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一站式综合医院;患者体验;景观环境
1医院建筑设计分析
1.1传统医院建设现状
目前对于医院建设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医疗设施布局和患者、医护及辅助工作人员的流线交叉层面,注重实用功能而忽视体验及其他功能。笔者认为,在满足实用主义的前提下,医院建设也应当重视景观配置及生活体验,打造现代一站式综合医院[1]。
1.2景观配置与公共健康
景观配置的重视也并非纯粹为休闲用途,还对患者的康复和疾病预防具有积极的作用,高大的树木围合不仅可以防止病毒在空气中肆意传播,还能够隔绝噪音,营造静谧的环境,优美的景观环境还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这对患者康复非常关键[2]。
2项目背景分析
2.1项目区位及交通分析
安徽省胸科医院肥西院区项目设计该项目位于安徽合肥市肥西县,与合肥滨湖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科学城和政务文化新区对接,是合肥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周边国道、高速铁路贯穿全境,构成了立体交通网络。
2.2项目自然资源优势
肥西县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中部有紫蓬山,东临巢湖,南部有三河古镇。
2.3地块周边分析
项目西侧、北侧为居住用地。依据上位控规基地周边用地主要为居住和教育用地,基础设施良好,交通便捷。
3方案总体布局
3.1设计构思
3.1.1“大湖名城”之境
新建的安徽省胸科医院项目通过对场地合理区划,植入绿轴的概念,将各个建筑依附于绿轴之上,形成山水合院群落。还加入城丘元素形成里的景观空间体验,形成立体的景观空间体验。
3.1.2“创新高地”之意
传统与现代共存的方域,古时其中聚落按其格局填充,再向外发散蔓延。新建的安徽省胸科医院秉承打造“花园式医疗院落”的设计理念,通过生动的空间创造,让花园渗透到医院的每个部分。
3.2总平面设计
本方案采用集中式布局。分为医疗区域、生活后勤区域、休闲绿化区域、景观花园以及预留区域。医疗区域位于地块中心,交通便捷,后勤区域位于地块东北处,相对安静也方便人员往来[4]。花园是本规划中的一大特色,为整个园区营造极佳的景观条件,同时为患者带来温馨、舒适的就诊体验。休闲绿化区域环绕医疗区和生活后勤区,为患者和工作人员提供丰富的景观空间和休闲空间。
3.3出入口与功能流线
根据用地及周边环境综合考量,方案共设置4个出入口,如图3所示。将医疗主楼设置在地块东南侧,门诊主出入口与急诊出入口设置于南侧深圳路上,住院部出入口设在东侧蓬莱路,后勤及行政出入口设置在北侧下派河路,呼吸出入口及污物出入口设在西侧妙道山路。门诊流线:门诊车辆通过南侧地库出入口进入地下一层下客区,乘客下车后通过垂直交通进入地上医疗街区;行人通过地面直接到达医院主入口,实现完全的人车分流。急诊流线:急诊车辆从南侧进入,在急诊入口临时停靠后,通过外环线驶离院区。住院流线:住院车辆从东侧入口进入场地就近驶入地下室,也可通过地面落客环道驶离院区。污物流线:污物车辆从西侧呼吸专科出入口进出与呼吸专科楼流线共用。
3.4停车系统与人防
本项目配建停车位数量约为:1530车位(辆)。地库出入口均靠近出入口设置,减少地面车辆,实现人车分流。
3.5消防设计
本方案在沿建筑周边设置环形车道,消防车可通过沥青道路或硬质铺地到达每一栋建筑单体。环行车道宽度不小于4m,转弯半径不小于12m,满足防火规范要求。
3.6景观设计
本方案在不同区域设置不同的景观形态:在贴临城市主干道区域结合城市绿化带设置步行绿化系统;基地内设置中轴庭院,将本项目的景观和肥西新城规划中的整体景观有机融合;在各功能集散广场区域设置不同类型的步行景观广场;门诊楼和两栋住院楼结合处设置了景观广场;医技楼屋面设有屋面绿化,丰富景观层次,使病患感受更舒适放松的环境。整个景观系统节奏明快,层次丰富。
3.7日照及采光
相关研究显示,采光好坏对病情恢复快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光照时间不足会对患者的睡眠质量造成影响,甚至出现抑郁的情绪。本方案通过对建筑间距及建筑形态的控制,使病房楼满足大寒日至少两小时的日照要求。并尽量降低对北侧住宅用地和教育用地的采光影响。做到最大化地保证采光。
4建筑功能分析
4.1门诊医技楼
首层为医技、门诊、急诊功能,急诊、体检单独出入口。
