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书法作品赏析范例(3篇)

栏目:报告范文

书法作品赏析范文

关键词:书法艺术书法欣赏书法作品

书法的欣赏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眼高手低”的书法家从没有过。历代的书法家大多是具有高度鉴赏能力的书法评论家。他们都十分重视“读帖”。所谓“读帖”,就是通过观摩书迹和碑刻去领悟书法家所采用或创造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借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对于一个有志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同样需要重视读帖,逐步学会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的能力,取其所长,拼其所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如果毫无区分地加以一概兼收,则往往进步不快,甚至会走弯路。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历来的说法各不相同,至今还没有一个共同的欣赏标准。

康有为在《广艺双楫•十六宗》中,提出了十条评论标准,即所谓“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辉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发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郭绍虞在《怎样欣赏书法》中提出了六条标准:“一、形体,看结构天成,横直相安;二、魄力,从笔力用墨看;三、意态,要飞动;四、流派,不拘泥碑帖,不以碑的标准看帖;五、才学,书法以外关系;六、气象,挥朴安详。”

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分析、欣赏书法作品时的参考。如果进一步加以归纳,则不外乎“形”、“神”二字。所谓“形”,指的是由特殊的笔画线条所构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笔画、字的结构、一幅字的布局;所谓“神”,指的是上述外形中内在的精神,包括笔力、气势神态、情感等各个方面。因此,欣赏书法作品,不仅要看一点一画、一字字和整幅字的外形,更要看它的笔力、气势、神态。如果外形美观多姿,内在奕奕有神,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形神兼备”的好作品。分析、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字的笔画长短、粗细、浓淡是否多变而适宜

汉字是由若干个线条式的笔画有机的组合而成的,这若各个笔画,尤其是一字之中的相同笔画,在字中不能长短、粗细、浓淡一模一样,应该而且必须有所变化。如“多”字的四个“撇”画,唐太宗认为,应该分别写作,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这里所说的“缩”,就是笔势收缩而不伸展,含有“短”的意思:“锋”就是笔势伸展而不收缩,含有“长”的意思。“多”字的“撇”画是这样,其它的笔画也是这样,否则,字形就显得死板,单调,也就无艺术可言。

二、字的“重心”能否给人以稳健的感觉

字姿可以而且应该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不可忽略必须把字的重心“稳住”。欧阳询的字,初看起来,有摇摇欲坠之感,但仔细一看,它犹似千年古塔,虽欲倾却“重心”不离地,依然稳健如新。有些书法欠佳的字,平躺在纸上似乎四平八稳,不偏不倚,但如果一竖起来,则往往东倒西歪,中心不稳。因此,要判别字的重心如何,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把纸竖起来,看看它有没有“倒塌”。

三、字势是否自然

宋代王安石有一句论书名言:“不必勉强方通神。”所谓“不必勉强”,就是历来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们都一致强调的要“自然得体”。王羲之在给他的儿子王献之传授书法经验时说:字要“自然宽狭得所”,“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独擅一家之美”,关键在于“天质自然”。

四、看整篇书法作品的章法、笔势是否一气呵成、融会贯通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犹如一幅好的山水画,它必然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气势连贯,笔虽短而意却连。汁白以当黑,疏密得当,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书法作品中的落款、印章也是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注意是否用得恰倒好处,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若是画蛇添足,也会有损于整幅作品的艺术性。

五、看书法作品中的笔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

书法艺术具有极强的继承性,书写者必须遵守一定的法度。但是,仅有继承,甚至与古人写的一模一样,还称不上真正书法艺术,充其量只能是他人的“奴书”,还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因此,在评论和欣赏书法作品时,要看作品中能否正确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六、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要适当地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

书法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与作者书写时的心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艺术风格常随作者的年龄和心情的变化而变化。同一个书法家可以由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情而写出不尽相同的甚至截然不同的作品来,如颜真卿中期写的《多宝塔碑》,是在和平环境的得意之中写就的,字势端重浑厚,清晰悦目,成为楷书中的代表作;他晚期写的《祭侄文稿》则是在朝廷岌岌可危,侄儿不幸身亡之中写就的,悲愤之情夺腔而出,于是,出现了笔画浓淡、疏密、大小不一,甚至涂涂改改的粗犷、潇洒的风格,成为行书中的代表作。因此,一定要把作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评论和欣赏,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七、欣赏书法要有一定的艺术想象力,要防止以实论实

