有实时感知和自组织能力的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状网络。继现场总线之后,工业无线网络技术是工业控制系统领域又一热点技术,它能够使工业测控系统成本得以降低并且能够使工业测控系统应用范围得以提高。工业无线网络技术引起许多国家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重视。
过程控制数学模型在冶金自动化中的应用
冶金自动化的不断突破是离不开数学模型的。如果把数学模型这项技术掌握了,就拿到了自动化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因此,要想生产国家急需的钢铁产品,就需要高水平的自动化技术做支持,而发达国家在自动化技术发展上比较成熟,他们为了某种目的是不会将其高端技术转让出去的,他们所转让的技术基本上都是过时的要不就是有条件限制的技术。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冶金自动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开展高端冶金自动化领域数学模型的自主创新条件基本成熟,能够满足市场的广泛需求。另外,我国已经构建了一个富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团队,为数学模型的自主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数学模型是对象表征的控制,是对象可执行的表述,数学模型与信息技术、工艺能力以及自动化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得数学模型的优势更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数学模型通常被称为自动化与信息化的核心技术。我国钢铁工业要想生产出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钢材品种,就需要建立高可用性和高精度的数学模型。高可用性和高精度的数学模型能够确保产品的质量以及节能效果,促进产品可持续发展。
过程控制数学模型在国内钢铁行业的应用与发展,目前还刚刚起步,方兴未艾,随着需求的发展,未来的数学模型还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从现在起,形成社会的关注,这对数学模型的未来发展,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打破数学模型的神秘感。相信自己的力量,鼓足自己的信心,模型应用从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不断积累技术,不断培养人才,踏下心来,抓上几个项目,就一定能搞出名堂来,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展以数学模型为核心的自动化技术,是落实“科技创造未来”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钢铁工业实现新的腾飞的助推器。在过程控制数学模型的研发与应用上,要实现重点突破,开发出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模型产品与技术,走出一条“研制一批,储备一批,生产一批”以科研促生产、以生产出产品、以产品保应用的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来。
以国产化创新型产品与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系统的集成与创新
目前,我国冶金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建设,许多都处于开环控制或局部闭环控制阶段。而要实现真正意义的自动化系统的集成与创新就要在全过程方面实现真正的闭环。当然,这还要涉及到有关执行机构、检测单元等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其核心是国产化的技术与产品,并广泛采用国内外其他先进技术做支持,以保证整套系统的品质与质量。如果仍然还是停留在实现局部闭环控制上,就不能真正称之为系统的集成与创新。以国产化创新型产品与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系统的集成与创新是在控制系统、控制工程设计和组态软件、工业通信网络、制造管理和执行软件等多方面的基础上,通过集成与优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产管控一体化和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化。
能源管控一体化建设
冶金工业是耗能大户,能耗将制约冶金工业的发展,我国冶金工业也正面临着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型。以耗能来核定产能,或许将成为可能。所以整个冶金工业的节能降耗、低碳减排工作十分繁重,利用自动化技术来实现降低能耗,是冶金工业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工厂的重要手段之一。
冶金企业能源管控一体化建设,如果只停留在数据采集阶段,那么意义不大。这也是目前已经普遍实现的事实。针对冶金工业能源管控的特点,一是耗能大户,二是在冶金生产过程中,又伴生出大量的可燃性气体,如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等。所以能源管控的工作重心是能源使用管理的优化、二次能源的安全合理使用、多种能源介质统一平台操作、改变传统的能源计量方式以及能源安全管理预警等。能源管控中心建设的特点是控制模型和管理模型的融合。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不良信息,信息治理,法律规范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15)06-0086-04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让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媒介形态。