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夜晚,我在书桌旁,静静地合上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陷入了遐思。
这本书里写了“我”自从双腿瘫痪后就变得暴怒无常,母亲只能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观察“我”。“我”平时都没发现,母亲的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肝常常疼得整宿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直到母亲临死前的那句话,改变了史铁生,让他把残病抛到了脑后,重新振作起来,好好活着。
史铁生母亲的后一句话深深打动了我:“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未成年的女儿……”回想我生病时,动不动就发脾气,很愧疚。
有一次,我发高烧,感觉头脑不清醒,总是晕晕的,倒头就睡,但母亲总能在我不舒服的时候陪着我。在我昏睡时,忽然有双手轻轻地拍了拍我,我不耐烦地睁开眼,原来是母亲煮好了白米粥,想喂我吃点。母亲把我扶起来,一勺一勺地喂我。半碗粥被我吃完了,前一秒觉得好多了,可后一秒就觉得肚子翻山倒海,白粥“哇”地一下吐了出去。母亲给我擦了擦嘴,扶着我躺下,看我脸色苍白,很担心。
母亲拿着温毛巾走了过来,敷在我额头上,我瞬间感觉头没那么烫,舒服多了。母亲又端来半碗粥,一口一口喂我吃了下去,看我这次没吐,满脸欣喜,帮我擦了擦嘴,扶我躺下了。她倒了一杯开水,但感觉太烫了,就拿来一个空杯子,两个杯子换着倒,她试了又试,觉得不那么烫能入口了,就端着杯子喂我喝。之后我又倒头大睡,烧也慢慢退了,母亲却担心地照顾了我一个晚上。
隔天早晨醒来,我的烧退了,而母亲看起来却很疲惫。
我觉得母爱是伟大的,正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暑假妈妈给我买了好几本书,其中《成语故事》,我一下就被它的内容吸引住了,书里有一个一个小故事,有《画龙点睛》、《半途而废》、《老马识途》……读完这本书后,故事很短,却让我懂得了许多学习的道理。
《半途而废》主要讲:东汉乐羊子外出学习时想家了,就中途放弃学业回家。到家后,他的妻子听了他回家的原因,拿起一把剪刀,将织布机上未织完的布一刀剪断。乐羊子觉得剪断的布很可惜,妻子说:“一匹布是一根根丝线积累起来的,我将它剪断,从前的努力就白费了。中断的学业又何尝不可惜呢?这和剪断织丝又有什么两样?”乐羊子听后,恍然大悟,继续学习,终于学有所成。
《半途而废》告诉我们做事没有恒心,半途就放弃,就会一无所事。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有一段时间,爸爸妈妈不在家,我玩疯了,上课不认真听,当然不想发言,作业马马虎虎,心里只想着玩,根本不想学习,结果考试一塌糊涂。爸爸妈妈担心极了,妈妈放下手里的事情,马上回来,语重心长把《半途而废》讲给我听,把乐羊子的妻子说的话一遍又一遍。晚上睡在床上,静静地想妈妈说的话,是呀,我才这么小,难道就中断学业吗?我长大想当作家哪能实现呢?这和剪断织丝不是一样吗?于是我像原来一样,努力学习,全身心投入学习里,成绩很快赶上了。
我要谢谢《成语故事》这本书,它让我明白了:学习不能中断,你放弃了,就不可能实现梦想,你继续努力,成功就在不远处等着你。我还要读更多的书,明白更多的道理。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精彩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这篇小说是清代吴敬梓所写的,是一本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鲁迅认为这本书思想内容是“秉持公心”“指摘时弊”,但书上真实的揭晓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画了形形色色的人,让我深刻印象的有两个人——王冕和范进。
王冕在七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用放牛的方式赚钱托人买画画用的工具和颜料,自己在荷花池边学习画荷花。开始他的画技不怎么好,但是他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渐渐地他的画技越来越好。十二岁时,王冕因自己的画出名了,好多人请他去做官,可他不求官也不求名,什么都不愿意,全都一一回绝了。在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遵循母亲的遗言,不肯出去当官,终归隐山林。
我欣赏王冕这不与庸官同流合污的气节,我喜欢正直的人。生活中如果律师,警察,法官不正直,颠倒黑白的话,这个世界就会很混乱,如果商人不正直,卖假货,虚抬价……那我们就买不到货真价实的物品了。
还有就是范进这个读书人,他从二十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一直都没有考上,三十多年里,他参加了二十多次科举考试,终于考上了举人,结果却欢喜疯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面对考试,都应该尽大的努力,但是要做好坏的打算,可是范进却一心想着要当官,并且这种渴望持续了三十多年,所以一朝中举,因为太兴奋以至于疯了。
《范进中举》只是《儒林外史》的一篇,但却把当时的社会现实展现出来。《儒林外史》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小说,等着我们来欣赏,它虽然是一部讽刺小说,但却告诉了我们很多知识。
同学们,让我们阅读吧,从阅读中获得知识。
《野风车》这本书是作家曹文轩先生写的小说。它曾经获得过“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和“北京市文学作品评奖优秀作品奖”。本书收录中短篇小说15篇,那些可都是作者从多年创作的百余篇短篇小说中精选出来的,有《甜橙树》、《阿雏》、《蓝花》、《埋在雪下的小屋》……其中我喜欢的是《埋在雪下的小屋》。
《埋在雪下的小屋》主人公是大野、林娃、森森和雪丫。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他们在雪地里追一只小鹿,但小鹿跑进了森林里。由于太冷,他们走进了一个小木屋里,森森想大叫把鹿轰出森林,谁想到森森的叫声非但没有把鹿轰出森林,反而让雪崩塌了,雪淹没了小木屋,他们出不来了。木屋里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雪丫一直在哭着喊妈妈。大野在他们之中年长,要保护好他们,不知道是怎么摸索到三根木棒,分给了林娃和森森两个男孩子,他们一直挖雪,一直挖!后来大野叫森森和林娃休息,自己却还在挖,挖雪的木棒断了,只能用手来挖,他的手被冻得通红通红。
他们十分饿!饿极了!雪丫说她想吃东西,大野对他们说饿了只能吃雪。森森发了高烧,大野把自己的毛衣给他穿,他才渐渐好了起来。一次,大野摸到了一罐水果罐头,把罐头分给了小伙伴。男孩们都把自己分到的水果的二分之一给了雪丫。
吃完过后,男孩们继续挖,林娃撒手不干了,森森也累了。只有大野在挖,终于挖完了,可他却倒下了。三人把大野哥拉出雪地,三人享受着温暖的阳光,雪丫突然想到了大野哥,落下了眼泪。大野嘴角还挂着一丝微笑,似乎也为感受到阳光而快乐,可他却醒不来了!
