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茶是中华传统礼仪最好的传承者。茶是灵魂之饮,茶道即人道,以茶载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因而茶中无道就算不得“茶道”。不懂品茗技巧,也不理会饮茶修身养性的作用,亦算不得华夏人。
照理说,茶人不必言资格,论贵贱,但茶既出在道德立国的中华民族,也就给茶道赋予了浓厚的道德色彩,茶人也便有了茶德礼仪的标准。中国茶道推崇茶人的神韵,即茶人应具有外观形象美和气质美。中国茶人在长期的茶事活动中,借助中华传统礼仪标准来要求自己,即茶人遵守的”廉,美,和,静”。虽然纵览礼记中,描述茶仪的文字寥寥,但是在礼记“冠仪”中开篇就提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
礼义之始――冠礼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有礼义。礼主的起始在于举止端正,态度端庄,言谈恭顺。做到以上三点,才算是礼义全备的人。正如茶道文化中,要求泡茶者仪容端庄,气定神闲,要求品茶者言辞恭顺,虚怀若谷,情趣高雅。茶道与中华传统礼仪的相同之处正在于其要求从事者“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又有几个人能放下不断膨胀的物欲,平心静气地品茶论道呢?
美好的事物人人渴求。如今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在努力复兴华夏民族的礼仪文明和传统文化,冠礼首当其冲成为人们复兴汉文化的第一件事。礼记上讲“冠者,礼之始也”,因为冠礼是礼的开始。
冠礼流程:
冠者年龄及行礼日期
18-20岁。父母提前为冠者取好表字,在冠礼上由正宾命与冠者。
冠礼地点及场地布置
室内环境或露天环境均可。按照操作示意图布置场地。不用东房。
所需礼器及布置方法
香案一张:普通小几案,摆放在场地北端中间,茶几即可。
香炉一盏:普通小香炉,改用红烛两支。
盥洗:盥器,洗器,巾各一。
托盘三个,分别盛布巾、儒巾,梁冠三位执事托着,在场地南端西侧从西向东排列。
席子若干张普通席子,席上可加软垫供正坐用。东房内放一张,从北向南依此摆放玄端服,皮弁服、爵弁服(或深衣、皂衫,公服),衣领朝东,香案前侧方放两张,分别为主人及冠者母亲席,正宾席:场地北端西侧放一张,为乐者席;场地中央一张,为冠者席(加冠,命字,醮礼皆用此席,稍大一些,正宾及赞者跪皆须借此席),观礼客人席两列,排列在场地两侧。
酒爵一个用瓷杯或瓷碗。
轩辕黄帝像。国旗+一幅画像,一面国旗。并列挂于香案上方墙上或摆放在香寨上。
乐器:电脑。
人员
主人,冠者母亲、冠者、赞礼一人、正宾一人、赞者一人、摈者一人(布置场地,摆放席子,协助正宾盥洗)、执事三人、乐者一人(用电脑播放音乐,曲目酌定。推荐传统经典古琴曲目,有励志等涵义曲目为佳。可在冠礼开始后即循环演奏,主人致辞时暂止)。众宾若干其他观礼者。
冠服
《家礼》冠礼冠服:减少为一套汉礼服,用三冠代三套衣服。
其他人均穿正装。
冠礼仪程
冠礼日,按图示完成场地布置。所有参礼者整理着装。摈者点燃蜡烛,等候在盥洗位旁边。赞者先洗手。乐者放音乐。三执事托盘按顺序排列。将冠者着礼服在房内等候。赞礼立于香案旁做好准备。将冠者沐浴更衣。
1迎宾:主人立于东面台阶位等候宾客。
所有观礼者各就其位正坐。正宾到达,主人到场地边迎接。主人在东正宾在西,相互行揖礼,主宾相继进入冠礼场地,就位。
2就位:主宾落坐于主宾位;客人就座于观礼位。
3开礼:主人(父亲)起身,简单致辞。
全场肃静。奏乐停止。赞礼唱:”xx20岁成人冠礼开始。”
赞礼唱:”请冠礼主人xx先生致辞。”主人及冠者母亲起席,到场地中,向全场一揖。致辞。内容酌定。
参考致辞:“今日拙子xx20岁成人冠礼。鄙人携内子及拙子衷心感谢并热忱欢迎诸位亲友嘉宾的光临。感谢正宾xx先生为拙子加冠。感谢赞礼xx先生、赞者Xx先生、摈者xx先生,乐者,xx先生,执事xx(三位)先生为拙子行礼。”
致辞毕,再向全场一揖,向正宾一揖,正宾答礼。主人及冠者母亲归位。
4就位冠者走至场地中,面向南,向观礼宾客行揖礼。
5宾盥:正宾洗手做准备。
赞礼唱:“三加开始。”乐者奏乐。正宾起席。主人起席。正宾一揖将冠者,将冠者正坐于冠者席上,面向香案。赞者把梳子等物奠在冠者席的南端。正宾去盥洗处,主人随之。正宾在摈者协助下洗手,拭干。完毕,与主人相对~揖,主人回到原位。
6初加正宾跪坐下(膝盖着席)为冠者梳头加布巾。
赞礼唱:“初加布巾。”赞者跪,为将冠者梳理头发。