4.2住院楼
综合病区位于门诊医技楼之上。标准层面积1458m2,46床位,护士站居中北侧布置。呼吸专科楼病区标准层面积1600m2,采用三区三通道。病房朝南布置提供最佳采光与景观视角,护士站居中布置,提供最佳护理半径。
4.3行政后勤楼
独立成区,首层设置有职工餐厅、学研教学、员工活动室,二层设置员工活动、职工办公,教学研究;三、四、五层设置模拟病房、行政办公,科研实验;标准层设置员工宿舍。
4.4呼吸专科楼
独立成区,呼吸专科楼独立设于基地的西北角,开通独立的出入口。首层和二层设置非呼吸道及呼吸道门诊,和专用医技。三层设置有负压手术室,四层设置感染ICU病房,标准层设置感染的负压病房,采用三区三通道的布置,有效防止医护感染。
5现代一站式综合医院设计策略
5.1合理排布各项功能分区的科学性,保证洁污、医患、人车等流线组织清晰
门诊、住院、手术、功能检查和教学科研等功能用房是医院建筑的最根本功能,应当首先保证基本功能的科学合理性。其次,不同人群的交通流线设计也十分重要。
5.2建筑布局应当紧凑合理,交通尽量便捷、减少能耗
医院是救助病人的场所,救助的过程也是与时间赛跑的过程,因此,各类建筑布局要充分考虑医患之间的治疗流程,最大化地缩短通行距离。
5.3注重视觉所带来的场所体验感和心理感受
医院场所的体验感和心理感受是影响患者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好的体验感和心理感受将有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康复,也会提高医院在市民心中的地位水平。在视觉元素中,主要分为形态和色彩两类,即建筑形态、颜色及医院景观的形态和颜色。建筑的高度、比例与尺度会给患者亲近或隔绝的感受,建筑颜色的冷暖会给患者温馨和冷静的心理状态[5]。
5.4综合院区地形、服务对象、服务半径等因素综合布置绿化景观,宜有供患者康复活动的专用绿地
传统的医院设计往往对患者的活动空间和院区景观的塑造不够重视,景观广场作为患者休闲娱乐的场所,其建设时应当考虑其空间布局选址和可达性等问题,通过打造景观活动场地是维护患者的心情愉悦、提高医治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提升院区空间品质的一种方式[6]。
5.5对室外绿化景观与建筑室内空间标识导向做人性化设计
医院对患者来说是一个巨大而又陌生的环境,患者在医院行走的过程中其内心活动也是紧张焦虑的,对医治流程和功能划分也是不熟悉的,合理、人性化的空间标识可以减少在其中活动的使用者识别环境所花费的精力,使他们的精神更加放松,相当于在内心获得了一定的社会支持,进而可以舒缓内心的压力。
5.6预留发展用地,增强应变韧性
的爆发让全世界的医疗卫生组织措手不及,各种问题和短板也都暴露出来,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是我们可以时刻做好应对突变的准备,为院区预留发展空间,增强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
6总结
关注焦点
从北京2003年首发“非典”到如今,专为防治“非典”设立的发热门诊,已走过了两年路程。
在“非典”特殊时期,发热门诊的设立,对预防和排查“非典”传染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去年1月,几经增删和规范,北京市卫生局确定全市61家医院设立发热门诊,负责对发烧伴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进行排查。
但随着“非典”的远去,有市民对发热门诊存在的必要性产生疑问:“非典”卷土重来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我们不可能无限制地“高价防范”;另外,“非典”排查究竟应该是医疗机构的常态还是紧急状态,这需要专门的论证。
而一些医院发热门诊的执行情况也参差不齐,有的医院表示,发热门诊接诊量小,成本高,正在成为医院的负担。
去年9月,卫生部发出通知,要求全国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将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呼吸道门诊和传染病科合并整合,建立名为“感染性疾病科”的科室。
但面临的现实和疑问是,医院要建合乎要求的感染科,会受到空间和资金的限制,并且,将发热门诊和其他传染病门诊集中在一起,会不会造成交叉感染?
