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是幼儿形成良好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存在着家庭所没有的极其有利的条件,即同伴交往的良好氛围和有目的教育环境,不仅可以纠正幼儿的一些不良特点,还可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幼儿园教师应如何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呢?
一、注重创设良好积极的幼儿交往环境
幼儿园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为幼儿提供各活动区、游戏角上要提供各种各样的玩具、学具、工具等,满足幼儿各种不同的需要。避免活动过程中幼儿间的争执,这对小年龄的幼儿尤其重要。
幼儿园还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宽容接纳的精神环境,教师要鼓励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和充满自信地与外界交往。首先,教师要消除孩子与自己交往的障碍,努力做一个受欢迎的好老师。放下自己的架子,蹲下身来,主动与他们交朋友。利用幼儿来园、离园等机会,多抱抱孩子;闲暇时经常与他们聊天,合作游戏等。及时发现幼儿的点滴进步,然后加以鼓励,渐渐地增进彼此间的亲近感。
其次,教师要善待幼儿的错误,从幼儿自身学习和发展的角度,从他们自己经验积累等多角度着手,分析看待幼儿的错误。用积极的方式提出建议,终止幼儿不恰当的行为,为幼儿指明方向。
二、注重建立幼儿宽松和谐的同伴关系
同伴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是儿童学习社会交往的初始阶段。在生活中,教师可利用一些自然发生的情景,帮助幼儿寻找游戏伙伴,结交新朋友。比如我们开辟了“玩具世界”,发动孩子从家里带来心爱的玩具,利用玩具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进入幼儿园后,幼儿交往的范围明显扩大,他们要学会与同伴交往。在活动中,及时表扬那些主动与同伴一起玩玩具的幼儿,促使幼儿之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关系,培养了人际交往的积极情感。还可让幼儿讨论“怎样和同伴合作玩”,“你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该怎么说”等话题,让幼儿说自己的想法,如要爱护玩具,不强夺等。活动结束后,我们让幼儿讲讲“你最喜欢谁的玩具”、“你和小伙伴是怎样玩的”等,让幼儿交流各种交往方法。幼儿各有自己的个性,我们要细心观察、耐心了解每一个孩子,用正面教育的方法,让幼儿逐渐走到集体中间去。
教师还要尽量为幼儿营造同伴交往的氛围,多组织幼儿参加一些轻松自由的交往活动,如“悄悄话”游戏,促进幼儿间相互说话,相互了解;设置“小小表演台”,鼓励幼儿一起玩打击乐、唱歌、跳舞等;在区域活动中,以“大带小”的形式,请大班幼儿带小班弟弟妹妹一起玩,一方面使幼儿掌握玩的技能,一方面也能使他们形成初步的交往意识,产生交往的兴趣。
三、注重创设各种幼儿社会交往的机会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同时,也是同伴互相交往的最好方式。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这样的气氛,参与幼儿的游戏,在玩中向幼儿提出要求,使孩子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一起玩的乐趣。如:一起玩玩具时,不要争抢,学会谦让的玩。孩子这样做了,其他小朋友也会这样做,时间长了,同伴就会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
节日活动也是为幼儿创设愉快的交往机会,提高交往能力的有益活动。如在庆祝“六一”活动中,我们精心设计了“大带小”活动,让大班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一起共餐,开展全园区域活动,使幼儿在不同的交往情景中,与不同的交往对象进行交往能力的发展。
教师还要利用社区资源,多组织幼儿与社会交往。如利用主题活动“我的好妈妈”邀请妈妈来园,和妈妈一起玩游戏,一起动手制作、品尝水果色拉等共庆三八妇女节。又如“超市购物”活动,鼓励孩子自由结伴进超市买东西,遇到困难自己去找营业帮忙。另外,还可开展如“消防员叔叔真勇敢”、“我有一个幸福的家”等一系列社会性活动,这些活动都非常贴近幼儿的生活,还给幼儿创造了自我展示的机会,有助于促进其的社会性交往能力的提高。
四、注重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培养
随着幼儿交往范围的扩大、交往活动的深入,教师应善于捕捉幼儿生活中细微之处,抓住时机,平等对待个性特点不同的儿童,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其学会自己解决交往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提高交往质量。
如有的孩子不爱交往,喜欢独处,其往往有具体的原因:比如,被人欺负过,或是某种缺陷不愿被人知晓,怕被人取笑等等。教师要了解他的具体原因,耐心地帮助他摆脱困境,引导他积极参与集体游戏活动,并从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激发其与小伙伴互动的乐趣和兴趣。
如有的孩子比较任性,不愿与人分享。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大家一起玩》等,引导他去为同伴做好事,和小伙伴一起合作玩等,并及时表扬他,使他体验到关心、帮助人后的快乐。教师还可以用自身的良好榜样,正面引导他端正自己的行为,教给他一些与同伴游戏的技巧和方法。
又如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其实,有的并非出于恶意,他想与人交往,只是方式方法不当而已。这种孩子,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他如何向别人借玩具,怎样和同伴打招呼等。同时创设机会,多让他与伙伴交流、游戏,帮助他从交往中获得快乐和成功感,从与同伴的交往中学到交往技能。总之,教师要细心地观察孩子,耐心地了解孩子,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交往技能。
五、注重家长的参与教育
注重幼儿的交往需要和交往实践,应充分发挥父母家长在幼儿交往中的不
同作用。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专栏等做好家长工作,投放有关育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