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鸿门宴》后,很多人都有会认为项羽是“妇人之仁”,错失了杀死刘邦的大好时机。但苏轼却认为项羽有“君人之度”。这并不是因为苏轼一时新血来潮,来个唱反调,这是他发自内心地赞赏。
当时的时局对刘邦是不利的,若项王一举入关杀死刘邦还好说,问题是他若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就不好了,刘邦手下虽说只有十五万余兵,但尽待在关内,加之刘邦手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他们大多对刘邦十分忠心,倘若得之刘邦已死,必尽其力而反之,彼可于大路埋伏(项羽素傲,必取大而舍小),但见来时可往来冲突,却不与其正面交锋,此可疑其兵也,然后可使一人佯装投降,传书与羽言其为内应,里应而外合也,羽必信之,待羽入城,三下围攻,可擒矣(此乃关门打狗之策)。
项王可能考虑到此为人和与他势力不利也,故作个顺水人情,放刘归去。
刘邦善用人,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也正是如此,项王手下如韩信、陈平等皆降刘邦。项王会败,这是一个原因,可胜败兵家常事,一场战争的胜负不会抹杀真英雄的形象。
项羽不肯学书,书足以记姓名而已,不肯学剑,剑一人敌,要学的是万人敌。他打仗不管兵法,每战必披甲持乩,亲自出战。一者鼓舞士气,二者削敌锐气。真英雄莫过于此!羽曾以3万楚军大破汉兵56万,打得刘邦抱头鼠窜。这是多么的霸气啊!项王曾和刘邦讲和,划鸿沟为界,这是多么的`豪气啊!他曾因兵败,而在乌江自刎,这是多么有骨气啊!
无论是打仗,做人,甚至是作诗,都掩饰不了他的英雄之气:
力拔山兮气慨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可奈何
项羽的这首诗也因此流传千载。
司马迁说过:“他爱马,爱美人,爱故交,最后自刎而死!这是一个十足的让人快意的英雄……”我想这是对项羽英雄之气的最好诠释吧!
项羽的死,不在与别的,只是他的英雄气,是他那天生的英雄气,注定了他悲剧般的命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这首诗赞扬了项羽宁死不过江的精神,但读过《史记》中关于项羽的章节后,我对项羽有了自己的看法。
项羽是个英雄。
项羽是个武艺高强的人,可以冲锋陷阵,转瞬间就能杀敌百人。他用兵大胆,敢于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佩服他的胆略和勇猛。看到秦始皇出行时,他竟敢说出自己可以取而代之。千古英雄,谁敢和他一般出此豪言?从这点看来,项羽的确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英雄。
但项羽是位失败的英雄。
首先,我认为他不注重文化,只崇尚武力。他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可他没想到,不学习,在某方面就会无知。无论是带兵打仗,还是治理国家,无知都会成为一块绊脚石。
其次,我觉得他不善于用人,不能把握好时机。无知使他不知人,更不善于用人。张良韩信都曾在他的麾下任命,可他不能知人善任,竟使这两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为刘邦所用,自己却被打得一败涂地。总有谋事范增为他效力吧,可连范增的才智都给浪费了。他不执行范增的计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多好的机会呀,可项羽偏偏错失良机,还中了刘邦的计策。不能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致使范增离开他,在忧愤和疾病中逝世,从而使自己彻底失去了这个谋士。
项羽还是一个不善于总结失败原因的英雄。
项羽临死前曾说:“天要亡我。”而不从自身找原因。项羽盖世英雄,却只是会逞匹夫之勇,不能驾驭天下英雄,到死都不认识到自身的弱点,只是自欺欺人地把失败的原因归于天,真是可悲呀!