不管怎样,目前北京市已经有数十家医院,在原有发热门诊的基础上改造出“感染性疾病科”。而市卫生局已采取了折中的办法,感染性疾病科不一定集中设置,但关键的诊治流程不能折中。
发热门诊生于2003年
61家定点门诊维持至今
提起发热门诊,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那是“非典”的产物。今天,很多陪发热门诊一起走过两年路的医生和卫生行政官员,也记不起是哪家医院,在何时建立了首个发热门诊。
许多人只记得,2003年4月,随着北京“非典”发病人数出现高峰,北京市的医院几天之间都临时在门、急诊楼内外划地圈屋,时称“发烧门诊”或“发热门诊”,将所有体温高的病人集中收治在此。
同时,卫生部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疗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医疗机构设立专门的发热门诊。到5月初,北京市卫生局统计全市一共设立了123家发热门诊。
但由于建立得比较急,发热门诊的隔离条件和防护水平都没有到位,在广建发热门诊的半个月时间里,很多医院发热门诊出现了严重的交叉感染,成为感染源。
早在2003年“非典”过后,当时决定常设在市卫生局的北京市防“非典”办公室,也曾向社会公布过一套需要市民配合的发热就诊和诊治流程。其中包括:如果市民有发烧症状,可先在家测体温。若体温超过38℃,伴有咳嗽、咳痰、胸闷憋气等呼吸道症状,就要直接到当地设有发热门诊的医院就医。也可到附近综合医院就诊,由医院有经验的医生先进行发热预检筛查,如不能排除呼吸道传染病,该医院又未设发热门诊,则由医院负责联系120急救转运,至本辖区设有发热门诊的医院,做进一步诊断。
市民遭遇发热烦恼
比较排斥发热门诊
近日,本报调查了50位市民,15位表示在2003年“非典”后有发烧经历,但他们中无一人去看过发热门诊。
发烧不去发热门诊,大家各有原因:害怕自己本来病情轻,去了发热门诊后反倒被别人传染重了;发热门诊需要查找,有的不是设在离家最近的医院,本来发烧就很难受,还要打车到发热门诊看病,实在麻烦也不现实。
一个月前,市民杨女士的丈夫突然发烧,在家里量体温超过37℃后,来到北京301医院。在分诊台,护士让他们直接去发热门诊就诊。
经过半小时的检查化验,杨女士的丈夫排除了“非典”的可能,医生对其进行了约5分钟的诊断后判断为简单的感冒发烧。
三天后,杨女士丈夫的病情加重,她带着丈夫到航天中心医院就诊,又被告知还要到发热门诊进行一次排查。“医生说三天前的排查结果只能说明我丈夫三天前没有得‘非典’,我觉得不可理解,就和医生吵了起来。”因为杨女士当时情绪激动,医院最终做了妥协,没有让杨女士的丈夫再做排查,安排其进行输液治疗。
“两次看病一共花了700多元钱,其实就是最普通的感冒发烧。”杨女士提起在发热门诊经历,就满心懊恼。
医院为门诊喊“亏”
发热门诊入不敷出
朝阳医院医务部主任丁枭伟介绍,“非典”过后,医院发热门诊的门诊量日平均10人左右,所收诊费不到1000元,但该科室近30名医护人员每天的工资及其他日常费用的支出,就超过1500元,医院一直在为这个科室填“亏”。
“即使目前发热门诊亏本运转,但医院出于公共安全卫生的考虑,还是坚持按上级下达的精神,把这个发热门诊开设下去。”丁枭伟说。
据宣武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孟亚丰介绍,宣武医院的发热初筛门诊是2003年运转起来的,当初为了建这个门诊楼,宣武医院原来打算建立的神经楼不得不推迟换地。医生、护士、药房、清洁工等等加起来,一个班就得八、九个人,初筛门诊必须24小时运转,白班和夜班轮流换,“成本是非常大的,医院的负担也大,一年平均下来计算,绝对是亏本运行。”
孟亚丰说,初筛门诊的检查设备等使用率很低,远远没有达到它们该使用的次数,而这么多人从各个部门抽调出来,也是一种人力资源上的浪费。
“我们是初筛门诊,如果有疑似病例必须转移到有发热门诊的医院,转移时由谁出车送人保证不传染?如果病人在发热门诊检查出没事,他还得回到原来看病的医院,试想一个发烧难受的病人怎么经得起路上的折腾。”孟亚丰表示,他们医生的工作也很难做。
但他也同时表示,尽管发热初筛门诊高成本运作对于医院来说负担较大,但防患于未然对于政府来说,毕竟还是好的。
发热门诊面临抉择
难以有效排查监测
发热门诊仍在坚持,但现实的状况是,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北京市卫生局对发热门诊的门诊情况日报告监测已经停止。
北京市疾控中心的专家认为,发热并不是呼吸道传染病的惟一症状,因此“非典”的非常态时期过后,发热门诊很难对呼吸道传染病人做到有效的排查和监测。
6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发热门诊提出自己的观点:常设发热门诊没有必要。
