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3-4岁幼儿分享行为案例
案例一:
铭铭今天早上带来3块巧克力,告诉我说这是给三个老师吃的。于是我接了过来,并对铭铭说;“谢谢你宝贝,真是个爱分享的好孩子.”为了试探铭铭是否真的愿意把巧克力给我吃,于是我撕开包装正准备吃的时候,只见铭铭的小眼睛一动不动的盯着他的巧克力。当我正准备放在嘴边时,铭铭终于忍不住的说:老师能不能咬小口啊,我也想吃。
案例二:
乐乐今天早上带来一盒“好多鱼”高兴的给老师说:“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游戏活动结束后我让乐乐把他带来的“好多鱼”分给小朋友吃,只见乐乐毫不犹豫的拿起“好多鱼”每个小朋友抓一把,因为班里的孩子较多,每人抓一把到最后乐乐只吃到一个“好多鱼”,谁知道乐乐见自己只有一个“好多鱼”时立刻又蹦又跳哭着说:“好多鱼没有了,我没吃到好多鱼”。
案例三:
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为了庆祝六一我们班让每一个小朋友带一个大风车来幼儿园装扮教室,小不点也不列外,妈妈给她带了一个七彩会发亮的大风车来幼儿园,风车特别漂亮,其它小朋友都挣着抢着看她的大风车。中午时间我把孩子们带来的大风车挂到了墙顶上,装饰完教室立刻变得特别漂亮,孩子们看后都特别高兴激动,纷纷告诉好朋友说:这是我的风车,那是我的风车。可是到了放学的时候,小不点非要把自己的大风车让我从墙上摘下来带回家,妈妈说:挂在教室装扮教室多好看啊,其它小朋友的也都挂在上面没有拿回家啊。小不点不愿意哭着闹着非要拿回家,没办法我只好爬上去给摘下来还给了她。
通过3-4岁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我们不难看出,虽然他们已经入园快有一年的集体生活,大部分幼儿已萌发了分享意识,但它们的认知和行为完全脱节,他们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分享。怎样将3-4岁的幼儿从模糊的分享认知转化成内化的意识,以下是我的总结和做法。
一、使幼儿懂得“分享”其实不是失去,实际是互利。
因为分享本身就是一种亲社会的行为,具有利他的性质和目的。3-4岁的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分享的原因是他们误认为分享就是“失去”,从而导致了他们害怕分享意识的产生。为此我们因多采取一些直观有效的方法让孩子们知道原来分享实际上就是一种互利和享受。正如分级阅读故事《好朋友》中所说的那样:好朋友就要学会分享。
二、巧用在园过生日让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
巧用有效渠道让幼儿亲自体验分享的快乐。最近有很多孩子在幼儿园过生日,于是我借机问小寿星:你在家有几个人陪你过生日?在幼儿园过生日快乐还是在家过生日快乐?在幼儿园过生日不仅得到全班小朋友的祝福,还让大家一起品尝到甜甜的蛋糕,感觉特别幸福。
三、创设情境给幼儿制造分享的机会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故意制造一些“小麻烦”让幼儿通过实践去学会分享。例如:在绘画的时候每一桌只放一盒水彩笔,当有两个孩子都需要红色时候该怎么办?户外活动拍皮球,投放的皮球只有幼儿人数的一半,只就需要两人共同玩一个球,面对这种情况孩子们是如何处理问题的?在活动中教师及时表扬那些学会分享的幼儿,及时强化幼儿的分享意识。
四、故事渗透分享意识
幼儿通过故事的感染力学会分享。
在图书角投放大量有关于分享行为意识的故事,幼儿通过自己阅读图书或通过教师讲述故事从中得到熏陶,从而使幼儿的分享意识得到触发。
五、榜样示范法
教师和同伴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孩子们会不经意的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学会模仿。所以教师应把握时机为幼儿做好榜样,带动幼儿模仿和学习,从而学会分享。
五、家园共育
幼儿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两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但家园教育一致性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有些孩子在园能够懂得分享,而在家中就是独霸。为此我经常与家长交流一些在家培养孩子分享意识的方法,并让家长给孩子用奖励小贴画的的方式激励孩子。
通过一年分享意识的教育与培养,孩子们的分享意识明显增强了,自觉分享的行为也逐渐形成了。我经常会看见孩子们每天早上手里不是拿这玩具就是好吃的带来幼儿园并说:”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每当听见这句话我都会暗自高兴,因为分享意识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了,他们体会到了分享的正真含义,体会到了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和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