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发言的题目为《区域活动,幼儿个性成长的摇篮》大家都知道,幼儿时期是一个人神经系统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为了顺应幼儿的年龄特征,让孩子们智力潜能得到开发,我们将研究的切入点放在对学习性区域的关注上。下面,我谈一些初步尝试与探索。 在区角活动中要让幼儿在活动中发展,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活动环境是关键。我认为可以从创设学习性区角活动和创设益智性等区角活动等方面来考虑。 教师提供有学习氛围的区角环境,可以帮助幼儿产生一种学习的欲望。比如说如果幼儿在走进区角进行活动时,这时,区角的物品摆放等显得很乱,显然这时幼儿也不会主动去整理、摆放,其实维持区角整洁、有序的方法之一就是贴标签。比如:活动区的材料摆放在没有贴标签之前,幼儿今天把材料放这儿,明天又把材料放那儿,一会儿上这儿找,一会儿上那儿找,没有头绪,显得很乱。当物品贴了标签之后,幼儿会比以前很好地利用各种操作材料,而且他们会按照标签上的标志把物品摆放得整齐、利落。事实上,当幼儿必须将物品放到其标示地方时,收拾整理的工作就变成了一项配对或分类游戏,这些游戏将整理工作趣味化了。这就如同奖品图组合号一样,当幼儿能正确拼对一样东西时,那种感觉是相当满足的。这种在不自觉的活动中,学会的分类的学习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考技巧。这样不仅丰富了幼儿的情感,又使幼儿获得了学习的能力。 游戏性区角活动可以让幼儿通过游戏来理解事物的一般过程,同时为幼儿提供学习的场所,并使他们学会与他人一起分享。比如:通过区角游戏“小舞台”,幼儿就知道了“小舞台”的一般过程。知道“舞台”上首先需要有主持人来主持,再者需要演员来表演,同样还需观众来捧场、观看。总体来说,这类区域活动能促进幼儿社会化的发展。再者如表演区、益智区、建构区等,这些区域往往具有学习和游戏的双重功能。 创设了适宜的区角环境后,教师就应该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和环境相互作用,而教师的观察、参与、指导等主导作用也显得特别重要。 通过区角活动,幼儿的许多能力能得到锻炼,但是不同层次幼儿的表现并不一样。比如手工区和建构区来说,老师就要高度关注幼儿在活动区的具体操作,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幼儿的长处与不足。对于此项发展层次较低的幼儿来说,老师就可以采取较为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帮助这些幼儿,或直接给予具体的帮助,或示范或提出建议。所以随时关注幼儿,可以提高幼儿操作的质量,扩展他们的知识层面,能够给他们提供新的构想。 当幼儿只喜欢一种游戏,或对某种游戏不感兴趣时,教师可以参与其中,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模仿;有时教师可以直接进入游戏,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这样通过与幼儿的互动,就真正起着使教师成为指导者的作用。比如老师可以坐在幼儿旁边,和幼儿“闲聊”,也可以和幼儿共同搭建一样东西。这种做法有相当吸引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幼儿叙述他们活动进行的情况,增进其语言技巧。还有,当幼儿在活动中发生争执时,教师的适时参与就会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评价法 活动中,我们要给每个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使每个幼儿每次都喜欢进入区角进行活动,并且在每次区域活动中都能有所发现,有成功的体验,尤其对那些曾经失败的幼儿。如:有一天,在玩拼搭游戏时,我看到班里的一位男孩站在另一位正在用积木拼搭飞机的男孩跟前,羡慕之情溢于言表。我问他:“你自己怎么不搭一架飞机呢?” “我不会”。“不要紧,去试试,我来帮助你。”在我的鼓励下他开始动手了,虽然开始几次都失败了,但我和小伙伴们并没有嘲笑他,而且肯定了他在拼搭中点滴的进步,并帮助他寻找失败的原因。从此,他几乎每天都去操作、探索,有时还经常跑到我面前提些有趣的问题。孩子们就在这种良好的游戏氛围中,积极动手动脑,为萌发创新意识打下了基础。 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材料提供,以及教师的策划与指导、评价,可以让幼儿在日常自主游戏中获得感受、体验,拓展着幼儿的认知视野。因此区角活动是幼儿园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的重要途径,是幼儿主动建构多样化经验的实践基地,也是幼儿实现富有个性发展的成长摇篮。
.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