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协同护理模式;自我护理;生活质量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sofcollaborativecareforself-careabilityandlifequalityofpatientswithankylosingspondylitis.Methods80patientswithankylosingspondylitiswererandomlydividedintotestgroupof40patientsandthecontrolgroupof40patients.Implementcollaborativecaremodeltotheexperimentalgroup,thecontrolgroupreceivedroutinecare.theexperimentalgroupself-careabilityandlifequalityscorescomparedwiththe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Ankylosingspondylitis;Collaborativecaremodel;Self-care;Qualityoflife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012-01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累及中轴关节以慢性炎症为主的进展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部位在富有韧带和肌腱附着的骨突出部分,几乎累及全部骶髂关节,并可逐渐发展成骨性强直[1]。临床主要表现为腰骶部疼痛伴僵硬,尤其是早晨起床时感觉腰部僵硬(晨僵),活动后可缓解,晚期可并发脊柱强直畸形,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给家庭和社会也带来一定的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2]。本研究旨在应用协同护理,最大限度地培养患者及家属参与护理的能力,以提高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12年1~12月在我院中医风湿科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80例。患者均符合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采用便利抽样法,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年龄15~45岁,平均年龄(19.2土37.1)岁、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收入、病程(10.58±1.5)年、治疗时间均>1个月。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
1.2方法:对照组入院后,给予身体评估和心理评估,采用常规护理,包括症状反应、运动、用药、等方面。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协同护理模式。具体干预方法如下:
1.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管责任护士主动与患者交谈,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消除患者的恐惧感。据患者的病情和文化程度,评估患者的疾病知识需求、自我护理能力和心理状况。与患者及家属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协同的关系,共同制订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提高照顾技能。
1.2.2疾病认识指导:给患者发放强直性脊柱炎健康教育手册,讲解基本的病因、发病机制、诱发因素、临床症状表现、预防和治疗方法。向患者和家属介绍常用药物治疗方面的知识,疗效及不良反应,充分认识到坚持长期规律用药的目的、意义和遵守医嘱用药的重要性。
1.2.3功能锻炼培训: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中,功能康复锻炼是极其重要的环节。以取得和维持脊柱关节的最好位置,增强椎旁肌和增加肺活量,指导适合的运动方式、强度和时机,从而降低致残率,改善生活质量。
1.2.4心理护理:在知识讲解和技能培训过程中.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及家属耐心细致地反复讲解,让家属理解、掌握患者的病情和情绪变化,协助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给予家庭系统的心理支持。邀请治疗效果显著、自我护理能力较高的患者传授经验、交流体会。引导其以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对待疾病,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和自信心。
1.3研究工具
1.3.1一般资料调查表。自设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经济能力、家庭情况等。
1.3.2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xerciseofSelf-CareAgencyScale,ESCA):1979年美国学者Keamey和Fleische[4]根据Orem的自我护理理论设计ESCA。量表包括43个条目,分为4个维度,即自我护理技能(12个条目),自我责任感(8个条目),自我概念(9个条目)和健康知识水平(14个条目)。总分为172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护理能力越强。