书法作品赏析范文

翁同书法教学构想

在近代,尤以翁同的书法成就最为突出。笔者从搜集的资料得知,翁同书法是清代书法发展中的一个典型,其书法刚正大气,与其人格有深层次的契合;同时,其书法技法的发展、书法审美的变化无一不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因此,在选修课中讲授翁同的书法,就能使学生以翁同书法为导入,从理性角度理解书法与做人的联系、书法技法与审美的变迁,加深对于当代书法的感悟。书法教学的构想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动的导入;二是讲解翁同书品与人品的契合;三是纵向讲述翁同书法的递变;四是横向比较翁同书法与晚清上层官僚文人书法区别和联系;五是结尾。

书法教学与流程

基于这样的构思,笔者在具体实施前搜集了关于翁同书法史料、图片,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

导入现今的学生对于翁同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对于翁同的书法更是一知半解,因此,在导入阶段,我试着将生活中流行的“鉴宝”活动引入到课堂中来,列举三张翁同书法图片,让学生鉴定其中的一张伪作(不揭晓答案)。实践证明,学生非常踊跃,立刻对翁同的书法发生了兴趣,导入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的。

讲授翁同书品与人品的契合中国古代一直认为,人品即书品,这一点在翁同身上显得更为明显。笔者列举一则《重修常昭合志・人物卷》对翁同的评述――“立朝数十年,矢诚矢敬,有古大臣风。顾以秉性正直,为小人所忌,遭谗罪废,朝野惜之”。以此来说明翁同的人品,翁同爱国、耿直、廉洁的品性为学生敬仰,最后举出翁同书法的图片,请学生说出翁同书法的整体风格,学生就可以很好理解翁同书法的风格,即端庄、雄浑、大气的整体特征。

从纵向角度讲述翁同书法的递变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接受过程,笔者先将清代书法的整体历史作了一个梳理,这时,笔者举出王文治与康有为的书法作为对比,让学生分析两者在用笔、结体、气息上的差别,具体领略清代帖学书法与碑学书法的差别。最后笔者提问:刚才看到的翁同书法是碑学的还是帖学的?

学生们回答不一,笔者说,翁同书法是一种碑帖交融的书法风格。这就自然引入到本课教学的重点上。随后,笔者就从翁同早期书法说起,归纳翁同早期书法的帖学倾向,然后列举其书法风格转变的一张代表作――《亡妻权厝志》,这件作品用笔精凝,体势上强化了字体的横势,用笔明显像颜真卿书法。然后向学生说明翁同此后一生的书法都是以颜真卿书法面貌面世的。但是,笔者随即向学生提出问题:历代学习颜真卿书法的人很多,为什么翁同能创出自己一片天地呢?这样就引到翁同特殊的学习方法上了。

以翁同与赵之谦作对比,分析艺术家的类型问题现在的人看待翁同的书法从现在的视角出发,往往将翁同视作一位大书法家。然而事实是,笔者在翁同的日记记载中发现了很多“戒书法”的记载,这其实是在表明一个问题,即翁同本人并不在意是否是一个书法家,他的主要精力在政治上。所以,这一节笔者有意识的将翁同与职业书法家赵之谦作对比,即赵之谦是一位锐意改革的书法家,其艺术地位的确立源于其敏锐的眼光与过人的才气,而翁同艺术地位的确立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几十年锲而不舍与深厚的功力,二者是年少成名与大器晚成两种艺术家的不同典型。

结尾在解决了以上问题后,笔者的教学重新回到刚开始的问题,即三件翁同书法的真伪。这时,学生已经对翁同书法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因此有人重新做出选择,笔者公布鉴定结果。并且说明:虽然伪作具有翁同作品的一般特征,但从作品的局部特征观察分析,书写的线条明显没有前两件作品来得挺拔,有明显的描摹痕迹。

