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范例(3篇)

栏目:报告范文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文物保护;问题;工作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文化保护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价值的遗物,保护文物是每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从目前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文物保护意识淡薄、文物保护经费和人手不足、文物保护水平有待提高等,因此,为了保证文物的完整性,我国相关文物保护单位应该大力健全文物保护法制体系与管理制度,提高文物保护技术含量,并加强文物保护管理,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一、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物保护意识淡薄

文物保护工作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但是目前我国文物保护意识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虽然目前我国相关的文物保护单位在大力倡导文物保护工作,逐渐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物保护新体制,但是,社会各界文物保护意识相对来说还比较淡薄,很多地方都在重视开发建设,忽视了文物保护工作。同时,很多群众都认为文物保护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从而使得有的人为了自己的私欲,经常盗取文物,给文物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

(二)文物保护经费和人手不足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很多历史文物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战争的洗礼受损非常严重。比如古代历史建筑,很多古建筑经过长时间的风化,损毁严重,所以非常需要大量的经费进行维修。但是,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文物保护经费和人手都不是很充足,这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相关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缺乏文物保护专业知识,从而使得文物保护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三)文物保护水平有待提高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起步比较晚,文物保护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国文物保护科研机构相对滞后,缺乏先进的防火、防潮、防震等文化保护技术。同时,由于文物经过长时间的洗礼受到了严重的损坏,因此,在修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非常多,但是目前我国没有先进的技术,而且修复工作量很大,人才短缺问题非常严重,另外,我国文物单位也没有一个完善的文物保护管理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水平。

二、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方法

(一)健全文物保护法制体系与管理制度

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文物保护工作来说也不例外。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健全文物保护法制体系与管理制度,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对《文物保护法》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同时把文物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中去,保证文物修复工作能够拥有充足的经费。除此之外,我国相关政府还应该建立文物保护监督部门,强化对下级机关的法律监督,让文物保护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一旦文物出现问题,就要及时追究相应负责人的责任,把相关的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并构建立体执法体系网,从而保证文物保护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下去。

(二)科学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

众所周知,我国很多古建筑都位于城镇老市区,因此,我国文物保护单位应该重点关注城镇老市区的建设,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遗产保护的关系。同时,在具体的建设规划中,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尽量避开古建筑所在地,努力保证古建筑的完整性。另外,相关文物保护单位应该对文物进行及时维修,并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监督,争取做到能迁移保护的就迁移保护,从而减少对古建筑的破坏。

(三)提高文物保护技术含量

文物保护工作是一个技术含量要求非常严格的工作,文物保护单位在对文物进行修复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文物的历史特征,尽量不改变文物的原始面貌。与此同时,文物保护单位应该摒弃以往的传统落后技术,采用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来对文物进行修复。针对古建筑来说,相关文物保护单位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设文物档案系统,比如,三维激光扫描、近景摄影测量等先进技术手段,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文物的完整性,又能减少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四)加强文物保护管理

我国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从整体上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水平,就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文物保护制度,并不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文化保护单位应该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制度,因地制宜,坚持勤俭办事的原则,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避免工作人员出现懒散的工作状态,从而保证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文物保护单位应该加强资金筹集力度,保证文物修复拥有足够的资金;再次,文化保护单位还应该加强文物库房和文物保护管理队伍建设,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最后,文物保护单位还应该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考核,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对于那些不合格的工作人员要进行淘汰。

(五)注重宣传,提高民众文物保护意识

对于文物保护工作来说,注重宣传,提高民众文物保护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文物保护单位应该加强文物保护宣传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文物保护宣传活动;同时,还要加强与社会公众的交流与沟通,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从而提高民众文物保护意识,积极营造关心文物、遵纪守法的社会氛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作,我国相关文物保护单位应该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总结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问题,健全文物保护法制体系与管理制度,并提高文物保护技术含量,从而提高文物保护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心玉.我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08:159-160.

[2]刘建美.陕甘宁边区文物保护工作述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51-57.