正宾在冠者席前端跪,为将冠者略微整理头发。然后站起,到奉布巾的执事面前,奉布巾的执事略向前,奉上布巾。正宾右手持冠的后端,左手持冠的前端,仪容舒扬行至冠者面前立定,然后致祝辞,祝辞为:“令月吉日。始加布巾。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然后,在席上跪下,郑重地为将冠者加上布巾,然后起立。
7一拜:冠者面向父母亲,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一次拜,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赞礼唱:”冠者拜父母,感念父母养育之恩。”冠者面向父母,庄重地行拜礼。
8二加,正宾为冠者着儒巾。
宾不再盥,宾主不再辞洗。将冠者摘下布巾,交予执事。赞礼唱辞为:“二加儒巾。”正宾加冠祝辞为:“吉月令辰,乃串尔冠。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
9二拜:冠者面向正宾,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二次拜,表示对师长和前辈的尊敬。
赞礼唱:“屉者拜师长,勉力求学、发奋进取。“冠者面向正宾,庄重地行拜礼。
10三加:正宾为笄者冠者着梁冠。
赞礼唱辞为:“三加梁冠。”正宾加冠祝辞为,“以岁之正,以月之令,成加尔冠。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奇无疆,受天之庆。”
11三拜:冠者面向轩辕黄帝像和国旗,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三次拜,表示传承文明报效祖国的决心。
赞礼唱:“冠者拜轩辕黄帝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传承文明,报效祖国。“冠者面向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像,庄重地行拜礼。
12醮子:冠者跪着把酒撒些在地上作祭酒。然后持酒象征性地沾嘴唇。
摈者撤去梳子等物。赞者斟酒爵。赞礼唱:“醮冠者。”正宾起席,一揖冠者,冠者在冠者席后端正坐,面向香案。
赞者递上酒爵,正宾接过到席前面向冠者祝辞日,
“旨酒既清,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
冠者向正宾行拜礼,直身,接酒。祭酒,象征性沾嘴唇,然后把爵递给赞者。向正宾行再拜之礼(拜两次),以感谢正宾为自己完成加冠之礼。正宾答拜,然后起身归位。冠者拜赞者。赞者答拜。
13字冠者:给冠者取“字”。
赞礼唱:“字冠者。”命字的祝辞可在宣纸上预先写好,以示庄重。正宾到冠者席前,展开祝辞,致辞日:
“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於嘏,永受保之,日xx甫。”
冠者对日:“xx(自己的表字)虽不敏,敢不夙夜祗来。”然后向正宾拜谢。
14聆训:冠者跪在父母面前,由父母对其进行教诲。
赞礼唱:“聆训。请冠者父亲xx先生向冠者示训辞。”主人起席,到儿子席前,冠者端坐,面向父亲。主人示训,训辞自定。内容建议为:祝贺儿子成人、提醒儿子今后应担负的家庭和社会责任,鼓励成长等。
冠者对曰:“儿虽不敏,敢不祗承。”然后向父亲庄重地行拜礼。
15揖谢:冠者向在场所有参礼者行揖礼以示感谢。
赞礼唱:“冠者拜有司及众宾。”摈、赞、执事排成一列,冠者向其行揖礼。然后分别向场地两边的众宾行揖礼。众皆答礼。
16主人致谢词:主人对到场众人表示感谢。
赞礼唱:“请冠礼主人xx先生致辞。”冠者及父母皆离席,到场地中,面向众宾。主人致辞感谢,内容酌定。
参考谢辞:“感谢诸位亲友嘉宾参加xx(儿子的表字)的成人冠礼,感谢正宾xx先生及诸位有司先生,感谢赞礼xx先生,乐者xx先生。”
17礼成:冠者与父母并列,全体起立。父亲面向全体参礼者宣布礼成。
赞礼唱”xx(冠者的姓+冠者的字)先生冠礼成。”冠者携父母向所有参礼者分别行揖礼,顺序为右侧的众宾、左侧的众宾、摈赞执事等有司、正宾。赞礼、乐者。众皆答礼。
至此,冠礼结束。
16冠后礼
内容酌定。比如为父母敬上一杯自泡的茶以示孝道,为社区做一天义工以示自己对社会的义务等。
在现代社会,人们都说应该使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这样能够提高办事效率,可是作为礼义之始的冠礼却不能简单了事,毕竟这是对一个男子进行的成人仪式,就是要求他作为儿子,兄弟、臣子、晚辈。有合乎礼的行为,要求他以这四种身份的行为待人。如此,冠礼怎么可以不重视,不隆重,不复杂呢?
