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科学教育就是要精心呵护和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这些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教师为幼儿选择的科学内容必须是幼儿感兴趣的,是符合幼儿认识发展水平的。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兴奋点”,并善于把幼儿自发的观察纳入到教师有组织的观察活动中去。
二、情况分析
小班孩子更为幼稚,他们的世界是游戏的、梦想的、艺术的、童话的世界,孩子们更多的时间是与我们教师在一起共同渡过的,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就落在我们肩上,孩子们眼里充满的对知识的渴望,使我感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责任的重大,在以往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往往怀着一种“任务”意识去传递知识,传授技能,至于幼儿的需求、兴趣很少顾及。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科学现象、科学活动往往被我们老师所忽略。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尝试利用幼儿的生活及其周围的环境对他们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使教育与幼儿的生活、感性经验结合,把科学启蒙教育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三、实施措施
(一)探索内容生活化
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幼儿更好理解和掌握教师教给他们的知识。现在我们提出教育内容生活化是为了让幼儿理解和体验到教育目标和内容对于他们当前的意义,把它作为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与条件。只有当幼儿真正感到所要学的内容是他当前想要知道的东西或想要解决的问题,他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理解事物及其关系。
我们选择的内容一定要适合小班年龄特点及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教师准备的材料要直观接近于生活,越真实越好,要让幼儿有更多地选择余地。材料丰富多样可以让幼儿有更多地选择,更好地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如果材料单一,就限制了幼儿的发展及对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剥夺了幼儿科学探究的机会与条件,如果材料丰富多样,幼儿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去选择材料和决定用材料做什么,不仅有利于幼儿运用原有经验按自己的新想法去解决问题,并使得幼儿有成功感。
(二)探索活动日常化
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因此幼儿科学教育更多的应是随机教育,应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时而会产生一些偶发的科学教育活动。我们教师就要对对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活动给予鼓励和支持,抓住这些幼儿碰到的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尝试解决。这样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培养。
(三)探索过程自主化
科学活动是一种融操作性、思考性、变化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活动,它有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为幼儿主动探究提供了路径。指南的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提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已越来越重视幼儿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
幼儿的科学教育必须成为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因此在科学活动的组织中,让幼儿在主动探索去学习科学是最主要,它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如何指导。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幼儿经常有积极主动探究和认识周围事物的愿望,教师如果能重视和鼓励幼儿的做法与想法,会使孩子得到很好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知识更新飞速,对人的创造力要求越来越高,创新意识对幼儿未来工作、学习、生活都是不可少的宝贵的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对21世纪人才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我们应遵循陈鹤琴老先生的思想,给幼儿宽松和谐的气氛,让他们尽可能地去想、去探索、去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