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与使者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次齐国攻打宋国,宋王便派人去侦察齐军到了什么地方。派出去的人回来说:“齐国的离我们已经很近了,我国的国民都惊恐不安。”
左右近臣都对宋王说:“这就是所谓的‘肉腐烂了自然就会招惹虫害’啊。现在凭着宋国的强大,齐军的弱小,是不可能到达这种地步的。”
宋王于是大怒,把派去的人屈杀了。接着又派人去察看齐军的情况,派去的人的报告同前面那个人的一样,宋王又大怒,把第二个人也屈杀了。
就这样,宋王一共派了三个人前去,三个人都被杀害了。接着,宋王又派了一个人前去查看。这次被派去的人遇见了他的哥哥。他的哥哥问他:“国家已经非常危险了,你还要到哪里去?”
派去的人说:“是国君派我来察看齐军的情况的。原来齐军已离我们这么近了,国民已经如此恐惧。现在我担心的是先前察看齐军情况的人都因为报告齐军迫近而被国王处死了。如今我要是如实报告的话,也难逃一死。如果不如实报告,恐怕也是一死。我该怎么办呢?”
他的哥哥说:“如果报告实情,你又将先于死者死,先于亡者亡。”
派去的人听后,就回去向宋王报告说:“我根本就没看见齐军在哪里。国民很安定。”宋王非常高兴。左右近臣都说:“先前被杀的人的确该死。”
于是,宋王赏赐给这个人许多钱。
后来,齐军大兵压境,宋王抵敌不住,就自己跳到车中,慌忙逃命去了。而那个被派去的人则跑到了别的国家,过起了非常富裕的生活。
哲理点拨:作为一个领导,千万不能像宋王那样,一定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这样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如果单听一方面的话,不但自己糊涂,事情也会弄得很糟。
孟轲和子思的故事
孟轲,又称孟子,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公元前336年,孟子来到魏国,受到了魏国君臣的热烈欢迎。魏惠王向孟子问道:“老先生,您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到这儿,想必是对我们魏国奉献利益的吧?”
孟子回答说:“国君何必把利益挂在嘴上,首要的任务应该是仁义。如果君王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的家族,下官与百姓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自身,上下互相为了谋求利益而争斗,国家就危难了,这样也就没有仁德遗留给亲朋了,也就没有忠义去追随国君了。”
魏惠王听了不住点头,称赞说:“先生说得好极了!”
起初,孟轲曾拜子思为师,孟轲问子思治理百姓的办法哪一种应放在前边,子思说:“先给百姓以利益。”
孟子又问:“君子教育百姓只讲仁义二字,又何必再讲利益呢?”
子思说:“仁义本来也是为了利益,因为上边不仁下边就会不得其所,上边不义下边就会热衷于欺诈,这样才是大不利的呀!因此《周易》上说‘利是义的总和’。《周易》还说‘利益用来安定民心,而后才能使人崇尚道德’,这都是在讲利益是个大前提。”