钟南山说,“非典”是一个特殊时期,当时设立发热门诊,是因为当时的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病人,在一个时段内突然增多,必须设立一套应急筛查诊断机制,把可疑的呼吸道传染病人先筛出来,再详细诊断。
但在没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征兆时,设立发热门诊在很大程度上是多余的,会造成成本闲置。“目前在广州,大多数医院已经不设发热门诊了。”
感染科成灵丹妙药?
变脸动作引发争论
2004年9月16日,卫生部已发出通知,要求全国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于当年10月底前将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呼吸道门诊和传染病科合并整合,建立名为“感染性疾病科”的科室。
一些医院的急诊科主任认为,发热是很多疾病常见的症状,把所有的发热病人和所有的传染病病人引入同一个科室诊治,比维持一家发热门诊更不现实。
首先是空间限制,北京市很多医院位于繁华城区,本身的楼距和楼内结构虽然拥挤、不合理,却已存在多年,很难再找出一片相对隔离的空地、新建面积合乎要求的感染科。
对感染科诊治内容的质疑也是普遍的。宣武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孟亚丰坦言,医院建立感染科的计划已经推迟了好几次,“要把这个感染科建立起来,太复杂了。文件颁发下来前,专家应该已经过了考察和讨论,但从实际情况来说,把发热门诊和其他传染病门诊集中到一起,除了有交叉感染的问题外,还有很多复杂的因素要考虑。”
而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王仲说,“感染科按照症状收治病人,但发热和腹泻是很多疾病都有的常见症状,那么要实现分诊、诊断、筛查、留观、治疗等一整套规范的程序,感染科应该抽多少个科室的医生来组成呢?”
很多临床医生认为,感染科的构思太理想化,比发热门诊更可能存在流程上的混乱,同时会浪费更多的人力成本和改造资金成本。
一些医院先行改造
虽然不同观点的争论还在相持阶段,但政府的实事工程按照要求必须在今年11月底前完工。目前,北京市已经有数十家二、三级医院,在原有发热门诊的基础上改造出“感染性疾病科”。
医生于美兰在西苑医院新成立的感染性疾病科工作,53岁的她每个月要值10个24小时昼夜班,“发热门诊和肠道门诊都是24小时接诊,但这里每天加起来也只有两三个病人,发热的一般都直接到急诊去了。”
尽管觉得辛苦,但一天看不到几个病人,让身为医生的于美兰很憋闷。
西苑医院的感染性疾病科就设在门诊楼右侧的临时建筑里。据介绍,到西苑医院治疗发热,目前一般是门诊收治,“门诊体温测量超过38℃的,才会建议患者到感染性疾病科治疗,”西苑医院王阶副院长还介绍,胸片有问题的患者,会立即组织呼吸科医生甄别,“感染性疾病科有单独的药房,非常时期可以马上启用。”
王阶说,感染性疾病科成立后,把发热门诊的业务接过去了,“尽管是亏本生意,医院仍非常重视,并派了一个博士任科主任,还把该科列为今年重点建设科室。”
多类传染性疾病患者在一起就诊,是否也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对此,该院医务科孙主任说,存在这种可能,因为目前医院的设备配套还做不到,要改造成具有传染性疾病科室的标准,至少需要200万元以上的建设经费,何况还有近20名医护人员的工资开销呢。
目前医院所能做的就是尽量把不同类型传染性疾病患者分开就诊,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卫生部门做出变通
市卫生局根据不同情况建议,感染性疾病科不一定集中设置,但必须按照预检分诊和处理流程来做。
连续两个月来,市卫生局组织专家组,对全市18个区县的一级以上医院逐一进行走访,考察各医院的现实情况,指导不同条件的医院建立不同规模的感染性疾病科。
卫生局建议,尽量利用医院现有条件,建立感染性疾病科;感染性疾病科不一定集中设置,可以将发热门诊(呼吸道门诊)、肠道和肝炎门诊分设,只要几个门诊的面积相加,基本达到相应级别医院的感染性疾病科要求的面积,就算是达到要求。
市卫生局发展计划处杨炳生处长表示,感染科无论是集中还是分开建设,关键的诊治流程不能折中,必须严格按照各类传染性疾病的预检分诊和处理流程来做,对出现传染性症状的病人及时隔离,真正把医务人员防护好,做到传染性疾病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和早治疗,对就诊者负责。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81