为人子要孝,为人弟要悌,为人臣要忠,为人晚辈要顺,这样才可以处世为人,可以为人了就可以管理别人了,所以古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贫民百姓都很重视冠礼,故曰“冠礼,礼之始也,嘉事之重也。”
茶文化之魂――茶道
其实华夏千年璀璨文明,能够称为其代表的也不仅仅是冠仪一项。礼义是抽象又实在的事物,需要口传身授地传承下去,茶道,则是最好的载体。深远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这两个基本点,在唐人陆羽《茶经》中都明显得到体现。
作为专业的服务场所,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茶馆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的茶馆虽然在提高服务质量方面做出了改善,然是仍旧存在茶文化氛围不够浓厚、从业人员知识技能欠佳、茶馆服务意识薄弱等问题。本文将从我国传统茶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我国传统茶馆服务质量的策略出发,浅析我国传统茶馆的服务质量提升。
关键词:
传统茶馆;服务质量;提升
我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唐朝时代及其以前,茶馆主要是供行人休息和解渴的场所,宋朝以后,茶馆开始充当休闲会所的功能。到现代,茶馆虽然在近现代史中走了一段曲折的道路,但是已经在我国现代经济中复兴并蓬勃发展。我国现代的传统茶馆,充当着会客、商务洽谈、审美博物馆等多种功能。然而,与酒吧、咖啡厅等服务类行业相比,我国传统茶馆在服务质量上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传统茶馆的发展进程。
1传统茶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传统茶馆在服务质量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茶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我国传统茶馆由于在现代社会中承载了太多的功能,因而存在着茶文化氛围不够浓重的现象。首先,在制度文化上,我国传统茶馆一方面由于政府层面缺乏统一的布局管理,因而处于自由发展的散乱状态。其次,又由于茶馆经营者缺乏专业的经营理念,因而使茶馆经营在整体上处于一种相对混乱的状态。最后,从心态文化上讲,我国传统茶馆应当是一个供人品茶、赏茶,并将茶文化与人生哲学相结合陶冶情操的地方,然而,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传统茶馆都存在着太过世俗、茶文化太过薄弱的现象。第二,茶馆从业人员技能、素质和知识欠缺。一方面,从服务人员出发,由于具有较高素质和技能的人员在类似酒店、咖啡厅等地方工作能够享受到更大的利益,因而大部分会选择在酒店、咖啡厅等场所服务,另一方面,由于茶馆营业者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素质、高技能的服务人员在促进茶馆经济收入中的作用,因而不愿意花费高的薪酬去聘请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较高的人员,同时也不愿意花费太多的资金用于服务人员技能的提升。因此,目前我国传统茶馆的服务人员大都处于服务技术不够专业或过低、专业文化不足的现状。第三,我国传统茶馆服务意识薄弱,管理水平低下。目前,我国的酒店、咖啡厅等服务行业在服务质量和管理上都已经进入了相对较高的水平。但是,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传统茶馆,由于管理者观念的陈旧,不愿意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资金去聘请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对茶馆实施管理,在茶馆服务上存在着服务人员不能及时给提供专业服务,或者不能够及时有效推荐茶产品等现象,这些对我国传统茶馆的长久发展是极为不利。第四,我国传统茶馆企业形象模糊。品牌,它不仅仅是企业的一个标志,更反应了一个企业的质量、信誉等诸多信息。尤其是在现代科技发达的社会,优质的品牌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一个企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形成一个具有良好口碑、好品牌对于茶馆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目前在我国的传统茶馆中,能够让人迅速想起的品牌茶馆却是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与茶馆经营者缺乏品牌意识是分不开的。第五,传统茶馆服务缺乏标准化和个性化。茶馆服务标准涉及到设备设施、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服务操作、礼节仪容、语言动作和工作效率八个方面,目前,我国的传统茶馆虽然在基本设施上达到了标准,但是在其它方面却存在很大的欠缺,这与我国茶馆管理者标准化服务的观念是密不可分的。
2提升传统茶馆服务质量的策略