书法教学中的反思

书法作品赏析范文篇3

(1)精心挑选作品

和学生共同进行,在东西方文学史主线上精心挑选作品,既选择里程碑式的闪烁人性光芒的经典著作,如古希腊神话和但丁、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的作品,又选择当代大学生喜欢的,与时代同步的热点作品,如康拉德《黑暗的心》、近期获诺贝尔奖的爱丽丝•门罗的作品《逃离》等,抓住经典性、专业性、实用性三条主线,精而适度。满足学生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总之在愉快中达到整体素养的提高。由于是选修课,所以学生是来自不同专业,有文学专业的也有非文学专业的,所以就按照专题形式来授课,每次课讲一部作品,挑选作品兼顾不同国家、不同文化,比如兼顾俄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作品,因为不同国家文学作品可以有代表化纵横性,反映这个国家的文化文学特点,也反映国家性格。比如德国人的严谨深刻、日本的物哀幽美、英国的绅士、法国的浪漫、美国的明朗等。让学生在外国文学课堂上感受领略世界各国不同作品的魅力,也能管窥外国文化,整体提高综合素养。在目前多元文化背景下体会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也能平等对待、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

(2)融入比较视野

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渗透比较文学观念,融入比较文学研究的成果,可以给外国文学教学带来新的面貌,使其更具开放性、国际性和现实意义。文学的对照比较存在于各国、各民族文学之间,在外国文学课堂中进行异质文化系统之间的比较,找出差异,求同存异,注重与中国文学的比较和呼应,比如课堂上进行中外人物形象比较、主题比较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我在讲解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时,就进行了人物形象对比,让埃及艳后这个形象与中国的杨贵妃一起来比较阅读,很好地体现出不同国家的两个相似女人的相似和不同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及作品的主题。还有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与圣经中约伯形象的比较,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卡夫卡这个犹太裔作家以及他笔下的人物形象。

(3)多角度阐释

打破以往的从时代背景、作者、作品主题等讲法,将日常的本专业科研融入教学中,从文本细读、读者反应批评、精神分析、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等各种方式来多角度解读和赏析作品,使讲授不肤浅,体现融合性、整合性和跨越性。还有文学与历史、宗教、法学、哲学等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完全可以从这些交叉学科中来更好地分析作品。另外选修课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所以利用这些资源将专业融入外国文学的日常教学中,分享不同的解读作品的视角。比如作品《茶花女》,有一个法学专业的学生从自己的专业角度给大家讲解就非常新颖。好的作品都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并且人性是相通的,打破老一套的讲法,进入学生内心和学生的生活,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和考察,课就很容易上出新意和特色。

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使课堂生动有效

(一)在课堂平台上进行话剧表演、影视画赏析

文学赏析的课堂是传播美的艺术的舞台,所以除了讲,还要多形式地进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文学与影视画是想通的,很多经典的作品被用其他艺术途径在诠释,所以课堂上带学生进入表演和赏析环节,课既上得有趣,又达到更好的进入和理解赏析作品的目的。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学生会分成几组来表演,并且用他们自己的理解在原著基础上进行改编,他们会认真读原著,去理解作品、理解作者,也会有新时代学子自己的新颖的阐释,选择演员也非常准确,课上得非常有效果。

(二)建QQ群,分享交流讲座、好书信息

因为选修课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相对来说比较松散,所以从课堂成立之初,选修课的班长就会建立一个外国文学赏析群,这是很好的交流平台,学生们可以在此平台上分享读书、感知心灵成长。

(三)以书评形式展示成果

其实读书、赏析最终是提高大家的能力和水平,所以读完书就要能够有见解能表达,所以在课堂上我会鼓励和督促大家把自己读过的好书以书评的形式展示出来。每学期我会让大家写两次书评,一次是在学期中间,一次是在学期末。中间一次大家写得一般,是一次尝试,但同学们会慢慢知道怎样写好书评,怎样写好论文。第二次作为学期末的作业,大家做得会非常不错。所以通过这种形式也可以让选修外国文学的同学真正知道了怎样读和赏析一部作品。锻炼了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写作能力。

(四)与河大图书馆建立联系

民生学院有很好的资源可以利用,就是母体教学单位河南大学,上外国文学精品选修课就充分利用了这一资源,如上面提到的QQ平台上可以经常不断地河南大学的名家讲座的信息让同学们去参加。还有就是充分利用自己学院的图书馆资源以及河南大学的图书馆资源。除了丰富的图书资源可以共享,还可以与河大图书馆联系,建立读书活动,让学生策划和参加。

三、结语

  • 上一篇:供电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例(3篇)
  • 下一篇:<国防征文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