作者单位:330006南昌市江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胡春媚),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舒燕萍,张元兵,刘良徛)
胡春媚:女,本科,讲师
通讯作者:刘良徛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81260537),江西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NO.20111BBG70020-6)
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肺间质的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肺间质,也可累及肺泡上皮细胞及肺血管,临床以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西医目前尚无有效根治措施,近年来我科应用经验方温肺化纤汤为主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就观察期间采取的有关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1年1月~2013年6月我科共治疗住院或门诊肺间质纤维化患者54例,均存在下列临床表现:(1)双肺有特征性的爆裂性细湿啰音。(2)胸部CT显示,双肺广泛的斑片状、网状结节状或网状影,甚至为“蜂窝肺”。(3)肺功能检查为限制性通气障碍,弥散功能障碍。其中住院患者35例,门诊19例。男31例,女23例。年龄48~75岁,平均(58.34±7.89)岁。病程4个月~5.7年,平均(8.13±5.23)月。
1.2治疗方法温肺化纤汤所有患者均宜使用,住院患者加用中成药静脉输液,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大部分患者使用,强的松酌情使用。(1)温肺化纤汤方剂为生麻黄、肉桂、鹿角霜、地黄、白芥子、川红花、桃仁、川芎、地龙、土鳖虫等。用法:水煎服,日1剂,宜温服。(2)中成药静脉输液,15d为1疗程。用法:生理盐水平250ml+灯盏花素150mg,1次/日;生理盐水平150ml+参麦注射液100ml,1次/日。(3)西药治疗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强的松用法按有关指南[1]使用。
2护理方法
2.1生活护理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肺病易伤脾,因此实施护理时应注意顾护胃气。指导患者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纤维素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忌油腻及鱼虾腥晕等生腥助热之品。合理安排生活起居,适当活动,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如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等,避免过度劳累。
2.2心理护理肝主疏泄,由于病程长,预后不良,造成家庭经济困难,久病伤肝,疏泄失常,患者在病情反复且逐渐加重的过程中易产生焦虑、悲观、烦躁、忧郁等情绪。首先对每位患者的心理状态作出准确的评估,然后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主要以鼓励、暗示、安慰等方法为主,要主动与患者建立有效的沟通,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安心配合检查与治疗。
2.3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患者久病体虚,易伤风感冒,若出现鼻塞、怕风畏寒等感冒征象,应及早用药处理;若出现高热,或呼吸困难加重,或痰黄量多,往往提示病情加重,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而延误治疗。
2.4氧气治疗护理肺纤维化患者易出现低氧血症,常需予氧气治疗,但弥散功能障碍是肺间质纤维化疾病的最主要病理变化之一,患者多为I型呼吸衰竭,故临床氧气治疗以纠正低氧血症为目标,缺氧严重者甚至可予高流量吸氧,必要时予面罩吸氧。