2.1营造传统茶馆宜人的品茗环境茶馆的布局和环境布置,对于提升茶馆服务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对此,经营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提高茶馆的审美情趣。第一,名人字画的悬挂。浓郁的茶香再加上怡情悦目的名人字画更能够使宾客产生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目前,我国字画多采用卷轴和画框两种形式进行悬挂,茶馆内也多采用这两种悬挂方式。根据茶馆内区域和分布的不同,字画的悬挂方式也有所不同。第二古玩、茶叶、茶具的陈列。古玩、茶叶、茶具的摆放对于烘托茶馆的文化氛围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在茶馆内最为常见的有石雕、玉石、古筝和文房四宝等物件,这些物件不仅可以供宾客观赏,也能够增加宾客品茶的情趣。此外,茶馆也可利用自身的博物架和玻璃橱陈列出一些较为别致新颖的新茶、器具等,不仅有助于对本店内新茶的宣传,也能够增加顾客的选择度。第三,绿色植物的点缀。绿色植物在茶馆的合适摆放不仅有助于净化茶馆空气,也能够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环境的作用。茶馆内陈列的植物既可以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也可以使一些藤本植物或盆景,它能够为茶馆营造出舒适整洁、赏心悦目的环境氛围。第四,民族音乐的烘托。为了烘托出茶馆内的典雅氛围,茶馆经营者可在茶馆内播放一些民族音乐,以促进宾客与茶和自然之间的对话。不同曲目,所传达的意境不同,对此,经营者可根据天气、季节、宾客身份、时间以及茶室主题活动的不同播放不同的曲目。第五,服务人员的服饰。茶馆服务人员的服饰不仅能够反映出着装人的审美情趣和性格,也反映着一个茶馆的管理水平,对此茶馆管理者可从服务人员服饰礼节等细节入手,提高服务质量。第六,典雅的茶馆“插花”。将插花融入到茶馆布局中,以“茶”载“艺”,不仅有助于衬托出富含韵味的品茶氛围,也可表达出恬静沉稳的心情。
2.2提升传统茶馆服务人员的基本素质第一,提高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一个行业内默认的准则和要求,各个传统茶馆服务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应在爱岗敬业、热爱本职工作、热情大方、不卑不亢的基础上,将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尽可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第二,注重服务人员身心健康。良好的心理素是对做好本职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对此,茶馆经营者在管理过程中,一方面应注重对服务人员自尊自信服务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应对服务人员健康体魄的保持给予一定的关注。第三,提高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素质、专业操作技能和服务礼仪礼节三个方面。在文化素质方面,良好的文化素质不仅有利于提高服务人员的工作质量,也有利于服务人员培养广泛和兴趣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对此,茶馆营业人员应尽量聘请一些具备基本文史知识、茶艺知识和音乐鉴赏能力的服务人员。在专业操作技能方面,我国的茶叶包含有多种品种,且不同的茶叶,其泡制的茶具、茶叶用量、水温、冲泡步骤等都有所不同。经营者可建立相关的培训制度,以便于使服务人员尽可能的掌握更多的技能。在服务礼仪礼节方面,服务人员应从称呼、问候、应答和接待等方面的礼仪入手,做到礼貌待客,从而在细微之处体现出茶馆服务质量。
2.3重视传统茶馆茶艺水平茶艺主要包括茶叶的基础知识、茶艺的技艺、茶艺的礼仪规范和茶艺的水平四个方面。首先,茶艺的基础知识包括茶叶的选购、鉴别和名茶的特点等方面。茶叶可分为基本茶类和加工茶类两个大的方面,基本茶类包括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和黄茶六大种类,再加工茶指的是以六大基本茶类为基础进行再加工制作的茶。我国作为茶的故乡,有很多的名茶,是选购和鉴别中多是通过视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根据茶叶色、形、味、香的不同进行评审。其次,在茶艺的技艺方面,经营者首先要注意茶叶和茶具的搭配,茶叶和茶具相配才能够使茶充分发挥其特性。此外,泡茶过程中不同的茶叶要用不同的水来泡制。最后,泡茶的方法对于泡出一杯好茶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三,茶艺的礼仪和规范。茶艺中的礼仪规范包括服务人员在服务过程中的迎来送往、仪容仪表、与宾客的交流沟通等方面,茶艺应该是能够体现茶人之间的平等互敬精神的,服务人员应从各个细节入手,提高其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4加强传统茶馆人员管理和制度建设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对于茶馆实现规模化制度化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在工作人员的管理和配备方面,工作人员的管理应该做到纪律严明,为了在经营过程中更好地实施管理,管理人员必然严格执行考勤、奖罚和考核工作,在服务中尽可能做到定时、定量、定岗和定标准。劳动纪律的遵守情况也应与相应的经济责任挂钩,以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执行。在人员分工方面,管理者应根据茶馆规模、层次的不同,相应的管理组织人员,在确保一个茶馆至少一名以上茶艺师和管理人员的基础上,对服务人员进行工作分配,合理的人员分配对于周到服务的提供是极其重要的。其次,加强企业制度建设。在茶馆的制度建设中,经营者可通过经济责任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和员工守则三大制度加强茶馆的制度建设。经济责任制度是包括考核制、责任制和奖罚制在内的经营管理制度,它将员工的物质利益和劳动成果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岗位责任制是要求服务人员按照工作岗位的权限、职责等制度完成自身工作量,既便于员工执行,也便于管理者进行考核。员工守则是适用于全体员工的行为规范,有利于对全体员工大规模统一管理的实施。
