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经水杨酸乙酰化而得:在反应罐中加乙酐(加料量为水杨酸总量的0、7889倍),再加入三分之二量的水杨酸,搅拌升温,在81~82℃反应40~60min。降温至81~82℃保温反应2h。检查游离水杨酸合格后,降温至13℃,析出结晶,甩滤,水洗甩干,于65~70℃气流干燥,得乙酰水杨酸。[6]
阿司匹林治疗监测的主要实验室方法有:血小板聚集检测、血小板指数、尿液11-脱氢-TXB2检测、流式细胞术等。
1、胃肠消化不良、恶心呕吐 虽不少见但大多均不严重,停药后多可消失。少部分人出现大便潜血,长期或较大剂量服用后有1、6%的病人出现血色素下降。服用12周后就有可能出现胃溃疡。
2、中枢神经 有可逆性的耳鸣、听力下降、头晕、头痛、精神障碍。多在服用一定疗程血药浓度达到200-300μg/L后出现。
3、过敏反应 出现于0、2%病人。表现为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休克。过敏反应多见于易感者,在服药后迅速出现呼吸困难、喘息,严重者甚至可以死亡,称为阿司匹林哮喘。对本药过敏者也可以对其他NSAID过敏,必须慎重。
4、肝、肾毒性 肝酶谱升高、肾功能降低均可出现,但多可逆性。有过引起肾乳头坏死的报道。
5、延长出血时间 长期应用者的凝血酶原合成减少,凝血时间延长,增加出血性倾向,故应监测凝血指标。
6、中毒解救
(1)对急性过量服用者必须进行洗胃和催吐。同时给以输液以促进其排出并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保持碱性尿以利水杨酸的排出。有出血倾向者应补充维生素K并根据出血部位和量进行相应措施。对呼吸障碍、抽搐、高热者应以对症治疗。严重者需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腔透析。
(2)对慢性水杨酸中毒者,即有严重精神症状、呼吸加快、酸碱平衡失调、出血者应立即停用本药,并用碳酸氢钠的葡萄糖液静脉输入以促进药物的排出。
(3)对过敏反应者应立即停用本药,并嘱以后永久禁用此药甚或其它NSAID。有哮喘者应立即给以扩张气管的药物及氧吸入等。哮喘严重者给以静脉补液及氨茶碱静点。
1、用药前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及哮喘史,对阿司匹林或其他NSAID有过敏史者禁用。孕妇、活动性溃疡或其它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等也禁用。
2、有哮喘及其他过敏反应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者,痛风,肝功能减退者,心功能不全或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及血小板减少者等慎用。
3、对老年人、肝肾病者的剂量必须个别化,因为往往有因为排出延迟的可能。
4、本药(和其他NSAID)与其他药物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它增加抗凝药的作用以致增加胃肠出血的危险性,增加锂中毒和地高辛中毒的危险性,增加口服降糖药(甲磺丁脲)的降血糖作用,降低降压药、利尿药的作用,增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血浓度,增加甲氨蝶呤的毒性(小剂量时无此毒性)。与糖皮质激素合用可增加胃溃疡和消化道出血危险,因此避免合用。
5、影响本药的药物有:丙磺舒能减低本药及其他NSAID的排出。甲氧氯普胺(Metoclopromide)可以增加本药的吸收。
1、服用适宜的剂量,选择正确的服药时间。经大量资料综合分析认为,预防应用阿司匹林的剂量,每日以50~100毫克(大多推荐每日75毫克)为宜。这样既可达到最佳的预防作用,又可使药物的毒性反应降到最低。
2、避免与其他抗血栓药或致消化性溃疡药合用。
3、老年人胃黏膜对损害因素的适应能力减退,更易引起胃黏膜损伤,在服用阿司匹林的同时,可服用预防胃黏膜损伤的药物。
4、用合适的阿司匹林剂型。长期服用者,均应选用肠溶衣型或缓释型阿司匹林,这样可减低对胃黏膜的直接损伤。
5、重视服药者的病史。目前一致认为,过去有消化道溃疡或出血史者,过去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阿司匹林时曾发生过溃疡或出血者,属高危人群,应慎用和禁用阿司匹林。
6、服药前和服药期间应检查。在用药前最好先做血液化验,服药期间如有上腹不适,应及时检查或停药。
国内服用阿司匹林的人比较多,所以服用此药时应该权衡利弊,一定要看清禁忌症。只有正确的服用阿司匹林,才能降低其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