2.5口腔护理本病患者病程长,消化功能减退,反复住院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及糖皮质激素,均可导致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口腔霉菌感染,故应加强口腔护理,病情较轻者,应指导其注意口腔卫生,经常漱口,病情重且继发霉菌感染时,可用藿香叶7g、山栀子1g、生石膏5g、生甘草15g、防风20g水煎后嗽口。
2.6专科护理
2.6.1咳嗽、咳痰护理咳嗽是本病主要症状之一,剧烈咳嗽不仅能消耗大量能量,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指导患者早晚训练深呼吸,尽量将痰咳出,鼓励患者多饮水(2000ml/d)以稀释痰液。痰多无力咳嗽者,要加强拍背,严重者予α-糜蛋白酶、沙丁胺醇、异丙托溴胺雾化吸入,排痰平喘;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更易出现痰液干结不容易咳出,应加强气道湿化及扣背排痰;黄脓痰、痰量增多、发热,提示合并细菌感染,应及时处理。
2.6.2呼吸功能训练患者大多呼吸浅快,呼吸费力,指导患者行缩唇呼吸及腹式呼吸,以锻炼呼吸肌及增强膈肌运动,缓解气促症状。缩唇呼吸具体方法:用鼻子慢吸气,稍屏气片刻再嘴唇撅起如吹口哨般,慢慢向前吹气,注意吸呼比为1∶2。腹式呼吸操作要点:用鼻吸气用口呼气,深吸气时鼓起肚子,呼气时回缩肚子,每次10min,每天2次。
2.6.3治疗药物护理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应做好以下护理:(1)嘱咐患者严格按医嘱坚持服药,切忌随意停药或减量。(2)服药期间多食含钙、钾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鱼、虾皮、橘子汁等,防止低钙、低钾血症。(3)长期服用激素可造成骨质疏松,应避免参加剧烈活动,否则易造成病理性骨折。(4)严密观察激素的副作用如满月脸、水牛背、胃溃疡等,及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患者对激素的不安心理。(5)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往往存在免疫力低力,如何避免合并感染非常重要,指导患者戒烟,避免接触吸入刺激性气体及避免进出人多的公共场合,以减少发生呼吸道感染的几率。(6)注意观察大便,若出现柏油样黑便提示有消化道出血,应及时处理。
2.7“治肺不远温”护理要点气阳虚弱是本病最主要病理改变,因此在饮食起居护理中要时刻注意避寒防寒、伤阳。根据气候及时增减衣服,宜温饮,中药宜温服,忌服冷冰饮品及食物,避免淋雨,避免疲劳、醉酒等,以防止抵抗能力下降。感冒初期可予葱白7~9个、生姜6片煎汤,红糖30g冲服,日1次;或予生麻黄30g、柴胡15g、苏叶30g、防风10g等加水煎药取汁1000ml,浸泡双足,每次30~40min,日1次。
3结果
54例肺间质纤维化治疗观察3个月,气短、呼吸困难均减轻,精神明显好转,无并发症发生。
4讨论
肺间质纤维化发病率近年呈现上升趋势,目前尚无有效根治措施,致死率高,危害严重,因此肺间质纤维化的治疗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医疗热点[2]。本病病程较长,需反复住院治疗,病情逐渐加重,因此加强护理十分重要,本病属于中医“肺痿”范畴,本病总属本虚标实,阳虚为本,痰凝、血瘀为标,创制“温肺化纤汤”治疗本病[3-4],疗效满意。在护理实施中强调“治肺不远温”观点,能避免疾病反复,加重病情。通过有效护理,改善了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了治疗效果,对缓解临床症状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36(7):387-389.
[2]RaghuG,BrownKK.BradfordWZ,etal.APlacebo-controlledtralinterferongamma-1binpatientswithidiopathicpulmonaryfibrosis[J].NEnglJMed,2004,350(2):125-133.
[3]刘良徛,闻海菊,李少峰.温肺化纤汤治疗肺间质纤维化6例分析[J].中医药通报,2011,10(6):55-58.
[4]兰智慧,张元兵,朱伟,等.从阳虚论治肺间质纤维化探讨.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7):1940-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