1.3.3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hortform36healthsurveyques.tion―naire,SF-36)。该量表是由美国医学结局研究组(MedicalOutcomesStudy,MOS)开发的一个普适性测定量表,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各个维度得分为0~100,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5]。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干预前后.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
2结果
干预前后两组生活质量得分的比较
干预前后两组SF-36得分的比较(X±s,n=80)
项目干预前试验组对照组t值P值干预后试验组对照组t值P值PF
讨论
协同护理模式可以提高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强直性脊柱炎起病隐匿,进展缓慢,临床症状多为间歇性,病程长。注重人的社会性,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经过协同护理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脊柱炎,强直性;针刺;吴门督灸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5.08.011
鲍庆祥教授现任娄东中医民间流派研究会副会长,是太仓市名老中医,娄东医派传承工作室中医学术继承人导师。他曾师从苏州尢氏针灸世家第四代传人――尢怀玉,后又前往北京中医药大学跟随名医深造。鲍庆祥教授从事中医针灸医疗、教研50余载,继承并发扬了吴门针灸流派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骶骼关节和脊柱关节慢性炎症为主,并侵犯四肢关节和其他脏器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2]。鲍庆祥教授治疗AS针道深厚,在多年临床工作中总结出针灸综合疗法治疗AS的治疗方案。笔者有幸跟师学习,颇受教化,故在此将鲍庆祥教授治疗AS验案2则作一介绍。
1病案举例
【病案1】患者,男,32岁,2014年6月
4日初诊。主诉:骶髂关节疼痛10余年,伴颈腰部疼痛加重2d。患者于2004年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不适,骶髂关节处尤为明显,后病情逐渐加重,因肢体活动受限,行动不便,不能工作,遂至上海某骨科医院就诊并住院治疗。经检查HLA-B27(+),红细胞沉降率(ESR)20mm・h-1,C-反应蛋白(CRP)58mg・dL-1,确诊为AS,给予硫氮磺吡啶肠溶片0.25g,每日3次,口服;吲哚美辛肠溶片0.25g,每日2次,口服;以及其他疗法治疗(具体不详),2个月后出院。自此患者先后到上海、太仓各医院就诊,并且服西药治疗(具体用药不详)。近日患者颈腰部疼痛难忍,并出现膝关节肿痛,双下肢活动不利,自诉服西药后胃脘腹部疼痛不适,遂来就诊。刻下症见:患者神清,精神可,骶髂关节疼痛,颈、腰部酸痛明显,坐位疼痛加重,双膝关节肿痛,行走困难,劳作不能,每服西药后胃脘不适,夜寐欠安,纳呆,舌质紫暗,苔白厚腻,脉濡涩。查体:脊柱侧弯,颈椎、腰椎旁有压痛,骶髂关节处酸痛,双膝关节红肿灼痛。四肢肌张力正常,腰背部肌肉板状僵硬,直腿抬高试验(-),“4”字试验(+),颈部活动度偏小,脊柱活动度受限,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脊柱正侧位X线片示生理曲度轻中度改变,腰椎正侧位X线片示L4~5椎体轻度骨质增生,骨盆正侧位X线片示骶髂关节边缘密度略高,抗“O”(-),ESR24mm・h-1,类风试验(±),CRP60mg・dL-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草转氨酶(-);肌酐(-),尿素氮(-),尿酸(-)。西医诊断:AS。中医诊断:痹证(痰瘀闭阻)。治疗原则:温肾通督,补益肝脾。针灸主穴:华佗夹脊穴,肝俞、脾俞、肾俞。配穴:印堂、百会、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曲池、合谷、太溪、昆仑、太冲。其中肝俞、脾俞、肾俞、夹脊穴、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给予温针灸共施2壮,余穴留针30min,每日1次,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此外每年大伏天及大寒天行吴门督灸(即在患者督脉上从大椎穴处至中s穴处,铺吴门督灸,并施灸3大壮,均于大伏天、大寒天每日午时至子时点燃熏艾)1次。针灸治疗期间,配合服用吴门中药煎剂,基础方:独活10g、桑寄生10g、杜仲30g、怀牛膝10g、秦艽10g、茯苓12g、桂枝8g、防风10g、当归16g、白芍10g、鸡血藤30g、炙黄芪26g、蕲蛇10g、狗脊30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治疗期间嘱患者停服西药。治疗5个月后,患者不适症状明显减轻,病情稳定,活动尚可。治疗6个月后查体,患者颈腰疼痛症状消失,骶髂关节疼痛较前明显缓解,颈腰部活动度均为正常值,日常生活可独立进行,工作可胜任,复查脊柱和骶髂关节X线片示无发展,ESR正常[3]。