[3]文晓丽,王静.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巷道修复维护方法安全措施

中图分类号:TD2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b)-0069-0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矿开采已成为经济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我国实现全球一体化有着直接的关系,近年来国家也逐渐提高了对煤矿开采行业的要求。巷道安全对煤矿开采的顺利进行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做好巷道的修复维护工作,确保巷道的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巷道修复维护与安全的重要性

巷道主要用于为煤矿开采提供运输、照明、通风、排水和动力的通道,确保巷道安全是确保煤矿开采安全的前提。在煤矿开采工作中,巷道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工作,如果在煤矿开采中发生任何巷道安全问题,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煤矿开采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瓦斯,进而排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并对人体产生巨大的危害,在开采过程中巷道如果缺少较高的安全性,会造成巷道内部空气的通风效果不佳,进而使煤矿开采人员出现气体中毒。另外,动力运输和照明设备都必要的煤矿开采设施,如果巷道发生安全隐患,会造成这些设备无法正常供电和运行,使煤矿开采工作无法顺利进行[1]。

2巷道修复维护的方法

2.1巷道修复维护中支护材料的选择

对支护材料进行二次选择是巷道修复维护中较为重要的环节,结构的选择应和原有支护的结构相同,然后再用树脂锚杆对巷道的特殊点进行固定。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对锚杆进行固定时,间距应在75×75cm以上,选择6cm直径的圆钢管作为固定材料。同时,采用C35型号的混凝土进行混凝土的灌注,因为这种型号的混凝土强度较高,能够从最大限度上确保巷道结构得到安全的修复。

2.2巷道修复维护中工作平台的搭建

搭建平台是巷道修复维护工作中重要的确保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措施,在搭建平台时要注意工作平台的搭建必须在2m以上,以确保矿车的正常运作,工作平台的立柱断面面积也应在20cm2以上,以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搭建工作平台时,立交处必须用扒钉进行固定和坚实,完成搭建后应用木板在表面进行铺设,木板的厚度控制在70cm,然后用扒钉固定好[3]。

2.3巷道顶板的修复维护

巷道顶板的问题原因是断层位置出现严重的变形,或是顶板处于煤层位置。而这些部位的受力通常都较为集中。在煤矿开采以前,虽然挖掘巷道的技术手段和材料设备的挑选都非常严谨,但顶板的锚固网在巨大压力的作用下仍然无法避免出现严重的裂痕。在修复维护顶板时,应采用巷道的专用工具对风镐处的断裂和掉块位置进行彻底的清理,再开展锚网喷枪工序。在这一过程中,应挑选受力集中的位置进行顶板的喷枪,使用锚索固定,数量为4~6根。

2.4巷道侧板的修复维护

巷道两侧一旦出现断裂和掉块,就必须对其结构进行支护。在支护工作中,搭建方式的选择应和之前的结构相同,然后二次固定两侧的断裂部位,修复断裂部位表层时应挑选粘合度较高和弹性度较强的混凝土,以使巷道两侧的安全性更高。

2.5巷道底板的修复维护

在巷道建设中,巷道底板的地位最关键且最重要。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矿井内的各岩石层均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因此巷道内经常出现地下水的渗透,进而出现澎胀现象并导致巷道底部发生严重的变形。同时,矿井内也经常发生岩石的风化现象,导致巷道轨道也发生非常严重的变形,造成巷道无法为工作人员提供进入施工现场的便捷通道。基于以上原因,工作人员在修复巷道底板时,应先彻底清理巷道底部的已风化岩石,接着用预先规划的线路将矿井内部的水位引入其中,避免巷道底板再次受到地下水位的不利影响,最后在使用专用喷枪工具修补巷道底板[3]。

3巷道施工中的安全措施

对巷道施工工作来说,其技术含量的要求非常高,这是因为所有的巷道施工工作都必须在矿井中进行,如果施工中出现安全问题,会对施工人员人身安全产生严重的威胁。因此,巷道的施工必须根据完善而健全的制度来进行,这就要求相关单位建立起完善的安全体系。第一,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施工要求,以扎实的专业技术开展巷道作业,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按要求佩戴好安全帽。巷道顶板的修复工作中,施工人员应将安全带系好,并把其挂勾坚实地连接在巷道顶板的稳固结构支柱上,以最大程度保证工作人员的作业安全。第二,施工人员在巷道施工开始前应对工具进行仔细的检查,确保其完好无误,如果施工工具存在问题,应及时更换,禁止将问题工具带入施工现场。第三,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作业培训,并在培训完成后开展相关的技术考核,以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使施工安全隐患得到有效的降低。

4巷道修复维修的注意要点

(1)在进行维修之前,应对将要维修的巷道的通风情况和瓦斯情况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通风不良的问题,应在巷道中安设局扇进行通风,并将巷道中的瓦斯进排放,确保所有工作完成后才能进行施工。(2)维修过程中,先清理干净后路中的积水和淤泥杂物等,确保后路的畅通无阻,同时及时清理并运走修复过程中落下的各类物料。(3)开展维修工作应按照由外向里的顺序进行,禁止分多茬进行维修,如果两头都存在通路,可以采取从两头同时向中间进行修复的方法。(4)采用敲帮问顶制度,以便在发现问题时能够及时排除。(5)对巷道支架进行更换时,应在拆除原支架前先对临近支架进行加固,拆除完成后将顶帮活矸进行及时的排除,并采取临时的支护措施。(6)维修斜巷时,采取由上向下的顺序,做好防矸石和物料滚落的措施,并确保支架不会歪倒,对拉杆、挡矸帘和护身排柱进行设置,同时对柱腿窝深度进行加大。

