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流是教师与家长心灵沟通的桥梁
在与家长的交流合作中,家访、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幼儿成长档案、家长园地等都是常见的交流方式。笔者认为,家访、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方式开展的次数较少,交流也不连续,所以接送交流就显示出其优越性。接送交流形式多样,如集体式交流、小组式交流、个别式交流等。笔者常利用家长接送幼儿的时机针对幼儿在园的特殊表现与家长单独交流。
如在绘画过程中笔者发现王令怡小朋友握笔姿势不正确,经过多次纠正还是不能正确掌握,离园时笔者把这一信息反馈给王令怡家长。经过短时间的家园纠正,王令怡很快学会了正确的握笔姿势。午餐时,洪若琪小朋友吃得太慢,一口菜放嘴里嚼很长时间才咽,有时还用手抓饭。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到在家吃饭时,奶奶觉得他吃得慢就一直喂他,所以他拿筷子的方法也不是很好。于是笔者主动和他妈妈以“锻炼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为话题进行交流,得到了家长的赞同。在我们相互配合的教育下,洪若琪在吃饭方面进步很大,虽是琐碎之事,交流也不足几分钟,可一下子拉近了家长与教师的距离,加深了家长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
二、与家长沟通的技巧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笔者在与家长沟通方面不太注意,说话直来直去,不讲技巧,有时会引起家长的误解。后来,笔者意识到了这一点,再和家长沟通的时候,就注意讲话的内容和方法,取得了家长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幼儿也在各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经过二十几年的工作实践,笔者总结出与家长谈话要遵循的两个原则:
一是切忌“告状”式的谈话方法,这样会让家长误认为教师不喜欢甚至是讨厌自己的孩子,从而觉得孩子在班级里会受到不公正待遇而产生抵制情绪;
二是和家长沟通要讲究谈话的策略性和艺术性,要让家长相信教师,尊重并听取教师的意见,让家长感到教师在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感到教师比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同时,要抓住时机向家长了解幼儿的情况,以请教的态度耐心地听取家长的意见,使家长产生信任感,从而乐意与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采用不同的沟通方法
1.一句话沟通法
这种办法是针对那些幼儿本身在各个领域的各项目标发展中不存在明显的问题而家长也很少过问的。这样的幼儿和家长是最让教师省心的,如果我们对自己稍微放松一些,就可以不去和这样的家长沟通。但笔者认为,家长不主动找教师,并不代表家长就不想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只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和教师联系。于是笔者针对这样的家长采取了一句话沟通法,即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候用一两句话向家长反映情况,家长非常喜欢这样的交流方式。
2.引起注意法
这种方法是针对那些幼儿本身在某一领域的某一方面或多个领域的多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但是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的。由于家长对幼儿教育理念不太了解,又被亲情蒙住了眼睛,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即使有一些缺点也会视而不见。对于这样的家长,我们采取了引起注意法,即利用公开课、作品展示等让家长发现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的差距,从而引起家长的关注,再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家长沟通,让家长明白这一年龄段幼儿应达到的水平,并找出自己孩子的问题,共同制定解决办法,使家园共育取得一定的效果。
交流场所是开展交流的前提之一。如果教室内的活动室空间较大,教师也可以在教室里同时与几位家长交流;如果教室内空间比较小,就可以利用走廊这一开阔的空间,为教师和家长的交流创造宽松的环境,并尽可能多地与家长交流幼儿的情况。
3.真情感动法
方法:广泛查阅国内有关医患交流的文献,对医患交流沟通中的现状及中医专业医学生的临床交流能力和接诊能力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医学生对医患交流沟通的重要性虽然有一定认识,但是在主动性上略显不足,对于如何与患者沟通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结论:临床交流与沟通技能的培养是医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医学生与患者交流沟通的技能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医患交流医患关系实训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47-02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我国的一些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加之少数医师不负责的态度,不仅使患者及家属感到不满,也成为困扰医生、阻碍医学进步的社会性问题。基于现在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沟通与交流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世界各国医学组织都非常重视对医学院校学生交流与沟通技能的培养。而我国长期以来的医学教育一直侧重于学生基础知识与临床技能的培训,却忽视了交流与沟通技能的培养。因此,加强医学院校对医患之间交流技能培训的重视是改善医患关系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广泛查阅文献对现阶段医患交流技能实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是患者就医过程中与医务人员(包括所在医疗机构)所形成的特定的社会关系。它涵盖了患者就医时所形成的医患双方权益和义务[1]。近年来,医患关系的紧张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随着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传统意义上的医患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医院方面讲,医务人员态度的淡漠、语言的生硬、沟通的不畅等是最大诱因[2]。上海市卫生局一项调查显示,近年医疗纠纷以11%的速度递增[3]。与此同时,相关医疗纠纷事也屡见报道,医疗纠纷的严重状态可见一斑。目前在临床诊治过程中,高新仪器的过度配置和利用,药品的不合理使用,弥补医疗服务补偿的不足,是医院经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设备与药品的不合理使用,也使医生养成了过分依赖仪器检查的负性职业心理,伴而生出的是医疗服务价格的增长,医疗服务价格的显著提升,使患者感到负担加重,从而引发对医疗服务的怨愤。