按语:鲍庆祥教授认为,该患者因本体肾虚髓少,外感风寒湿邪而发为痹证。从针灸角度辨证,为内虚寒证。《黄帝内经》言“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五藏皆有合……”,故其标虽感风寒湿邪发为颈腰膝疼痛不适,行动不便,实已伤脏矣!《素问》曰:“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患者又因服用西药损伤脾胃,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此时可谓本虚标实之态。因此,鲍庆祥教授在治疗时,采取温肾通督、调和肝脾的方法。一方面,针刺穴位选主穴为华佗夹脊穴(简称夹脊穴),其系经外奇穴,五脏六腑之气由此处输转,有强督脉之阳、助膀胱之气、调理脏腑之气、疏通经络脉道的作用和功能[4-5];针刺时,要使患者有一定的针感方为有效针刺,所以针刺手法应有考究。针刺后,采用温针灸即在针柄插上艾柱,以艾灸熏着治疗,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口服,旨在用汤药直入脏腑,以调阴阳。本病例中药方剂以独活寄生汤为基础方随症加减。独活寄生汤祛冷风顽痹之证疗效较好。方中炙黄芪、当归补气活血化瘀;牛膝具有补肾益肝之功效,配合鸡血藤更能起到较好的壮骨生髓、活血通脉之功效。本组方能较好地祛除寒湿邪气及肝肾不足等诱因,以达到阴阳相济、活血通脉之功效,与AS的发病机制吻合[6]。每年大伏天、大寒天进行一次吴门督灸法,意旨取大伏天午时至子时一年之中最热的一天,中医讲阳气最盛之时,天时地宜以达人和;而大寒天为一年中最寒冷的一天,行督灸防寒邪入侵,抵挡阴邪之重。督灸是在督脉的脊柱段施以隔药隔物发泡灸的一种中医特色外治法,综合经络、腧穴、药物、艾灸的功用,集中药外治、督脉灸法和发泡疗法于一体,具有温督通阳、补肾壮骨、散寒祛湿及保健强身的作用,操作安全、可靠、方便、有效。其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督脉”,治疗直达病所[7],是针对AS的病机、标本兼治的特色治疗方法。
【病案2】患者,男,21岁,2014年7月27日初诊。主诉:右侧骶髂关节酸痛1年余,伴右膝关节酸痛2个月。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骶髂关节疼痛伴髋关节酸痛,后疼痛症状逐渐加重,并迁延至腰骶部。自服药物及休息后未见好转,遂前往上海某医院求诊,经检查确诊为AS。给予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每次3片,每日2次,口服;白芍总苷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口服。服用至今,病情未见好转。刻下:患者右侧髋关节及腰骶酸痛,右膝关节肿痛,晨起腰骶僵直,心烦,口渴,情绪急躁,易汗出,各关节酸痛与改变无关,夜寐可,纳可,二便调,舌质紫红,苔少,脉滑数。专科查体:脊柱生理弧度正常,脊柱无明显压痛,腰骶部压痛明显,右膝关节压痛明显。四肢肌张力正常,皮肤感觉正常,肢体无瘫痪,“4”字试验(+)。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HLA-B27阳性(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2010-05-17);骨盆正位片示骶髂关节缘密度略高(太仓市人民院2011-07-09);腰椎正侧位片示L4~5椎体轻度骨质增生;骨盆正位片示骶髂关节边缘密度略高(初诊当日)。西医诊断:AS。中医诊断:痹证(湿热闭阻)。治则:补肾健脾,祛湿通络。针灸主穴:颈夹脊、肝夹脊、脾夹脊、胃夹脊、肾夹脊(主穴均予温针灸)。配穴: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犊鼻、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委中、悬钟、曲池、合谷、太冲、太溪、大椎、印堂、百会、昆仑。其中足三里、犊鼻、阴陵泉、阳陵泉、曲池、合谷、太冲给予温针灸,每次2壮,余穴留针30min,每日1次,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此外每年大伏天行吴门督灸1次。针灸治疗期间,配合服用中药煎剂,处方:黄芪20g、羌活12g、独活12g、桑寄生12g、防风9g、桂枝9g、白术10g、白芍10g、当归16g、杜仲32g、鸡血藤30g、秦艽10g、狗脊26g、巴戟天16g、枸杞子12g、怀牛膝12g、伸筋草16g、威灵仙12g、黄木瓜10g、虎杖16g、寻骨风16g、地龙9g、徐长卿12g。同时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每次2片,每日2次,待膝关节肿痛消失后停服。期间间断行针灸治疗,继服中药调理,2个疗程后,骶髂关节酸痛明显减轻,膝关节肿痛消失,病情稳定。1年后随访,疼痛未再复发。
按语:鲍庆祥教授认为,本病例病邪以风湿热为主,患者心烦,口渴,易怒,舌紫红,少苔,可谓热有征象;该患者病程较短,膝关节红肿痛,可判定为痹证活动期,属“著痹”范畴;另肝肾阴虚征象较突出,因此补肝肾之法不能忽视;痰瘀表现的不太明显,故治宜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活血定痛,同时当补肾,健脾胃。采用吴门三痹汤加减取祛风除湿、通经活络、健脾、补肝肾之意。华佗夹脊穴配脾俞、肾俞、肝俞,取意标本兼顾、虚补实泻。大椎穴取意《甲乙经》曰:“大椎,三阳、督脉之会。”《标幽赋》曰:“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己之。”合谷配太冲,上下相济,气血双补,平衡阴阳。足三里、阳陵泉补脾胃,养后天之本,扶正以祛邪。个别选穴温针灸之,意为灸之太过有伤阴的可能,故根据特定的病症、经络穴位的不同功效,个别选用温针灸。三阴交行针采用补法,委中行针采用缓泻法,太溪取温通调补手法,留针,捻转,温灸。以上3穴取意为“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出,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鲍庆祥教授治疗AS时必取督灸,轻者只需每年大伏天(子时至午时)吴门督灸灸之,重者每年除大伏天以外,大寒天亦需同时灸之。本病例只取夏至日灸之即可。长蛇灸能降低AS患者血清MMP-3水平,提高TIMP-1水平,调节MMP/TIMP平衡,减少致炎因子的释放,调整异常的基质降解和减少血管形成等炎症的病理因素,缓解AS炎症、减少软骨和骨质破坏,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8]。从中医方面来讲,通过针灸调节激发患者自身的正气,使神气得以恢复,结合内服中药以改善患者之精气,故精、气、神俱养,人体安然之态可待。