在一些公共突发事件出现时,人们往往不能理性地看待,常常因着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不负责任地发表个人意见甚至中伤性文字,或者动辄进行人肉搜索、暴露别人的隐私等,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快速的网络信息传播让人们享受便捷生活的同时,也滋生了无数难以短期内遏制的负面舆情。近些年来,国际上多种力量都在着力于网络信息治理,并且创建了比较完善的网络不良信息监管与防控体系,对网络环境的净化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然而,我国网络不良信息监管体系创建得比较晚,在技术层面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监管与防控则显得更为滞后。如何在借鉴经验并与现实结合的前提下,健全网络信息技术管理体制,就成为社会信息治理的重中之重。笔者拟从辩证角度来审视技术监管的基础、技术监管的核心举措以及辅助措施等,从而为网络信息良性发展提供策略上的帮助。
一、健全的标准、法律及其严格执行是网络不良信息技术监管的硬性基础
在2014年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上,美国首任国土安全部部长汤姆・里奇指出,互联网信息的健康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严密的管控技术〔1〕。而技术监管能够得以正常实施,监管技术保障性政策及制度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硬性基础。其中,法律是政府及人民意志的重要体现,法律制度的完善为网络信息管控技术的发展提供规范与支持。因此,制定法律或规范进行引导与疏通,有利于网络信息管控技术的良性发展与应用。目前,政府信息化部门和其他法律部门已经颁布了多部网络监管法规,例如2010年的《网络金融信息管理条例》、2011年的《网络信息公告管理规定》、2012年的《网络文化信息管理服务规定》、2013年的《网络真人秀节目管理规定》以及2014年的《网络综合信息管理规定》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不良网络信息的恶性产生与传播。但是这些法律并非技术立法,从法律或规范上保障信息管控技术设施、技术发展等,在我国并未具备完整的保障体系。因此,应进一步加强相关标准、法律的建设及其严格执行。
(一)信息部门要依照网络管控技术设备的种类等制定科学的技术规范。网络管控技术设备是网络技术发展的载体,更是执行网络管控的技术平台〔2〕。故而,信息部门要重视网络管控设备的科学规格及性能标准的制定与统一,如制定统一的“网络管控设备生产采购标准”、“网络管控设备维护更新条例”等。只有从标准视角、条例法规视角来提出网络管控设备的相关保障性要求,网络管控设备方能及时更新,保证其符合相关指标要求,方能适应网络信息流通的管控需求。
(二)将技术研发及应用纳入网络安全法律中。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部门与法律部门联合分析当前网络不良信息的发展特征、规律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是极为必要的,例如2012年出台的《互联网信息传播权保护规定》、2013年修订的《互联网保护条例》和一些司法解释等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治理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些法律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民众网络行为,难以直接对网络不良信息监管技术形成推进式发展。从网络不良信息监管技术采用的规范细则到技术研究的法律保障,形成网络监管技术的发展应用保护性规制体系,将会为增强网络不良信息技术管控的科学性、有效性提供策略支撑。
(三)重视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在网络不良行为技术监管过程中,决策者与执行者要严格遵守监管技术相关法律,坚决执行相关技术要求及实施标准,以确保网络监管行为“依法办事”“按章办事”。此外,政府层面要派出“执法”“专家”两大工作组,一方面用以监督网络监管行为是否合规,是否在法律限定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则可让“专家工作组”常驻地方信息机构,专门进行日常性与突发事件的应急监管技术应用指导,对共性的技术应用难题,可联网形成“多方共管”的科学模式。专家工作组还应该参与到网络不良信息监管技术的研发-应用中去。其中,“执法工作组”成员主要有相关决策领导、信息部与法律部组成的执法团队;“专家工作组”则由网络监管领域学者、监管技术研发人员及领域内优秀技术员等组成。
这样,通过立法保护网络监管技术的规范性与可持续性,再到两大工作组的巡查执法、应用研发指导,可以初步建立网络不良信息技术监管的实践保障模式,并在实践中更新调整监管技术的基础性保障措施,从而使网络不良信息监管更加有效,网络语言及交流环境趋于良性循环。
二、网络信息生命周期技术监控是重要方式
网络不良信息的技术控制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网络信息的产生源口控制、传播扩散控制等多重环节,运用技术手段优化网络信息审核环节、信息互动环节等有助于创设良好的网络信息流通环境。
(一)加强网络信息审核,从源头控制不良信息产生。网络不良信息的制造与传播严重限制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政府和网络公众应该共同出谋划策、集思广益,不断拓展不良信息的防控渠道,将不良信息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控渠道的多元化试图从各个角度打击和抵制不良信息,尽量压缩限制不良信息的生存空间。防控渠道的拓展首先要将重点放在防控和监管技术上,不断投入人力和财力研发各种形式的网络监管和防控技术。为了进一步完善网络信息内容审核制度,网络部门也可以与高校的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将一些比较先进的信息识别技术及时应用到不良信息的监管与防控中〔3〕。现在,部分网站也已经开始尝试采用将自律与公众监督相结合的形式来对网络信息进行监管与防控,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网络公众集体参与网络环境的净化建设,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成功打造和谐绿色的网络环境。但是在技术实施和监管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相关管理策略的制定,确保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高效监管。