这篇短篇小说让我十分感动,也很佩服。感动的是,大野为了伙伴们自己却死了,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学习,佩服的是才十几岁的孩子自己在黑暗中度过了十天!没有阳光,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雪!这本《野风车》真的很不错,每篇短篇小说都会让我有或多或少的启示,那些都是你我真实的感受!这就是我读了《野风车》之后想说的。
一天,我到图书馆看书,随手找了一本书来看,无意中看到了一篇文章――《蚂蚁和蜜》。看到这个题目,我有些疑惑:蚂蚁怎么会和蜜有关呢?据我所知,蚂蚁去吃蜜,那等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我带着疑惑,迫不及待地看下去,想寻求答案。
《蚂蚁和蜜》讲了这样一件事:一群蚂蚁为了吃蜜而陷入了甜甜的蜜海之中,可后来者不顾前车之鉴,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就这样,一摊小小的蜜中竟有了无数只蚂蚁的尸体。
世间总有一些人像蚂蚁一样,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不顾后果,遗恨终生,终丢掉了性命。
在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天放学,我到小卖部买了本子,正准备回家时,看见一位扎着马尾的小女生被小卖部的老板拉住,身材魁梧的老板怒目圆睁,一脸严肃,而那小女生满脸通红,眼神斜视地面,不敢正视老板。站在小女孩旁边还有几位学生,他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不知说什么。这情景勾起我的好奇心,我走上去围观。只见老板朝女同学伸出右手,说“把东西给我!”小女生惊恐地把手里的东西给了老板,又快速地低下头,手不停地捏衣角,一副心虚害怕的样子。老板随手把东西放了个地方,严厉的对小女生说:“小小年纪不学好,来我这偷东西,你给我把你的父母叫来,我要……”老板的话还没有说完。女生吓得放声大哭起来。老板见女生哭的这么厉害,这么伤心,就挥了挥手,说:“算了,你走吧,以后不能这样了。”女生应了一声,转身挤开围观的人,跑了出去。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像蚂蚁一样抵挡不住诱惑,为了眼前的利益毁了自己。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人世间如果有任何事,值得我们慎重其事的,不是宗教,不是学问,而是吃。”吃,是基于生理的要求,也可以发展为近乎艺术的趣味。无论是家常味道、日常小食,还是满汉全席、饕餮盛宴,无不蕴含着生活的热情或雅致的韵味。《一食一味》中写到的一道道日常美食,既融进了制作者的浓浓心意,更承载着千古流传的文化风情,我在此间感受到的不止是美味佳肴的诱惑,更是温暖的乡土人情,以及世俗生活中蕴含的自然真趣。
汪曾祺先生笔下的食物,每一款,均来自于其亲自制作。寻常的拌菠菜,经其用家乡制拌枸杞头、荠菜的办法改良后,成为佳肴一道。更特别的是,还有其首创的菜式:塞馅回锅油条。汪先生自得地说:“这道菜为本人首创,为任何菜谱所不载。很多菜都是馋人瞎琢磨出来的。”区区一个萝卜,让汪先生吃出了精彩:“小时候吃的东西都是好吃的。大抵一种东西头一回吃,总是好的。”
在物质丰盈的现代社会,食物,绝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辘辘饥肠,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情感,期待。一切思乡、怀旧、无助的情绪都能在食物中得到温暖、妥帖的安放。美味背后,藏着温暖人心的力量,触动味蕾,慰藉着那或孤独或怆惘的心灵。
人,有喜怒哀乐;味,有酸甜苦辣。人与食,息息相关。与其说是品尝食物,不如说是品味人生。再曲折漫长的人生路,也终究会在红尘岁月中尘埃落定;再美味的食物,也终将在滚滚风尘的冲刷下淡出历史。但无论命运怎样沉浮、变幻,在江湖夜雨中,灯火万家处,总会有一份热腾腾的美味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