对于医患关系的现状,加之部分媒体的无故夸大,也造成了医患关系的紧张。而作为医疗主体,又对此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根据勒温的社会认知理论——场论(psychologicallifespace,LSP)[4]:个人行为不仅取决于个人的生活空间即他人或群体组成的社会场,而且也受群体心理动力场即人际关系、群体决策、舆论、气氛等的制约。因此,对于医患关系的紧张,应将其放在整个现实社会背景中去认识。当我们对某个人或某种现象所处的“全部生活空间”和“心理动力场”有了充分的理解时,才能够比较准确的描绘并解释该社会现象。
2医患交流的重要性
医学领域在不断进步,但是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加,其主要原因是医生在做出治疗决定时并未与患者进行有效地沟通[5]。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人群受教育程度也日益增长,社会民众在其他方面受到良好服务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在接受医疗服务中会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通信资讯科技及传媒的飞速发展,使民众可多渠道获取不少医学知识信息。加之各种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广大群众的权利意识觉醒且日渐增强[6]。因此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医患关系问题也尤为突出。对于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应成为医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7]。
医学沟通是指发生在包括医院、诊所以及社区等医疗活动情景中,在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与病人、病人相关人员如家属之间,围绕病人的健康问题和治疗等方面的一种互动过程[8]。医学沟通是医疗活动的基础,而交流沟通技能是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之一[9]。虽然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丁朝黎等[10]通过调查问卷显示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是现行的医疗制度缺乏人文教育(41.6%)。所占的比例可见在人文教育上我国医学院校的教育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提倡人文关怀是当代医学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趋势。在医患沟通交流中,医生经常换位思考,主动表示出对患者存在的对疾病的担忧或经济上的困难的同情心,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所谓“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彻骨寒”是尽人皆知的道理。
3医患交流技巧的实训
在国际上,医学生医患交流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医学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1999年,国际医学专门教育委员会(IIME)采用客观结构临床考核(OSCE)——即运用标准化病人(SP)及各种病例来考核学生的临床诊断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目前,该种考核已被国际医学教育界普遍采纳。同年,美国医师考试委员会(NBME)把人际交往与沟通技能,明确列为住院医师必备的6项技能之一,并要求所有的医学毕业生必须通过医患沟通的测试,才能拿到其行医执照。其测试内容中包括了标准化病人、在医学模拟人上实际操作、临床资料的采集等等。从2004年开始,对医患沟通技能的考核已正式成为美国行医执照考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1]。可见国外医学教育界很早就开始重视培养医学生与病人的沟通能力了,并且国家给与了足够的重视。
相对国外医学教育来说,我国医学院校和临床教学医院长期以来对于医生和医学生交流技能的培养起步较晚,其发展也较为缓慢,因此,我国医学生临床医患沟通与交流技能的培养一直是较为薄弱的环节。在临床实习中,许多学生害怕单独面对患者,担心说错话。因此无法很好地了解病史、病情。医患沟通能力作为医生职业特性的一部分,必须从医学生的培养抓起。近年来,随着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培养医学生临床医患交流能力,建立和谐的医学生与患者关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课题。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应加强交流与沟通技能重要性的培养。