信息源头是控制不良信息产生的初始阶段,也是重要阶段。目前来看,腾讯网、搜狐网、网易、凤凰论坛等网站新闻及评论内容都会经过层层筛选。同时,这些大型网站还开通了个人举报不良信息窗口,这样,从源头进行控制极大地遏制了不良信息的产生。不过,在这些网站及论坛,依靠变换语言,巧避关键词方式的涉黄、涉反信息依然存在。而在一些软件下载网页所设置的评论区,审核功能并未完善。因此,应加强网络信息的审核,加大审核人力投入,对审核系统进行优化,从而对网络不良信息的产生及形成有效封堵。
(二)提升网络监管过滤技术,有效限制和控制对不良信息的访问。网络监管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网络不良信息的快速处理提供了捷径。网络拦截技术和网络过滤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技术,能够对系统内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拦截和过滤,极大提升了网络不良信息监管与防控的概率〔4〕。网络过滤技术简化了人为审核信息资源的程序,实现了网络信息资源的人性化管理,有助于社会信息资源最大化地实现自身价值。因此,要强化过滤技术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增强拦截技术的效率,在最大程度上帮助网络用户及时过滤和拦截不良信息,有效控制网络公众对不良信息的访问。对浏览量比较大的公众网页或者其他网络服务场所加固过滤技术,并衍生其他相关的产品,有效实现对不良信息的拦截和过滤。此外,对于提供网络服务的供应商要求其在所提供的商品上添加关键词以方便过滤,并对关键词进行技术性屏蔽,以便网络公众不会轻易接收到不良信息等。关键词过滤技术主要针对传统的文字信息,而对于视频和音频信息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手段进行有效监管。除了借用关键词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处理以外,还可以发展其他的防控技术。在对网络过滤和拦截技术软件进行开发的同时,还要提升网络技术人员的信息素质,进而真正提高网络技术的使用价值。政府和相关网络技术监管部门要在重视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注重对信息技术人员自身专业素质和道德素养的培训,引导网络技术人员高素质地利用技术手段开展对网络信息的合理排查,进而实现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有效防控和监管。
社会网络信息的治理要尽可能调动全部的技术力量,坚持走技术生态化道路,真正实现对不良信息的理性处理。目前网络不良信息传播的途径越来越隐蔽,这对网络监管技术的开发也带来了一些风险和难度,但是只要在原有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坚持创新,实施科学化技术化管理,不断强化网络信息的生态型治理标准,就能真正实现网络信息的生态化处理。
(三)加快制定网络信息分级制,细化不良信息封堵的技术等级。目前针对网络不良信息的监管主要采用单一的拦截和过滤技术,而且信息管理也主要采用分散式管理体系,因而使个人和单位都可以随意、接受和传播网络信息,进而导致过多的不良信息甚至是错误和虚无的信息充斥网络。近期发生的多起网络软件事件已暴露出我国网络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显现出缺少系统化的网络信息技术体系。因此,加快网络信息分级制的制定,对不良信息的封堵细化到具体的技术等级,有助于加快网络不良信息的治理效率。
当前,可根据现有的技术水平和法律法规开展渠道式监管,针对不同的传播渠道,对网络信息分级,建构严格的监管机制,并且引导网络用户积极自律自查。此外,还可以创建信息举报制度,鼓励网络公众积极主动举报接收到的不良信息,并引导他们对网络信息进行长期监督。网络监管部门收到不良信息的举报之后,要立即运用数据包过滤技术对网络不良信息分级,并采用服务和应用网管等信息过滤技术对不同的社会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在技术的指导下高效率完成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归纳等,然后采取集中式管理模式提炼网络信息中的图片、关键词等,进而细化不良信息的等级,以便于在治理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对不良信息进行处理,最大程度上提高封堵技术效率。
三、采取辅措施推动网络净化式发展是必要手段
在网络信息不断丰富的今天,如何从技术层面管控网络不良信息日渐成为各国的难题。除了上述两点外,还要采取一些辅措施,以便推动网络空间净化式发展,并形成长效管控体系。
(一)增强网络服务商及网络公众的网络责任意识,确保传播信息的理性与文明。在社会网络不良信息处理的成功案例中,网络主体的自律已成为不良信息监管与防控的重要手段。网络主体既包括网络服务商,也包括广大的网络公众。一般来说,网络企业对信息的监控形式,即网络的自律机制,主要包括四大类,分别是网络舆情、网络信息守则、网络评议制度和网络企业的自我内部监控〔5〕。但是目前网络的自律机制存在明显的漏洞,首先是缺乏严格细致的行为规范,目前的自律机制过于关注原则性问题而缺乏具体甚至细化的行为准则。其次是网络企业内部自我监控的力度不强,甚至不能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力。最后是缺少执行力度使自律行为很难真正得到落实,甚至导致自律的行为准则成为一张白纸,仅仅凭借自律机制产生的某种程度的道德评判很难对网络不良行为产生约束力。由此可以看出,自律机制虽然是一个好方法,但是需要网络相关主体的参与,无论是网络企业、行业还是网民个体都要积极参与自律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并且要求自身严格遵循自律准则,真正实现慎独和自我约束性管理。