2讨论
AS属中医学“骨痹”“腰痛”“肾痹”“厄痹”“督脉痹”“竹节风”“龟背风”等范畴。本病多见于青年男性,其病位多位于腰髂、脊柱。腰为肾之府,脊柱为督脉循行所在。AS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不充,督脉失养,正虚感邪,风寒湿之邪乘虚内侵,不得宣泄而留滞督脉,发为痹证;痹证日久,气血凝滞,耗伤正气,则使肾督亏虚之证加重,影响筋骨的荣养淖泽而致脊柱僵化。随着针灸治疗AS在临床上的不断应用与实践,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虽然有关疾病病因、作用机制不清,相对常规治疗方案针灸治疗的可信度的多少以及试验的可重复性等诸多问题尚未解决,但笔者坚信,在针灸治疗AS的道路上,终会揭开一层层神秘的面纱,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为医者提供更好的临床手段。
鲍庆祥教授认为,治疗AS时,应审清其临床证型,辨明疾病的发展阶段,强调针灸辨证不同于中医内科辨证,针灸理论依附于经络穴位,故当从“虚实、寒热、内外”辨证。同时,治疗时应遵循针灸选穴、针感、疗效3者结合的治疗原则[9-10]。在治疗前、中、后期均需要对患者身体变化进行判定,根据疗效不断优化治疗方案,调整针刺穴位的增减、补泻手法等。鲍庆祥教授强调,吴门针灸最重针感,即对针刺手法的操作,“针之病,气至而有效”,并提出“以通为补”的针刺理念。此外,鲍庆祥教授认为,治疗过程中要针药结合,不可偏废。针灸是通过给人体一个物理刺激推动激发人体的自愈系统[11],需建立在一个勿为太虚之体的基础上,方能用之有效,否则会致人死命。因此,要审清患者的虚实阴阳,对证施法,借助“天时”――督灸补正祛邪,“地利”――中药方剂对证配伍,“人和”――针灸来共同调动人体自身免疫、抗邪的机能,达到“人体阴阳平衡”之态。鲍庆祥教授强调,对于药物的选取,不一定非中药不取它法,西药的运用也可以对症施治。此外,对于本病要尽量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其实正如《内经》中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实质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
通过本病的临床验案可知,针灸结合它法等综合治疗,同时针灸过程要注重选穴、手法刺激、疗效等,针药灸各取所长,有是证,用是法,才能明显缓解疼痛或酸痛症状,改善患者的活动功能,有效防止AS进行性发展。对于本病,现代医学治疗方案并不理想,且药物副作用较大。中医针灸、中药可以很好地发挥活血通络、温肾健脾、调理肝脾肾等作用,且毒副作用小,充分利用自身的特色疗法来治疗本病。但是笔者尚未进行大样本、对照组的整理与研究,以及关于针刺选穴准则、针具的统一规格、针刺手法的运用与理论依据、针感的定义等各标准化问题仍未考究,仅此治疗概况供临床工作者以参考。今后将进一步完善针灸、中药治疗AS的机制原理,确定综合疗法标准,提高临床的可重复性,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3参考文献
[1]朱力,项鑫.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5):88-89.
[2]白玉,高焱,郭会卿,等.针灸腰八针等穴改善强直性脊柱炎疼痛和活动功能的临床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4):12-13.
[3]朱峪英.蠲痹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5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3):407-408.
[4]齐红梅.华佗夹脊穴临床应用新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2):172-174.
[5]张晓强,赵涵正,段小波,等.温针灸夹脊穴配合中药熏洗加功能锻炼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6例[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8):35-37.
[6]秦力,吴可沁,刘师良,等.补肾壮骨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9):1898-1899.
[7]宋盼.隔姜蒜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及对血清骨钙素影响的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8]刘晓安,左祖俊,揭平,等.长蛇灸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1,18(3):183-184.
[9]尢怀玉.针灸医学经验集[M].南京:江苏科学科技出版社,2010:20-36.