司马光评论说:子思和孟子的话是一致的。只有仁义的人才知道仁义是如何成为利益的,不讲仁义的'人是不知道的,所以,孟子对魏惠王只讲仁义而不涉及利益的原因,是所讲的对象不同的原因。
哲理点拨:正确的领导思想带来的好处远比你想象的要多,增强个人修养,它的功效不逊于你投入的资金。其中加强领导修养最关键的,就是领导人能否从被领导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平湖秋月是西湖赏月的最佳地方。原先,这里称为孤山望湖亭。
这一年八月十五中秋佳节,绍兴才子徐文长正在杭州。他本来独自一人饮酒赏月,几杯闷酒下肚,有些醉眼蒙眬。忽然,想起诗友们说过西湖孤山望湖亭是赏月的好地方,就趁着月色,踱着方步,向孤山望湖亭走来。
徐文长行行走走,一面欣赏着西湖月色,一面吟着咏月诗句,不觉已来到望湖亭前。这是一座临湖建筑,据全湖之胜,东可望湖滨,西可达苏堤,南可至南屏,整个外湖景色尽收眼底。这时,一轮皓月当空,风清清,水碧碧,远山蒙纱,近树笼烟,使人如置身于琼楼玉宇之中。他不禁诗兴勃发,画意盎然。
徐文长妙写藏头诗
这时,猛听得望湖楼里传出一片吟诗声。徐文长一看,亭子里面坐满了人,桌上红烛高照,摆满了西瓜、红菱、月饼等各式时鲜果品酒肴,还有笔墨纸砚。看样子,是一群文人雅士在这里饮酒赏月,赋诗作画。徐文长信步走了进去,想看看热闹。
望湖亭里,果然是西泠(líng)诗社的文人雅士在饮酒赏月,正喝得兴高采烈,见有个陌生人进来,顿时没了声息。主持人见徐文长身穿青衫,头戴方巾,一副文士打扮,虽然衣着简朴,但雅而不俗,仪态从容,觉得不可怠慢,就起身把手一拱,招呼说:“今日中秋佳节,我们西泠诗社社友,特在此饮酒赏月,作画吟诗。兄台如有雅兴,不妨稍坐片刻,以便求教。”说罢,将手向四壁挂着的书画一挥。
徐文长慢步绕亭一周,向四壁诗画略略扫了一眼,发现尽是平庸之作。主持人见他一言不发,又没有马上离开的意思,就故意刁难他说:“兄台文质彬彬,定是行家里手,今日萍水相逢,我等三生有幸,乞望作画题诗,以开我等眼界,为中秋雅集增色。”说罢,嘿嘿冷笑了几声。
徐文长看罢诗画,原想稍停一会儿就走,见他们有的面露骄矜之色,有的发着冷笑,心想:好吧,我正愁没有纸笔抒怀,何不借此凑凑热闹,逗趣他们一下。他也不谦让,来到书案前,将雪白的宣纸一铺,手执羊毫湖笔,饱蘸浓墨,唰喇几笔,天上出现了一轮圆月;又唰唰几笔,水中也映出圆月一轮;然后嚓嚓几笔,远处山色朦胧,近处湖亭跃然,湖上一叶扁舟,一渔翁在月影之中独酌(zhuó)。
这时,西泠诗社文士都围上来观看。见徐文长顷刻之间画好了一幅“平湖秋月”图,水墨写意,落笔不凡,都十分惊讶。主持人看徐文长画得不错,想试试他的文才,就请他在画上题诗一首。徐文长也不推辞,提起笔来就写了两句:
天上一轮圆圆月,
水中圆圆一轮月。
“‘天上一轮圆圆月,水中圆圆一轮月。’哈哈,这也算诗吗?”文士们正议论间,只见徐文长又提笔写下两句:
一色湖光万顷秋,
天堂人间共圆月。
文士们大吃一惊。他们原以为下面写不出什么好句子来,没想到徐文长这么一转一收,四句连起来一读,真是奇句妙文,情景交融,禁不住同声叫好:“佳句,佳句,不知兄台来自何处,我等失敬!”