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的理性与文明,当务之急就是创建完善的网络自律机制,尽快加强网络素质教育,依托网络的传播力量和教育的影响力唤醒网络主体自觉参与网络信息建设的意识。网络承载着巨大的信息内容,仅仅依靠互联网信息中心的专项治理收效甚微,因此要通过基础性教育向网络公众介绍网络不良信息的内容特征和常见的传播手段,帮助网民学会自我判断和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提高网络公众对网络不良信息的监管力和免疫力。此外,网络服务商是网络信息防控与监管的主体,对不良信息的处理是网络服务商的主要责任与义务,强化网络服务商的责任意识,明确他们的责任细节有助于健康网络氛围的营造。总之,完善的网络信息自律机制对网络不良信息的监管以及对规范化网络环境的建设能够起到不可低估的影响力,因此网络行业应该联手网络企业、媒体和个人等主动参与自律机制的建设,并且达成严格遵守网络信息自律准则的共识。
(二)借助主流媒体的力量,增强网络用户的网络道德和法律观念。主流媒体具有强大的宣传功能,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左右社会舆论的方向。借助主流媒体的优势功能,宣传网络道德素养和法律知识,以最快的速度提升公众对网络信息道德和法律准则的认知能力,有助于网络用户自觉审视自身的上网行为,对自己的网络言行负责。有效监管和防控不良信息是主流媒体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主流媒体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发挥自身的光和热,力争为社会信息的治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网络用户兼具双重身份,既是网络信息的使用者,也是网络信息的传播者。网络用户对信息的敏感度、辨识度以及对不良信息的排斥度直接关系到网络信息的使用效果。目前,大部分网络用户更多地关注信息的使用,而忽视对信息的甄别,因此提升网络用户对不良信息的辨识能力,强化用户对网络信息的综合认知有助于网络用户自觉抵制和过滤网络不良信息,维护社会信息的稳定和安全,同时保障自身对信息的利用价值。
作为信息的者和传播者,网络用户也需要了解不良信息传播的危害,提升自身信息传播意识和信息传播的法律观念。基本的法律意识能够有效地帮助网络用户自觉监管自己的网络行为,形成对不良信息的自我约束〔6〕。在网络道德的号召和法律的宣传影响下,网络用户能够自觉意识到监管和防控不良信息的重要性,这有助于他们对复制和转帖信息的行为再三审视,从而维护网络信息的健康发展。
(三)创建高效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实现治理资源的共享。目前,比较有效的是运用网络信息生态治理技术,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集中式管理。网络生态技术的应用为网络信息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网络生态环境的构建将实现网络建设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7〕。生态治理技术强调生态性和效率性。高效率治理不良信息的重要举措就是进行集中式管理。集中式管理平台为网络审核团队开展检验工作和信息过滤技术的开展提供稳定的环境,是迄今为止最高效的社会信息资源处理策略。集中式管理与生态化治理理念相吻合,都极力倡导科学化、生态化和人性化的管理模式。集中式管理是当下最为流行的管理方式,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管理,其在网络中的运用也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集中式管理模式需要在政府的倡导下,在政策的指引下,在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别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共享,并且不断优化资源检测方案,提升遭受污染网络信息系统对新进入信息资源检验、过滤和响应的速度。
集中式管理除了速度的优势以外,还具有人性化特征,具体表现在电脑操作界面的优化、操作环节的极简化和信息核对的智能化,这些优势因素都能够大大降低不良信息检测的出错率,提升网络用户对不良信息鉴别的正确度,强化网络过滤技术的开展效果。集中式管理有助于实现数据的细化记录和整理,能为以后信息资源的分析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来源,实现社会网络信息的可视化。集中式管理是一种以节约资源为理念的管理方式,不仅能够节省管理层的时间,方便集约化管理,还有利于及时确定异常运行的系统,进而对异常的信息采取及时可行的措施。
总之,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网络环境的优化是必不可少的,监控与防控网络不良信息是维护网络环境的首要任务。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管控,就要利用政府及行业权威,加快“技术立法”,将技术研发、应用及优化写入法律及行业规范;就要不断从网络信息阶段、网络信息监管过滤阶段、网络信息认定分级阶段做好技术优化;就要构建技术支持下网络信息的健康安全平台,以对技术监管形成辅助支持。当然,面对复杂多变的互联网环境,我们只有加强研究,才能催发更为科学、有效的互联网监管技术及体系。这既是政府及网络管控者的工作新领域,更是未来时展所必需的生存能力要求。
参考文献:
〔1〕段世惠,郭建勋.P2P文件共享网络的不良信息监测〔J〕.高等教育研究,2014(7).
〔2〕邵忻,徐倩漪.网络伪装不良信息检测方法的研究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2(2).
〔3〕刘华宝.对防治网络不良信息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6).
〔4〕蔡德聪,刘素华.“网络实名制”与网络不良信息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12(11).
〔5〕李东艳,黄鹏鹤.基于双层规则的内容安全过滤方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