[10]陈小朋.针刺委中穴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腰背僵痛的作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1):23-25.
关键词:职业院校;中医药;整脊;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381-02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整脊医学的发展趋势及整脊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整脊职业的任职资格标准,充分体现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特点,中医药类高职院系所设整脊专业应以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整脊临床工作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整脊人才为目标,建立结构合理、互补性强的综合性模块化课程体系,以便加强课程与学科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从而形成有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整脊专业课程体系。
1职业院校中医药类院系整脊专业的综合性课程体系
整脊专业作为中西医骨伤和推拿、导引等相结合形成的新兴医学专业,要求学生既要有西医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脊诊、整脊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又要有中医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骨伤、针推、脊诊、整脊等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功底和人文素养,这就决定了其课程体系的综合性。综合性课程体系能使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相统一,人文与科学技术素养教育相融合。
通过对整脊行业的调查和对整脊人才培养规格的研讨,我们认为职业院校整脊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人文课程体系、现代医学课程体系、中医学课程体系、整脊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5个方面,而每个方面的课程体系又可分成若干课程模块。
2职业院校中医药类院系整脊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1人文课程体系的课程模块: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立德树人就成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文课程体系正是以职业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文化修养、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献身医学、爱岗敬业、救死扶伤、仁爱助人、甘于奉献、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等人文精神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等。
根据职业技术教育学制短等特点,其人文课程体系可分为2个子课程模块,即基础性人文课程模块和应用性人文课程模块。
(1)基础性人文课程模块: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律观等,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人文素养。开设的必修课程有5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军事理论。
(2)应用性人文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整脊医学所需的工具性知识、技能和身心素质,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开设的必修课程有4门:英语、体育、计算机基础及应用、应用文写作。
2.2现代医学课程体系的课程模块:整脊医学职业教育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现代医学基础,尤其是必须、够用的脊柱解剖、生理、病理知识和脊柱病变的诊断技能基础。为了便于教学,我们将现代医学课程体系分为2个子课程模块,即现代医学基础知识模块和现代医学专业技能模块。
(1)现代医学基础知识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整脊医学所需的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尤其是必须、够用的脊柱解剖、生理、病理知识,为整脊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开设的必修课程有5门: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可选修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执业医师考试。
(2)现代医学专业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整脊医学所需的现代诊断技能基础,尤其是脊柱病变的诊断技能基础。开设西医诊断学基础1门必修课。
2.3中医学课程体系的课程模块:由于整脊医学属中西医骨伤、推拿、按摩、导引等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医学学科,因此,要求学生应具备足够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诊治技能。所以,其中医学课程体系也应分为中医学基础知识模块和中医学技能模块2个子模块。
(1)中医学基础知识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整脊医学所需的中医学基础知识。开设的必修课程有5门:医古文选读、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2)中医学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整脊医学所需的针灸、推拿技能和内、外、骨伤、妇科等常见病的诊疗技能。开设的必修课程有6门: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
2.4整脊学课程体系模块:作为专业主干课程体系,主要培养学生整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成为高技能整脊医学专业人才,能胜任整脊临床工作并有所创新、可持续发展。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整脊学课程体系可分为2个子模块,即整脊学基础知识模块和整脊专业技能模块。
(1)整脊学基础知识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整脊医学基础知识,如整脊的基本概念、原理,脊柱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物力学、诊断、预防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开设的必修课程有整脊学基础1门。
(2)整脊专业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从事整脊临床工作的诊疗技能和脊椎病的预防技术,并提高学生对脊柱学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所开设必修课程有3门:整脊学技术、整脊治疗学、整脊保健学。
2.5实践课程体系模块:整脊医学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实践课程是非常重要的课程体系,是整脊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根据实践课程的性质、教学形式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可分为实验、实训和实习3个子模块。
(1)实验课程模块:采取少而精的原则,使学生通过实验课程对现代医学的基础知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尤其对脊柱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物力学有直观的认识。实验课程的教学采用穿插式,安排于现代医学基础知识模块的各科目课程的教学中。
(2)实训课程模块:实训课程是中医学技能模块和整脊学专业技能模块的主要教学模式,应占总教学课时的50%。实训课程教学也应采用穿插式,安排于各技能科目课程的教学中。
(3)实习课程模块:实习课程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于整脊临床的主要教学模式,在整脊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实习课程集中在第3学年进行,为期44周(10个月),由学校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并切实加强对顶岗实习过程的管理,注意提高顶岗实习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吻合度。
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题,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本研究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形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的有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整脊专业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