徐文长朝大家一笑,又提笔写了一首七言绝句:
平湖一色万顷秋,
湖光渺渺水长流。
秋月圆圆世间少,
月好四时最宜秋。
文士们一看,这首诗写得别致。每句头一个字特别大,连起来一读,竟是“平湖秋月”四字,原来是一首藏头诗。大家都拍手称绝,要徐文长留下高姓大名。
徐文长并不回答,只一笑,踏着月色而去。
故事发生在古代的一位才子徐文长身上,他在一次游览西湖的途中恰逢一帮文人吟诗作画,这帮文人开始并不把他看到眼里,但是后来徐文长却以他的才华让那些人叹服。
徐文长才华出众,不仅仅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丽,而且善于把自己的才情与周围的景色合二为一。以景写情,寓情于景。
再看徐文长的`形象,身穿青衫,头戴方巾,很朴素,很平凡。但即使衣着简朴,只要能够让自己的头脑富足,也会流露出雅而不俗的气质。
故事中那些自大的文人又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瞧不起别人,更不能因为懂得一点就面露骄色,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们应该做的是虚心求教,这样才会不断进步。
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看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后来回到家乡,退居在家教书。
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候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有时候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是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原文: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这位在近代中国画坛享有盛名的艺术大师也是起步晚,基础差。齐白石小的时候家境很贫困,世代务农,仅在12岁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木工,挣钱养家。27岁才开始正式学画画。这个时候所有人恐怕连他自己也不会想到,日后会成为一代大师,获得一连串的.荣誉。
齐白石什么时候可以称的上“成”字不太好说,我想在他中青年的时候已经小有名气,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在56岁后开始大胆突破自己,转变画风后才从此声名大振。
1949年当选中国文联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1952年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的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曾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1957年,担任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同年9月16日谢世。卒年95岁。
屈原是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屈原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家乡在现在湖北的秭归(zǐguī),离长江三峡不远。这里风景奇美,山影水声迷人动听,屈原非常热爱自己的故乡,热爱楚国,可是楚国统治者腐败无能,不图进取,使国力渐渐衰弱,百姓生活也很痛苦。屈原非常着急,来到都城劝楚王改革图强。不料屈原受到奸臣的陷害和攻击,一度信任他的楚王竟把他赶出都城,流放到了远方。
屈原一片爱国心不被人理解,难过极了。有人劝屈原:“楚国既然不需要你,你何不到别国去,照样可以施展才能啊!”
屈原回答说:“我爱我的楚国,为它的命运担忧,为百姓的痛苦伤心。明知自己的处境很危险,可是舍不得我的故土。我希望有一天还能为它出力。”
屈原写了许多诗,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他想象着自己乘着龙驾着象,在天空中翱翔,就要飞往远方,离开楚国,忽然回头看到了可爱的家乡,立刻停住了脚步。他的'仆人哭了,连马也不肯再往前走。他又回到了楚国,并下决心:“如果不能实现我的愿望,我就投江而死,用生命殉我的祖国!”
不久,屈原怀着对楚国深深的眷恋,投入了汩罗江(在现在湖南)。他对楚国的爱也就是对中国的爱,对自己所属民族的爱。所以全国人民至今还怀念他,每年端午节人们划龙舟,吃粽子,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者。
戴安娜王妃,全名戴安娜·弗兰茜斯·蒙巴顿·温莎,娘家姓为斯宾塞。被大众称为戴安娜王妃,1961年7月1日出生于英国诺福克,是爱德华·斯宾塞伯爵的小女儿。1981年7月29日与威尔士亲王查尔斯结婚。她是查尔斯的'第一任妻子,亦是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的亲生母亲。1987年6月,戴安娜将她所拍卖的79件服装所得350万英镑,全部捐给慈善事业。她的品行深深地感动了普通大众,尤其是苦难之中的人们。