5结语

在提升矿井的生产效率方面,巷道工程的维护以及修复有着重要的作用,施工时需结合矿井自身的实际状况和巷道工程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操作,进而有效确保巷道工程修复以及维护的可操作性及有效性。除此之外,还需对施工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措施的宣教及管理,以此保证施工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及施工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白怀庆.强力复合支护在超大断面巷道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2012,38(11):55.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范文篇3

关键词:水电站;生态修复;生态环境;水利工程

1引言

水电能源一直被认为是可再生的、绿色环保的。但近年来,世界水电工程的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日益产生矛盾。如今对于小水电建设项目是否“环境可承受,社会公众可接受”日益成为相关各部门研究其能否大规模建设的关键问题。近年来,许多国外学者对小水电建设在对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方面做了很多研究,提出了“建立与生态环境友好的小水电工程体系”,并指出“小水电科研必须广泛涵盖生态工程,并与环境结合”。目前,国内小水电站建设发展快速,小水电站周围区域的生态、环境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不容忽视。例如,本项目研究区域内一些水电站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现在需要拆除,在拆除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问题;一些水电站的修建存在生态环境方面问题,现需全面整改,在整改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措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修复问题;一些水电站现需保留,在以后的运行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修复问题。这些问题急需解决,否则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2小水电站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经过对研究区已建小水电站的实地调研,发现研究区小水电站大多是引水式梯级水电站。这些水电站生态环境问题复杂,如不及时进行生态修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2.1不满足生态流量要求。引水式水电站的建设,特别是梯级水电站首尾相连,致使整个河流存在较长的减水河段,导致河流下泄流量减少,河床,甚至导致河流断流,不满足水电站下游生态流量需求。如不及时进行生态修复,对下游水生生物的生存将会存在极大的影响。2.2存在安全隐患。经调研发现,研究区还存在一些年代久远、运行管理存权存在争执的水电站,这些水电站的运行存在安全隐患,危及水电站的正常运行及公共安全。如不及时进行安全管理,后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2.3存在水环境污染或水生态破坏。经调研发现,研究区一些建设中的水电站,由于施工组织的不利,施工弃渣场处理不当、建筑垃圾堆放不合理等,存在严重的水环境污染或者水生态破坏。如不及时进行相关施工组织措施的修正,水电站建成后会对河流水生态环境造成危害。2.4对周边生态环境存在严重破坏。水电站工程的施工,特别是引水式电站需修建相应的引水隧道,隧道的施工以及施工弃渣对周边山体破坏严重,致使山体,植被消失,严重破坏了周边生态环境;如果不及时进行生态修复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3小水电站生态修复的意义及作用

3.1小水电站生态修复的意义。本项目根据研究区小水电站现状调查,分析研究区水电站的建设及运行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影响生态环境的对象、影响的范围等,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以减缓水电站建设对原始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影响的范围;并建立相应的工程措施修复周边生态环境;为后期小水电站建设中的生态修复问题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研究成果对于今后不同地区小水电站开发建设在生态修复方面起到参考作用;从而可以减少和避免生态问题对小水电站建设运行带来的不利影响;研究水电站生态修复,使小水电站建设达到水利防洪、发电灌溉、保护生态、改善水质、美化环境等多重功效,为发展我国的小水电站建设提供参考借鉴。3.2小水电站生态修复的作用。3.2.1减少自然灾害。水电站的建设改变了原有的生态保护,在水电站周边造成地表水土流失,促使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水电站周边进行人工生态修复可以促使地表植被快速生长,以保持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在水电站上下游修建一定的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河流的自然流态,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由此可见,适时的对小水电站进行生态修复能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3.2.2提高水电站经济效益。小水电站的建好后,随着水电站的运行,以及对水资源的重新分配和控制,水电站周边水土流失以及自然灾害接踵而来。这样河流水资源就会持续减少,而应用生态修复后,就可以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提高需水量,不但会使水电站的使用寿命有所增加,也会大大提高水电站的经济效益。