3结束语
茶文化中,融入了中国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精髓,从茶文化的意境和烘托出发,对茶馆的布局和服务人员的礼仪进行规划,不仅有助于为茶馆营造浓郁的文化气息,也有助于提高茶馆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黄进.提升成都传统茶馆服务质量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2(5):22-23.
[2]贺益娥.茶馆发展演变和现代茶馆经营策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
[3]李莹莹.顾客茶馆体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
[4]宋毅彬,姜含春.我国现代茶馆发展初探[J].我国茶叶加工,2006(2):42-44.
[5]刘钟瑞.品味茶馆———浅论上海茶馆业的经营策略[J].农业考古,2000(4):137-142.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茶的古字。从我国古人开始饮茶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都有饮茶的习惯,不同的时期又有不同的饮茶方式,可谓丰富多彩,纷繁复杂。一般认为,唐代是茶文化正式形成时期,此后的各个时期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清末民间,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更为重要的是,饮茶的仪式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与儒、禅、道哲学思想紧密结合,在精神领域有了较完美的体现,形成了具有形而上内涵的“茶道”。正因为“茶道”体现了儒、禅、道哲学思想的交融,称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亦不为过。
在广府文化中,历来就有“喝早茶”的文化习俗。在日益注重提升生活品质的今天,邀三五好友,寻一幽静处,煮茗而谈,已成为普通人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重要方式。可以说,喝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A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上千年的积淀让我们拥有了一个巨大的茶文化宝库,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将我国茶文化传承下去。在中学课堂开设茶道校本课程,不仅可以让青少年了解茶文化、茶道基本知识,丰富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对于培养学生笃定、精细、雅致的精神品质与文化素养亦大有裨益。
本课程为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在于锻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与同学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准备活动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生活品味与审美能力养成耐心细致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健康地成长。本课程共分为六个部分,涉及茶叶种类、茶具、茶艺、茶道、茶诗、茶文化历史演变等,重点则在于茶道、茶诗、茶文化历史几个部分。现将课程安排列表如下(表一):
二、课例展示
自第一节课开始,笔者就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与饮茶相关的典故,由班委组织学生轮流讲述,以此作为进入“茶道”课程的切入点。笔者的目的是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白,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或一套饮茶礼仪,其背后有着深厚的精神文化象征。
从学生的讲述来看,他们大多能从茶的特点,饮茶的习俗、礼仪出发,切入茶文化的内核,了解饮茶背后的精神文化象征。例如,陆羽《茶经》有“茶性俭”“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之说,这表明在唐朝茶就与儒家思想融合,“茶”象征那些品行坚卓、追求“至道”的贤德之士,符合儒家关于君子的想象。又如“达摩禅定”,讲的就是达摩祖师坐禅时借助茶叶驱除困意,养助清思,最终修成正果的传说。实际上,古代佛教徒经常利用茶叶能提神的功效,在久坐冥思时用以驱除睡意、摄心入定、精进修行;而茶也由此被赋予深邃的精神内涵,发展出了“茶禅一味”的理念。