戴安娜产下哈里王子后饱受抑郁症的困扰,加上查尔斯王子与情人藕断丝连,这段曾经的童话式婚姻在短短数年间迅速完结。
1996年8月28日解除婚约,戴安娜获准保留“威尔斯王妃”的头衔。1997年因车祸死于法国巴黎。
1997年,戴安娜在巴黎遇车祸离世。法国司法部公开的调查报道称,司机酒后驾驶是意外主因。但多年来,人们对事件真相仍有诸多猜测。
我喜欢的历史人物楚国的烽烟弥漫在汨罗江的周围,不能为国效劳的忧伤紧锁在你的眉头。你那赤子之心被掩埋在汨罗江滚滚波浪礼,你的灵魂在水面上,漂游着。你叫屈原,我喜欢你的刚直。
月光下,你乘一叶扁舟,夜游小河,你举杯邀明月,睁着天真的眼睛遥望着你的月亮,此时,你想起了美丽的故乡与亲爱的家人,心中不免有些思念之情。于是,你诗兴大发,高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你叫李白,我喜欢你的诗意。
你忍辱负重,在敌人的游船上,,你坚定地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你为报祖国,投笔从戒,本想以身殉国,却被金人俘虏,你在零丁洋里,与海进行最后一次灿烂的邂逅。你叫文天祥,我喜欢你的坚定。
你温文尔雅,在你的门下,你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弟子,仁爱是你的专有名词,你打造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学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你独特的交友方式;“温故而知新”是你良好的学习方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你谦虚的品德。你叫孔子,我喜欢你的学问。古人其实不远,只需你去品读历史,就能与古人相识,邂逅古人。
很多时候,不是你出了力,你的名字就能被人们记住,西汉功臣郦食其就是这样。郦食其为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曾替刘邦一口气收服了七十多个城池,就连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都嫉妒他立的大功,但是最后郦食其这个名字却不为人所知。
郦食其是郦蟠十一世孙,是一个战国旧贵族,他自幼聪慧,从少时起便喜爱读书,时刻关注着时局的变化。不过,秦国灭亡魏国以后,郦食其的家族就开始走下坡路了,郦食其沦为了陈留门吏。即使这样,郦食其身上还是自带贵族光环,脾气傲慢,一般人不敢随意驱使他。
秦末时期,陈胜、吴广以及项梁起义先后爆发,他们都曾途径陈留高阳,但是郦食其都没有投奔他们。郦食其是个有才又高傲的人,他认为只有抱有远大志向和具有谋略之人才是他要追随的'。郦食其邻居的儿子在刘邦手下做事,刘邦经常向他询问陈留的有才之人。郦食其通过此人了解了刘邦,他听说刘邦带着队伍驻扎在陈留郊外,便让此人帮他传一句话给刘邦,就说:“我的家乡有位六十多岁的郦先生,他身高八尺,大家都称他为狂生,但是他自己说不是狂生。”那人劝郦食其说:“沛公不喜儒生,要是你以儒生的身份去见他,估计会被骂得狗血淋头。”郦食其胸有成竹的说:“你只管按照我教给你的话转告给沛公,他听了一定会见我的。”
后来,刘邦果然答应见这位不是狂生的郦食其一面。郦食其见到刘邦的时候,刘邦正被两名侍女伺候着洗脚,郦食其只向他微微作了个长揖,然后就问刘邦:“沛公聚集士兵是打算帮助秦朝剿灭诸侯,还是帮助诸侯灭亡秦朝呢?”刘邦一听
就怒了,他朝着郦食其大骂:“你个奴才相的儒生,天下百姓深受暴秦之苦,所以诸侯才会率兵反抗,如今你却要我助秦而攻打诸侯!”郦食其接着又说:“既然你有推翻暴秦的大志,为何接待长者还这般无礼?”刘邦这才反应过来,赶紧把脚洗完,穿戴整齐以后在正厅接见郦食其,以宾客之礼待之。
刘邦问郦食其怎么才能推翻暴秦,郦食其就将自己的建议告诉刘邦,他认为陈留是交通四通八达之地,俗称兵家必争之地,他和陈留县令认识,能帮助刘邦收服陈留。收服陈留以后,郦食其又劝刘邦收复荥阳,占有敖仓的粮食,届时诸侯闻之必然望风而归顺。刘邦按照郦食其的战略,一步步成为了诸侯当中的佼佼者,刘邦想要攻打齐国,但是齐国地广人多,势力不容小觑,刘邦仅有一万多人的士兵,如何与之对抗?
此时,郦食其再次向刘邦请求让自己出使齐国,他能不费一兵一卒说服齐王归顺刘邦。刘邦欣然同意,派了郦食其出使齐国。郦食其向齐王分析了天下的形势,齐王被其说服,答应归顺刘邦,成为汉朝的藩国。韩信听闻郦食其说服了齐王,一下子就收复了七十多个城池,他嫉妒郦食其,便发兵偷袭齐军。此时郦食其正在齐国,齐王误以为郦食其暗中勾结汉军来攻打他,于是烹煮了郦食其。
西汉建立以后,刘邦分封诸侯,他非常想念郦食其。的确,郦食其是韩信害死的,但是韩信当时也是刘邦手下的一员大将,折损不得,所以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可怜的郦食其,明明是西汉开国功臣,最后却不为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