4生态理念水电站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由于水电站的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所以应该在水电站开发设计时就引入生态理念,树立环保意识,在传统设计的基础上加入生态设计理念,以达到在水电站开发建设运行工程中对环境的保护;在水电站施工过程中,树立生态理念、环保意识,采用适当的措施减少水土流失,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在水电站建成运行后要及时对周边进行生态修复,使水电站工程可持续长久发展。4.1加强水电站工程边坡防护设计。边坡防护是水电站工程开发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整体建设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在传统的边坡防护设计过程中,主要是采用喷混凝土或者浆砌石护坡的方式,该方式能够起到一定的边坡防护效果,但不利于对植被的保护,会造成一定的生态破坏。因此,为了减少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可在边坡防护设计中采用喷混植被混凝土护坡方式,即达到边坡的防护,又能有效促进植被生长,可有效地预防水土流失。此外,还可将边坡防护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结合,增加水电站工程生态景观的观赏性。4.2保持水电站工程周边水土。水电站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对周边区域产生较严重的生态破坏。特别是引水式小水电站,修建引水隧洞,施工区域较长,施工时间也较长,在施工过程中应及时对地表进行防护,避免雨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刷,造成不必要的水土流失。在施工结束后对永久占地地表及时进行生态修复,以恢复植被。对于施工临时道路,应采取洒水等措施,以减少扬尘等风蚀危害。在施工场地的周边,应修建临时排水设施。以达到对水电站工程周边的保护,减少生态破坏。4.3优化工程结构设计。在传统的水电站挡水建筑物设计中,特别是对于小水电站过程,一般采用土石坝。但修建土石坝会对地表产生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所以,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在条件满足设计要求时,优化工程结构。例如,水电站挡水建筑物设计可采用混凝土坝,或者橡胶坝,或者挡水闸门等,以此减少土石开挖,降低水土流失。再例如,在小水电站施工过程中采用钢结构围堰代替土石围堰;引水式小水电站采用渡槽工程代替引水隧洞等。最大限度的对水电站工程进行结构优化,减少地表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小水电站工程的可持续发展。4.4树立环保意识。在小水电站工程开发建设的同时,应该从工程的开发建设到施工以及后期的运行,自始至终贯穿环保意识,以达到对水电站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使得小水电站工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工程。首先,在小水电站工程的设计中加入生态环保理念,增加一定的水土保持生态设计,提高水土保持意识,可以有效地减少水电站修建对生态的破坏。其次,在水电站施工过程中树立环保意识,对于施工地表要及时进行覆盖,施工结束后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及时进行修复,以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再次,在水电站运行过程中,也要树立环保意识,要在运行盈利的同时对周边环境进行修复治理,最终恢复水电站建设之前的生态环境。

5已建水电站生态修复的措施

5.1退出类水电站。针对研究区退出类水电站,水工建筑物需拆除或者整改,以实现水电站所在流域的生态景观恢复;清除河道淤塞,提高河道的泄洪能力。这些水工建筑物在拆除的时候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必要的二次破坏以及发生一些安全生产事故等安全隐患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生态修复、环境保护施工措施,以避免造成新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安全隐患。5.2整改类水电站。针对研究区未拆除的水电站,但是需要对其进行生态修复,提出相应的工程设计及施工措施。对于研究区不满足生态流量要求的水电站,需分析河流流量以及河流生态现状,提出相应的改造措施,确保下游的生态流量以保障下游水生物的生存环境;对于研究区存在安全隐患的水电站,需对其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工程改造措施,使其能够安全运行;对于研究区存在水环境污染或水生生态破坏的水电站,通过对水电站上下游污染水源的水质化验分析及底质化验,研究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使其水环境及水生态得到改善;对于研究区对周边山体存在严重破坏的水电站,需设计相应的生态恢复治理方案,积极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生态修复。5.3保留类水电站。针对研究区保留及整改完成的水电站,需要监督后期的生态流量问题。提出一些生态流量监管设施,确保生态流量下泄;以及下泄生态流量是否会导致水电站发电效益减少以及应对的措施等研究。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水电站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水电站生态环境如果不加以治理,将会使得河流流量不满足生态流量,对水电站下游河流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影响;还会导致水电站周围水土流失;还会导致水电站周边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由此可知,当前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需要通过生态环境修复来降低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逐步实现水电站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共存。针对研究区域小水电站工程的现状,对于不同的工程采用不同的生态修复措施;研究水电站工程设计及施工组织等的优化措施;对水电站周边环境生态修复加大投入,增加植被覆盖率;并进行综合恢复,重视土壤改良和植物配置;进而可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促进我国水电站工程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昌红.邱静.刘达.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浅议[J].广东水利水电,2010(10):33~35+39.

[2]张彦文.白龙江流域引水式电站的环境风险评估及减水河段生态系统恢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3]侯涛..黄滔.生态修复在水电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31):288~289.

[4]王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12):42+44.

  • 上一篇:化工与医药工程范例(3篇)
  • 下一篇:<文物保护行业调研范例(1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