1997年我国开始推广实施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的专业目标中,也要求医学生“具有人际交流的能力,乐于向他人学习,善于与他人合作”。2003年,由南京医科大学等15家著名医学院校的4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编写、由卫生部部长高强亲自作序的《医患沟通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但是这些措施仅仅是对于医学生临床医患交流技能的培养提供了一个理论支持,实践价值无法体现。对于刚刚踏入临床实践的医学生,如何从学生的角色转向医生的角色,仅仅是生硬地套用书本上的理论和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医学沟通教育已经开始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王锦帆主编的《医患沟通学》在2006年首次被教育部列为“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这对我国医学院校开展医学沟通课程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大多数学生与患者的交流比较笨拙,不知道如何与患者进行交流,从而造成患者对于医师的不信任,正是因为这种不信任,为以后的医患纠纷埋下了种子。因此,由专业知识与临床技术教育为主的模式转变加强学习与患者交流沟通的模式,是改善与患者沟通的技巧的策略,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关键[12]。叶添文等[13]在研究中指出,培养医患交流沟通能力,首先要在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要进行岗前培训。介绍有关医院因医患沟通问题造成的医疗纠纷案例,并对安利进行总结分析,使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前对医患沟通在化解医患关系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次,请专家介绍医患沟通对临床疾病诊治的作用。临床沟通不到位,可导致医生对病史了解不全面,从而影响疾病的诊治。而有效的医患沟通可以有助于明确疾病的诊治。再次,组织医学生观察有关医疗法规制度方面的宣传录像,让学生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培养其依法行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认识依法行医和依法沟通的重要性[14]。
广西医科大学实施以同伴教育形式进行医学沟通学的教学。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性别、相似年龄、相同背景、共同经验、相似生理状况或某种原因使其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15]。它是首先在学校进行艾滋病宣传时开展起来的,因此人们通常把同伴教育作为艾滋病教育代名词。亚文化理论和革新沟通理论都从一定的角度从受教育群体中选择同伴教育者[16]。林发全等[17]在大学校园通过公开招募的方式在医学专业选择一些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同学作为同伴教育宣传员,并对其进行相关培训。同伴教育以班会或专题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师利用“案例教学法”传授医学相关的经验教训与实用方法。从而促进同学们之间进行医学沟通的学习与交流。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患者大量增加。由于老年患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给医患交流带来更多困难[18]。国外相关研究表明怎样有效交流还远远不同于在实践中能够与老年患者进行有效地交流[19]。李峻等[20]对进入老年病科实习的90名临床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30%的医学生不知如何做沟通前的准备及如何营造良好的沟通气氛。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足够的沟通技巧,但是对于医患沟通的互动性把握性不足。而又有超过2/3的学生认为最有效的提高医患沟通能力的方式是临床带教。因此在假期举办社会实践或临床带教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们的沟通能力得到提高。
4总结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以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在医学临床教学中加强医患交流技能的培训变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中医独特的望、闻、问、切的接诊模式,不仅需要培养实践诊疗和操作能力,而且更需要强化语言表达的艺术培养。从而提高医务人员的沟通能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徐由佳,张振方.医务人员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和谐医患关系中的重要保障.中国卫生法制.2007,15(86):32-34
[2]刘谦.关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12):21—23
[3]金永红.为医患撑起法律保护伞[N].健康报,2003,4(7):8-25
[4]高觉教,西方近代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346
[5]MarvelMK,EpsteinRM,FlowersK,etal.Solicitingpatient’sagenda:haveweimprovedJAMA,1999,281(3):283-287
[6]卢仲毅.实施医患沟通制,改善医患关系[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12):726
[7]WindishDM,PriceEG,CleverSL,etal.TeachingmedicalstudentstheimportantconnectionBetweencommunicationandclinicalreasoning.JGenInternMed,2005,20(12):1108-1113
[8]林发全,罗群.以同伴教育形式进行医学沟通学教学的探讨[J].医学与哲学.2007(336):78-79
[9]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2,23(2):1—5
[10]丁朝黎,何小军.从医患关系现状看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8:6-7,17
[11]温世浩,江晓滨.美国医学生学习的沟通技能[J].医学教育探索.2006,5(7):604-606
[12]许双虹,陈治珍,胡小英,等.医患沟通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华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5):56
[13]叶添文,朱巍,倪斌,等.临床教学中如何提高医学生与患者沟通技能[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6:53-54