当前,人们对于茶道存在不少误解,例如,认为“茶道”来源于日本。应该说,这是当前普遍存在的误解。“茶道”的确在日本得到过长足的发展,也是通过日本而具有了世界声誉,不过,日本茶道的来源却在中国。对此,日本著名美术家、文化学者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中就曾详细论及。饮茶习俗在西汉就已经盛行,西汉王褒所著《僮约》曾叙述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到了唐代,饮茶成了上流社会普遍热衷的社交礼仪,而陆羽更是在饮茶的仪式中发现了“贯穿世界万物的和谐秩序”,在其著名的茶之“圣书”――《茶经》中创立了茶道。两宋时期则是中国茶道发展的高峰,其时的茶道与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水融,真正成为一种主人和宾客协力创造宇宙间至福的瞬间的神圣仪式,一种天人合一、自我实现的方式,一种生活的艺术。南宋曾V《高斋漫录》有这样的记载:“司马温公与苏子瞻论茶墨俱香,云:‘茶与墨者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苏曰:‘奇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皙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公笑以为然。”这是著名的司马光与苏轼间“茗战”的故事,名儒大家风范跃然纸上。“茗战”,又称“斗茶”,是古代评茶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文人墨客间流行的雅集活动。
南宋时期,日本僧人明庵荣西到中国学习禅宗,公元1191年回日本时把禅宗和中国茶一起引入了日本。而中国茶道的发展却因蒙古人入侵而中断。后来,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反对,茶道更逐渐走向衰落。当时的茶道是一套贵族化的精致仪式,作为高雅、纯洁的象征,其耗费往往奢靡,这让底层出身的朱元璋非常反感,下诏要求全国上下都学农民的泡茶方法。从此,中国茶道开始走向低谷,但流传至日本的余脉却得到发扬光大,使“茶的理想达到最高境界”。这一段历史,如今的学生恐怕少有人知,因而笔者在这一部分重点详解。这也是本课程开设的目的之一:丰富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促进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
当然,即使在明清时期作为一种精细仪式、寻求抵达超越世界、臻于天人合一境界的茶道不再流行,并不意味着茶道自此在中国消失,荡然无存了。这里笔者要提到对于茶道的另一层误解,即以为茶道只是一种贵族化的雅集仪式,远离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实际上,茶道既是士大夫闲雅生活之极致,同样体现于普通百姓的日用之间,不能过于强调茶道的超越维度,忽视了其背后的人伦礼仪及其在寻常日用之间的应用,忽略了其生活味。客来敬茶,是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传统礼仪。古人强调以茶修身,以茶雅志,以茶表敬意、树礼仁,以茶协调人际关系。修身、雅志、表敬意、树礼仁、协调人际关系,都是儒家思想在茶文化中的体现。所以,有人指出,中国茶道的精神是俭、清、和、敬、静,即廉俭朴实,心地纯洁,和睦相处,和诚处世,敬爱为人。这一提法不无道理,可以说,两千年来儒家思想始终贯串于茶文化之中。
不管是把茶道视为一种雅致的存在方式、生活的艺术,或是体现于寻常日用之中的朴质的人伦礼仪,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此,我们不应厚此薄彼,而应在课程逐一详细讲授。
与茶道紧密相关的,还有“茶诗”。央视综艺节目《中华诗词大会》让古典诗词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成为普通大众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茶与诗,自古以来就存在紧密的关联,有鉴于此,笔者在茶道课程中以当下的“诗词热”为契机,为学生介绍、讲解历代著名的“茶诗”,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基础。
两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开始进入文学领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西晋杜育所作的以茶为主题的《F赋》。中唐诗人卢仝曾邀请韩愈、贾岛等人在桃花泉煮饮,并创作了著名的《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卢仝《七碗茶歌》节选)
卢仝此诗神思敏捷,洋洋洒洒,把饮茶的审美体验写得淋漓尽致,借饮茶而抵达一片广阔的、超凡脱俗的精神世界,难怪被后人称为“茶仙”,与“茶圣”陆羽相提并论。此外,据文化史家扬之水先生《两宋茶诗与茶事》一文,两宋关于烹茶、斗茶、点茶等,都有不少诗词作品,如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苏轼《行香子・茶词》、刘过《临江仙・茶词》、吕本中《西江月・熟水词》等皆为其中代表。此类作品描写古时饮茶风俗,从日常生活而来,表达士人的高尚情趣,“有情,有境,有性灵”,“每每显示着饮者的气度和风神”,是我们古典诗词教育的极佳材料,也是茶道课程应有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