[14]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J].医学教育,2002,(4):23-25
[15]肖华,黄炎炎,方定志.谈艾滋病同伴教育及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05,4(5):348-350
[16]闫保华,王振作,王克利.同伴教育者的选择和培训[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10):899-900
[17]林发全,罗群.以同伴教育形式进行医学沟通学教学的探讨[J].医学与哲学,2007,28(7):78-79
[18]LeeM,WilkersonL,ReubenDB,etal.DevelopmentandvalidationofageriatricknowledgetestFormedicalstudents.JAmGeriatrSoc,2004,52(6):983-988
【关键词】现代护理;有效沟通;护患沟通;信息反馈
怎么样能够在医患关系比较紧张的情况下面,作为医护工作者,如何减轻医患之间的矛盾,更好的开展工作和履行职业道德,除了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法律法制保障体系,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整体的医疗队伍的理论水平、技术水平之外,更主要的医生必须要懂得依法行医,提高医德和自身素质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妇产科护理工作中的沟通要素首先是人,也有心理和社会的基本需要,其次是患病的人,其心理能级较未患病者低而脆弱,被关爱的渴望感更强;引导病人设置合理的就医期望值也是提高其满意度的关键和现实问题;病人的角色易与家属、亲友、单位领导等角色产生联动。
1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
1.1有效沟通的前提条件是互相尊重
在医护工作人员与患者的交流过程中,也要先注重礼节,在护理女患者时候要认真对待每个细节操作,继而得到患者的信任和认可,使患者达到满意程度,进而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树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这是达到医患良好沟通的有效性的基础。
1.2把握沟通时机
护士和女患者的沟通交谈,是在患者乐于跟医护人员沟通,并且沟通起来轻松自如,对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比较满意和认可,医护人员和女患者平时交流沟通,不一定是在规定的地点、时间、进行正式的交流沟通。
1.3医患沟通需要采取恰当合理的方式方法
医院妇产科的女患者中大部分家庭条件不同,学历不同,背景不同,自身恢复状况也不尽相同,这种情况对医护人员开展有效沟通工作造成了严峻考验,由此可见,在交流的时候要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针对女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展恰当合理的沟通工作。
1.4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交流
日常工作发现有的医护人员虽然诊疗水平是非常普通,但是在他一辈子几乎没有发生过医疗纠纷并且备受患者的喜欢和好评;而另一些医生专业水平很高,但是在沟通方面欠缺,所以常常有医患关系紧张或者医疗纠纷出现,甚至要经常到法院去。很多医生都有被患者质疑或投诉的经历,写解释材料是应该的,这其实是给你机会作解释和辩护。有了投诉需要解释,医生就应该认真对待,或许是之前没有给患者和家属解释清楚,这正是一个补充解释的环节。这说明有效沟通跟在医疗工作中非常关键。人和人的尊重是相互的,医生不能只会看病,患者和患者家属都是有感情的人,有心理需求,温和对待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医生,相信也会受到多数人的尊重。
2加强高效沟通的具体措施
2.1高效沟通的基本方法
(1)语言沟通。交流和倾听是医护沟通的重要前提。交流和沟通有助于医生和护士更好的了解病情,理解患者需求;(2)其它沟通形式。达到有效沟通的间接步骤是开展疏导的方式与组织活动。
2.2语言与非语言沟通的应用
2.2.1语言性沟通
语言性沟通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形式,信息交流是重要手段,其内容包括了听和说两大方面。(1)辨认正确语言。医护人员需要了解病人,他的个性、他的经济状况、他的各方面背景、他的需求等等,从而才能得出一个真正适合他的治疗方案的建议,才可能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医护人员在护理女患者的时候语言要恰当得体,温和谦逊,以树立和谐的沟通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2)使用正确语言。一个合格的医生,知道什么人患了病比知道他患了什么病更重要。这就是说,医生需要了解病人,言语得体,才能沟通顺畅,关系和谐。(3)谈话技巧的正确使用。
2.2.2非语言性沟通
人的仪表、体态等行为语言是非语言沟通内容,是通过、动作、眼神、表情、姿势等方式来进行交流,传递给对方一些信息,作用是强化感情的。(1)微笑与关怀能够使患者的情绪稳定,医护工作人员要态度和蔼,温柔热情,以此减少女患者内心的焦虑和惶恐不安(2)恰当动作对患者进行抚摸、触摸,可使女患者倍感关怀内心温暖。适当的表情则能够很大的产生感染力和动力。(3)仪表的端庄,是一种无声语言,能够收到女患者的尊重,进而愿意与之交流。(4)与患者沟通时的恰到好处的距离感,不同的距离会产生不同的沟通效果,也会给患者心理带来不同的感受。(6)沉稳的举止、娴熟的技术,也是非语言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医护人员在处理工作时,诚恳干练的态度和高超的技术能够消除患者的焦虑感、恐俱感,这样,就能保证顺利实施护理计划。
3小结
妇产科护理的心理护理的重要手段是有效沟通。医患沟通方案的具体简述,一是沟通内容:有诊断方案的沟通、有诊断过程的沟通、有诊疗转归的沟通;二是沟通技巧:有沟通方法与沟通技巧;三是沟通记录:每次沟通都应在病例中有详细的沟通记录。有时间、地点、参加的医务人员及患者家属的姓名以及沟通的实际内容、沟通结果。在记录的结尾处应要求患者签署意见并签名。护士在与患者进行沟通时,应尊重患者,要有针对性语言,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和安慰性。此外,非语言沟通的妥当使用可使患者心理负担得以减轻患,不良心态得以改善,为护士更好地实施心理护理,提供了有效的、可行的方法与方式。
参考文献
[1]柳青.有效沟通技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李成谊.实用沟通与演讲教程,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